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教育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教育教育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教育教育案例

劳动教育教育案例范文1

关键词:劳动法案例 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在技工学校中的应用,能够使学生清晰的认识到抽象的法律概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劳动法案例教学模式概述

案例教学法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运用该方法对案例进行解剖,能够将深奥的理论变得更加简单,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主动的融入到学习中来。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实力的重要形式,改变了传统理论教学中存在的轻实践重理论现象,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劳动法案例教学能将单向的知识传递转变为双向的交流,促进知识的有效反馈。

二、技工学校劳动法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教学素材。当前,我国的劳动法教学缺乏有价值的教学素材,造成这种原因主要是由于劳动关系契约化时间相对较短,由于经验不足,导致劳动判例的个性化不明显,存在诸多问题,当前我国的司法判决书内容过于简练,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缺乏正当性的阐述,导致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会出现机械而又俗套的判决。

(二)教师和学生在案例教学中两级化严重。当前的劳动法案例教学主要以课堂讨论为主,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承担着案例筛选和问题提出的职责,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在我国的案例法教学中,讨论会占用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无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造成该种原因主要是由于受我国教育体制影响较大,我国的技校学生大多都是初中、高中升入过来的,对劳动法内容不理解,并且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案例法教学的内容,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与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不相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批判创新意识无法得到培养。

(三)教学内容不规范。当前案例教学法要想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需要结合技校当前的发展情况,依据自身的条件和认识程度进行探索,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缺乏统一化的标准,没有统一化的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问题,导致各项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我们在课堂引用的案例通常是通过启动仲裁或者诉讼救济的形式,使案例获得裁决,来以判例的形式展现出来。当前在我国的技校中也缺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课程的建设,甚至有些学校减少开设相关课程的课时,导致技工学校的实践教学无法顺利开展,不能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因此需要教师制定合理化的纲要和标准,确保案例教学法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

三、技工学校劳动法案例教学模式的反思

(一)确保案例认知与选定的合理性

案例教学法的开展受案例的数量和质量影响较大,要想确保案例法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案例范围,对案例做好认识和界定。其中,狭义的案例主要是指存在权益纠纷的案例,需要对案例与判例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将判例归纳为案例的范围内,将其作为案例教学素材来使用,充分的展现出案例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为了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需要对案例教学的范围进行拓展,将其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对案例进行合理的搜寻和筛选,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运用劳动法理念和知识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强化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合理选择劳动法案例教学对象

要想确保案例教学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正确选择教学对象,解决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现出案例教学法的个性化教学风格,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W,确保案例教学法的合理性。由于技工学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大多是从事实践性的工作,在就业选择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劳动法,甚至劳动法使用不当会造成劳动纠纷事件的产生,掌握劳动法,有助于强化学生择业和维权权利,充分发挥了案例法教学的重要作用。因此,应该选择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劳动法案例教学对象,将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贯穿于案例法教学的整个过程,对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准确把握劳动案例法教学内容

第一,对劳动关系进行定位,案例教学的主要任务分为应否适用劳动法和如何适用劳动法两种。其中应否适用主要是指对劳动关系进行判定和定位,如果将其作为一种劳务关系,需要确保在劳动法规定的范围内去实施,防止由于法律适用不当造成的法律制度混淆。但是如果作为劳动关系,则需要对适用民法进行调整,需要正确适用法律规则,对社会关系进行准确定位。第二,对适用管制规范和自治规范进行合理调整。劳动法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脱离于司法框架而使用,确保劳动法在工时、工资和安全卫生方面的基准化,使劳动法向着公法化方向发展。需要将劳动契约中只能适用于劳动规范的行为进行调整,确保契约规定和选择行为是在劳动者自愿的情况下实现的。

四、结语

案例法教学是当前技工学校实践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促进了案例教学法的改革,克服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案例教学法的弊端。在技工学校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对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确保多种案例教学法的正确合理运用,确保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孔令仙,刘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法案例教学理念的改革[J].鸡西大学学报,2013,(11).

[2]张静.案例教学法在劳动法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5).

