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范文1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机械设备可以大幅度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并能够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而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受制于地域环境的影响,类似山区、丘陵等地形严重影响机械设备的使用。总体来说,农业机械化是我国推动农业生产改革的大方向,是解决不断激化的农业发展矛盾和困难的“利剑”,也是确保我国经济稳步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强大动力。

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1.1 发展现状

农业机械设备得到广泛的应用,也逐步让大中型农机设备的优势得到展现。然而我国各地区环境、经济水平等因素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各地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还要结合工业、资金、劳动力以及科技等状况。此外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全程、全面深入推进,对于农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急迫,而我国目前的整体状况是“缺人才更缺师资”。2015年召开的全国农机化工作会议,提出目前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已经达到了10.76亿千瓦,超过1.5亿亩的土地完成深松整地作业,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目前我国已经实现61%的农机化率,代表我国农业化生产方式正式以农业机械化为主。

1.2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些年我国大力扶持农业机械化,各地区的农业机械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机械化资金等投入比例还是很少,国家出台的补贴政策,虽然缓解了农民的部分压力,也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但是仍然难以满足农民的巨大需求,特别是部分农户经济基础弱,而机械设备的维修、油费、保养等支出还是极大的降低了农民购置农机设备的积极性。

农机设备整体结构配比矛盾大,主要表现在大中型机械少、小型多,且多以动力设备为主,而配套辅助农具很少。其次目前机械设备主要针对粮食农作物,而在农产品加工、养殖业等领域的机械化的投入很少。

农机设备生产企业的快速扩大,特别是以联合收割机为代表,跨区收割作业的竞争日益加重,从原本高利润的卖方市场逐步走向了买方市场,跨区作业的利润被进一步压缩。

农民的基础知识能力、科技水平均偏弱,特别是缺乏足够强的科技种田思维意识,无法形成有效机械化作业的产业链条,或者盲目的投放农机设备,导致大量资金、设备的浪费,农业机械化的抗风险能力非常弱。

2 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的对策和建议

2.1改变传统农业生产观念,强化农业机械化意识

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不是一蹴而就的任务,需要漫长时间的积累,一是农业机械厂家、管理部门等方面要努力提升相关推进工作中的服务意识,不断围绕地区农业特征调整机械化推广的主题,满足广大农民特定的农具需求;二是积极研发和推出更多品种的农机设备、辅助工具,满足农民的播种、收割直至加工的各个领域农机设备的需求,这其中还可以包含农产品分类、挑选、运输、存储和保鲜等后续处理设备,稳步提升农业机械化的产业链发展水平;三是狠抓农民的科技素养,基于农村科技教育事业去提升他们对机械化的认知,从而实现农业机械化推广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提升各地区的农机干部及农机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进而实现整体效益的稳步增加。

2.2推动创新技术的应用,强化实用性和高效率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作为原始推动力,国家农业发展战略就明确强调狠抓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创新,让其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标志。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正处于不断调整的过程,离不开大胆的创新,通过多研究开发、多实践,让更多的创新技术能够走向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农业机械化的创新需要从实用性、多种类、一机多用和小型化等方面着重考虑,不断的降低农民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提升整体工作效率。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范文2

Abstract: Around the idea of "people-oriented", in the analysis of Lanzhou City,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echanism, describes the focu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Lanzhou City,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nd urbanization on "people". Through the analysis, the Lanzhou city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the advanced stage,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 initial stage, the low level of development, Lanzhou City,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re the problem of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farmers' citizenization problem,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uncoordinated should take positive measures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但在四化中,农业现代化严重滞后于其它三化,成为四化建设的短板。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城镇化的互动支持,因此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是对“新四化”背景下工农关系及城乡关系的深刻解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兰州市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及少数民族聚居区于一体,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一,分异明显,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是建设西部节点城市的根本途径,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中之重。笔者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分析了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体现出的“人”的城镇化与现代化的思想,阐释了在注重“人”的现代化这一前提下,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1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本质

“人”的城镇化和“人”的现代化相互依存,彼此影响,二者的核心是“人”。也就是说,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依靠“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让“人”更好地生活。城镇化是“人”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高质量的城镇化。

城镇化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刺激农副产品消费,推动农业技术改革创新;城镇化的进程推动农村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交通、住房、生活质量以及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改善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为实现“人”的城镇化和“人”的现代化创造条件。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土地、劳动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伴随农业现代化产生的“职业农民”有利于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和建设高质量的城镇化,这部分人相较一般的农民有更好的收入,更高的素质,他们在城镇生活,在城镇消费,一方面为城镇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支持;另一方面由“职业农民”创办的乡镇企业吸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城镇化的发展。

2 兰州市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兰州,甘肃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地处黄河上游,具有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2012年8月28日,国务院提出于2020年将兰州发展为西北地区现代化大都市。兰州市土地面积为139 995 3 hm2,常住人口为366万,户籍人口322万,其中,建成区内非农业常住人口261万,外来流动人口50余万。

2.1 兰州市城镇化现状

2015年兰州市总人口366.49万人,城镇人口为296.6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80.95%。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75.86万人)相比,2015年全市城镇人口增加20.81万人,5年增长7.04%,年均增长1.71%。2015年兰州市的城镇人口比重(80.95%)分别高出全国25.57个百分点、全省38.66个百分点,在全省14个市州中排名第二(低于嘉峪关市),2010―2015年兰州市城镇化进程比全省平均水平(提高5.56个百分点)快1.18个百分点。

