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特征

传统文化特征范文1

1.传统文化的人格体现

儒家的理想人格。在儒家的理想人格中,认为最高人格的体现为圣贤。而圣贤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是要与天同德,与大道同行,克己复礼,兴国安邦的高尚品格。儒家圣贤的人格主要体现在仁与礼的统一。道家的理想人格。在道家的理想人格中,提倡隐士。即真人,至人,神人。主张淡薄本性,无为不争,已达到人性和自然最原始的状态。在道家的思想中,提倡返璞归真,无为而治。法家的理想人格即为英雄。认为要追求自身的实际理想,凭自身的力量争取社会地位。提倡法不阿贵,唯法所在。在法家看来,法令制度高于一切,无论君臣,在法令面前一律平等,体现了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佛家的理想人格提倡超尘绝俗,认为万物皆空,明心净性。在佛家的思想中,佛就是泯灭七情六欲的超人,在生活中做到宠辱不惊,万般皆空像的心态。

2.中国传统人格教育理论的特征

第一,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格。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就是表面天地之间人之性命最为珍贵,体现了人的价值。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就是指人的追求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表明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是中华民族的行为模式,注重挖掘人的价值,获取他人的尊重,一方面做到自爱,自尊;另一方面做到理解人,尊重他人。第二,崇尚仁爱理念。孔子特别注重“人”的突出地位,仁爱是人性之基本,通过自身的美德,达到人与万物的统一。在理想的人格教育中提倡,一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行,另一方面也要将德行推向社会,造福社会。第三,重视修养实践,崇尚理想人格。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将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作为自身的追求根本,通过道德理论的熏陶和道德实践的累积达到人身外在和精神内在的统一。

二、传统文化与现阶段人格教育的融入

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整理,塑造高职学生优秀的人格,以经典“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为重点;以仁人志士为榜样加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励志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

1.思政教育体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在现行高职思政教学体系中,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导向性融入思想道德修养课,用心弥补现行课程的人文精神的不足,增加课程的育人功能。高职学生的道德修养不能被文化课的知识性要求所取代,教学与评估只能以育人为中心,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道德修养课程,可以充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来引导学生的道德思想,培养人格健全和道德品质优秀的大学生。

2.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网络、影视建设

网络、影视等公共媒体对高职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在专门优秀传统文化网站中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职大学生提供一个干净绿色、健康有益的网络和影视环境,转移人格教育的重要阵地。

3.在校园人文环境中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高职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战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对高职大学的道德人格培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校园文化中的历史传统和思想追求能改变学生的价值观、理想和道德信念。如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北大的兼容并蓄,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一代代的青年才俊。

三、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高职学生人格教育的理论价值

1.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

在择业观方面,高职的毕业生刚刚踏入社会就想着找到非常理想的工作是不现实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敬事而信“,“建功立业”的精神是值得当代高职学生借鉴的。很多成功者和建功立业的人都是从很艰辛的基层工作做起。通过传统文化中典型的人物案例引导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保持达观的择业心态,“天生我才必有用”,有才华有德行的人最终会被发现。保持不断进取的信心是帮助高职学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2.有利于高职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

高职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许多人不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因而往往造成与同学交往胆怯、与教师“顶牛”、与父母关系不合;还有一些学生交往重实惠不重原则,请客送礼、拉帮结派,这种友谊自然不会长久,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交往能力。因此,利用传统的道德中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让他们更加能够明白尊重他人,勇于承担,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3.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诚信品质。

诚信是做人之根本,所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因此,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诚信品质的培养在整个人格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诚信建设是社会主义良好经济建设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整个社会道德文化进步的需要。因此,通过传统文化培养高职学生诚信的品质至关重要。

4.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道德自律。

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这就导致道德教育的效果不明显。马克思说过“道德的基础是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也就表明,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有自律意识的人。在道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四、结语

传统文化特征范文2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宏观居民消费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消费”特征。消费者的“从众消费”和“保守消费”是产生“阶段性消费”现象的微观基础;而“谦和、低调、面子、攀比、群体规范、风险厌恶、风险敏感、节俭等”传统文化价值观,则又是“从众消费”和“保守消费”形成的根源。