劳动教育教育案例范文2

关键词:思政教育;劳动教育;服装设计专业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劳动教育中,能够将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开展劳动。

1劳动教育的意义

(1)加强合作交流。在集体劳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集体的劳动目标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因此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合作交流意识,并且严格按照课堂秩序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展开导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不同学生具备的特征进行合理分组,并且确定每一组的组长,学生在接受课堂反馈的过程中,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提出疑问。学生在这种小组学习合作中更积极投入,更乐意地参与其中,更珍惜这样的小组学习合作方式,通过小组协作进行小组学习,并彻底检查问题,以解决现有的教学问题。学生在反复的问题讨论和实验过程中,充分利用科学知识和材料,建立有序的合作分工,在相互激励中不断完善相应的知识体系结构,最终追求骄傲和荣誉,克服问题解决中的困难,以促进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质量[1]。(2)促进动手实践。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缺失了劳动教育,也就失去了实践的重要含义,一些学生参与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知识形成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开展动手实践。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需要推进高阶思维的形成,而不是一味地将实践作为劳动教育的唯一途径,否则会失去实践学习的重要价值。因此,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劳动实践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折射到学习中。例如,在进行教学分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划分不同的知识点,也不知道分类背后的依据是什么。因此,教师在合理分类时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性的模拟情境,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科学分类的意识[2]。(3)累计问题经验。劳动教育涵盖了很多方面,在进行高校劳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动手实践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而是希望学生通过实践产生价值。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劳动经验更好地学习,充分发挥教育的真正价值,使得学生意识到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解决问题及经验累积的过程。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通过经历和学习形成经验、技巧、方法等,最终能够解决各类问题,确保学习的多样性,培养思维创新能力、意义认知建构能力[3]。

2思政教育元素在劳动教育中的融入与创新应用

(1)创设劳动情景。作为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应当注重教材的重要作用,而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据及重要资源,在文化传承及知识传递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教材,并且创造性地完成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有关劳动教育及思政的相关资源,充分发挥当下劳动教育及思政教育存在的价值。通过围绕教材例题创设相应的情境,除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落实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功能。同时,教师应从劳动教育这一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探索,并且创造性地对教学资源展开利用和挖掘,延伸课堂教学内容,确保课堂教学质量[4]。在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专业特征,将军队文化及企业文化贯穿于专业教学中,以校企合作项目、毕业设计项目的各项措施作为重要的载体,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深度融合,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宇航服、战训服等类型的服装进行项目探究,最终融入爱国教育及劳动教育。(2)打造师资队伍。想要推动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育更加专业化,应当建立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及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背景下开展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育,应当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在为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当加强理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责任感及使命感。同时,服装设计专业可以在校内选择一些具有相关教学背景的教师担任课程讲师,也可以对外聘请一些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及实践经验的劳动教育传递者,如劳动模范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构建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从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根据教学规律设计多媒体课程,收集数据,逐步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思维、练习等教学联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正逐渐从被动倾听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校企合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及思政教育元素,围绕品牌文化及毕业生案例等多项内容出发,使得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融入文化教育,强化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3)开展教学评价。首先,素质教育要求服装设计专业劳动评价机制更加关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从而达到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提升的最终目的。故而,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的目标构建不能过分依赖传统评价体系,而是应敢于挑战,突破原有评价体系的桎梏,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与创造、合作与共享等目标设定其中,立足“教”和“学”两个基本点制定综合性评价目标体系。其次,教师主导下的教学目标体系构建不能只拘泥于劳动知识的建构,应充分了解学生劳动学情,预设教学目标,并预测教学目标达成度[5]。教育事业是人的事业,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底蕴。因此,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的建立也应是动态发展、有机生成的。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应从对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文关怀和美育情感培育出发,从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出发,把美育能力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设计到教学评价中,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首先,评价的因子设计必须体现学生持续发展的特征,如合作、自我管理、美育创造力等内容;其次,评价措词要彰显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持续提高的特点,如“不断改进”“学会使用”“持续提升”;最后,评价的标准要符合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美育培养规律,不能出现“揠苗助长”式标准[6]。(4)开展提问教学。高校劳动学科内容具备较强的综合性,蕴含丰富的知识量,其教学的有效性对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思政课堂上实现有效提问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教师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中,教师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等合理设置相应的问题,使课堂提问环节得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后续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有效推动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深入发掘教材内容并围绕重难知识点作相应的知识延伸,根据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及知识理解能力,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设计相应的问题,促进师生共同思考、共同进步。此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需要注重连贯性,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前后的密切联系,实现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渐理解问题背后所揭示的课程内容。此外,教师需要关注思政学科所具备的较强抽象性而给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记忆带来较大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教师设置问题内容时可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结合现实生活展开深入思考,加强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感知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服装设计专业劳动项目,并且自觉维护劳动的成果,在专业教育推进的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使专业教育能够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同时,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坚定学生的专业志向及劳动信念,努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艳.特教中专学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6):138-139.

