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发展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银行发展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银行发展方向

银行发展方向范文1

一、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银行保险一般指寿险公司利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网络和客户资源销售保险产品。对于银行来说,积极发展银保业务不仅可以丰富银行的服务内容,拓展银行业务,降低银行对利差收入的依赖性,而且可以利用保险公司的客户,深挖保险公司拥有资源的潜力,实现资源共享;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利用银行庞大的营业网络销售保险产品,不仅可以降低保险公司的营销成本,而且可以借助银行良好的信誉和客户资源拓展市场。正是由于银保合作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提高经营效率,实现“双赢”,银行保险在海外得到了迅速发展。据有关资料介绍,2000年,欧洲保险佣金占银行总利润的比例高达10%,201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15%,500家大银行中接近一半拥有专门从事保险业务的附属机构。欧洲大多数国家银行保险的保费收入占寿险市场的比重为20%~35%,在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这一比例达到50%~70%。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银行保险占保费收入的比重也达到20%以上。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国外引入银行保险销售模式以来,银行保险发展迅速,成为寿险公司的重要销售渠道。2003年,银行保险占我国寿险保费收入的比重达到26%。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银行保险在国内的发展减缓,2005年前10个月更是进入低迷状态。2005年末起银行保险一改近两年的颓势,出现迅猛上升的势头。2006年一季度,银保业务量占到寿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33.9%,中国人寿股份公司的银保收入同比上升了121%,占到新单保费收入的40%。银行保险业务量的忽上忽下,表明我国银行保险业务还不够成熟,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基础并不牢固。

从保险公司角度看,随着保险公司的增多和竞争的加剧,银行渠道成为稀缺资源,银行由于其优势地位而对合作保险公司手续费要价过高。据调查,保险公司支付给银行的手续费大体在3%~3.5%的水平,个别渠道甚至达到4%。除手续费外,保险公司还须向银保销售人员支付激励费用。此外,相当数量的商业银行会对合作保险公司提出购买基金产品等不同要求。

从银行角度看,各公司的银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结构单一,主要产品一般为期限较短的趸缴型分红产品,与银行储蓄产品相似进而构成竞争。此外,保险公司还有滥用银行信誉之嫌。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银行保险误导销售问题仍十分突出。银行保险的宣传资料往往混淆了储蓄和保险的界限,有的销售人员夸大宣传银行保险产品的收益性,以错误的收益率计算方法误导分红产品客户。另一方面,银行保险的售后服务也不到位。各银行机构保险大多为手工操作,保单流转缓慢,客户从投保到拿到保单通常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同时由于现行银行保险合作主要集中于柜台销售,其他方面的合作极少,大部分公司的查询、契约保全、保单贷款、保单更改及理赔等服务项目,还只能在保险公司操作,从而使客户感到十分不便。

进一步看,银行保险发展困难的深层次原因是,银行与寿险公司的合作缺乏长期利益共享机制,银行尚未将银行保险业务纳入银行发展的整体战略框架,保险公司也只是简单地将银行保险作为一种销售方式,侧重利用银行的品牌效应而忽视了自身品牌的维护和产品创新。因此,银保合作只能在简单销售的低水平进行。在各公司产品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对银行网点资源的争夺就成为保险公司发展银行业务的重要手段,而这种争夺又主要体现在手续费的竞争上。银行保险产品销售成本的不断攀升缩小了保险公司的利润空间,加大了经营风险。

二、发展综合经营对银行保险业务的影响

由于综合经营具有节约交易成本、分散金融风险和获得协同效应等优势,在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和金融机构加速转型的环境下,通过稳步推进综合经营来提高我国金融业竞争力已在上下达成共识。特别是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内部治理的改善,商业银行正在重构盈利模式,将经营重点转向理财和零售业务。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综合经营的内在要求更加迫切。在监管部门的支持下,近来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态势日趋明显。

综合经营的实质是通过调整和改进业务结构,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全方位需求,将过去需要多家金融机构才能提供的多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集中到一家机构提供,从而使得客户能够得到质量和效率更高、成本费用更低的服务。换言之,就是要使客户能从一个窗口购买更多的商品。因为研究表明,客户从同一个金融机构购买的商品种类越多,他离开这家机构转买别家金融商品的几率也就越低。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推进综合经营活动,不仅要加强与其他金融行业的业务与经济联系,更要调整金融机构的内部构造,改进运行机制,以适应经营方式的变动和有效控制风险。从目前金融机构的情况看,已经出现了以下一些调整动向:

一是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统筹规划各类业务,重估不同业务的价值,调整业务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同时整合、重组内部组织机构与管理流程,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全面提高人力资源、业务流程、客户服务、风险管控、定价与成本等方面的管理水平。

二是改进营销模式,使营销组织由分散向高度统一转变,营销渠道由简单的客户经理服务向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转变,营销方式由仅依靠自身渠道向各类金融机构联动、多渠道销售转变。