一、宏观居民消费波动的“阶段性消费”现象

长期以来,我国宏观居民消费呈现出的特点是“居民不是以一生为时间跨度来寻求效用最大化,其消费支出安排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所经历的几个消费阶段,可以看出“1980年左右、1988年左右、1994年左右、2004年左右”,这些时期是国内居民消费的高峰期,而在这些时期之间,则表现出显著的居民低消费率、高储蓄率倾向,从而整个的宏观居民消费曲线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消费”集中释放的现象(见图1)。

余永定和李军(2000)把存在的这种“阶段性消费”现象描述为转轨经济下“中国居民的消费模式”;叶海云(2000)则根据存在的这种“阶段性消费”现象,提出了中国居民的“短视消费模型”。沈悦(2001)则进一步测算出我国居民实际消费支出规模存在周期波动现象,其平均的波长为8.10年。但是,这些研究对于“阶段性消费”现象,给出的解释都是基于经济学的视角,大多是站在宏观经济的层面上进行讨论,缺乏把居民作为活生生的“社会人”来展开的微观行为分析。本文下面所进行的正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视角,在微观个体层面,对呈现出的这种“阶段性消费”特征给出具体分析。

二、微观行为分析:消费者个体的“从众消费”行为

根据余永定和李军(2000)描绘出的中国居民“阶段性消费”模式图,可以把国内居民“阶段性消费”特征概括为两点:(1)阶段高峰表现出“居民消费集中释放”;(2)阶段周期内呈现出长期的“居民高储蓄倾向、低消费倾向”。第一点,阶段高峰表现出“居民消费集中释放”,可以从微观层面消费者个体的“从众消费”行为来进行分析。

“从众消费”行为是中国现实市场中消费者个体普遍存在的一个显著现象,是指“消费者接受到他人的产品评价、购买意愿或购买行为的信息后,改变了自己对产品的评价、购买意愿或购买行为,努力使得自己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这一消费行为在中国消费者身上之所以表现得如此“大范围且显著化”,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谦逊、内敛、谦让、低调”。儒家认为“谦逊、内敛”是为人的内在品质,做人的一条基本要求;“谦让、低调”则是外化的待人做事的基本态度;谦是道德之心的把持者,是任何德行的入德之门。而老子的“无为”思想在操作上也体现出鲜明的“内敛”取向,倡导“以谦逊的态度,自守其德,修养自身”。在这样的文化长期熏陶下,中国人的性格普遍有一种潜在的“内敛性”,不喜欢个性的自我张扬,以及行为的超前尝试。

但是,同时中国人最看重的一样东西是“面子”。“面子”是统治中国人的三位女神(面、命、恩)中最有力量的一个,是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细腻的标准。Yau(1988)提出的中国文化价值体系中,关系导向方面主要由4个价值构成,而“面子”则是其中首要的一个构成内容。Qian,Razzaque和Keng(2007)认为,中国文化规范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中国文化中突出方面主要包括了:家庭导向、关系、缘分、面子、人情和互惠。根据Li(1999)的研究,中国文化重要的价值主要包括“社会地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延长生命与同化”;多做“得面子”的事情,避免“丢面子”事情的发生,维持自己的“面子”成为中国人行为的一个价值取向。这种“面子文化”,导致中国人不喜欢自己的行为落后于大众和周围群体。

这样,一方面注重恪守为人“谦逊、内敛”的品德,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自己“面子”的维护,在这两方面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影响下,其结果就是大部分人选择了“中庸”的行为方式,即以“群体导向”来安排自己的行为,既不发生行为的超前尝试,也不让自己的行为落后于大众。根据Hofstede(1993)的研究,“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文化,群体意识较强,重视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愿意服从群体的利益和群体规范”。李东进等(2009)也把中国文化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方面的特点总结为:注重面子和群体导向,中国人为了规避不确定性和产生归属感愿意让自己的行为服从群体规范¨儿;并且指出,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下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差序格局”下形成的不同道德规范是“群体导向”产生的根源。

