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专业的毕业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测绘专业的毕业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测绘专业的毕业设计

测绘专业的毕业设计范文1

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是立足于对地观测与卫星导航等国家重大需求以及现代测绘发展趋势,按照全面具备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3个二级学科(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的专业素质规划课程体系,一、二年级实行测绘通识教育,三、四年级按照大地测量学与卫星导航、工程与工业测量、航空航天测绘、地理信息工程等4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各方向学生在对应的专业方向课程里选课),要求毕业生掌握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卫星导航定位、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数字化信息工程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成为“高品质、国际化、创新型”高级测绘工程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与课程体系

1.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传统的教学计划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体,以课程设置为主线。在构建2013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基于信息化测绘的特色,跳出了传统教学计划的框框,以素质教育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重塑了测绘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测绘工程专业2013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遵循了以下5个原则:1)强化通识课程体系,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实施研究型测绘工程专业教育。2)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测绘工程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的共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优化课程体系和结构,培养复合型宽口径高素质人才。3)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注重因材施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提供多样选择和路径,大胆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5)加强专业和课程创新探索与国际化建设,加大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力度,培养学生领导能力与国际视野。2.构建创新型、复合型课程体系2013测绘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总体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三大部分。通识课程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势与政策、国情教育与社会实践”以及“英语、体育”课外,还包括交流与写作类、数学与推理类、人文与社会类、自然与工程类、艺术与欣赏类、中国与全球类、研究与领导类等七大领域,要求学生在每个领域选修一定的学分。交流与写作类课程有“表达与沟通”“科技写作”“PracticalEnglishWriting”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交流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数学与推理类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语言程序设计”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数学素养、统计归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人文与社会类课程有“道德、法律和公民意识“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四书》导读”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人文价值判断能力,提高对自身和社会深入思考能力等;自然与工程类课程有“地球科学概论”“大学物理”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的方法分析和探索世界的能力等;艺术与欣赏类课程有“音乐欣赏”,主要是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与欣赏能力等;中国与全球类课程有“中国文化概论”“西方哲学史”“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主要是培养大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开阔世界眼界、国际化思维、战略思维等;研究与领导类课程有“组织行为学”“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网络信息检索”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等。专业课程有分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实验和实践性课程3大系列。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有:测绘学概论、GNSS原理及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原理与应用、数字地形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地图学基础、大地测量学基础,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UNIX/LINUX操作系统。专业主干课程:摄影测量学、物理大地测量学、大地形变测量学、空间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变形监测数据处理、工业测量、航空与航天成像技术、数字摄影测量学、数字图像处理、GIS工程设计与实践、空间数据库原理。实验和实践课程:数字测图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大地测量课程设计与实习、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GNS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遥感实习、数字摄影测量实习、物理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大地形变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GIS课程设计与实习、空间数据库实习、毕业设计。10门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是测绘工程专业所有专业方向的必修课,其中“测绘学概论”等8门课是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测绘工程专业的必修课,而“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UNIX/LINUX操作系统”这两门课主要是针对信息化测绘要求加强计算机编程能力而增设的。专业主干课程、实验和实践课程则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所有专业方向必修的课程,另一部分则按专业方向分模块设计,具体情况见表1。在专业主干课程、实验和实践性课程中我们加大研究型课程的力度,每个模块的专业主干课程都配有课程设计或实习或者两者兼之,老师在主讲此类课程时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加入,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留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些问题的答案往往可以通过课程设计或者实习得到解决,这种主干课程配课程设计或者实习的模式实际上就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加强专业的国际化建设,我们加大了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力度,在专业课程系列中,开设部分全英文或者双语课程,这些课程的教材大部分应用国外先进的原版教材,主讲这些课程的主要由学院聘请的外籍教授或有留学背景的教授、副教授。目前开设的课程有“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er-rortheoryandleastsquareadjustment)”“GNSS原理及其应用(GNSS:principlesandapplications)”“大地测量学基础(fundamentalofgeodesy)”“工程测量学(engineeringgeodesy)”“物理大地测量学(physi-calgeodesy)”等。测绘工程专业学生毕业需要的学分是150学分,其中通识课程学分是66.5,占总学分(150学分)的44.3%,专业课程学分80.5,占总学分的53.7%。在专业教育中,其中必修课程学分39.5,占专业教育学分的49.1%;选修课程27学分,占专业教育学分的33.5%;集中实践教学8学分,占专业教育学分9.9%;毕业论文或设计6学分,占专业教育学分的7.5%;各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总学分(含毕业设计、课间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情况是:大地测量学与卫星导航方向27.1学分,占总学分的18%;工程与工业测量方向29.8学分,占总学分的19.9%;航空航天测绘方向29.5学分,占总学分的19.7%;地理信息工程方向28.5学分,占总学分的19%,具体见表1。任意选修课程是作为专业补充或个人兴趣爱好而由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学院鼓励学生跨院(系)、跨专业选修课程,学院对学生的选课给予必要的指导,培养方案中有3学分的任意选修课程,占总学分的2%。此外,我们注重因材施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提供多样选择和路径,将创新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规定本科生在学习期间获得的创新学分可以作为任意选修学分。