三是积极开发多样性产品,将多种产品和服务集成组装成多种“产品套餐”,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四是改进技术系统,依托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强大功能,实现数据大集中和信息处理的高效化,以迅速感知客户需求,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抢占市场和培养新客户群。

在上述调整的过程中,无论对银行还是保险公司来说,银行保险的地位和作用都将发生变化。过去银行保险对银行只是一项简单的业务,其手续费收入只是银行利润的一个渠道。今后银行会越来越重视银行保险对银行自身发展的作用,将之纳入银行整体发展战略格局,整合于银行的销售模式之中。过去银行保险对寿险公司只是销售产品、拓展市场的一个手段,未来保险公司将更加注重银行保险的产品开发和配套服务,借助银行巨大的客户资源,细分市场和寻找潜在客户,设计有特色的、对应于不同客户需求的产品,逐步摆脱低水平价格竞争模式。更加注重通过发展银行保险,降低对传统人的依赖程度。更加注重与银行实现信息、网络等各项资源的共享,降低经营成本。

具体来看,今后银行保险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银保合作将由简单的初级方式转向深层合作

实践表明,简单的销售模式使得双方缺乏长期的共同利益机制,难以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并成为保险公司之间过度竞争的诱因。随着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出于控股关系的银保联盟将产生和增加。银保之间的合作将由柜台销售深入到售后服务、配套服务、数据资源共享等多个方面,根据产品的特性和目标客户群的特点,选择适合的销售方式。通过深层合作,不仅使合作双方的金融服务多元化、差异化、综合化,还要通过融资、资金汇划、联合发信用卡等业务的合作,进一步挖掘客户潜力,深入了解客户需求,拓展双方的业务空间和利润空间。

二银行销售银保产品的模式可能发生变化

过去一家银行往往同时销售多家保险公司产品,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一个银行网点中多家保险公司营销员争夺客户甚至互相诋毁,使得客户无所适从,损害了银行和保险的信誉。随着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今后部分银行可能会从集团的整体利益出发,对关联保险公司的产品实行专营。即便是继续采取销售协议模式的银保合作,也有一部分会建立起排他性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在有的地区,已经出现了网点与保险公司建立“一对一”关系的情况。此外,过去10年中银行保险业务主要在五行一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交行、邮政储蓄中展开,因为与其他类型的商业银行相比,五行一邮具有无以比拟的网点优势。但是近年来股份制等商业银行发展迅速,尤其在高端客户的理财业务方面已经占有竞争优势。同时由于网络技术和无线技术的发展,国外电话销售和网络销售正在成为银行的主流渠道,网点的重要性随之降低,因此保险公司与股份制等其他类型商业银行之间的银行合作也会逐步得到发展。

三银行保险产品范围进一步拓展

如前所述,目前银行保险的产品主要是短期趸缴型分红产品,险种单一、雷同且与银行储蓄产品相似,不仅对银行自身业务发展几乎毫无帮助,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构成竞争关系,形成银行产品与保险产品“两张皮”现象。下一步银行保险产品开发的核心将集中于两个方面:

一是开发银行主业关联业务产品,例如办理住房贷款时提供房屋保险、办理中小企业贷款时提供业主寿险、办理消费贷款提供信用保险、办理汽车贷款时提供汽车保险、办理汇兑业务时提供旅行或运输保险等。这类业务是银行自身业务的延伸,客户也存在实际需求,产品开发和营销的难度都不大。

二是开发全方位服务类产品,使保险产品与银行产品相融合,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个人财富管理服务。为达此目标,通常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需要共享客户资料,共同进行新产品开发,甚至建立共同的产品库。

四销售活动向专业化、组织化方向发展

银行发展方向范文2

关键词:我国银行业 中小银行 功能性开放 金融安全

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经验

(一)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历程大致走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2年)是金融机构多元化、金融体系初步建立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的分离,包括四大国有银行的重新组建或分设,以及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十余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先后成立;在金融开放方面,开始接纳外资金融机构在国内部分地区设立代表处。

第二阶段(1992~1997年)是以商业化改造为核心的银行体制改革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包括把中国人民银行转型为现代中央银行,把国有专业银行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等。并以市场化发展为导向,建立商业银行自身“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现代化经营机制,完善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制度,实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风险管理和加强内部控制的内部建设等。

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是以推进股份制改革、完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为核心的阶段。在金融开放方面,我国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致力于为在华外资银行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由于这一阶段的改革触及到以产权为核心的改革,也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层面的热烈讨论。

十年前,海外经济学界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持有一种“技术破产论”的悲观论断。1997年底,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大约是3.5%,远远低于巴塞尔协议最低8%的要求。1998年底,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32.34%,账面反映需要注销的呆账贷款约占全部贷款的2.9%。在这种形势下,当时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我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呆、坏帐数目庞大,有些银行的账面资产已为负资产,从技术层面上讲,银行已经处于破产的状态。进入新世纪的短短几年内,我国银行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6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了14.05%、13.59%和12.11%,资本回报率也分别达到了15.37%、14.06%和15.00%,不仅自身经营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也保持了与国际大银行同样的经营稳健度和盈利能力。因此,尽管存在很多争论,但是改革的大方向是不容否定的,我们必须充分肯定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历程和取得的成绩。

