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发展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发展措施

农业发展措施范文1

1以林业生产为主的生态环境模式

以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和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五大工程。全县完成退耕还林0.367万hm2,完高台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贺天新(甘肃省高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台734300)成三北防护林人工造林4.65万hm2,封滩育林(草)3.166万hm2,治理沙漠3.367万hm2,治沙造林0.107万hm2,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绿洲向沙区推进5~10km。实施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使湿地保护面积达1.7万hm2,为大批候鸟提供了栖息、停歇、迁徙的理想场所。

1.1以畜牧饲养为主的资源综合利用模式畜牧业是全县农业中的重要产业。2011年全县畜牧业产值2.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1%,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1546元,占人均总纯收入的23.8%。近年来,县上加大扶持力度,采取财政贴息、发放贷款等额等措施,支持发展养殖业,走粮(草)—畜(禽)—沼—果(菜)循环发展的路子。

1.2以沼气建设为主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高台县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沼气建设投资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三位一体(沼气池+猪圈+厕所)”生态模式10560个;沼气用户已达1.1万户,占全县总农户的25%。如:黑泉乡定平村郭光寿的温室辣椒今年长势好,光使用沼渣、沼液这一项就比别人的温室少投入300多元的化肥钱,收入比别人的温室整整多1000元,病虫害也比往年明显减少。如今,象郭光寿这样集“养殖—沼气—粮”、“养殖—沼气—果”、“养殖—沼气—菜”等生态经营模式的农户在高台农村越来越普遍。这种集能源、生态、养殖、种植为一体的生态家园建设模式,把沼气建设与环境整治、村镇规划、污水治理、生态村、文明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院等结合起来,与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使农民群众走出了一条家居清洁、庭院经济高效、农业生产无公害的生态发展之路。

1.3以秸秆利用为主的环保增收模式通过秸秆还田、氨化后作为牛羊的饲料、食用菌种植等模式的利用,解决了农民以往“一烧了之”的做法,过去麦收、秋收后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同时秸秆的综合利用明显地提高了农户的收入。1.6以休闲、旅游为主的观光农业模式高台县着力打造“红色胜地、文物古迹、湖泊水面、生态观光”四大旅游品牌。依托312国道,开展绿色通道建设,栽植红柳、松柏、枣树苗等苗木,形成了大通道、多树种绿色屏障;依托祁连葡萄酒业公司开发“三园观光”区,建成啤酒花生产基地133.3hm2,酿酒葡萄基地485hm2,形成集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庄园。

2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台县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建设水平还不高,规模不大。当前制约全县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突出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是高台县生态农业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在理论上没有形成自己明显的技术体系,在实践上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需要有多元化的技术和相关的政策支持。二是现阶段农民的素质相对较低,大部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符。三是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短,不够紧密。由于市场、价格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农户和企业利益“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循环连接机制。四是农业结构调整不平衡,特色优势不明显,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卖难”问题仍然存在。五是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够强。尽管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近40家,但是,大部分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缺乏市场竞争力。六是污染生态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干部群众仍然存在“重发展、轻保护,重经济、轻生态”的错误认识,化肥、农药、农膜使用超标,家禽、家畜散养、放养破坏植被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

3高台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3.1强化组织,完善机制生态农业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统一协调、分工管理的运行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保障体系,落实生态农业建设的各项规划。

3.2加强宣传,增强意识尽管《农业法》对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有原则性的规定,但还需要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知水平,自觉提高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意识。

3.3创新思路,完善模式进一步借鉴县内外发展生态农业的先进理论与模式,总结和完善本县发展生态农业的现有模式,不断创新思路,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农业循环、生态安全的新模式。

3.4加大投入,持续增长要依据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导向,以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投入机制。

3.5抓好典型,带动全县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点上求突破,在面上求发展,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当前,特别要注意支持生态农业示范区试点建设,使其成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样板,为全县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经验。

农业发展措施范文2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外研究现状生态农业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随后在欧美和东南亚地区得到迅速推广,到了20世纪90年代,生态农业在世界各国都有了较大发展。国外发展生态农业非常重视生态食品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目前生态农业在很多国家的用地面积已成规模,生态农业产品产值不断增加。

1.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建设生态农业,并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相继提出"可持续发展农业"、"集约型农业"、"精准农业"、"都市农业"等概念。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开展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工程,建设生态合理、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