三、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特色

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2012年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以“面向工程、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测绘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为培养依据,以测绘行业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需求为导向,与测绘企业密切结合,整合已有的专业课程,强调宽口径、厚基础,不细分专业方向;以卓越测绘工程师和注册测绘师后备人才为培养目标,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扎实的测绘工程理论基础,具备较强的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全面的测绘技术,熟悉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具备卓越的解决测绘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拥有测绘产品社会化服务的专业技能;加强工程实践环节,采用“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实践,实行校企“双导师”制,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测绘专业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成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复合型、创新型人才。2013版培养方案,对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也进行了修订,其中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与测绘工程专业相同,而专业主干课程(包括物理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摄影测量学、数字图像处理、GIS工程设计与实践和空间数据库原理)则涵盖测绘工程专业的4个专业方向。实验和实践课程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共分3个模块。一是工程基础实习模块,有“数字测图实习”“大地测量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和“地图编制实习”;二是工程专业实习模块,有“GNS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物理大地测量学实习”“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摄影测量与遥感实习”和“地理信息系统实习”;三是工程综合实习模块,有“管理与市场开发实习”“测绘专题”“专业实习”。第三模块的工程综合实习以及本科毕业设计都将在企业完成。实践教学总学分(含课间、集中实践及毕业设计环节)是37.3学分,占总学分的24.9%,明显高于其他4个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代表了工科教育的发展方向,它也与世界先进的工科教育理念相接轨,其最大的特色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测绘专业的毕业设计范文2

针对选题存在的种种问题,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结合科研工作选题。指导教师的课题可以分解成子课题,选择其中结合专业、难易合适的子课题作为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这样的课题通常水平高,同时有科研经费支持。二是结合教学工作选题。指导教师大多承担一定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工作,在教学的课件设计、实验室建设等工作中,可以选择一些适宜的题目作为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工科类的毕业设计需要大力提倡选题的工程实践性。三是结合企业需求选题。将企业的实际生产问题转变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使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紧密贴合企业实际需要。四是在上述基础上把握选题的符合度,即有新意、难度、份量适中,符合专业培养方向。增强学生现代设计的创新意识与工程能力,适应现代工程教育需求一是增加机械制图综合性实践环节的指导内容。如在制图课程上,增加计算机绘图和测绘学同时,将现代工程设计方法与案例引入制图课程,培养学生使用三维模型表达工程设计思想的方法。二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环节,制图基础部分以手工绘图训练为主,在综合练习部分加强CAD做图训练,动手进行机器拆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是特别注意工程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进行结构的创新设计,并按照国家最新标准绘图,图纸做到规范、准确、表达清楚。

2.多方投入,解决经费和实习问题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毕业设计的经费投入,不一定要一刀切。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出经费预算,院、系成立专家评审小组,对实习、实验所需经费进行合理分配,逐年改善。对确有实用意义的设计项目重点扶持,考核验收,记录在案,作为以后经费使用的依据。此外,还可以进行毕业设计课题竞标,评选有价值的课题给予经费支持。虽然对于大部分毕业设计题目有相当难度,校企合作解决毕业设计经费问题也是一种可行选择。多方面下手,除了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联系毕业实习单位以外,学生可以通过亲朋好友等自行寻找专业对口且有一定接待能力的企业。学校和企业建立对口实习基地,基本目的是保证足够的实习时间和实习质量,对于设备专业的学生也可以考虑到过程工艺企业实习,例如食品加工企业,化工生产企业等。

