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从教感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从教感言范文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实验室,加快物理实验软件的开发和利用,诸如通过计算机实时测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DIS是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实验教学软件构成的数字化实验系统,以“传感器+计算机”为构成要素,实现对传统教学仪表一定意义上的替代和超越。与传统实验相比,DIS实现了三大变化:变定性为定量,变不可见为可见,变无法做为能做。DIS实验技术系统的传感器技术可以使高中物理实验过程的时间和空间可视化,使高中学生在物理实验教学实践过程中建立起客观的物理概念,深入地理解物理规律,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物理实验知识。DIS实验技术本质上是一种信息技术,是对所有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处理的技术总和。DIS实验技术也是一种教育技术,为高中学生提供动手操作以及师生之间实验交流的机会,能让学生方便快捷地收集、整理并分析相应的物理实验数据,并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抽象的高中物理知识,便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质量。以DIS实验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信息技术被引入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后,以其方便的操作流程、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以及灵活多样的设计,为新形势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注入了全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推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数字化进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同时,保持了实验的真实性,进而凭借“促进学生认知、提高课堂效率”的显著作用而获得了教育专业人士的高度认可。
基于DIS的物理探究实验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探究,其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它不同于传统的实验教学,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学习方式,这无疑会给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基于DIS的探究实验是学习者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适用于所有理科实验,它在实验过程中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使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收集、分析和处理数字化信息来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创造过程,进而学会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DIS的物理探究实验教学设计,着重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内容兼顾实用性、探索性和实验方法多元性。操作DIS设备完成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处理数字、模型、逻辑推理和不确定性的问题,养成使用各种工具、仪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培养科学探究素养,从而养成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高考试题考查DIS系统及传感器作用
2016年高考物理试题有相当多的题量考查物理DIS系统及传感器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高考物理实验命题的新趋势。
例1(2016年高考上海卷第26题):“用DIS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用到的传感器是传感器。若摆锤直径的测量值大于其真实值会造成摆锤动能的测量值偏。(选填:“大”或“小”)。
解析:在实验中,摆锤的速度通过光电门进行测量,测量的速度是通过小球直径d与挡光时间的比值进行计算,为:v=dΔt,当摆锤直径测量值大于真实值时,小球直径d会变大,导致计算出的小球速度变大,故小球动能也会变大。
光电门的工作原理是:光束被切断时计时器开始计时,光束重新被接收时计时器停止计时。如果光电门发出的光束比较细,那么小球在遮光时间内走过的距离近似等于小球的直径。很多中学使用的光电门所发出的光束很宽,有些甚至等于发光小孔的直径,那么在计算小球遮光时间内走过的距离时就不应该只取小球的直径,而应该取小球直径与光束有效宽度的差值。我们知道在实际纸带的计算中测量数据都是随机的,这样会导致学生的计算量较大,如果用计算机和传感器这个工具,会使学生的数据运算量大大减小,也使数据比较变得容易,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对实验进行思考和改进。这是物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学生特别喜欢操作,应用计算机和传感器处理数据是新课标教材中体现的一个倾向。
实验原理难以理解的常规实验中,有些物理量需根据实验测量的结果,利用比较抽象的物理原理进行计算,给学生实验造成额外的困难。引进DIS系统可以改变测量方式,改进实验的原理,方便学生的理解。例如,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测量,常规实验采用打点计时器在与运动物体相连的纸带上打点,根据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公式计算加速度。学生对于利用这个原理间接计算比较困惑,特别是根据相等时间间隔取点的做法,需要学生先具备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知识才能理解,不利于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新课学习。采用DIS技术改进该实验的原理,直接在物体运动线路上若干个位置安装光电门,测量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通过计算机输出速度―时间图像。这样比较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加速度是速度对于时间的变化率。