2.1时间与空间结构互补在生态农业模式中,时间结构指的是根据不同物种生长发育周期的不同和季节性差异,在时间上满足不同物种对资源的需求,协调利用各种环境资源。空间结构指的是根据不同物种特性的差异,实现空间位置和相互配比的合理搭配,获得更大的生态优势。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科学调整,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不同物种的高效运营,最终达到有效利用环境条件、组合增值的目的。

2.2食物链物种和养分互补在生态农业模式中,不同的物种构成了不同的食物链,通常是由绿色植物到动物再到微生物的逐步演进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绿色植物需要的养分有"相互回避"的特性,所以通过改进食物链实现生态农业模式内的资源利用成为必然。通过把各类农作物和动植物、微生物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加并延长食物链,实现养分的补给,提高生态农业的单位产品数量和生产率。

2.3地域性和多样性较强生态农业是根据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运行法则开展的农业模式,其前提是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季节性影响程度的不同,决定了在不同的区域不能照搬同一种生态农业模式。同时,在该模式中还要注重物种的搭配,提高抗灾能力,这就决定了要实现物种的多层次和多样性搭配,使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形成依存关系,实现共生互利、趋利避害和相生相养,提高生态农业系统的稳定性。

3.生态农业的基本模式

3.1食物链型生态农业模式在食物链型生态农业模式中,多种生物之间通过良性循环的多级利用模式联系起来,形成上一个环节的产出是下一个环节的投人的形式,使能量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并可以有效防止农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例如通过建设沼气池治理农业废弃物以及农村粪便、污水乱排问题,产生清洁能源(沼气)和有机肥料(沼液、沼渣),形成"农业废弃物-沼气-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循环链条,实现农业废弃物的清洁化和能源化利用,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食物链型生态农业模式,比如畜-沼气-作物循环、作物-畜-废弃物-作物/食用菌循环等。

3.2时空搭配型生态农业模式目前,时空搭配型生态农业模式中以立体农业的研究最为广泛。在这种模式中,遵循生物群落的生长规律和时空布局特点,合理的配置资源,构建新一级的高层次的生态系统,形成时间和空间上的多层次性三维立体结构,使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物种能够互惠互利,以较少的投入获取较大的收益,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现在比较典型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有果林地立体套种、湿地立体养殖、山地立体种植模式等。

3.3以生态经济学为指导的精准控制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空间内合理的利用每一寸土地,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的转化率和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如果违背生态经济学的客观规律,一味过度开发,势必会造成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农业必须科学合理的安排配置资源,采取种养结合的形式来调节生态系统,达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例如对土壤进行养分监测,对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再根据生产目标总量,从终端系统得到相应的施肥方案。通过这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的方式,实现有机和无机相结合,资源利用和保护相结合,促进生态和经济两方面的良性循环。

4.生态农业模式运用对策

4.1注重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要让广大群众转变传统观念,了解生态农业,接收生态农业,就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全方位加强对生态农业的推广,使生态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便于生态农业因地制宜的推广开展。

4.2建立生态农业保障体系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包括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完善的技术保障体系和完善的资金保障体系。通过建立保障体系,使生态农业体系具备技术人员支撑和农技服务网络支撑,培训并引导农民按照农业技术规程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另外,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优惠措施,促进农业持续增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4.3完善生态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生态农业必须以生态经济学为指导,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生态农业信息中心,实现生态农业信息自动获取与远程综合管理;建立生态农业信息数据库,完善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和技术评价体系,使群众及时了解农业生产所需信息,为生态农业技术装备作业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农业发展措施范文3

Abstract: The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is the important factors to promote th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hole financial development, rural finance is inevitably affected by modern financial development theory and its policies. Studying financial theory of support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posing financial reform measures based on the financial deepening theory of support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关键词: 金融理论;金融深化;农业发展

Key words: financial theory;financial deepening;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8—0182—03

0 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无农不稳”。金融作为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核心,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诸多要素中,一直被寄予厚望并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如何运用好银行、信贷、保险、证券等金融机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一个健康的农村金融市场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加速增长以及减少贫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金融基本理论及其分析

1.1 金融基本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关系。

1.1.1 金融抑制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在研究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了发展中国家存在“金融抑制”问题。金融抑制的核心是利率管制。在金融抑制下,因为存款的实际收益很低,所以储蓄很低,由于银行不能根据风险程度决定利率,低的实际贷款利率吸引那些低收益和低风险项目,对生产性项目或高风险项目来说,要么得不到贷款,要么借助于信贷配给,而银行只能选择安全项目,从而使风险降低,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很难得到银行信贷,只好求助于非正式或场外市场,这样非正式的信贷市场就会产生。