于是,以“群体导向”来安排自己的行为,具体表现在微观个体的消费行为上那就是:个体消费行为的随大流、从众化,很少发生超前消费尝试,也不愿落后于大众消费潮流,形成了鲜明的“从众消费”特征。根据Pool(1998)提出的人们服从群体规范,进行从众消费,有三种动机:准确动机、自身相关动机和他人相关动机。准确动机下进行从众消费是因为个体认为他人的行为是合适的、成功的行为提示;自身相关动机下进行从众消费是因为个体采取从众的行为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他人相关动机下进行从众消费是因为他人和他人可能带来的结果(包括奖励和惩罚)。所以,消费者个体的“从众消费”行为最容易发生在购买那些“产品或品牌的社会可见度高、品牌差异可感知度高”的产品身上;当购买的产品是体现一定身份或地位的商品而不是必需品,或者当产品是在公共场合消费而不是在私下消费的时候,参照群体对购买者的影响更大,从众消费行为更为显著。

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宏观消费的几个典型高峰期,可以看出每一个消费高峰期的出现正是伴随着在发生整个社会流行的一些消费。诸如:1980年左右的消费高峰期,当时全社会正流行家庭“老三件(自行车、缝纫机、机械手表)”的添置;1988年左右的消费高峰期,当时全社会正流行家庭“老三件”向“新三件(黑白电视机、单门冰箱、双缸洗衣机)”的转变;1994年左右的消费高峰期,当时全社会正流行家庭高档耐用品(彩电、双门冰箱、滚筒洗衣机、空调、摩托车、电话、录像机、组合音响等)的添置;2004年左右的消费高峰期,整个社会由温饱迈向小康,出现了购房热、购车热、旅游热、电脑热。从罗列的这些购买商品上,可以看出大多数商品正是“社会可见度高、品牌差异可感知度高”的商品,引发了整个社会鲜明的“从众消费”热潮,从而出现了这些典型的宏观消费高峰期。

三、微观行为分析:消费者个体的“保守消费”行为

对于“阶段性消费”特征的第二点:阶段周期内呈现出长期的“居民高储蓄倾向、低消费倾向”,可以从微观层面消费者个体的“保守消费”行为来进行分析。所谓“保守消费”是指“居民的当期消费支出常态性的低于其当期的收入水平,在消费支出安排上持有一种保守、谨慎的心态”。这一消费行为也是中国现实市场中消费者个体普遍存在的现象,且有着其深刻的文化根源。

根据文化差异理论,中国等东方国家的文化是高语境文化,而美国等西方国家是低语境文化,两种不同语境的文化下,在思维方式、社会取向、风险感知和风险承担、责任、冲突等方面都具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权力差距、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女性化、规避不确定性、长期导向/短期导向等这5个文化价值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有着很严重的“规避不确定性”和“风险厌恶倾向”,小农经济下人们追求的是男耕女织的平静生活,不喜欢追求冒险或者刺激,在观念中重视整体、集体主义,并不注重个性化需要的追求。中国人容易产生对自己现在生活的不安全感,对未来生活的不安全感,对后代生活的不安全感,从而寻求保障、建立保障的心理特别强烈;而当前国内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制度性缺失加剧了居民的不安全感和风险感知压力,促使人们依靠个人的储蓄努力来为自己建立一个长久的保障。

另一方面,以儒、道、墨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特别强调“节俭”,认为这是人类美德善政的具体表现”。孔子在《论语》中提倡“节用而爱人”明确地把节用爱人作为治国的重要内容;墨家则把“节俭”与“兼爱、非攻”一起视为其核心价值和道德规范。更有无数的格言:如“俭,德之共也”(《左传》)、“俭开福源”(《魏书》)、“由俭入奢易,由奢人俭难”(《资治通鉴》)等,强调居家节俭,把节俭视为持家的主要标准和生活美德。

这样,一方面由于“规避不确定性”和“风险厌恶倾向”,人们注重依靠个人的储蓄努力来为自己建立一个长久的保障;另一方面“节俭”被视为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和生活美德,在这双重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其结果就是大部分人形成了“过度自我控制”的认知偏差,具体表现在微观个体的消费行为上,就是个体消费行为的保守、谨小慎微,消费抱有负罪感/不安全感,形成了鲜明的“保守消费”特征。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宏观消费的几个典型阶段周期,每一个阶段周期内都呈现出长期的“居民高储蓄、低消费倾向”现象。

传统文化特征范文3

关键词:传统建筑装饰;民俗文化;特征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lso let people'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radi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material, the scholar's research and analysis.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its modelling art and each has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type at its beautiful appearance also contains ric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olk custom and social ethics connotation. In this paper, the folk cul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features are discussed below.