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城市型社会,按人口城镇化率进行阶段划分,城镇化率51%~60%为初级城市型社会,61%~75%为中级城市型社会,76%~90%为高级城市型社会,大于90%为完全城市型社会。从图1可以看出,兰州市城镇化水平从2005年的64%上升为2015年的80.95%,表明兰州市目前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进入高级阶段或者称之为高级城市型社会。

据甘肃省统计局2014年底的《兰州市城镇化建设中的就业现状分析与研究》指出,兰州市三县五区的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呈现出“不均衡”的局面。图2数据显示,兰州市安宁区、城关区、西固区城镇化率率先突破90%进入完全城市型社会阶段,七里河区和红古区迈入高级城市型社会阶段,而皋兰县、永登县、榆中县3个远郊县还处在初级城市型社会(城镇化率在51%至60%之间)以下,乡村人口比重大于城镇人口。

2.2 兰州市农业现代化现状

参考已有文献,结合兰州市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界定兰州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参考值,如表1所示。

2004年到2013年,分别从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这5个方面,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做了趋势图。

据图3可以看出,兰州市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均在逐渐上升。其中波动最大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2009年以后逐渐趋于缓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其它4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处于较高水平;相反,农业科技处于最低水平,说明农业科技水平是目前制约兰州市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

据图4可以看出,从2004―2013年,兰州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仍然属于起步阶段(0.5以下),说明兰州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2005年以后,兰州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呈阶梯状平稳上升状态,年均增长率达到4.5%,说明在过去的10年里,兰州市农业现代化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其中,2005年农业现代化指数为0.535 5,明显高于前后几年,呈现井喷式发展,对照表1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参考值,农业现代化首次达到初步实现阶段。这是由于2005年,调整引大入秦供水结构、秦王川农业高科技产业开发基地建设以及“三北”四期、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农业水利工程的完善与建设,确保了农业灌溉与增收。

3 兰州市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3.1 人地矛盾加剧

兰州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为一体,加之黄河穿城而过,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较少。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又过度注重眼前发展,重工轻农,忽略城镇化的建设质量以及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导致城市空间规模不断扩大,房价快速攀升,造成城镇“空心化”和“半城镇化”问题。尤其是在兰州市周边的一些地区,房地产开发商新建了很多住宅区,但是目前这些住宅区由于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的缺失,而成为“空城”长久地空置下来。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房价依然很高,住房依然很紧张,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依然住不起房,巨大的生活压力使得农民无法融入城市生活,人地矛盾加剧,抑制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2 农民“市民化”问题

兰州市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潜在资源丰富。人既多又少,“多”是劳动力总量多,“是”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劳动力少。农民的文化水平和认知水平使农民在“市民化”的过程中面临巨大困难,主要有农民进城后的权利与义务问题、就业问题、养老问题、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以及住房问题,还有农民在城镇生活的尊严问题。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我们注重的不仅仅是“物质”的现代化以及城镇化的“数量”,而更加关心的是这一过程中“人”的城镇化与现代化问题,因此,在实现兰州市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为核心问题。

3.3 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

兰州市是一个工业城市,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工业和农业的比较利益差距,使兰州市城乡发展失衡,从上文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兰州市目前已经进入高级城市型社会,但是农业现代化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成为制约兰州市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中心问题。而城乡发展失衡问题是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二元经济体制所导致,这样的体制造成“孔雀东南飞”的局面,使一部分优秀人才外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缺乏人才,久而久之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相较于城市越来越落后,城乡之间差距越来越大,从而严重制约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4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和容纳能力,解决“人地矛盾”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为此兰州市城镇化规划要将重心放在“人”的城镇化以及“人”的现代化规划上。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和容纳能力,着重解决“人地矛盾”,合理规划土地,解决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半城镇化”问题,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完善城镇基础设施,保障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衣食住行,让农民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与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上无后顾之忧,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4.2 培育“职业农民”,实现农民“市民化”

开展农民培训活动以及科技下乡活动,加大农村的科技推广力度,重点是对农民素质的培训,培育出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让农民在城市生活,在农村上班。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和文化水平,让农民和市民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使农民这一职业成为新时期“四化建设”中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鼓励优秀人才回流到农村,为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农民非农就业,促进农村发展,实现农民“市民化”。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范文3

作为世界上较为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关系到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甚至关系到综合国力提升以及国家长治久安。近年来,虽然农业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我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异,有些地区的农业技术装备还较为落后,农业现代化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分地区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有利于认清问题的症结所在,促进我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均衡发展。近年来国内有很多学者开始着眼于研究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因素。杜江、王雅鹏认为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可以给农业生产力带来质的飞跃。他们认为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农民人均收入过低、农业经营规模狭小等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1]。王国敏详细分析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瓶颈,如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2]。丁谦、孟卫东从内生增长理论入手,利用协整检验法对1990—2007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农村财政支出对农业发展有促进作用的结论[3]。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针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前人很少进行分地区的详细研究,可能会使结论有些模糊。另外,对于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惯性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的现有文献甚少,有待充实。本文运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分析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所产生的惯性效应,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二、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通常情况下衡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程度应该综合各方面指标来对其进行评价,但是有些衡量指标难以量化,有些指标量化后难以整合起来综合反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同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原因,本文选取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性指标———机械化水平作为研究对象。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标志,综观世界农业发达的国家,无一不是机械化程度很高的国家,因此农业机械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程度[4]。影响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因素源于诸多方面,但是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以及本文的研究特点,我们将选取以下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直接或重要作用的五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一)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农政策及力度

