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交媒体的特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交媒体的特性范文1
“一个从下到上,或者对等的网络,而非一直存在的单线的、自上而下的结构”,Facebook创办人扎克伯格在其IPO公开信的这段话指出了社交媒体的特性,也为希望搭上社交媒体这趟高速发展列车的众多新媒体(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提出了要求。“对等”、“双线”是社交媒体的优势。任何新媒体,在社交媒体诞生后,其使用习惯已经有很大不同,只有具备包容上述特性的媒体,才有实现跨界融合整合的必然性,从而求得生存的一席之地。
短信的式微,让我们重视营销媒体缺乏整合能力所带来的弊端,并认真审视单一营销方式的生存能力。来自市场分析公司Ovum去年年底的研究报告发现:基于IP的社交信息服务的推广和使用,2010年全球移动运营商的短信营收减少了87亿美元;而去年全球移动运营商的短信营收陡降了139亿美元,占据整个信息服务营收的9%。显然,移动运营商已经面临着短信服务营收急剧下降的局面。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是两大原因导致了短信的式微:一方面,载体变化带来传统语音短信逐渐被取代,诸如BlackberryMessenger和WhatsApp类似的数据短信或Wi-Fi短信相继问世,由于其更经济实惠,所以更容易被用户所接受而取替了传统短信的使用。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由于短信往往强迫收信人进行阅读,其媒体特点具有明显的“不对称”,这与社交媒体所倡导的新沟通价值观完全相左,无法进行整合重新出发。
其实,短信媒体针对其自身的“不对称性”,一直在进行修正与调整。最早,当手机还属于奢侈品的时候,短信是BP机的标配,只能通过电话呼叫短信秘书台单向传叫;到手机普及后,短信成为手机一个必备应用;再到MSN和QQ等类似的IM应用在智能手机上的普及,以及MSN和QQ推出“对方不在线依然可以留言”的手机附加功能。在近20年漫长的使用过程中,手机短信努力修正“强迫收信人不得不阅读”的“不对称”弱点,挣扎着摆脱文字表达造成的人际疏离感,积极营造“人际独立”,最终虽然实现了“半对称”以及“对等”(在“人际独立”前提下的没有强迫、纯粹“自愿”的特点),但终究缺少了与时俱进的整合可能性,而导致其生存空间的萎缩。
社交媒体的特性范文2
【关键词】社交媒体 受众 媒介依赖 碎片化生存
对许多人而言,Facebook,Twitter,Yo-
uTube等社交媒体及SNS社交网络,正成为他们踏进互联网世界的新入口。社交媒体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消费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互动沟通的方式因社交媒体而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正通过社交媒体相互分享时事新闻,与他们身处地球另一端的亲朋好友保持沟通联络。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SNS(社交网站)、微博、论坛等。简而言之就是社会化媒体与社交网络的结合体。
纵观传播学发展史,从最初的拉斯维尔的5W理论到后来施拉姆提出大众传播模式,再到赖利夫妇的系统论,传播模式从线性模式到控制论再到社会系统模式,体现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多样化,广泛性。信息必然会借助媒介进行传播,媒介的特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传播的影响程度。Web 2.0时代的到来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带来的是一场变革,影响的是这个世界未来的走向。社交媒体的诞生更是为“地球村”这一概念佐证,瞬间让整个世界缩小。
一、社交媒体在传播模式上的全新突破
从传播学最初的5W模来看:使用社交媒体的传播者与受众双方地位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以传播者为主导,受众逐渐掌握了话语权。web2.0时代的到来,技术上的创新,使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同时反馈也更加及时。社交媒体提供了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的复杂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从理论上说,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仍属于大众传播的范畴,但其传播者、受众、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效果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1、传播媒介的改变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①媒介即是讯息的观点表明媒介形态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内容,内容和载体是不可分离的。而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媒介的本身,媒介产生直接的后果是在实践中会形成新的标准和新的人类生活方式,这种标准和方式是不受媒介内容所决定的。
2、传播信息的改变