3.完善教学体系,提升实验室服务开放能力,扩大学生受益面

在教学体系方面,选修课的组合要合理配套,应该和毕业设计挂钩,使前期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与毕业设计衔接。对重要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未达到教学要求的学生应缓期毕业设计,真正实现毕业设计的要求和目的。以过程装备专业为例,学生不应该只是有机械和设备设计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工艺方面的知识,例如食品工艺,化工工艺等。还要有一定的机电一体化知识,例如测控仪表,单片机和PLC等方面的知识。此外“创造工程学”、“工程与工程师”等职业素质类课程也可适当开设。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实验室水平、实验设备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其他配套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因此,实验室既承担着基础性、辅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服务与管理,也肩负着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将实验室有组织、有秩序的开放给高年级学生,保证一定的实验物料、试剂、测控仪表、水电汽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活动,保证安全。要使毕业设计的选题和实验室的建设项目紧密结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又促进了实验室的建设发展,使毕业设计以新的模式与当前的教学改革接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4.合理选题,杜绝抄袭

应充分利用教学督导组和教学管理委员会,建立毕业设计题目审查制度,使毕业设计题目既有一定的知识面和工作量的要求,又避免走形式,过于简单。工作量太少的题目应该追踪审查单位的责任。由于毕业设计题目大多属于综合题目,涉及多方面知识,可以采用几位老师合作带一组学生毕业设计的方法,组内老师可各有专业所长,可以是不同专业的老师在一起合作。就目前的科技发展和网络发达情况来看,很难避免抄袭,有时也很难判断参考、借鉴和抄袭之间的界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来检测是否抄袭是一种方法,但还是有局限性。在抄袭问题上不能光靠学生的思想认识,指导教师也要有责任心,细心把关。同时,应建立诚信档案制度,对于确认是抄袭的行为应该计入个人诚信档案。

5.提高专业老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测绘专业的毕业设计范文3

【关键词】素质教育 案例 STK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081-02

随着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日益重要的地位,专业课的案例教学已成为适应时代对国际化教学的一种趋势。其通过设置一系列难度适中、相对完整的小课题,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吸收为自主求索的学习模式。

美国Analytical Graphics公司的STK(Satellite Tool Kit)卫星工具包软件,在国内外很多研究和工程领域诸如航天、航空、航海、遥感、导航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学的相关专业课程均可以通过申请免费的STK学生版将其引进到教学和实习环节中。

近年来,教研室在专业基础课天体力学基础、毕业设计和科技竞赛等教学环节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基于STK的案例教学活动。现做一粗浅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推动我校各学科案例式教学法的推广工作。

一 案例教学实践活动

1.选编天体力学基础STK实习手册

在授课前,教学组已经在相关课程和班次中引进了STK软件,主要是利用其强大的可视化功能帮助学生理解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不同参考系下的轨道运动形式等,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素材。因此,借助教改研究项目的支持,在参考国外优秀教学用书的基础上,针对课程的教学大纲,为每章的教学重点精选了典型案例,编集成教学实习手册。该手册极大地方便了教与学的两个环节。

2.授课中施行STK案例式教学法

在授课进程表中,预留了三次案例课堂教学。天体力学基础的授课内容涵盖了二体问题、双(三)二体问题、受摄二体问题和限制性三体问题等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的动力学理论,而其应用则涉及航天领域的方方面面,我们选择了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与我国空间发展相关的几个方向进行案例设计,由学生组织案例小组并自主开发是案例教学实施,从组长选举、组员分工、问题讨论、公式编程、结果成图、演示制作、项目汇报、现场答疑、案例报告撰写等都做了编排。由于和传统授课方式相比,这种案例学习十分新颖,一来就调动了大家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加之有小组间的竞技,每位组员在完成份内任务的同时,对其他组员的问题也表现得跃跃欲试。这次案例教学共进行了三次,每次三~四个小组,每组一个案例。要求每组在按时完成本案例的同时,对其他小组的案例也要讨论和质疑。事实证明,这期间除了正规的自习课外,还占用了不少的课余时间,但是同学们并未产生抱怨情绪,反而将兴趣转移到专业学习上来。

