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资源开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资源开发

传统文化资源开发范文1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成果,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文化形式,比如,传统手工艺、民间游戏等,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能让孩子感受、了解中华民族背景和文化内涵,为孩子思想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阶段是一个人人生开始的阶段,要在这个阶段做好相关人生的启蒙,将最有意义的内容传输给孩子。

一、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幼儿教育资源的内容

1.中国传统文化集合了民族特性的一种民族文化,充分诠释了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观念的演变,被世代子孙所继承和发展。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各种文化形态融合碰撞,传统文化的内涵更加深入。传统文化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形式:书法、字画、词曲、歌赋等。

2.目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也是一样的。在教育信息化越来越普及和深入的情况下,教育资源作为其中最关键的一项内容,开发和应用的过程就显得尤为迫切。当下,诗词歌赋、文明礼仪等内容已被列入幼儿教学中。加快对幼儿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探索和开发势在必行,将教育技术理论作为幼儿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的指导,通过多种传播途径实现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软件的建设。幼儿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所以,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变得更加重要,幼儿可以通过接触优秀的传统文化来达到健全人格、发展智力的目的。

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幼儿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目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已经被不断普及开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地拓展。

1.经典诵读在幼儿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方法,经典文学是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对于幼儿良好心智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将经典诵读和幼儿教育结合起来,可以把这种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底蕴深刻地植入孩子的成长中,孩子必定从中学习到一些有益的东西。在幼儿的教育课堂中,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教育越来越常见,教育资源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开发和利用。国学经典的教学逐渐成为幼儿园教学中一种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2.从广义上来讲,民间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音乐、舞蹈等内容。从狭义上来讲,民间艺术的核心和关键就是造型艺术。民间艺术对于幼儿想象力、感悟力、理解力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启发作用,使他们对于真善美有非常强烈的感知。所以,民间艺术资源对于幼儿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3.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幼儿资源的应用

(1)数字化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目前,幼儿传统文化数字化资源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学的方法呈现多样化发展,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化培养。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幼儿可以学会如何储备知识和知识的分类,同时,对于问题和信息的认知和探索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幼儿的学习是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实现的,那么,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数字资源的应用,提高幼儿学习传统文化的效率。在幼儿教学中,将经典诵读的环境为幼儿创建起来,使他们处于这种氛围中,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

(2)在幼儿的学习中,游戏是非常重要的途径,教师将相关的知识融入游戏中,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取到学习的内容。将传统文化和游戏相结合,实现幼儿传统文化教学的目的。幼儿能够通过游戏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将民族特色明显的传统文化深入孩子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将其中晦涩难懂的内容以游戏的方式传达给孩子,使他们更容易理解。比如说,幼儿园会有民族歌谣欣赏的内容,那么,可以在歌曲的编排上下工夫,将歌曲的形象、结构等与一些有趣的故事等相结合,激发孩子的兴趣,使他们更加容易理解,带给他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和认知,从音调、音色、力度等方面加以完善。

同时,父母在幼儿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是最多的,父母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而且教师和父母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传达给父母,从而更好地进行幼儿的传统文化教学。

总之,幼儿传统文化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将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作为主要的目标,对幼儿教育资源进行充分的建设和开发,孩子们更加直观地认识、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所以,相关的教育部门要加大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谢淑海,隗峰.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课程资源优化配置的调查研究:以新疆伊犁河谷地区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1(5).

