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交媒体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交媒体的定义

社交媒体的定义范文1

购买推荐

各大社会化媒体如Facebook、Twitter、LinkedIn、微博、Google+已经彻底改变了大众的生活和消费模式。助理分析师庞敏丽认为该书运用社会化媒体互动的四大诀窍:先听后说、真诚相对、快速响应、免费分享,打动目标顾客的心,引导读者构思和实行有效的营销策略。

通过对生意宝旗下比购宝(Boogle.cn)——“网络购物第一站”收录的博库书城、淘宝网、京东商城、亚马逊、当当网、拍拍网、文轩网、中国互动出版网、99网上书城等众多含图书销售的网站,价格搜索显示,目前,亚马逊该书为最低价,推荐购买。

《全球社会化媒体营销行业研究报告》

为深入了解我国乃至全球社会化媒体营销,数位分析师历经数月撰写了《全球社会化媒体营销行业研究报告》。(详见:/zt/mtyx/)该报告从各方面深入剖析社会化媒体营销进行全面调研与分析,包括:社会化媒体营销概述、发展现状、特征、趋势、社会化媒体工具、社会化电子商务、SoLoMo模式下的投资机会等等。现此报告征订活动已经开始!

目录

前言

策略1 持续聆听 获“赞”关键

在花钱去推销产品前,你要聆听人们真正的需要。

实战招式

1.写下五句人们会使用的句子,使用社交媒体去搜寻这些句子。

2.记下人们所描述的事情。

3.展开一个计划和一套系统,定时聆听。

策略2 清晰设定目标客户

不需刊登任何广告,只要在社会化媒体上定位要找的人群特质,你就能在成千上万人当中找到目标客户。

实战招式

1.写下一段你理想目标客户的描述。

2. 一旦定义了你的客户,开始在社交网络上寻找他们。

3. 审视你的营销预算,改用社交网络去缩小目标范围。

策略3 想客所想 将心比己

你可以制造一些人们确实想收到的信息,而不是制造困扰。

实战招式

1. 写下典型顾客所喜欢的事情。

2. 从企业过往使用过的营销数据中取得灵感,让它适用于社交网络。

3. 展开一个如何创造有价值内容的计划。

策略4 寻找头号粉丝

不要只让顾客去“赞”你,让他们分享为什么要“赞”你。

记住:一切以他们为主,而不是以你为主。

实战招式

1. 与你的团队一同创造你的价值主张,只是为了一个“赞”。

2. 想尽办法把这个口号融入你目前的营销企划和沟通里。

3. 告诉你的顾客或任何你遇到的人,为什么要他们“赞”你、追随你。

策略5 真诚对话 赢取人心

与“粉丝”在没有硬销产品的环境下对话,将决定你的社交网络的辐射范围有多大。

实战招式

1. 决定好要投入什么资源到社会化媒体计划里。

2. 建立和发展一个让人真正参与的社交网络。

3. 写下五种你认为比现在更投入的沟通方式。

策略6 回应劣评 将危化机

能迅速和真诚回应、道歉和找出解决方法,就能避免声誉受损。

实战招式

1.决定如何分配资源来回应社交网络上的负面评论。

2. 制订一套迅速和公开回应的计划。

3. 确定你拥有足够的资源去及时处理负面的评论。

4. 写下五项你能正面回应负面状况的方法。

策略7 分享顾客的满意经验

你应该拥抱最快乐的顾客。因为他们提醒你做得好的地方,这就是你企业的取胜之道。

实战招式

1. 制订一本专为回应顾客的社交品牌圣经。

2. 回应每位在社交网络上发问或发表意见的顾客。

3. 决定一套正式或非正式的奖励计划,加速正面的口碑推荐。

策略8 以真诚感动客户

没有人想与一台机器对话,或与一个没有同理心的人接洽。

实战招式

1. 写下你认为最不真诚,或者对顾客来说只是一种营销手法的五件事情。

2. 请制订一套如何展现自己真诚一面的计划。

3. 马上制订一个操作社会化媒体的策略。

4. 请使用自己的名字或名字的第一个字母去回应顾客。

策略9 增加透明度 带来信任

