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

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范文1

关键词:城乡规划;地方高校;学科发展;特色办学;安徽建筑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3001104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同济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城市规划本科专业[1]。到2015年5月,我国设有城市(乡)规划本科专业的学校有207所,其中通过评估的高校有42所①。可以看出,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发展迅速,但水平差异较大,大城市、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发展良好,地方性、新办专业的高校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2]。为此,2013年高等学校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安排、师资队伍和硬件条件等进行了要求,提出地方院校可根据本校专业特色和定位增加有关教学内容,制定专业培养方案[3]。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要求。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如何凝练特色,将是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办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 城乡规划专业面临的新形势

(一)地方高校办学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开办城乡规划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以安徽省为例,目前有8所高校开办城乡规划专业,除合肥工业大学属于部属院校,其他7所高校均为省属地方高校(表1)。从办学时间看,除了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开办时间较早外,其他高校城乡规划或相关专业开办时间均小于15年。从办学背景看,5所高校是依托建筑学的工学专业,1所高校是依托地理学的工学专业,2所高校是依托农林学的工学专业。从招生数量看,年招生数量普遍在50~70人。这些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大部分依托原有相近专业开设,不同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建立自身特色,已成为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表1安徽省高校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简表高校名称专业名称开办时间学制专业类型招生数量/年是否通过评估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19835工学60是合肥工业大学城乡规划20005工学50否安徽农业大学城乡规划20025工学60否安徽科技学院城乡规划20085工学70否黄山学院城乡规划20114工学70否安徽师范大学城乡规划20124工学30否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城乡规划20075工学60否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城乡规划20045工学100否高等建筑教育2016年第25卷第3期

顾康康,等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办学路径探索――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快速,城乡规划行业市场需求火热,毕业生就业面不断拓宽。但是随着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部分城乡规划设计企业需求日趋饱和,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就业也面临了许多的困难。由图1可以看出数据由安徽建筑大学就业办公室统计。,2011―2015年,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就业率整体高于90%,但2015年降到70%。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城市就业市场日趋饱和,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面较窄,中小城市及乡镇选择较少。从就业方向来看(图2),35%的毕业生进入设计公司,25%的毕业生读研,这2个方向的毕业生占总数的60%。进入建设单位、考取公务员以及出国的毕业生分别占21%、7%和9%。就业方向以大中型规划设计企业为主导,就业区域以省内大城市和省外大中城市为主,就业选择仍相对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就业率的提升。

二、 国内地方高校特色办学案例探讨

(一)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是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中唯一一所土建类高等学校。其城乡规划专业在办学过程中一向注重实践,实践教学共计6分(课内实验120学时,折合实践教学7.5学分),占总学分33.5%,加之所在地域为经济发达地区,其将专业实践与城市发展互动,形成了共赢局面。该校的课程设置以设计课为核心,从本科低年级到毕业设计各个环节以学生创造力培养为侧重点,围绕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下的六个研究方向,在学校的大平台课程基础上,设置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设计课、专业核心理论课,同时辅以宽基础、宽知识面的基础课与选修课程,构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实践性强,学生除理论与设计类课程学习外,还应参加多项专业实践环节。围绕“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行业,服务城乡建设”的办学定位,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就业率高。良好的就业前景带来了良好的声誉,良好的声誉又吸引了良好的生源,形成了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办学历史长,是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三所开办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的学校。学科基于地方院校的特点,立足地域城乡发展,在山东半岛城镇群可持续发展研究、山东省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半岛蓝色经济区村庄建设研究、浅水层城市有轨交通研究、城市洪水防治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其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特色是土地使用,在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和评价体系、城市核心功能要素配置和布局、城市建设用地变化测度和分析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山东省区域类型多样,城市发展各异,为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空间与样本。山东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对外技术服务方面,为地方城市建设做出较大贡献,业已成为山东省城市规划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基地,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三、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办学路径

(一)特色凝练

1.依托学校大土建学科优势,创造交叉方向

安徽建筑大学是安徽省唯一一所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高校,现有6个一级学科,在节能环保、城镇化与徽派建筑、地下工程、公共安全、先进建筑材料等重点领域,形成了多个具有影响力、特色鲜明的科研方向和学术团队。因此,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积极寻找城乡规划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方向,构建相关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是学科特色凝练的途径之一。

