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1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27-01
近年来,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迅速,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保障了农村稳定。实现了农业生产由只要经济效益向注重综合效益的转变。目前生态农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阶段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贫乏
尽管我国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但是各种因素影响(如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等),我国耕地面积仍是逐渐减少。我国耕地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百分之四十,而且耕地质量不高,部分耕地的水土流失较重,土壤沙化较重,耕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存在生态退化现象。我国缺水严重,水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均占有量仅为全球平均值的25%,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上来看,也极为不平衡,地域差异较大,季节差异极为不均衡。
1.2 人口增加和农业生态、农业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因为人口众多,使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非常少,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现在,国家又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随着人口增长,增加了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口压力始终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1.3 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发展普及
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必须要有现代的科技来支持,和传统的粗放农业相比,更需要现代的、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但是我国当前农村的现状是,有头脑、文化高的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大都进城务工或者是从事了其他经营,留在家里的大都是老人、孩子和部分妇女,成了典型的“三八六零农业”,加上在家的农民由于长期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对先进农业科技重视程度不够,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认识不够,主动学习掌握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愿望不强,从而阻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普及和推广。
1.4 土地零星分散,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的是生产责任制,土地都分田到户独立耕种,当时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当时农业发展的需求,推动了传统农业的稳步发展,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不断前进,农业科技的日新月异,规模化的连片经营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这种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影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2 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议
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如何摆脱困境,寻找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兼顾的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是各级政府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解决以上问题就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逐步稳定发展,特提出以下l展建议:
2.1 建立有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实行了多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初步建成了保护农业资源、农业生态和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然而,这些法律法规的细化程度还不够,总体还较为笼统,还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与发展生态农业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因此需要抓紧健全和完善能够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服务的法律法规,尽快制订相关的产业标准,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发展质量。
再有,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监管力度,使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稳步健康持续推进。出台相关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扶持、鼓励政策,建立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机制,从而加快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推广和普及。
2.2 强化宣传,树立生态农业发展的理念
多措并举,加大发展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发展优势,提升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树立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先进理念,提高农民群众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热情和自觉性。要注意的是,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地区要区分对待,切忌进行一刀切。更不能强制农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一刀切、强制发展,反而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影响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一定要因地制宜,稳步发展。
2.3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前提
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以一家一户为主,农业生产的品种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要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思维植入农民的头脑中。发展前,要超前、科学的进行规划,规划要结合现有的财力、物力以及科技水平。发展中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科学安排,统筹兼顾,发展一处成功一处,让农民先尝到发展生态农业的甜头,从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推动生态农业向科学化和规模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 以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提高农民积极性
