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交媒体的优缺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交媒体的优缺点总结范文1
【摘要】
时代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世界不断在更新。1998年马化腾开发QQ,让你注册,你不注,现在一个5位数的QQ卖几万;2003年马云说开淘宝店不要钱,让你开店,你不开,现在10年间淘宝造就了无数个亿万富翁;2009年曹国伟开微博,让你开通,你不开,如今一个大号微博年净赚千万;2011年马化腾又开微信,让你使用,你不用,如今微信公众大号带来的流量相当于移动公司日流量的40%。回首过去,每一个历史的进程点上都有许许多多的机会,如何看待这些机会,如何把握这些机会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关键词】
营销;微营销
对于营销学领域来说,跟上时代潮流是必须要做的事。从菲利普科特勒最早的经典理论发展至今,营销学从1.0时代迈入了3.0的时代。回顾每个时代的特点,可以总结为越来越快,时代更迭的速度越来越快,说不定再过几年就是4.0时代了。目前,3.0时代最重要的营销思想就是互联网思想。在中国,这种营销模式可以称作为“微营销”。
一、什么是微营销
说到微,说道营销,说到互联网,人们第一时间肯定想到的是微博营销和微信营销。没错,目前微营销的主题当仁不让的是微博和微信营销了,其中,微信营销的发展空间要大于微博营销。我们这里谈的微营销,其实通俗来说就是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营销的一种模式,因为新媒体平台拥有许多共通的属性,因此操作起来也有很大的相似性。
微营销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媒体的发展而带动的。Twitter、Facebook、whatsapp这些社交新媒体在国外兴起的同时,我们国内也出现了类似的微博、人人网、微信的平台,而这些平台正是我们国内最主要的营销平台。
二、微营销的各种平台
最早在中国出现的是人人网,那时的名字还叫校内网,到2009年正式改名人人网的。人人网在外国的老大哥是Facebook,主打学生群体的社交,利用学生群体间的关系进行信息的传播。人人网发展最高峰的时候也就是其2011年上市前后的那段时间,其广告收入以及游戏业务占了利润的大头。目前,人人网发展遇到很大瓶颈,现在的市值是当初上市时候的十分之一,游戏业务以及广告业务的收入在不断下滑。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人网对于自身的定位以及行业的趋势把握不够,犯了当下时代的大错误。
微博是继人人网之后第二个有相当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其在国外的老大哥是Twitter。由于中国的的特殊国情,微博在中国的发展与Twitter在美国的发展大为不同,目前最出色的当属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新浪微博一直是微博里的主要平台,而腾讯微博作为后起之秀,依靠着腾讯的大平台也发展得不错。微营销的最基本的原理和模式最早也是来自于新浪微博的,到目前为止,微博营销模式的具体操作都已经有很多的模版了,也是很多企业、个人正在进行操作的。
说到微信,大家一定都很熟悉,现在的大多数人们进行交流都用上了微信,自从有了微信,飞信跟短信神马的都已经成为浮云了。微信是腾讯自主研发的产品,在国外没有老大哥,只有whatsapp、Line等类似的软件。微信之所以很火,就是因为其拥有即时通讯与社交相结合的功能。目前,微信营销是当前微营销最热门的一块,虽然微信营销还没有微博营销相对的成熟,但大多数人都很看好微信营销这块大蛋糕。
三、微营销的当前形势分析
微营销中的微博营销是发展相对较早,模式也相对较成熟的。阿里入股新浪微博,标志了新浪微博的新的发展机遇,而今年在美国的正式上市,则表明了其在中国新媒体平台中不可撼动的霸主地位。
新浪微博最早几年里一直很难盈利,而在阿里正式入股后,其平台也正式向营销方向发展了。新浪的官方推广成为了微营销的一大利器,通过微博系统,新浪可以将客户的信息到首页让更多人看见。这是十分适合企业等实力雄厚的客户进行操作的方式,对于新浪来说就是大客户。而对于一般用户来说,最直接的营销模式就是通过建立营销大号来开发业务。目前,新浪微博上有很多很多营销大号,这些营销大号成功的关键就是活动营销。通过各类活动,例如有奖竞猜、关注有礼等等活动,吸引更多人去关注,从而达到集聚效应,最终完成交易转化。活动营销也成了普遍的微营销模式,让草根阶层更加能够参与到营销的世界里来。除了草根活动外,有实力的企业往往会通过微博进行品牌活动的推广。例如可口可乐、奔驰smart等等,借助与微博合力开发的活动来宣传自己,让自己更加有影响力。
微博的营销模式基本上涵盖了微营销的大多数情况,而微信的营销模式则是锦上添花的一笔新的光彩。微信虽然起步晚于微博,但是目前的发展潜力远远大于微博。微信主要功能是即时通讯以及朋友圈的社交功能,一般大企业和专业平台都是建立公众账号,而个人和部分企业则是建立普通营销帐号。这两种帐号的功能不同,带来的效果也不同。公众号是相对权威的帐号类型,它的功能是可以每天通过系统推送,把信息推送到客户的终端上;普通帐号的营销模式则是通过朋友圈的发帖来让更多人了解公司和产品。公众号的优势在于其信息多样,能相对较精准地推送消息;普通帐号则是依赖朋友圈的社交功能,通过频繁的消息让人们能够去了解产品和公司。两者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就目前而言,很难说出哪种模式更加优越。但两者想通的地方与微博营销模式相类似,就是靠活动来吸引更多人收听帐号,从而可以更广泛的传播消息。微信的发展势不可挡,但也面临着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比如说政策的调整和环境的规范等等,总体而言,微营销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就看微信的发展了。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所有的新媒体平台的重心都转移到了移动终端上来。从滴滴、快滴、手机支付宝钱包的活动来看,移动互联网将是下一个战场,各方将角逐于此。其次,作为微营销的重要平台的微信平台在最近推出了微店的功能,从其运营模式来看,很像淘宝的那种模式,抓住微店的机遇是微营销成功的关键。除此以外,微营销的行业环境在不断规范,对于微营销的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
微营销的兴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希望微营销的未来能发展地越来越好,营销让世界更美好!