1994年中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所确定的财政分权体制给地方政府在财政事务处理上以较大的自由空间,改变了以往中央经常随意变更与地方政府分享财政收入比例的做法[5]。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更自由的分配各项财政支出。对于以农业经济为主且农业发展缓慢的省份来说,可以通过提高财政支农支出来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从2004年开始我国已经连续几年实行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其中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金额、农机具购置补贴金额等在逐年增加。这些政策使各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保障,确保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增长[6]。因此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农政策及力度会对本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二)地方政府的税收政策一般来说,经历过发达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国家,对农业投资者的征税都是很低的,而其国内的总体福利水平都较高,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们投资农业的积极性,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对于我们这类农业大国来说,政府通过相应的政策扶持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农民的税收负担,无疑会调动农业生产者利用先进设备的积极性,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7]。

(三)地区农业人力资本的丰裕程度

一个地区农业人力资本的丰裕程度对于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地区农业人力资本越丰裕,其对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运用就更娴熟,甚至一些优秀的设计人员会发明并生产一定量新型机械以用于农业生产,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在这里我们以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来反映一个地区农业人力资本的优劣情况[8]13。

(四)农产品出口占地区总出口比重

通常情况下,一个地区总出口贸易中的农产品出口份额能够反映其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但是对于中国各地区所出口的农产品来说,大部分是仍处于低附加值的初级农产品或中间产品,相反大部分地区进口的是经过精深加工的高附加值产品,这种情况反映了我们的农业发展及农产品加工技术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精深加工还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因此农产品出口占地区总出口的比重较高的地区,恰恰是以第一产业为主,而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居于主导地位的地区。因而农产品出口占地区总出口的比重可能对一个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产生负面影响。

(五)地区农村经济的相对发展规模和实际发展水平

一个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不仅要依靠公共资金的注入,还要依赖于本地区农村经济的相对发展规模和实际经济发展水平。本地区农村经济收入相对于该地区总产值的水平越高,表明农业经济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越大。而农村相对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基础,只有农村相对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才能有所提升,农业现代化才能不断发展。在这里我们以农村相对经济收入来反映一个地区的农村相对经济发展规模。

另外,一个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还要依赖于本地区农村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而不断推进。只有农村经济充分发展,农民才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去购置先进的设备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因而我们以农村每人实际年纯收入来反映农村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试图检验这一指标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作用是否显著。

三、数据说明及模型的构建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由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农业机械化水平能够充分反映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可作为本文实证模型中的被解释指标。而财政支农力度、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各地区出口的农产品比重、农村相对经济收入、农村每人实际年纯收入、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重和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比重是影响本地区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水平的相关因素。本文选取2004—2009年的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各种指标的选取、数据来源及相应处理过程如下:

第一,各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以该地年末农业机械拥有量来表示,其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年鉴》。

第二,我们利用各地区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所占比例来反映该地区的财政支农力度。这一指标我们是通过《中国农业年鉴》和《中国区域经济年鉴》查得的各地区财政支农金额与该地区总财政支出金额作比算得。其中各地区财政支农以财政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金额来衡量。

第三,各地区农业人力资本的丰裕程度以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来反映,具体来说是通过《中国农业年鉴》查得的各地区农村教育水平处于高中及中专以上的劳动力占总劳力比重来衡量。

第四,一个地区总出口贸易中的农产品出口份额是由《中国农业年鉴》获得的各地区农产品出口额与通过《中国统计年鉴》查得的各地区总出口额作比算得。

第五,农村相对经济收入和农村每人实际年纯收入两个指标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农业年鉴》,其中农村相对经济收入这一指标是由各地区农村经济总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作比求得,地区生产总值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年鉴》。

第六,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重是由各地区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金额与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作比算得,二者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农业年鉴》。第七,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比重是由各地区农林牧渔业产值与地区生产总值作比求得,其中农林牧渔业产值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年鉴》,而地区生产总值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年鉴》。

(二)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的构建

由于面板数据模型含有横截面(个体)、时间和指标三维的信息,因此利用面板模型可以构造和检验比以往单独使用横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更为真实的行为方程。因此本文首先利用上述指标构建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其一般形式可表示为:Yit=αit+X/itβit+μiti=1,2,…,N;t=1,2,…,T(1)其中:Xit是k×1维解释变量向量(k表示解释变量个数),βit表示对应于解释变量向量Xit的k×1维系数向量,αit为常数项向量,μit是随机扰动项向量。这里假设随机扰动项相互独立,且满足零均值、等方差为σ2μ的条件,i、t表示面板数据的两个维度(横截面和时间)。

根据所选择的被解释变量及解释变量的相关指标,结合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形式,所建立的模型具体可表示为:LAMit=αit+β1FSAit+β2ERLit+β3APEit+β4RRIit+β5PIPit+β6RTSit+β7APSit+μit(2)式(2)中,LAMit表示第t期地区i的农业机械化水平;FSAit表示第t期地区i的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所占比例;ERLit表示第t期地区i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APEit表示第t期地区i的总出口贸易中农产品出口份额;RRIit表示第t期地区i的农村相对经济收入;PIPit表示第t期地区i农村每人实际年纯收入;RTSit表示第t期地区i的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重;APSit表示第t期地区i的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比重。

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惯性效应,因为物质资本的积累能够促进以后各期物质资本更加丰富。这样一来我们综合考虑时期数和惯性效应,把滞后一期因变量加入模型中作为解释变量,构造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来研究以上几种因素以及惯性效应对我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模型的具体形式可表示为:LAMit=αit+β1FSAit+β2ERLit+β3APEit+β4RRIit+β5PIPit+β6RTSit+β7APSit+β8LAMit-1+μit(3)其中,LAMit-1表示滞后一期因变量,其他变量同静态模型中各变量。

