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

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范文1

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同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也是纵贯滇、藏、川等地区的主要商贸通道。其无论是在历史文化发展中,还是在文化景观形成中都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就将针对云南茶马古道遗产的构建进行简单分析,并且就其与茶文化旅游的合作现状进行阐述,提出未来有效的发展对策,以期促进我国云南茶马古道遗产廊道的构建,推动该地区与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结合与合作,从而将我国茶马古道遗产文化和茶文化推向世界,促进两种文化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

云南;茶马古道;遗产;构建;茶文化旅游

茶马古道是唐宋之后,就形成的一条重要民间贸易通道,其辐射了我国云南、、四川西南部的边疆地区,并且也涉及到了缅甸、印度以及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所以在这条茶马古道中,可以分出川藏道以及滇藏道。这条茶马古道将汉族、藏族、哈尼族、纳西族、白族、彝族等众多民族联系在一起,对我国边疆事业的进步以及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所以在这样长期进步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当中,茶马古道也形成了极具自身独特文化特点的民族文化,这一文化如今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一部分。而茶马古道的发展必然离不开茶文化以及茶历史,所以当时茶产区的茶道主要是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到大理白族自治州之间的这段线路。如何将云南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遗产廊道进行挖掘与发扬,同时与茶文化旅游本身结合起来,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茶马古道遗产构建

1.1遗产廊道构建的概念

实际上,茶马古道上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早已形成了现状区域范围形式。所以人们在对其进行保护的时候,可以按照茶马古道所在线路串联起相应的历史文化遗产元素,进而对其进行相应的保护和挖掘。首先,分析遗产廊道的概念。其最早起源于美国,是对区域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方式和方法。而我国定义遗产廊道,则可以简单理解为拥有者极其特殊文化资源与历史内涵的线性景观,其不仅仅具有明显的经济中心,同时该地区的旅游资源也相对丰富,老旧建筑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修建与再利用,从而将该地区周围的环境进行改变。所以我国在对茶马古道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就采用了这一原则与方法,并非对其进行局部或者点的保护,而是对整个滇藏茶马古道实现全方位的保护,从自然、文化以及经济等多个角度,对其形成的保护体系。

1.2云南茶马古道遗产构建的重要意义

从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分析滇藏地区茶马古道,可以发现云南茶马古道的保护与遗产的构建是势在必行的,其意义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滇藏地区茶马古道的特点与遗产廊道所要保护的特征有着较强的相似性。正因为云南茶马古道呈现出线性特点,所以其与传统的遗产区域保护形成了本质的区别。之所以按照廊道形式对其进行保护,是因为其本身没有具体的尺度与标准,整个线性文化遗产区域都是值得保护的。在整个遗产廊道当中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茶文化旅游资源、自然资源以及休闲娱乐资源,这些丰富资源足以构成和突出云南茶马古道遗产资源的丰富历史内涵,也体现出该地区独特的经济价值与自然文化价值。云南茶马古道主要是在滇藏道部分,所以这一部分有着丰富的茶文化资源。云南西双版纳有着众多的古老茶园,而这形成的茶文化本身兼具文化、经济、旅游等多重使命。其二,云南茶马古道本身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滇藏段茶马古道联系了我国众多民族,同时也是这些民族和谐关系建立以及民族团结形成的见证。此外这些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都是通过茶马古道实现的。所以某种程度上讲,其构成了众多地区、众多民族经济上的依赖性与依存性。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茶马古道更是将我国西部文化最为原生态的内容保留与体现了出来。所以茶马古道在经济、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其三,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看,云南茶马古道确实将西双版纳、临沧地区这类重要的茶叶种植区域、生产区域联系了起来。在这一线路当中融合了众多自然遗产与文化资源。该地区茶文化的进步与发展,都是通过茶马古道完成与实现的。所以最初的茶叶贸易往来与茶叶市场开拓都离不开茶马古道的存在。