社交媒体的优缺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监控理论;实践研究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英语在基于网络环境中以及高超的多媒体技术提供了比较理想的学习与交流平台。把网络技术作为英语教学新模式的支点,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拥有的无限互动性、超文本性和互联性,还具有海量的材料以及类似于真实的交往环境,大大弥补了很多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方法的不足。在英语教学中将不会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会向着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使得学习英语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变的更加轻松和愉快。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的的支持下,运用网络学习资源和网络社交的功能,可以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现代网络多媒体环境中,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及其功能和优势,长到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将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完全实现自主学习过程。
1 自主学习监控理论基础
自主学习是具有广义的概念。主要是学习真本身以自己主动学习为出发点,发掘自身学习存在的潜能,走向自我实现的最高点。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自己负责,自己是学习的主导者,就要学生能够充分的做到独立、自我监督和督促和自己去行动。自主学习主要具有三个特点:能动性、有效性和相对独立性。它还包括了五个方面:学习目标的确定;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
2 英语自主学习的监控实践研究
对于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监控,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对自己学习的方法、目标等可以进行自我调节和监控,它包含了对课内和课外两种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如下。
(1)课内网络英语自主学习监控
课内网络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模式。对于课内实施自我监控策略,可以帮助学生达到英语学习中预定的实践目标,再不断的鼓励学生进行着进一步的反思、修正、计划、督促以及评价,进而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在学习者设定目标的时候,应该结合先阶段自己的英语掌握水平合理确定学习目标,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从一点一滴中累积,譬如先进行每日的计划养成,在逐步完成周计划、月计划。对自己英语学习中缺失点进行分析反思,针对性解决自己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例如阅读能力差、写作语法错误等,都可以单纯针对性的做出计划。每天督促自己完成学习计划,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自控能力与自控意识。在对学习过程每一阶段的成果,进行评估反思修正,从而选出效果理想符合自身能力的学习策略。对于时间的安排也是学习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点,要懂得劳逸结合。
(2)课外网络自主学习监控
在课外进行监控也可以说是外部监控,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进一步对网络环境下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过程的监控。
另一方面,在网络平台上教师设立交流板块,在固定时间内解决同学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与此同时可以对学生学习计划的进度完成程度进行监督,可以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注,督促的强度也加大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在时刻关注中。同学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建立交流平台,彼此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体会相互交流和共同分享,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还可以依据彼此的优缺点,组成讨论组、学习小组共同解决问题,一定程度上还增强了组织能力同学之间也加强了沟通更利于合作。
3 总结
在大力发展的网络时代,大学生跟随时代的脚步运用网络多媒体进行英语自主学习,虽然在现在面对这一新的学习模式出现,仍然有很多问题和障碍等待我们去解决。目前我国要解决大学英语师资和其他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就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同时这也是培养人才重要手段。在自主学习的理论指导下,利用互联网网络教学以及学学英语已经成为了21世纪的必然发展趋势。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各种教学方式的调整,扬长避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他们真正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从而达到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丹.教师监控与英语词汇学习相关性研究报告[J].海外英语,2013(11).
[2]董芊.基于网络平台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策略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9).
[3]管淑红.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探究[J].教学研究,2005.
社交媒体的优缺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网络求职;风险;优缺点;改进
随着各大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攀升,如何求得一个好工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毕业时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并且当今社会的就业压力大增加了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 在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利用网络进行求职和招聘以其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覆盖面广等特点逐渐受到大量高校毕业生和企业的青睐。传统的集市型人才市场由于受时间、地域等因素的限制,不利于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的形成;而网上人才市场则突破了这些局限,它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将各地人才市场连接在一起,打破了市场信息封闭的局面,实现了市场信息的共享。求职者可以在网上查询信息,进行简历投递,也可以通过订阅电子邮件定期获悉最新的招聘信息。由于网络求职方式在成本控制、信息量、信息交互效率上大大优于传统的求职模式,因此,网络求职已经发展成为当代大学生重要的求职途径之一。
研究调查显示,社交网络、招聘网站、校园BBS、企业官网等网络平台正在成为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来源。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乐于在人人网、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等网络媒体平台分享面试、求职的相关信息;近半数人在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上获取企业宣讲会信息,超过七成的应届生在面试前搜索相关的应聘经验。由此可见,网络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得力助手,网友们的求职经验对求职新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是,在众多大学生使用网络进行求职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如网络求职的风险、信息真伪辨别等。为了具体了解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进行求职的过程中存在哪些优势、风险和不足。笔者利用一年的时间,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调研、面试访谈的方式对当代大学毕业生利用网络进行求职、企业利用网络进行招聘过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利用网络求职的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求职的现状,笔者对5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途径
在被调查的500名学生中,有56%的人选择了熟人介绍,38%的人通过报刊杂志了解招聘信息,61%的人认为企业校园招聘会更有用,41%的人通过校外人才市场寻找招聘职位,48%的人利用网络寻求招聘信息。(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校园招聘、人才市场仍然是毕业生求职最广泛采用的方式;另外,熟人介绍也很普遍,这一点与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报刊杂志作为获取招聘信息的渠道之一,也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网络求职作为新兴的求职方式之一,已经超越报刊杂志、人才市场等传统媒介,成为当代大学生求职的第三大方式。通过进一步深入调查发现,大学生之所以会利用网络进行求职,主要是因为网络求职存在以下优点:(1)招聘企业及职位信息丰富、无地域限制;(2)简历投递过程简洁,时间成本低;(3)网络简历制作快捷,求职指导信息齐全;(4)可获得较多的面试机会。