例2(2016年高考上海卷第28题):“用DIS描绘电场的等势线”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
(1)该实验描绘的是()。
A.两个等量同种电荷周围的等势线
B.两个等量异种电荷周围的等势线
C.两个不等量同种电荷周围的等势线
D.两个不等量异种电荷周围的等势线
解析:该实验中,用A、B两个接线柱分别接在电源的正负极上,一个带正电另外一个带负电,模拟等量异种电荷产生的电场,所以选项B正确。
(2)实验操作时,需在平整的木板上依次铺放()。
A.导电纸、复写纸、白纸
B.白纸、导电纸、复写纸
C.导电纸、白纸、复写纸
D.白纸、复写纸、导电纸
解析:在实验中,最上边一层是导电纸,这样才可以使A、B接线柱电流通过导电纸;接下来依次是复写纸和白纸,实验过程中在导电纸上找到电势相同的点,需要用探针在导电纸上作标记,标记通过复写纸就印到最下层的白纸上。
(3)若电压传感器的红、黑探针分别接触图中d、f两点(f、d连线与A、B连线垂直)时,示数小于零。为使示数为零,应保持红色探针与d点接触,而将黑色探针(选填:“向左”或“向右”)移动。
解析:据题意,只有当指针示数为零时才说明两点的电势相等,现在保持红色探针与d点接触,为了保证电压表示数为零,需要使黑色探针与红色探针电势相等,则要把黑色探针向右移动。掌握如何模拟等量异种电荷,会正确操作该实验,知道导电纸、复写纸和白纸的放置顺序,理解如何判断两个位置电势相等的方法,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例3(2016年高考江苏卷第11题):某同学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一根细线系住钢球,悬挂在铁架台上,钢球静止于A点,光电门固定在A的正下方。在钢球底部竖直地粘住一片宽度为d的遮光条。将钢球拉至不同位置由静止释放,遮光条经过光电门的挡光时间t可由计时器测出,取作为钢球经过A点时的速度.记录钢球每次下落的高度h和计时器示数t,计算并比较钢球在释放点和A点之间的势能变化大小ΔEp与动能变化大小ΔEk,就能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
(1)用ΔEp=mgh计算钢球重力势能变化的大小,式中钢球下落高度h应测量释放时的钢球球心到之间的竖直距离。
A.钢球在A点时的顶端
B.钢球在A点时的球心
C.钢球在A点时的底端
(2)用ΔEk=12mv2计算钢球动能变化的大小,用刻度尺测量遮光条宽度,示数如图3所示,其读数为cm。某次测量中,计时器的示数为0010 s,则钢球的速度为v=m/s。
(3)该同学的实验结果见表1。
他发现表中的ΔEp与ΔEk之间存在差异,认为这是由于空气阻力造成的。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4)请你提出一条减小上述差异的改进建议。
解析:(1)小球下落的高度为初末位置球心间的距离,所以选B。
(2)读数时要注意最小分度是1 mm,要估读到最小分度的下一位,由图知读数为1.50 cm,小球的速度为v=dt,代入解得v=1.50 m/s。
(3)若是空气阻力造成的,则ΔEk小于ΔEp,根据表格数据ΔEk大于ΔEp,可知不是空气阻力造成的,所以不同意他的观点。
(4)据图可看出,光电门计时器测量的是遮光条经过光电门的挡光时间,而此时遮光条经过光电门时的速度比小球的速度大,因为它们做的是以悬点为圆心的圆周运动,半径不等,所以速度不能等同,而这位同学误以为相同,从而给实验带来了系统误差。改进方法:根据它们运动的角速度相等,分别测出光电门和球心到悬点的长度L和l,计算ΔEk时,将v折算成钢球的速度v′=lLv。
例4(2016年高考四川卷第8题):用如图4所示的装置测量弹簧的弹性势能。将弹簧放置在水平气垫导轨上,左端固定,右端在O点;在O点右侧的B、C位置各安装一个光电门,计时器(图中未画出)与两个光电门相连。先用米尺测得B、C两点间距离x,再用带有遮光片的滑块压缩弹簧到某位置A,静止释放,计时器显示遮光片从B到C所用的时间t,用米尺测量A、O之间的距离x。
(1)计算滑块离开弹簧时速度大小的表达式是。
(2)为求出弹簧的弹性势能,还需要测量。
A.弹簧原长
B.当地重力加速度
C.滑块(含遮光片)的质量
(3)增大A、O之间的距离x,计时器显示时间t将。
A.增大B.减小C.不变
解析:(1)计算滑块离开弹簧时速度大小的表达式是v=s/t。
(2)弹簧的弹性势能全部转化成了滑块得到的动能,为求出弹簧的弹性势能,还需要测量滑块(含遮光片)的质量,故选C。
(3)增大A、O之间的距离x,弹簧的压缩量变大,滑块得到的速度变大,则滑块经过计时器显示时间t将减小,故选B。
此实验比较简单,实验的原理及步骤都很清楚;实验中引入的计时器装置可与刻度尺结合测量速度;首先要知道测量的物理量的表达式,然后才能知道要测量的物理量。
例5(2016高考新课标1卷第23题):现要组装一个由热敏电阻控制的报警系统,要求当热敏电阻的温度达到或超过60 ℃时,系统报警。提供的器材有:热敏电阻,报警器(内阻很小,流过的电流超过Ic时就会报警),电阻箱(最大阻值为9999 Ω),直流电源(输出电压为U,内阻不计),滑动变阻器R1 (最大阻值为1 000 Ω),滑动变阻器 R2(最大阻值为2 000 Ω),单刀双掷开关1个,导线若干,如图5所示。
在室温下对系统进行调节。已知U约为18 V,Ic约为10 mA;流过报警器的电流超过20 mA时,报警器可能损坏;该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在60 ℃时阻值为650.0 Ω。
(1)在答题卡上完成待调节的报警系统原理电路图的连线。
(2)电路中应选用滑动变阻器(填“R1”或“R2”)。
(3)按照下列步骤调节此报警系统:
①电路接通前,需将电阻箱调到一固定的阻值,根据实验要求,这一阻值为Ω;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填“a”或“b”)端附近,不能置于另一端的原因是。
②将开关向(填“c”或“d”)端闭合,缓慢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直至。
(4)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不变,将开关向另一端闭合,报警系统即可正常使用。
解析:(1)热敏电阻工作温度达到60 ℃时,报警器报警。故需通过调节电阻箱使其电阻为60 ℃时的热敏电阻的阻值,即调节到阻值650.0 Ω,光使报警器能正常报警,电路图如图6所示。