只要增加一点点透明度,就可以让潜在客户对你建立信任,并得到顾客的长期承诺。

实战招式

1. 建立一套社会化媒体策略,视诚实和透明为重点。

2. 让企业总裁成为品牌透明度的最佳代表。

3. 严谨地检查社会化媒体政策,确保以诚实和透明作为核心价值。

4. 写下三种在社交网络上回应或批评问题时更透明的方式。

策略10 搜集顾客意见

在社交网络中提出问题,可以帮助你的组织获得有价值的见解,降低研发成本,并获得你的顾客和潜在客户都未必能给出来的意见。

实战招式

1. 写下一个顾客经常谈论的主题列表。

2. 根据你的顾客讨论的话题,写一个问题列表。

3. 向粉丝提问题以了解他们的需要,更好地服务顾客。

4. 寻求任何可以公开请求你的顾客和粉丝帮忙的机会。

策略11 免费发放有用的信息

分享你的专业知识,不带任何宣传的味道,可以为自己创建更好的名声。

实战招式

1. 通过“头脑风暴”,写下所有你认为可以为目标群众提供的有

用的内容和方法。

2. 写下你的企业最能胜任的计划。

3. 几则你认为顾客会觉得有用的内容。

4. 确定你的企业是否适合团购模式。

策略12 有趣的故事是社交的本钱

你需要润饰企业有趣和快乐的故事。然后,找出在社交网络上最能有效展示故事的方法,让别人欣赏并分享。

实战招式

1. 写下企业成立的故事。

2. 研究企业的其他故事,因为你的观众可能有兴趣。

3. 确认如何好好分享你的故事。

4. 决定如何为你的企业创作新的故事。

策略13 鼓励粉丝分享故事

与顾客在一个更深刻、更感性的层面联系,将会更容易激发顾客与亲友分享你和他们之间的故事。

实战招式

1. 定义你的“Wow”因素。

2. 定义你最热情的一个客户小组。

3. 奖励可能会促进更多的启发和口碑。

策略14 社会化媒体 结合顾客体验

在你花时间和金钱在社会化媒体中让人“超赞”之前,必须确保你的客户服务、销售人员、产品都令人赞赏。

实战招式

1. 确定你的组织中,除了你之外,还有谁可以利用社会化媒体与

顾客进行互动。

2. 仔细检查你所有可用的库存、资产、时间和空间,以便用于推广。

3. 尽量有意义地整合最多的“赞”按钮到你的产品和对象上。

策略15  善用社会化媒体做广告 效用惊人

把朋友的口碑转化成个性化的广告版面,其力量比任何传统广告更强大,目前只有社会化媒体的广告版面才能做到。

实战招式

1. 使用社会化媒体的广告类别,引导你定义完美的目标群众。

2. 测试各种不同的创意广告。

3. 确认你的企业可以受惠于社会化媒体广告。

策略16 弥补错误 脱颖重生

通过迅速回应,对投诉表示关心,即使犯了严重错误,亦可在危机发生后获得较好的名声。

实战招式

1. 建立社会化媒体的危机计划。

2. 建立一套指引,在出现突发事件时便可以迅速回应。

3. 一旦确定了某个计划,便进行一两次演习。

4. 请确保能够密切地聆听,即使在周末和假日。

策略17 惊喜不断 粉丝誓死跟随

为你的顾客和潜在客户带来价值和喜悦,在他们有所需要时会记起你;当别人有所需要时,他们亦会推荐你。

实战招式

1. 制订策略,超越顾客的期望,给他们惊喜。

2. 根据你的产品和服务,决定你可以为“赞”你的每一个人赠送什么。

3. 创建一个社会化媒体通信计划,独特的标语可以使你与众不同。

策略18 让购物变得愉快

总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创造自己亦希望得到的购物机会,让购物变得简单便捷。

实战招式

1. 评估目前的网上购物流程。

2. 根据你的业务,开发简单的手机应用程序。

3. 把吸引别人的问题或有价值的内容,结合优惠信息,链接到你的网站购买或了解更多信息。

社交媒体的定义范文2

关键词:社会媒体;营销;泛娱乐

一、社交媒体的概念与发展起源

(一)社交媒体的定义和特征