Key word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Folk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中图分类号:TU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中国的传统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和演变,其积累的历史文化更是丰富多彩,这也使得传统建筑等同过于一个艺术品。在这些品种多样的传统建筑物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因此得以展现,其包含的社会伦理、社会文化、时代观念和民俗文化等也成为学者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

1、建筑装饰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中国的建筑装饰是一种艺术文化的表现,其自身也与民俗文化联系密切。例如一些农舍门户上面的雕刻着的细致精美的砖雕,这样的作品当然可以堪称为艺术品。然而,在这些艺术品的背后,却蕴含了中国传统时代的伦理道德和民俗文化,两者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诸如“桃园结义”、“二十四孝”、“福禄寿”、“八仙过海”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这些都在传统建筑装饰中有所体现。一些建筑装饰品还表达除了对家宅的繁荣富强的美好愿景,因此饰有蝙蝠、双鱼和如意等的建筑装饰品也有很多。其中“蝙蝠”的谐音为“变福”,双鱼和如意更是象征了家族的和谐美满,这些传统装饰品将民间的传统文化展示得淋漓尽致。建筑装饰的艺术性也有所体现,例如蝙蝠在外貌形态上都是较为丑陋的,而应用于建筑装饰中却被美化; “八仙”装饰图案中,经常以八位仙人的八种神器作为暗示,也一点也是建筑装饰艺术性的体现。

建筑色彩本身也属于建筑装饰中的一个环节,建筑物的自身色彩更是具有伦理性和民俗性的特点。中国的建筑色彩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得十分紧密。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法则。所谓“五行”,就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元素,后来“五行”所表示的内涵也开始被人们赋予。比如五脏、五音、五色、五味、五方等等,这些都对应与“五行”元素有所联系,例如五脏的肝、脾、肾、肺、心;五音的商、角、羽、徽、宫和五色的白、青、黑、赤、黄等等,这些都与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一一对应。元素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也开始出现,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木……和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等一些说法也开始盛行开来,这种五种自然元素也渐渐到了传统的建筑装饰中。例如一般传统建筑的屋顶经常以黑瓦进行砌筑,这是因为黑色象征着五种自然元素中的水元素,水能克掉火,所以是处于对建筑的安全性着想。

2、建筑装饰中象征手法的体现

中国的传统建筑装饰与民俗文化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象征手法在其中的应用更是十分广泛和常见。例如动物中的龙和狮子,这两种动物在传统的建筑装饰中经常可以见到,龙在这之中象征着帝王,狮子则象征威武和力量。在民宅的建筑装饰中更是得到了广泛应用,威武和力量的狮子也成为了驱邪避灾的重要装饰物。植物在传统建筑装饰中也是经常见到的,例如荷花、竹子、松树、梅花、牡丹、桃子等。其中,荷花代表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思想品质,松梅竹则象征了高洁的人品;牡丹则代表了高贵的气质。一些建筑装饰中还将多种植物进行了组合搭配,将两种植物的象征内涵融合一体。例如将象征长寿的松树和仙鹤搭配在一起,象征“松鹤长寿”;将象征富贵的牡丹和象征长寿的桃子结合搭配,则象征了“富贵长寿”。

除了这些动植物形象象征之外,建筑装饰中对于谐音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例如狮与“事”、鱼和“余”、蝙蝠和“变福”等。这些形象在建筑装饰中有着各自应用,例如装饰图案上有两只狮子,则是代表了“事事如意”的意思,狮子与长绶搭配则是象征“好事不断”的意思,加配钱纹则是象征“财事不断”的意思。在这之中,鱼的象征意思极为丰富。首先,因为鱼与龙都在水中生存,而龙象征神兽,鱼象征为凡物,因此鱼的第一种象征是表示凡物进入朝门之后福禄兼得的意思。另外,鱼是一种卵生生物,产仔数量多,因此也有子孙满堂的象征意思。鱼还与汉字“余”发音相同,因此蕴含多余的意思,象征人们多福多财多寿的愿景。由此也可以知道,鱼在建筑装饰中广泛应用的原因所在。