传统文化资源开发范文2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

中图分类号:G8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本文中“湘西地区”特指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及怀化市三市州,属于传统的老、少、边、山、穷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研究湘西地区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创意开发,对进一步开发湘西地区土家族传统体育市场,促进湘西地区土家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以及社会功能的完善,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传统体育消费的增长,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一定的理论实践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湘西地区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创意开发的内容与形式

1.原生态体育项目表演

在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及怀化三市州为主要旅游区景区开发的基础上,各地不仅保留了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原真性,同时把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时尚文化相融合,将新的元素加入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搬上表演舞台,使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以传承和发展。

2.以民俗风情为舞台背景的大型实景演出

近年来湘西地区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平台,如《张家界・魅力湘西》、《烟雨凤凰》、《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等全国高端的演艺节目,各自以新颖、独特的创意独树一帜、先声夺人,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体验模式,人们通过欣赏与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参与到节目中,深刻了解了土家族古老民族体育文化的历史演变轨迹,感受了深厚而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民族底蕴。

3.体育旅游商品的开发

土家族体育旅游商品是传统体育文化的缩影,是当地特色文化的象征,也是促进湘西地区经济发展,带动游客消费的重要手段。目前,湘西地区各个旅游景区呈现的旅游商品繁多,倍受游客亲睐,例如:极具特色的西兰卡普、土家民族服装、风格独特的扎染布料以及各种特色风味食品,尤其是土家族服装,在保持传统特色,融入民间工艺的基础上,吸收现代元素进行改革设计,极大地保留了土家族传统的整体特征。

4.土家族传统体育影视文化剧

创意体育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可以与本土文化、体育项目相结合,通过《血色湘西》、《湘西往事》、《新乌龙山剿匪记》等影视文化剧展示了土家族武术、气功、射弩、摔跤、拳术、咚咚喹和吹木叶等体育项目,通过现代科技与时尚元素的结合,运用荧屏的展现,使影视效果更具创新性和吸引力,更能冲击观众的视觉,加深了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对土家族传统体育未来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湘西地区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创意开发存在的问题

随着各种创意产业的不断涌现,体育文化资源创意开发正在逐渐成为湘西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但同时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存在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人才缺乏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从实际出发寻找突破口加以解决。

1.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整体开发利用不够

湘西地区土家族传统体育丰富多彩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存在着一大批民族传统体育的“乡土”人才。开发了一系列具有特色和个性的体育文化平台,如《张家界・魅力湘西》、《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等全国高端的演艺节目,在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梯玛神歌、土家族哭嫁歌、八宝铜铃舞、茅古斯舞等节目中,体育元素的创意融入带给人们一种新的体验。不可否认,这些文化平台的开发与构建在一定程度上使湘西对外传播民族传统体育形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推动了湖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但仍有很多资源处于待开发的状态,体育文化旅游价值尚未被充分利用,如何把“制造”变成“创造”,将创意文化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以实现有效激发文化企业的市场活力和盈利能力,是发展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

2.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才缺乏,传承困难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外来社会的诱惑越来越多,许多年轻人向往大城市的灯红酒绿,相继走出了贫瘠的大山,只留一些年事已高的老人和年幼的小孩在家,而传统文化大多是被那些年事比较高的老艺人所掌握,现在的年轻人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大多都不愿意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随着现代社会的文化娱乐活动方式变得越来越丰富,民族节日活动相应的有所减少,直接或者间接的导致了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后继乏人,其发展出现难以为继的传承现象[3]。

3.土家族传统体育商业开发与旅游资源保护脱节

湘西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各市区发展土家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举办各种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表演与体育活动,宣传了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带动了湘西地区经济发展,改善了土家族地区人民生活条件。但是,在开发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相关单位负责人,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注重保护和有序的开发,肆意的掠夺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导致了旅游区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土家人民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而相关旅游部门缺乏长远的发展目标,不注重传统体育项目的整合开发,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整理和挖掘,不进行改革创新,没有真正突出传统体育文化特有的健身功能、竞赛表演功能和教育功能,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没有得到更好地开发和保护,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4.体育文化创意人才不足

作为一个新的行业,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要实现创意产业的规模发展,最核心的是创意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纵观湘西地区的几所高校,吉首大学、怀化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张家界学院等。只有吉首大学文化与历史学院设置了文化创意产业,但没有体育产业的专业,导致大量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要。