3.在导航专业毕业设计中引进嫦娥探月、火星萤火等任务的案例选题

针对目前我国深空探测的两大任务,以月球探测和火星探测为目标设计了嫦娥一号和萤火一号飞行轨道的STK实现,加强学生对轨道改变的理解,切身感受节能和省时的矛盾。此外,对目前国内外掀起的平动点轨道任务也设计了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接触精彩的三体问题周期轨道。在案例设计过程中结合以下几点:一是注重知识点的连贯性,兼顾学习过的专业基础课,如椭球大地测量学和球面天文学的部分相关内容,让学生悟出学习过的基础知识的用途;二是尽量涉及其他相关专业课,如卫星轨道理论和大地重力学,让学生发现和体会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三是围绕同一个问题设计不同力学模型下的结果进行比较与分析,让学生理解工程应用中不同条件下力学模型的取舍对计算量和精度的影响特点等。

4.在联合作战指挥专业的毕业设计中基于STK进行三维作战演示的案例选题

STK软件目前已经发展到对地面及其空中海上的三维作战平台的模拟。因此针对联合作战指挥专业学生,设计了导弹攻防仿真等若干模拟现代立体战争的案例。虽然是首次尝试,但是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学生普通反映很有收获和成就感。

5.参加全国深空轨道设计竞赛

案例教学既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同时又是检验素质教育成果的有效手段。据调查,在国外大学本科高年级的教育培养方案中,通过设计教学案例和模拟课题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理念和做法已十分普及,尤为瞩目的则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竞赛。

近年来,国内也正开展类似的竞赛。第二届(2010年)全国深空轨道设计竞赛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空间工程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组办。首届(2009年)全国深空轨道设计竞赛由中国力学学会、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发起并组办。

今年竞赛的主题是深空多任务探测器飞行轨道设计。题目的应用背景为小天体和火星探测,深空探测器通过飞越和最终撞击小天体的方式实施探测,同时兼顾携带一个火星着陆器。

教学组将其作为一个检验案例教学成果的绝佳机会,在为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专业一年级硕士研究生讲授天体力学课程的过程中,参加并顺利完成了竞赛题目,提交结果现已通过主办方检查,成为合格的参赛作品。

二 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在案例教学实践中,主要有两个方面困扰着案例教学的展开。

1.课程设置局限

开展案例教学,小班授课是前提。当下,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基本上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但是对于本科层次,无法回避大班授课师生比例悬殊、案例小组人数受限的客观现实。

2.案例教材局限

案例重在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因此案例贵精而不在多。目前的条件下,案例教学自身的局限还很突出。选编或改编适合学科教学大纲及授课学时的案例教材,受到师资水平和从事科研经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进行教材开发尚有一定难度。

三 结束语

本案例教学活动将优秀的商用软件STK引进到军事测绘专业和联合作战指挥专业的相关课程实习、毕业设计和科技竞赛中,积极探索和开展了案例式教学实践,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将有助于推进我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测绘专业的毕业设计范文4

【关键词】测绘工程专业 实验教学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45-01

测绘工程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综合学科,既要有主干学科的支持,又要有众多相关学科的支持。该专业培养的人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因此除了安排学生参加理论学习外,还应安排多种实践性教学环节,逐步形成以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与专业实习为基础,集中实践、毕业设计为重点的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这对学生业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根据测绘工程专业自身的特点,结合我院近几年来实验教学改革实践,对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探讨。

1 建立测绘工程实验教学新体系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实施,我院对测绘工程实践教学内容、手段进行了调整,但还不很完善,需要全方位进行研究探索、规划和改革,逐步建立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需求的测绘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为此,我们参照国内外测绘工程专业办学模式,组织学院专家教授,对本科教学(理论与实践)计划进行了整合和优化。

整合和优化后的实践教学体系遵循了协调性及系统性原则。所谓协调性,即理论与实验教学紧密联系,除保证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平行性外,还体现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做到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在设置专业理论课的同时,还设置了课间实验和集中实践环节。开设有课间实验的核心课程有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及应用、GPS原理及应用、控制测量学、工程测量学。围绕各门课程,都安排了一定学时的实验课。我院在排课时,实验课时占各门课时的比例均在20%以上,从教学力度上为取得一定的实验教学成效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集中实践环节主要有数字测图实习、平差课程设计、摄影测量实习、控制测量实习、GPS测量实习、工程测量实习等。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整个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综合性研究性实验教学的环节。