中国的传统建筑装饰中,“八宝图”更是体现了象征手法的应用。所谓“八宝”,指的是和盒、玉鱼、鼓板、磐、龙门、灵芝、松和鹤八种,这些八宝也经常在建筑物的门楣、门扇、厅堂和屏风上得到应用。八宝中,每一样都有着自身的意义和作用。和盒,其实是一种六角形的盒子,图形中有两个仙童,一个手拿荷花,另一个则手拿和盒,其代表是指财源滚滚的意思,也有象征夫妻和睦的意义。玉鱼则是指双鱼,在之前,玉鱼代表的是丰收和兴盛的意思,到了后来,又表示成夫妻和睦和子孙满堂的意思。鼓板即拍板,一般用来表示生活节奏协调,生活平安顺利的意思。磐是一种打击乐器,一般表示男女老少相处和睦,家庭和谐平安的意思。龙门在古人眼里是一种超度化生神功的灵物,代表了一种对仕途和地位的追求的精神。灵芝是一种名贵药材,在古人眼里更是一种仙药,因此它表示的是人们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松是一种长青树,因此是表示长寿的意思,也有严肃庄重的涵义。鹤也是表示长寿安康的意思。由此可见,八宝图主要有三层意思,其中和盒、玉鱼、鼓板、磐代表了夫妻和睦、家庭好合、子孙满堂、财多常乐的意思,龙门则表示工作顺利、功成名就的意思,灵芝、松、鹤则表示了长寿安康、飞黄腾达的意思。八宝图的装饰物也经常应用在居室和家用器具上,是传统建筑装饰中的一个主要内容。

3、建筑部件装饰中的民俗文化体现

在我国的传统建筑装饰中,屋顶、门窗、铺地等建筑部件都是需要加以研究分析的,当中蕴含的民俗文化更是丰富多彩。例如屋脊两端的走兽都是民俗文化的体现,一般龙的形象较为广泛应用,龙能喷水,是祈求消除火灾的意思。而在传统的门窗中,门窗隔扇上也经常有以格心棂花图进行装饰,图中一般以动植物和天地为主要内容,其中一些象征太阳、月亮,一些则表示吉祥如意的意思,也有象征整个天体宇宙的意思。铺地的装饰一般有乱石地、冰裂地等各种图案纹络,冰裂地在视觉效果较具美感,同时以自身形体象征了纯洁的心灵,表示不追求繁华富丽和迷信的意思。

传统文化特征范文4

关键词:传统民居;文化元素;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201-01

传统民居建筑是人类力求生存最原始和最具有代表性的产物。它们深深植根于华夏文化土壤之中,源远流长,随着地理、气候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建筑风格。湖北传统民居建筑是湖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的楚文化,给湖北建筑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湖北传统民居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湖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

一、传统民居建筑中的文化元素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在建筑物质财富和建筑精神财富并驾发展总和。”建筑的发展基本上是文化史的一种发展,因此要了解建筑类型,认识建筑形态,首先要了解它的文化元素。

雨果曾经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最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建筑作为人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属性已为社会各界所认识。建筑需要文化,文化是建筑的灵魂、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建筑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主要的图腾是“龙”、“凤”、“麒麟”、“祥云”等,它们的出现寓意着吉祥、如意。于是古人往往在建筑物上雕刻它们的形象,以表示威严、神圣,并寄予美好的愿望。祖先崇拜是原始崇拜的内容之一,这种崇拜方式在家族的祠堂建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将宗教上的神韵转变到祖先崇拜、将空洞的神学转变为伦理的实践、将建筑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这样就更直接有效地贯彻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在湖北传统民居建筑中,对水、石、树的崇拜极为突出。古人认为水是财,因此为了留住财气,必须守住水口。在这种崇拜思想的指引下,湖北省很多古村落的入口都有一座桥或构筑物,旁边是树、亭、堤、塘等衬托,扼住关口。古人对石的崇拜,同样很重,他们不辞辛苦来寻求石的壮美;民居建筑的柱础、门枕石等都离不开石头;用青石加工成平板,铺垫庭院,透着古朴与自然;门枕石、柱础上的雕刻技术更是精湛,其寓意深刻,表达了人们对石的崇拜之心。树是民居的院落中是不可缺少的植物。在湖北民居院落中常出现具有象征美好、吉祥寓意的树。如石榴树、桂花树等,来表达人们多子多福、健康平安的美好心愿。