关于社交媒体的定义和特征,传播学者安东尼•梅菲尔德认为其有以下几个特征:公开、交流、参与、对话、社区化、连通性。另外,迈克尔•亨莱因和安德烈•开普勒认为社会媒介是一系列基于Web2.0的技术和思想的网络应用,它允许用户创建和传达自己的内容(UGC)。也有学者认为,社交媒体也叫互动媒体。

(二)社交媒体的发展阶段

社交媒体最早起源于BBS论坛,注册成为用户之后就可以在符合论坛相关规定的条件下自主消息,也可围绕相关内容与论坛的其他成员展开讨论、交流。在互联网的市场上,有需求就会有开发。紧接着,人人网等社交平台出现,标志社交媒体进入第二阶段;而社交媒体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便是“微传播”。“两微一端”的发展带来的是“碎片化”表达。

二、社交媒体营销下泛娱乐化趋势涌现

(一)国内社交媒体营销现状

不难发现,所有中国现有的社交媒体几乎都可以从国外找到原型,从国外的Twitter到国内的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从国外的Youtube到国内的优酷、土豆,从国外的Wikipedia到国内的百度百科,还有各种位置服务、消费评论等等,这些媒体都为大众提供了大量互动交流的平台。目前,国内社交媒体的营销现状不容乐观,很多用户开始对各种植入广告产生抵触情绪,很多门户网站负责人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吸引用户点开链接,以此达到网络营销的目的。因此,在此背景下,社交媒体营销开始呈现泛娱乐化趋势。

(二)适度世俗化到泛娱乐化的变化

信息爆炸时代,媒介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受众注意力被分散,人们的媒介生活呈现明显的碎片化趋势,无序的媒介生态最终导致了媒体适度世俗化到泛娱乐化的转变。如此一来,互联网的新闻传播与新闻事实渐行渐远,而只是热衷于炒作所谓的“卖点”。近年来,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的资讯纷繁复杂,每一个市场竞争的参与者都使出浑身解数不断创新自身的营销策略,以求在恶性竞争中不被淘汰。然而媒体从业者的素质参差不齐,激烈的行业竞争便推动大部分媒体走向“泛娱乐化”的低俗传播模式。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科技的更新换代,受众已经由完全被动接受者变为掌握传播主动权的消费者。社交媒体的评论、转发、点赞、打赏等功能是人们充分表达自我观点的新手段,而媒介泛娱乐化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也满足了较多消费者的表达和参与需求。

三、如何有效应对社交媒体的泛娱乐化倾向

现如今,当我们打开社交媒体,看到的更多是营销、卖点、故事,事实、公益、理性却越来越少见,所以更应该想想如何有效应对社交媒体的泛娱乐化倾向,如何规避不良风气,使之坚守最基本的媒介专业主义底线。

(一)加强社交媒体法律监管

1.完善网络信息管理的法律。针对泛娱乐化现象,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但对于社交媒体信息供给泛娱乐化的具体规定目前还存在漏洞。对此,首先应界定清楚哪些内容是不可娱乐的,防止媒体钻法律的空子;其次,出台相关社交媒体泛娱乐化法律法规的管理细则,加强对社交媒体信息的监管。只有在法律上加强监管,才能对媒体起到震慑作用,从而缓解社交媒体的泛娱乐化倾向。2.强化社交媒体法律法规的管理力度。法律的实施效果在于强有力的执行力,对于国家制定的网络信息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关执法部门必须严格执法。首先,执法部门必须严厉制止社交媒体打球的行为。同时为了避免因社交媒体钻法律空子而出现“灰色文化”泛滥,相关执法部门必须加大惩处力度,重视这种不健康的泛娱乐化现象对大众思想的侵蚀。