四、模型的估计及结果讨论

由于我们的面板数据中包括30个横截面和6个时间点,属于“宽而短”的面板数据类型。一般情况下,对于这种数据结构,大多不进行单位根检验,伪回归现象基本不存在。但是为了保证模型设定的准确性,我们仍然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面板单位根检验的目的是为了考察面板数据残差序列的平稳性,不存在单位根的情况表明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协整的,构建回归模型的合理性得以验证。变量的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在各检验方法中,所得到的统计量相伴概率都比较小,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因此本文面板模型中变量的残差序列是平稳的,不存在共同单位根和个体单位根问题,变量之间是协整的关系。

在我们所建立的面板数据模型中,由于解释变量数超过时期数,不具备采用变系数模型的条件。下面,根据F检验来确立变截距模型与等截距模型的选择问题。在等截距模型中,通过计算得到残差平方和RSS*=7.11E+08,而在变截距模型中,残差平方和RSS=8293659,故F=(RSS*-RSS)×(NT-N-K)/RSS×(N-1)=4.18E+02,其中,N-1表示受约束回归的约束个数,T表示面板数据的时期数,NT是截面数和时期数的乘积,即观测量的总个数,K为模型中变量的个数。F统计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为F0.01(29,143)=1.8463,故拒绝原假设,采纳变截距模型。

我们可以进一步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冗余性检验和随机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来判断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具体结果见表2)。固定效应冗余性检验的零假设为固定效应模型是冗余的,由表中的P值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原假设被拒绝,于是摒弃混合模型,即认为固定效应模型优于混合模型。而由Hausman检验的结果可以判定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最终可以确定所应建立的模型为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

对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静态面板模型)采用OLS估计方法,得到各参数的估计结果见表3中的第二列。表3显示,一个地区财政支农程度、总出口贸易中农产品出口份额、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重几个变量的系数估计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解释变量系数为0的原假设,而农村每人实际年纯收入在5%的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由此可以判断这四个指标是影响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由各变量的系数估计符号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地区财政支农力度越大,农村每人实际年纯收入越高,该地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越高;而一个地区总出口贸易中农产品出口份额和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重越高,地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越低。其中农产品出口份额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负向影响可能是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中大多集中于初级产品,高附加值的制成品出口所占比例很低,这种现状同时反映了农产品出口份额较大的省份,也正是以农业为主而第二、第三产业很不发达的农业大省和贫困地区,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反映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落后,这些地区应加强经济发展来促进农业实现现代化。

在动态面板模型中,由于以因变量的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这可能引起解释变量与随机误差项的相关性和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如果仍然使用传统的估计方法,将会导致参数估计的非一致性。Arellano和Bond建议采用一阶差分矩估计方法(first-differencedGMM)来克服上述两个问题。DIF-GMM估计方法的优点在于通过差分来控制未观察到的时间和个体效应,同时利用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问题[9]。但由于在很多情况下变量的滞后值并不是一阶差分方程的理想工具变量,因此我们选择Blundell和Bond提出的系统GMM估计(systemGMM)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见表3中的第三列[10]。

表3中第三列AR(2)的P值反映出,在采用系统GMM估计动态模型时,均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而Sargan检验为过度识别约束检验,测定了动态面板估计中工具变量选择的适宜性,由Sargan检验得到的P值(0.6618)可知,工具变量的选择是合理的,不存在过度识别问题。同时我们给出了Wald检验,它常用来检验联合系数是否有效,表中Wald统计量设定检验显示该假设不被拒绝,即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联合影响具有统计意义。由各变量系数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一个地区财政支农程度越大,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比重和滞后一期农业机械量几个变量的系数估计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解释变量系数为0的原假设,而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例在10%的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由此可以得到这三个指标对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由各变量的系数估计符号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地区财政支农力度越大,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比重越高,该地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越高;而一个地区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重越高,该地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越低。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其前一期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当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证实了惯性效应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前一期物质资本的积累能够为当期资本的扩大奠定基础,使物质资本更加丰富。

综合以上两种模型的分析可以得到,一个地区财政支农力度、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例和滞后一期农业机械量几个变量对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地区财政支农力度越大,该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一个地区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重越高,该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越低。而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其前一期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当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前一期物质资本的积累能够为当期资本的扩大奠定基础,使物质资本更加丰富。

五、结论及政策含义

本文使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影响各省(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综合因素。由系数估计结果所得到的结论为:一个地区财政支农力度、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例和滞后一期农业机械量几个变量对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地区财政支农力度越大,该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一个地区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重越高,该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越低。而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其前一期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当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前一期物质资本的积累能够为当期生产条件的改善提供一定基础,使相应物质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范文4

关键词:“四化”同步;山区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7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盐边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2012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4.51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种植业产值6.44亿元,增长3.7%;林业产值0.21亿元,增长6.6%;畜牧业产值5.89亿元,增长4.2%;渔业产值1.78亿元,增长9.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20亿元,增长9.8%。农村3种主要支柱产业规模14.11亿元,支柱产业产值率97%。

二、盐边县农业现代化问题分析

本部分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农业结构较为传统,农业生产是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结构,农业生产经营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生产规模小、缺乏规模效益,农业结构层次较低,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农业比重较小,特色农业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新兴农业模式还不多见。农业市场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很多偏远乡村农业生产受到交通条件制约,产销脱节问题严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产品竞争力不足。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和拳头产品少,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待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开拓能力不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还有较大差距,农业生产发展较好的乡村因地理因素导致溢出效应不明显,对周边带动作用不足;同时由于各个乡村农业生产条件差异较大,对种植品种也有不同要求。农业生产经营缺乏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缺乏仓储、物流、冷链设施,缺乏农产品批发市场,缺乏精深加工企业,缺乏农业服务。