1.3云南茶马古道遗产构建的必要性

1.3.1有利于完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在我国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当中,并没有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这类大尺度的线性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所以这就足以看出我国对其的关注程度不够,并没有意识到历史文化遗产廊道保护的重要性。故而针对这一现象对云南茶马古道进行保护与构建有利于填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的空白。

1.3.2实现云南茶马古道保护目标的合适之举

通过对茶马古道进行遗产构建,有利于滇藏茶马古道保护目标的实现。因为滇藏茶马古道沿线的所有地区,都因为城市化的加快,引发了茶马古道被破坏与消失。现代化交通方式的更新与建设更是将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湮没。复古而对茶马古道中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实际上也是对茶马古道进行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的重要举措。

1.3.3有利于保护茶马古道大量的线形文化景观

茶马古道线性文化景观包括沿线的区域自然以及文化景观,所以实际上对这条廊道进行整体的遗产构建,还可以对沿线城市以及周边地区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保障。通过构建人文生态系统,弘扬并传承该地区的历史文化,推动该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旅游经济的活力焕发,实现了该地区旅游事业的大进步与大发展。

2云南茶马古道遗产构建与茶文化旅游的结合

2.1茶树茶园以及制茶商号

云南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地区,都是我国茶叶种植的主要园区,同时其本身有着较大面积的古老茶树和茶园。红河以及文山等地还有这众多的古茶树分布。所以云南作为我国乃至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其不仅仅是茶叶文化发展的发源地,更是珍贵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的发源地。尤其是西双版纳,其古茶园面积约为8万亩之多,同时也有较多的野生古茶树和后来栽培的老茶树。而普洱市也存在大量的古茶树,其分布于无量山以及澜沧江两岸的原始森林当中。所以近些年来,以西双版纳为代表的云南地区充分挖掘茶文化旅游资源,西双版纳除了以热带雨林为主要旅游资源之外,更是将许多茶园进行开放,以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带动该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正因为得益于茶马古道的存在,许多本想沿茶马古道探究旅游文化的游客,也会到云南地区之后,注重该地区茶文化的历史与发展,从而将茶马古道遗产与茶文化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

2.2以滇藏茶马古道遗产廊道为中心辐射旅游资源开发

从宏观上需要对茶马古道的主要辐射范围进行把握,然后对其周围的旅游资源进行相应的开发。由于茶马古道线路上存在许多节点,所以必须要在遗产廊道的构建上选择多个主题,这样才能以茶马古道为主要历史背景,对不同的廊道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茶马古道遗产文化的挖掘,打造出最符合茶马古道实际文化内涵的资源开发形式。

2.3对遗产资源进行评估且设置文化遗产保护点

相关部门应该对该地区的遗产资源进行摸底,这样才能清楚了解云南茶马古道所拥有的实际资源。通过掌握遗产廊道的情况,将其中的历史文化元素挖掘出来,。然后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点、国家以及省级文物保护点、非物质文化保护等多种形式对文化遗产进行界定,从而有选择地对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开发。比如该地区的风俗习惯、茶文化发展、风情风俗等,都可以成为对茶马古道遗产资源评估的重要参数。

2.4注重滇藏茶马古道历史价值与现代价值

滇藏茶马古道的价值,可以从历史价值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以从现代价值的角度进行分析。茶马古道本身蕴含着满足现代人需求的内容,其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许多人来到茶马古道一探究竟,既是被其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所吸引,另一方面也是对茶马古道最初的茶文化有所体会和了解。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我国云南等地进行茶文化的了解,并且以茶马古道作为依托,更是满足了人们对现代文明的需求。

2.5对茶马古道腹心区文化遗产廊道进行保护

在对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进行保护的时候,并不是一味地对所有的地域进行保护,而是有选择地开展保护工作。茶马古道是线性景观,所以其蜿蜒于崇山峻岭以及河流峡谷当中,所以涉及到了许多行政区域。若一味进行保护,将使得每一地区都无法得到全方位的关注。故而应该对茶马古道腹心区进行重点保护,注重层次的划分。比如可以对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临沧这类不仅是茶马古道必经之路,更是茶文化发源地的地区进行重点保护,从而围绕地区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开放。