(二)提高社交媒体专业化

1.加强融媒体优势资源整合。融媒体是以发展为首要前提,把单一媒体的竞争力转化为多媒体竞争力,如此一来实现了资源通融。因此,在如今的融媒体时代,只有创新才能保证生命力,唯有更新换代,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可以有效避免社交媒体的泛娱乐化操作,不再致力于发掘新闻信息里的消费和调侃因素,而是专注于补充其他媒体由于技术限制无法接触或挖掘的事实层面,使新闻内容本身更加丰富。2.增强媒介专业化。专业化一定是未来社交媒体的发展趋势,随着分众化传播的加剧,社交媒体传播时的重复化将得到有效的克服,这样一来,高效利用媒介资源使新闻的公共性、客观性得到保证,从而使泛娱乐化传播趋势失去它的必要性。同时,专业化也是为了将媒介自身独特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更好地发挥新闻对公共生活的影响作用,体现其公益属性。随着媒介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发挥教育大众、引导价值的作用才是我国的媒体今后发展的趋势;而受众只有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才能影响媒体不断改善自身的问题来适应新环境的需求,所以可以说受众和媒介是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

参考文献:

[1]李宝玲.实施社交媒体营销拓展网络营销渠道[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2(1):13-14.

社交媒体的定义范文3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搜索引擎营销”进行广义的定义,以下是我的几点建议:

1、不认是在我们的网站或是互联网生态系统,找到我们需要的信息。

2、让消费者引起注意,并参与信息的内容活动。

3、要让消费者相信你提供的内容是准确的。

4、让消费者引起关注,并受到我们信息的积极影响。

5、要让这种影响力得到验证。

在效果上讲,我们想要的是找到有影响力的内容,并让消费者消费,进而让消费者选择我们的产品、品牌或是服务。这种活动可能包括注册、跟随、链接我们或是与我们共享在线身份等。

由在SERP中简单显示,这是一个巨大的跃进。最有意思的是,在SERP中,我们想让消费者交互的绝大多数内容包括:维基百科、Tweets、Facebook信息、LinkedIn内容(包括个人档案等)、评论网站和博客、移动内容。

在上述所有位置,引起消费者关注的最好办法是通过关键词进行定向。在SERP中,关键词由消费者搜索。但是,在许多其它的情况下,关键词意味着终结。关键词描述内容,或者说是消费者的兴趣。比如,Facebook广告基于关键词,当消费者行为不是搜索行为时,在Facebook上的档案网页和其它网页会按照消费者与其它朋友共享的爱好进行定向。另外,Facebook和Twitter被搜索引擎在适时环境中被索引。这意味着你的社交媒体战略在绝大多数的搜索引擎中与SERP有关联。社交媒体广告会继续以关键词为导向,不论是与状态升级,还是基于社交媒体参与者的共享爱好。

如果我们无法得到品牌,找到适应的内容,则我们无法在营销中取胜。根据comScore、尼尔森和其它的数据提供商数据显示,SERP中获得接入消费者的有效办法,但消费者在大的搜索引擎中搜索花的时间更少一些。为了取胜,我们的战略需要向更广的生态系统拓展。

社交媒体的定义范文4

农夫山泉与《京华时报》互掐,自媒体“五岳散人”成为了焦点人物;自《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再到最近的《致青春》,票房过亿成为了国产电影成功的标签,这军功章的一部分来自自媒体推介;阿里插手新浪微博,更是为让人们为“电商+自媒体”充满想象……这些新闻热点的背后有着一条共同的线索:自媒体发力越发凶猛。

 

一、媒介之变

在上个世纪60年代,西方著名学者麦克卢汉在著作《理解媒介》中指出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即信息。在几十年前,这样的说法对普罗大众来说还有些生涩。而时至今日,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可以在社交平台上成就自己的“自媒体”,这正扣合麦克卢汉之言。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

“自媒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02年Dan Gillmor对其“新闻媒体3.0”概念的定义中,”新闻媒体1.0“指传统媒体或旧媒体,“新闻媒体2.0”指新媒体,3.0则指自媒体。