2.依托地方合作资源优势,创新实践教学

落实产学研合作,是提高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保障[4]。“产、学、研”相结合是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传统,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应把面向市场培养实际动手能力放在第一位。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同时,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工程设计中锻炼学生。由城市规划系、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甲级)及研究所(教授工作室)等单位共同形成了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科研、生产互相支持的体系,在省内外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城乡规划专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3.依托地域文化特色,创新研究领域

徽派建筑在中国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体现了徽州工匠的建筑设计理念和艺术风格。徽州古村落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数量最丰富的古村落群之一,其代表黟县西递、宏村是至今为止我国唯一的古村落型世界文化遗产[5]。近年来,城乡规划专业依托学院下设的徽派建筑研究所,以及学校和世界遗产地宏村同时设立的徽派建筑陈列馆,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与课程设计中,设置了地方建筑或古村落及古建筑保护规划、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等课程作业,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徽派建筑,为弘扬徽派建筑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夯实基础。我国新型城镇化政策更加重视乡村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提出通过振兴乡村和农业来解决城乡发展差距的社会矛盾[6]。安徽省农村人口多,乡村规划是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安徽建筑大学开展大量乡村规划与研究(表2),乡村规划课程在本科生课程体系的比重日益增大,乡村规划教学与实践已成为我校城乡规划专业的一大特色。表2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乡村规划实践项目时间地点人员成果委托单位萧县新农村规划2011年7月至8月萧县20个村庄教师2人,本科生20人编制《萧县新农村规划》萧县人民政府皖北美好乡村调研2012年8月皖北6市12村教师3人,本科生6人编写《皖北美好乡村调研报告》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皖北农民及企业员工城镇化意愿与影响机制调研2013年3月皖北地区教师6人

本科生28人编写《皖北农民及企业员工城镇化意愿与影响机制调研报告》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岳西县水畈村美好乡村规划2013年11月岳西县

水畈村教师2人,本科生4人编制《岳西县水畈村美好乡村规划》,水畈村荣膺“2014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称号岳西县人民政府岳西县美好乡村规划2014年4月岳西县6村教师6人,本科生12人编制《岳西县美好乡村规划》岳西县人民政府宁国市美好乡村规划调研2014年7月宁国市2村教师3人,本科生12人美好乡村调研报告宁国市人民政府安徽省农民流动与宜居性调研2015年7月安徽省5县30村教师5人,本科生10人编写《安徽省农民流动与宜居性调研报告》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金寨县村庄布点规划2015年8月金寨县教师2人,研究生5名村庄布点规划(文本、图纸、说明书)金寨县人民政府海门市海州乡美丽乡村规划方案竞赛2015年8月至12月海门市

海州乡教师4人,本科生8人美丽乡村规划方案同济大学(二)课程优化

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设置既注重高等教育“宽口径、厚基础”,工程教育理念的落实,同时又要适应城乡规划学科综合性、社会性与政策性发展趋势,与我国注册规划师执业制度接轨,注重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7-9]。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以城乡规划设计与城乡规划管理两大方向为核心构筑系列课程群,其中规划设计类课程以我国现行规划体系及城镇化发展人才需求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进行区域规划设计、总体规划设计、详细规划设计及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设计能力,城乡规划管理类人才培养在设计表达类课程设置基础上增设规划政策、规划管理及规划实务类课程。实践类课程体系设置围绕规划专业“双主线、三阶段”教育过程,按专业认知规律要求分阶段设置城市认识与体验实习、建筑测绘实习、城市建设史实习、系列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

(三)就业导向

据统计,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就业以规划设计单位为主,且集中于大城市,中小城市较少。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面向二、三线城市以及乡镇的规划人才需求将大大增加。因此,中小城市及乡镇将成为未来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就业市场。此外,除了规划设计单位,拓宽就业方向将成为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例如,安徽建筑大学近年来组织的“创业之星”活动,多名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走上了创业之路,扩宽了城乡规划专业就业方向,促进了城乡规划学科发展。

四、结语

新型城镇化对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提出了新要求,地方高校由于种种限制因素不可能延续985、211高校的发展模式,只有凝练特色、错位发展才能在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积极创造特色化发展道路,依靠学科和地域特色凝练教学、实践和研究内容,学科建设逐步发展创新力、提升竞争力、扩大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侯丽, 赵民. 中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回溯与思考[J]. 城市规划, 2013, 37(10):60-70.

[2]方程.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发展道路探索[J]. 规划师, 2013, 11(29):101-104.

[3]杨贵庆. 城乡规划学基本概念辨析及学科建设的思考[J]. 城市规划, 2013, 37(10):53-59.