另一方面由于湘西属于传统的老、少、边、山、穷地区,无法对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形成有效教育基础支持。同时,不管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人民生活水平,都无法与大都市相比,很难留下高素质的创意人才,因而很难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意群体。

三、湘西地区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创意开发的对策探索

要实现民族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全盘把握,全面发展,同时要把握好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鼓励民族文化产业多样化发展,把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为文化产业优势。

1.全盘摸底,认真梳理,归案建档

湘西地区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分布零散,必须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摸底,掌握详细的信息,认真梳理,分门别类地归案建档,避免独具特色的具有开发价值的项目流失、消失。

2.加大向外宣传推介力度

当前,湘西地区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全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还远远不够。许多特色项目根本上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必须加强宣传推介力度,加大宣传投入,拓展宣传渠道,通过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和aqua、微信等电脑网络媒介全方位地宣传推介,确保湘西地区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全国的一个旅游拳头产品。

3.营造良好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创意开发环境

湘西地区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个大品牌,是全区人们都受益的项目。必须调整利益分配格局,既要防止少数人得利的局面,也要避免平均主义的倾向,合理分配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人群的利益,确保把全区人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湘西经济的落后制约,还体现在资金上,必须拓展融资渠道,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快跨越式发展。同时要做到保护与开发并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保护式开发,在开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避免造成破坏,尤其要保护好青山秀水,避免短视行为,让大环境促进大项目,大项目促进大环境的良性轨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积极提炼土家族体育元素,大力发展节会产业

根据当地民族特色,尝试民族文化实景演出。积极扶持武陵山民族文化节、张家界・魅力湘西、宝峰湖・梯玛神歌、2014中国武陵山保靖首八峒土家山歌会中土家传统文化的精品演出,建设旅游演艺基地,促进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发展。可以与旅游、电子信息等其他高新科技技术的结合形成新的特色,通过各种节日、庆典、会演搬上表演舞台并通过创意者打造出会演商品进入市场、学校等。

5.实现土家族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的创意融合

在对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意开发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与与现代时尚文化相融合,将新的元素加入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推广传统体育项目进入校园,与艺术相结合,搬上表演舞台。例如土家族摆手舞与现代广场舞进行创编融合,大力推广。在土家族的社巴日等节日活动中,改良节日盛装,在传统服装中结合现代制作工艺,形成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产品。

6.推动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演艺创意开发

湘西这片广袤的大地总能以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浓厚的民族文化吸引大量游客,丰富的民族文化体验能使游客感受到当地的民族风情。在《魅力湘西》、《烟雨凤凰》、《乾州古城》及《德夯苗寨》等活动的表演和互动中充分展现了土家族民俗风情。如在乾州古城把整个表演分为了天、地、合三个篇章,把土家梯玛神歌、溜子及锣鼓、茅古斯舞、土家族哭嫁歌、摆手舞与艺术、舞蹈、杂技、音乐、服装设计等现代时尚元素相融合,通过精心的编排和内容创新的表演,同时让游客参与到跳摆手舞的过程中,使游客切身体会到土家族人们的热情,传播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

7.规范与旅游业的融合创意开发

政府通过颁布相关制度文件,对民族文物进行保护和有序的开发,保证在开发和改造的过程中既保留民族文化原有的面目,同时融入新的时代元素,避免破坏土家人们日常生活。强制要求相关旅游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长远发展目标,注重传统体育项目的整合开发,真正突出传统体育文化特有的娱乐健身、竞赛表演和教育功能,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更好地开发和保护。

参考文献:

[1]谭新莉.湘西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开发与创新策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2):55-58.

[2]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http:///

[3]王宪昭.对少数民族民间口头文化传承人的思考[J].文化遗产,2011(3):13-19.

[4]李培萌.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郑州:中原工学院,2011.

[5]周薇.我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体育学院,2010,3.

[6]高书生.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思考[N].光明日报,2010-12-1.