(2)U=18 V,当通过报警器的电流10 mA≤Ic≤20 mA,故电路中总电阻R=UIC。
980 Ω≤R≤1 800 Ω,故滑动变阻器选R2。
(3)热敏电阻为650.0 Ω时,报警器开始报警,模拟热敏电阻的电阻器阻值也应为650.0 Ω。为防止通过报警器电流过大,造成报警器烧坏,应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置于b端。
本题主要考查了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应用、等效替换法。要特别注意本题使用的等效替换法的思想,先用电阻箱的阻值来代替热敏电阻来调节电路,再接入热敏电阻时,就可以直接工作,这样的做法灵活、方便、安全。
例6(2016高考新课标3卷第23题):某物理课外小组利用如图7所示的装置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外力之间的关系。图7中,置于实验台上的长木板水平放置,其右端固定一轻滑轮:轻绳跨过滑轮,一端与放在木板上的小滑车相连,另一端可悬挂钩码。本实验中可用的钩码共有5个(N=5),每个质量均为0.010 kg。实验步骤如下:
(1)将5个钩码全部放入小车中,在长木板左下方垫上适当厚度的小物快,使小车(和钩码)可以在木板上匀速下滑。
(2)将n(依次取n=1,2,3,4,5)个钩码挂在轻绳右端,其余(N-n)个钩码仍留在小车内;用手按住小车并使轻绳与木板平行。释放小车,同时用传感器记录小车在时刻t相对于其起始位置的位移s,绘制s-t图像,经数据处理后可得到相应的加速度a。
(3)实验结果见表2。n=2时的s-t图像如图8所示,由图8求出此时小车的加速度(保留2位有效数字),将结果填入表2。
(4)利用表中的数据在图9中补齐数据点,并作出a-n图像。从图像可以看出:当物体质量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
(5)利用a-n图像求得小车(空载)的质量为kg(保留2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取g=9.8 m・sC2)。
(6)若以“保持木板水平”来代替步骤(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入正确选项钱的标号)。
A.a-n图线不再是直线
B.a-n图线仍是直线,但该直线不过原点
C.a-n图线仍是直线,但该直线的斜率变大
解析:(3)因为小车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故将(2,0.78)代入
s=12at2可得a=039 m/s2。
(4)根据描点法得出如图10所示的图线。
(5)nmg=(5-n)m+Ma,变形可得a=nmgM+(5-n)m=nmgM+5m-nm,如果绳子的拉力近似等于砝码的重力,则必须满足Mm,故a=mgM+5mn,斜率k=mgM+5m,根据图像以及m=0.010 kg,可得M=0.45 kg。
(6)因为如果不平衡摩擦力,则满足F-f=ma的形式,即a=mgM+5mn-fM+5m,所以图线不过原点,但仍是直线,选项A错误B正确。
因为f=μ(M+5m-nm)g,代入可得:
a=mgM+5mn-fM+5m=mg+μmgM+5mn-μg,直线的斜率变大,故C正确。
对于高中实验,要求能明确实验原理,认真分析各步骤,从而明确实验方法;同时注意掌握图象的性质,能根据图象进行分析,明确对应规律的正确应用。
例7(2016高考北京卷第21题):(1)热敏电阻常用于温度控制或过热保护装置中。图11为某种热敏电阻和金属热电阻的阻值R随温度t变化的示意图。由图可知,这种热敏电阻在温度上升时导电能力(选填“增强”或“减弱”);相对金属热电阻而言,热敏电阻对温度变化的影响更(选填“敏感”或“不敏感”)。
(2)利用图12装置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
Ⅰ.为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需要比较重物下落过程中任意两点间的()。
A.动能变化量与势能变化量
B.速度变化量和势能变化量
C.速度变化量和高度变化量
Ⅱ.除带夹子的重物、纸带、铁架台(含铁夹)、电磁打点计时器、导线及开关外,在下列器材中,还必须使用的两种器材是()。
A.交流电源B.刻度尺C.天平(含砝码)
Ⅲ.实验中,先接通电源,再释放重物,得到图13所示的一条纸带。在纸带上选取3个连续打出的点A、B、C,测得它们到起始点O的距离分别为hA、hB、hC。
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打点计时器打点的周期为T。设重物的质量为m。从打O点到打B点的过程中,重物的重力势能变化量ΔEp=,动能变化量ΔEk=。
Ⅳ.大多数学生的实验结果显示,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大于动能的增加量,原因是()。
A.利用公式v=gt计算重物的速度
B.利用公式v=2gh计算重物速度
C.存在空气阻力和摩擦力阻力的影响
D.没有采用多次试验求平均值的方法
Ⅴ.某同学想用下述方法研究机械能是否守恒,在纸带上选取多个计数点,测量它们到起始点O的距离h,计算对应计数点的重物速度v,描绘v2-h图像,并做如下判断:若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则重物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请你分析论证该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
解析:(1)由R-t图像可得,随温度升高热敏电阻的阻值降低,且热敏电阻阻值随温度变化的更快,所以当温度上升时热敏电阻导电能力增强,相对于金属电阻而言,热敏电阻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更敏感。
(2)Ⅰ.由机械能守恒可知,实验只需要比较动能的变化量和势能的变化量,所以选A。
Ⅱ.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交流电源,故A正确。因为在计算重力势能时,需要用到纸带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所以还需要刻度尺,故B正确;根据mgh=12mv2-0可把等式两边的质量抵消掉,故不需要天平,C错误。
教师从教感言范文2
关键词:索尼娅・尼托 教师 从教动机
一、引言
索尼娅・尼托 (Sonia Nieton),是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教育学院杰出的语言和文化教授。她的研究领域广泛,主要包括多元文化教育、双语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教育、儿童文学等,她为《哈佛教育评论》、《教育领导力》、《多元文化教育》等著名期刊撰写了大量文章,出版了多部著作,获得了州、国家等众多荣誉。