[2]葛彦,傅海洪,吕冬云,等.“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科技进展,2021(6):63-64.

[3]李仙娥,刘跃强.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66-68.

[4]王新刚,郭宏洋.中高校思政课中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提升问题研究:以统编人教版教材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21(6):102-107.

[5]梁杰,肖扬伟.新时代红色家书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逻辑与路径[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1,12(3):1-6.

劳动教育教育案例范文3

                      培养劳动习惯,学会体验幸福

                                夏冉冉

一、问题标题  

“幸福是什么”教学微案例

二、问题描述/呈现

现在出现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从来不劳动,甚至穿衣服,背书包这些小事都是依靠家长,我的这个教学微案例目的就是教会学生主动参加劳动,养成劳动的习惯,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幸福是什么》,通过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指引下去寻找什么是幸福的故事,告诉学生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参加劳动,尽自己的职责,做对别人有益的事。

三、原因追溯

造成学生缺少劳动的原因有:1、家长溺爱孩子,不舍得孩子劳动,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自小娇生惯养,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孩子难以体会到劳动的意义;2、现在学生大都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管不住孩子,溺爱孩子;3、错误的教学理念,学校和家长方面忽视劳动的作用,只追求学生的成绩。

四、方法/策略选择或者技能应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填写,写方法策略或者技能)

1、教师分析课文,理解文中告诉学生相关的道理;

2、教师需要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举例;

3、教师做好学生关于老董就是幸福相关回答的评价;

五、实施过程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地读读课文,并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课文中所讲的幸福是什么?

(本文讲三个牧童为人们疏通了一口泉眼,砌起一口井,智慧女儿代表人们感谢他们并祝他们幸福,可他们不明白什么是幸福,于是智慧女儿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十年后他们明白什么是幸福。)

师:这三个人明白的幸福是什么?

生:幸福要参加劳动,尽自己的职责,做对别人有益的事

师:假如你是第一个人,在给病人治好病之后,病人们会怎么说?怎么做?

生1:病人痊愈之后,会说谢谢你,给我治好了病,你挽救了我的生命,你就是我的救命恩人。

生2:病人们会说,十分感谢你,我要四处帮你宣传。

生3:如果我是那个医生听了病人们的话,会感到很开心,很幸福,很有满足感

师:病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病人们会特别高兴,他们身体恢复了健康

师:无论是病人,还是医生他们都会感到很开心,很幸福。

师:作为我们学生,应该做什么才会让自己和别人感到幸福呢?

生:我觉得好好学习,学习成绩提高会给我带来幸福。

生:我认为在班级做好值日,把班级打扫的干干净净,这样我和同学们都会感到幸福。

生:我觉得在家里帮爸妈做好家务,爸妈和我都会感到幸福。

师:同学回答的都特别的好,幸福就是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六、实施成效

1、教会了学生热爱和尊敬劳动者,让他们认识各行各业劳动的社会价值,并从小立志做个光荣的劳动者;

2、培养了孩子的劳动习惯。养成学生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观念和勤劳俭朴的品质。

3、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劳动教育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劳动教育强调动脑与动手、实践和体验相结合,在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中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鼓励学生劳动出发,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4、有益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通过鼓励他们劳动,通过劳动,他们有了新的生活体验,感受到了集体的需要,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七、评价与反思

劳动教育教育案例范文4

计算机专业创业模式职业体验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职业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沈阳北软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北软”)计算机专业教研室借鉴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结合北软的学生实际情况,以“感恩、爱国、励志、劳动、技能、职业”六方面教育为核心,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建立以专业培养目标为职业定位,以职业的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和组织教学。

一、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思想

1、以爱的教育为核心,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以科学的劳动观与技术观为指导,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因感恩而成长,开展爱国教育,让学生因爱国而高尚;开展励志教育,让学生因榜样而勇敢;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因劳动而光荣;开展技能教育,让学生因实践而自信;开展职业教育,让学生因修养而美丽。

2、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创业就业为导向

在这个创新型社会,我们将满足当代企业的工作需求和创业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全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关注企业岗位需求变化,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规模,以创业就业为导向开发、设计和实施教育培养方案。