社交型媒体由于内容简短,不用经过大脑的深度思考,就可以直接将所见所闻以简短的信息及时制作出来。同时,信息可以通过网页、客户端、手机短信、手机客户端、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等方式来实时。所以,社交型媒体从信息生产到所用时间非常短,甚至可以说是即时播报。对受众来说,对即时信息的需要超过了对信息深度挖掘的需求,更注重新闻的连续性报道和滚动性报道,强调信息的更新速度。社交媒体的信息系统(如微博)由于容量有限,可以让信息者更注重信息的选择加工,让受众更容易在这短短的140字当中找到重要的信息,提要式的新闻越来越精炼,同时更加强调新闻价值。社交媒体信息言简意赅的特性,使人们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判断信息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一读,从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
3、传播方式的改变
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型媒体的出现,让人际传播找到了和大众传播的结合点。其独特的“节点―广播”传播模式,开拓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网络用户习惯以“短消息”的形式记录与分享观点,新鲜事,这种使用习惯的培育与形成,反过来也会对信息的表达方式产生影响,特别是促成从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到节点互动模式的转变。这种理念也必将对今后的新闻产生进一步的影响。例如当前“短讯式新闻”和“交流式新闻”的产生表明了受众正在适应并创造了新的新闻生产和方式。
4、传播效果的改变
社交媒体的传播效果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察:微观上,定向传播效果显著,基于真实的好友身份进行信息传递,受众的反馈及时。社区群体的崛起,使这一个群体内部的粘性增强,在群体内部,一条信息传播速度会异常迅速。同时,社交媒体的人际交往更倾向于形成“弱链接”的人际关系。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弱关系的强势”假设。他认为,弱关系倾向于连接与行动者本人具有较高异质性的人群,充当了沟通不同群体的“关系桥”,容易在不同的团体间传递非重复性的信息,拓展了信息的传递范围,能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宏观上,社交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平台,大量普通用户参与信息传播的方式正在改变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形态。②
现如今,移动媒体的植入,让受众在接触社交媒体方面变得更加便捷,这又从无形中加大了社交媒体受众的粘性,使信息的传播更快速。如下图所示:
二、社交媒体对受众的表层影响――受众的媒介依附
1、社交媒体影响下的受众媒介依附症
对比传统媒体,社交媒体的互动性、个性化、即时性、智能化的特点决定了受众对它愈加青睐,从而也加剧了大众对它的依赖。
社交网络不仅改变着全球的互联网市场,还改变着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有数据表示,在中国,每天有45%以上的人有阅读BLOG的习惯,而33%的人群则坚持更新自己的blog。6年以来,中国网民的上网时间增加了一倍,不管是网络基础的应用,还是在获取信息这一功能上,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数据表明:“从各类媒体的消费者平均接触时间来看,除互联网外,其余媒体的周接触时间均在缓慢下降,其中电视的平均接触时间下降最厉害。例如,报纸的周接触时间由5.9小时下降到4.8小时;广播由10小时下降到8.4小时;电视从25.3小时跌至22.8小时;而消费者在网络上花的时间从10.2小时增长到16.4小时。”③
2、受众媒介依赖的原因
(1)信息方式加剧了受众对社交媒体的依赖。社交媒体基于群体和圈子的信息范围,再加上信息不受时空制约,在任何场合下都可以以“短消息”的形式来记录和,社交媒介更多地成为了社交工具平台上的信息工具,信息是为社交服务。显然,人际关系的稳定性会加剧受众对社交媒介的依赖。
(2)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迎合了受众的媒介期待。社交媒体的优势显著:首先,社交媒体融合了所有媒介的传播优势,不仅可进行文字、图像、声音等传播,还可以随时随地下载、储存、交互沟通、发送信息。其次,传播形态由点对点或点对面转变为面对面,同时再反馈回受众本身。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没有明确的身份定位。不论是互联网还是手机媒体,任何人都可以便捷地向受方传送信息。再次,容易形成二次或多次传播,形成新的信息源。
(3)社交媒体适应了现代受众的心理。“在原子化的社会关系中,社会生活和文化图景显得支离破碎,社会关系网络不足使得孤独感成为一种弥漫性的心理状态,孤立的个体遭遇前所未有的自我认同困惑和归属感的缺失。”④因此,受众会把内心复杂交错的恐惧感转化成对媒介的依赖,把媒介当作一个精神放松的舞台来缓解内心的压力。社交媒体的各种传播优势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虚拟空间,他们通过使用社交媒体获得信息,获得与人交流、社交的机会,获得娱乐消遣,获得话语权,提高了大众参与的主动性。受众通过社交媒体技术筑成的虚拟的堡垒,自由倘佯、释放烦忧。多方位地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渗透到他们心理之中,给他们提供了可寻求慰藉的精神家园,从而依赖并推崇。
三、社交媒体的深度影响――受众碎片化生存
随着Web2.0时代的发展,网络成为了社交的平台,社交媒体是根据受众现实的关系来构建的信息传播模式,它的诞生对传统的传播模式产生了改变,信息获取具有便捷性,媒体结合新的技术平台,再加之社交网络的关联性,助推了受众信息反馈的及时与媒介依赖程度。
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以及受众对媒介的依赖程度加深造成了社交媒体对受众最本质的影响――生存空间的碎片化。比如说,知晓或描述一件事情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了,而是获取其中一个有趣的点,一个片段。在知识结构上,缺乏完整性,只获取受众自己觉得对其有用的部分。