 

自媒体的产生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扎根于普通公众,区别于传统媒体,特别是在传播渠道、受众、反馈等各方面与传统媒体迥异。自媒体带来的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完全颠覆了以往的新闻生产流程和媒体价值观。

 

最近张朝阳曾发表看法认为“媒体民营化激发了媒体变革与自媒体兴起”:以前媒体至少是国有企业的背景,现在流行自媒体,每个人写出最优秀的文章或者写出最有见地的文章,而且能在SNS上引起传播的一定是要好东西。

 

你书架上的存书是否蒙灰渐厚?有多久没有购买过报纸了?登陆门户网站的次数是不是越来越少了?而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却是过去数倍,信息本身和传播渠道都在被重新解构,媒体形态自然随之变化。

 

二、认识自媒体

第一个对“自媒体”做出释义的是Shayne Bowman和Chris Willis:

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2003年出版Shayne Bowman和Chris Willis的《自媒体研究报告》

随着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以及自媒体自身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本土化的定义描述不断出现。国内自媒体代表之一潘越飞对自媒体的定义是:说人话、接地气、有标签,他理解的自媒体背后应该是活生生的人。有一次,他借着酒劲在自己的微信公共平台上吐槽,事后想起颇有悔意,但粉丝们却坦言,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潘越飞。另一代表罗振宇认为自媒体应该具备以下要素:第一是以人格魅力为核心;第二就是全平台,不局限于某一载体;第三是必须有商业价值。“自媒体应该是具有强烈个人特征和风格的小群体或者个人搭建的媒体。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其实自媒体这个事并不新鲜,一本书就是自媒体。”新媒体观察者、上海交通大学教师魏武挥如此认为。在过去,个体的声音几乎没有被传播的权力,报纸上的一个小豆腐块,广播中的一段声音,电视中的一个镜头都隶属于“公媒体”。

 

公媒体与自媒体的区别?

自媒体可以撇开公媒体从属限制,释放了大部分写作自由,更能自由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强烈的个人色彩,加上新兴平台的高传播机制,使得自媒体超过了机构从属层级,直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牛智超(Bianews责编、记者)

从具体形式来看,从最早的MSN、ICQ,到论坛、博客、博客、微博、微信等都是自媒体平台。几经流变,这其中有些形式已渐渐式微,而有些则横空出世、势头正猛。

为了理清其变化,这里以博客、微博、微信三种最重要的自媒体平台作为主要讨论对象。

博客:如果说自媒体发迹于QQ等即时通讯工具,那么真正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其标志是博客的广泛普及。博客的最初形态是1997年一些程序员尝试在网上推出的超链接形式日记,后来才发展成为网络爱好者开发出的形形博客网站。不论是搬到网络上的“日记本”,还是公开的“评论集”,个体至此找到了发出声音的“自留地”。

 

微博:刚出现时,还有人将微博理解为减缩版的博客。事实上,140成为了一个神奇的数字,而且网状的微博平台更是本质上改变了信息输出与接收的方式。

微信:腾讯微信团队总负责人张小龙这样描述微信:微信的起点,就是一套消息系统,核心就是“对象”和“信息”,其最关键的使命是沟通。而不同人的眼里,却有不一样的微信,在《商业价值》看来:对一些爱拍照的人而言,微信是一个方便的相册,从这个角度看,微信像是个社交网络;也有人拿它当记事本,可以语音记录;它还是个简单的提醒工具,只要语音输入,它能在准确的时间给出提醒。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把微信当成新形态的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越来越多的自媒体把微信当成发行渠道……

 

独立博客 VS 微信公共账号

形式上看,二者似乎区别不大,都是“草根,源于大众,为了大众”。本质上却区别很大,最主要的是,微信公众号模式为优秀、认真的自媒体作者提供获取商业回报的可能。博客像是守株待兔,发表文章后,不知道谁会来看、多少人回来看,什么时候来看,博客每天的流量是变化不定的,一段时间不更新以后,可能流量就会大不如从前。微信则是主动出击,点击“群发”后,所有的订阅者就都收到了,订阅量是可知而且相对稳定的。而且在互动层面,在微信中,读者与自媒体也可以进行更为私密和随意的互动。

