对统计学的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统计学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统计学的看法

对统计学的看法范文1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2、资料的表达与描述:用x±s表达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M(QR)表达呈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统计表时,要合理安排纵横标目,并将数据的含义表达清楚;用统计图时,所用统计图的类型应与资料性质相匹配,并使数轴上刻度值的标法符合数学原则;用相对数时,分母不宜小于20,要注意区分百分率与百分比。

3、统计学分析方法的选择:对于定量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定性变量的性质和频数所具备的条件以及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x2检验。对于回归分析,应结合专业知识和散布图,选用合适的回归类型,不应盲目套用简单直线回归分析,对具有重复实验数据的回归分析资料,不应简单化处理;对于多因素、多指标资料,要在一元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运用多元统计学分析方法,以便对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多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全面、合理的解释和评价。

4、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当P<0.05(或P<0.01)时,应说明对比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应说对比组之间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的差别;应写明所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多个均数之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等),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值,x2值,F值等)应尽可能给出具体的P值;当涉及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再给出95%可信区间。

对统计学的看法范文2

    1.学习热情

    调查中发现,认为《统计学》很有用的学生共17人,占6.7%,认为有用的164人,占64.3%,两项合计71%。不知道的、认为没太大用的以及一点用也没有的分别占总数的18.4%、9.0%和1.6%。可见,七成以上的学生认为《统计学》是有用的。但是,在对学习《统计学》是否有兴趣的调查中却发现,很有兴趣的学生仅有7人,占2.6%,有兴趣的71人,占27.8%,两项合计仅约三成。感觉一般的146人,占57.3%,没兴趣的23人,占9.0%,一点兴趣也没有的8人,占3.1%。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统计学》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在对课程内容是否有趣的调查中又进一步发现,认为很有趣的学生只有8人,占3.1%,有趣的50人,占19.6%,两项合计22.7%。感觉一般的141人,感觉枯燥的46人,很枯燥的10人,分别占总数的55.3%,18.0%和3.9%。根据这三项调查结果可以推断,虽然学生普遍认可《统计学》的实用性,但却缺乏学习兴趣,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很有可能是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不能产生足够的吸引力,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是目前课程改革面临的一大任务。

    2.学习难度

    关于《统计学》的学习难度,感觉非常难和难的分别有10人和95人,合计占到总数的41.2%。也就是说,四成以上的学生在学习《统计学》时都感到困难。认为课程很简单的仅有4人,认为课程简单的有8人,两项合计4.7%。其余54.5%的学生感觉一般。在进一步调查《统计学》难学的主要原因时,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第一,公式(推导)多,被选中96次;第二,理论知识抽象、难理解,被选中79次;第三,计算复杂,被选中52次;第四,数学基础要求高,被选中49次。由于我校学生以三本生源为主,学生的数学水平普遍不高,面对较抽象、公式较多、计算复杂的数理知识,往往望而生畏。所以,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将复杂的理论知识变为学生感兴趣的,能够听得懂、学得会、拿到手的技能,也是《统计学》课程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3.学习效果

    调查发现,学生在学完《统计学》之后,认为很有收获的仅有8人,占3.2%,比较有收获的有51人,占20.2%,两项合计23.4%。有一些收获的143人,占56.5%,说不清的36人,占14.2%,没什么收获的有15人,占5.9%。在学完《统计学》之后,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只有3人,占1.2%,可以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有75人,占29.4%,两项合计30.6%。不知道的有98人,占38.4%,不太行的69人,占27.1%,完全不行的10人,占3.9%,三项合计69.4%。可见,总体来说,目前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尤其是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不强,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比较没有学过和学过《SPSS统计软件》的学生,在学完《统计学》之后,对自己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的看法是否存在差异,得到了如表1的结果。由表1可知,没有学过《SPSS统计软件》的学生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和可以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数合计占到总数的30%,这一比例与学过《SPSS统计软件》学生的看法没有太大差异。但是没有学过和学过《SPSS统计软件》的学生分别有45.7%和29.6%的人不知道自己能否解决实际问题,两者差异较大。而在认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不太行的学生中,没有学过和学过《SPSS统计软件》的学生分别占20.0%和35.7%,两者差异也较大。经卡方检验,卡方值为10.671,p值为0.031,说明这些差异在统计上是显着的。造成学生看法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学生在学完《SPSS统计软件》后比较清楚地认识到,只学习统计学基本原理和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统计学》课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二、学生对《统计学》的期望