1.1.2 金融深化理论:麦金农和肖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压抑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金融深化的主要标志是金融部门的高度发展和社会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其核心内容:放松利率管制;缩小指导性信贷计划实施范围;减少金融机构审批限制,促进金融同业竞争;发行直接融资工具,活跃证券市场;放松对汇率和资本流动的限制。

1.1.3 金融约束理论:赫尔曼、穆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于1997年提出了金融约束理论,认为“金融约束”政策比竞争性的制度安排更有利于支持经济增长。其核心是政府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政策而将利率维持在低于竞争性均衡水平的正的实际利率,从而为民间机构尤其是金融机构创造租金机会,从而推动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金融约束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金融约束政策,达到提高金融市场效率、逐步实现金融深化的最终目标。

1.2 金融理论评价 农村金融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及其政策主张的影响。因此,分析金融理论利弊,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2.1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压抑。金融抑制理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金融工具形式单一,规模有限;金融体系存在着“二元结构”:一是由现代大银行为代表的现代部门;二是由钱庄、当铺、合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金融机构单一,商业银行在金融活动中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金融效率低。直接融资市场落后,并且主要是作为政府融资的工具而存在;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自我积累和银行贷款;实行严格的管制,致使金融资产价格严重扭曲,无法反映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具体表现是压低实际利率,高估本国货币的币值。金融压抑现象,虽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有关,但政府所实行的政策更起直接作用。纵观我国经济发展,我们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现象。

农业发展措施范文4

【关键词】生态农业 问题 对策

目前,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1 基础理论有待完备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单一学科、单一的理论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和处理我国当前存在的生态农业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对于这一复杂系统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或者比较深入的了解,但生态农业必须要从系统的、综合性的角度进行处理和研究,要从生态的前瞻性、协调性、地域性、层次性、稳定性、持久性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需要跨学科,多界面的专家人士来参与,利用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各要素之间的耦合、结构优化、科学分类、科学评价,发掘各个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生态农业存在的更多关系来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理论体系。

2 技术体系要不断完善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未来的生态农业将结合现代科技及应用技术装备起崭新生态体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并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解决这一复杂的关系需要利用传统技术的发展和引进高新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是一项重要的途径,具体措施:①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充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②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③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遗产学的潜力;④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我国目前沼气池的建设是一项具体的基础的农业生态生产方式,要不断地提倡和巩固;⑤注意节约和保护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其中目前我国推行的沃土工程是一项非常有效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不断完善和优化技术体系将是生态农业一项主要的发展方向。

3 制定政策、强化服务、转变职能提高生态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没有政府的支持就没有生态农业的真正普及和发展,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有效激励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基层的农民来说还存在着知识水平有限,发展生态农业意识不够等诸多问题,提高广大农民的自觉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不断地为他们提供高水平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需要深入地贯彻实施。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服务与技术同等的重要,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在我国许多地方还不能为农民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大对有关生态农业的投入,金融部门要对生态大户提供信贷支持、简化手续,提高和优化服务体系,让其带领农民调整结构,组织生产,化解自然和市场风险。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服务体系,稳定农业服务人员,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4 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加大推广力度

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根据市场要求大力培育具有本地资源特色的市场容量大、竞争力强、对农业产业具有带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加工能力,组织建设市场、企业、基地和农户紧密相连的体系,搞好生态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已经成熟的产业化体系要加大推广力度,积极同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县所、县校合作,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教育水平,增强农民对市场化的需求。

5 其他方面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非农业强国,对于现在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应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

加快基础理论的研究,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加大行政支持的力度,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深入贯彻落实政策和推广,增强农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我相信在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我国的生态农业将会得到更好的改观,保证农业生产向着持续、稳定高效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五化即硬化、美化、亮化、文化、绿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刘思华.生态农业若干建设问题研究.中国生态农业研究学报,2001,(2).