[7]李延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相关性探索[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

传统文化资源开发范文3

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着数十个民族在此地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其中,世居在此的有藏族、蒙古族、回族、撒拉族和土族,在长久的社会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如果洛、玉树、海南、海北黄南、海西等地的藏族赛马、赛牦牛、射箭、抱石、围棋、藏戏、负重、古朵、朵加、拔河、游泳、博克;化隆、门源、大通、民和、湟中、贵德、祁连和西宁等地的回族赶木球、掼牛、爬木城、回族武术打梭儿、训鹰;互助、大通、民和、同仁、乐都等地的土族轮子秋、拔腰、蹬滚、打毛蛋、台毽巴嘎、骑马、射箭、拔河;分布在德令哈、格尔木、都兰县、乌兰县、祁连等地的蒙古族摔跤、赛马、射箭、套马、蒙古象棋;分布在循化、化隆甘都乡、西宁、黄南、海北等地的撒拉族打岗、蹬棍、拔腰、打蚂蚱、撒拉赛瓦、皮筏子、摔跤、举重、射击等等。

二、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特征

1、民族性、独特性

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比较,具有其特殊的民族文化气息。以少数民族节庆作为依托,体现的是本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同时突出其娱乐性、表演性和可观赏性,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虽然,近些年来某些民族节庆逐渐淡化了其本身的本来含义,娱乐成分越来越浓(如:藏族的“落赛”、“祈愿大法会”),但对于本民族之外的人来说,一般具有“新、奇、特”等特点,这也使之受到了外界的青睐。

2、地域性

由于环境不同,青海省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体育项目。青海境内的祁连山脉、黄土高原以及青藏高原是蒙古、回、藏、土族、撒拉族等主要民族的聚集地,由于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较差,当地的居民习性也与其他省份有所差异,主要表现为性格豪爽、粗犷,尚武、崇力的气质和个性,这也就促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藏族的射箭、赛马,土族的轮子秋、安召舞,蒙古摔跤,回族歌舞等。这些体育项目,无一例外都具有自身民族的地域性质。

3、节庆性

青海省各少数民族由于其地域上的差异,其传统体育的产生来源除了自身的民族文化之外,还与各民族的传统庆典息息相关,并形成其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主要以其本民族重大的节庆作为依托,从节庆的类型上看,大致可分为宗教祭祀类、新春伊始类、婚恋郊游类、农事生产类、娱乐狂欢类五类。如:青海境内蒙古族每年七八月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在大会上会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回族的古尔帮节中,进行赛马、叼羊等传统体育活动;藏族的“望果节”,进行饮酒、歌舞、赛马、射箭等欢庆活动;土族“七月会”期间会举行 “轮子秋”、“安昭舞”等欢庆活动。

4、宗教性

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其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事实上,最初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是为宗教而服务。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变化中,某些节日以及体育活动逐渐淡化了其本身的含义,娱乐性质越来越浓,但并不代表人们完全把这种信仰所摒弃。青海省各少数民族宗教祭祀种类众多,如:伊斯兰教的圣纪节,在向寺院捐“公德”同时,还进行“耍狮子、舞龙灯”等活动;青海省境内的藏族居民信仰的主要是藏传佛教,在藏族中开展的较为普遍和流行的传统体育活动大都与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直接起源于宗教。

5、艺术性

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宗教性决定了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必然也是一种艺术。蒙古族的蒙古式摔跤、土族的“轮子秋”、藏族的“赛牦牛”、保安族的夺腰刀等项目都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艺术性。同时,青海省少数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服饰等文化形态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如青海著名的“花儿”、人神共舞的“热贡艺术”、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土族那顿(七月会)”以及流传千古的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等,都为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这些文化形态与民族体育相辅相成,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来源和基础。

