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

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范文1

一、 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1.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不强。主要表现为:(1)小组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成员你推我让,等到讨论终止时,一个同学也没发表意见;(2)有的小组虽在合作学习,可却没有围绕问题展开,而在说一些无关的话题,只是图个热闹;(3)有的能围绕问题进行合作学习,也只是个别人的论坛,结果是课堂成了个别优秀生展示的舞台,学困生变成了陪衬,更多的时候他们是观众、听众;(4)有的教师把“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学的时髦,不管什么题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走合作学习的过场,课堂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内容;(5)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目的性、时间性,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上述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收效不大,甚至是无效的。

2.缺乏多元评价体系。表现为:(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对学生个体的评价;(2)评价语言简单,如“你很棒”、“非常好”、“好”等。(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次数少而不足,最少的一节课中只有3次。

3.课堂应变能力明显不足。表现为:(1)对小组展示环节中出现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2)对生成性的问题置之不理;(3)关键问题缺乏巧妙的引导、点拨。

4.教学内容单一。表现为:(1)将体育课变为学校特色项目培训、展示的舞台;(2)课堂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3)把体育课变成单纯围绕中考体育加试项目的反复练习和考试课。

二、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一是进一步学习《丰南区教育局关于改革中学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实施意见》、《“问题导学·主体探究(QS)”型课堂学习模式评价表》、《高效课堂100问》,围绕这些学习活动,开展读书报告、教学反思、教学论坛等活动。

二是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型高效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的书籍,包括《主体参与课堂实录》、《新课程怎样教》、《探究式学习》。通过学习使每位教师知道推进高效课堂各个环节的具体做法,更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使其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三是走出去向先进学校听课学习,在进行实践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学习先进学校隐藏在课堂背后的内涵性的东西。

2.丰富新形势下的校本教研活动形式和内容。

一是开展“重新认识课标,深度把握教材”活动,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丰富课堂教学内涵;二是开展研课活动,通过研课活动让执教教师和观课教师同时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三是要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分包教研组的领导要真正下到教研组,参与集体备课,为高效课堂把好第一关,坚决杜绝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的现象。

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范文2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是的,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课堂教学更有效。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课堂提问存在一些普遍的现象: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二.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或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三.提问数量过多,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四.提问对象单一,教师只管问,学生只管答。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那么怎样让数学课堂提问更有效呢?在《小学数学以"大问题与小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有了一些收获,现在谈谈一些看法及做法,与大家共勉。

1.教师提问的语言要精练、准确

问题是串成课堂的链子。因此,教师简洁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形成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课堂现象:教师出示主题图后,就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漫无边际地说,往往会兜了很大一圈子才能绕到主题上。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这样子做:把问题改成"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相关的数学问题?",这样目标明确指向"数学信息"与"相关的数学问题",学生很快就能进入主题。因此,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2.把握时机,巧选问点

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俗话说:"鼓要敲在点子上。"因此,教师课堂提问也要问在点子上。在设计课堂提问时,首先要深刻解读教材,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巧选问点,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提问更有效。

3.分层提出问题,并留给足够的思考时间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隐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分层次向学生提问,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这种"赶场"式的课堂看起来好像很顺利,可是学生的思维能得到发展吗?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优化自己的提问策略,并收到一定实效。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我们通过层层设计问题,每个问题留够时间,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研究:

(1)怎样才能把圆柱的侧面展开?(由学生思考讨论自己想出来)

(2)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什么形状?(由学生任意展开成各种几何形状)

(3)展开的图形面积怎样求?(让学生去找计算各种几何形状需要的条件)

(4)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不管是什么图形,最后得到的都是用底面周长乘以高)最后让学生体验到:展开侧面只是为了推导计算方法,实际计算时并不都要把侧面展开。这样的教学设计,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学生在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中,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会逐步得到提高。

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各种学习能力也会得到不同提高。

4.改变提问对象的单一。

课堂提问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信条,是师生达到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所以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提问,只要有不同的观点,完全可以向教师提出。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实践过程中,我们有如下几点做法:

4.1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向老师提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老师有一种畏惧心理。因此,教师应尽力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这样学生才勤于思维,敢于提问。

4.2 引入竞争机制,使学生"乐问"。引入适当的竞争,同时进行合理的评价,能使学生树立信心,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我们常用的做法是:小组提问比赛。教师提供一些数学信息,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口头表达能力差或胆小的学生可以先写出问题,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比赛。每组同学提出问题,由全班同学仔细倾听并作回答。最后比一比哪组同学提出的问题质量最高,哪组回答的质量最好,评出"最佳问题" 和"最佳提问人"。这样既能调动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又能使"我能问"的信心得到启发和强化。