    1.对教学目标的期望

    关于《统计学》的教学目标,认为应该是掌握理论知识的学生有10人,占3.9%;认为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学会实际操作,二者并重的有170人,占66.7%;认为应该弱化理知识,深入强化实际操作和应用的有74人,占29.0%。由于一直以来,《统计学》的教学目标都定位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缺乏实操训练,这次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希望将实际操作纳入到《统计学》的教学目标中来,实现理论与实操的并重。

    2.对教学内容的期望

    关于《统计学》的教学内容,认为应该主要讲授理论知识的学生有12人,占4.7%;认为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教授统计软件操作的有24人,占9.4%;认为应该着重教授统计软件操作和实践应用的有49人,占19.2%;认为应该教授包括理论知识、统计软件操作和实践应用的有170人,占66.7%。可见,近七成的学生希望课程内容丰富化、实用化,能够包括理论知识、统计软件的操作以及实际应用等多方面的内容。

    3.对教学方法的期望

    对目前《统计学》的教学方法感到非常满意的学生有4人,占1.6%,比较满意的有89人,占34.9%,感觉一般的是124人,占48.6%,不满意的是31人,占12.2%,非常不满意的有7人,占2.7%。总体来看,对《统计学》教学方法感到满意的学生仅占三成,这说明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再进一步比较没有学过和学过《SPSS统计软件》学生的看法之后,发现两者的看法又有明显不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知,没有学过《SPSS统计软件》的学生对《统计学》教学方法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合计达到了48.6%,感觉一般的占42.1%,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较低,分别占7.9%和1.4%,合计9.3%;但是学过《SPSS统计软件》的学生,对《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有明显的下降,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学生合计只有21.7%,比前者降低了26.9%,感觉一般的占56.5%,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合计达到了21.7%,比前者提高了12.4%。经卡方检验,卡方值是25.738,p值为0,说明这种差异在统计上是显着的。在经过对个别学生的访谈后得知,造成学生看法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了《SPSS统计软件》之后,意识到以课堂讲解为主,缺乏实操训练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因此表现出了更明显的不满意。

    继续了解学生对改革教学方法的意见。学生认为在目前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最应该增加实践教学(即真实项目的调查与分析)比例,该项被选中159次;其次是增加实验室教学(即学习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的比例,被选中146次;再次是案例式教学,被选中98次;增加问题导向型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的比例一致,均被选中50次;之后分别是课堂理论教学、学术论文导读和其他,分别被选中32次、14次和4次,如图1所示。在调查“《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最好和哪些方面相结合”时,要求学生最多选出两项,结果发现,选择社会热点的人最多,被选中120次,达到总数的28.7%。其次是经济管理问题,被选中106次,占25.4%。之后依次是日常生活,专业课知识和毕业论文,分别被选中82次,58次和52次。

    4.对考核方式的期望

    在调查《统计学》适宜采用何种考核方式图1《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应增加的教学环节时,撰写统计分析报告最受学生认可,被选中141次;其次是上机测试,被选中83次;再次是笔试,被选中46次;最后,其他方式被选中21次。可见,学生倾向的考核方式是对于技能与能力的考核,而非传统的知识点的考核。另外,学生对于《统计学》课程改革还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1)理论与实践结合;(2)《统计学》与《SPSS统计软件》相结合;(3)注重课程实践,学以致用。这些建议说明学生希望课程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己运用统计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统计学的看法范文3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效果;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所谓“统计学”,就是一门有关收集,整理,汇总,描述及分析数据等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和推断的方法论的科学,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目前,很多学科领域都进行了改革,不管是管理还是学科创新都越来越离不开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同时,受这一形式的驱使,高校也对统计学专业进行扩招,在相关学员中,增大了《统计学》的课程比例,在很多中职院校中,统计学属于管理类、经济类等各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此外,在很多非统计学专业中叶开设了这门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及提高学生的统计基本技巧以及统计思维能力,为学生充分运用统计学方面的方法及原理、研究分析本专业的理论及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基础。因此无论是对专业还是非专业的学生来说,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及方法论都将对其专业知识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把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掌握扎实,有利于其它课程知识的学习。