很多人在不断描述我们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孩子们养成了超文本链接的浏览习惯,很难按照一个逻辑推演过程完整地看一本书。岂止是读书,足球这样的消遣也变得“碎片化”了,很少有人能耐心地看完90分钟的比赛。如下图所示。
通过对社交媒体的分析,我们看到了社交媒体对受众影响的多个层面。未来应该加强对社交媒介对受众影响的实证研究,关注社交媒体新的应用和新的技术平台对受众的影响。
参考文献
①薛可、余明阳:《人际传播学》[J].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②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③唐山居人,《传媒“碎片季”》[N].《中国经营报》,2010.1.30
④樊葵:《媒介崇拜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社交媒体的特性范文3
对于企业的学习与人才发展而言,2016是颇具挑战性的一年。尽管很多企业一直致力于寻求超越传统的学习方式,但他们对学习与人才发展领域的投入却日益谨慎。未来,随着学习环境、学习技术的高速聚变与发展,2017年将涌现出五大不可忽视的学习趋势。
社交媒体 构建高效学习平台
如今,年轻的学习者几乎每天都会使用社交媒体。身处于互联网时代,学习内容会很容易被分享、点赞,从而引起广泛关注。2016年,Facebook全球用户每天平均在线时长约为50分钟,年轻用户的在线时间则更长。2017年将有大量“Z一代”年轻劳动力加入企业,因此,使用社交媒体的特性来促进社会化学习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7-2-1”模型的指导,学与发展专家在利用社交媒体的优势,整合可分享学习内容与构建分享平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如今的学习者多数不愿意透露其真实的学习需求,可通过非正式或非官方渠道整合学习内容;第二,建立开放、包容的企业学习文化,鼓励内部分享;第三,企业的领导者要深度参与,并全力支持平台建设。
穿戴式科技 完善移动学习
穿戴式科技的使用正处于上升趋势,诸如谷歌眼镜和苹果手表之类的设备,能够让使用者在没有手机时访问互联网和相关媒体内容。事实上,对于学习与发展专家而言,“穿戴式科技学习”就是移动学习的延伸。
在很多企业中,学习与发展专家已经开始尝试运营移动学习项目。在他们将传统学习内容应用于移动端时,面临最常见的问题是,因模块过于复杂或内容过于庞大,导致学习者无法在手机上访问学习内容。对此,通常的解决方法是,为不同设备设计不同的e-Learning课程。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从有效利用现有学习资源和平台的角度来思考,也是巨大的挑战。
2017年,将会有更多人讨论穿戴式科技及其在学习与发展中的应用。成功的第一步,即生产大量的微学习资源。
微学习 优化混合式体验
如今,职场人士的生活和工作节奏都在不断加快,这使得学习者无法参加时间较长的学习课程。2017年,微学习成为针对这一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微学习材料打破了传统学习材料冗长的特性,更适用于移动学习和社会传播。利用微学习技术,设计出简短、有效和交互式的学习内容,减少了学习者的阅读负担,从而实现随时随地学习。
当今,如果可以将微学习与移动学习、穿戴式科技学习结合起来,形成优化的混合式学习,这将几乎能满足所有学习者的诉求,给他们提供完美的学习体验。
视频学习 走进直播时代
很多人将视频技术视作一项创新技术,实际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就已经将视频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学习方式。如今,视频学习的变化体现为学习者与视觉媒体关系的转变。思科在2016年出版的白皮书《2015-2020,思科视觉网络指数的预测和方法》中提到,视觉媒体消耗的网络流量占互联网总流量的80%,每秒有将近一百万分钟的视频在互联网上被分享。较以往而言,人们每天观看的视频量也有了大幅提升。
视频学习在2017年将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使学习视频在众多视频中脱颖而出,令人难忘。通常,成功的学习视频会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包含明确的信息来展示特定的要点;第二,利用创新的演讲技巧;第三,适应其他新兴的学习趋势,比如将视频学习与社交媒体学习结合起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视频直播,能实现讲师与学习者的实时反馈和互动,去除传统网络研讨会的正式感,也能便于学习者分享学习视频,从而促进视频的传播效果及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混合式搭配
激发最佳学习效果
现如今,企业员工学习时,最广泛使用的方式是混合式学习。混合式学习是指,不同学习交付方式的混合使用。这样的混合能增强学习者的参与度,也能使学习者通过不同方式轻松进入学习。在进行学习交付方式的混合时,根据“7-2-1”理论来安排构成比例,会达到最好的效果。
为了使混合式学习的效果最大化,不仅需要生产具有创造性的内容类型,还需要战略性地选择适用不同专题、不同类型学习者的混合学习交付方式。例如,2017年,为了激发“Z一代”学习者的学习热情,需要重新选择适合的学习交付方式进行混合。
社交媒体的特性范文4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总裁胡延平先生从传媒的不同角度切入,分别以互联网,移动、电商、社会、数据、传感及离散网络所对应的7个不同层面的临界点发表主旨演讲。他认为未来是传感而不是传媒,是数据而不是新闻,是人而不是受众;未来的媒体一定要具有移动、开放、时时、个性化以及基于数据、基于感知的特性,才能实现更大范围内容的覆盖。