 

微博大号 VS 微信公共账号

微博之于自媒体平台的优势在于其已有的社交图谱(强关系+弱关系),以微博大号 VS 微信公共账号微博之于自媒体平台的优势在于其已有的社交图谱(强关系+弱关系),以及长期积累下来的用户阅读偏好。微信之于自媒体平台的优势在于其已有的强关系社交图谱,以及作为私密联系工具的精准投放,良性点对点的互动机制。作为自媒体运营者很容易在微信平台上建立起自己的读者圈子。

为什么自媒体会在微信这个节点上被引爆?

博客和微博的内容生产已完成了两次从草根化到精英化的路程。微信则给了草根精英化的第三次机会。相比于博客和微博,微信具有以下三个优势:一是它是纯粹的移动互联网产品,作为一种阅读行为,现在读者最有可能发生阅读行为的是在碎片化时间;二是可控性高,到达率高,用户数高,就是现在流行的一句话:“与其弱弱地影响10万人,不如深深地打动1万人”;三是商业化的可能性,从to B层面,可以展示广告,从to C层面,可以发展为读者付费。

 

——Chaos(tech2ipo专栏作者)

社交媒体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移动直播 场景未来媒体

一、直播,浸媒体时代的入口

2016年,出现了一场由技术推动的移动互联时代的媒体转型。在这样风卷云涌的变革之下,多样的趋势、迅疾的变化越来越汇聚出一个共同的特点:智能终端的发展普及、碎片化信息的海量铺展和360度包裹式的信息,让用户沉浸于茫茫的信息海洋,浸媒体成为今年传播创新不可不提的热点。

浸媒体是在新浪新闻举办的2016未来媒体峰会中出现的概念,本次峰会即以“迎接浸媒体时代”命名,新浪网副总裁、新闻总编辑周晓鹏、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葆华和硅谷精神布道师皮埃罗・斯加鲁菲等大咖以此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

关于浸媒体,目前尚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笔者粗浅地认为,“浸”是沉浸的意思,浸新闻就是沉浸式新闻体验,浸媒体时代即是要满足人们对于沉浸式新闻的体验。这种与新闻事件同在的“在场性”,让用户随时随地得到浸入式体验――让观看者得到更加真实的亲临现场感,正是“浸入”的意义所在。

谈到浸媒体,移动直播和虚拟现实是当下绕不开的两个话题。

目前正在流行的网络直播,应当称之为网络互动直播,它是依托移动互联的网络环境基础,以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和直播应用程序为软硬件支撑,基于兴趣形成的网络视频信息实时呈现和交互传播模式。

从传统媒体的实时聚合向移动媒体实时呈现的转变,才是让用户沉浸其中的关键。其实直播聚焦的就是实时呈现的能力表达,旨在为用户创造沉浸式的场景。彭兰教授曾在《场景:移动时代媒体新要素》一文中提出:“与PC时代的互联网传播相比,移动时代场景的意义大大强化。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的感知及信息(服务)的适配。”?q?

直播当之无愧地可以被看作浸媒体时代的入口之一。因此,用场景理论观照网络直播,以网络直播反观场景传播,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当前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直播+全场景,浸媒体时代打造全新媒介生态的动力

当前,传媒业边界正在消失,格局正在重塑,媒介生态正在重新构建,媒体逐渐将用户的生活紧紧包围。场景时代的到来指日可待,美国科技作家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著作的《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认为,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定位系统构成了场景的五种原力,同时提出,五种原力正在改变用户作为消费者、患者、观众或者在线旅行者的体验。它们同样改变着大大小小的企业,正在推动建构一个未来真实可感的场景时空。此情此景下,无论是技术还是用户都已经准备好迎接如此全新的浸媒体时代。