3结束语

云南茶马古道是我国重要的茶马古道,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而云南地区茶马古道除了具有独特的历史资源之外,更是有茶文化的最初形态,故而我国除了要建立对云南茶马古道历史文化遗产的构建,更应该将云南地区独特的茶叶文化和旅游资源结合起来。通过以茶马古道为依托,发展该地区的茶文化旅游经济,从而促进我国茶马古道在世界知名度的提升。既实现了对茶马古道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将该地区的茶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高远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财经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余剑明.云南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现状与保护[J].中国文化遗产,2010,04:91-101+7.

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范文2

2013年5月21日,农业部公布了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及茶文化系统等19个传统农业系统为第一批中国重要遗产。

茶源于中国,茉莉源于西方,茉莉花茶是两千年来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福州是中国唯一以茉莉为市花的城市。国际茶叶委员会2011年授予福州――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称号,2012年又授予福州茉莉花茶――世界名茶称号。

茉莉花茶制作要求茉莉鲜花采摘后当晚付制。福州是大面积露天栽培茉莉花的最北缘,有着独特的河口盆地冲积平原优势,盆地四周高山日照短,多散射光,云雾缭绕,茶品质好;盆地中心的冲积平原为潮土,肥力高,水分足,茉莉花品质好。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在长达两千年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山丘栽茶树,沿河种茉莉”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种植格局,是古人充分利用环境、适应环境发展农业的典范。

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是包含茶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根文化、香文化等的复合文化系统。茉莉――莫离,它代表永不分离的思乡之意,冰心就称茉莉花茶为四海为家的福建人故乡的茶。

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范文3

自古以来,茉莉花茶就被誉为花茶之魁首,而福州窖制的茉莉花茶则以无与伦比的优良品质享誉海内外。2010年,中国茶叶出口32.2万吨,平均单价为2.58美元/公斤,而同期中国茉莉花茶出口平均单价为5美元/公斤,其中福州茉莉花茶的出口单价最高,其茉莉银毫出口单价甚至达到了60美元/公斤。

虽说有着千年的历史沉淀,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福州茉莉花茶一度沉寂。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恢复优质茉莉花生产基地,成立福州茉莉花茶产业联盟,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等重振茉莉花茶产业。

2011年10月24日,在福州召开的国际茉莉花茶发源地会议,再一次将全世界的目光聚向福州,汇集到茉莉花茶那悠远绵长的茶香中。会上,国际茶叶委员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授予了福州市“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荣誉称号,福州茉莉花茶一条街也正式开街。

一个城市的名片

为了促进福州茉莉花茶文化的传承、发展,在2011国际茉莉花茶发源地会议上,国际茶叶委员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福州市农业局三方签署了《打造福州茉莉花茶城市品牌》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福州茉莉花茶城市品牌。

会上,国际茶业委员会主席迈克・本斯顿就本次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此次大会是无价的,它让全球茶人聚到一起,共同领略了福州茉莉花茶的魅力。”他同时还表示,这次会议是茉莉花茶向世界推广的一个很好的契机,通过此次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回国的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福州茉莉花茶。“当然,这需要过程,但是我相信这一天不会很久。”迈克强调。

加拿大茶叶协会主席路易斯・诺伯格女士表示,她以前就很喜欢加拿大的中国餐馆所提供的茉莉花茶,但是这次喝了正宗的福州茉莉花茶后,她才知道餐馆里提供的茉莉花茶是比较低档次的。“我很高兴能来到中国喝到品质这么高的茉莉花茶,一定要带回去给家人朋友们分享”。路易斯・诺伯格女士笑着说。