三、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较落后

尽管近年来青海省经济情况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较之全国其他省份,青海省的经济还明显处于落后状态,进而导致了相关部门以一种落后的思想观念、陈旧的旅游业发展观对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资源进行规划开发。如: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仍在走与东部地区旅游业“同构化”的道路,照搬东部经验,并未挖掘本省民族体育的特色,有时候往往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牺牲长远的利益。要使青海省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摒弃传统的思维模式,走开放式、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2、开发粗放,品牌不强,重点不突出

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仍然处于无序状态,政府投资力度不够,民间投资有只注重眼前经济利益。许多体育项目在很多情况下仅仅作为某项活动的点缀,并不能真正形成独立的传统体育项目供游客观赏娱乐,例如:青海省互助县的土族风情村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且多次在国内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的金奖的“轮子秋”作为打包产品一带而过;而撒拉族的“打岗”、“打蚂蚱”以及“皮筏子”在撒拉族民族文化旅游中则容易被游客忽视。由此可见,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仅仅只能作为少民族文化旅游的陪衬,由于开发的重视度不够,很多开发商不可能将它们作为独立的旅游项目来开发,也就无法深层次的挖掘它们的文化底蕴,显然,这使得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质量大打折扣,已经打造好的品牌不强、不精 ,从而直接影响到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

3、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

虽然近年来随着以“大美青海”为主题的宣传营销以及青海“环湖赛”的成功举办,青海省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逐渐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大省之一,但是,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来青游客并不是以青海省为最终旅游目的地,而是以之为中转站,在青海省停留一段时间之后直接转向西藏和新疆。青海旅游业尚如此,更别谈刚刚起步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了。虽然,有一些传统体育项目走向舞台,逐渐被世人所知晓,如互助的“轮子秋”,但相对于有着丰富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青海省来说,还远远不够。

4、专业人才资源短缺

对于为青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服务的员工来说,多数外语能力有限,对顾客服务的标准普遍不高,环境讲解、信息提供和以及知识讲解不太有效,管理、督导和经营能力不足,多数经理对国际市场情况了解甚少,导游人员受到的培训考核力度不够,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的旅游规划、开发、营销和管理能力有限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四、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推向市场

将现行社会的宣传方式(报纸、书籍、书刊、电台、电视、互联网)充分运用到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上,做好青海省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形象设计,并将设计好的形象进行推广营销,如“七彩互助”等,在游客心中形成既定的旅游形象。同时配置优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套餐,借助“口碑效应”,一传十,十传百,增加游客的重游率。建立“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网站”,将青海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全面而详实地介绍给全国乃至全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青海高原特色,从而使大量游客慕名而来。

2、加快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力量决定一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经济的支撑。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涉及民族、宗教、历史、自然、地理等各领域,与国内其他地方相比,独具特色和魅力,资源的开发必须要有人、财、物的大量投入,因此,要加快青海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发展步伐,必须促进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结合青海省少数民族的地理位置、文化、宗教信仰等特点,建立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完善基础设建设尽量满足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从而达到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提高和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双丰收的局面。

3、加大政府的主导作用,统一规划,合理开发

要使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与旅游开发企业等相关部门结合起来,由政府统一监管调控规划,尽最大力量做到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遵循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根据国家的政策,从市场的角度对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选择、包装,统一管理规划。少数民族体育旅游项目在各县市、各景点应合理分布,尽量避免产品项目重复,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套餐,要和当地的自然景观相结合,要符合当地的民族特色,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

4、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要成功开发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不仅要懂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要熟知旅游业务,既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又要突出民族特色,因此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比对一般旅游人才的培养任务更艰巨,难度更大,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与资金更多。

传统文化资源开发范文4

【关键词】川北大木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82-01

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工作的基础构成部分,主要包括风景和人文景观两方面。后者包括了历史文化遗产、民族风俗、现代建筑、饮食、购物、文化艺术以及体育娱乐等。川北大木偶作为特别的川东北文化,在划分资源的时候,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将其转化为有效的旅游资源,才是发展中的最大问题。