《我们为什么做教师》是索尼娅・尼托的一部力作,它所要传达的核心信息实际上是一种希望,是对教育事业和公共教育美好未来的殷切期望。作者从多方面阐述了美国不同教育阶段教师的从教动机、执教经历以及执教后的巨大转变;尽管书中所展示文章中的学校地处区域不同、教师的经历各异、所教授的学生在民族、语言、成长环境和社会阶层等背景均存在差异,但作者的精妙之笔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从教故事,谱写了一曲曲发人深思的个人教育经历篇章;更坦陈了数百年来教师们之所以能坚守讲台的动人理由。[1]
二、什么是教师的“从教动机”
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教师的“从教动机”是指直接推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以满足教师某种心理需要的内部心理状态。从教动机可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我们每个人在青春年少时,都曾或多或少地有过五彩斑斓的职业理想,也许并不是所有的老师从小就立志当人民教师。那些成为教师大家庭中一员的人,选择做教师的理由可能是出于个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可能是为教师职业较为宽松的工作时间、假期、薪资和社会地位等吸引,抑可能是其较好的就业准入。无论是哪种动机选择,研究教师的从教动机,有助于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促使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价值观。
三、“从教动机”对教师的意义
1.“用教来肯定”--- 教书不仅帮助学生认知世界,更帮助自己找寻价值
教育事业总是流动着新鲜的血液,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之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长成,更看到了一个家庭乃至全社会对教育的期待与希望的不同程度实现,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正如书中赛思?彼得深说的,他是被“愉悦与愤怒这对孪生姐妹”驱使着去教书的,愉悦的是与活力十足的学生在教室里共度的时光,而愤怒的是官僚作风和对老师的不尊重,在他的文章中,他反思了自身变化,在帮助学生认知世界的同时逐渐的找到了自我。赛思?彼得深在每年的开学伊始,都会给学生们写一封信,把它作为建立师生间良好情谊的开端,他表示要想在一起共同取得学习的进步和成功,相互信任与理解尤为重要。[2]
帮助孩子们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认知的重要性以及知识所能赋予人的力量,在这样一个过程里,教师们也逐渐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自己作为一名人师的价值所在。
2.“用教来成长” --- 教学使人成为更完整的人
教书能让一个人成为更完整的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书中有一个故事是身为教师的主人公在她儿子大约两岁时,由于父亲的房子即将被拆,她在房子里找到了一张她自己大概也是两岁时的照片,她想拿给她妈妈,可是她的妈妈说;“不,我觉得你应该保存它。这样的话,只要你开始对自己的儿子没耐心的时候,就可以看看这张照片,然后你就会记得自己也曾经是个小孩”。这似乎只是一句简单的话语,但是对于偶尔会沮丧的大人来说,在我们时常对孩子提出较多的高要求时,这样的一番话就成了一枚简单而又不失华丽的智慧之珠了。
做教师可以亲历创造的过程,能够追求真实健康的成长,并促进“成事”、“成人”,我们不仅是在为学生做教师、为家长做教师、为学校做教师,更是为国家做教师,为生命做教师。那么在谈到如何才能使一名教师成为更完整的人时,甘地说:“如果我们想让这个世界得到真正的和平,我们就应该也必须从孩子开始”。不轻易呵斥、责备孩子,始终站在孩子的角度,移情到孩子的世界,用真诚和爱来教育、引导孩子;让孩子们始终觉得自己是被关注的,是被欣赏且有人爱的。这些要求对教育工作者不仅是思想上的启迪,更多的是行动上的挑战。
3.“用教来找寻”--- 教书让这个世界变得有意义
在《我们为什么做教师》中有一个故事描述了主人公和他的同事在带一个“过渡”英语班时,鼓励一个并不愿意成为所有人视线焦点的女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背出了一首来自玛雅・安杰卢《非凡女人》的诗,所有人都细心地听着,斯蒂芬的眼中甚至涌出了泪水。在那样一个场景下,20个学生和两个成年人一起感受了为何要去学校读书的原因:为了听到诗歌、为了被语言打动、为了聚在一起,让少男少女用发自内心的言语来表达----关于身份认同、希望和学习的美妙而又有力的言语。
渴望被赞美是人性的第一法则,鼓励和赞美的力量无疑促进着孩子们的成长,而教给他们知识、给予他们能量的教师们,同样获得了终此一生能被需要、肯定和满足的心理需求,以及较强的职业认同感。好比教师们在某个路口、某个转弯处不期而遇的听到学生们真诚的一句问候:“老师好”,或是有学生到学校去看望他们的时候,在那样一刻的相遇中,教师们的心中定是百感交集,因为他们又一次感受到做教师的快乐。
四、小结
教师的思想和素质可能决定一个国家公共教育的未来,无论教师们各自有怎样的执教经历,选择教书时的理由如何不同,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不可或缺的一项关键品质和从教动机:即“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唯有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不畏教育教学过程中碰到的艰难险阻,广大教师才能够在日新月异的教学改革中不断突破,并为寻求个人的人生价值不断成长。深入研究教师的从教动机,探寻教育为什么而教、怎样去教、如何能教好,这些问题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的求索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索尼娅・尼托(Sonia Nieton).我们为什么做教师.郑明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魏智渊.建构自己的教育哲学―读《为什么做教师》[J].人民教育. 2009(02)
教师从教感言范文3
一所理性的学校,应该是学生、老师共同发展的平台,让每一位都受到关怀,都能愉悦地在自己的位置上将人生中最华彩的那部分释放出来,然后收获所希望的幸福。教育的质量关键在教师,学校、学生和社会更对教师充满期待。在多重压力面前,如果只要求教师付出,不关注教师的生命质量,又怎能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呢?