无缝时代——社交网络媒体的创新发展与应用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媒体引领我们进入了无缝沟通时代,整个传播环境也随之呈现出自媒体化、碎片化、社群化的变化趋势,公众、市场、媒体、公权力部门以及企业等主体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化,积极融入社会化媒体时代,已成为业内高度关注的话题。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沈浩认为社交媒体带来的是一场全方位的革命,大数据将是这个时代最核心的竞争力,并且我们可以从大数据中分析出人类社会复杂的行为模式。基于多年的市场数据分析经验,沈浩教授提出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挖掘将向文本挖掘过渡,通过社会科学的幂率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微博的传播机制等观点,并指出应重视微博的社会计算和人际传播在社会化媒体营销中的作用。
韩国iMBC总裁、首席执行官孙宽承(Son Kwan Seung)以韩国为例探讨社交网站的变迁、创新发展与应用。以iMBC公司的运营经验为基础,孙宽承对韩国媒体在制作电视节目上运用社交网站的实际案例逐一进行评论,指出电视节目与社交网站相结合,实现了电视媒体与收视者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高级新闻顾问张荣刚以深圳“5·26”飙车事件为例,阐述了社交网络媒体正在成为民间舆论的主平台。他认为“政府主导传播”的传统模式已被彻底改变,政府、媒体、公众三者间博弈的新格局已经形成。在新的舆论环境中,公权力部门要重建公信力,实现官民良性互动,就必须转变执政理念,以信息公开透明为基本原则。
携手互动营销首席执行官、数字营销专家唐兴通认为社交媒体时代的营销规则已发生变化,企业营销思想需要从广告思维向为社交网络提供服务转变,真诚地帮助用户构建基于兴趣或产品的社群,以获得用户的信任。为适应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传播环境,企业需要从市场营销、社会心理学、消费行为学、互联网科技等方面进行综合性思考。
无边界时代——传媒产业的新格局与未来走向
传媒产业在其未来发展和变化的关键节点上,如何使传统媒体适应变革、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又如何使新兴媒体异军突起?这种探索具有无限的可能。
韩国东亚日报国际部部长河宗大(Ha Zong Dae)介绍了《东亚日报》面对媒体环境变化所做的思考与实践。面对冲击,《东亚日报》开发并运用各种媒介使读者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内容信息,包括开发并搭建Broadcast和等各种与移动终端接轨的内容平台。河宗大还认为无论环境如何变革,作为一个传统媒体所拥有的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独特的人才资源。
数字媒体的快速融合发展改变了人们接触信息的渠道,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菲律宾马尼拉雅典耀大学副教授、亚洲新闻中心执行董事维奥莉特·瓦尔德斯(Violet Valdez)认为基于这种互动关系,数字媒体为新闻工作提供了一个无所不在的生态环境。这样一个生态环境代表了现在整合的、多媒体的新闻工作环境,包括纸媒、广播、在线、手机和信息的传播。而媒体从业人员则需要掌握多媒体的技巧,具备足够的前瞻性。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网络中心主任蔡明可认为,媒体环境的无边界化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虚拟和现实的无边界,网络上的舆论与活动已经越来越多地转化为现实的行动力。二是媒体性质的模糊化,以电台为例,广播台的发展已经走向个性化、分众化和精细化的道路,与互联网的传播产生了共性。传统广播媒体除了尝试技术上的融合变革外,还积极地运用社会化媒体,将所有服务建立在多层次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和透明化运营机制上,以打造更加融入受众生活的社会化平台。
韩国忠北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韩光接(Han Gwang Jub)指出,在技术方面数字和宽带的融合为行业带来巨大挑战。面对沟通、内容、时间、地点、付费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媒体需要在众多变量中做出选择。
无中心时代——媒体的社会驱动
数字技术普遍应用于传媒、信息技术之后会产生去中心化效应:受众和媒体普遍参与、普遍融合;社交媒体对社会发展变革产生驱动作用。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于建嵘教授创新性地提出了网络时代的社会动员方式:@规则。他通过他亲自发起的“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这一事例解读了“@规则”的原理,即通过对公众作出“@即转发”的承诺达成传播契约,并通过契约将进入其中的粉丝与被关注者之间的弱连接升级为强连接,使其个人关注的行为变成有广泛社会关注的行为,从而引起社会效应。于教授同时指出了“@规则”生效的情形,即紧跟社会公众最关心的话题。
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赞浩(Tan Tarn How)列举了社交媒体在新加坡多种族群体中激化民族矛盾的事例,阐述了在移动互联网上的信息具有自由、黏性和病毒扩散等特点,这些特性需要政府和社会相关部门加强公众的新媒体素养,尽快立法保护网络上个人隐私与安全。
易斯拉研究所泰国传媒法律与政策中心研究员沃拉泊·旺吉隆朗(Worapoj Wongkitrungruang)介绍了泰国社交媒体的发展现状,并指出社交媒体现在已经成为泰国不同党派竞争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政治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社交网络也是公众公认的相对公正的政治信息传播渠道。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詹新惠通过对比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社交媒体在内容、渠道和互动等三个层面的不同特性,认为在目前的传媒环境中,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在内容层面上,仍处于中心地位;而在渠道层面上,网络媒体与社交媒体是中心;在互动层面上,社交媒体则是绝对的中心。因此,詹新惠提出,我们目前处于一个去中心的时代,一个中心多变化、中心多极化和泛中心化的时代。她认为,未来的传媒应该以一种“职业的媒体人+专业的报道内容+新媒体的传播平台”模式去发展,才能最终打造出超越想象的传媒。