一、川北大木偶旅游开发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川北大木偶旅游开发问题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与南方的旅游行业融合度不够。由于之前的发展过于注重物质化旅游资产,忽视了文化资源,川东北大木偶现阶段还没有融入到南充旅游行业中。第二,四川地区实施的木偶艺术投入的资金较少,演出经费较少。第三,没有后劲。现阶段,从事大木偶舞台剧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具有木偶制作技术和丰富舞台经验的青年人较少,各种技能都存在失传的危险。第四,创造能力没有提升。现阶段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大木偶的更新速度受到的限制较多,新的素材和器材都在研究中,一个新剧本的编排时间在半年到一年之间,无法满足人们对文化新元素的要求。第五,市场缺少地位。影视和演唱会的出现影响着南方市场,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市场受到影响。第六,与现代化科学技术出现脱节。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创新,导致演出成本提升,演出效果降低[1]。

二、川北大木偶旅游开发的方案

(一)提升宣传工作,做好文化推广工作

文化的流传需要有效的宣传工作,南充对于川东北地区以往文化的宣传工作还不是很完善。因此,要提升对川北大木偶等文化的宣传,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发挥媒体的重要性。提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对川东北文化的传播,提升游客对于南充文化的接受率。第二,在不同行业中进行宣传,利用A级旅游区导游等人讲解南充的文化特色和人文遗产等,以此为游客提供更为生动丰富的南充文化。第三,提升在网络上的宣传。

(二)注重文化创新,促使文化和旅游的结合

依据地质文化、山水花草等构成完善的景观系统,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平台。其中就有构建完善的文化传播座谈会议,其主要是传播研究专家的观念、南充文化的特点、旅游建设的需求以及城市建设的要求等等,并且与当地的学校进行有效合作,注重青少年时期的文化培养工作,以此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2]。

眉县所在的区域属于周原,出土的青铜器非常多,对历史研究工作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要想使其物质和文化得到有效保存,需要依据现阶段的高科技技术和人类智慧,更好地改善传统文化,以此为旅游产业提供有效的附加价值,创造额外的价值。我们可以发现,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南充,结合川北大木偶、灯戏等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开发,并且结合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向旅客展现川东北区域的历史、文化、风俗特点等,以此促使传统文化和旅游的有效结合。

(三)政府支持,企业唱戏

四川区域的大木偶剧团现阶段并没有能力构建一个完善的平台,政府或者其他部门可以依据这一单位空出来的舞台,以川北大木偶为主要的传统文化资源,结合现阶段的科技手段,构建完善的、经典的戏目,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长期固定在一个区域演出,促使其成为南充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政府补贴,以此保住常年在外的表演团队,更为南充旅游经济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保护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升旅游工作的有效性,增加旅游经济收益,更好地进行地方宣传工作[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川北大木偶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偶,发展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要想继续发展和传承川北大木偶艺术,最重要的就是将其融入生活中,真实地展现人们的生活形态。让其与旅游行业有效结合,以此更好地展现川北大木偶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实现有效的发展道路。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进行川北大木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工作,对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蒲静,陈万洪.川北大木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2,Z4.

传统文化资源开发范文5

【关键词】甘孜藏区 文化资源开发

位于四川藏区核心区域的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处川、滇、藏、青四省区结合部,是以藏民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政治、经济和藏汉文化的枢纽区,具有较强的战略意义。甘孜州历史悠久,民族成分众多,渊源颇深,是藏区中文化多样性较为集中的区域之一。甘孜藏区资源丰富,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是各种资源禀赋中的优势资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已逐渐成为甘孜州旅游业和其他各项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文化资源已逐步向产业化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因此,对甘孜藏区现有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开发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对于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甘孜藏区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

根据甘孜州现有的区位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民族文化资源按区域划分,主要分为三大区域,即康东、康南和康北区域。