(二)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后的主要经验

从宏观层面上看,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最主要的经验有两条:

第一,银行业改革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金融作为经济的命脉,与宏观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与发展前景都与宏观经济形势息息相关。银行业的发展不仅受制于经济发展周期,而且往往比经济周期运行轨迹来得更加显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增长速度,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加了近34倍,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增长到2007年的1.2万元。200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52.6万亿元,已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10.8%。公众与国外投资者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信心,稳定的宏观经济基本面是支撑我国商业银行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

第二,银行业的改革始终坚持市场化的方向,一边对内改革,一边逐步开放,在开放中求安全,在改革中求稳定。改革者从一开始就坚信市场的力量,坚信开放会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空间和机会,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首先用财政注资的办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接着用股份制改造的方法培育出产权较为清晰的市场主体,然后逐步开放金融市场。从根本上说,优化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取得的最成功、最重要的方面。辜胜阻教授认为,在开放过程中,我国银行企业吸收借鉴了外国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和经验,有效地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官僚主义的“文化”,优化了银行治理结构,增强了竞争力。健全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银行集约化经营,有助于降低金融风险,提高金融市场潜在投资者对银行的信心。

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银行已经达到并超过了国际标准,公司治理机制的框架初步建立,金融管理得到很大的改善,竞争力大大提高。虽然银行业的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但是作为生产要素市场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市场化程度仍然相对较低,银行业市场结构单一,市场主体面临着公司治理、运营效率与金融创新等方面的难题。我国银监会有关人士认为,我国银行业综合竞争力仍然相对较弱。国内银行本身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仍需要进一步健全,金融机构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开放依然任重道远。对于我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辜胜阻教授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我国银行业对外改革开放的下一个焦点应该是以自身功能性开放为主,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积极构建一个稳健合理的银行体系和竞争有序的市场结构。在未来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方向上,应该坚持从完善体系、强化功能、保障安全三个方面着手,具体来说:

(一)逐步放宽行业限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

银行业既要对外开放,更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促进了我国的体制转型。然而在金融领域,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仍然困难重重。2007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五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占全部银行业总资产的54.28%。正如辜胜阻教授指出的,在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中,民营中小企业不仅受到国有银行“重大轻小”的“规模歧视”,还要受到“重公轻私”的“所有制歧视”。调查显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了城镇就业人口75%以上的就业机会,研发新产品超过全国的八成,但获得的贷款数额只有全部贷款的10%左右。北京大学徐滇庆教授甚至认为,应当相信民间具有极大的制度创新能力,开放民营银行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关键战役。引入民营银行这一富有活力的因素,在给储户和投资者提供更多理财和投资机会的同时,势必能逐步消化吸收金融系统内的风险,促进竞争,减缓国有银行垄断局面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认为,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是一个“双赢”的策略:从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角度看,中小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辜胜阻教授认为,社区银行或中小银行由于资金少,无力为大企业融资,更愿意为中小企业融资。更重要的是社区银行体制更加灵活,具有为本社区中小企业融资的信息优势,更了解当地中小企业的情况,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大力发展中小民营银行,有利于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从有利于银行业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有助于增加产权清晰的市场主体,完善银行的公司治理,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有助于提高配置储蓄资金的效率,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

当前形势下,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途径有两条:引进民营资本参与现有商业银行的改造;放宽民营资本设立中小社区银行的限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下,并考虑中小企业贷款困难的现实状况,辜胜阻教授对开放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给出了两个可供参考的具体方案:优先在高新技术开发区鼓励民间资本试办社区银行,化解科技型创业企业融资难问题;在高新区外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应放松金融管制,引导民间非正规金融发展成社区银行,从制度上缓解中小企业创业融资难问题。至于如何实现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前首席经济学家汤敏教授则规划了一条可行的路径:可以让一些做得好的信用担保公司升格成民营银行。国家可以考虑由国有银行或者政策性银行给予一些批发贷款,由小额贷款公司贷给中小企业。如果做得好的话,短期内可以让其升格成民营银行。

(二)坚持市场化改革,银行业改革要以自身功能性开放为主

对于企业个体而言,自身功能开放(organic growth)也称为内涵式发展,即通过财务状况的改善、资产质量的提高、组织架构的调整、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等来提升银行企业竞争力。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功能性开放不同于股权开放,前者是指鼓励外资银行在国内增设分支机构,引导外资银行在国内提供多样与创新的金融服务,而不是放开外资金融跨境的资本流动。我国银行业的改革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完成制度转型,采取功能性开放策略来主动寻求改革,用进一步的开放来促进变革,具有现实可行性。对外资银行实行功能性开放,至少有以下优势:外资银行可以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更好地服务于境内企业,提高国内储蓄资金的配置效率;引入外部激励与竞争,有效弥补国内银行业改革的“制度需求不足”,从而推动和促进国内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加大了管理、技术、人员的“外溢效应”,有利于为国内商业银行吸收引进高水平的金融人才,有利于国内商业银行吸收和学习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相关技术。清华大学王一江教授与上海财经大学田国强教授认为,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是提高银行业效率、降低体系转型风险、加速银行业的改革进程的必由之路。