此外,湖北建筑作为文化的一种记载,它的存在不仅代表一种建筑工艺,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鲜活的民族文化。传统民居建筑本身就是文化艺术的创造过程,这一过程包涵了太多的神秘和期待。数字文化就是其中一种,房屋建筑的规格尺寸往往不离“8”,房屋的宽度、进深、柱头的高度都要在尾数上带“8”字,这种与“发”字谐音的数字符号也许从古旧渗透到传统民居建筑中了。

二、对湖北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内涵的思索

湖北传统民居建筑实际上是一种与民族文化相融合、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协调、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居住文化模式,也是文化内涵的形象载体。传承与创新是保护湖北传统民居建筑历史文脉的需要,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因此如何强化这样优秀的文化是我们今天面对的重要问题。首先必须尊重传统文化,保护好自然资源,使得传统民居文化有继续生存的土壤;其次开展文化嫁接与演绎,如在地势较低的地区采用吊脚的建筑形式,在平时可以做停车场,这样不仅可以抵御洪水侵扰,还可以有效的利用空间,节约用地面积;最后要提高环保意识,开发新的领域,湖北传统民居建筑多为木建筑,其取之于自然,用之于人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又要保护好传统民居建筑,是否该引起今日人们的反思。

巴文化是楚文化的基础,巴建筑是楚建筑的根株。作为湖北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是湖北传统民居建筑最具有艺术特色的表现部分,它永恒的文化元素和独特的表现力彰显了湖北厚重的文化内涵。它就像一部悠长的古歌,意味深长地唱出曾有过的灿烂文化,并传递给我们带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气息,更深情地渴望着即将展开的辉煌未来。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0-JY-YS-026。

参考文献:

[1]李少林.中华民居[M].包头:内蒙古出版社,2006.

传统文化特征范文5

关键词 大理白族 民俗节日 传统体育 文化特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色彩。白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主要存在其民俗传统节日中;且内容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白族的社会历史、民俗文化和。

云南大理白族的发展是中国白族文化发展的缩影,根据2000年中国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全国有白族1858063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105644人),其中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就占总人口的60%以上,是其主要聚居地区[1]。对云南大理白族民俗节日中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能揭示传统体育活动与民俗节日的关系和文化内涵,有利于对白族民俗节日进行保护和开发。

一、大理白族民俗节日中传统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调查

(一)“绕三灵”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大理、洱源、宾川、巍山的白族,男女老少,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成群结队地来到苍山洱海之间,参加狂欢节日“绕三灵”。白族“绕三灵”又称“绕山林”、“绕桑林”、“祈雨会”,意思是游逛山林或园林,“三灵”指的是“佛都”崇圣寺、“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奎寺,相传“绕三灵”起源于南诏国[2]。

在“绕三灵”过程中始终贯穿“霸王鞭舞”这项最具白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活动中女性使用霸王鞭,男性则用八角鼓,男女人数均为偶数。活动行进过程中,队形可随意变化,人们有时单个表演,有时男女对舞或集体表演,还有的人则边唱边舞。活动时舞姿既柔和轻盈又刚劲有力,带有鲜明的节奏感,能表达欢快的情感。表演中夹有屈膝和双方仰俯屈伸、辗转反侧,按各种规律在肩、胸、腿、脚上进行敲击,节奏鲜明而欢快,节拍由慢到快,形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绕三灵”形成热烈、欢快的气氛。

(二)“三月街”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三月街”也称“观音街”,是白族的盛大节日;是白族传统民间物资交流和文化娱乐活动的盛会。赛马是“三月街”期间最吸引人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赛马会”为期4天,比赛形式分为速度赛马、走马和马术表演,近年来,大理政府以“大理三月街赛马会”为品牌,邀请国内外马术高手参加,力求将“三月街”赛马办成闻名国内外的民族体育项目,使其成为大理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2009年“三月街”民族节的赛马会上,不但开展了白族原有的赛马项目,还增设了民族组速度赛马比赛。由此,三月街赛马活动项目与“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的项目相同。