欧盟茶叶委员会主席兼英国茶叶协会主席威廉・戈曼介绍了中英茶叶交易的情况,他说,过去英国从中国大量进口绿茶,后来由于中国绿茶种类单调的缘故,英国改从其他国家进口茶叶。10年前,中国出口的茶叶在英国的茶叶市场比重只占了4%~5%。两三年前,中国绿茶的种类开始增多,英国向中国进口的茶叶量也开始逐渐提升。“我这次带领英国茶叶协会的成员来到福州,福州茉莉花茶的品种之多,滋味之好,让我们无比惊讶。这是个新商机,接下来我们将回国进行调研,为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做准备”。

这次国际茉莉花茶发源地会议在福州召开,目的就是让世界寻找茶叶的根源,认识“东方威尼斯”――福州,这一独具魅力的东方城市,打造“福州茉莉花”这一独一无二的城市味道,品味“中国春天的味道”――福州茉莉花茶的独特韵味。以国际化的视角打造“茉莉花茶”这一福州城市品牌,让全球重新认识福州这一世界历史上最大的茶叶港口,满城尽飘茉莉香的魅力城市。

千年茶香绽放新姿

福州茉莉花茶一条街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原泛船浦茶叶港口附近,集“名优茶叶、精美茶具、茶饮料、茶工艺品”为一体,是全国第一个专业的茉莉花茶市场。茉莉花茶一条街的开街,意在重现泛船浦在清代及民初茶行林立的景象。茉莉花茶一条街全长1.3公里,共规划9万平方米的经营面积。除了经营茶叶、茶具、茶工艺品等与茶相关的商家,还配套有餐厅、住宿、银行、票务等服务设施。

当天,在茉莉花茶一条街的品茗区,国家和地区的茶叶协会领导、茶叶商人等嘉宾一同品尝福州茉莉花茶,不同肤色的嘉宾对福州茉莉花茶有着同样的热爱。

“这实在太棒了,我们都不想离开了。”在品茗区品茶的时候,英国茶叶协会主席威廉一遍遍地重复着这些话。当要离开的时候他依依不舍地说:“这里安排的时间太短暂了。请问下午这边还有人在吗?我们都很想再来这里。”

Tina是一位来自加拿大的茶商,在品茗区她流连于各个展位,每次喝到不同的茶总会尽可能地与主人交流,忙坏了边听边记的翻译。而且每次喝到喜欢的茶她也总会向主人索取茶样,交换名片,积极为以后的生意做准备。“我在加拿大卖很多国家的茶叶,当然也有茉莉花茶,但是并不知道福州才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来到这里让我很兴奋。”

当天,福州的茉莉花茶传承大师还为外宾展示了精湛的茉莉花茶制作工艺。在观看茉莉花茶表演技艺时,众外宾都跃跃欲试。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不过依然抵挡不住心中的好奇,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迈克第一个走上舞台一试身手。在传承大师的指导下,实践几次后的迈克就能顺利的完成茉莉花茶制作过程中简单的“筛花”动作。看着迈克有模有样的筛花,现场相机快门声、掌声、叫好声响成一片。

在春伦茶业的表演区,俄罗斯茶商Jone对传统纸包的茉莉花茶颇感兴趣,主动向手法娴熟的工作人员学习包茶。当主办方决定将Jone亲手包的茶送给他时,他很努力地用中文说:“谢谢”。“我回国后,会把它送到我们的博物馆里,这太有纪念价值了!”Jone激动不已地说道。

链接:

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范文4

他的神情很专注,那双浓眉大眼凝视着茶,手扶着竹筛,用均匀的力度来回抖动着。沙沙……沙沙……干茶在竹筛上有节奏地跳动着,一些细碎的茶片便从筛眼里如雪般落下,而筛面全是匀整的茶条。在一片赞许声中,他有些腼腆地调侃说:“我本来就是个茶农嘛!”