图1 大学生就业途径的调查分析
(二)大学毕业生网络求职结果
如前所述,在被调查的500名大学生中,虽然有近半数的人会利用网络获取招聘信息,并投递简历。但调查发现,用网络求职的学生中通过网络途径真正取得职位的人数只有15.4%,而有54.4%的人是利用了网络求职但没有得到工作。调查中也有30.2%的人只是通过网络获得招聘信息并没有投递简历。(见图2)
图2 大学生网络求职结果的分析
从图2可以看到,网络求职的成功率并不是很高。大多数的人愿意利用网络求职,但是获得成功的几率很小,更多的人利用网络求职没有得到理想的工作。
(三)大学毕业生网络求职招聘网站调查
当今信息时代,招聘广告比比皆是,利用网络从事招聘活动的专业网站更是层出不穷。为了解国内目前几大主流招聘网站的市场份额,笔者对大学毕业生从事网络应聘的主流网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有42%的人在求职过程中选择了前程无忧网,44.6%的人选择了58同城网,30.2%的人选择了赶集网,13.6%的人选择了中华英才网,25.4%的人选择了智联招聘,13%的人选择了百姓网,5.4%的人选择了博才网,5.6%的人选择了其它网站。(见图3)
图3 大学生网络求职网站统计分析
从图3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500名学生中,国内目前各大主流招聘网站的市场占有率各不相同,其中58同城网和前程无忧网分别以44.6%和42%的比率高居榜首;赶集网、智联招聘网分别以30.2%和25.4%的占有率屈居第二;而中华英才网、百姓网以13%的占有率暂列第三,最后是博才网以及其它相关招聘网站。
经调查,大学生之所以青睐国内主流招聘网站寻找招聘席位,主要原因是:(1)主流网站知名度大,招聘资源丰富;(2)主流网站信息安全有保证;(3)主流网站提供便捷的简历生成、投递以及职位筛选等一条龙服务,且这些服务大都是免费的。
(四)大学毕业生网络求职风险调查分析
在被调查的500名大学毕业生中,55.4%的人认为网上虚假信息过多,37.8%的人认为网络会透露私人信息,15.4%的人认为网络招聘商业性过强。(见图4)。通过对相关网络求职的大学生调查发现,利用网络求职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企业的回复率低;(2)企业回复不够及时;(3)企业筛选过程不是很透明;(4)网络求职成功率很小。
图4 大学毕业生网络求职风险调查
从图4可以看出,在大学生心目中,网络求职存在着各种风险,其中网络中广泛存在的虚假信息成为大学生利用网络求职的最大障碍;此外,网络求职有可能会透露私人信息的风险也在大学生中根深蒂固。
二、企业利用网络进行招聘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一)企业网络招聘的优点
据统计,大约有85%的企业受访者认为,网络招聘有以下优点:
1.网络招聘时效长。对于企业招聘者而言,在传统媒体上的招聘信息时效性差,只能当日的信息当日看,过期的报纸即使信息有效也无人关注,而使用网络招聘,招聘信息可以从之日起一直延续到企业招聘到真正人才为止。
2.网络招聘成本低。传统媒介如报纸、电视广告费用动辄成千上万,人才市场、现场招聘会也存在着费用高,入场费贵的问题,并且传统招聘方式还存在着选择性差、时效短的弊端,而网络招聘可以通过网络免费或以少量的费用招聘信息,从而大大节约招聘成本。
3.网络招聘成功率高。对于企业而言,随着网络求职人数的增加,企业招到到合适人才的几率大大增加。这是因为,企业通过网络的招聘信息可以面向不同领域更广泛的求职者,这大大提高了企业找到理想人才的机会;此外,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接收简历,从而可以更方便地对简历进行保存和分类,建立企业的人才数据库,这有助于企业在未来面临人才短缺问题时有针对性地招聘信息;借助网络媒体,企业可以通过官方网站或招聘平台,向潜在求职者更多有价值的企业信息,这有助于企业在短期内招到合适的人才。
(二)企业网络招聘的缺点
据调查,大多数企业认为网络招聘存在以下缺点:
1.信息真假难辨,真实度低。信息真实度低是网络世界中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进行会员身份的认证,提高信息真实度,是目前困扰网络招聘发展的瓶颈所在。信息真实度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招聘网站方面的因素,也有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自身的因素。
2.网络招聘的适用范围受限。计算机和互联网是网络招聘的两大基础条件,对于许多不具备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能的求职者来说,他们几乎不会通过网络方式来寻求一份工作。据调查,目前使用网络较多的是年轻一族,或是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人,对于不上网或使用网络较少的人,网络招聘的优势并不明显。而用人单位也是基于这个原因,许多岗位的招聘仍基于传统的信息方式,例如:招聘建筑工地的体力劳动者,大型制造企业招聘普通的技术工人等。综上所述,目前网络招聘的职位大多局限在需要操作计算机的职位,招聘对象也多局限于一些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员。
3.招聘网站的技术和服务有待创新。目前许多招聘网站的服务都大同小异,主要还是以企业招聘信息和个人注册简历查找职位为主。大多数招聘网站的优势和特色并不明显,而且部分网站之间的竞争变成了广告投入上的竞争,而不是自身特色和优势的竞争。
4.求职者简历信息繁杂、处理难度大。对于网络招聘而言,通常面临着两个矛盾的问题,一是先进的网络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对于一个职位而言,有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出现许多的求职者。当求职者简历数量过于庞大,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筛选,这加重了企业的招聘负担;二是大量的无效的简历会增加真正合格的候选人漏选的可能性。在网络世界中,一个职位收到重复投递的简历或一份简历投递同一公司多个职位的现象屡见不鲜。
5.网络招聘和求职的成功率不高。对招聘企业来说,一个招聘信息出去,在短时间内可能收到非常多的简历,但是真正符合条件的简历非常少。即使企业在招聘信息中将工作要求和任职资格描述的非常详细,仍然会收到许多不符合条件的简历,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真正适合的简历进行筛选。对求职者而言,虽然可以在网上搜到很多招聘信息并同时投递多份简历,但收效甚微。一封简历发出去,往往是石沉大海,毫无音讯,求职的成功率很低。
三、学生家长及大学教师对网络求职的看法
(一)学生家长对网络求职的看法
针对大学生网上求职这个话题,一些学生家长也提出了自己的顾虑和看法。笔者通过对毕业生家长电话访谈得出,有75%的家长认为网络世界存在一定的风险,网络求职的可信度不高。在受访的毕业生家庭中,大部分家长对网络不甚了解,很容易对网络求职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反对网络求职;但也有少数家长认为网络渠道畅通,可以提高孩子就业的成功率,对网络求职投赞成票。总之,在大学生求职这件事情上,家长关注的重心是在招聘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孩子今后长远的发展。
(二)大学教师对网络求职的看法
大学教师作为社会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对社会现状有较好的理解,对网络应用也十分在行。笔者通过对大学教师访谈发现,有68%的受访者坚决支持自己的学生利用网络渠道获取招聘信息。他们认为,当今社会网络技术发达,利用网络求职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找到更多潜在的职位信息。有32%的受访者不赞成大学生利用网络应聘求职。他们认为网络世界存在太多虚幻,担心学生被个别不法分子蒙蔽,泄露个人隐私以致上当受骗,他们更建议学生通过校园招聘、人才市场等正规渠道应聘求职。
四、笔者对完善大学生网络求职及企业网络招聘的建议
综上所述,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求职、企业利用网络实施招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才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与传统的招聘方式相比,网络求职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如成本低廉、覆盖面广、信息交互便捷等;但同时,网络求职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不足。部分毕业生、学生家长以及大学教师对网络求职还存在一定的偏见与担忧,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对完善网络求职、网络招聘渠道提出以下建议:
对大学生而言:(1)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去获取与工作相关的信息;(2)关注各网站的安全认证级别,尽量选取知名度较高的网站;(3)对自己私人信息的填写提高警惕;(4)学会基本的判别网站信息真伪性的方法。
对企业而言:(1)用人单位应配合专业招聘网站及时更新和反馈招聘信息,在信息时明确简历筛选标准并严格执行,筛选过程透明;(2)企业在招聘信息时应该真实可信,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提高企业官方网站的安全系数,避免求职者应聘信息泄露;(3)企业的网络招聘与各大高校的官方网站有机联合,企业可以将自己的招聘信息在各大高校的就业网站上,提高信息的可信度。(4)企业应加强人力资源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创新招聘系统,简化招聘程序。
对政府而言,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加快立法和规划的脚步,利用政体框架来保障和完善网络人才交流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靳希武.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美]ElchananCohn,Terry.G.Geske.教育经济学[M].范元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9.