(三)构建合理的银行体系和竞争有序的市场结构,保障金融稳定与安全

在金融业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既要坚持银行业的开放方向,又要重视金融安全,在开放中求安全,在改革中求稳定。合理的银行结构指国有银行、民营银行与外资银行相互竞争,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相互补充;有序竞争指各个银行都在有效监管的环境中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有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需要有三个层次的保障:国家的金融政策;要有功能比较完善、运作规范、健康稳定的金融体系;国家对有影响力、单个的金融机构保持控制。银行稳定是金融稳定的核心,完善的银行体系是金融安全的基石。在全球化过程中,作为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的基础,金融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金融的安全就没有经济的安全,没有经济的安全也就没有国家的安全。

辜胜阻教授强调,和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形成以国企为主,国企、民企和外企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相比,我国银行业仍然处于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局面。如果不改变这种局面,银行体系就不是稳健、安全的。对外坚持开放和对内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有助于改变金融风险高度集中的局面,形成结构合理、竞争有序的金融体系,也有利于保持国家对金融的控制。只有运行稳健、效率良好和结构合理的金融体系,才能增强我国银行的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金融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辜胜阻.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探索[m].科学出版社,2008

银行发展方向范文3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产业务 供给侧改革 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方向

目前,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已经对我国企业等各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供给侧改革同样对其运行情况产生了影响,其中以资产业务的变化为主要体现。为充分适应改革环境,有效应对由改革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必须对产业的转型升级问题进行研究,并找准具体的发展方向。

一、供给侧改革概述

供给侧改革又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s),指的是以改革为主要手段,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结构关系,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使其能够与时代的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一种改革手段。供给侧改革于2015年被所提出,自实施以来,对中国市场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商业银行受供给侧改革的影响较大,以资产业务为主的一系列业务均不同程度的收到了改革的波及。

二、供给侧改革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影响

供给侧改革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贷政策、融资服务模式与产业信息化水平三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信贷政策有待创新

供给侧改革对信贷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抵押担保方面。在过去,商业银行针对抵押担保的问题有着明确的规定,其对于真正的有形资产量要求较高,因此实物抵押的方式一直是商业银行在抵押担保方面的主要要求。与之相比,一部分企业的资产往往以技术以及信息为主,这一部分企业在抵押担保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根据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商业银行的抵押担保必须坚持轻资产的原则,银行的信贷政策与之相违背,因此,在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的产业转型升级必须首先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

(二)新型融资服务模式存在漏洞

随着金融领域的发展以及供给侧改革的深入,融资模式的丰富程度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以产业基金项目为主的各大融资模式的涌现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以及服务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商业银行现行的政策根本无法充分的满足各领域融资需求,由此所导致的新型融资服务模式漏洞已经成为了商业银行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对此,商业银行对漏洞的忽视是阻碍其服务模式完善的主要因素,商业银行目前尚未认识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仍以陈旧的信贷模式应对融资业务,从长远的角度看,这会对商业银行的成长造成极大的阻碍。

(三)产业信息化水平不足

线上产品更新创新升级慢是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产业信息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改革环境下,商业银行本身存在的线上产品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升级,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除此之外,针对线上本不存在的产品,还要加大创新力度,以使新的产品能够及时产生。但就目前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看,其在上述两方面均存在问题,这对于其产业转型升级的顺利完成会产生极大的阻碍。

三、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在供给侧改革下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发展方向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在供给侧改革下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发展方向以解决上述问题为主,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创新信贷政策

信贷政策无法得到创新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首要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信贷政策存在的不足出发来实现,以抵押担保问题为例,改变重资产的抵押担保特点十分重要。商业银行要将技术以及信息作为抵押担保的条件,进而为以上述资产为主的企业提供抵押担保途径,这对于其客户量的扩大具有重要价值,客户量的扩大代表需求量的扩大,在供给侧改革下,这一点能够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重要价值。另外,由于信息以及技术两种资产的抵押担保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策略,以为自身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二)解决融资模式的漏洞

鉴于融资模式存在的漏洞,对其进行完善十分重要。针对目前融资丰富程度增加的问题,商业银行必须改变自身观念,要提高融资模式的综合程度,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加入新型的模式,以使漏洞能够被弥补。除此之外,为了对银行客户进行统一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平台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在平台上,客户能够实现信息以及资源的共享,同时还能够实现对利润的分成,这又进一步的使融资服务模式得到了改善,对于商业银行在供给侧改革环境下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高产业信息化水平