一、统计学教学现状及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

国家对统计人才的稀缺带动了统计学专业的人才的扩招,但是目前无论是国家级的高等名校,还是地方性的一半院校,其教学效果都是不容乐观的。教学效果的这种不理想现状主要来自学生、教师及学校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统计学是一门理科性比较强的课程,很多学生都认为统计学是一门数学课,不仅枯燥,难度较大,而且学而无用,所以很多学生都很难对统计学产生真正的兴趣,很多学生学习统计学这门课或是由于专业课程安排需要、或是由于家长等各种客观原因。这样被动地来学习统计学,学生自然就不会认真听课、做作业、预习复习,更不会主动找自己的兴趣点,其学习效果便可想而知了;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对学生学习也有很大的影响。统计学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不算长,我国目前在各领域尚且还比较缺乏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就更不用说专业的教师。目前统计学的师资也是一个摆在眼前的问题,除了数量不足之外,统计学专业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比较欠缺也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现在,个高校中统计学师资形成两种明显不同的教师类型,一是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教师,这一类教师经验比较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也有明显的不足——不能与时俱进,很多全新的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都不能及时吸收并运用在教学中或传授给学生;另一类教师就是刚从学校毕业走向教学岗位的新教师,这一类教师理论方法各方面都比较新,但唯一的缺陷就是教学经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这两类教师的课堂教学都不利于提高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更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第三是学校的制度方面的原因,具体说来应该是学校在课程设置及安排方面的不合理,很多学校在安排课程的时候不是可是安排太多就是实践间隔太长,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及掌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就是学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把统计学的课程类型设置成“理论课”,这样很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其实统计学是一门离不开实践的理论课,因此学校在设置课程时,不能忽视这一要点。

二、提高统计学教学效果的策略

所谓“教学”,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传授和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两部分,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

(一)改变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传统认识

正如前面所说,很多学生都把统计学课程当做数学课来学习,不仅学起来觉得困难,而且对这一课程没有任何兴趣,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认为统计学没有实用价值,当然这只是传统的看法,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现在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不管是营销人员、内勤管理人员、政府公务员,还是农科、理科、工科及社会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员,都离不开数据分析的工作,也就离不开统计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及方法论。作为教师,就应该把这种全新的观念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从而也保障了提高统计学教学效果的基础。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教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之一,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之间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从自身专业知识和课堂教学技巧两个方面来提高教学效果。首先,专业知识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将扎实的专业知识呈现给学生,也会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此外,教师所要讲授的不仅是传统的统计学知识,还要与时俱进,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其次,教师还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技巧。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技巧就是教师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最主要方法及表现形式,不管内容如何,总要用一定的方法及技巧把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独特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减少课堂的枯燥性、运用现代影音技术来提高教学内容的形象性、采用相关的考核评价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自觉性等。只有教师首先把内在的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更娴熟地驾驭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提高统计学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学科,这一观点是毋庸置疑的。而学校在扩大招生,加大统计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才的质量,这需要从最基本的课堂教学做起。要做到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的有力配合才能把这一工作做好,实现达到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群芳,顾光同,张香云.关于统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探讨[J].统计与决策,2009(13).

对统计学的看法范文4

摘 要 《体育统计学》属于基础应用学科,在很多体育院校中开设,此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用科学方法研究、解释体育领域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但很多学生对《体育统计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熟悉,甚至对此课程的开设必要性存在一定偏见。体育运动的发展、创新离不开《体育统计学》的理论支撑,所以有必要对其教学方法、方式进行研究。本文通过调查发现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学习建议。

关键词 体育统计学 教学

一、引言

体育统计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对体育领域里各种随机现象规律性进行研究的一门基础应用学科。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体育领域中许多问题都需要运用统计学原理、方法来解决。体育系的大学生学习《体育统计学》有助于提高他们科学地研究或解释体育领域中的各种问题。但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机会较少,运用统计知识的实践机会也很少,造成他们对《体育统计学》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且存在一定的偏见。所以,有必要对《体育统计学》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思考与研究,以提高体育系大学生学习《体育统计学》的积极性。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山西体育职业学院09级的全体学生,共6个班级,237人。

(二)研究方法

运用简单随机抽样法中的随机数表法随机在每个班抽取10名学生,共60名学生进行座谈,并做好访谈记录。访谈内容包括对体育统计学的学习目的及意义、学习方法、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教学的建议等。