[3] [美]WayneK.Hoy,CecilG.Miskel.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Theory,Research,andPractice(SeventhEdition)[M]范国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 朱继光,祝伟.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0(05).
[5] 叶忠.教育与就业关系的转型: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
[6] 石宝丽.田亮论企业人才招聘的新渠道――网络招聘[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3(4).
[7] 陈健.网络招聘模式可行性研究[J].魅力中国,2009,(34)
[8] 陈晓霞.网络招聘与传统招聘方式之比较[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
社交媒体的优缺点总结范文4
关键词:媒介变革;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3-0146-03
新闻传播实践与媒介技术的变革密不可分,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不可避免地受到技术、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新媒体技术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闻现象,传统新闻形态也随之发生变迁。在传统媒体遭遇生存压力的同时,种种新媒体平台正在快速兴起与形成,新闻传播的方式越来越从“演讲式”转变成“对话式”[1]。
在看似“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新闻实践的重要性不断增强而非减弱。由于媒介变革带来的多元信息渠道及其对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课程设置也需要向理念重构与能力培养为中心转变。作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基础性教学内容,《新闻采访写作》虽然属于实务类课程,但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工具化的技巧传授,而应是一整套新闻理念和实践能力的体现。随着媒介技术环境的变迁,《新闻采访写作》课程的教学也期待顺应时展,在重新理解新闻概念和传播实践的基础上,对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式改革。
一、教学理念:重新理解新闻实践和新闻教学
从历史传统来看,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是“培养新闻专业人才,以推进大众传播的发展来促进人类的信息交流,促进人类社会的民主和进步”[2]。蔡雯认为,从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的历史变迁做纵向分析,在网络传播特别是社交媒体出现之前,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是新闻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也主要以这些媒体的人才需求标准为依据,而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播媒体和大众传播主导人类信息交流的状况,社交网络和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和交流意见的主要渠道,而UGC、新闻众筹、数据新闻甚至虚拟现实新闻(VR news)等,也都从不同侧面展现出技术变革对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的影响[2]。
在新技术纷扰的当下,被工具所牵引是实务类课程具有滞后性的重要原因。与其迷失在不断变幻的媒介环境中,不如抽身通往理论层面进行深入思考,有时需要我们与现实“拉开充足的距离”以“审视自身的观察立场和角度”[3]。例如,关于什么是“新闻”这个基本问题,有学者建议循着舒德森的思路再次“发掘新闻”[4],重新审视“新闻”的定义。
黄旦曾在不同场合谈到对“新闻”概念的反思,指出我们熟悉的以职业化方式操作新闻的大众传媒,是印刷报纸时代的产物,在传统媒体时代我们对大众媒介的生产及其规范已习以为常,而当新媒体侵入之后,改变了新闻生产和获取的方式,新闻作为一种知识也发生了变化。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新闻内核及其衡量标准,如果还参照原先的教材和知识体系来教授新闻业务课,就难免落入狭隘的视野。新闻教育应将媒介的维度考虑其中,“要让学生知道,这样一种写作规范是在什么样的媒介环境中操作的”,使学生“从知识中领悟媒介变化与实践的关系”,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5]。正因为新媒体时代以往的观念和理论在经验层面不断遭受挑战,所以深层次的认识论问题亟需得到关注,在教学中亦需要理论反思与实践培养相结合。比如,大众媒介时代的新闻“真实”与“时效性”都是报纸时代的产物,与大众传媒的媒介特性及其社会定位密切相关,而新媒体环境对于时间和空间界限的打破,则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新闻规范。
当然,在业务教学中践行理论思考对教师的挑战是“整个话语方式的改变”,包括所“熟悉的教学路径和资源的改变”[5]。而作为新闻实践的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正应是这种新教学观念的体现。
二、教学内容:技术更迭中新闻的“变”与“不变”
如前所述,新闻生产的方式与新闻的面貌既受制于特定的社会结构、组织文化与行为行动者的个体,同时也反作用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新媒体时代,便捷的传播渠道提高了获知和核实事实的效率,表现为信息产品的总量增加和深度增加。王辰瑶曾指出传播技术对于新闻“事实”带来的革命性变化,认为传统新闻专业主义关于“事实”的一套操作程序,如“明确5W的事实要素、精确记录了直接引语、使用不同信源交叉印证的核实技术”,都旨在帮助新闻回答“发生了什么”这一问题,而未来新闻有可能不仅是“关于事实的知识”,也是“关于事实的知识的知识”[6]。
再比如课程内容中关于“新闻价值”的讨论,一直以来国内学界通常将新闻价值分为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五要素,然而伴随着技术突变和时空边界的消失,“新闻的内涵和新闻价值标准通常会因为时间感、空间感、速度感和社会关系的重构而发生变化”,“网络新媒体的技术革命已经改变了新闻生产方式以及人们对新闻的理解,如果依然在固有的大众传播语境下观照新闻价值,那么我将无法真正理解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活动”[7]。
新闻形态的显著变迁并不表明新闻特性完全无章可循,在颠覆性媒介革命中,我们需要探讨技术更迭下新闻的“变”,更需要探寻新媒体介入后新闻的“不变”。立足于更加纵深和宽广的时空观看待新闻的规律,有利于增强学生“联系背景看当下的思维、从历史中把握现实坐标的意识”[1],并培养学生对现实复杂性的认知,强化其社会判断能力和社会调查水平。