近年来,我校以营造人文环境、和谐校园为突破口,利用本校优越的教师资源,立足“科研兴校”, 以校本教研为阵地,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了教师的生命质量,努力创建一个和谐的智慧校园。具体做法如下:
一、阅读经典,丰富人生――让读书成为教师的需要。
学校鼓励老师们“阅读经典”,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读书成为每一个老师发展的内在需要,,成为老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成为丰富人生、提升个人生命质量的必要条件。
首先,提出读书要求,形成读书制度。在不断丰富学校图书室的基础上,我们给老师订阅了人手一份的《中国教师报》,并把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作为奖品发到教师手中。我们还制定了“教师读书行动计划”,对教师读书的内容、时间及目标都作了适当的规定。我们实行“只奖不罚”的管理策略,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在宽松向上的氛围里,教师们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其次,丰富交流形式,激发读书兴趣。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师的读书交流活动:每学期一次的全校性读书沙龙,每周教研活动中的10分钟读书交流,每天业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的读书感言,每次我校网站博客上的畅所欲言……丰富、深入的交流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了教师的读书热情,促进了教师的深入思考,教师们在读书交流中享受阅读的快乐。
再次,提倡随课题研究同步读书。针对很多教师不乐意读业务书籍的情况,我们给老师统一购买和课题相关理论书籍(如《认知心理学》),在带领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同步要求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做到同步读书与个性阅读相结合,让学习指导实践,让实践内化理论。这样的学习形式,提高了老师阅读的深度,更让读书成为教师的工作需要,为教师们的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根植校本,课题引路――让思考成为教师的习惯。
作为教育过程的当事人,教师应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反思、改进,在自我解读与批判中建构自己的教育理想,创造独特的教育艺术。只有会思考,才能成为幸福的智慧者。在新课程理念下,学校应努力打造“研究型”、“思考型”教师,为教师找回应有的幸福。
首先,课题引路,鼓励老师不断思考。过去一提科研,常有遥不可及的感觉,因其理论性过强、规范较多而望而生畏。新的科研观是根植于教育教学行动,服务于工作实效的研究。我们全员参与,思考行动:在新理念下,我们的教学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困惑?在广泛的征求、研讨和反思中,确立研究课题。例如,在基础教育改革来到时,“追求有效教学”成为广大教师的共同心声,于是确立了学校的教学改革主课题:“基于信息加工原理的有效教学研究”。在主课题的引领下,各教研组又根据各自学科及年级段特点,进一步思考,分别确立了自己的子课题。
其次,根植校本研究,提高教师的思考能力。课题研究根植于教育教学行为,才能实现其研究价值。学校形成了每周每组一节研究课制度,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强调个人思考和集体研讨相结合,资源共享,共同成长。如四年级数学组,一周以“多位数读写”一课为例,进行“有效利用迁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另一周又以“相交与垂直”一课为例,进行“有效概念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像这样以案例研究为载体,从不同的切入点,围绕本组的课题开展学习和研究,激发了教师思维,改进了教学设计,提高了教师的思考和研究能力。因为根植于课堂,根植于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这样的研究已成为学校教学中的“常规”,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展示,思考不断完善,科研意识逐渐形成,思考型教师的队伍逐步壮大起来。
三、不断实践,体验成功――让研究成为教师的快乐。
首先,在实践研究中体验研究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们遵循"工作――问题――课题――研究――成果――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科研流程,从教学活动中发现困扰教学的主要矛盾或实际问题,围绕问题去学习理论,建立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开展实验研究,最终将成果应用于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们在一次次的豁然开朗中体验惊喜,在一天天的工作改进中体验快乐,在智慧的对话中体验生命的意义。
教师从教感言范文4
一、先进理念引领
学校遵循育人规律,顺应形势要求,明确提出了“办适合学生充分发展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快乐学习、幸福生活”的育人目标,而要践行这一理念,实现这一目标,教师的“以德施教、爱心育人、爱与责任”是支撑和保障。对此,学校大力倡导“以良知、爱心和责任教书育人”“爱而后教,以爱育爱”的育人理念,深入扎实地开展以“了解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赏识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帮助每一个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为核心内容的爱心育人“七个一”工程,整理推介“学生喜爱的教师”评选暨和谐师生关系问卷调查特征要素,引导教师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尊重差异,保护个性,严慈相济,以爱育爱;用智慧和真情教育影响学生,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熏陶感染学生,不仅做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引路,为学生的心智发展搭桥;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现代师生关系,让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地发展,各得其所,各展所长,各美其美,成为最好的自己。先进的理念犹如一把金钥匙,开启了教师的智慧之门,涌现出了诸如“以爱育爱,青春永在”的52岁泰山区最美女教师、“泰山区十佳文明市民标兵”“泰安市十佳师德标兵”、连续两届获得学校“学生喜爱的教师”称号的宋晓露老师等一批践行师德规范、创生教学智慧的先进典型,在全校形成了一个“教书育人、爱心育人、智慧育人”的浓厚氛围。
二、教育活动锻造