“工字不出头,商字养八口”

1983年,高考落榜的傅夭龙收拾好失落的心情,成为打工族的一员。木工、泥瓦工……这些靠力气吃饭的活计他都干过。“那时候没日没夜地干,一天也就赚个两三毛钱。如果光打工,就很难熬出头。”

俗话说:“工字不出头,商字养八口”。在打工期间,他发现家乡的茉莉花茶原来这么受北方人的欢迎,而且供不应求,茶店里飘出的熟悉茶香也令他倍感亲切温馨,并因此找到了人生的新坐标――他决定卖茶。从小生长在茶乡的他经商有着天然的优势:福州是世界闻名的茉莉花茶发源地,茉莉花栽植与茉莉花茶加工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他的出生地城门镇傅安里则是福州茉莉花茶的核心产区,而且祖上就是茶商。再加上他曾做过城山茶厂业务员,对花对茶的“品性”都了如指掌,因而他做起茶叶生意来是轻车熟路。

“北方天气比较干燥,尤其是夏天更是燥热,清热润燥的茉莉花茶自然深得北方人的喜爱。花茶对于他们来说,就和米、面一样必不可少,而福州产的茉莉花茶又是品质最好的,卖得好,很正常。”1985年,傅天龙创立了天峰茶果厂(春伦茶业前身),朝着梦想迈出了第一步。他从老家低价收购来的茉莉花茶,一进入市场就很畅销,“几乎是进多少(货)就卖多少,最多一天都能赚四五万”。“日进万金的销售利润,在20多年前说出去根本没人信,即便在今天也是够可以的了。”

十年,茉莉花茶让傅天龙从一个打工仔跻身于千万富翁的行列。

艰苦的守望

茉莉花茶的热销,吸引了许多竞争者的进入,与春伦展开角逐。1995年,日益增多的茉莉花茶生产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打起了价格战,茶价不断地被压低,而成本却不断地上涨。价格与成本的抵牾,只有通过牺牲品质来消除。“价格一滑坡,市场就开始乱了,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假冒伪劣都来了,消费者又不是傻瓜,肯定不买账了。”此间,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茶等名优茶也趁势而上,相继兴起,争抢人们的茶杯,原本稳坐全国茶市半壁江山的茉莉花茶市场占有率一路直线下滑,一度从85%暴跌至30%,属于茉莉花茶的辉煌时代正渐渐成为陈迹。不过,导致春伦陷入困境的因素还不止于此。销路受阻,也使茉莉花茶产量、茉莉花种植面积如多米诺骨牌般次第倒塌,整个产业遭受重创。短短几年时间里,福州市的茉莉花茶种植面积从8万多亩锐减至5000多亩,许多花茶企业也难以为继,1000多家中只有10多家撑了下来。

目睹着福州茉莉花茶的风华渐渐褪去,傅天龙痛心不已。面对“节节败退”的花茶大军,他深知,如果他也退出,福州茉莉花茶“就真的会倒掉”,更何况这里面倾注了他多年的心血。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在同行们看来无异于“自杀”的举动――他不仅没有转行,也没有缩小规模,反而孤注一掷地拿出积蓄让花农继续种花。他用热爱守住了1000亩的花田。

现实是残酷的。“做花茶,每年都要亏三五十万,多的时候有一百多万。”连续8年的亏损,贪婪地蚕食着他苦心积攒的千万资金,也考验着他的耐心。然而,直到弹尽粮绝债台高筑,他都没有放弃坚守,因为他坚信经历千年岁月磨洗的福州茉莉花茶拥有顽强的生命力。这是一种艰苦的信仰。

绝处逢生

“质量是第一生命。”这是傅天龙奉行不悖的信条。也正因为他对茶叶品质的坚守,让春伦茶业乃至福州茉莉花茶产业迎来了绝境重生的曙光。

“恶性竞争搞垮了整个(茉莉花茶)产业,而且使曾价比黄金的福州茉莉花茶沦为低档茶、垃圾茶的代名词。”回想从前,他依然感慨。自从他决定义无返顾地守望花田的那一刻起,他就满心期待着夺回福州茉莉花