例如,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新闻写作方式,“倒金字塔”结构打破了时间顺序结构并消除了除“事实”之外的繁琐叙述,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加工新闻信息的方式,创造出与文学表述形式相区别的新闻文体。在讲解“倒金字塔”写作结构时,除了“倒金字塔”组织原则这类常规知识点之外,还需要为学生补充“倒金字塔”诞生之时电报的发明与美国南北战争爆发这两个重要的历史背景,突出“倒金字塔”文体对现代新闻所具有的里程碑意义,即它首次将新闻特殊的价值取向体现在新闻报道的独特形态中,为新闻内容寻找到适应自身的写作形式,同时导致新闻语言结构的变化,并通过分享经典写作案例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写作优势与缺陷。此外,还可将“倒金字塔”写作结构延展至“倒金字塔”思维。重视快速交流和快速接受的“倒金字塔”思维在报刊杂志的排版、电视节目编排中均有显著体现,在充满碎片化和非线性阅读的新媒体时代更不乏对“倒金字塔”思维的运用。新兴媒体结合自身媒介特点对新闻表达的传统结构进行加工,使之更适应当前的新闻阅读需要,在标题、导语、结尾、图片和超链接方面对“倒金字塔”结构的改进,都可避免因缺少悬念与文采、对重要性人为设置以及存在“三度反复”质疑的模式化写作缺陷。
发现故事、讲好故事是不同形态新闻的共性需求。李希光曾指出,在新闻媒体产业剧烈变革的网络时代,“故事在哪里?”这个问题应重新被重视:无论在新媒体还是旧媒体时代,故事都应该是新闻传播学植入学生大脑的基本问题,用于指导和建构新闻作品最贴近人本性的深层问题[8]。无论新闻事件的大小及性质,发现故事和讲好故事,需要培养新闻从业者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力、聚焦能力、文字叙述能力以及对细节的捕捉能力,判断真正的新闻故事在哪里,并通过鲜活生动的文字、画面或声音讲述出来。
数字技术改变着信息的流动方式,也改变着新闻使用者的接受方式。信息的一次采集、多介质迫使各媒体在推陈中出新,根据不同的媒体特性实现资源互换与功能互补。在新闻采写的教学内容中,贯穿始终的是培养学生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独立思考与求证的习惯,对人物故事持有热情及好奇心,从“对于与人自身以及人所置身的世界的密切相关的过去的事的陈述”中发现“好故事”[9],并通过叙事和语言体现传播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
三、教学方法:激发多元能力的参与和对话
传统“新闻采写”教学内容设计与实施的重心与方向是以知识传授为核心,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围绕规定教材进行教学,难以适应现今带有新技术特征的多种新闻形态的需求。新媒体时代的实务课教学除了继承和发扬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优势教学方法之外,还应重视互动教学并借助新媒体手段,有效提高课程的应用性与学生的积极性。
通常案例教学法是重点选取近期典型的新闻事件作为案例,通过讲、评、练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对于案例的分析,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通过优秀案例引导学生领悟新闻采写的理念与技巧。此外,在教学案例设计中,还可以安排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完成一则新闻主题的全部采写流程,包括获取新闻线索、明确报道思想、创造访问条件等采访前的准备以及深入新闻现场的提问与观察、倾听与记录,提炼主题、整理新闻素材、撰写新闻稿件等全过程,然后分小组进行工作汇报与作品展示。这种学生自主参与,教师结合小组案例进行指导归纳的形式鼓励团队协作和现场教学,在分享彼此思考时使互动更加充分。此外,作为不少“新闻采写”课程教师提倡的训练方法,课前新闻播报环节在学生深入解读新闻的基础上帮助其增强新闻敏感和关注新闻的积极性,并通过参与分析达到融会贯通的知识转化目的。除专职教师外,还可以定期邀请业界记者走进课堂,与学生分享来自新闻采写一线的鲜活故事,也有助于培养新闻学子与媒体的亲近性,增强其媒介认知。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搭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多层次实践平台,在实践训练中延伸课堂也必不可少。课程实践平台可以包括地方纸媒、电子媒体、网络媒体等校外传统媒体平台以及校报校刊、校园广播和电视台、校园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校内新闻采制平台。其中,微信公众号因其资源的广博性和技术的可操作性,成为新闻学子练习采制符合现今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的多媒体新闻样态的新兴阵地。针对媒体的特性,新媒体写作更加强调浅显易懂,文字多具有可扫描性,多层次的信息能够帮助读者快速获取内容。因此,擅长改写是新媒体时代提出的写作要求,新闻报道应既能将有重大价值的选题写成具有影响力的深度长文,也应能够适应新媒体的需求形成精悍简练的易读短文。目前,一些高校的新闻学子已经开始尝试制作以H5页面形态呈现的多媒体调查类新闻作品,诸如此类的教学实践值得推广。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要求课程的考核方式从成绩考核转变为过程考核,注重以学生的采访表现和新闻作品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将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纳入考量,取而代之传统的考卷定成绩。例如在分小组的采写案例展示中,可由学生介绍本组的采访准备和成员分工、采写困难及解决办法、作品优缺点及采写体会和感想等,教师通过提问、倾听和交谈帮助学生们领会其中重要的新闻要素和经验知识。在对话式的教学和考核中,激发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在新闻实践中的自信[8]。
四、结 语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媒行业正在发生巨大变革,从过去以传统媒体、主流媒体、机构媒体为核心的“新闻传播舆论场”逐步转变为专业媒体、平台媒体和自媒体协同互补的“公共传播舆论场”,有学者曾主张在新闻教育中“将新闻采写和报道过程本身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来加以研究和反思”,“超越简单的技能总结和工具介绍”,提升新闻教育的学理性和科学性,将长期以来过于注重的媒介生产转向更加广泛的传播实践,同时提出新闻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从“面向行业机构培养职业新闻人才”拓展至“面向社会培养对新闻业具有认知、研究和参与精神的人才”[1]。倘若以这种“公共对话促进者”为教学培养目标,那么新闻实务类课程就离不开与新闻理论和新闻史学的相互融通,甚至离不开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沟通与对话中,强化新闻学子的素质,提升其多媒体叙事能力、数据调研能力、社会责任和伦理规范以及对复杂社会把握与认知的反思批判精神。在媒介变革的时代,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新的高度重新发现专业价值,从而重塑自身行为模式,这也许是实现新闻教育初衷与理想的可行路径,也是现阶段新闻实务类课程改革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志安.从新闻传播到公共传播――关于新闻传播教育范式转型的思考[J].暨南学报(哲社版),2016(3).