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发展迅速,逐渐被理解、接纳,参与积极性越来越大,这为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合作组织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家庭分散耕作经营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利用这些合作组织的优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良策,也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
2.5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循环农业经济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367-01
1、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与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及时的进行改进。第一,思想认识不足,持续发展理念认识不深刻。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想转变农业生产的模式,就必须从思想认识层面上先进行改革。由于思想认识的不足,产业优化无法得到实现,农业发展得到制约,并且循环经济的原则没有充分的得到利用,农业生产行为与制度相互脱节。与此同时,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意识不足,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依然追求经济效益,没有真正认识到经济发展的规律。传统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手段的落后,不利于达到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基层生产中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力度不足,难以达到先打好农业建设的要求。第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使得很多循环经济的理念难以得到实现,不利于新时期循环农业经济的应用。农业发展需要依托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且结合先进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中的污染进行治理,并且达到资源再利用的目的,技术是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与应用的重要限制条件。第三,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相关的制度与政策难以真正的满足农民的自身需求,相关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2、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对策
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相对较为长期的过程,要想真正的实现循环农业经济,就必须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相关措施的规范性。针对循环农业的发展,需要以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为基础,并且通过建立良好的农业科技保障体系,对于农业技术进行改革。在推广循环农业发展的同时,要对于农业生产者进行培训,提高农民对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认识。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惠民政策,为农业生产建立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快关于循环农业发展的立法速度,出台相关的惠民政策与补偿法规。政府与企业要肩负起对农业经济建设的引导责任,对于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并且构建良好的农业经济体系。在对于农村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上,要注重对发展机制长久性的制定,实现对农业资源利用水平,提高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效果,真正的建设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其次,加强对农业建设人才的培养。现阶段,我国农业建设人才相对缺乏,一线生产的农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足,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研发的脚步,不利于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围绕废弃资源的利用、净化技术、农田养护等科学技术,从而有效的实现农业发展。与此同时,高新技术的应用对于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新材料技术、生物能源技术等等。只有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技术水平的研究队伍,才能达到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加强对循环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力争在短期内满足农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最后,加强投资力度,完善投资管理体系,为建设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基础。循环农业的经济效益的实现,需要有足够的前期资金投入作为基础。相关部门需要对农业发展的投资进行合理的预算,并且适当的进行倾斜,成立循环农业经济投资的专管部门,对于投资的使用进行监督与管理。与此同时,对于农民的贷款上,要进行合理的补助,通过合理的经济条件,对于农民自主研究进行引导。各地区的有关部门要通过合理的政策推行,引导外来资金的投入,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进行结合,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经济体系,积极的对农业发展的新模式进行探索。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参与,从而使得循环农业经济得到真正的推广与应用。
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黑龙江
一、黑龙江省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显著效果。截止2010年12月,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专业合作社达到14347个,其中农民成员148671个,带动农户110万户,从事种植业合作社的7496个,占总数的52%;养殖业3991个,占总数的28%;从事农产品销售的合作社2258个,占合作社总数的16%;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合作社有345个、运输的324个、储藏的合作社483个,占合作社总数的8%;从事技术、信息服务的的合作社1823个,占合作社总数的13%;从事农业生产资料购买的1069个,占合作社总数的7%,其他行业合作社1071个,占合作社总数7%。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二、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运作多年的时间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对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降低农民生产经营成本、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已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其发展的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一些基层干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登记管理条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国家赋予农民经济合作社组织以法人资格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一些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策理解上有偏差,对合作社的性质和运行机制不够了解,有种种疑问和顾虑;偏远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的市场意识还不够强,合作经营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加之受我省农业生产周期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时间短的影响,示范引导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伐。