茶迷失的桂冠。但是,若仅仅只是盲目地投入资金,无异于把钱扔进一个无底洞,还是要以失败告终。因此,唯一的出路就在于重建消费者的信心,让他们重新认识福州茉莉花茶。于是,同病相怜的傅天龙与茉莉花茶同时开展了自救。

山穷水尽的傅天龙四处筹钱,又做出了一个“疯狂”的举动。“窨花(茉莉花与茶坯混合在一起使茶吸附花香)是茉莉花茶最关键的加工工序之一,通常是‘三窖一提’。我要做的这种新茶叫茉莉针王,是把窖花的次数提高到九次,也就是‘九窖一提’。这样,它对原料就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茶坯全部都要用肥壮的芽头,而且窖制的时间长达一个月。”他还算了一笔账:“像这样的芽头,一亩田也就产3斤左右,1斤约有6万个芽头,按5斤原料制得1斤毛茶计算,光原料的成本就要1000多元,再加上制作的成本,合起来就要2000多元。”按照当时的行情,几十元一斤的茉莉花茶都无人问津,更不用说成本如此高昂的茶了。不过,傅天龙自有办法。他并不打算卖,而是送,此举无疑又让人们大吃了一惊。

从集团公司到有关机构,凡有涉及采购的单位,他都挨家挨户地送个遍。2年时间里,他至少跑了全市1000多家单位,送出去300多斤茉莉针王,价值80多万元。终于,他“傻傻”的坚持有了回应。2005年的一天,一通来自某上市公司总经理的电话改变了春伦的命运。原来在半年前傅天龙给这位老总茶送过茶,他和几位朋友尝过以后,一致认为这茶色香味都很不错,对茉莉花茶的印象彻底改观。于是,他向傅天龙下了第一个订单。

这个订单的意义对于傅天龙来说自是不言而喻,这是对他十年来苦心坚守与漫长等待的回报,并拉开了福州茉莉花茶重拾辉煌的序幕。2008年10月,春伦的产品成为全国政协礼堂及全国“两会”会议用茶。2010年,春伦荣获“2009海西经济年度最具影响力品牌”,并入驻2010年上海世博会福建馆。2011年,在中国茶业企业品牌价值评估中,春伦以7.5亿元的品牌价值成为中国茉莉花茶第一品牌。

龙头

近30年来,傅天龙“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一直是春伦发展的动力,它支撑着春伦一步步摆脱困境,也一步步地实现着福州茉莉花茶华丽重生的梦想。因此,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春伦茶业不仅仅只是在生产、研发上的“龙头”,还是整个行业的“龙头”。

为提升福州茉莉花茶的品牌价值,拓展更大的福州茉莉花茶消费市场,2009年4月,春伦茶业牵头发起成立了福州茉莉花茶产业联盟,联合35家茉莉花茶生产、销售及科研单位抱团发展,力闯更大的市场。同时,从2009年起至今,每年春伦都联合福州市政府牵头举办福州茉莉花茶茶王赛,并评选出福州茉莉花茶工艺传承大师及福州茉莉花茶传承人。2009~2010年,春伦连续两年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了迎春茶会,并且还策划承办了“2011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会议”、“2012世界茉莉花茶文化鼓岭论坛”等系列活动,使福州成为国际公认的“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在春伦为代表的茉莉花茶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福州茉莉花茶产业渐渐复苏。截至2012年,福州辖区茉莉花种植面积1.8万亩,辐射周边面积1.3万亩,茶叶面积14.4万亩,茉莉花茶产量1.1万吨,产值达17.8亿元。可以说,在茉莉花茶产业复兴的漫长历程中,春伦始终都在发挥着排头兵的作用。然而,傅天龙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这是龙头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经过中国茶市风雨洗礼的春伦,如今已年届“而立”,前进的步履变得更加成熟稳健。下一步,傅天龙计划将打造一条融合茉莉花茶初精制、深加工、文化创意、旅游的全产业链。而对于文化旅游,傅天龙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茶文化旅游,已成为中国茶企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而要做大做强福州茉莉花茶产业,茶旅是一个关键的突破口。目前,春伦业已建成茉莉花茶文化产业创意园一期工程、宦溪恩岭有机茶园等茶文化旅游项目,并牵头规划世界茉莉花主题公园,“让人们从快乐茶旅中体验茉莉花茶文化,让福州茉莉花茶走遍全世界”。