[4]唐春媛. 地方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 19(4): 15-18.

[5]陆林, 凌善金, 焦华富, 等. 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 [J]. 地理研究, 2004, 23(5): 686-694.

[6]周岚, 于春. 乡村规划建设的国际经验和江苏实践的专业思考[J].国际城市规划, 2014, 29(6):1-7.

[7]徐岚, 段德罡. 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中的公共政策素质培养[J]. 城市规划, 2010, 34(9):28-31.

[8]吕飞, 戴锏, 路郑冉. 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2, 21(4): 85-89.

[9]白淑军, 许峰. 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2015, 24(2): 129-133.

Exploration on the path of schoolrunning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local university under new situation:

taking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GU Kangkanga, CHU Jinlonga, ZHANG Hongyab

( 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Planning; b. Graduate Faculty,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Hefei 230022, P. R. China)

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范文2

伴随着改革开放,北京联合大学自1978年建立大学分校起就开始领悟了面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背靠行业,走一条应用性发展新路的必要性,积累了发展应用性本科教育和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宝贵经验。随着分校、联合和整合的发展历程,应用性教育的理念在不断凝练并系统化,应用性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北京联合大学率先明确提出了“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宗旨,形成了以“应用”为核心的办学指导思想体系,借鉴国外先进的应用性教育理念和经验,开展了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研究和改革实践,自2004年起学校采取整体稳步推进与试点改革突破的策略,理论研究和试点实践并举,探索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开展的一系列应用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中,学校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作为应用性本科教学改革的龙头,进行了3所学院整体改革试点;机电学院从建立产学合作教育机制入手,探索学院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模式;应用文理学院从应用文科、应用理科的建设与改革入手探索,培养应用性人才模式;旅游学院依托行业,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应用性人才模式。同时学校先后遴选了11个有一定基础的专业(包括8个四年制本科专业和3个两年制专升本专业),探索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服务应用型和职业应用型等四类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涵盖的专业有: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检测与质量管理工程)、电子商务、广告学、英语(涉外文秘),重点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

1.明确应用性本科教育培养一线人才目标定位和人才规格要求。各专业结合自身面对的行业与职业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分析,根据需求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如:自动化专业定位在培养现场工程师,工商管理专业定位在培养中、小企业管理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在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系统测试工程师、数据库开发工程师等。同时,进一步明晰各专业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特别是厘清了能力中的专业基本技能与专业核心应用能力。

2.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制订培养方案。各试点专业突破了学术性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框架,以面向应用、依托学科的应用性本科专业建设理念为指导,进行了课程体系结构、学时分配等调整和课程整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改革,突出应用能力培养,构建了符合培养目标的专业培养方案。如:学科基础课程以应用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对4年实践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并在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上进行了突破,增加了专业核心技术训练或实习比重,强化集中实践环节。自动化专业改为3+1模式,前3年集中进行理论课教学,第4年集中进行实践课教学。

3.强化集中实践环节,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各试点专业全部开设了8周以上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培养。如:工商管理专业设置了11周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其中2周着眼于职业要求进行职业强化训练,并结合了相关证书课程,9周为管理素质与能力综合训练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生产运作、经营决策、会计、财务管理、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与能力。同时各试点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方面做出了大胆改革和尝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4.开设综合性课程。试点专业开设了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如:广告专业结合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承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开展综合实践教学,通过参赛选题、创意、策划、文案、设计制作等一系列真实项目的训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如: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实践、集中实践环节(实训与课程设计)、工程训练课程和毕业设计等4个层次,并对“工程训练”进行重点投入,建立一套系统完备的训练方法;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专业进行了综合性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5.开展适合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改革。各试点专业根据各自特点探索了一系列应用性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普遍采用了启发式、引导式、案例式、IBL教学法(基于行业的教学法)、PBL(基于问题的教学法)和项目驱动教学法等,并更多地创设真实或模拟的企业情景。学校从全面考评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出发,进行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采用了实习报告、调研报告、企业评定、证书置换、口试答辩等考核方式,在考核过程别注重过程考核以及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

6.产学合作的教学环境建设。试点专业建设了依托行业、企业的实践教学环境。如:工商管理专业与劳动部合作设计开发“小企业家训练中心”综合实践教学系统,与用友、金蝶等国内著名ERP设计开发公司合作,设计开发“ERP”模拟实验室综合实践教学系统。试点专业围绕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最大的成效集中体现在学生培养质量上、体现在学生就业率上、体现在企业对学生的认可度上。如:200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检测与质量管理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接本)专业毕业生提前达到100%的一次就业率。