[2] 蔡雯.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与创新――基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改实践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6(1).
[3] (美)彼得斯著.何道宽译.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 (美)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黄旦,王辰瑶.如何重新理解新闻学――学术对话录[J].新闻者,2016(7).
[6] 王辰瑶.未来新闻的知识形态[J].南京社会科学,2013(10).
[7] 胡翼青,李子超.重塑新闻价值:基于技术哲学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7(2).
社交媒体的优缺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基础课 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H119-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口才课是以全校学生为对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笔者认为,如何让学生在掌握了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能在课堂上受到一些人文的熏陶,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这门课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这样的目标,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 这句话出自《学记》――我国古代第一本教育专著的古训,其一语道破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然而,和小学、初高中相比,大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却较为疏远,有时一学期下来,有许多学生竟然说不出老师姓什么,老师也不认识自己的学生,这种现象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如何能够使学生亲近老师、信任老师,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笔者采取如下手段:
1.1生动幽默的自我介绍
在第一次课堂上,除了概述这门课的课程内容与学习要求,让学生从心理对这门课引起足够的重视之外,还应花部分时间去做一个生动幽默的自我介绍,全方位地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的老师,给他们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毕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1.2尽快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卡耐基成功之道全集》中这样写到:“记住一个人的名字,对他来说,是任何语言中最甜蜜、最重要的声音。”一位任课老师能在较短的时间叫出学生的名字,等于给了他一个莫大的赞美,他会认为受到了老师的关注,因此也会在这门课上表现得更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较为顺畅的互动,喊出他的名字比叫“这位同学、那位同学”效果要强上百倍。
1.3以朋友的身份主动找学生沟通
刚走进大学校园的他们,心智还未完全成熟,一下子又脱离了家长的管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一方面,他们渴望与人沟通,但同时又绝不会主动找老师谈心。这就要求教师主动的去找学生,先聊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建立起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信任感,然后在谈话的过程中捕捉到学生的一些心理状态,并及时地给予疏导和帮助。
2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开口
口才这门课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口语表达的基本要求与技巧,重点掌握朗诵、演讲、交谈等不同口语表达形式和求职、社交及不同行业的口语表达特点和训练方法、途径。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讲话时能够条理清晰,用语准确,声音响亮,仪态大方得体。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他们给他们机会进行锻炼。然而,高中期间,由于要应付繁重的高考,学生在课堂上大多是听教师讲课,很少有开口的机会。而到了大学阶段,学生由于心理趋于成熟,由于怕丢人出丑更不愿站起来开口说话。因此,面对这一问题,老师不能急于求成,要本着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学生,让他们先敢开口讲话,然后再培养他们能说、会说、巧说的口语能力。
2.1 三分钟的脱口秀培养学生敢说话
三分钟脱口秀是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对全班学生提出的规定动作,要求每个同学每人三分钟脱口秀,内容不限,可以谈谈自己,自己的朋友、舍友,家乡等。这是锻炼他们口才的第一步,很多同学也许会有些不大情愿,但是这时老师要做的就是要在后面推他们一把,逼他们勇敢地迈上讲台,能够当众讲话。正如,卡耐基所说:“演讲是人人都有的一种潜在的能力,问题在于每个人是否发现、发展和利用这种天资。一个人能站起来当众讲话是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
2.2 营造平等、愉悦环境使学生参与课堂交谈
除了上述的硬性规定之外,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尽力创造一种自然的、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参与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的全过程,产生好奇心和兴趣,从而开启其积极的思维、智慧与潜能。比如,在讲“启事”这个定义时,教师将汉字与文化的知识融会贯通来讲,从“启”的甲骨文入手,让学生试着去猜它的本意,引导学生了解“启”字在“启事”中的含意,这样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人文熏陶。
2.3 举办小型的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模拟面试等活动
给予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老师在课堂上举办小型的举办小型的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模拟面试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度和表演欲望,以此达到锻炼他们口才的目的。尤其是在模拟面试中,学生更是把自己的表演天分发挥的淋漓尽致,有人当主考官,负责提问和打分,有些同学扮演求职者,从仪表、仪态、礼仪各方面要求自己,并且要巧妙地回答主考官的问题,赢得面试官的喜欢,最后评出最佳应聘者。通过参与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
3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合理应用
随着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一方面确实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丰富课堂内容,也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借助多媒体可以加深学生理解概念、领会方法,有时放一个简短的视频,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课堂中讲到《态势语》这一章节时候,放一首手语版的《感恩的心》,让学生跟着去做,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手势语的理解,并且能够迅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不难看出,现代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多媒体只是我们教学使用的工具,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学思路,切不能被“多媒体”这个现代技术奴役,现在存在普遍的现象是老师在上面机械的放PPT,照读PPT的内容,毫无教学艺术可言。在大学课堂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板书是必不可少的,有了板书,学生可以对这节课的重难点内容有更清晰的了解,老师也可以在讲完课之后对照着板书帮助学生再梳理一遍大概内容,巩固所学知识。而不是走马观花的看了一些ppt,之后对教学内容一无所知。因此,笔者认为,大学课堂中,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需要适当使用多媒体,不能让多媒体“喧宾夺主”。