(二)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牵动作用还不够突出。农民商品经济意识和合作经营理念相对淡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带动能力弱等问题,而且全省各地发展不平衡,部分落后地区明显滞后,上述状况与我省农业大省的地位明显不相称,严重制约着地区农业发展。
(三)缺乏带头创办能人,合作社成员整体素质偏低。黑龙江省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领办合作社的带头人,会经营管理、能开拓市场的复合型骨干人才缺少,农民普遍缺少合作意识。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一些有文化、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农民多数外出打工,留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年龄偏大的农民。还有一些能力强的“能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够了解,缺乏兴趣和动力组建合作社,牵头领办的意愿不强。
(四)内部管理机制不规范,农民成员的权利和利益需要保障。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民主管理、利益分配和监督约束等机制不健全。一些合作社根本无章程,无账目,合作社的成员不了解合作社章程内容与个人的利益关系,有的领办人把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机制与公司制企业管理相混淆,在民主决策和利益分配上不依法办理。这些问题都影响到农民成员行使民主权利和切身的经济利益。
(五)匮乏资金以及科技支撑薄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大障碍。2009年时,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户均出资额为89.72 万元,比全国户均81.05万元高出8.67万元,但并不证明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强。原因是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没有验资程序,只是由成员相互认可并在申请材料和章程中做出记载即可,真正出资到位的极少;其次是农民以实物出资不需进行评估和过户,而实际上这些实物基本上还在农民自己手里,农民专业合作社缺少流动资金。再次,得到国家和省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是过去成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过几年的发展有了自己的项目,而新创办的合作社则没有这样的待遇。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虽具有法人资格,但因其承担的有限责任没有实际资产做担保,因而贷款难的问题不易解决。一些已经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别是从事种植、养殖业的,缺乏科技力量支撑和有效快捷的信息渠道,难以实现做大做强,只能是维持现状。
三、促进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合作社人才培养。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进程,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应开展对农民的培训普及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逐步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状况,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健康发展;建立业务培训制度,培养一批合作事业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内部教育和学习机制,引导社员加深对合作制度和组织章程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对合作社的认同感。
(二)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当前,我省农户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非常了解的比例很低,甚至有一部分农户根本不知道。对合作社不了解必然会导致农户没有产生参与的意愿,所以应该从思想上对农民做好引导工作,利用各种形式的宣传,让农户深刻地认识到发展专业合作社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增强农户的合作意识,激发农户的合作动机,创造农户的合作机会,启发农户的合作实践;另外要积极宣传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户来参与合作社的组织建设。
(三)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政府应当安排扶植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等服务;政府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国土综合整治、国土绿化等建设项目,可以优先委托和安排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另外要落实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经登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得收入免征所得税等;另外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农村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改善对农民合作社的信贷服务,简化审批手续,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问题。
参考文献:
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发展;问题;对策
G718.3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概述
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这类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
二、农村中职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其形成原因也是有很多因素,要解决好形成的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也需要认清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和小康社会目标全面实现。当前我国农村中职教育的发展不管是从质量上还是从规模上都还存在较大的问题,结合笔者工作经验,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经费投入渠道单一。(2) “双师型”师资队伍匮乏。(3)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4)区域特色优势不凸显。
三、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中职教育已日渐进入国民经济总体规划中。政府在加大对中职教育扶持力度的同时,会尽可能完善各项有利于农村中职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社会民众的宣传力度,使民众认识到农村中职教育在建设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农村中职教育不再只是一种层次比较低、终结性的职业教育,它将为农村开发大量人力资源,与普通教育有良好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将从农村中职教育中获得发展。它将是一切为了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的职业教育。与此同时民众也会看到农村中职教育在培养人才和解决就业问题中的独特优势,从而逐渐纠正对中职教育的偏见,解放思想,转变以前那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教育观念。农村中职教育将会是农村教育的主要选择,从而促进农村中职教育的主流化。