3、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不脱离客观实际

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通过与当地软件企业合作,让企业技术专家参与专业技术授课和实践教学,增强实际技术应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结合计算机专业要求,在扎实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及时了解、掌握计算机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及相关技能,实现专业教学内容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4、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组织的灵活性和科学性

根据东北区域经济技术的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北软学生基础、认知水平、技能、经验和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实际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

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

计算机专业坚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念,以“爱的教育”为核心。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等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适应企业第一线需要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探索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教学策略和模式,改变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建立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习快乐,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三、计算机专业培养具体内容

1、开展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培训

第一、进行职业教学理念培训。学院邀请国内职业教育研究专家来校讲座,进行职业学院的教学改革的理念、思想、方法作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为学院改革和实施现代职业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进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课程是实施教学工作的前提,而搭建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有教师来完成,学院邀请专家来校进行专项培训,对专业骨干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理念、方法的培训。

第三、重点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下培养的是符合市场需求的综合职业素质强的人才,学院邀请专家来校讲座,参加培训的教师都设计一份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答辩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2、提升专业技能和企业工作经验,增强教师实战教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变化很快,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技术,我们主要通过校内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培训和参加校外机构组织的专业技能师资培训,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教师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

3、综合、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对于教学模式来说也是这样,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应当有规律,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过程。

从教学改革的角度看,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本身就是创新和发展,我们要在原来熟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吸收其它教学模式的优势,开拓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按照职业工作过程来确定学习领域,设置学习情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通过手、脑并用进行探究式、发现式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形成学生关键能力的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

第一、采用实际项目教学。以现实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或具体项目的过程来学习相关知识,学与做融为一体。

第二、切实做好案例教学。要求各专业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等做好课前准备;教师设计好案例的呈现方法;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案例;指导学生写好案例报告;教师设计评价表册与测试题目等五个步骤进行分析论证,运用典型案例教学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劳动教育教育案例范文5

九月:爱国主义教育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和谐观教育,了解中华悠久的历史和名人,知道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通过班会、板报等形式开展活动。

(2)对学生进行“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勤学守纪的道德情操,通过演讲、诗朗诵等形式进行。

十月:学雷锋再掀:

(1)学雷锋活动,大做好人好事,将雷锋精神具体化,赋予时代意义,通过做好人好事,少先队活动、板报、诗歌朗诵等形式进行。

(2)文明礼仪宣传教育:着重对学生进行以“讲卫生、懂礼貌、守纪律、关心人”的文明礼仪等养成习惯进行教育。诵记《文明礼仪三字歌》,通过小组背诵评比等形式进行。

十一月:民族团结教育:

(1)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内容有《新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形式有案例分析、故事解说等,提高学生法律意识,懂得如何守法。

(2)对学生进行艰苦朴素教育,将革命老前辈的光荣传统,新旧社会的对比,让学生珍惜幸福生活,懂得勤俭节约。

十二月:安全,理想教育:

(1)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主要内容有:在校内、校外及外出时应如何注意安全,形式有板报,讲解等。

(2)珍惜时间:畅行未来主题队会活动,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共创美好未来的思想。

一月:复习考试寒假安全教育

(1)合理利用时间,做到劳逸结合,轻松考试,愉快度假期。

(2)寒假安全教育,主要有对人生安全教育,合理安排假期学习和生活,做父母的好帮手,对学生进行片区规划管理。

具体工作:

1、开展好学生的德育教育活动。

(1)和少先大队一起组织好每周的升旗仪式。

(2)增强学生们的环境意识,各个班级开展实践活动:

①、美化校园,应该是举手之劳;(班级实践活动内容)

②、国家级绿色学校的一分子,从思想上及行动上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班级座谈内容)

③、我们身边有哪些不文明的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去做?(班级学生的座谈会)

(3)充分利用好班会时间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班级座谈内容)

(4)班主任老师不但要成为学生们学习中的指导者、领路人,更要成为学生生活中的知心朋友,特别要关注那些较为内向的学生,多与他们谈心,及时、恰当的解开他们的“心结”,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和青春期健康问题。

(5)利用班队会的时间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增强学生的科普意识,使他们能够科学的、客观的认识自然,反对封建迷信。