(二)农业生产条件存在制约

由于地处山区,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不够便利,盐边县16个乡镇的农业生产条件在县域内差异较大,农业生产水平参差不齐。地理位置偏僻、远离交通线的乡镇或村社农业生产条件薄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农机作业领域狭窄,山区农业生产无法大规模利用农业机械,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易提高。因多山的地理特征造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维护困难较大,对农业生产保障力度不足。

耕地较为紧缺,质量不高。实际耕地面积不多,根据2012年统计资料,全县总人口20.82万人,按盐边县国土详查耕地面积29.2万亩计算,人均耕地1.42亩;项目区总人口81343人,耕地10.17万亩,人均耕地1.25亩,低于全国人均1.4亩的水平。高标准农田6.7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29.2万亩的22.95 %。中低产田22.5万亩,占77.05 %。

(三)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

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低于平均水平,2012年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20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38%,大大低于我国5%左右的水平。盐边县农业生产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为主要产业,且三者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高达97%,按照四川省平均水平,种植业服务收入占农林牧渔服务业总收入65%、畜牧业服务收入占25%、渔业服务收入占7%,即使只达到这一平均水平,盐边县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市场空间也不少于0.7亿元/每年,因此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市场空间较大。

(四)农民知识化和农业科技化水平低

农村人口教育水平不高。盐边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85.81%,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30.1%且主要集中在农村,总体上农村人口教育水平不高,农民知识化和农业科技化水平低,还存在一定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农业技能培训不足,2012年盐边县培养农村科技示范户162户,培养新型农民800人,多数农村劳动力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农业技能培训,并且随着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农业从业人员的实际科技文化水平难以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低限制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快速、高效的应用,也是农业技术结构中传统技术仍占较大比例的原因。

三、农业现代化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本部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信息化对农业生产支持不够,从产业相关性分析得出的结论来看,目前三大产业信息化相关性都不是特别高,相对而言第一产业与信息化相关性较强,这个现象说明信息化对农业生产支持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以及农村信息网络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除了利用基本通信手段解决一般性农业生产经营问题之外,尚不能大范围、大规模运用信息手段提高市场化程度、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手段。

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不足,信息网络不能实现全面覆盖。目前盐边县农村164个行政村中162个行政村电话全覆盖,95个行政村通固网宽带,20户以上自然村移动电话通讯信号覆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需要不断提升,农村宽带、通信网络、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建设还需要不断提高。

(二)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GDP增长依赖工业,农业对经济贡献不大,2012年第一产业增长4.8%、第二产业增长17.2%、第三产业增长9.1%;2013年第一产业增速4.6%、第二产业增速9%、第三产业增速7.5%,GDP增增长8.5%,一、三产业增长低于GDP增长,经济增长以工业拉动为主,农业发展对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改善贡献不大,2012年农民人均农业产值约8000元,基本上与人均农业产值持平。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分离,盐边县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背离、第一产业对第三产业影响高于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影响的特征,这些特征说明盐边县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存在背离现象,农业化对工业化支撑力度不足,工业化没有对农业现代化产生应有的拉动。盐边县工业化的明显特点是依赖矿产资源、制造业发展落后,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互独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分离。工业化进程会加剧城镇与乡村的经济差距。从城乡收入来看,盐边县人均GDP较高,在省内排名第四,城镇化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却相对落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年均达到2.5:1。

(三)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城镇服务功能有限,对于农村的辐射作用不大,农村居民难以依托城镇服务体系提高生活质量。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乡收入差距达2.5:1,农村居民对城镇服务体系运用不足。农业发展对城镇第三产业发展影响潜力较大。从产业相关性分析发现,盐边县第一产业对第三产业影响较大,说明农业生产还没有对提高农民收入产生强有力的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潜力没有得以充分发挥,不能够有效促进农村消费提高。第三产业主要以城镇为依托,因而盐边县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水平需要提高。与每千人初中升学人数相关性最高的是第一产业,相关性最小的是第二产业,基础教育需要以城镇建设为平台,说明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将有利于促进教育需求的提高,进而促进城镇服务功能提升。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过慢,盐边县60%的从业人员在农业,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1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28%,非农就业比重40%,非农生产总值比重为93%,相差53个百分点,工业化未能充分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盐边县第一产业从业规模虽有减小的趋势,但劳动力转移速度过慢,6年间的年平均转移率仅为1.2%。

四、盐边县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策

盐边县已经初步具备农业现代化基础,为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改善农村人口生活质量创造了条件。农村工作在农村能源建设、水源性工程建设、农业机械化、农民减负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示范片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强县培育、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项目顺利实施,农业科技和农业服务不断发展,农业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在于提高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释放农村劳动力,使农业和工业发展相互促进,为城镇化和信息化创造市场空间。

(一)以“四化”同步为指导发展农业现代化

引导农民在生产生活中主动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效率效益,运用信息化拓宽农民视野,提高农民农业生产决策水平,提升农民自主发展能力。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解决农村信息服务问题。整合涉农信息服务资源,重点围绕盐边县农业生产优势特色产品,打造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有效实现农业生产和市场的对接。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发展网上办公、视频会议等手段解决盐边县乡村分散、交通不便带来的困扰,提高政府对于农民的服务水平和农村、农业管理业绩。围绕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建立农业信息资源库和农业专家库,建设农业与农村经济决策支持信息应用系统,促进农业现代化管理;建设农业灾害应急系统,提高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提高农村国民基础教育入学率、搞好教育设施硬件建设、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努力改善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市场化进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幅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释放出来,促进农业就业人口向工业、服务业转移,满足城镇化与工业化产生的劳动力需求。提高工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人口转移,提高工业总体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发展新型产业,扩大就业需求。结合工业发展大力提高工业服务业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二)合理确定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目标