2.增加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充分认识到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才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政府应提高对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紧迫性的认识,将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健全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及时制定促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政府部门应从教育费附加中安排一定量的经费专项用于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保证用于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逐步增长。同时,应积极开辟多元化融资、筹资渠道,利用金融、税收以及社会捐助等手段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3.结合区域优势促进农村中职教育发展。发展农村中职教育也应该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分析农村的具体区位优势,未来应该形成区域化发展优势十分明显的中职教育。“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综合改革处的统计,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0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0%,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竞高达76.40%。”由此可见,根据沿海与内陆农村地区拥有巨大的劳动力资源,不同的地域特色形成的区位优势,开放中职教育培训的年龄限制和实行灵活的学习时间,依据当地的经济特色调整专业,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来开办农村中职教育。农村中职教育的侧重点在不同区域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是不同的,因此农村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应该成为其辅助区域优势形成的助推力,促进区域化发展特色化。
4.市场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化。依靠学校力量来发展农村中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当前我国农村中职教育经费的主体还是国家。而未来,农村中职教育经费的投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要以市场为导向,学校与各地乡镇企业进行合作是发展农村中职教育趋势之一。“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企业以“订单”形式向学校提供就业岗位,双方互惠互利。学校的职业教育在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企业的职业教育在理论知识的掌握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校企合作进行职业教育可以取长补短,学校理论基础好,企业实践经验多两者结合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校企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就能变为主流,也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当地乡镇企业的发展。
5.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师资队伍“双师化”。校企合作能够为企业培养人才,同时也能促进农村中职教育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可谓是一举两得,然而产学研合作模式却能一举四得,除了前面的两得,第三得是推动科技的进步,第四得是为中职学校培养师资。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并进行理论指导,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条件和就业岗位,并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科学研究合作,最后将科研成果应用到企业生产与学校教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产学研的合作将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而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能够逐渐走进课堂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同样学校教师也能走进企业,完善自己教学技能,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使得学校教师呈现“双师”化发展趋势,为农村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人才基础和有力的师资保证。
6.开展社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严格实施职业工人准入制,努力提高职教毕业生的就业率。职业类学校应积极担负起各专业人才职前培养和职后深造的双重责任,扎实开展企业职工双证制教育培训。学校及相关培训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证书的含金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强化企业自主培训功能,加强对一线职工、转岗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形成职工在岗和轮岗培训的制度,实行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政策。
结束语
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按照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张并重,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思路,在扩大优质职业教育Y源、稳步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深化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杨丽珠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265
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5
1.强化了农发行政策性支农作用的发挥。近年来,随着国家粮棉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粮棉购销主体日趋多元化,农发行因长期以来形成的单纯支持国有粮棉销企业开展业务,导致业务急剧萎缩,尤其是一些工业化进程较快的主销区更是如此。如江苏某地,由于当地城市化进程快,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均呈逐年减少态势,且国有粮油购销企业在粮改后全面退出经营领域,以至于当地农发行在2002、2003年连续两年夏粮收购零投放,严重影响农发行支农作用的发挥。面对这种形势,该行利用当地棉花加工转化量大、棉纺产业优势突出的情况,审慎积极开展新业务,使业务经营迅速走出困境。
2.有利于农发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首先,从队伍素质看,业务范围的拓展使农发行在做好传统政策性业务的同时,逐渐在更大范围内开办商业性业务,将促进全行管理水平、经营能力及整个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农发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其次,从客户群体看,业务拓展有效扩大了农发行发现客户、选择客户的范围,有利于自身优质客户群的培育,巩固了银行赖以生存发展的客户基础。再次,从抗风险能力看,业务范围的拓展有利于农发行寻找到更多的利润增长点,逐渐提高自身风险防控水平和经营效益,以有效增强抗风险能力。因此,开办新业务将从多个层面培养农发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实现向现代银行的发展和转变。
在新业务开展过程中,仍存在种种不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社会各界对农发行拓展业务要求迫切,尤其是政府期望值较高,对基层行业务发展形成压力。随着中央关于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拓宽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等相关政策的提出,社会各界对农发行进一步发挥支农作用的呼声很高。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各地政府均对农发行抱有较高的期望值。如某县政府获悉农发行业务拓展后,向县支行开出了一张多达20户贷款项目清单,总投资达几亿元,要求农发行用政策性资金给予支持的额度占投资总额的60%左右。政府推荐为农发行营销优质客户提供了便利,但由于项目的良莠不齐和不同程度行政干预的存在,为基层行拓展业务带来不小的压力。