近年来,学校紧扣“修师德、正师风、铸师魂、树师表”的师德教育主题,持续开展了“师德建设推进年”“师德建设提升年”“师德建设深化年”及每年9月份的“师德建设教育月”等系列主题活动。一是“学”,即通过配发书籍、印发材料、网站微信平台上传等渠道引导督促广大教师深入学习关于做“四有”好老师讲话精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各级加强师德建设的意见规定及师德楷模先进事迹等;二是“听”,即聆听每年教师节学校举办的师德标兵事迹报告会;三是“研”,即通过师德系列教育和结合正反面师德典型案例,组织开展诸如“如何做一名学生喜欢、家长满意、学校放心的好教师”师德师风大讨论活动;四是“讲”,即每年教师节期间,组织举办学校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事迹报告会和以“我的学生我的爱”“学典范,做表率,争做‘四有’好老师”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五是“查”,即对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师德师风规范要求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六是“改”,即针对查摆出的问题现象,制定整改措施,公开承诺签名,跟进整改完善。
通过上述举措,积极引导和促进教师深刻认识自身职业的价值和责任、体会教师职业的神圣和幸福,切实增强了广大教师依法从教、以身立教、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主动性、积极性的内源生发。
三、制度评价规范
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考核评价,是师德建设的有力保障。学校在师德建设方面坚持疏堵结合,在积极实施理念引领、教育引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制度规范和评价导向作用。
1.重视建章立制
学校制定了《关于加强师德建设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意见》《关于严格禁止在职教师从事有偿补课的规定》《实验中学教师岗位职责》《实验中学教职工考勤制度》《实验中学教师行为规范“十要”“十不准”》《实验中学教师教育信条》《实验中学教师誓词》等系列规章制度和信条承诺,筑起制度规矩的“防火墙”,让全体教师知底线、明纪律、懂规矩,做到有规可依、有法可循。
2.严格制度执行
完善的制度规定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执行和落实。这方面,学校采取“领导干部以身示范”(即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领导干部模范遵守、带头执行)和“问题导向”(即及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工作策略,落实“四个管理”的工作要求(即落实全程不间断管理、细节无漏洞管理、岗位无缺失管理和督查无短板管理),营造了严明纪律要求、严格制度落实、违者严肃追究的环境氛围。加强防范管理,实行师德师风、遵规守纪预警约谈制度,定期面向学生、家长、社区有关单位组织开展“教师师德师风问卷调查”活动,实施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师德监督,因而对于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出现的苗头、倾向性问题做到及时把握、及早发现、即时反馈、限期整改、监管到位,真正实现防患于未然,消灭问题于萌芽。严格的制度落实和管理监督,切实规范督促广大教师遵纪守规、令行禁止、依法执教、廉洁从教,形成了“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依制度办事,按规则行事”的意识和习惯,基本杜绝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以教谋私、乱订教辅、有偿家教等问题,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3.强化考核评价
学校重视考核评价对师德建设杠杆导向作用的发挥。适应形势要求,结合上级有关规定,学校修订完善了《泰山实验中学教职工考核评价方案》,将师德师风表现列为对教师考评的首要指标,加大权重,占到了考评总分的20%;配套出台了《泰山实验中学师德考核办法》,建立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结合”的师德评议方式,明确标准要求,严格评价程序,不走形式,不搞平均,公开透明;区分A、B、C三个师德评价等级相应赋分,考核结果计入教师师德档案,并反馈给教师本人;将师德考评结果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评审、岗位聘任、绩效工资发放、评优表彰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尤其对于各级和学校层面“师德标兵”的推评表彰人选,要从师德师风考评为“优秀”的教师中产生。严格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师德师风考评不合格的,年度考核定为“不合格”,当年不得晋升职务、岗位等级,不得评先评优,扣发绩效工资,必要时可调整岗位。通过加大师德失范的风险成本,筑牢广大教师防微杜渐的思想防线和遵纪守规的师德底线。
四、先进典型感召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学习先进,培树典型。一方面,学校用定期编印下发事迹材料、集体观看视频等形式学习全国和省、市师德楷模、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组织开展与先进模范教师比境界、比追求、比作风、比奉献、比爱心,促进自身境界追求和师德水平新提升的“五比一促”活动,并要求每位教师撰写学习感悟和心得,召开座谈会汇报交流,因势利导,积极引领,推动教师思想境界和师德素养的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挖掘培树身边“挨得近、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学”的先进典型,对于评选出的优秀教师、师德标兵,教师节期间隆重召开表彰会暨事迹报告会,对广大教师产生了极大的教育、感染和激励作用。同时,通过制作先进典型宣传光荣榜,借助学校网站、微信平台、电子屏图文介绍优秀教师事迹感言等形式,宣传高尚师德,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充分营造一个“学习模范、崇尚师德、立足岗位、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
五、学校文化熏陶
教师从教感言范文5
关键词:区域;反思制度;有效教学
一、研究背景与目标
随着二期课改的全面推进,音乐新课程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认识到“教学反思”的作用和意义。音乐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的反思,其真正意义是通过反思来重建,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叶澜教授指出:“需要养成反思的意识与习惯,需要在反思中自我更新。而重建,是在问题发现之后的一种真实的自我提升。只有经历了‘重建’阶段,人的成长才能得到真实的提升。重建强调的更是一种正向积极的、建设性的自我更新。”