首先,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问题。在搞好现代农业建设的同时重点整合改进偏远民族村寨、荒僻山区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农技培训、品种改良等手段在县域经济范畴内解决农业生产短板问题,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其次,涉及中长期农业发展应该着力实现农业生产技术创新,解决农业产业链延伸问题,促进特色农业竞争力建设,使农业生产成为攀西地区农产品市场一体化进程的一部分,力争使特色农业向国内和东盟市场发展。

(三)奠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

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发展教育产业,提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规模、质量。以基础教育保障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以职业教育为依托提升农村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教育产业作为农村人力资源水平持续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建设由研究中心、农业科研基地、农业合作组织、农户组成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农业发展模式,结合特色农业发展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使农业生产为农民增收服务。深入挖掘工业潜力、提高发展内涵,在工业发展中适度降低工矿业的投入产出比重,降低工业发展的矿产资源依赖,防止工业化、城镇化背离,努力发展工矿业下游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对发展不足的城镇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予以适当关注、奠定发展基础。加强新农村建设,提高乡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水平,持续改善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促进改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防止乡村在大量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非农化后产生的留守问题和乡村文化衰退、产业衰落、新农村建设停滞问题。防止农村环境污染,避免河流、农田受到污染损害,防范“乡村病” 的发生。

(四)多种措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结合山区农业发展特点和盐边县以农为主的乡镇发展实际,统筹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关注人口集中、农业生产集中的乡镇,优先提升这些乡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实现基础设施投资收益最大化;对于偏远山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人口转移合理权衡,以提高投资效益。发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生产技能培训,使县内农业管理人员和农民群众生产技能不断提高,提高农民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业技术人员的科学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农业基础设施作用。实现农业经营现代化,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盐边县的农业生产条件具备发展精品农业的条件,结合目前盐边县农业产品特征加以拓展并赋予新的市场特点是发展精品农业的关键所在。盐边县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因素导致农业生产各个方面在不同乡镇存在差异,需要结合不同自然地理和交通运输条件针对特色农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结合市场需求在农牧品种选择、养殖与种植生产技术、农牧产品深度加工等方面进行科技开发,以科技带动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通过提高市场信息化程度、改进农产品市场营销等手段来实现品农业的高市场竞争力、高价格、高收益。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水平发展观光旅游、生态休闲;搞好农业管理创意和农业服务创意以提高农村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拓展农业功能、整合资源,把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产品物流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以延伸物流产业链条、加速产业聚集。构建农产品加工、运输、配送、冷冻储存和展销等配套物流体系。依托主要干道发展农产品外销,积极开展特色产品跨区域贸易,盘活相关农业生产要素。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建设、实现农业科技人才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培养农业科技领头人,加强农民技术培训、促进农民科技致富。

五、结论

“四化”同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建构,是多年来历史经验的总结,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铺就坦途。本研究梳理了盐边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脉络,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提出了框架性对策,从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更新观念是运用“四化”同步思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出发点,山区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同时由于山区条件限制会形成不良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态势,“四化”同步发展思想不仅要促进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进程中运用政府、社会、市场各方面力量协调解决农业发展问题,将历史、现在、将来相结合,努力促成良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态势的形成,并且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蓝庆新,彭一然.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机制和发展策略[J].理论学刊,2013(5).

[2]魏建.四化同步与城镇化质量的提高[J].学术月刊,2013(5).

[3]唐祥来. “四化同步”背景下的农业劳动力替代转移[J].现代经济探讨,2013(7).

[4]朱靖红,肖倩.我国县域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关系[J] .江苏农业科学,2013(7).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范文5

(一)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的概念现代农业是指向农业大量输入机械、化肥、燃料、电力等各种形式的工业辅助能,用现代科技武装,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生产效率达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不断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来武装,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转化为先进水平现代的农业。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从使用手工工具、畜力农具转变为普遍使用机器,是农业现代化的载体。

(二)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广西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极大地加速了广西农业现代化进程。根据农业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评估标准,广西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是:社会人均GDP实现61.23与标准值相差38.77个百分点;农村人均纯收入为32.24%,不到标准值的1/3;农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例为18.20%,不到标准值的1/2;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0%;每公顷耕地农业产值为8.725%,低于标准值12.75%,森林覆盖率远高于指标值;农业机械耕种收综合水平37.2%。但是,广西与全国比还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与发达省区相比更是落后不少。对照农业现代化几个必需要素,广西的优势是:

一是在农产品品种的研发方面在全国领先。例如超级稻的推广、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糖料蔗品种的研发及推广、香蕉、木薯、桑蚕、丰产林的品种研发及推广等,都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二是形成几个全国第一或领先的产业,如糖料蔗、桑蚕、木薯、速生林等。这些产品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对全国市场产生巨大影响。三是化学化生产方式已成为常态,农民对使用化学辅助材料接受程度高。四是形成了一些高效农业品种及模式。如优质香蕉的生产、热带水果的生产等。广西的劣势也十分突出:一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基本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综合机械化水平仅达37.2%,远远低于全国平均的57%。二是产业化程度低,更谈不上规模化、集约化的组织生产,农民对生产什么基本靠自己感觉,缺少产业引导,故少有产业化生产。三是自然条件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广西大部分地方是山区,土地不平整,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方式并不适应这里。农村山多地少,规模种植也难以组织。四是水利条件差。广西由于地理条件不好,多年来水利设施一直发展滞后。虽然广西年平均降雨量在全国是较多的,但是全区仍然有多个旱区,这主要是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导致的工程性缺水。因此,广西建设农业现代化任务十分艰巨。