上述集中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符合从简单到复杂、逐步积累和深化,使实验内容一环扣一环,体现了实验教学新体系的系统性原则,即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形成了一个有梯度、有层次、有阶段性的系统。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按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性实验三个层次进行实验教学,并将有关实验内容综合到各层次的实验教学中。基础实验重在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的训练,如“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实习等;综合实验突出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工程测量学集中实习”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理想的实验方式;研究性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目前该体系正在学生实验教学中试运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反映良好。当然,该体系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2 实习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在实习内容上要适应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对测绘人才的需求,既包括常规的测量仪器和方法,又要涵盖测绘高新技术。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在实习内容上进行了扩充和调整,主要表现在:(1)开设新技术课程:如GPS全球定位系统、全站仪、数字化仪、计算机及一些系统软件;同时增设有关计算机硬、软件方面的课程。目前,这些课程已运用于实践教学,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了加强。(2)改革测绘手段:目前我们主要使用经纬仪测绘地形图、全站仪电子手簿测绘地形图,并编写了相应的实纲及指导书。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数字测图内业数据处理的实验教学,实现了由常规光学三角测量方法到全站仪测量方法到GPS(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方法的彻底变革。(3)改革测绘数据处理手段:目前我们主要使用计算机来处理测绘数据,并不断引进测绘高新技术到实验教学中,这有效的提高了学生数据处理及计算机编程能力。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本在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了引导式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如专业基础课“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实验教学时,指导教师应先讲解常规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方法、基本计算等注意事项,进行示范操作之后,学生自己操作仪器,教师在现场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获得仪器操作和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

3 加大实验场地的建设

考虑到测绘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它的工作性质主要是野外工作,因此,学生实习一般在室外进行这一特点,近年来,我们在学校的资助下,建立和不断完善校内、校外教学实验基地。首先,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模拟生产实际,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全方位的训练学生的基本功。我们先后完成了“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及相关课程实习场地的建设,这些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满足了实验教学的需要,有利的促进了实验教学。其次,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以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山东省第一测绘院、山东省国土测绘院第二测绘院为基础建立了数字测图教学实习基地,并由学校与单位签订有关协议,建立一种比较正规的教学实习关系。

4 建立健全测绘工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测绘工程实践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测绘工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实践教学的硬件:包括测绘仪器设备的种类、数量、购买日期、完好程度、出借情况和使用情况、维修维护记录、实验/实习场所面积大小。

第二部分是实践教学人员信息库:包括实践教学人员数量、受教育程度、职称职务、毕业学校及专业、从事相关工作的时间、专业特长和技术水平。

第三部分为实验/实习成果数据库:包括实践教学课程的门类、实验/实习项目数量和名称、实验/实习教学大纲、实习指导书、实验/实习成果(报告)、实践教学课程总结、实验室建设成果、实习基地建设成果。

5 结语

实验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尽管我们对测绘工程本科专业实验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还不能满足科技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把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及时引进来,使实验教学具有先进性、代表性和方向性;加大实验实践教学建设的力度,不断完善实验教学的保障系统,全面培养测绘工程专业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花向红,陶志忠,邹进贵.测绘工程实践教学质量控制的对策[M].测绘工程,2001(2).

[2] 花向红,汪志明,许才军,王泽民.测绘工程本科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3(6):58-60.

[3] 汪志明,花向红,许才军,秦咏梅.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测绘工程专业创新人[J].测绘工程,2004,13(1):58-59.

[4] 张廷斌等.测绘工程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化设计初探[J].测绘通报,2003,(11):64-66.

[5] 汪志明等1测绘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J].测绘通报,2003,(2):57-59.

[6] 许才军等.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测绘通报,2003,(7):59-62.

测绘专业的毕业设计范文5

建筑学作为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在我校专业设置上有相应专业作为补充。在技术方面,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都作为有益帮衬。在艺术方面,有艺术学院的资源作为补充,各个学院彼此互为依托,谋求发展的需要,学科间的互补可以带动学科的迅速发展。

建筑学专业发展模式

1结合市场需求,走向职业化

1.1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培养计划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市场调研,在对建筑学培养计划修订的过程以“从实际出发,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造学院办学特色”为指导思想、力求充分适应市场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培养计划制定了“1+2”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修完基础理论知识之后,在设计课程的开设过程中,每学期以1类建筑类型为核心进行强化训练,同时配备两个不同学历背景、知识结构的指导老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层次。