提高产业信息化水平应从线上产品的升级与创新两个角度出发来实现。要针对已经存在的产品进行及时更新,以时代的发展现状为依据,对产品进行调整。另外,商业银行还必须深入分析供给侧改革环境下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并根据该趋势对线上产品进行创新,以达到吸引更多客户的目的,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看,上述措施的实施能够使供给与需求情况得到平衡,最终使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的产业转型升级能够更好的实现。

四、结束语

综上,供给侧改革的实施会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造成影响,为有效应对改革,银行必须从多角度出发,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以调整结构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优化信贷业务流程、提高产业信息化水平、解决融资模式的漏洞,以使银行的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可能,最终达到明确银行发展方向,增强其发展动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金融改革发展建言录――两会经济金融界部分代表委员谈金融[J]. 中国金融,2015

银行发展方向范文4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政策性银行 改革与发展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因为国家政策的原因,我国的三大政策性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虽然在第二次银行改革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却一直未受到应有的关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在后危机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应积极做出调整,以适应新时期的新经济形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变革的可能性

(一)环境发生了改变

根据以往的经验,每一次金融危机都会对金融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各国为了防止陷入金融危机的深渊,都在积极做准备。因此,后危机时代往往都是政策发生巨变的时期,进而也是带动银行改革可能性的关键时期。

1、更严厉的监管机制出台

后危机时代,各国针对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制定更加严苛的监管制度。受金融危机影响并不大的我们国家,银监会也仍然把大行资本充足率的最低限制从8%提高到11.5%,银监会蒋副主席表示将在资本充足率、贷款集中度和拔备覆盖率等方面对大型银行采取更严苛的监管要求。同时,国际合作因为金融监管而变得更加密切。从今往后,已经融入国际市场的中国大型银行,不但要受到国内金融监管部门的大力监管,还要接受国际监管组织的联合监制。

2、危机过后刺激政策逐步退出

金融危机来临时,各国为了减轻其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危机过去以后,这些政策引发了资产泡沫风险和通胀风险。2010年,我国紧急出台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大幅度提高房贷首付比例,以及贷款利率;用行政手段对房地产市场加以规范,阻止不良开发商破坏市场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等等。这些危机时刺激政策的撤销,长期来看,促进了我国经济复苏和银行业的发展,却在短期内给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迫使银行业不得不进行变革以适应发展。

(二)加速转变的经济增长方式

最近的30年里,中国经济紧跟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步伐,也得到快速发展。这主要得益于美国超前的消费观念和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然而金融危机的爆发,迫使美国人转变了消费理念,开始提高储蓄率;中国则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完全依赖廉价劳动力。2010年中央经济会议提出“调结构、促增长”的政策基调,后又提出“新七大产业振兴发展计划”,这些政策的转变对我国各行各业都造成影响,也对银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政策性银行,若要发展,必须转变原有的模式不可。

二、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西方国家政策性银行改革的经验来看,我国政策银行改革可以有三种模式:

(一)第一种模式

维持原有模式,不做大的变动,仅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努力把单一的业务经营好,不与商业性银行进行业务竞争。

这种模式是成立政策性银行缘由。要达成这种模式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国家财政能够成为坚强的后盾,确保政策性银行的资金足够保证整个国家的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正常进行;二是政策性银行能够禁得起经济利益的诱惑,与商业银行严格区分开来,专注于自身业务发展上。然而要做到这两点并非易事。首先,国家财政很难做到直接给政策性银行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即使有这样的实力,在经济市场全球化的情况下,过于明显的财政帮扶也会遭到别国质疑。其次,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一直都没有严格的区分,尤其是我国这种还处于发展转型期的国家更是如此。其三,如果盈亏都有国家“买单”,跟个人无关的话,员工得不得激励,缺乏工作的动力,长期来看势必影响银行发展。因此,这种模式不可取。

(二)第二种模式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盛行的模式,即改变政策性银行股权国有化的性质,鼓励其多元性发展、市场化运作,向商业银行过渡。

这种模式是西方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一种主流观点,也有转型成功的案例。而要运用这种模式,也同样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我国的金融市场要足够成熟到政策性银行可以达到商业化运作的条件;二是政府减少或停止对政策性银行的干预,让其自由适应市场化竞争。从事实上来看,这两个条件在我国目前尚处于不成熟阶段。理由是:我国金融体系在长期的金融抑制下尚不完善,缺乏直接融资的渠道;市场也缺少把短期资金转化成长期资金以支持政策性银行业务开展的能力。同时,作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巨大的东西部差异和城乡二元经济短期难以消除,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很多领域仍需要大量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的支持,如果把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这些领域将面临巨大的困境。因此,商业化转型任重而道远。