实践证明,我们除了培养音乐教师个体的教学反思能力,关注学校基层教研组的合作反思水平,更要注重在区级音乐研修活动中系统构建科学合理的“反思制度”。因为一个区域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区域内每个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互相关联、相互促进的。只有通过不断反思、相互借鉴、共同研究才能让这一区域音乐教师不断散发出教学活力和智慧的光芒。
“反思制度”是区域教师群专业发展和音乐教师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构建区域“反思制度”,探索“反思制度”的实施过程,研究通过反思来促进音乐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实践―反思―创造与重建―再实践―再反思―再创造与重建”的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中提炼出有效的、富有个性的区域音乐学科研修文化内涵。
二、设计步骤与操作要点
1.聚焦主题
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
2.基本意图
通过反思找出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法,指导音乐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不同层面、不同方法和理念的诊断,帮助音乐教师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从而提升音乐教师个体的思维品质,促进音乐教师群的专业成长,逐步形成区域音乐教学研究型特色团队。
3.实施途径
4.典型案例
案例一:
教学反思包括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及课后反思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反思目标、反思内容和反思方法都不尽相同,但它们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师成长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
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我们首先要求本区音乐教师以个体为单位,围绕区每学期提供的主题研讨活动方案开展教学反思活动。通过区级研训活动进行“案例式”“专题式”“诊断式”等研训方式,学习理论及相关知识介绍,了解什么是“教学反思”?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通过学习、讨论,让音乐教师掌握“音乐教学反思”的要点、方法和途径。
教师反思1:课前反思,贵在有备无患
(诸翟学校纪艺)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我总是认为课前的备课只是包括编写教学设计和准备课堂材料两个方面,而往往忽略课前反思。这可能也是缺乏足够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的普遍问题。其实,课前反思不仅体现教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预见性,更体现教学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的“人本主义”理念。同时,它也能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真可谓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课前反思最大的价值在于教师能充分领会课改精神和新课程理念,并吸取以往教学经验和教训,从教材整体体系的宏观角度思考,并根据实际教学进度和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反
馈,有的放矢地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手段等内容,真正做到“有备无患,有备而教”,并且为课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的灵活调整埋下伏笔。
以我参加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的名为《我的拉丁美洲歌舞音乐》一课为例。在课前备课活动中,我在教研员的帮助下反复琢磨普通高中音乐新课标中提出的:“音乐课中,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能够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并在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等相关理论要求,从“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角度出发,设计了这堂充满乐趣,师生平等学习,而又充分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凸显个性的课。尤其在全体学生学跳桑巴舞蹈这一主要教学环节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好奇心和愿意积极探索、表现等心理特点,特意设计了全体围成圆圈在教师引导下随音乐尽情舞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打破座位固定的常规习惯,积极投身音乐活动的体验和表现中。课后证明,这样一个别出心裁的设计正是本课最大的亮点和学生最尽兴的
环节。
教师反思2:课中反思,贵在灵活应变
(龙茗中学张一)有了充分的课前反思和课前准备,实际的教学活动因此变得游刃有余。但古人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每一次教学实践活动总会存在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因为教育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所以,及时而准确的课中反思就成为教学工作高质高效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技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高度集中注意力,捕捉学生的灵感火花,激发学生的创造与探究兴趣,又要避免一味迁就学生自由发挥,被学生“牵着鼻子走”,逐渐偏离正常教学轨道。因此,课中反思可以说是教学反思环节中对教师素质要求最高的一个环节,而其最大价值无疑是根据教师的教学机智,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以我的一堂名为《绿色的家园》的区级公开课为例,由于我没有充分了解学生过去掌握知识的情况,当我讲述一个浅显的切分节奏时,竟无人知晓。我灵机一动,拉起两个比我矮小的学生充当八分音符,而我站在他们中间充当四分音符,然后形象地讲述切分节奏的含义和拍法。这一举动瞬间打破了我和学生的尴尬,拉近了师生距离,更让学生形象地记住了切分节奏这一知识。
对于一个年轻教师来说,及时有效的课中反思确实是需要独到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但无疑是教师成长道路中最难能可贵的经历。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如能时刻把目光聚焦在学生学习过程上,关注使用的方法、手段及达成效果,不断反思,捕捉教学灵感,及时调整思路,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就一定能有效