2.客户提供数据有失实现象,资信状况难以掌握。从农发行目前业务拓展情况看,新业务涉及企业以民营企业居多。而这些企业一个最大的通病就是财务制度不规范,会计报表有失实现象,如通过资产和利润的虚增来降低资产负债率、改善账面经营,通过少报或不报利润以逃避税收,还有的故意隐瞒对外借款情况等。不少企业普遍存在两套账务,向公司经营者和所有者提供的是一套,向银行提供的是经过处理的另一套。个别企业甚至没有建立账务核算体系,拿不出任何账表。因此,历史数据的缺失和会计信息的失实,为贷前调查与评估增添了难度,从而很难准确掌握企业的资信状况。
3.优质客户进入困难,增加了农发行贷款风险。由于农发行拓展新业务起步晚,且受金融产品、服务手段等影响,以至于进入优质客户仍存在困难。一方面,那些资产较优、效益较好,已与其他商业银行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企业,多年来对商业银行有一定的忠诚度,加之农发行现有信贷政策及金融服务等方面的限制,不愿到农发行贷款;另一方面,一些资产规模小、资产负债率高、偿债能力弱的企业,或尚未筹集启动资金的新建企业,难以获得其他商业银行贷款支持,虽对农发行有强烈的融资要求,但面临较高的贷款风险。从2005年有关部门对近4000家粮油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信贷业务调查情况看,在农发行开立基本存款账户的企业不足20%,表明农发行仍未大规模进入行业主流客户群。
4.风险防控措施单一,抵押担保有效性不足。在农发行已开办新业务所办理的抵押担保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抵押物不完整。企业办理房产抵押时,只办理了房屋抵押,未同时办理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抵押。二是办理抵押担保的程序不合规。股份制企业办理资产抵押未经董事会同意。三是抵押物评估、登记时效早于贷款到期日。贷款尚未到期,抵押担保已经失效。四是抵押资产评估不真实。部分企业为取得贷款采取各种手段进行虚假评估,人为造成资产价值虚高。因此,一旦贷款出现风险,抵押担保物的很难变现,或者即使变现也不足弥补损失。
5.人员素质与金融产品不能完全适应拓展新业务的需要。从人员情况看,长期的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实践,在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政策把握能力的同时,也对银行服务、效益、风险等有不同程度的忽视,再加上知识结构更新、专业人员补充不及时,以至于在拓展新业务时,对贷款调查、审查、审批等还需要一个学习过程,影响了业务拓展的效率与质量。从金融产品看,目前各商业银行种类繁多,且创新步伐日益加快,但农发行还缺乏现代银行的结算工具与服务手段,不能有效满足客户需要,日渐成为制约新业务拓展的因素。
分析以上问题,既有外部环境方面的因素,也有自身原因。为此,建议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政策宣传,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结合农发行定位于建设新农村的银行这一特点,积极宣传农发行的政策。一方面要着力推介农发行业务拓展后的支持范围等,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另一方面要宣传农发行的信贷政策以及对客户的要求等,赢得政府及企业的理解。同时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把信贷支持项目与当地发展规划相衔接,择优支持政府推荐项目。
2.充分挖掘与利用现有人力资源,着力改善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首先,结合行际间业务规模对现有人员进行有效整合,尤其要解决信贷人员数量与业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可以在省级分行建立各类人才库,以使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其次,要根据业务发展实际,通过招收大学毕业生、社会化用工及特聘人才等方式,有效改善队伍的人员构成。再次,要加大培训力度,优化干部职工的知识结构。
3.强化工作流程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首先应根据新的业务特点,特别是对于贷款申报、调查、审查、审批、发放等环节,要规范操作,明确责任,实施流程化管理,提高贷款决策效率和质量。其次要根据新的业务范围,进一步调整部门职能,理顺前后台的工作关系。
4.开发新产品,提高服务能力。积极开发新的贷款品种,并通过电子化手段的应用,提高服务能力。特别针对一些优质客户、集团客户,要根据其需求,积极开发提供创新型金融产品和个性化服务。
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6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一是由于国家政策倾斜,合作社成立门槛低,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致使大部分合作社只办照不运行,或是运行不规范。二是服务能力较弱,我市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经营周转资金困难,公积金积累不多,公共服务资金短缺,缺乏带头“能人”,对合作社成员的服务仍停留在统购农资、种子等初级层面;三是合作社运作不够规范。虽然合作社都制定了章程,但多流于形式,不按章程操作;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欠缺,“二次返利”比例较小,多数没有盈利。合作社与成员之间业务控制不够严密。财务目标就不能实现;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规范,理事长兼出纳、理事长直系亲属兼仓库保管等现象比较突出;缺少专门管理人员,一般成员参与管理很少;财政补助项目专款专用意识较差等问题突出;账簿记录不完善、记录不连续、财产清查不健全。四是社员素质普遍偏低。管理知识匮乏,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法律意识淡薄,难以适应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强领导和协调,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和协调。市、乡两级政府应制定本区域的合作社发展规划并落实到部门和人,做到发展有规划,落实有专人。市政府还应组织工商、财政、农业、国土、税务、金融等部门相互协调,从政策上支持引导农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为合作社提供担保贷款、建立产品交易、气象、技术、农资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
二、工商、技监、农业等管理部门应相互协调,出台相应的监督管理政策,以规范合作社的登记管理,日常运行管理,杜绝为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套取相关扶持资金,编造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大会纪要,随意填写出资清单、章程、财务报表等现象。联合工商等部门建立相应的审核制度,对三年以上不运作的合作社予以注销,以促进其健康规范发展。
三、准确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经营情况。
工商部门已经出台了信用公示制度,很快会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年度检验制度,以便于准确掌握合作社领取营业执照后是否开展经营、是否出资到位、经营情况如何、什么时候停止经营等情况,形成准确、有效的统计数据和信息,以利于政府决策和发展政策的调整。
将获得国家、省级资金扶持的合作社列入常规审计单位。随着国家对合作社补贴力度的加大,获得补贴的合作社数量逐年增多,问题也逐渐显现,有获得补贴后就注销的,有变卖国投资产的,有没按项目要求实施的,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为此农业、财政等部门将对合作社的审计列入常规审计,以加强对国投资产的管理。
五、加大宣传力度,抓好典型示范,发挥辐射的作用
总结各类合作社成功的经营、运作、管理模式介绍,通过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群众成立、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心,把政府的良好愿望变成农民弟兄的迫切要求,真正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
六、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提高合作组织运作水平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对其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而培训则是深化认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应对有关机关和各乡镇农业部门主管领导、合作社负责人,以及每个合作社的骨干成员,分期分批进行有计划的培训。这样既培训了一大批具有合作理念、懂得如何指导合作社发展的领导干部,又培养了一大批具体管理经验的合作社负责人和参与合作社的农户。
七、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合作制的内在特征包含以下两点:一是民主的管理制度,二是按劳分配、按交易额、按土地流转量和按股金分红的分配制度。只有以民主管理的形式来规范合作社才能保证社员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