农业发展措施范文5

“建设节约型社会”对农机装备零排放、低能耗的需要日益迫切。加上资源越来越紧张,燃油的价格不断上升,我国将重点发展节约水资源、节约能耗、节约肥料、可使农业成本降低的农业机械,我国还要使农机装备的产量增加来适应当今市场环境的需要。农业作业方式自动化与农机装备智能化为发展高效率的农业提供了途径,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只有使农机装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才能使自动化和智能化比较高的产业不能对我国的市场进行操控,不能让它们对农机的发展起到制约和阻碍作用。我国已经有了一些比较成熟、便于使用的系统及设备,比如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系统、变速自理设备、连续数据采集传感器、决策支持系统等,可以对这些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或者在这些的基础上对已经得到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产品进行再次开发,使之促进我国农业系统化水平和农业智能化水平。按照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些经验以及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来判断,我国农业装备将会越来越绿色,信息化和自动化将向着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1]。

2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促进措施

2.1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坚持协调发展。农机发展的总动力虽然连续多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要花大力气使农业机械产品更加可靠、更加安全、适用性更强,使农机的使用者能得到更好的体验,使装备的质量不断优化。2)坚持促进农机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对研发工作进行加强,才能使农民对提高农机产品的质量、舒适度和作业效率等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样才能研究生产出节约成本、增加效率、比较经济的产品,探究出来与农业生产的实际相符合的农机技术方向,使农民购买更新农机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使农民更加喜欢使用农机。建设节约资源、对环境没有害处的友好型农业,推进农业机械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必须以更快的速度研发出节约型的农机[2]。

2.2发展壮大农机服务组织

1)坚持“引导、扶持、服务、规范”的原则,对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进行鼓励,鼓励他们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联合,创办出所有制形式多样的农业机械合作机构,使它们的服务能力得到不断的加强,使它们的服务规模得到不断的扩大,使它们的服务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对农机服务组织承包经营流转地和闲置的土地进行支持,使农业生产的方式得到转变。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有关税费减免、作业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进行落实,使扶持农业服务组织进行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起来,使工商企业等一些社会资本投入组建农机服务组织的过程中,使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得到不断的增强。2)对创新发展进行引导。对推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的经验进行广泛的宣传,使农机服务组织能依法进行经营。3)对服务指导进行强化。把农机的推广、农机培训维修、农机的信息咨询作为支撑的体系,不断为农机组织提供人才方面的培训、技术方面的培训、政策方面的指导、信息方面的咨询。

2.3不断增强农机的公共服务能力

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农机快速发展对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和安全监理的能力的需求越来越强。农机管理部门和各级政府非常重要的任务是提供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1)不断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在推广体系中,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主导部门,农业服务组织是基础部门,其他机构广泛参与到这个过程中,进行分工与协作,构建出主体多元化的农机推广体系。2)对农机安全监理体系的建设进行强化。努力构建把源头的管理、执法的监控和宣传教育作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机械长效安全机制。使农机安全装备监控能力得到不断的加强[4]。

农业发展措施范文6

关键词 生态农业;发展;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300-02

福建省素有“东南明珠”的美称,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长期以来,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产品来提高产量,单位面积化肥和农药用量偏高,农地质量不断下降,农产品遭受严重污染,土壤板结和食品安全问题凸显,因此亟须更新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在环境与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观念指引下,按照农业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结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合理规划组织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安全持续发展,生态与经济2个系统的良性循环,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1]。发展生态农业,既能够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和安全,还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解决当前主要依靠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产品来提高产量,农地质量不断下降,农产品遭受严重污染,土壤板结等问题。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是当前及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必须要持续发展的道路,现结合工作提几点对策与措施。

1 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1.1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法律法规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它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要把发展生态农业目标任务落实并分解到年度计划和各项具体措施上,并根据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思路,结合本地区发展的实际状况,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发展的支农惠农政策,确保生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贯彻落实宣传好《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国家、地方性法律法规,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配套推进财税、金融、农业信贷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力度,惩治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行为,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2 加大政策倾斜,健全奖惩机制

生态农业要迅速发展,必须制定可操作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来支持生态农业建设,加大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畜禽污染、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业废物综合开发利用的扶持,加速“石油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化,建立健全多方面、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鼓励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资金为纽带,加快生态农业建设。同时还要通过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以个体协议、押金抵押、财政补贴等形式对企业和个人形成约束,对遵守协议及完成指标任务的给予表彰、奖励,对违法违规责任人要重处重罚,杜绝以牺牲农业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事情发生。只有这样才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有利于促使生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1.3 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发展观念

全面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将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生态农业作为制定农业发展战略、计划和政策的指导思想,改变过去以牺牲农业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发展农业的行为。充分发挥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的作用,加强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让全民大众了解到农业生态环境面临污染的现状和考验,使其认识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的迫切感与重要性。通过宣传,让农民、农业生产组织增强责任意识,将发展生态农业的现念转化为自觉行动,让农业企业把生态、节能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提升企业形象的大事来抓。