二、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索

我们在应用性本科试点实践的基础上,开展了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索。我们认为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在应用性教育理念指导下,正确处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形成体现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特征的指导性原则和建构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方法。它明确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指导课程与教学设计和人才培养的实施。

(一)应用性本科教育的理念

1.大众化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理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也是人才需求多样化阶段,需要用分类发展理念指导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首先,明确树立应用性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新高等教育类型的观念;明确树立应用性本科教育是今后一段时期这一类型高等教育主体部分的观念;第二,把视野转向国家、区域和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上,在把握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特征基础上实行分类指导,避免与学术性本科教育“同构化”;第三,要进行理念和实践创新,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创新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为区域和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线人才的目标定位。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转型、劳动组织形态变革等,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呈多样化状态,其中应用性本科人才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量急需的人才。为此,要透彻了解区域和地方(行业)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充分把握其对应用性本科人才提出的新需求,在此基础上科学定位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3.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教育理念。应用性本科人才具备的能力是与将要从事一线工作相关的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专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教育理念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坚持“面向应用、依托学科”的专业理念,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点发展产业、行业需求,形成专业结构体系;第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形式等设计和构架都要以综合性应用能力培养为轴心,有可能打破理论先于实践的传统课程设计思路;第三,“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要确立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学生要亲自动手实践,通过工作场所中学习掌握实际工作能力和养成职业素养。

4.激励人人成才的育人理念。应用性本科教育要摈弃以单纯智力因素为依据判断学生优劣的传统观念,树立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多元智能理论基础上建立的“激励人人成才、培育专业精英”的学生观,指导应用性本科教育的育人工作。

5.产学研结合的学科专业建设理念。应用性本科教育要培养的综合应用能力不可能仅在教育内部完成,这就决定了产学研合作是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也是应用性本科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理念,为此,需以下面几点为指导:(1)注重产学研相结合、产学合作教育和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应用能力;(2)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和当地政府,建立高校和产业界互利互惠合作机制,研究和实践各种产学合作教育形式;(3)充分利用企业人才与管理优势、设备与技术优势,建立产学合作的企业实习基地、培训中心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基地;(4)开展应用性科研,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作贡献,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

(二)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及建构原则

我们在以上所述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和应用性本科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分析并把握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中涉及的基本关系,形成了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特征可以用四句话来描述:“以应用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全面职业素质教育为重要方面”。这一概括反映了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成为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的指导原则。

1.以应用为导向。“以应用为导向”就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在应用性本科教育中,“应用”的导向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专业设置面向区域和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尤其是对一线本科层次的人才需求;第二,培养目标定位和规格确定满足用人部门需求;第三,课程设计以应用能力为起点,将应用能力的特征指标转换成教学内容;第四,设计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使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较好衔接;第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法和考核方法的选择要以掌握应用能力为标准。

2.以学科为基础。由培养目标决定的应用性本科教育的理论课程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完整性,因此应用性本科教育是以学科为基础的。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学术水平不指向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的学科体系,而应指向以应用为目的的学科体系,以对能力培养起到理论支撑作用。因此,在应用型大学建设中,既要重视专业建设,也要重视学科建设;既要重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也要重视学科团队建设;要努力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各类学术活动。同时在学科建设中,要注意突出应用的特色,学术研究要注重承担来自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课题,以及来自行业企业的横向课题;学术研究的形式应以产学研相结合为主。应用型大学的教授应善于解决行业企业的技术难题,主动为生产第一线提供服务;应用型大学的教授也应是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高手,在推动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以学科为基础”在应用性本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中应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以应用性学科为基础的课程建设:开发以应用理论为基础的专业课程。(2)以应用性学科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建设:为理论课程提供应用案例的支撑;为综合性课程中提供实践项目或实际任务的支撑,为毕业设计与因材施教提供应用研究课题和环境的支撑;(3)引领专业发展:从学科前沿对应用引领作用的角度,为专业发展提供新的应用方向;(4)为产学合作创设互利的基础与环境:通过解决生产难题、开发创新技术,以应用性学科建设的实力为行业企业服务。