三、大学生学习《体育统计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体育统计学》课程开设的误解

经访谈发现山西体育职业学院没有学生认为开设《体育统计学》课程非常必要,仅18%的学生认为开设此课程很有必要,82%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开设是没有必要的,认为上体育统计学课就像是在上数学课,学习计算一些统计指标,计算步骤及过程,觉得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运用不到。

(二)大学生在学习《体育统计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强调《体育统计学》是应用性学科,属方法论范畴,重点是掌握方法,但经过与学生访谈后,发现学生在这门课程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偏重教科书中列举的各个指标的计算过程和统计推断的计算步骤,也仅限学习书中的例题,不会灵活运用到其他类同的实际教学、训练及科研问题中。学体育的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导致学习兴趣低落。

(三)大学生对《体育统计学》教材的看法

《体育统计学》课程在体育院校开设已有二十几年,体育统计教材多达几十本,但适合于教学的却较少。经访谈后,学生认为教材中的例题比较空,且与实际相差较远;还认为教材中统计理论知识较多,介绍的多是统计方法的推导、计算与步骤,太抽象,不是很符合体育院校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

四、对大学生学习《体育统计学》的建议

(一)摆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不管学什么课程首先要摆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学校开设《体育统计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领会体育统计的基本思想、概念、基本思路,并能把体育领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运用科学合理的统计思想及方法进行定量解决,并为将来毕业论文设计或从事体育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熟悉常见的基本概念及其统计学意义

体育统计中常见的基本概念有正态分布、平均数、方差、标准差、标准误、误差、相关系数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重点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及统计指标的统计学意义,而不是去弄清每一个指标的计算步骤,计算过程能看明白即可不需要记忆。

(三)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统计假设有两个类型H0和HA。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样本统计量之间或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一般是存在偏差的,这种偏差存在的原因有两种: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

(四)熟知常用假设检验方法的适用条件

体育统计学中常见的假设检验方法有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正态性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不同的检验方法适用的条件是不同的,在进行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适用条件选择正确的统计推断方法。

(五)熟练掌握SPSS软件处理数据的过程

1.在SPSS软件中的数据输入与编辑

SPSS软件是以数据为操作对象,按统计方法要求整理数据格式,是使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前首先要进行的工作。数据的输入格式要严格按照相对应的统计方法要求进行编辑,不同的统计方法数据的录入格式不同,如果数据录入错误,就不能进行统计分析,甚至统计出错误的结果。

2.在SPSS软件中的统计方法选择及处理步骤

在SPSS软件中提供了很多统计方法,大部分的统计方法在数据编辑窗“Analyze”的下拉菜单中。在保证数据录入正确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研究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在打开的窗口中导入相对应变量,并在复选框中选择想要的统计指标,再点击 “ok”,即可得到统计分析结果。

3.正确解释SPSS软件处理数据的结果

对于统计结果的分析,首先要按照假设检验思想进行分析,用小概率水平来控制,其次要联系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从统计结果去估计发生某种体育事件的原因,进而来反映实验或调查的科学性、实践性、合理性,并根据研究结果的实用性投入实践。

参考文献:

[1] 孙芝娟.正确选用体育统计方法的若干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2):49-50.

对统计学的看法范文5

【关键词】实例教学;临床医学专科生;医学统计学

医学统计学是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该学科是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以医学理论为指导的一门应用性学科。这就决定了该学科具有一些有别于其它医学课程的特点:概念多,公式多,内容的逻辑性强,与数学的联系密切,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较高。然而对临床医学专科生来讲,由于入学分数较低,高等数学基础较差,且掌握得较粗浅。因此要学好医学统计学对学生来讲,具有较大的难度。而且医学生所学的大部分医学课程主要是对形象思维和识记能力的训练,所以学生在接触到医学统计学的学习后,一时难以适应。大部分学生对医学统计学抽象的原理和繁多的公式,以及大量的数字运算感到头痛,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科学生由于学制短,所以课程负担较重,让学生抽出时间去补习相关的数学知识显然是不可行的;临床医学专科生开设医学统计学的学时数较少,总学时一般在20学时左右,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完成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时间是非常紧张的,所以在课堂时间内教师也不可能深入细致地为学生补习相关的数学知识。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得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以改善教学效果,使学生学有所精,学有所用。结合自己从事临床医学专科生教学的实践体会,本人认为从实例入手来介绍统计学的有关内容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从实例入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介绍某个概念或方法时,以实例为切人点,通过实例引出问题,让学生先对问题进行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待介绍的概念,方法适用的情形,也可以是某方法的应用步骤或应用方法时的注意事项,让学生结合实例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思路,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和启发,并及时对学生的说法进行总结,最后再给出科学的定义和完整的表述。这里所说的实例,可以是教材中现有的例题或练习题,可以是医疗工作中经常碰到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是模拟的一场实验或现场调查,有时为了使所讲述的内容变得生动一些,也可以拿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现象作为实例。学生的思维经过这样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减轻了