(三)第三种模式

保留政策性银行享有国家信誉的隐形支持,把政策性金融业务和商业性金融业务用分账管理或建立字母公司的方式分开管理,取消对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业务竞争的限制,鼓励其通过自身努力经营的方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这种模式的实施同样需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准确定位政策性银行的市场。坚持其以“政策性”为导向的前提和基础,贯彻实行政府政策的同时填补市场的空缺,在不违背自身属性和宗旨的情况下适当的参与商业性业务,促使自身发展。二是明确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关系。商业性注重经济效益,政策性注重结构调整;商业性讲究效率,政策性讲究公平。两者同样重要。三是产权分明。政策性银行作为一种财政和金融相互利用、渗透的产物,需要承认政府的地位,保证政府宏观调控的权威性。也要从“政府主导――企业被动执行――政府包干”到“政府指导――企业自主经营――利益补偿”的转变。四是完善经营立法。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应该独立运作、分开考核,防止出现道德问题。这种改革模式是以国家信誉做根基,市场导向做支撑,实现国家目标为目的。这样既实现了政策性业务的目标,又通过商业业务弥补部分亏损,一举两得。

这种模式似乎也得到了认可。2009年12月17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基本制度》的指导下,制定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准政策性贷款管理办法》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贷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两个《办法》从2010年1月1日起执行。该《办法》的核心是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区分为政策性业务和准政策性业务两部分,通过分账户管理的方式隔离风险。

目前农发行的改革思路是注重内部商业化,强化公司治理结构,淡化行政色彩,从而加强内部的管理。但是如何执行,并未明确。

总结来说,这三种改革模式各有利弊,还需结合其出现的背景和目前具体的国情加以调整。并且目前最主要的是制定相关法律制度,让具有“公共性”的政策性银行改革有法可依。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变革落到实处。

农发行作为继国开行和进出口银行商业化改革之后唯一的一家政策性银行,需要加强政策性属性,在改革时要从治理结构方面保证其政策性履职效率。当前,农发行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外部监控部不够完善,导致其功能和体制无法承担政策性金融的战略任务,需要内外兼顾对其治理结构进行完善。若要建立健全的制度,农发行自身需要优化内部控制制度,财政部要建立经济考核和社会考核机制,监管部门要对经营中可能会出现的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予以监制。

银行发展方向范文5

为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银监会于2006~:-12月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后来的其他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加大针对“三农”的金融服务力度,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村镇银行、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来,村镇银行作为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的发展起来。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上百家的村镇银行纷纷成立。我省村镇银行建设也取得喜人成绩,截止1月末,我省共有9家村镇银行和4家农村资金互助社正式开业,1O家村镇银行获批筹建。村镇银行的建设,将会结束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一家独大的局面,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也会在规范民问借贷市场、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农村融资难和健全农村金融体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我省村镇发展态势虽然是喜人的,但是镇发展面临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始显现,我们必须做到未雨绸缪,认清当前村镇银行发展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各种问题。

1、发展定位出现偏差。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是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一些村镇银行的发起人或出资人为了机构能设立成功将会承诺恪守服务“三农”的宗旨,并在机构成立之初严格执行有关的政策和法规,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开展业务212作。但由于村镇银行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的企业法人,各发起人或出资人必然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最大的追求目标;而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农业、农村经济作为风险高、效益低的弱势经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巨大。在农业政策性保险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在利益的驱使下很难实现最初的经营理念,它们会逐渐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寻求新的市场定位。在此情况下,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农转非”现象将不可避免地在村镇银行重现。

2、吸收存款能力较弱。村镇银行设立在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虽然是农民自己的银行,是“穷人的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这些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再则,由于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短,营业网点少,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信社相比,知名度和信誉度都不高,广大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且缺乏通存通兑功能,无法办理银行卡业务,办理存款的积极性受到影响。目前,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发起行拆人资金,居民存款都是内部员工通过亲戚、朋友介绍而来,吸收存款能力弱,范围窄。

3、货款需求虽旺盛,但针对“三农”的货款不足。由于保险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村镇中小企业往往缺乏有效抵押被各大银行排除在贷款客户之外,所以村镇银行便成为大批农村资金需求者的首选,但从结构上看,村镇银行针对“三农”的贷款不足,目前很多村镇银行发放贷款主要用于工商业企业。

4、金融产品较为单一,结算渠道不畅,加上产品创新不足,无法满足多方位的资金结算需求。由于结算渠道不畅,对公业务无法办理,直接影响到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同时,出于风险控制等因素考虑。该村镇银行无法在短时间内加入银联发行银行卡和布放自动取款机,在网点相对单一的情况下,储蓄存款发展受到较大制约,贷款产品也较为单一。

5、农村信用环境不理想,容易形成风险。村镇银行支持的主要是农村的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风险。一是信贷风险。其中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是农户小额贷款形成呆坏账最主要的原因。二是经营风险。小额信贷一般是向贫困人口提供短期资金支持,其贷款类型和地区都比较集中,潜在市场风险较大。三是信用风险.一些农民对村镇银行的定位认识不清,认为村镇银行的贷款是扶贫贷款,进而影响了村镇银行的资产质量。