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范文3

一、对教材的把握不准确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的第一部分说得很明确:“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教材内容的“案例”作用决定了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例子的作用还是要发挥好其语言的典范作用。然而,许多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对教材理解得不深刻、不透彻,缺乏对课文的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见解,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对教参解读的照本宣科。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面面俱到而不能抓住文章最重要、最适合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教师只教教材,不用教材的情况是不能有效利用或开发教学资源的,那么也就无法实现有效教学了。现在很多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所确立的话题也是越来越偏离语文教学本身,放弃了言语形式和语感教学,导致了语文教学的错失。

二、课堂教学模式化

多少年来,不少语文教师上课的教学步骤总是:生字生词教学;作者简介;段落划分、分析、归纳;概括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始终是一张老面孔,所有的课文都被强行纳入整套不容置疑的规则中了。这种模式化教学曾经风靡一时,它也的确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规范和发展,可是它一旦积淀为教师的基本教学思维模式,势必扼杀教师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同时滋生惰性,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俗话讲“文似看山不喜平”,语文教学也同样厌恶雷同。语文课堂教学的确有规律可循,但这不能简单地用模式化代替对规律的灵活运用。语文课堂教学应向个性化教学转变,应该让教师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对学情的把握对教材进行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解读和讲解。

三、教师讲授主导教学活动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仍占据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课堂教学仍是教师说了算,问题的提出,结论的得出,都是教师的工作;什么时间让学生活动,以什么形式活动,活动多长时间,哪个学生回答,都是教师来主宰。新课程提倡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改变以往“灌输”的方法,和学生之间平等地对话。它不是向学生灌输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传授应当如何写作的套路,而是启发、引导学生和作者对话,教师的作用也是在和学生的对话中实现的,并且在这种对话中受益。很多语文教师抱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每天翻阅大量资料,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备好每一课;到了课堂上总是希望充分利用45分钟,多讲一些内容。开始学生还能勉强听一听,可是后来教师即使讲得唇干舌燥,学生还是一言不发,整个课堂没有一丝的生气和乐趣。教师成了每堂语文课的“导演”同时又兼“主角”,而学生只是充当“配角”或“群众演员”,甚至只能充当“观众”或“听众”,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很少。这样的教学,成绩自然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四、教师的执教水平

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理念

当今语文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单就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做一些探讨,并探究其根本原因,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一、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当代语文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普遍陈旧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的教学管理体制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在旧的管理思想指导下,教学管理实行的是一种自上而下以考代评的教学管理方法: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学校以排名评价老师;老师以分数评价学生。这种层层压抑,使得学校和师生的压力异乎寻常地大,谁也不敢有所创新。而上级教育教研部门设置的统一试卷又时时刻刻检测着师生的教学效果。在这种管理的体制之下,语文课堂不再是自由思考,彰显个性的场所,语文教师也只能将任何“忤逆”的想法暂置一边,以一种无奈的墨守成规的形式,沿袭着旧有的刻板的甚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教学思想。陈旧的教学思想必然会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严重匮乏。

(二)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一种简单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

由于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把教师的讲析作为主要的方式。以教师的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在理论上是十分落后的。但由于其“简单”、“易操作”,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但是在课堂上如果仅仅把学生当作容器,必然会抹杀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的沉闷局面,这样就必然会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一种厌烦情绪。而且,“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无法或很难体现中学语文的学科特点,难以完成语文教学基本的目的任务。

(三)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调控能力欠缺

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管理,组织全体学生学习,是达到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有的语文教师现有的专业素养过于肤浅,不足以驾驭充满了生命力与智慧活力的语文课堂。从语文课堂对话设计来看,一方面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往往大而不当,缺乏一定的指向性和层次性,也缺乏想象的空间。再一方面,当学生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提出纷纭零乱的观点和看法时,很多老师也无力把学生无序甚至无理的回答随机应变地引向深层。这真是学生动不起来,教师为难;学生动起来,教师更为难。其结果,不是听任课堂对话在一个肤浅的水平上滑行,就是眼睁睁地看着课堂陷于混乱。教师专业素质不到位,导致了教学内容的庸俗化、简单化,也最终导致了语文最为本质的人文色彩的丢失。