无所不在时代——移动为我们带来什么
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激发了消费者潜在的需求,使得营销、广告、传播和管理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韩国国会议员尹永硕(Yoon Young Seok)先生站在国家政府和城市品牌推广的角度对这场改变世界的智能革命进行了阐述。他以骑马舞引入,从传播的即时性、受众的多元化、成本的低廉化、更加贴近用户需求四个方面阐述了亚洲社交媒体使我们的沟通策略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他指出,智能化的变革带来了众多的变化,包括智能的工作,智能的生活,智能的内容市场和智能的经济。政府必须迅速适应这场变革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社交媒体的特性范文5
活动前
在活动之前,使用社交媒体与用户互动的重点在于,让他们能够对即将发生的活动有一个大概的认知。例如,你可以围绕活动的方方面面,开展一些预热,如可以在社交媒体上举行一些比赛,要么让用户为候选演讲者投票,或让用户选择活动的举办地点,或者为活动主题投票等。具体可以这样做:
使用户可以提前看到该活动的详细信息。如果活动将包括特殊的客人或主讲人,那么使用社交媒体去传达这些消息。而在开始传达这些消息前,首先要考虑你的重点战场在哪里。如果你的活动是公益活动或品牌宣传活动,可以以微博为主建立一个活动页面,如果是注重互动参与性,可以重点考虑利用微信,如果用户主体是年轻群体或学生,可以以开心网、人人网、QQ空间等作为主打渠道。然后,当演讲者和嘉宾确认后,你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创建一个页面,展示他们的个人信息,照片,以及以往的一些主要专业经验。如果时间精力充足,你还可以在活动前,去采访一些重要的演讲者及嘉宾,然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这些内容。
在公司的官方网站上创建一个倒计时时钟,并在社交媒体上更新。更新的内容应围绕着该活动过程中的独特性和唯一性等元素展开,并且使其有利于传播分享。
为活动创建独特的社交标签#和QR代码,并在多个社交媒体渠道统一使用;同时,在邀请函和海报等线下渠道也可以进一步推广。
为活动创建博客、网络研讨会或电子书。在市场营销中一个成功的趋势就是创建网络研讨会,电子书或提供可下载的材料。例如,对即将出版的新书进行推广的活动中,我们可以创建一个活动,然后分别利用网页、博客和网络研讨会等各个渠道去推广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而用户如果想获得全部的重要渠道,那么就只有通过每一个渠道的引导,回到主导页面去购买这本书。
允许客户在线注册。便利性是保障活动出席率的关键,如果该事件需要预约,那么使用在线注册表单方便用户登记。
活动中
活动产生杰出的营销内容,这些内容对于记录活动非常重要。市场营销人员请记住,利用各种方法去捕获活动中发生的各种有意义的事情。
为用户生成的内容举行一场比赛。提倡与会者为活动中他们最喜欢的部分拍摄视频、照片或写下内容等,并提交这些内容,在社会媒体中进行不断更新。
设置一个照相亭,并提供一个专业的摄影师,供与会者拍照留念。通过这样做,你就增加了一个捕获客人信息,并与他们保持联系的机会。
在活动的不同时间点采访客人,并且在社交媒体上共享现场采访。如当客人进场时,采访他们对活动的期望,或离开时,要求他们谈论一下对该活动的印象。
设立一个社交媒体分享奖励。当活动客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活动信息,那么给予他们奖品以做感谢和激励,并从客户的分享内容中获取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然后更新到你的各个社交渠道。
活动后
活动结束后,其实,依然还有很多机会去获得客户的持续关注度和促进后续销售,这是大家经常会忽略的营销机会。
在社交媒体渠道上分享关于该活动的相册及详细信息。通过"详细信息",我的意思是标出谁在图片中,并创建引人入胜的图片说明,然后链接回到恰当的业务网站。笔者确实看到很多次,企业在推广活动的照片中没有包含任何照片内容详细信息。这真的是错过了一个难得的二次互动沟通机会!另外,也别忘记在活动后,号召客人提交他们拍摄的照片。
社交媒体的特性范文6
腾讯科技在6月全面开启微博在线科技V论坛,每期邀请三位业界大佬,纵论互联网江湖。将覆盖、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热门领域,关注移动电商、移动开发者、社交网络和创业投资方面的最新热点,本期聚焦“社交营销的价值和前景”。
SNS关系链推荐是最好的广告
郑志昊认为,基于社交平台上的海量用户属性,SNS营销和社交广告系统能更精准的分析出客群特征,在广告中引入真实好友关系链,社交广告能打造出“好友的推荐是最好的广告”的场景。
王秀娟表示,在传统媒体上是加大曝光量,在社交媒体上是先做品牌及产品的消费者洞察,把想传达的创意,对应到一个能产生共鸣的消费者通用行为需求上,让最有消费动力的用户先参与,再去影响他朋友中的潜在消费者,再去对没有消费需求的用户去做触动和告知。
“SNS营销的核心是社交关系带来的口碑和传播力。”董本洪指出,善用这个核心点可以实现传播的量变与质变,达到品牌建设甚至电子商务的目的。
以下为互动实录:
王秀娟: #SNS大家谈# hi,大家好,很高兴今天和PETER,CHRIS一起讨论社交媒体营销的话题,谢谢大家这么踊跃的提问
克里斯董: #SNS大家谈#大家好,我是im2.0 CEO克里斯董,很高兴和大家交流社会化营销。
cici: #SNS大家谈#请问sns营销核心价值是什么?