4了解你的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的个性差别很大,甚至每一届学生都不一样,面对着不同的学生,首先你要了解他们的优缺点,根据他们的特点来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因材施教方面,孔子在教育弟子方面可以说给我们后来者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据史料记载,子路个性逞勇好斗,孔子便在施教过程中加以纠正。有一次,子路问:“君子好勇乎?”孔子回答说:“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告诫子路首先要崇尚义,如果没有义只有勇,无论身份高低,都会走上歪门邪道。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来施教,如面对胆怯害羞不爱说话的学生,老师多提问一些简单、容易回答的问题,让他敢于开口,并对他的回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增加他的信心,便于他以后能够勇于发言。
5结语
口才课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其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因此,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总结,教师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等方面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真正实现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同时兼顾提高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唐树芝.口才与演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社交媒体的优缺点总结范文6
[关键词] 大并购 大融合 跨界 中国传媒业 全球传媒业
[中图分类号] F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6)02-0064-06
[作者简介] 张梅燕 (1978 ― ),女,回族,江苏丰县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文化传媒与社会发展。
当下,由产业融合引发的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展开,它将带来产业间边界的模糊,提升复合经济效应,建立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这场变革首先在传媒业、电信业和互联网业之间展开,以美国《1996年电信法案》为起点,全球竞相放松对传媒和电信业的规制,探索融合时代的产业发展模式,新一轮的兼并重组浪潮风起云涌、至今不息。
学者凯文 . 曼妮预言的“大媒体产业”正在变成现实,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在内的强势媒体被迫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放低身段主动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力求在技术、终端、内容、应用等方面实现一体化。电信、传媒业不再是分立的产业,企业间的自然融合催生了一批跨行业的巨型企业,在技术的推动下,以互联网电视为代表的创新融合业务开始出现,电信、传媒、互联网的产业界限进一步模糊,产业联系更为密切和深入。大规模生产、大资本投入、高新技术运用、高回报收益是当代传媒产业的主要特征。
一、传媒业分类
传媒行业结构复杂,涉及子行业众多,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数字技术以及高新设备的推动下,媒体已经成为集内容、关系、服务于一身的综合服务体。根据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2015年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的分类标准,中国传媒业可分为移动互联网、PC互联网、印刷、广电四大板块,涵盖了图书、报纸、期刊、电影、电视、广播、广告、音像、移动媒体和互联网十大行业(见图1)。
二、中国传媒业现状:大并购
在全球传媒行业并购融合发展的趋势下,我国传媒业积极应对,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先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浪潮下积极“触网”,推行“报网联动”、“台网联动”,将内容推送至网络,打通数字传播渠道、构建互联网融合平台;进入2000年后,由于产业发展的需要,行业内的“整合经营”开始在国内各地涌现,在政府力量的主导下,通过资产重组、资源的重新匹配,一批传媒集团、广电集团、报业集团等传媒企业相继成立。大并购、大融合、跨界打造新型产业链,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一)并购达到高峰
我国传媒业的并购潮始于2011年。当年10月下旬,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了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从政策层面确立了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为后续传媒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从2011年至今,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2011~2012年,传媒产业资本的积蓄和沉淀期:我国宏观经济走势良好,受政策和产业内生成长性驱动力的影响,传媒行业表现出了稳定的产值增长能力和发展潜能。借助行业变革和技术驱动力量,部分细分产业甚至出现了井喷式增长,报纸、广播、电影以及新媒体产业均有抢眼表现,获得资本市场的关注。2012年传媒类企业IPO上市的有45家企业,拟IPO上市的有10多家,香港(含主板和创业板)上市了11家,美国(含纳斯达克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323家企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涉及到互联网、有线网络、影视动漫、图书出版、报纸杂志、传媒营销服务、以及综合传媒7个板块。
2013~2015年,传媒产业并购的发力期:传媒行业的“并购”风生水起。2013年传媒业共发生55起并购事件,涉及影视娱乐、图书出版、广告营销、在线游戏等行业,累计金额将近400亿元人民币。而资本力量在传媒业的第一次发力则出现在2014年,2014年传媒行业并购数量超过200起,行业投融资金额超过40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并购金额超过2200亿元,并购领域涉及影视、广告、游戏、有线、出版和卫星电视等众多子行业。2015年是传媒行业投融资继续发酵的阶段,2015年传媒行业共发生并购事件166起,并购金额达到1499.04亿元,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传媒产业继续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
(二)收购海外传媒资产
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顶端的金字塔,文化和思想的输出才是大国崛起的真正标志。2015年全球出版企业50强排名中,中国教育出版集团、中国出版集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4家中国出版集团榜上有名;互联网产业中,阿里巴巴和腾讯市值已经跻身于全球科技公司第4和第9名。这些先行发展壮大的企业早已出海,频繁收购海外传媒资产,如蓝色光标在2013年12月收购英国WAVS公司,在2014年12月收购全球排名领先的国际营销传播机构Visi07;华谊兄弟收购美国影视公司Studio8;大连万达斥资26亿美元收购排名全球第2位的院线集团美国AMC集团;阿里巴巴2015年12月收购《南华早报》以及南华早报集团旗下的杂志出版、招聘、户外媒体、活动及会议、教育及数码媒体等业务。
(三)并购热潮将会持续
未来几年,传媒产业的并购热潮仍将持续。主要理由是支撑传媒产业进行频繁并购的动因不仅仅没有消失,而是在进―步地聚合加强。总结下来,促进传媒产业继续大规模并购的核心动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因IPO制度局限造成的借壳上市/并购重组潮。IPO排队冗长,部分欲登陆A股的传媒类企业希望用借壳重组方式,达到“曲线上市”的目的。也有部分此前筹备上市的传媒公司,退而求其次地通过被现有上市公司并购的方式,解决资金资源的短缺瓶颈。
其次,因传媒产业本身快速发展带来的产业整合潮。在传媒众多细分产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以产业链横向整合、纵向整合为目的的产业整合类并购兴起,未来将有更多的企业利用并购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产业链布局,提升估值。从2013年至今传媒产业“产业整合”类并购占比高达64%。可以预见,未来3~5年内,这一类将是传媒板块并购的市场主流。