另外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管理活动不到位。一是自主学习自流化。当教师布置了任务后,有的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去做了,有的学生只做了一部分,有的学生根本就没做,更有左顾右盼或闲聊的。看似把学习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实则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学生所获不多。二是合作学习形式化。一提到改变学习方式,一些教师尤其偏好合作性学习。一上课便让学生围成一圈,提出几个问题交给小组讨论。表面看似气氛活跃,劲头十足,实则华而不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所要的那种课堂效果根本不可能达到。课堂教学不但没有适应教育发展的新的要求,而且连旧的弊端也没有改观。这样就违背了教学的基本规律,语文教育目标也难以实现。

二、应对策略

(一)要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理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的不断更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也需要不断改革,以获得前进的动力,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尤其是指导思想必须先进。

对教师而言,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很清楚万变不离其宗的基础应该是有一套先进的教学思想作指导。所以,语文课永远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那就是语文课要有一点语文的味道,要让学生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这时,在课堂上无论采用哪一种模式、策略也都可以应付自如、游刃有余了。

(二)构建以训练为主的新的教学模式

新世纪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彻底革除“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代之以“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以训练为主”不应单纯看为一种教学方法,而应看成是一种教学思想。它体现着时代的特点,体现着“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思想的精髓,体现着中学语文学科最基本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

(三)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课堂的调空能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绝对不能故步自封。在学生心目中,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有着诗人纤细气质和文学家横阔才气的理想主义者。语文教师,应该在改革的大潮中成为学术界的弄潮儿,他应该站在改革的最前沿,敏锐地洞悉一切。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不但要精于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在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等方面有相当深的造诣。

最后,在这些对策之外,我认为教师应该着眼于大语文教育,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因此,语文教师只有具备特有的美感和激情,自觉地进入课文中的角色,教学语言声情并茂,饶有趣味,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美、对知识的追求。

以上对课堂教学的探讨仅是笔者个人看法。总之,语文课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既具有受教育者成长所需要的丰富养料,也是培养其个性的基本手段。语文教师只有切实地提高多方面的素质,主动有效地耕耘,用生命和智慧谱写语文教学的新歌,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也唯其如此,面向21世纪的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才能真正成为“关不住的满园春色”。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设计 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它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提问的技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然而据本人观察,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1、忌问而不导

教师提问后,没组织学生讨论和研究问题,没有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给学生注入一些死知识,课堂气氛死板,学思维僵化。课堂提问若能做到先启后思,思而后论,论而后答,则能大大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忌多而不精

教师提问没有抓住主要问题,眉毛胡子一把抓,没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学习时难辨良莠,增加了学生负担。如果找准文章的关键处进行提,让学生从切入点入手,顺藤摸瓜,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忌乱而无序

教师上课时想到什么问题,就问什么问题,就会忽视问题与问题之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例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问“威尼斯的小艇有哪些特点”,是为了先让学生理解课文重点;问“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课文重点的基础上突破教学难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目前已经深入到学校的每一间课堂,教师都注意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语文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放眼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许多语文课,由于老师启发和提问不当,学生噤若寒蝉,气氛沉闷,教师干着急,没有办法。可以说,课堂提问得不得法,直接决定了课堂气氛活跃不活跃。提问不得法,其危害是使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那么,如何精巧设问,使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呢?下面就课堂提问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提出的问题,课前要根据课文内容通盘考虑,做到环环相扣。

在上语文课之前,除了要钻研教材,把握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教学目标外,还要在师生互动环节的提问上做通盘的考虑,既要考虑把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成一个一个的问题,又要做到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一定的衔接,一定的梯度,使整节课浑然一体,扣住学生的心弦。这就是心理学上认为的目标的定向。如果问题是一忽儿东一忽儿西,学生的思维不能集中到一个点上,很快就会失去兴趣。一旦学生对问题失去了兴趣,课堂气氛又怎能活跃起来呢?

课前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设问。学生阅读课文时,往往感到一读就懂,但又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结构线索,因而对课文的理解是含混不清的。教师课前设计教案时可以从全篇的主要内容入手,精心设计提问,做到问题环环相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亲人指的是谁?再见了亲人是谁说的?志愿军把朝鲜人民当作亲人,可见情谊非常深厚,课文是从哪些段落表现他们情谊深厚的?通过三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从整体上看清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

二、课堂提出的问题应简明扼要,切忌绕弯子。

语文课堂提问与其说是一门技术,倒不如说是一门艺术。因为汉语言文字实在是太丰富多彩了,同样的意思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语句表达出来。而语文课堂提问却应该简洁明了,少用专业术语和绕弯子。有时本来很活跃的课堂,因为一个问题问得不当,学生没有弄懂意思,往往气氛很快沉闷下去,教者可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不知什么原因。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因此要对提问进行巧妙地设计,使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

