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研究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教育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教育研究报告

劳动教育研究报告范文1

关键词:劳动教育 家庭教育 实践教育

【分类号】G78;G631

劳动教育是向孩子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也是培养孩子从小自主自立良好道德品质、开发孩子潜在的智能和增长孩子积极主动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教育,其教育的目标就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重视劳动教育。劳动习惯的养成和自主自立道德品质的形成,首先应从孩子所诞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中抓起。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有效实施家庭的劳动教育是育人的基础和必要的途径。

一、良好的家庭劳动教育是育人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家庭中的父母及其长辈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是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做事的过程,而家庭中的劳动教育正是这一过程的起点。

(1)发挥家庭劳动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所以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所施的教育具有早期性,而这种早期性教育是学校及社会所不能替带的。孩子出生后逐渐进入幼儿期到学龄前期,而学龄前期正是孩子智力发展最迅速时期,这个时期是对孩子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父母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让孩子从小就学习作为独立的人应该做的事。随着孩子年龄和能力的增长,逐渐进入学龄前,便积极引导孩子完成属于自己应独立做到的自己吃饭、洗脸刷牙、洗衣服等及更难的事情。这样,充分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早期性作用,使孩子在家长的言传身教中逐渐获得热爱劳动的习惯,为孩子未来健康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2)发挥家庭劳动教育及时性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学校(幼儿园)教育要及时。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三分之二时间是在家庭中渡过,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为此,家长一定要抓住家庭教育及时性的有利契机,及时地帮助教育孩子掌握一定的家庭生活劳动知识和技能,为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发挥家庭劳动教育感染性的作用

父母与孩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关系,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举止言谈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家长的言行无时无刻的教育影响着孩子,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伴随着孩子成长的一生。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始终能够保持着家务劳动等活动中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就很容易引起共鸣,并融入到学习和参加家务劳动的快乐生活中,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就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有效实施家庭劳动教育是育人的必要途径

孩子从生命诞生那天起,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终将由家庭的小环境中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以外的社会大世界,如何适应社会大环境的成长需要,这就需要家长及时的早期启蒙教育,有针对性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指导,让孩子在家庭中就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尽好家长的责任和义务,为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作出积极努力。为此,有效的实施家庭劳动教育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途径。

三、办好家长学校,指导好家庭教育是育人的措施保证

学校(幼儿园)要承担起良好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成立家庭教育指导组织机构,将有效的家庭教育知识及方法传授给每一位家长,使家长在生活中,能够加入到如何伴随孩子成长这一课中,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和质量,并明确以下职责。

(1)为孩子创设出良好的家庭氛围

创设民主和谐型的家庭,能使孩子每天生活都在和谐、愉乐中渡过,使孩子每天都有幸福感和欢乐感,忧虑少、紧张少、烦恼少,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

(2)培养孩子自主、自立

劳动教育是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基石。家长应减少孩子对成人的依赖,要培养孩子自主自强,让孩子学会生存。在日常生活中,逐步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己铺床叠被,学会洗脸刷牙,学会从简单的洗手帕、袜子等劳动,让孩子在家务劳动中体验生活的快乐,培养孩子自主、自立意识。

(3)培养孩子有孝心

培养孩子的孝心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劳动

教育的落脚点。从小就让孩子懂得,讲礼貌、懂廉让、知感恩,;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以情育情,孝心的种子才会培育到孩子的心田。

(4)培树孩子有自信心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进而形成一种压力而失去信心。这就需要家L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要有意识的培树孩子的自信心。孩子自信心越大越能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进取激情,排除一切障碍去实施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家教中,要经常鼓励孩子:“你能行,你一定能行!”;其次,当孩子做事遇到失败时,要帮助其分析和纠正问题,鼓励孩子继续前进。

(5)与学校常沟通、配合

家庭教育要积极主动与学校配合,及时与老师经常沟通情况,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共同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总之,劳动教育在家庭中抓起,是抓住了孩子在健康成长过程中早期性、及时性的教育方法,是符合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是积极主动地促进孩子自主的全面发展,为造就一代高素质的新人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红.高中生劳动观教育探析[D].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劳动教育研究报告范文2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众多模式中,“2+1”模式是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形式,能有效发挥行业、企业优势,借助社会力量,促进“工学结合”教育的发展。具体来说,三年教学中两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践。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育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并在校企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这种模式能较好地实现校企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的作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能力。泰州师专旅游管理专业自2006年起实施“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初步取得一定成效。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1.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原则。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不是学术型的人才,而是应用型的人才。作为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很好地面向市场进行应用和实践。因此学校应当以满足旅游行业应用需要为主旨,以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相对完整的岗位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让学生熟练掌握标准化服务技能。