记者手记

就在春伦年届“而立”时,傅天龙也将“知天命”,言谈举止都透着内敛沉着。

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范文5

雅安,那儿曾经是个美丽的地方。它是第一只大熊猫的发现地,它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可……现在的它,却伤痕累累——房屋倒塌,山体滑坡,道路堵塞……

灾情就是命令!叔叔们为了开通生命的通道,为了挽救受灾的群众,连夜奋战。有的战士因过度疲劳,晕倒了;有的战士因余震来袭,受伤了;有的战士因日夜兼程送急救物资,而坠崖落水身亡……

天灾无情人有情!祖国各地的同胞,纷纷捐款捐物,不断向灾区送去救灾物资:有的送去帐篷,有的送去粮食,有的送去药物,还有的送去了棉被……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帮助四川雅安共度难关!

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范文6

关键词:饮品;文化;中西文化

文化是由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书中首次将其作为概念提出。在书中,他讲到"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不难看出,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的社会的经济与政治的集中反映,反映的同时,有作用于一定的经济与政治。它的民族特性很强。在中西方文化中,就体现地极为明显。本篇试着将这两种文化所包含的具有代表性的饮品作为观测点,去研究与对比中西方两种文化之差异所在。

一、蕴含中国多元文化的茶

茶,茶蕴含着中国多种文化元素,与中国文化有着不解之缘。茶,从某种角度来说,代表着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秦汉之前,我国四川一带就已经盛行茶饮。今天的大神农架就是 就是茶树的发源地。《神农百草经》中讲述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在这块植被如此茂盛,直至今天还盛产茶叶的地方,神农尝百草的情况是完全有可能的。通过《王褒僮约》一书中所记载的饮茶、卖茶的情况来看,在我国汉代之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产业状况应该是非常繁荣。人们很容易想出,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采为己用到"产、供、销"的全过程,需要多少时间。因此,可以说我们的祖先从发现茶到栽培利用茶叶的历史是多么的悠久。

汉朝时期,茶叶被作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 隋唐时代,饮茶趋于普及,茶业繁荣。因此,随之而出现了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茶经》--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就在此时问世了。宋初明末,茶文化已发展到极为鼎盛的时期,赐茶、斗茶和贡茶流行于世。清朝时期,茶文化发展愈发成熟,茶馆中汇聚了各种曲艺表演。这一时期,茶叶在对外贸易中地位一直居高不下。伴着历史前行的脚步,人们与茶的关系更加的密切,人们也在各种活动中不断的发展、充实和发扬着蕴含中国多元文化的茶文化。

二、承载西方多种文化的咖啡

在西方,有关咖啡的起源,至今版本各异。相关的历史记载中,最早可追溯到公元850年。回教的《古兰经》圣典上讲述:在执行一次任务之前,睡着了,传达启示的四大天使之一--哲布勒伊米用一杯咖啡将其唤醒,接下来,竟然一鼓作气一连将40人打下马。还流传一种说法,认为咖啡源于于埃塞俄比亚的"Caffa"地区一位牧羊人的一次奇遇。传说在他放牧时,观测到他的羊情绪异常、兴奋不已。究其原因,是因为羊刚吃了一种红色的果子。为了进一步得到证实,牧羊人带来些一样的红果回家煮饮。没想到,此物除了香飘四溢,喝下其汁液后,更是神清气爽。从那时起,人们将其作为一种提神醒脑的饮品,倍受欢迎。