2、严抓学生行为习惯及常规养成。

要继续强化对学生的常规教育和养成教育。以《家校礼仪常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到要求明确,内容具体,训练有素,方法灵活,善于指导,常抓不懈,使学生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从而形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实现七个达标:升旗仪式;校内外文明礼貌;一日行为习惯;课内外行为;间操及课外活动;眼保健操;卫生清洁和身心健康等七个方面。严抓班级分担区的卫生清扫与保持。及时表彰遵守典型,加大对违纪行为的批评处罚力度。

3、加强学生劳动观念和技能的培养。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义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系列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公众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把养成教育贯穿于各类实践活动之中。

4、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

组织学生学习常识性法规,加强警校共建,减少偶发事件的发生。培养学生高尚的志趣,不参与任何组织及不健康的事件。针对少数学生存有心理障碍,搞好心理疏导工作,促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组织学生学习各类安全法规,对安全教育要常抓不懈。

劳动教育教育案例范文6

中学生的“富贵病”,特指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的基础上,一部分中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以高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时髦病症。之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消费上的病态,是因为它既不符合我国国情,更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实际上是一种不健康心理的外在反映,具体有如下几种表现。

1.畸形消费,挥霍浪费。一些中学生追求“吃要高档,衣要时尚,花钱要大方”的理念。外出郊游,衣帽鞋袜,光鲜亮丽;食品饮料,一应俱全;高级食品用来逗小动物取乐,整瓶“雪碧”用来冲手去污。自己过生日,花费几百上千元,或开“派对”,或去“卡拉OK”;同学过生日送礼物,非名贵不出手。“追星族”观看明星演出,一张门票几十上百,一次不落。

2.爱慕虚荣,比富摆阔。少数中学生崇尚大款大腕大亨,羡慕金钱、别墅、宠物,眼睛盯着老外,衣着追求名牌,互相斗富、显阔,一比父母地位,二比家庭财产,三比住宅豪华,四比家具高档,五比衣着名贵。一见时髦精品,强逼父母买下,拿到别人前炫耀;高级游戏机慷慨出借,以示潇洒。

3.养尊处优,好逸恶劳。极少数富贵家庭子女从小养尊处优,好逸恶劳,浪费奢侈,不愁金钱,不愁前途。而一些小康人家的孩子,家境虽不阔绰,但家长却百般呵护,过分溺爱,导致孩子从小娇生惯养,缺乏生活自立能力。在学生宿舍里经常可以看到“爸爸爬上爬下挂帐子,妈妈低头弯腰铺席子,孩子一旁坐着嗑瓜子”的现象。

4.追求享受,丧志。“少年不知愁滋味。”反正钱是父母挣的,幸福是家庭赐给的,自己生逢其时,命大运好,何不到人间“潇洒走一回”。在这种心态下,极少数的中学生有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思长进,丧志;养成懒散、怠惰、松垮、疲沓的坏习惯,不能适应学校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紧张的学习生活,缺乏学习兴趣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害怕、藐视艰苦的体、脑力劳动。

二、中学生“富贵病”的成因

中学生“富贵病”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深刻的社会时代背景,也与他们身心发展不成熟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与学校缺乏正确的消费教育的关系最大。

1.社会根源。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学生“富贵病”实际上是社会所存在的消费病态在中学校园的折射、投影,它是这一社会病态在一部分中学生身上的不良反映。(1)错误的舆论导向。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财富日益增长,人民生活大大改善。经济增长的势头和日渐积累的财富诱发了人们的消费欲望,这本是正常现象,只要引导得当,合理的消费反过来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可惜近来我们的社会舆论出现了错误的导向:淡化了艰苦奋斗的宣传教育,将本来应适度的消费变成了鼓励消费。有的报章杂志、电影电视甚至公开宣传高消费、超前消费,这种宣传助长了享乐、挥霍浪费的社会风气,对缺乏辨别能力的中学生是极大的诱惑。无怪乎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艰苦传统教育时,一些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哑然失笑:“现在还讲艰苦奋斗?”(2)社会病态消费心理的感染。目前,社会上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不是想着如何去回报社会,而是大手大脚地花钱,露富斗阔比排场。他们把追求物质生活当作自己至高无上的目的,捞现钱、重实惠、图眼前,成了其人生哲学。于是,这些人消费品款式常换常新,层出不穷,以时尚为荣;商品以名牌为贵,越贵越显出身份;花钱越多越大方,越出足风头。这种畸形的消费方式,刺激了部分中学生的消费心理,造成了他们的“富贵病”。(3)商品广告的消极影响。商品广告中展示的消费时尚性和价值观念,影响了中学生生活方式和行为的选择。由于中学生的可塑性强,在受到各种各样诱惑的情况下,意志薄弱往往脱离自身和家庭的实际,跟着市场感觉走,追求不符合其身份的生活方式。