在技术方面,媒体与人工智能正在融合碰撞。一方面,网络高速互联、4G、wifi覆盖首先为其提供了技术基础。另一方面,依托移动设备技术的力量,未来直播的应用场景正在大幅拓展。例如:在今年北京车展期间“花椒”曾首次尝试VR直播,用户打开直播,即可看到立体的车型、配置等情况,改变了以往“二维图片+文字”的呈现方式,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引爆直播临场感,带来全景视频体验。同时,为这些智能技术提供支撑的大数据、云计算更是功不可没。事实上,场景理论赋予直播全新的意义,在网络互动直播中,通过大数据、传感器等在内的技术的进步将促使其更精准地进行服务适配,能提供更多的功能和服务,推动专业的、优质的内容融入到直播当中。

在用户方面,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经基本完成了从电脑端向移动终端的迁徙,企鹅智库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天使用移动终端超过1小时的用户比例在81.5%,长达3小时的用户比例达到46.6%。以上数据充分表明当前的用户注意力已经发生转移,全身心投入到移动终端。注意力就是用户黏性的源泉,移动终端的用户黏性一旦形成,移动直播就拥有了大规模的潜在用户。在这其中,使用社交媒体应用获得新闻的比例更是高达49.4%,不难看出,社交媒体是目前移动用户与媒体接触的首要入口。社交媒体培养出用户乐于分享、乐于交流的社交氛围,超大的社交平台培养了用户的使用惯性,但现有的社交媒体多为简单重复的交流模式,用户的需求并没有得到完全的满足。目前,以微博、微信为首的超大社交平台,资讯形式多为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关注对象相对固定,用户得不到真正意义上个性化、参与感的满足,这样的推送终有一天会被用户所排斥。

三、直播+全场景,如何打造媒介全新生态

网络直播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依托于移动互联技术、立足于人人皆可参与的UGC模式,通过实时呈现、在线社交及全景体验等方式,给新闻生产、社交环境等方面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直播+全场景,重塑新闻生产生态链。以直播方式报道新闻由来已久,以往的电视直播,受众的视角会受导播机位的限制,而当移动直播进入视野后,从新闻生产过程到用户体验完全被改变,各种个体或自媒体从自身视角出发提供的碎片化新闻素材,为用户呈现了多元的思考角度。移动直播的优势尤其在突发新闻的处理上意义重大,特别是借助VR/AR等技术,用户在体验直播的同时完全沉浸在新闻现场中,不仅仅是身临其境的感受,更是用户选择观看角度的完全自主。

因此,全场景直播完全改变了以往的新闻生产生态,新闻制作者与用户的界限逐渐消融,用户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主选择视角。未来技术发展将会进一步将直播推向更多领域,而直播的意义不仅仅作用于新闻生产方面,更会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改变未来的媒体生态。

直播+全场景,打造新型社交环境。现实生活依托具体场景互动社交,而在线上传播过程中,作为场景五原力之一的“社交媒体”是移动传播生态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更是整个传播过程中的内容平台。网络直播平台的互动频率高,社交氛围浓郁,高质量互动的新“玩法”使用户和主播对直播产生依赖。相比单纯的文字、图片、视频,网络直播拥有更深入的交互体验与在场参与感。比如,用户乐于运用趣味性极强的虚拟道具作为礼物,通过这种符号化的方式表达观感和情绪。同时,主播可以根据直播平台的功能开展多人参与的互动,主播与主播之间、主播与用户之间,甚至用户与用户之间,都可以建立起亲密的互动行为,营造一个虚拟但可感的社交场景。在这里,直播已经演变成一种社交方式,直播间变身为社区。

直播驱动媒体焕新思维,赋予情感和创意。迎接未来的媒体时代,“浸媒体”是传播的关键词,媒体要给用户提供沉浸式的资讯内容、思维方式,让用户有沉浸式的思维表达和思维模式,有沉浸式的体验,在此过程中,直播需要借助虚拟现实、算法、大数据等技术来实现。未来的直播不可或缺的是技术动力,但更需要的是艺术驱动,这种艺术是思维和表达的艺术,需要情感、需要创意。《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也曾经提到:社交媒体作为场景时代的一个重要元素,随着社交媒体与其他四种技术的结合,它将成为极富个性化内容的源泉。这些内容使得技术可以理解你是谁、你正在做什么以及你接下来可能做什么等场景。预测用户未来的想法与期待,引导用户需求与行为才是移动传播的落脚点所在,更是“浸媒体”时代全新生态的动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 新闻记者,2015(3).