1、在关键的内容上设问。

所谓关键的内容,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词句和章节。抓住这些内容设问,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一个苹果》一文时,可以选取课文中苹果的来历和经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苹果出发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2、在内容的矛盾处设问。

不少课文在内容上会有些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很深,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挑山工》,为什么挑山工所走的路比游人长一倍,而所用的时间却并不长?在这里设问,能够造成学生思维的起伏跌宕,让他们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3、在内容的重复处设问。

不少课文,作者运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的强烈和深沉。在这样的地方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分析体验作品的感情内涵。如《林海》中,“感到亲切、舒服”出现了三次,作者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这种感情的?又如《灯光》一课中,“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

三、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在语文素养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不但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上要设计提问,还要在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思维上提出一些问题,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发展,在思维上也有所拓展和提升。

一些课文会在结尾处设置悬念,让学生展开想象。这时教师可以在内容的拓展处设问启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的思维。如《凡卡》一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但梦总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凡卡的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他的信如果落到老板手里后,其命运又会怎样?凡卡如果逃了出来,是流浪还是去找爷爷?通过这些问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 数学 课堂教学改革 问题 对策

1.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1 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火,缺乏精心安排,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显然提问式教学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有效手段,但两者不是等同的。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教学中如何通过提问来实施启发式教学,需进一步探讨。

1.2 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重点、难点内容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照本宣科:以学生模仿练习为主,练习的题目无针对性、概括性、层次性;重复题型多次出现,学生机械套用公式、定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知识前后之间联系不清楚。所谓“精讲”,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作要言不烦的适度讲解。所谓“精练”,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提高能力为目的,以科学、艺术的训练措施为手段,做典型而又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精讲精练的要点是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练、难度适当、多少适量,决不是少讲少练。

1.3 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只看《教学用书》,不钻研大纲、教材,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教学实际,教学无针对性。事实上,《教师教学用书》与备课笔记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视之。《教学用书》用来帮助教师分析教材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度,提供处理教材的方法,是指导性参考用书。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理论水平、学生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教案,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具体落实到每节课。《教学用书》是教学的宏观指导,备课教案是教学的微观落实,只有把宏观指导与微观落实统一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1.4 只重视教法改革而忽视学法指导。多数中青年教师素质较好,知识面广,勇于改进教法,但在改进教法的同时却忽视了学法指导,使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提高不快。有的教师对学法指导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研究。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是一个正在研究的课题,目前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学法指导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拘泥于形式,灵活处理。如在复习课中结合内容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复习方法:对比小结法、歌诀概括法、回忆再现法。在培养学生智力过程中,教给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方法;教给学生观察数式和图形特点;教给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概括等思维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图示记忆、列表记忆、归纳记忆、例证记忆的方法等。

2.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要想改变以上种种现状,除了让教师转变观念、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基本功之外,还有一个更直接、更具体的操作形式,就是以评价改革为突破口,运用评价的导向激励,调控改善功能、建立主体的教育思想体系和运行机制。

2.1 主体性原则。对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理论上广大教师形成了共识,但实际上却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这里不妨看一个例子,某科研小组进行调查时出了一道这样的题;小明的爸爸买水果用去16元,买生活用品用去了54元,小明的爸爸今年几岁?结果被抽查的308名学生,其中只有3.9%的学生认为此题不能做,其它学生都有答案,有38岁的,有70岁的,有35岁的。后边调查小组专门就此题的解答情况询问了学生:你们有没有想过这题不能做?有的说:想过,但又一想,过去从来没有遇到过不能做的题目,因为是考试,还是写个答案吧。有的说:考试前老师提醒我们了,考试时千万别漏做题目,反正写错了也不扣分,万一写对了,就得分了。看来,尽管许多老师在理性上承认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但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是有意无意被忽视。殊不知,久而久之,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一种内在的精神。

2.2 整体性原则。做教师的都担任一定的学科,那么每位教师就一定要使本学科的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形成一般合力,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追求自己学科在应试中地位。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一节课是一个整体,一门学科是一个整体,在小学阶段的各门学科又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教学内容,共同担负着落实素质教育的任务,作用于受教育者。比如,学生良好的精神品格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决不是某一门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就这一点而言,教师必须淡化学科的个性,强化各门学科的共性,注意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