我省村镇银行建设现在仍在稳步推进,但是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这些因素,村镇银行将无法发展壮大,不可能做到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支撑,实现有效服务“三农”的真正目的,针对当前出现的这些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村镇银行的政策扶持。为使村镇银行更好地服务“三农”,并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目标,政府应当给予村镇银行必要的政策支持。一是要认真做好宣传工作,让群众了解在农村地区设立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意义、目的,正面引导群众认可村镇银行。二是在资金上予以扶持。将本级财政支农资金、上级财政政策配套资金优先存入村镇银行,壮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等。三是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政府应出台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鼓励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塑造村镇银行良好形象,提高社会公信度。四是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建设,营造诚信的氛围。五是采用各种优惠措施和补贴措施引入高素质人才,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村镇银行经营管理队伍。

2、完善村镇银行业务功能。应当积极研究办法,帮助村镇银行加速完善结算渠道,使之尽快加入支付系统、银联系统、个人征信等系统,帮助其完善银行功能,可以为广大农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

银行发展方向范文6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政府的包容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下,互联网金融市场蓬勃发展,总体上呈现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更多元、更繁荣。互联网金融的参与主体更加多元。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均在积极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有的还申领了银行牌照,创建了纯线上的互联网银行新业态;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也在传统电子银行业务的基础上,锐意创新,推出微信银行、直销银行等创新业务,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积极推动者;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旭日初升的新行业,产生了成百上千的科技型初创企业,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肥沃土壤。互联网金融的市场更加繁荣。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迅速延展至互联网支付、互联网理财、P2P、众筹等多种新业态,未来还将更加百花齐放。

更规范、更健康。为鼓励金融创新,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明确监管责任,规范市场秩序,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7月18日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是我国互联网金融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对互联网金融的健康规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指导意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互联网金融,遵循服务好实体经济、服从宏观调控和维护金融稳定的总体目标,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在互联网行业管理,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信息披露、风险提示和合格投资者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网络与信息安全,反洗钱和防范金融犯罪,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以及监管协调与数据统计监测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更普惠、更融合。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普惠金融,使金融服务以操作简单、体验便捷的方式服务于普罗大众。如全流程在线的网络贷款改造了传统信贷的模式,使消费者和经营者更方便地获取信贷服务。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不断跨界融合,共同拓展电商、支付、P2P、征信等互联网金融新业态,形成了“互联网+金融”的良好格局。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为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代潮流,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加大资源投入,在强化传统电子银行优势的基础上,多维度、多层次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强化传统电子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传统电子银行业务仍然是发展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抓手,包括大力发展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内容。

国内最早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其实是商业银行开展的网上银行业务。网银由于其灵活、便捷等特点,受到用户的好评,迅速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传统网银更多是作为银行柜面服务和产品销售的线上延伸,服务于商业银行原有客户,不具备获客的功能。因此,各商业银行纷纷对网络银行进行升级改造,从原有封闭形态向开放的生态圈模式转变。一是积极打造应用场景,增强电子银行的获客能力;二是借鉴互联网思维,简化电子银行的操作流程,提高客户满意度;三是开发专门针对性产品,打造多层次产品线。例如,推出专属渠道的理财产品,丰富电子银行产品线。 移动金融也是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之一。提高金融服务的便捷性,是商业银行积极拓展移动金融的主要目的。在具体做法上,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推出手机银行客户端,将传统网上银行移动化,打造“移动银行”;二是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推出定制APP,融合各类娱乐、消费、金融等服务,积极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圈;三是与移动运营商合作,推出“NFC-SIM卡”模式的近场移动支付;四是以移动社交平台基础推出微信银行,实现网点查询、转账支付、交易提醒、无卡取现等功能;五是在客户业务办理流程中加入智能元素,如移动营销PAD的使用,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体验。

民生银行将发展手机银行作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的重点布局领域之一。民生银行手机银行围绕客户需求和自身业务特点,围绕小微金融的客户需求特点进行创新。为方便客户,民生银行在手机银行中开发了公私账户集中管理、大额汇款、乐收银账户管理、小微贷款、回单验证等特色功能。同时还提供在线打车、交通罚款缴纳、微信微博分享、主题换肤等增值服务,这些功能使民生手机银行的便民服务和交互功能持续增强。截至2014年12月末,民生手机银行客户数超过1300万户,年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位居同业前列。

搭建开放平台积极获客。从2012年开始,五大行就先后进军电商行业,工商银行“融e购”、建设银行“善融商务”、交通银行“交博汇”、农业银行“e管家”等平台陆续上线。银行热衷于发展电商业务,重点不在于从商品交易中获利,而是在客户的交易过程中嵌入银行服务。在互联网时代,大量客户的购物行为发生在电商平台上,如果商业银行搭建电商平台,便能掌握并充分运用这些交易数据,在此基础上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在电子商务的生态系统中,电商平台的交易数据体现了客户的真实需求和行为模式,是商业银行未来开发相关金融产品的基础和实现差异化经营的保证。商业银行搭建电商平台,能够较好地整合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掌控客户交易信息,为后续大数据融资等各项业务创新奠定基础。