提高。
教师反思3:课后反思,贵在总结提高
(信宏中学马婷婷)俗语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光鲜亮丽的成功固然值得骄傲,意想不到的失败也并不可怕。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固然值得细细回味,但积极深刻的课后反思更值得重视。
2010年5月我参加区级音乐教师教学评比。最难忘的是我在课堂教学展示后紧接着的教学答辩中,专家评委抛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就立刻把我包围,促使我趁热打铁地进行全方位的教学反思。
无论是有关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内容的设定,还是学生的反馈情况和继续学习的可能性等问题,无一不考虑教师全面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当我事后重新整理出这些问题和解答之道后,猛然发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又似经历一次浴火重生的洗礼,教学水平有了脱胎换骨般质的飞跃,也增强了教学自信心,在以后工作中更加有了进行有针对性课题研究的冲动和底气。
案例二: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同课异构”应该是一种行动研究方式。它借助于观察、反思、行动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不断的循环来实现行为的改善。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反思活动,来检验自己的教学行为,拷问自己的教学思想,提高教学的技艺水平。其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上一堂公开课,而是要把教师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教师的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教师不仅仅是听课的旁观者,而且也是一个参与者,这两种身份,使得在其作为旁观者时更容易与另外一位上课教师融为一体,在听课中不断调节,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领悟教学的技艺。“同课异构”还是一种“对话文化”。这种“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由此可见,“同课异构”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合作的交流。
“同课异构”为音乐教师创设了一个群体交流合作的平台,教师通过这一平台研教材、说设计、议教学、谈反思、解困惑,尝到了集中研讨的“甜头”,感受到了同伴互助的作用,提升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以这种灵活、开放的思想参与课题研究、探索教研方式,不仅活化了教研活动,提高了教研效率,还有效地提高了音乐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同课异构”主要采用这样的基本过程:每学期初先分片集体讨论,提出若干课题,然后分组各自进行教学设计,接着进行行动(即上课),最后进行评课、反思。反思包含了重新设计,针对原有方案及其实施中存在的各种偏差或“失误”,进行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从而达到自我完善。例如,2010年5月为迎接“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活动,我区组织音乐教师积极展开了“同课异构”教学设计比赛,其中本区的王辉、马静波、陈艾三位老师共同针对《“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展开了教学设计和反思实践活动。
思考:如何设计精巧动人的导入
方案一:
师:同学们,首先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喜欢听古典音乐吗?
生:喜欢(占少数)。
生:不喜欢(占多数)。
师:我知道同学们在生活中都喜欢听流行歌曲,不喜欢听古典音乐。但其实古典音乐就在我们的生活和身边,其实现代生活中很多流行歌曲都融入了古典音乐或引用古典音乐元素。
方案二:
师:在优美的乐曲中,我们的音乐课开始了。同学们在生活中都喜欢听什么音乐?
生:流行音乐(占多数)、摇滚音乐……
师:同学们的兴趣爱好这么广泛,是的,音乐就像空气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最近电视正在热播的“中国达人秀”里那位“断臂钢琴师”是谁?
生:刘伟!(整齐、有力、积极地)
师:刘伟说过,他的生命中有三样东西不能缺少,你们知道是哪三样吗?
生:水……
师:对了,那就是水、空气、音乐(语气逐步加重)。音乐犹如王老师生命中的一位亲密挚友,一直伴随着我:当我仰望夜空,对着宁静、美好的月夜之时,我的耳边会飘起这段旋律――《月光》;当我心情非常快乐、开心的时候,我会用这首乐曲来表达我的心
声――《小奏鸣曲》;当我遇到挫折和困惑需要振奋和鼓舞时,我要从这段音乐中获得力量――《幻想即兴曲》。
教师反思:在这两种方案中,我们的设计意图是直接开门见山与学生交流“古典音乐”的话题,在方案一中我们发现教师将自我主观意识强加于学生之上,使学生感觉自己是不喜欢古典音乐的,反而造成一定误导学生的倾向。而方案二中师生间的对话交流我们就明显没有教师主观意识的痕迹,让学生自己来说喜欢听的音乐,师生在一问一答的相互交流中显得十分自然轻松,从而就能很自然地导入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同时也体现出教师已意识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把充满生活情趣的内容(如热播“达人秀”的生活材料)充实到教学中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愉悦。
案例三:
网络互动教研活动是一种新型的教研活动模式。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往往是自己学校2~4位音乐教师研讨,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区教研活动,由于人多,又不能人人发表建议或想法,因此,往往呈现“学习多、讨论少、反思无”的局面,研讨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应付性。自从我们利用网络系统地进行新型的音乐教研活动后,教师积极探索、热情合作、踊跃感言,既避免了往返奔波的劳累,又能集思广益。通过合作、活动,拉近了音乐教师与研训员之间的距离,能使基层音乐教师得到研训员的悉心指导,大大提高了音乐教研活动的质量,提高了区域音乐教师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
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进一步
充实自己,优化课堂教学。通过网络教研,本区音乐教师的教学反思明显多了,往往在课一结束就上网“反思”,这样的反思及时、针对性强,效果更好。
三、总结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