郑志昊Peter:对于社交广告和SNS营销核心价值的陈述也可以借鉴Facebook COO沙里尔?桑伯格提出的价值主张(value proposition):用户触达广,精准相关度高,用户参与度高,社交场景丰富。
小天: #SNS大家谈#SNS该怎么赢利,出去传统的广告收入,怎么才能真正的做到营收?
郑志昊Peter: SNS的主要盈利模式有,1.直接的增值服务的高端会员模式(premium service). 2.开放平台共赢和收入分成,3.直接的自主游戏运营(包括整合平台体验的游戏)。4.社交广告。5.泛电子商务的佣金,提成和返利。
郑志昊Peter:(接前面回答)不管是哪一个商业模式都需要很有耐心的投入和深度的打磨,才能真正的把收入模式融入在用户价值当中,而不是以牺牲用户价值的方式换取短期的收入。
Nara蜜: #SNS大家谈# SNS营销模式是如何突破传统营销模式的瓶颈,成为企业首选的营销方式的?与传统营销相比,它的优势有哪些?
郑志昊Peter:基于社交平台上的海量用户属性,SNS营销和社交广告系统能更精准的分析出客群特征,在广告中引入真实好友关系链,社交广告能打造出“好友的推荐是最好的广告”的场景,所以我们认为“更精准,更友好”是社交广告的价值特点。
Celine: #SNS大家谈# SNS营销跟传统1.0时代比起来,是不是对广告主的要求也有所提高?
克里斯董:在2.0时代,用户希望与品牌有更深的互动,他们是主动参与参与的发起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所以他们对企业的活动创意、参与流程体验等各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
王秀娟:是的,社交媒体的营销,不仅对创意的要求更高,对社交媒体的产品技术的深度使用包含接口对接的需求都更高
姚蓓蕾: #SNS大家谈#能谈下微博营销和sns营销的区别嘛?感觉现在sns不像前两年那样热了,倒是微博的热度越来越高,微群,从某种程度讲,将社交变得更专业。您觉得二者可以共存嘛?
郑志昊Peter:都是Social Media的范畴,都有很好的用户价值。理论上微博社交广告通过对微博用户数据的解析,通过用户属性,比如年龄段,关注内容,粉丝关系,用户与粉丝的互动等进行精准定位,商家可通过微博、投票、位置、评论、关注、分享等互动方式投放广告,最终达到精准营销,并提高广告转化率。
水墨桫椤: #SNS大家谈# IM2.0在互动营销领域攻城略地的速度很快,请问你们是如何做的?你们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质吗?
克里斯董: im2.0希望以创新带来营销效果,而创新要靠策略、创意与媒体平台的无缝整合。以和腾讯合作为例,我们来自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团队、一流的创意及品牌人才,能共同掌握各产品的特性和用户行为,把最有效的Idea植入并发挥。
王秀娟: #SNS大家谈#社交媒体的营销最SEXY的方法论,是赚取媒体,也就是说能引发用户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自传播,这个体系下的效果如何监控呢
克里斯董:社交效果体系监控基本分三个纬度:1.由投放广告带来的触发,2.由用户互动带来的传播及后续互动行为,3.品牌粉丝或潜在用户的积累。目前,这三个纬度都可以在平台上做有效持续的追踪。
郑志昊Peter:腾讯社交广告非常注重效果的衡量,对APP安装和收入转化,对电商的成单转化率等能够衡量的分析都给出了实时的分析,在能够获取到的数据和分析范畴内,智能的帮助提升社交广告的精准定向,广告主对此非常认可。以电商为例,韩都衣舍通过QQ空间社交广告推广和社区关系链传播,ROI超过业内平均2倍。
王秀娟: #SNS大家谈# Peter,现在QQ的社交产品很多,有QQ-ZONE,QQ微博,微信等,现在相关之间打通,实现整合性的营销渠道能够实现吗?
郑志昊Peter:这也是腾讯社交广告和社会化营销平台正在努力的方向,目前也正在技术能力层面,在数据挖掘层面,在广告资源方面逐步的实现打通,整合性的营销渠道是可以期待的。
克里斯董:是的,腾讯产品资源的整合可显著提升社交营销的价值。
孔令鹏: #SNS大家谈#请问在国内电商企业中,社交营销占到的比重应该是多大,企业应该将社交营销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来对待,如何将社交营销和线上线下结合起来?