2.家庭影响。俗话说“家长是子女最早的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从实际情况看,中学生出现的“富贵病”有家庭消极影响的因素:(1)放任:这种家庭大致以暴发户为主。家长赚了大钱,或为追求更大利润,东奔西颠,无暇顾及子女教育;或追求自身享受,纵情声色犬马,置子女教育于不顾。这些孩子长在灯红酒绿的氛围里,看惯了家长挥金如土的派头和财大气粗的架势,养成了骄奢逸、刁蛮任性的坏习惯。(2)宠爱:这种家庭一般以小康人家为代表,他们的钱袋不再像五六十年代那样羞涩拮据,便再也不让孩子过自己青少年时代的清贫生活,拼命让孩子吃好穿好用好玩好,他们对孩子的种种物质要求,有求必应,不怕过多,唯恐不足。于是,无止境的物欲的满足,养成了孩子不良的消费心理和习惯。(3)隔代教育:不少家庭的主男主妇忙着赚钱做工忙生意,把孩子交给祖父母教育。大多数祖父母一则年迈体弱,二则文化素质较差,三则护犊心切,老来安慰,只知呵护,不加训责,剩下的只有百般依顺,万种温情。这种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很可能导致孩子莫名的优越感和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心理和行为。

3.学校消费教育的滞后。学校消费教育工作的滞后、教育内容的陈旧、教育手段的单一,这些都在客观上容忍和助长了中学生的“富贵病”。商品经济活动及其行为方式,以它无孔不入的渗透性和贯穿力,影响着校园的童心,与学校主流――深层次文化教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不少教师一下子转不过弯来,有些迷茫、慌张,不知所措;一些教师则缺乏教育经验一时又无所适从,使不出劲来。由于对中学生缺乏及时导向,中学生在消费意识上的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他们就以迷茫的眼光注视着社会和人生,跟着感觉走,不知不觉染上了“富贵病”。

4.中学生特有的心理反映。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学家称为“半成人半小孩”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并未完全成熟。主要表现之一便是辨别能力不强,易出现盲目的从众现象。必须看到,目前社会上弥漫着一股很不好的风气,不少人崇尚能赚会花的理念,好摆阔炫耀自己,这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中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困惑。他们实际上搞不清楚是对还是错,只是感到那么多的人都这么做,那肯定错不了,也就有样学样了。

三、矫正中学生“富贵病”的主要对策

“富贵病”出现在中学校园的时日虽不长,但带给我们的忧虑却非常大。它的感染者虽在学校里,但根子却深植在社会上、家庭中。因此,中学生“富贵病”的矫正不是学校单方面治疗所能奏效的,我们要利用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学校负有矫正“富贵病”的直接责任。

1.加强国情教育,使中学生深刻了解我国的国情。无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经济总量也居世界前列,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国人口多,因而人均水平比较低,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然而,社会上大多数人只看到了第一点,对第二点则有所忽视。对此,我们应加强国情教育,使中学生懂得我国国情,即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富国强民的根本保证。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不论是处在富足的环境中还是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我们都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脱离国情盲目超前消费是有害无利的,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2.加强经济常识教育,使中学生懂得科学地消费。对中学生“富贵病”的矫正,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态度,即决不是制止中学生消费而让他们做苦行僧。实际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好转,那种“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不再是我们所提倡的消费观,我们需要的应是适度消费。为此,我们要加强中学生的经济常识教育,使他们懂得消费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导其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把盲目、过度、有害的消费行为逐步扭转到合理、适度、科学的消费轨道。

3.加强法制教育,使中学生遵纪守法。之所以说“富贵病”的危害极大,是因为它不仅会引起中学生心理上出现问题,在行为上也易出现问题。一个不容我们忽视的现实是,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中学生,为了赶时髦,也不顾自己家庭的条件,加入到了这股追求时髦的“富贵病”之中。这些人大多是从不良消费开始的,由小到大,逐步养成恶习,甚至走向犯罪。为此,我们要利用中学生不良消费导致违法犯罪的个别案例对其进行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