(三)“耍海会”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耍海会”又叫“捞尸会”,每年农历八月初八,大理洱海沿岸白族人民要在洱海东岸的洱海神祠(龙王庙)祭拜斩蟒英雄段赤诚。在“耍海会”中除举行“耍海”、“对歌”活动外,还要举办规模盛大的龙舟比赛。龙舟赛一般以村为单位,在赛前参赛的各村都要在舷上画有黄龙、黑龙或青龙图来装饰龙船,龙船挂着用彩绸扎成的绣球花,船的四周插着各色彩旗,吊着响铃,十分漂亮。白族的龙舟赛在当地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耍海会”这一天白族人民为了祭祀“本主”,都会自发的来到洱海边,进行烧香、“耍海”和观看龙舟比赛。使得整个赛龙船场面,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四)“火把节”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火把节”是白族古老的宗教祭祀活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节日当天,白族人民聚集在一起祭祖,通过竖火把、点火把、拜火把、打歌、耍火把等活动祈求早日生育、祛病消灾,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同时,“耍火把”是白族火把节中一种特殊的娱乐祭祀活动。人们会手持“小火把”在田间、旷野、自家院子里奔跑玩耍,一般由“照穗”、绕火把、跳火把等活动组成,一直以来“耍火把”在白族火把节中都有广泛的开展。

(五)“谢水节”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白族人民都要举行“谢水节”。“谢水节”又叫“送龙船”,节日这天白族人民要举行传统的祭龙王、送龙船、舞龙等活动。舞龙是“谢水节”中最重要的传统体育活动,白族舞龙又叫“耍龙”,顾名思义就是娱乐玩耍的意思,它是白族一种传统的祭祀仪式,现在在春节和各种喜庆节日中也会举行舞龙,而以“谢水节”求雨仪式中的舞龙最为隆重,规模也最大。

二、白族民俗节日中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

(一)宗教性

民族体育文化以一种依附的、不独立的状态存在于宗教活动、生产劳动等社会活动之中,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也不能够明显地呈现出来,而是依赖其他文化形态表现出来,如祭祀、娱神中的舞蹈和竞赛活动,没有宗教文化显然就失去了文化存在的载体和基础[4]。白族民俗节日中的传统体育与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从这些传统体育的起源和开展情况来看,它们大都起源于宗教祭祀仪式,并体现出严肃的宗教特性。

首先,体现“本主崇拜”。本主是白族“本境福主”的简称,白族认为本主是村社的保护神。人们认为“本主”保佑风调雨顺,以白族人民通过在“绕三灵”中开展“霸王鞭舞”,来“娱神”祭祀,祈求“本主”赐予全村风调雨顺、人寿年丰,表达白族人民对“本主”极高的崇拜之情。

其次,体现了“图腾崇拜”。大理白族地区主要以龙为对象的图腾崇拜,《九隆神话》是云南最古老的关于龙的神话之一,也是现知云南古老神话最早见于文献记录者之一。白族人很早认为自己是龙的后代,以龙作为自己的图腾崇拜。

最后,体现了“自然崇拜”。白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在远古时期,生产力极为低下,先民与自然界的抗争能力有限,各种自然灾害,瘟疫、疾病等给白族先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人们无力控制和应对这些自然现象,于是就归咎于自然神秘力量,就产生了崇拜自然的观念。在白族的火把节看到,白族人通过在“大火把”中举行“打歌”活动来祈求生育;在“小火把”中通过“耍火把”活动来祈求祛病消灾、人畜平安;通过用火把“照穗”来驱赶虫害,以祈求来年的粮食丰收,这些现象表明白族人强烈的对火的崇拜。大理白族民居的特点是“家家门前有流水”,可以看出白族人民对水的喜爱之情。从白族“谢水节”中舞龙运动的开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白族人民对水有极高的崇拜之情,白族龙文化是白族水文化的另一种展现。