1.4 加大科技投入,激发创新思维

根据当前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应用生态学、系统科学进行技术创新,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替代资源,研究治理和防止污染、适应本地应用的生物工程技术、化学合成技术,引进推广高产、优质、低耗、抗逆的农作物、畜禽、水产品种,继承和发扬立体种植、精耕细作、增施农肥、用养结合等传统技术,针对现阶段水、肥、药、膜资源使用不合理、浪费严重等现状,集中力量在有机肥料的生产使用、新型肥料开发、良种培育、生物农药研制、污染修复等关键领域有所创新和突破,提出节水、节肥、节膜等适应农业生产的配套技术,通过推广日光温室、配方施肥、高效化肥、无公害农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保护土壤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循环,达到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2]。应用科学技术对环境资源、农作物生产情况进行预测、预报和监控,通过农业遥感及卫星图象分析来进行综合调控与技术引导,把高产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5 加大资金筹措,构建评估体系

建立财政资金扶持长效机制,逐年提高财政支出的比重,增加农业投入总量,整合各级农业、科技部门财政支农资金,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账管理、统筹安排、各计其功”的原则,集中捆绑重点用于生态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品开发、人才培育、文化品牌建设等各个环节,加大对标准钢架大棚、温室、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农业机械等设施的补助标准,扩大财政奖补范围。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按照“灵活、方便、安全”的原则,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扩大农业信贷资金规模,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鼓励民间社会资本采取合作、合伙等形式参与生态农业开发与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流转或直接入股等形式参与生态农业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扶持、农民自主投入、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生态农业投入格局。建立一个既能反映经济发展规模、速度、水平,又能衡量是否达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要求的绩效评估体系,用来客观地评价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

2 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

2.1 抓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建设,推进生态农业发展

循环农业是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再利用―再生产”的模式循环机制,以畜禽粪便利用和农作物秸秆利用为重点,将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通过发酵或技术处理,实现原料能源化(肥料、饲料、沼气能源),在种植、养殖之间循环利用,实现资源低消耗、污染物低排放、物质和能量高利用的目标,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畜禽粪便经过发酵后可直接还田作为饲料使用,产生的沼气可直接用作生活、生产能源;农作物秸杆可堆沤还田,改良土壤结构,增强保水保肥能力,还可以通过氨化等技术处理作为牲畜饲料或作为造纸等原料,实现再利用,确保农业的循环发展[3-4]。

2.2 抓综合治理、标准体系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做好农业污染源治理,建立健全配套的标准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生态农业健康发展。首先是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在充分考虑当地资源条件、发展基础和环境承受力的基础上,科学划定禁养区、禁建区和可养区,加快推进禁养区内养殖场搬迁拆除工作,切实加强禁养区外规模养殖场的污染治理,防止污染防治后反弹,全面禁止在禁建区新、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合理布局生猪生产,促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因地制宜在远离城市(镇)、经济不发达、土地宽广、有足够的农田消纳养殖污染的地区,采用“全过程综合治理+农田回用”的生态养殖方式来种植果蔬等经济作物,推广猪―沼―果(林、草、菜、稻田、鱼)立体生产模式,在垫草、垫料材料丰富的地方宜采用推广生物发酵床、垫草垫料养殖技术,残余废料用于生产有机肥或生产沼气,变废为宝。科学用肥和使用农药,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种植紫云英绿肥、有机肥料、秸秆还田腐熟技术,减少农药不合理使用次数和浓度,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其次是要通过建立具有本地资源优势与特色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围绕“保证产品质量、规范企业用标”两大工作任务,以“三品一标”品牌作为行动的主轴,促进当地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发展,为加工龙头企业提供安全、优质原料,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监管部门要加大农产品市场抽检,尤其是对风险程度高的茶叶、水产品、蔬菜等产品的抽检力度,加大对农产品所在地的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超市集中开展“三品一标”标志使用专项检查,对发现假冒产品,不规范用标产品按相关规定从严予以处理,全面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2.3 抓生态旅游、生态县(区)建设,带动生态农业发展

结合“百姓富”“生态美”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环境、民俗文化、农耕生产、游客参与融为一体,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以开展创建国家(省级)生态示范县(区)工作为契机,高标准、严要求来规划生态农业建设,通过生态示范县(区)创建的带动,实现生态农业的全面发展。

3 参考文献

[1] 翁伯琦,罗涛,黄毅斌,等.生态强省建设与循环农业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

[2] 孙鸿烈.走资源节约型高产农业之路[J].中国科技论坛,1990(3):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