(三)广西农机化发展状况1.发展状况。至2012年,广西农机化发展状况:一是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农业机械原值达241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3196万kW,拖拉机150万台。二是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农机总作业值314亿元,比上年增加18%;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37.2%,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57.6%,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3.2%,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三是农机服务组织迅速发展。全区农机合作社总数达到1621个,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3155个,农机专业户101.1万户,农机户总数210.9万户。五是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步伐加快,共推广农机新机具35万台套,培训农机技术人员72850人。2.存在问题。广西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农机装备水平低,总动力排在全国26位。二是农机化发展水平低。37.2%远远低于全国57%的平均水平。三是重要作物的关键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使用未成熟形成了新的发展“瓶颈”,影响了广西农机化的快速发展。例如,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甘蔗机械化收割,前者属于难以推广,后者属于机械不成熟。四是山区自然条件和农民经济发展水平低,影响了机械化的推广使用。五是没有探索出适宜广西农机化发展的新模式,农民甚至各级干部普遍对机械化的作用认识不足。六是土地的分散经营不利于机械化技术推广。

二、农机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和作用

(一)农机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首先,农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要素之一,它在现代农业中排在首要的位置。农业现代化首先是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这个生产方式就是机械化。其次,农机化在农业现代化的各个要素中始终贯穿各个要素的始终,各个要素的实现要依靠机械化来完成。例如,水利化的实施,在水利设施的末端向农田灌溉或者运用先进的滴、喷灌技术时要依靠农机来作业。而化学化同样要依靠农机来实现高效合理的管理。即使在产后,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包装、保存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机械化的支持。可以说,在现代农业的各个环节,都有农机化在发挥作用,也只有在各个环节使用农机化,农业才能真正实现高效。

(二)农机化对现代农业的作用

1.替代人畜力,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农机化对于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作用。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伴随着劳动工具的发展而发展的。机器替代人力从事农业生产可以提高数十乃至数百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实现了规模化生产。2.开发了农业生产领域。在机械化条件下,人们可以轻易大规模改变生产环境和条件,一些通过机器来完成的农艺或技术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促进了农业生产向广度和深度发展。3.农机化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农业机械化拓展了农业科技的研究范围,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农业机械科技创新促进农机化科技进步,也促使农艺与农机必须紧密的结合,形成了新的农业技术,从而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农业的精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都要求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所以,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4.农机化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农业生产的季节和空间限制,农机化在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和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农业设施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推动了农业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机械化提供了用武之地,为农业工厂化生产、智能化控制、机械化操作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成为广泛应用农业机械装备的重要平台,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装备大量集成应用于设施农业。5.农机化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重要平台。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新机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实施机械化将促使农民主动掌握现代农机科技技术,特别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进程中,农机化在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6.农机化推动了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农业机械这个载体,将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联合,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形成一种新的、高效的、高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在农业社会化生产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促进广西农机化发展的思路

(一)提高对农机化重要性认识。农业机械化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可能有农业的现代化。第一,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第二,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科学发展的保证。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在农业、农村中,具体表现为农民收入增长、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以及实现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共同发展,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进一步缩小,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切实现的基础必须是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第三,农业机械化是节约型农业发展的基础。节约型农业发展主要表现于劳动力的节约,农业用耕地、能源、水的节约,以及种子、化肥、农药的综合节约等方面。农业机械化是发展节约型农业的关键。

(二)抓住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契机,实现装备跨越发展。自2004年国家对农民购买农机实施补贴以来,这一政策对我区农机化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是抓住时机努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要鼓励农民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积极购买农机具,提高装备数量和动力水平。二是要引导农民购买先进适用机具,在主要农作物生产的主要环节机具的推广使用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例如,出台地方累加补贴政策,对购买插秧机、甘蔗联合收割机的对象累加补贴。三是出台广西农机作业补贴办法,对主要作物的机械化推广“瓶颈”环节进行补贴,鼓励农民使用机械化。

(三)积极探索广西农机化发展模式。一要大力发展符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农机服务模式。在平原地区,要扶持大型的、生产方式先进的农机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为当地农民提供农机作业服务。这类合作社主要装备大型先进机具,实施连片作业,可以完成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方式。二要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支持农机大户的发展。三要大力鼓励山区农民购买轻便、小型、易携带的小型农机具,如小型高效的联合收割机和插秧机。

(四)大力扶持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解决当前广西农村农机使用不合理的办法就是大力扶持发展农机合作社。通过农机合作社,一是可以扩大农业机械化作业面,提升广西农机作业水平。二是实现农机具合理使用,提高农机使用率。三是通过农机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机服务组织承包经营闲置和流转土地,为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等系列化农机作业服务,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范文6

关键词:制度;体制;“三化”协调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010-02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人均收入较高,人民生活富裕,其经济发展模式也往往成为发展中国家争相模仿和学习的样板。其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产业看,工业化水平较高,并拥有发达的服务业;非农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较高,2008年高收入国家非农产值比重高达98.5% [1]。从人口分布看,以城市为主,2007年欧美国家城市化水平达到80%左右 [2];尽管农业人口和产值比重低,但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基本能够满足本国市场对各类农产品的需求。而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河南省,存在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农业人口和产值比重过高、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的问题,较大程度地制约着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此,河南省委、政府提出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建设中原经济区,推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三化”协调发展提出后,有不少学者从不同侧面对如何实现“三化”协调问题进行了研究,目前看大多是从资源要素合理流动角度进行分析,且较多强调政府推动。我们认为“三化”是否协调发展,的确在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但从更深层次分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又主要取决于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我国当前仍处于转轨时期,河南地处内陆改革相对滞后,政治经济体制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制度、体制对“三化”协调发展的影响不可小觑,但目前从制度体制视角对“三化”协调发展的研究则比较少,这里尝试对此进行分析,以丰富对“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