接受抽象概念和方法的难度,加深了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帮助。具体表现如下:

1 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减轻学生理解的难度

从实例入手介绍统计学的有关内容,会使学生觉得统计学与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是他们今后从事医疗工作和科研活动必不可少的,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重视程度,改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学习医学统计学不够重视的现状。通过实例会把一些深奥的问题变得浅显,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把难理解的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如果直接从概念或公式讲起,容易使学生觉得抽象,难理解,甚至是枯燥。而从实例讲起,结合实例会使学生觉得统计学的内容是实实在在的,它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我们甚至每天都在和统计学打交道,在有意、无意地运用着统计学中所讲述的原理和方法,统计学只是将有关数据的收集、表达和分析的学问系统化而形成的科学,它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统计学的思维过程是符合一般科学思维规律的。学生有了这样一个认识之后,在学习过程当中就不会有意无意地把一些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更不会把医学统计学完全当成数学课来学,这是学生初学该课程时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通过具体实例,先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有一个具体直观的领会,然后再给出科学、完整的表述,这样会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不再抽象、不再难以捉摸,从而减轻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难度,增强他们学好该课程的信心。如果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讲起,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教学内容生动性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 有助于学生把握学习重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从实例讲起,会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正确运用方法上,而不至于出现对方法的误用。这正是学习这门课的目标之所在,也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重心之所在。统计学中的概念和公式非常多,如果把课堂时间过多地放在对统计方法的数学推导和具体统计演算上,容易使学生陷入公式推导和大量计算的“泥淖”中,弄得焦头烂额,即使勉强掌握了推导过程却已无暇顾及其它,这样的结果往往导致学生忽视各种统计方法的使用条件、方法所适用资料的特点及对结果的合理解释,这显然有悖于学习该课程的初衷。统计学中的公式都是由实际问题引申出来的,一般都有其实际意义 ,过分追究公式的数学含义及推导过程对学生来讲是不必要的;随着计算机和统计分析软件的广泛使用,大量复杂的统计计算可由计算机代为完成而不必手工计算,让学生在具体计算上花太多时间是不划算的。

从实例讲起,有助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通过实例,把问题先摆出来,让学生考虑一下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并加以适当引导和点化,会使学生有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带着问题会有自己的想法或意见,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时会自然而然地引出所要介绍的概念或方法;即使学生想得不对或有异议,对照着正确的说法,剖析问题之所在,会加深学生对所介绍内容的理解。比如在给学生讲解变异系数(CV)这个指标时,我们举例:有两名成年人,体重分别为70kg和71kg,二人的体重相差lkg,另有两名新生儿,体重分别为2kg和3kg,体重也相差lkg,都是相差lkg,那么两名成年

人体重之间的差别与两名新生儿体重之间的差别比较起来,差别一样大?还是两成年人体重之间的差别大?或是两新生儿体重之间的差别大?学生会说,两新生儿体重之间的差别大。若问学生为什么?学生会说,虽然都是相差1kg,但两成年人的体重可以说是非常接近,而两新生儿,一个是正常体重,一个则是低体重。这时可以适当对学生的意见进行总结:当两组数据均数相差悬殊时,直接比较两组差别大小,没有实际意义,通常还需要结合两组数据各自的大小来看。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要比较两组数据差别的大小,不仅要看两组数据本身相差的情况,还与两组数据各自的大小有关,这样就引入了变异系数的概念:CV=S/X×100% ,这也是变异系数所适用的两种情形之一。学生的这种积极思维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从实例人手,围绕某一问题思考解决方案,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思维活动的效率,改善听课效果。