康东地区:主要包括康定、泸定、丹巴、九龙四县,是甘孜州对外经济、文化的枢纽区域,区位优势比较明显,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在这个区域分布着享誉世界的情歌文化、以泸定桥为载体的红色文化、丹巴的嘉绒文化和碉楼文化以及茶马古道等文化资源。这一区域文化资源的特点在于历史悠久,外界知晓度高,开发的要求高,资源开发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且受文化的影响较大。

康北地区:包含道孚、炉霍、色达、新龙、甘孜、德格、石渠几县,是以藏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区域。这一区域依托格萨尔文化、德格印经院和藏族美术,有着各种藏族的民族手工艺技术和工艺品,包括雕版印刷、唐卡、藏戏、石刻等。这一区域的文化资源的总体特点在于有较深的藏文化底蕴,文化资源中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有较强的可开发性,资源转化为产业的能力较强,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康南地区:包含雅江、理塘、稻城、乡城、巴塘、得荣几县,这一区域是以稻城亚丁香格里拉为中心的旅游文化胜地。这一区域依托亚丁香格里拉景区,以发展旅游业为重点,生产如土陶、木碗、服饰等民间手工业品。这一区域的文化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在于能够将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发展演艺业和民族手工艺品,在发展文化旅游的同时,发展手工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二、甘孜藏区文化资源开况分析

甘孜藏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为甘孜州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2005年以来,甘孜州民族文化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发,民族文化产业等到了稳步的发展。2005年,稻城亚丁香格里拉艺术中心已投入使用,各片区形成了以演出、娱乐为一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演艺中心,成立了康藏文化传播公司,通过成立民间手工艺协会对藏族传统手工艺技术的搜集、整理、开发和保护,打造“情歌文化”、“格萨尔文化”等文化品牌,培育文化市场,活跃文化氛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文化资源开发的进行。

(一)对文化资源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低水平

尽管甘孜州民族文化资源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对文化资源的认识还仅停留在文化这一意识形态层面,对文化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还没有认识到位,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中,大多数文化产业少且多为传统产业,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低下,对文化资源的深层底蕴还没有进行充分的利用,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进程还较慢。

(二)文化资源开发中的相关要素短缺

甘孜州特殊的区位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由于通讯、信息、交通等各种基础设施的影响,外界对于甘孜州的民族文化资源了解非常有限,在一定程度上给资源开发设置了障碍,特别是旅游业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的发展。同时,资金也是制约文化资源开发的瓶颈。甘孜州财政收入薄弱、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影响了资源的开发,制约了相关文化产业的生存和发展。此外,由于甘孜州文化资源开发起步较晚,许多文化产业的经营者知识面薄弱,知识更新能力低,缺乏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创新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对文化资源的开发没有较为科学、系统的认识和分析,对相关文化产业的经营能力有限。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许多民间技艺传承人和地方的文化工作者离开家乡到外地进行地方文化产品的开发,大量人才外流,本地的文化优势被弱化。由于开发的科技含量较低,开发中没有考虑到同一区域中资源的同质性,开发成本高,收益低,开发能力薄弱。

(三)资源开发中对文化的保护力度还非常有限

民族文化资源的特征在于它的历史性和民族性,这些是它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显著特点。随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民族文化资源中原生态的内容在逐步消退,民族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内容也在逐步消失,由于各种基础设施条件的薄弱,以书籍、文字记录等为载体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较好的保存,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有效的认证和申报,造成大量文化资源流失。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的民间艺人外出务工,很多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传承出现困难,民族文化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受到了阻碍,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被薄弱化。

传统文化资源开发范文6

关 键 词:乡土美术 课程资源 教学内涵

由于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改革,转变了课程的功能,开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及学生学习体验、方法能力的培养;改变了过去国家课程管理过于集中性,实行了“三合一”管理,提高地方、学校特别是学生对课程的适应性。此次改革的目的是最终全面实现素质教育。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美术课程育人的功能,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开始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尤其重视对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所进行的建设。