一、对“三化”协调发展概念的经济学解读

“三化”协调发展概念提出后,不少专家、学者对“三化”协调概念给出定义或阐释,如: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认为:三化协调是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良性循环,而不是相互矛盾、相互掣肘、制约发展 [3]。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耿明斋进一步说明了三化协调的内涵,认为“三化”协调有两层含义:一是相互促进。工业化对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促进,城镇化对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促进。二是均衡。即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均衡发展,齐头并进,而不是错位发展。“三化”协调也就是“三化”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均衡发展的状态 [4] 29。

以上定义对“三化”协调发展的内涵进行了形象、直观的描述。本人认为,定义某种经济活动或现象,应从经济学专业角度解读,既要从定性和定量方面进行界定,又须从静态和动态方面加以描述。“三化”协调发展本质上追求的是城乡之间以及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其内涵应包括两方面:其一,“三化”的协调发展状态,指城乡之间以及各产业之间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或一般均衡状态;从定量角度界定这种状态,应满足城镇与农村边际收益基本相等、各个产业边际收益基本相等。其二,“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三化”协调发展水平高低,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演变从低到高的阶段性来衡量,根据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其演进路径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演进过程中亦伴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这一演进过程就是“三化”协调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可分别依据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为标志,依次定义“三化”协调状况的低级、中级和高级水平。在整个升级演变过程中,既要追求“三化”协调发展的状态,即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累积经济实力,为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打好基础;更需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创新推动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打破原有低水平的协调或均衡,逐步过渡到高水平协调与均衡。

二、“三化”协调发展受制度、体制的制约

不论是从“三化”协调发展状态的实现,还是从“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提高来看,都会受到制度体制的影响。“三化”协调状态代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均衡状态,那么,它的实现过程必然与社会制度、体制及其经济运行机制密切相关。尽管各种制度条件下人们的主观愿望都希望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状态,但由于经济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不同,导致经济运行质量与结果的差异往往很大。自由放任市场经济制度体制条件下资源配置完全依靠市场机制,但市场机制也是有缺陷的,存在市场失灵的状况,因此无法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央集权的计划体制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依靠政府计划手段调控经济运行,但决策人很难准确掌握市场供求状况,并据此对社会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混合经济中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作用被限定在市场失灵领域,市场与计划合理分工配置资源的方式,一般认为其效率相对较高。再从“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提高看,重要的是技术和管理创新引发产业升级对这一过程的推动,而创新的实现也与制度体制环境密切相关,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亦需要政府在基础研究等领域有所作为。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化”协调发展的机理

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由于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行业进出无障碍,各市场主体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决策,市场机制引导要素资源配置到效益最高的部门,最终使得所有的市场及其市场主体同时达到均衡,这种状态下,人们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边际收益相等,整个经济社会总收益达到最大。当然,由于经济活动中创新的不断出现,必引发不同地区、行业出现收益上的差异,原来的均衡总是被不断打破,追求新的均衡使“三化”协调发展逐步过渡到更高水平的均衡。这种一般均衡的动态实现过程中,从三次产业看,农业与二、三产业相比,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天生弱势,加之农产品附加值较低,经济效益较低,由此必然导致农业资源要素向二、三产业流动;同时,竞争之压力也促使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用现代化生产手段改造和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上述过程也就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的过程。农业等部门迫切需要提高生产效率的欲望形成了对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市场需求,工业部门内部竞争的压力促使其瞄准市场需求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生产并提供市场需要的现代化设备与技术。从城乡看,二、三产业集中在城市,农村以农业为主,因此农业生产要素向二、三产业不断流动的过程,也正是城市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对各种服务业形成了极大的市场需求,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也迫使农民必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由此看来,市场机制引导要素资源合理流动的过程,恰是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过程;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效率最高,能够自觉实现三化“协调”发展。

然而,完全竞争市场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市场形态,现实中的市场还存在诸如垄断、公共产品、外部经济影响等市场失灵问题。因此,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运行,经济发展的最优状态或“三化”协调是不可能实现的。正因为如此,当今世界完全的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的情形都不多见,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体制是混合经济形式。在一般市场领域,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在市场失灵领域,政府采取计划、税收和法制等手段调节经济,以弥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之不足。“三化”协调发展问题,主要表现为各产业协调和城乡协调两个方面,其本质是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从各产业的协调看,农业天生弱势,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必然导致其发展滞后;可农业又是支撑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这就需要政府采取对农业适当倾斜的政策措施,确保各产业协调发展。当然,科技、教育和交通等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公共产品特性,其发展过程中同样需要政府发挥适当的作用。从城乡协调看,由于二、三产业边际收益一般高于第一产业,城市边际收益往往高于农村,导致农村劳动力以及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这在客观上既要求城镇化建设步伐与人口流动、产业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时也通过加速城市化进程反过来带动和促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然而,城市化发展过程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是不现实的,如城市布局、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及城市各项功能建设等都存在较高程度的公共产品属性,因此离不开政府主导参与。

由此看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化”协调发展的实现,在一般市场领域主要应依靠市场机制引导经济运行,减少政府干预;而在市场失灵领域,政府可采取计划、法律等手段发挥适当作用。为此,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体制,科学合理地定位政府角色,正确发挥政府作用,既要防止越位,又要防止缺位,更要防止错位。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EB/OL]. .

[2] 段瑞君.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2008,(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