王秀娟:电子商务企业目前的营销方式更多的传统的方法,即点击转化购买,考核的KPI是CPC,ROI,客单价等,这种方法比较落后,驱动力是打折,抓的有明确购物愿望的消费者,而社交媒体可以更贴近消费者的潜在购买欲望,设计互动情境和流程,激发消费者的潜在购买需求,把用户的潜在物欲在好友中间去传播
张小白: #SNS大家谈#近期的几个优秀案例让人有目共睹,im2.0确实做到了注重实效,且很全能。王秀娟(@susanwang0517)克里斯董(@kelisidong)您如何看待在mobile端有效实现SNS互动及多次传播?
克里斯董:手机本来就是为社交而生,所以社交落在移动平台上更加应用强关系及地理位置的整合,腾讯的微信就是深具潜力的产品。将来移动端可有效整合线上与线下,对各种商业应用尤其是零售业帮助很大。
王秀娟:社交媒体的传播重点要设计传播模型,这个模型正向扩散的口径越大,引爆的效能就越高,通常希望模型在20度以后都是放大式的几何倍数递增的传播形态
未白: #SNS大家谈#听说大街网已经开始有市场营销的案例了,作为一个从招聘网站起家的公司,你们是怎么升级这个能力的?
王秀娟: LINKEDIN,大街这种BSNS的商业体系会更为系统和完善,是同时TO B,和TO C的,BSNS和微博,人人这些通用SNS不同,不是资产做大了,再表层的设计营销体系,而是从一开始对用户的营销体系设计中就有无数的TO C,TO B的营销应用接口
Nara蜜: #SNS大家谈#大多数人理解的比较直接、传统的SNS营销思路是直接把SNS网站当作一个普通的媒体来投放广告。但实际操作上看,这种做法低估了SNS的营销潜力,您认为SNS营销真正的核心是什么?
郑志昊Peter:确实是需要把握住一些核心特点,需要理解社交广告资源是优质的有场景化的广告资源,这里有精准聚焦目标用户,这里能够关系链助推广告转化。潜移默化的打造出“好友的推荐是最好的广告”和“符合用户需求的营销是有用户价值的营销”,这都需要平台与广告主不断的探索和挖掘。
克里斯董: SNS营销的核心是社交关系带来的口碑和传播力,善用这个核心点可以实现传播的量变与质变,达到品牌建设甚至电子商务的目的。im2.0在QQ空间的DELL存钱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透过朋友的相互支持完成品牌的传播任务获得购买的优惠,实现品牌和消费者的双赢。
王秀娟: #SNS大家谈#社交媒体营销的5种大的形势,social ad,social app,social video,social CRM,social platform最有效的形式是?最好的联动方案是?
克里斯董:大体而言,可以social platform为基础,以social CRM为长期目的,以social app呈现表达品牌理念的互动形式,以social ad和social video作为触发及覆盖的武器带动5S联动,达到最深最广的传播效应。
郑志昊Peter:可能比较难对比每一种方式而分出伯仲。社交广告有优势,比如丰富的用户画像和精准的定向,比如强大的Viral病毒式的传播,而完成这个优势的闭环,必须有对用户的深度理解(数据挖掘,CRM),对场景(App,video,feed)的良好把握,所以可能说“能够做到营销的真正闭环最好”。
Nara蜜: #SNS大家谈#随着社交型媒体的兴起,不仅让消费者拥有了交友互动的平台,更让企业有机会设立品牌主页,产品信息,与消费者互动,给消费者个性体验。作为大街网这一高速发展的社交网站的CEO,您是否认为社交模式将为SNS营销新的王牌?
王秀娟:我认为传统的点击营销模式会越来越弱化,最终会变成SOCIAL媒体引爆的初始冷启动的一个营销入口
王秀娟: #SNS大家谈#目前社交媒体营销,广告主都很赞同并且渴望有所作为,但是这些媒体的最大化价值实现。需要对媒体本身的用户的传播的路径设计的非常到位,要深度懂媒体懂产品,这块的瓶颈如何突破呢?
克里斯董:广告主要打破以往的思维,不再只重视单纯的创意表现,而应该寻找一个能掌握WEB2.0产品和平台技术的营销合作伙伴,完整有效的把控互动产品设计及用户体验,才能最大化实现媒体的价值。
Celine: #SNS大家谈#用户体验是互动营销的重点,如何能真正的全面覆盖用户体验,实现品牌和用户的深入互动?