(二)具有独特的民俗性

白族民俗节日所进行的传统体育活动是不同的,传统体育活动在对应的民俗节日中举行。如赛马活动在“三月街”;赛龙舟在“耍海会”中举行。白族的“打歌”、“耍火把”在“火把节”中举行。由此可见这些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带有明显的民俗性和独特的民俗指向性。

(三)娱乐性

史料记载,民族娱乐先于民族体育,从白族民俗节日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看白族传统体育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原始的祭祀活动中这种娱乐性体现在“娱神”上,就是通过传统体育活动使白族人民所崇拜的“本主”开心,就因这目的形成了白族传统体育特有的娱乐性。从白族民俗节日中传统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看:“绕三灵”中的“霸王鞭舞”、“火把节”中的“打歌”,“谢水节”中的“舞龙”等这些传统体育活动都带有明显的娱乐性,参加者、观众都被活动浓浓的娱乐气氛所感染。人们用自己身体的语言表达出内心激情而达娱乐消遣之目的。由此白族民俗节日与传统体育活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逐渐形成今天看到的这技巧性和艺术性相互交织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三、结语

传统节日是白族民俗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白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源自古代的民俗习惯,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有的来自宗教,充满神秘色彩;有的源于重大历史事件,有纪念价值;有的出自对英雄的崇敬和缅怀,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可表达民族感情,有民俗节日这块沃土将会传承下去,同时继承其文化内涵、精神信仰和寄托。因此国家应科学的保护和开发民俗节日,促进民俗节日健康发展。

传统文化特征范文6

 

关键词:平面设计 传统文化 运用

 

一、引言

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使创作的自由空间拓展开来。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人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创造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本文着手于传统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探讨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应用问题。

二、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根基

全球化的进程影响了当今的文化,搞笑的肥皂剧、滑稽动画片、麦当劳等进人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充满洋味的社会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人们有了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设计中没有了传统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作为中国的平面设计,这种没有意味的作品不会被世界所认同。因此,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必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营养成分只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挖掘,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平面设计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之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虽没经历西方的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运动,并不等同于失去发展本国设计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较西方文化表现的直观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运用有意味的元素,创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平面设计作品。

三、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整合与应用

现代平面设计有必要以发展传统文化为己任,经济发展,现代技术的提高,把探讨当代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传统的文化中进行分析尤为必要。平面设计中具有诸多影响因素,诸如文化等,在西方艺术思潮融人中国平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当前的设计观念更新,现代平面设计理念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审美情趣基础之上,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作品。

在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符号,也成为现代平面设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潜质的一种趋势。比如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中国香山饭店就是运用江南水乡青砖灰瓦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的过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华的过程,借鉴传统特征和符号,有目的地选择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精华融进现代平面设计中去。此,我们应该倡导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人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定会使现代平面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使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并焕发新的生机。

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设计,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的疏散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图案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

奥运会标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传统图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志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该标志整体结构也是取自传统吉祥装饰图案“盘长”,但可贵的是它没有对这一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并借以表达标志主题和传达人民的祝愿。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案,反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乌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装饰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上海老酒”包装的创意设计就采用了传统纹样和老上海建筑的特征,将传统图案和地域特征结合当代人的欣赏习惯,表现了老上海的传统文化,给人以古朴、回归的感觉,设计出了喜闻乐见的现代酒包装。

《迎接新世纪》海报赵萌在设计中运用了中国龙作为主题图案,把中国人民龙的情结与现代设计艺术结合一起,既有新意又不拘泥形式,在传统表现形式上强调新的创意、赋于新的内容,表现新的理念。其视觉语言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中国定向运动协会的标志设计以体现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的愉悦精神内核作为创意原点。标志借用司南椭圆的外观造型与国际通用的定向运动标志相结合,取意天圆地方、天地合一之意,整个标志给人以宁静、悠远又不失动感,体现了中国定向运动协会“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珍爱生命”的运动宗旨和“在休闲中锻炼,在锻炼中休闲”的理念。司南作为中国最早的指南针,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司南的运用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升华,让人联想到定向运动的特点,更寓意着这项运动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如何能把握传统装饰图案关系及运用,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图案色彩的对比、统一及变化等基本规律。还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民族图案艺术中的色彩精华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与运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的中国平面设计民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