3.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建设好支持应用能力培养的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应用性教育的学科指应用性学科,应建构一组具有应用性教育特色的学科基础课程,它们可能与传统的课程名称相同,但课程内容应遵循应用性学科的逻辑。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学科门类,进一步建构模块化的应用性学科基础课程体系。(2)将应用能力培养贯穿于专业教学全过程。应用能力指雇主需要的能力,学生生涯发展的能力等,能力培养要遵循“理论是实践的背景”和“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将应用能力培养贯穿于专业教学全过程。(3)按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应用性课程原则设计好专业课程。改革课程设计思想和教学法,整合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构建新的课程形式,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实现应用导向和学科依托在课程设计中目标指向一致。

4.以全面职业素质教育为重要方面。应用性本科教育尤其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要以全面职业素质教育为重要方面。以全面职业素质教育为重点有以下含义:第一,要关注与专业相关的基本素质养成;第二,要重视职业道德、关键能力和人文素质等非专业职业素质,特别是沟通能力、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合作能力等雇主更为关注的职业素质的养成;第三,要重点通过与显性课程融合的隐性课程设计达到全面职业素质养成的目的,专业带头人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时要具有隐性课程设计意识,把隐性课程纳入有计划的教学内容中,使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能够相互补充和促进。

(三)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要件

我们这里所说的“要件”,是指活动或现象的重要组成要素或主要方面。前文所述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亦即构建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要在这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具体体现,关键是抓住人才培养的要件。也就是说,“要件”就是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制定,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具体体现应用性特征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的要件主要是:

1.明确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应用性本科教育与学术性本科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培养目标的不同,明确应用性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首要且关键任务,其内容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要明确这类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即人才培养类型指向定位;二是要明确这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确定应用性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出发点是根据新时期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趋势。一方面,科技发展推动职业岗位知识和技术含量提升,对人才的学历要求随之提升;另一方面,科技发展和市场经济转型催生出了新的职业岗位,特别是复合型职业岗位大量出现,对一线工作的本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这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是应用性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类型定位。关于应用性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规格,仍可以本科教育改革中所共识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标准来界定,但其区别在于三要素内涵的不同,体现在:应用性学科理论基础更加扎实;经验性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构成的隐性知识不可忽视;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以外的素质养成更加突出;应用能力和关键能力培养同等重要。

2.建构“柱型”专业课程体系。应用性本科课程体系是从工作需求、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的,学科是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学科基础课程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完整性,但要以应用为导向,围绕应用能力培养改革和创新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进而组建模块化课程和建设新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是重要任务;专业课程要强调从事工作的实际技术活动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因此,根据应用性本科教育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应用性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总体上呈“柱型”结构。

3.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并强化集中实践环节。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包括如下几方面:实践教学环节要明确分类;要分清不同实践教学环节在能力培养中的不同作用并进行科学安排;既要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硬投入———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更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软投入———实践课程设计;产学合作校企结合开发实践教学项目,共建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一支能胜任实践课程的教学团队。同时特别强调在应用性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进行集中实践环节设计,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形成,根据北京联合大学试点专业实践的经验,集中实践环节要在8周以上,并围绕集中实践环节内容进行软条件和硬环境的建设。

4.开发综合性课程。综合应用能力是应用性人才必备的重要能力。应用性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开设基于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综合性课程。综合性课程的内涵体现在:第一,综合性课程教学方案需要校企合作双方共同设计,要透彻了解企业现行技术和相应综合应用能力需求;第二,综合性课程要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出发点;第三,要力争在真实环境中实施综合性课程教学,或者在仿真环境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施,以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工作的转变,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状态;第四,要开发出反映企业主流技术的典型综合性项目和相关教学方案,建设开发相应综合性课程教材、实践指导书等系列教学资源;第五,综合性课程以项目式教学为主,更多地引入来自来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第六,综合性课程强调“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5.实施适应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教学法。应用性课程体系改革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做出相应改革。“启发式”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法是应用性本科教育应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法,从案例入手、问题出发讲授理论知识,采用讨论式的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和思维方式。改革教学方法是课程目标实现和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举措,特别要在实践教学和实践理论一体化教学环节方面进行大力度改革。“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教学活动中由师生共同确定的实践教学行动引导教学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式的学习达到应用能力的掌握。应用性本科教育必须坚持“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方法改革。学生要亲自动手、亲身实践。而项目教学、模拟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基于现场的教学等都是体现“做中学”理念并经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教学方法。

6.加强对应用能力的评价与考核。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把过程评价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重要部分;同时要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如实习报告、调研报告、企业评定、证书置换、口试答辩等配合书面考试,使考试能确实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性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