2.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面向社会需求,重视学生在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全方位发展,把握好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与技能课程、平台素质课程等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关系。严格进行课程结构比例设置,强化应用类课程的针对性,突出实用性和适用性;对于内容有交叉或重复的课程进行适当的整合和调整;在保证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前提下,接受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行业企业的合理化建议,作出相关课程的增删等调整。

3.任务驱动型课程改革的原则。在高职教学中,强调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强化实践课程比重,加强任务驱动型课程改革的实施。在校期间,为学生开设基础管理类课程等入门课程,培养学生一定的管理意识,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实践课程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重头戏,结合岗位要求和标准,设置模块化、项目化课程,有利于学生掌握一线工作岗位必备的基本技能,通过加强校内仿真实训操作训练,缩短学生在工作岗位的适应期。

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依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对理论教学进行大胆的改革和整合,取消与专业技能培养关系不大、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对专业性强且内容相关的课程进行整合,增设必须的技能性实践课程,构建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1.专业核心平台课程。核心平台课程设置核心理论课程和核心技能课两大模块,内容根据旅游行业职业群共有的基础技术和基本技能整合而成,同时是教学和实训的中心内容。

核心理论模块:这类课程覆盖本专业对应旅游行业各职业岗位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也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如《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学》、《饭店管理学》、等,教学上侧重于原理、方法的讲授。

核心技能模块:这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的课程,如《导游服务技能》、《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旅行社外联计调操作实务》、《旅行社门市操作实务》、《海外领队实务》、《旅游电子商务》等课程,重在专业基础技能,这一模块的课程强调实用性操作训练,以满足旅游接待服务第一线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

2.职业指向平台课程。职业指向平台课程设置了专业技能、职业资格考证和就业方向三大模块。

专业技能模块:是指除了专业核心平台以外需要开设的专业课程。例如将景点导游解说等技能纳入《演讲与口才》、《导游综合实训》等课程中。这是对核心课程所需专业知识的强化、拓宽和补充,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本专业的核心技能,强化技能操作,以熟练和丰富操作经验。

职业资格考证模块:为落实“双证书”制度,设置本模块可以保证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一模块重视职业技能的考核,将职业考证的相关课程纳入培养计划之中。根据导游资格考试需要,开设《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江苏导游基础知识》、《泰州导游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根据饭店中级服务人员资格考证的需要,设置《餐饮服务与管理》、《饭店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酒水知识与酒吧经营》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加强应试技巧训练,有利于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就业方向模块:就业方向模块以当前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立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等方向,在第三、四学期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础对他们进行有重点的实践训练。此模块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以适应多层次岗位的需要。

在本模块下,通过课堂讲授、校内实训、旅游企业见习和实习交叉进行。根据旅游活动淡旺季明显的特点,可利用每年4-10月的旅游旺季安排学生校外实训,11月至次年的3月安排理论学习和校内实训活动。

3.公共基础平台+基本技能模块。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基础层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第三学期增开行业英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大学体育等课程以及国防教育、军事理论、劳动教育、健康教育等环节。其课程设置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同时也为学生获得必备的英语应用能力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提供课时保障。

基本技能模块主要包括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英语写作和沟通、普通话运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本模块面向基本技能考证,学生毕业前必须获得全国大学英语应用能力A级证书、全国普通话等级二级乙等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等。

4.素养拓展平台。就业指导模块,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旅游礼仪》、《形体训练》、《演讲与口才》、《旅游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针对旅游行业的特殊要求,注重学生个人形象和内在素质的提高,提升综合职业竞争力。

选修课模块,兼有理工类、艺体类的公共限定选修课,文化类、心理健康类、语言交流类等公共任意选修课程,另外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提高型的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课程,如《旅游公共关系学》、《会展概论与实务》、《休闲学概论》、《乡村旅游概论》、《旅游产品营销》、《旅游日语》、《旅游韩语》等,为学生个人兴趣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搭建平台。

泰州师专旅游管理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平台+模块”结构的课程体系特点是:各平台、各模块均紧紧围绕职业技能,突出为职业岗位打造人才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层次分明,目标明确,围绕核心,环环相扣。在时间安排上,突出实践课程的实用性,利用一年一度的溱湖会船节暨中国泰州国际旅游节实行“旺进淡出”短期实训,穿行导服技能的阶段性实训和考核等,提升学生职业能力,适应旅游岗位需求。这种课程体系结构由内到外依次体现出职业技能核心、实践操作能力和注重全面素养提高的高职课程设计原则,贯彻了从高职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胡晓晶,俞彤.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1).

[2]冯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J].辽宁高职学报,2008(9).

[3]张孝利,肖岁利.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J].科技信息,2006(1).

[4]汪永根.创建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7(7).

[5]何建军,文录凤,刘联党.实施“新洛桑”人才模式 探索顶岗实习运行机制[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1).

[6]吴必虎,黎筱筱.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R].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研究报告,2005.

[7]刘雨涛,胡秦葆.和谐就业视角下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