最后,因技术进步、产业淘汰更替产生的业务转型并购潮。部分处于传统夕阳产业中的企业,面临产业增速及发展空间下滑、技术淘汰等产业更替带来的发展瓶颈,希望借助业务转型、多元化战略、财务投资等手段来缓解业绩下滑的风险,而具备较强成长性的传媒产业往往成为这类企业的转型首选。
三、中国传媒业未来:大融合
根据《全球传媒发展报告(2015)》的统计数据,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传播市场,因此对传媒业的研究需要更开阔、更高远的视角,将其置于全球化发展格局中,置于跨行业、跨领域的产业融合中,探寻和把握中国传媒的形态、业态、生态以及动态发展。
(一)全球传媒业发展新态
1. 从消费行为看:跨屏、分享等消费行为更加普遍,视频分享成为人们重要的在线社交活动。
《全球传媒发展报告(2015)》指出,德国、俄罗斯人均拥有2.4部智能电子设备,美国人均拥有2.9部,加拿大人均拥有3部,英国、澳大利亚人均拥有3.1部,荷兰人均拥有3.6部。在多屏共存的情况下,用户在视听消费过程中跨屏观看的现象更为普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电视机仍然是人们视频消费的主要终端。
但是受众对观看终端的选择越来越受到观看场景的影响。如果在家中,有58%的美国人选择使用电视机观看传统广播电视网络或IPTV提供的节目,有52%的使用电视机观看OTT TV;越来越多的受众喜欢双屏观看,有22%的人喜欢在观看视频的时候使用手机,有29%的人喜欢在观看手机视频的同时看电视,有33%的手机长视频观看者经常同时进行伴随性双屏观看;在全球,有53%的智能手机用户在观看电视的时候会同时观看手机视频。
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美国,曾经将下载的视频上传到视频分享网站的用户比例达到了25%,曾经自制视频并将其上传到网络共享的用户比例达到了18%。在全球,用智能手机分享视频的用户比例更高,33%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每周或者每天都用智能手机上传视频,68%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曾用智能手机分享过视频,中国用智能手机分享过视频的用户则高达81%。不同的视听服务平台之间也根据用户的分享习惯展开了互动性的服务竞争。2015年6月,美国苹果公司推出了名为“苹果音乐”的流媒体音乐服务,该服务将流媒体音乐电台、音乐下载和流媒体音乐服务进行了打包,并一改以往将安卓用户排除在外的传统,于2015年下半年对所有的安卓用户也进行了开放。
2. 从产业发展看:“视听+”业务成为新媒体产业的宠儿。
新媒体产业巨头在做强其主流业务的基础上,积极投身于“视听+”融合业务。美国在线流媒体音乐巨头Spotify于2015年5月宣布改版,Spotify未来除了提供流媒体音乐服务,还将在美国、英国、德国和瑞典推出视频和播客服务,其服务集中于喜剧、新闻和其他非音乐视频的订阅服务,该公司希望借此扩大收入来源、加强用户黏性。此外,Spotify还将视听服务与运动程序进行整合,为订阅用户提供与其活动场景相匹配的音乐。亚马逊则凭借其庞大的客户群优势,将丰富的附加服务与金牌会员进行了绑定,为金牌会员积极打造各项附加业务。如为金牌会员免费送快递,免费提供电子书借阅、流媒体电视剧以及电影等。2014年3月亚马逊又为金牌会员推出了音乐流媒体服务。亚马逊希望通过附加流媒体服务,来吸引消费者购买其网站的产品,反过来他们也可以获取消费者观看偏好的数据,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推荐。
市场主体还基于“视听+”积极布局家庭智能中心,推出在线教育、在线医疗、智能家居等服务。康卡斯特在2015年推出了名为Xfinity Home的服务,使用该服务的用户可以从手机、电视机、平板电脑等互联网终端设备上下载APP,来管理家庭能源、监控家庭安全等。时代华纳也推出了类似的名为Home Security的安全服务,该服务可以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家庭能源管理以及家庭安全视频监控,用户同样只需安装与服务匹配的APP,就可以随时随地对自己的住宅进行管理。
3. 从扩张趋势看:互联网视听服务日趋无国界,寡头格局正在形成。
互联网无国界,发达国家互联网巨头凭借其资金管理优势,不断把互联网视听业务推向全球各地。截至2014年底,谷歌公司的业务就覆盖了130多个国家,仅搜索引擎一项就占有全球68%的市场份额;Facebook总共拥有22亿用户,其中16亿用户均在海外,美国本土用户只有6亿;奈飞拥有5739万户的全球用户,其中国际用户1828万户,美国本土3911万户,从2012年加强海外扩张以来,奈飞海外用户数量已占到总用户数的33%。2015年,视听新媒体企业继续推出各自的全球扩张计划。奈飞表示将在2年内把服务扩展至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调查机构的统计表明,2015年奈飞在欧洲的用户数达到了其总用户数的20%。Facebook将在巴西、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7个国家推出视频广告。
美国是全球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在视听新媒体产业及其相关领域也形成了美国企业寡头垄断格局。根据Aleax综合排名,谷歌、Facebook、雅虎、亚马逊、Twitter是目前美国排名最靠前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提供商。在视听用户占有上,寡头垄断现象也非常突出。统计显示,2014年6月,美国观看在线视频总人数为1.87亿人。浏览次数排名依次为:谷歌网站,1.53亿次;Facebook,9148万次;美国在线旗下网站,6702万次;雅虎旗下网站,5319万次。在欧洲,排名最前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提供商也是美国的谷歌和亚马逊,其次才是BBC等欧洲本土机构。
在当前的工业设计和制造条件下,硬件的设计和制造难度已经不大,但软件智能化是个更难的命题,软件智能化的基础是云计算和大数据,只有足够的数据积累才能让软件准确度更高。谷歌近年来力推的各种项目,无人驾驶汽车、谷歌眼镜,似乎和目前最火热的移动互联网领域距离有点远。但随着谷歌收购Nest,我们可以发现:似乎有一条线将无人驾驶――谷歌眼镜――Nest给串了起来,而这条线无形中可以帮助人类初步实现物联网的设想,这条线就是“智能化+传媒”。
可见,传媒业的融合现状是“互联网+传媒”,传媒业融合的未来将是“智能化+传媒”。
中国虽然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传媒传播市场,但中国传媒企业的发展水平与经验丰富的全球传媒集团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回顾世界大型传媒集团发展历程,如新闻集团、时代华纳、维亚康姆、迪斯尼、NBC 环球等,不难发现他们在发展战略上,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并购与融合的方式实现全球扩张,并且成功地融合了多元化的产业组织结构,准确地定位了目标受众,打通了环环相扣的传媒产业链。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中国传媒业近几年的并购与融合亦风生水起,传媒业的发展也已经超出了原有的框架,跨界联系越来越紧密,内部融合越来越深。中国传媒业要想在世界争夺市场份额,需要向全球大型传媒集团学习成功经验,即首先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跨界大并购形成实力雄厚的大型传媒集团,再通过产业间的跨界大融合完善传媒产业链,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协同效应。在大并购与大融合的过程中,中国传媒企业需要向世界大型传媒集团学习,用趋势性研究、前瞻性研究的眼光,精准细化传播内容与受众定位,打造传播形态多样、传播体系现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中国主流媒体,在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同时,不断从本土市场走向国际舞台。
[参考文献]
[1] 崔保国.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2-3.
[2] 胡正荣,李继东,唐晓芬.全球传媒蓝皮书:全球传媒发展报告(2015)[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19.
[3] 长江证券,上海证券,民生证券等.中国传媒业投资发展报告(2015) [R].资本市场,2015:19-30.
[4] 张寅盈.从世界典型传媒集团发展看企业并购的优缺点及启示[J].新闻世界,2013(4):185-186.
[5] 吴昊天.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2-3.
On Development of China’s Media Industry: from M&A to Integration
Zhang Meiyan
( Su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Trade and Commerce,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215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