十五世纪,回教徒去圣地麦加朝圣时,把咖啡断断续续地带回居住地。这样,咖啡慢慢被传播至埃及、叙利亚、伊朗和土耳其等国家。《香浓咖啡》中记载道:"咖啡进入欧陆当归因于土耳其当时的奥斯曼帝国,由于嗜饮咖啡的奥斯曼大军西征欧陆且在当地驻扎数年之久,在大军最后撤离时,留下了包括咖啡豆在内的大批补给品,维也纳和巴黎的人们得以凭着这些咖啡豆,和由土耳其人那里得到的烹制经验,而发展出欧洲的咖啡文化。战争原是攻占和毁灭,却意外地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乃至融合,这可是统治者们所始料未及的了。"

三、透过茶与咖啡,品鉴中西文化

茶在中国文明的华夏文化当中,历史久远,它不但包含了历史、美学,还包括伦理学和哲学等,可谓是博大精深。无论是在产茶区还是在非产茶区,茶文化的创造、发展与传承都经久不衰。茶文化包罗万象: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茶业科技、种类繁多的茶类和形态各异的茶具、饮茶和茶艺等文化艺术形式。茶文化的久远,源于它厚重的内涵。中国是由56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都喜爱茶饮。因此,茶与民族的特色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民族各自独特的茶礼、茶艺和饮茶习俗。极富生活情趣和文化内涵,即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高雅与通俗的统一。

茶叶产于山林之间,融天地精华,饱蕴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之精髓。中国的文人墨客都喜欢通过茶这种饮品,去感悟其间的茶道、天道与人道。通过品茶赋诗来抒发他们内心那种与大自然相互融合,超然脱俗,淡薄名利,心灵回归于大自然的理想中追寻的境界。正如坡在《汲江剪 茶》中,道"活水还需活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枯肠末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又如"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有了这些文人们的积极参与,茶便慢慢开始富有了茶自己本身应特有的文化内涵与底蕴。中国文化中的茶文化,无愧是浓缩了中国古今传统思想精华的一个庞杂的文化体系。在以后的岁月里,它将会以更加锤炼深邃的思想,以及丰富深刻的内涵去影响着人们,进而也影响着世界。中国文化正如这茶文化一样: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千锤百炼。在中国文化从文明的发源地走向世界之时,整个世界都将为之瞋目。

西方的咖啡文化与东方的清香淡雅,内敛含蓄之茶文化相比,咖啡文化的气质属于热情奔放、浪漫自由、理性洋溢、轻巧快捷。西方的咖啡文化是那种优雅中伴着浪漫的感觉,享受着惬意中带着悠闲的韵味。这就是西方非常有特点的一种文化。就现在的西方人而论,生活正如煮咖啡一样,如果他们对现在所做的事情没有了之前的新鲜感,那么,干脆就全部换掉,重新经历冒险,重新品味人生。这就像速溶咖啡一样,被冲泡过一次,就基本上失掉了其原有的味道。口味变得清淡寡味。饮品咖啡对他们来说,其间不单单是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意大利的热情、法国的浪漫、德国的考究、美国的快捷等。众所周知,西方人认为上帝看重的是个人的灵魂。人的肉体和灵魂、任何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对抗的关系。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西方人有这很强韧的个人奋斗意识和竞争意识。

四、结语

茶与咖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饮品分别各自承载了不同的文化底蕴与不同的气质特性。两种饮品,透出两种文化。茶,蕴含着中国多元的文化因子,讲究中庸,认为天、地、人合一;咖啡,象征着西方多面的文化精神,更强调理性,认为天人不合一。两种饮品,折射两种文化。茶,清香入脾,优雅而令人陶醉,有禅宗之悟道;咖啡,香浓醒脑,奔放而使人痴醉,有基督之精神。如今,两种文化随着全球一体化的飞速发展,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交流越来越密切,为此,茶与咖啡,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得以不断地碰撞,从而得以进一步地交融。这也预示着中西文化终将得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健康发展,最终走向融合。

参考文献:

[1]李少林,王达林.中国茶话全书[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2]林清玄.平常茶非常道[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3]胡文仲.文化与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罗伊·莫克塞姆.茶:嗜好、开拓与帝国[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