3 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实例入手来复习回顾已学过内容,常可以把多个概念贯穿于一个实例中,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各个概念的内涵而不至于把概念混淆到一起;如果把不同章节的内容溶人到一个实例中,则可帮助学生理顺所学知识的脉络,增加对统计学内容连贯性的理解。比如在复习统计学的主要内容时,可以模拟一项调查研究:欲调查保山市农村地区成年未孕妇女的贫血患病情况。针对这项调查,我们可以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本研究选择的变量是什么?研究的总体是什么?如果实施过程中采用了抽样研究方法,则样本如何确定?如何获得样本数据?所得样本数据的类型?如何对样本数据进行整理?如何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统计推断选用什么方法?如何选择统计检验方法等。通过这样的复习,会使学生对统计学的主要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把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实例入手来介绍统计学的有关内容,需注意的一点是,在介绍新方法时,所选用的实例应尽可能简单、常见,最好是学生所熟悉的资料。因为有时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不只是方法本身,还与介绍方法所用的资料对学生来讲非常陌生,非常不典型有关。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接受方法的难度。比如在给学生介绍直线回归的有关内容时,如果所举的实例是儿童年龄与身高,身高与体重,年龄与血压,大鼠进食量与体重增量等这样的一些较常见、典型的资料时,因为学生对资料非常熟悉,就会较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对方法的理解上,使方法得以很快被学生接受,等到把方法掌握熟练了以后,再用所学方法去处理那些不常见,不典型,甚至是复杂的资料,问题也就会变得容易解决。

参考文献

对统计学的看法范文6

关键词:统计学;案例教学法;应用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方法论科学,它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将来直接面向社会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型人才,因此统计学教学要突出学而有用、学而能用、学而致用的特点。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是一个非常实用、非常有实效的教学方法。

一、在统计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不是复制性地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细节的知识和技巧,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它在经验和活动中获取知识,增进才干。案例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模拟实践的过程,它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学习方法的自觉性、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实际上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只起着一个启发者的作用,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使学生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通过案例不仅可以获得认识的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能力,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

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与社会活动密切相关,这门学科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的高度实践性,其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社会实践服务。而教学的对象都基本没有经历过社会实践的锻炼与积累,在接受统计学这门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时,由于没有感性认识而一头雾水,无从理解。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大大地缩短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差距。

二、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1.精选教学案例。案例是组织案例教学的基础,在统计学案例教学中,最费时又倍感艰辛的是找到适用的案例。目前教辅材料中大部分案例都注重理论分析,部分学校也开始一些自编案例辅导教材,但这些案例的背景资料或数据材料介绍不足,影响学生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理解、分析与判断;有些只是纯粹事实的描述和罗列,让学生无法应用自身的知识基础进行思考与解决。

选择有价值的适用案例不容易,首先要广泛收集和整理案例资料,例如,充分利用案例教材、参考书、报刊杂志、网络资源,还可以向其它职业院校学习取经。其次是根据教学的需要,把现有的案例材料进行修改、补充、完善。第三是开展实际调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

2.开展案例讨论。为了达到预期的案例教学效果,必须有组织地开展案例讨论。例如,在介绍“算术平均数”这一内容时,采用学生们所熟悉的“平均分数”、“平均身高”、“职工平均工资”为实例,进行讨论。讨论可以采用个人发言、集体辩论或是班级讨论的形式。也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每小组指定一名组长,一名秘书负责记录工作。讨论时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论依据供组内讨论和补充,最后各小组要有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阐述本组就案例问题所达成的共识以及存在的争议。教师通过这个实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抽象出“算术平均数=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的公式,认识算术平均数的普遍特征,让学生能从具体中归纳出一般。

3.适时点评与总结。在组织学生讨论和分析交流案例的过程中,适当地进行几次阶段性点评是很有效的。对学生在讨论中不够深入的问题或关键遗漏点指出来,引导学生结合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针对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积极表现,适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评可以采取教师点评或小组交流时的交叉点评,小组交叉点评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和激情。每次案例讨论结束,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首先分析学生的表现是否积极,讨论气氛是否热烈,考虑问题是否深入透彻,分析问题的时候是否是利用了已学的理论知识。通过教师的总结,使对案例问题的讨论在原有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有所升华,从而使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更具有完整性、条理性、系统化。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把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混淆。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进行教学。其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采用案例教学时要注意,不要把案例教学当成是举例教学。案例教学要把学生放在实际的环境中,让其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讨论、交流,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居于主要地位。而举例是使一个较难理解的理论通俗易懂,是辅助教师说明问题的一种手段;在举例教学中,教师居于主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