王秀娟:扩大传播的用户规模是结果,在传统媒体上是加大曝光量,在社交媒体上是先做品牌及产品的消费者洞察,把想传达的创意,对应到一个能产生共鸣的消费者通用行为需求上,让最有消费动力的用户先参与,再去影响他朋友中的潜在消费者,再去对没有消费需求的用户去做触动和告知,我们有个模型叫1,9,90。
贺学威: #SNS大家谈#今天看到一个戴志康的文章,里面有提到SNS营销重点还是在好友关系的传播,但是现在互联网活动中分享的往往都是无效的信息,甲方总是想抓大抓全,所以腾讯在好友关系这个点上是否有很好的案例可以去教育客户呢
郑志昊Peter:多家知名APP开发者,电商网站已真实体验QQ空间社交广告。Zynga,恺英等社交游戏公司,蘑菇街,美丽说,京东商城,珍爱网,韩都衣舍等电商网站都获得了不错的推广效果。
Celine: #SNS大家谈#很多企业业主都很关注微博,IM2.0怎么看待微博营销?
克里斯董: im2.0的观点,微博是社会化营销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他正经历一系列重要的改变:1.由C2C转向B2C,2.由媒体属性转为平台属性,3.由EPR到Engagement。换言之,营销价值开始随着用户基数扩大而增加。
迪凯特: #SNS大家谈#在社交营销的发展浪潮下,传统媒体门户网站是否会在营收增长预期大大降低,甚至被市场抛弃?
克里斯董:门户代表付费媒体(Paid media),社交媒体代表赚取媒体(Earned media),两者交互运用以产生最好的营销效果,未见得是绝对的取代关系,但任何广告主都想要赚取媒体,所以社交媒体在营销策略发展过程中会越来越成为首要的考量。
王秀娟: #SNS大家谈#目前社交媒体营销,广告主都很赞同并且渴望有所作为,但是这些媒体的最大化价值实现。需要对媒体本身的用户的传播的路径设计的非常到位,要深度懂媒体懂产品,这块的瓶颈如何突破呢?
郑志昊Peter:这个可能真的没有万灵药,需要从现有的成功案例和体验中提炼和学习,每个领域各有特色,国内的分别属于不同领域的恺英,美丽说,蘑菇街,珍爱网,招商银行都根据自己行业的特点结合SNS做出成绩,国外的Obermutten小镇和Kia汽车的facebook案例也很典型,大家可以学习。
王秀娟: #SNS大家谈# QQ现在的社交媒体营销体系对公司和广告主有一个合作系统规划吗,我们看到新浪微博在广告主之下设置了一些深度的营销合作伙伴,譬如专门运营PAGE的,专门做APP的,专门做数据的,等等
郑志昊Peter:是的,在产品和运营体系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公司和大的广告主可以更深度的参与到社交广告和SNS营销的运营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成功的player在数据运营,认证空间和微空间的运营,在App营销等方面上开始发力和做储备。
张智勇: #SNS大家谈#微博运营方,对目前的各种微博营销,典型的例如花钱买转发,是支持还是反对?
王秀娟:这种方法根本不会有大的作为,微博引爆靠的是消费者需求洞察,并且基于洞察做出能引发传播的应用和活动,并且跟微博平台提供的各种产品功能深度对接,买粉丝买转发的弱智方法不会有长远之道,也不会形成气候的,当然媒体还是应该设置机制,避免这种灰色的破坏生态链的行径
Nara蜜: #SNS大家谈#游戏,作为SNS的一条重要的生命线,越发的赢得广告主的青睐,但最常见的方法往往是简单的道具植入,im2.0趣多多项目作为游戏SNS植入的成功案例,是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将趣味原则、利益原则、互动原则、个性原则有效的结合的?
克里斯董:感谢大家对im2.0营销作品的关注,im2.0的观点是游戏是可以引导大多数网友作深入互动的路径。由于我们有完整的游戏制作能力,所以在发展策略时可以从0开始,去寻找最能表现产品特性的创意题材,连接用户的需求和洞察,制作最精美的游戏来打动消费者。
仰天: #SNS大家谈#社交广告对区域行业有什么吸引力?
郑志昊Peter: SoLoMo是未来的大趋势,Local和区域性的服务行业这块很大的市场,非常看好社交广告领域。有些服务价值链条长,需要对地理,商家等信息较强的整合能力。这需要更多的耐心来落实,又要避免走弯路(欺诈,不真实,服务质量不保证)。国外已经有了不少优秀的案例,例如本地化团购。
kimsung-金星: #SNS大家谈# QQ空间的社交营销思路跟Facebook是否一样,特色是什么?
郑志昊Peter:有两点相对的优势,一个是丰富的用户画像和精准的定向,另一个是强大的好友传播。腾讯产品线非常广,用户基数相对较大,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对用户的理解,丰富的用户画像,帮助我们精准定向到广告最匹配的人群。
郑志昊Peter:广告主可以通过我们的系统,精准定向用户的年龄、性别、地域、学历、兴趣、状态、付费能力、上网场景等多纬度属性,最大化发挥广告的效果。另外一个是基于好友关系链的社交传播能力。
郑志昊Peter:例如传播能力这一点对APP开发商尤其有效,通过安装Feed、分享、邀请、FreeGift等多种传播渠道,一个广告带来的有效用户,能为APP带来多重的传播价值,带动更多的好友加入,最终形成N次放大的广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