[2][美]_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著,赵乾坤、周宝曜译.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社交媒体的定义范文6

用户们对社交媒体给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打了百分制中的73.4分,说明他们对社交媒体持有非常正面的看法。本次调查利用了大数据挖掘,微博文本分析,以及网上调查三个渠道,共覆盖60个中国城市,7.4万个样本以及300万条新浪微博内容。

"这个研究项目让我们清楚地捕捉到了中国社交媒体用户的行为和态度,"凯度公司传播总监曼迪·浦乐表示。"我们发现了中国社交媒体用户的特别之处。

该研究也让我们建立起了很好的参照系,能比较中国和其它国家的情况。同时我们也有机会把将来的数据与今年的作对比,以观察中国社交媒体环境的变迁。

核心数据67.2%"调节心情,缓解压力" 48.3%"让生活更便捷,更高效"有12,221名实名注册用户参与了该报告的网上调研部分。其中76.8%的用户表示社交媒体对他们生活的影响是正面的,16.5%认为中性,只有6.7%的被访者认为社交媒体让生活变坏了。

就正面影响而言,人们认为社交媒体可以"调节心情,缓解现实生活中的压力"(67.2%)和"让我的生活更便捷,更高效"(48.3%)。而在负面影响方面,人们担心的有"对纸质书籍的阅读少了"(52.8%)和"个人信息安全,隐私缺乏保障"(39.1%)。

虚拟社会的联系看起来还没有严重影响真实生活中的关系,因为仅30.8%的受访者认为社交媒体"降低现实中人际交往的质量"。"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把社交媒体作为`晒幸福’的渠道,比如美食、美景、萌宝宝。

中国人还利用社交媒体调侃不如意的事情或是坏现象。他们认为社交媒体是用来排遣生活中压力的有效工具,"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媒介与消费行为研究的研究总经理沈颖评论道。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人们开始关注隐私和社交媒体对现实生活中关系的负面影响。我想以后我们会听到更多的此类担心,而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将更多地显现出来。

"沈颖的团队执行了该调查的网上调研部分。网上调研也调查了微信和微博的使用情况。

受访者认为微博是个"公开社交"渠道,在"公开互动"方面领先于微信(40.2%对25.3%),而微信则是个"私密社交"渠道,更多地用来与同学、朋友和同事沟通(76.3%对69.6%)。该报告还分析了5.3万名中国城市居民的连续性调查结果,得出了中国社交媒体用户的特征。

在80后90后人群中社交媒体的渗透率高于城市居民的平均值。社交媒体用户中48.6%的人单身,而城市居民总体中只有29.5%的人是单身。

尽管社交媒体用户喜欢追逐最新的时尚和科技潮流,但他们同时也有很多精神层面的需求。他们中同意"我有信仰"的人和"我对其它文化有兴趣"的比例都高于城市居民整体平均。

为了解年轻一代的社交媒体用户,该报告对8000名80后90后新浪微博用户的300万条微博进行了语义分析。两个人群在微博上都表现出了压倒性的正面情绪,其中80后(76%)稍稍高于90后(72%)。

"拥有6亿用户的社交平台反映和定义了什么是中国当下最热门的话题,同时也提供了最佳的了解中国消费者的机会。我们的研究利用了CIC自有技术分析了80后90后用户发表的300万微博内容,"CIC的创始人和CEO费嘉明评论道。

CIC是凯度旗下专业社交媒体分析公司。"我们发现80后和90后在社交媒体上对待他人非常有互助心,充满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