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搭建直销银行平台是较为可行的平台发展策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末,已有民生银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包商银行等20余家商业银行推出自己的直销银行。在已经上线运营的直销银行中,均将货币基金理财作为主打产品,体现了互联网理财注重简单、安全、便捷的特点。从总体上来看,推出直销银行的商业银行大部分属网点数量有限的中小型商业银行。这类商业银行通过直销银行平台开展金融服务,能够摆脱网点数量不足的限制,扩大服务的地域覆盖范围。

开展互联网融资业务。各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利用自身互联网平台,为客户提供多层次线上融资服务。一是通过推出网络贷款业务,实现全流程的线上审贷、放款,大大缩短商业银行传统信贷流程,提升客户体验。具有代表性的银行网络贷款产品有浦发银行“网贷通”、建设银行“快贷”等。二是搭建P2P平台。商业银行利用自身较强的信贷风险控制能力和信誉保障,建立P2P平台来撮合投融资双方的交易,增加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具有代表性的有招商银行小企业E家,该平台2013年10月上线以来,聚集的小企业、小微企业客户迅速增长,获客效果突出。

商业银行积极抓住供应链核心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率的需求,通过深入开展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提高融资的便捷性,帮助企业降低财务成本。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模式包括:一是与第三方合作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具有代表性的有中信银行与海尔“日日顺”平台合作,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与“1号店”合作,为其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便捷融资和支付服务;二是商业银行自主开发相关产品服务,具有代表性的有招商银行专门面向物流和电商行业推出的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银行业有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在金融领域有着深厚的经营积淀。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种类齐全,产品线广泛,风险控制能力也经历了历史的检验。在发展互联网金融方面,商业银行具有如下优势。

客户基础和服务体系。商业银行同样拥有规模不小的客户资源,多年来积累了一定量的客户数据,并建立了科学、成熟的客户分层服务与经营体系,对客户的金融需求比较了解。商业银行具有较完善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渠道服务体系。在线下,分布广泛的银行网点在建立客户信任、提高服务体验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是实现将客户从线下引流到线上的最佳载体;在线上,已经构建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丰富的电子渠道体系,浦发银行已有近90%的交易通过电子渠道完成,在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也称之为O2O)的服务模式方面,具有更为有利的基础条件。

金融专业能力。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金融的专业化能力至关重要。商业银行在资产配置、产品设计、风险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金融全牌照优势,建立了庞大的专业人才队伍,拥有良好的经营传统和稳健文化。这都将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的先进工具,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

商业信誉和品牌。经过多年经营积累,商业银行建立了良好的客户口碑和品牌形象,并且始终都致力于打造金融的“百年老店”,重视对客户服务的价值传承,有利于快速建立客户信任和认同。

相对于互联网企业,商业银行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弱项主要体现在对市场变化转身相对较慢。

创新需要兼顾存量业务的稳定运行。互联网企业做金融,业务范围相对单一,没有历史包袱,而商业银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有包括公司、个人、同业、金融市场等在内的成百上千项业务,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更大,因此在创新决策上更审慎,业务创新实现的速度上相对偏慢。

管理模式影响决策效率。互联网企业的更多采用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强调以市场和用户为中心建立快速响应的机制。商业银行所建立的“总――分――支”分级管理,同级横向部门之间的公文流转机制,在确保执行力、防范经营风险方面具有显著的保障作用,但也导致决策链条相对较长,灵活性相对缺乏。

企业责任不同导致的经营理念差异。商业银行做为经营性企业,需要以实现盈利为目标,但作为支撑国家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还同时具有服务国家经济发展、保障民生、促进金融普惠的社会职责,企业发展需要与股东的经济效益、民众的服务效益、社会的示范效益等因素相结合考量,决定了商业银行要把稳健经营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互联网企业则强调以风险投资、高薪、股权、期权等激励方式,以扩大市场盈利为主要导向。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方向思考

商业银行具有特许经营、资本雄厚、客户资源丰富、风控体系完善、物理网点广泛等可利用的传统优势,完全可以在发挥自身优势、规避劣势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

第一,注重顶层设计,再造业务流程。商业银行应从自身组织结构的顶层设计开始,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和重构,建立便捷、快速、高效的互联网金融新形象。一是以业务电子化、网络化为手段重构服务体系,组织架构实现扁平化,加强沟通效率;二是简化业务操作流程,减少用户申请到审批的各项中间环节。

第二,整合相应资源,打造平台经济。整合内外部资源,面向客户需求,打造产品、服务、场景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可以选择搭建网上商城,或者与电商、物流等拥有一定客户资源的企业合作,实现客户流量的导入。在服务方面,打通物理网点、自助设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不同服务渠道,形成渠道优势。在产品方面,除实现线下产品线上化外,更加大力开发推出面向互联网客户的金融产品,形成一站式、多层次、全方位的产品销售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整合各类商业场景,打造融合生产、消费、生活、投资、娱乐等全方位的平台,增强用户与商业银行的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