1.2强化实践环节教学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补充以及拓展都可以通过实践环节来体现,实践教学环节着重训练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建筑教育家齐康院士曾提出:“目前中国的建筑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与国际建筑教育接轨的速度缓慢,在教学方法上也有瑕疵,应在实践上多下功夫。”我们在课程设置中,要以验证型实验为基础、突出设计型、创新型实验。合理安排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之间的比例关系,尽最大能力的锻炼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设计是最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环节。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指导老师必须严格检查,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能结合工程现状尽心分析总结。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在这方面去得了良好的效果。

2结合地域特点,迈向区域化

2.1针对区域特点确定办学思想我校建筑学专业生源主要来源于陕西周边,同时就业也相对集中于陕西,因此在培养方向上主要面向陕西境内,面向设计第一线的创新型人才,是目前建筑学专业发展依托地域特色的必然趋势。,作为立足于陕南地区的高等院校,加强地域建筑的教学与研究,将有利于学生毕业之后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在学科建设中树立““扎根秦巴,艰苦创业,服务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依托地域特色,突出民族乡土建筑科研特色。

2.2强调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通过建筑认识实习、古建测绘实习、建筑师业务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学术报告活动,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当地的建筑文化与地域特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院每年分别组织学生前往青木川古镇以及安康周边进行古建测绘实习,并且与青木川古镇合作将其建设成为实习基地。定期带领学生利用假期和实习周边民居聚落进行测绘,收集了大量资料,研究陕南民居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3结合相关专业,向跨学科发展

1.1校内学科间的跨学科合作模在校内,与土木工程专业合作,可以从建筑结构的角度出发,正好补充当前建筑学专业的弱势。与工程造价专业合作,可以从工程量与造价的角度出发,弥补建筑学学生在某些设计上的华而不实。与艺术学院相关专业合作,可以培养理科学生的审美和艺术修为。这样就可以做到相近学科的互为支撑就能推动学科的共同发展。

1.2与设计院跨学科合作在校外与设计院密切合作,在校教师与校外设计院共同组成“工作室”,期间高低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在这里学习工作,互相交流。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团队的协作能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结语

测绘专业的毕业设计范文6

测绘工程专业要求学生需要学习人文社科、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工程、通讯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测绘项目设计、技术开发、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了解测绘科学与技术的前沿理论、技术发展动态,掌握扎实的测绘学科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测绘数据分析能力,从事测绘生产的专业技能,能进行测绘工程软硬件系统的集成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与沟通能力、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2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若干课程的集合,课程也是若干知识单元的集合。为了适应信息化测绘时代下社会对测绘人才的要求。学院改革传统的“书本型”和“技工型”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分析每门课程开课的先后顺序、内部逻辑关系、教学大纲、知识内容结构以及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院参照测绘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专业规范,确定测绘工程专业主干学科为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科学、地球物理学。核心知识领域为地球空间信息采集技术、数据处理理论和方法、测绘信息表达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地球科学理论与空间环境知识。加强课程之间的合并归类,加强课程之间逻辑结构的联系和内容衔接,使课程之间具备连贯性、交叉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系统把握专业知识。同时加强相关专业的课程,如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原理与应用、航空与航天成像技术、土建工程概论、城市空间信息学、城市规划原理、土地资源管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课程,跟踪学科前沿知识、新技术和社会热点问题。总之,课程设置高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3优化测绘实践教学环节

测绘工程专业属于技术应用型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高的标准和要求。为了适应信息化测绘下的实践要求,学院本着“增加比重,注重实效,提高能力,形成特色”的原则,每个课程层次和模块都设置有相应的实践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和新技术应用的实践环节,构建适应信息化测绘下的3个实验层次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同时学院充分利用与测绘有关企事业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共建共享实验平台,建成多个系列化、层次化的实践能力培养实践基地。3个实验层次是指基础技能型、综合设计型和创新研究型实验:基础技能型实验:主要开设二、四等水准测量、数字测图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等实验,让学生了解和熟悉相关仪器,掌握基础操作技能和专业基本理论素养。综合设计型实验:主要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如大地测量课程设计与实习、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GNS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三维建模、遥感实习、数字摄影测量实习、物理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大地形变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GIS课程设计与实习、空间数据库实习等。并按照专业基础、专业组选方向设置综合性课堂实习,将数字测图、GPS测量、大地测量、GIS实习以及测绘数据处理这5门相互独立实习的课程组合为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实习。创新研究型实验:主要是通过大学生科研项目、毕业设计和学生参加老师的课题等方式,让学生在各个开放专业实验室中自主设计和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

4借鉴国外办学经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