一、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实施现状

步入21世纪,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着改革,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我国也在进行着课程改革,体现在课程教学上,开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具有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随着2001年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明确了课程资源的性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美术课程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拓宽了课程资源的涵盖面,课程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甚至更广的领域。

二、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在美术新课程教学中的利用情况

就温州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在教学中的实施情况,我们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比如,一些课程资源的思想滞后,课程教师队伍有待壮大;不能合理利用资源;课程开发力度上不够;综合性不足,与其他学科联系不大;筛选及评价机制尚未完善等。而温州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俗艺术,随着温州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将其作为新课程改革中资源利用的研究,无论是促进乡土美术资源的发扬光大,还是促成新课程教学的转变,在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意义。

三、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在美术新课程教学中的深刻内涵

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乡土美术教育资源进行课程开发,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且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研究乡土美术,在于它所涵盖的深刻内涵、思想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是跨越时间与空间的。 转贴于

1.有利于爱国爱乡教育

温州乡土美术同温州乡土戏曲、舞蹈等一样,是民族文化中最为生动、本原、质朴的一部分。它体现着温州人民传统的审美观念,抒发着“天人合一”和谐的哲学观,传达着民族基本心理意识和美好愿望。因为爱国主义从来就不是抽象的,无论是国家、地理、文化、历史、科技等方面的具体内容,还是温州乡土中那些剪纸、米塑、黄杨木雕、瓯绣、木偶、灯龙等,都凝聚着温州乡民的艺术创造及智慧才能,特别是那些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作品,是浓浓乡情的最好表达。

因此,开发温州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弘扬温州内在的人文精神,不仅可以理解温州先民健康、原始、质朴的美学思想,而且可以增加现代人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温州乡土美术是最好的爱国爱乡教育素材之一。

2.有利于美术课程改革的推进

国家美术课程并不是全面性的,只有充分发挥地方课程资源优势,将美术课与温州传统乡土文化相结合,增加对温州历史、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理解,才能将自己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认识这座历史悠久的活力城市;才能真正汲取温州现代文化中的精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采集温州当地富有特色及具有影响力的美术文化资源,也可结合身边的乡土文化,来组织课程内容,合理开发并传播乡土美术,更有效地推进美术课程改革。

3.有利于师生教学的融合

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了解乡土文化,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传播乡土文化,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其教育目标;有利于师生共同关注乡土这块文化,使学生早日适应时展的要求。

4.有利于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随着现代城市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本无可厚非,但由于我们忽视了乡土这块可贵的传统文化资源,致使一些弥珍稀罕的乡土艺术及文化,逐渐消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这怎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呢?比如温州苍南的蓝夹缬,起始于东汉时期,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盛行于唐代的宫廷与民间,然而到了近代,夹缬这独特的染色技艺将面临着失传。通过开发与利用,将有利于学生广泛接触温州乡土优秀文化,将美术学习与传统文化资源、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等联系起来,使“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更热爱自己的家乡,感触身边文化的艺术魅力;有利于促进当地文化、教育与经济有机的结合,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5.有利于认清乡土美术发展的内在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但真正认识并不易。研究温州乡土美术课程的开发,既要认清乡土美术发展的根源所在,同时又要分清其他共生关系中非民间美术的联系。为了找出温州乡土美术发展的根本所在,有必要研究乡土美术在各个历史特定时期所做出的成就,从而帮助我们对不同时期的变化产生的影响作出判断。因为,若不去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就无法对客观现象的存在以科学理性对待,也无法对一些表面现象作出解释。譬如,中国的佛教绘画及雕塑在温州乡土艺术的发展中,缘何如此有生命力?温州的古村落建筑、宗族文化及其脉络是如何形成的?温州的务农又崇尚仕官的思想是怎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温州人的?如果对美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不清,就无法理论联系实际,无法对身边的现象进行剖析,甚至会纠缠在自身的束缚之中。因此,只有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一个历史与现实的角度,一个生存与文明的尺度,才能抓住其本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