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范文1

在智慧商城建设中,我们已有义乌购、智慧物流、电子商务,但还有缺口,比如还缺少智慧金融,这是我们现在释放的一个需求。在传统的产业,加上互联网的翅膀,是否可以产生更先进的智能制造业,这也是一个需求。

智慧政务被浙江省特批我们自己去建设。但在建设中遇到很多问题,尤其是一个内部的委办局之间的信息壁垒现象非常严重,比如我们为市民做一卡通需向公安部门调取一些基础数据,却因上面没有政策而无法调取。所以在没有政策的情况下,怎么样突破信息壁垒现状,实现委办局之间的互联互通,这也是我们的一个需求。

智慧治理,涉及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互联互通的需求。尽管我们有网上便民服务,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但还是希望加强更多功能的整合。达到安民、便民、惠民的功效,尤其是治理污染为市民打造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需求。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范文2

[关键词]江西道教;生态;生态隐喻;

[中图分类号]B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2)05-0089-07

[作者简介]张泽兵(1981—),男,江西会昌人,文学博士,江西省社科院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叙事学和文化研究。(江西南昌 330077)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湖泊与文化——赣鄱水系对赣鄱文化的影响”(08WX24)的阶段性成果。

Title: Jiangxi Taoism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Author: Zhang Zebing

Abstract: Jiangxi Taoism,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birthplaces of Chinese Taoism, have many schools. It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aoism culture, such as praying ceremony, palace architecture, and tales and stories. Jiangxi Taoism culture is of primitive simplicity and mystery, and it has a very deep eco-intuition and eco-wisdom, which provide enlightenment on the current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mainly probes into the eco-significance of Jiangxi Taoism culture from the aspects of eco-metaphor of the Taoist story, eco-demonstration of the blessed spot, and eco-praying of the praying ceremony.

Key words: Jiangxi Taoism; ecology; eco-metaphor

江西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道教的主要源头,接近古代荆楚文化和燕齐文化,道家、黄老和神仙方术皆发源于这两大文化区域。”①江西深受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影响,道家、黄老、方术在这一带有着深刻根基,这促成了道教在江西的发展。道教在江西已经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的道教派别,他们在道教经书、符箓治病、斋醮仪式、道场艺术、修炼方法、人物活动、宫观建筑和神话故事等道教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生态视阈审视江西道教文化,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的合理价值。

“生态”和“生态学”的概念是来自现代西方,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伴随着人类文化的进程,也是传统道教文化处理的重要关系之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本质上说是生态问题。在江西道教文化的传统中,解决生态问题上有其独特之处,带着许多古朴而神秘的色彩但又有非常深刻的生态直觉和生态智慧。在现代建设中,人类力量的破坏性表现越来越突出,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这也需要我们挖掘传统的生态智慧。江西道教中的生态智慧主要表现为道教故事中的生态隐喻;洞天福地的生态示范;符箓斋醮仪式中的生态祈求。这些都为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启示意义。

一、故事传说中的生态隐喻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范文3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恢复、引进、传播西方当代科技知识和工商管理经验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在建立、健全、完善一整套继承本土文化、融合外来文化以促进自身发展、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等战略机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关键词:工商管理 管理经验 战略机制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恢复、引进、传播西方当代科技知识和工商管理经验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在建立、健全、完善一整套继承本土文化、融合外来文化以促进自身发展、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等战略机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在纵向传播方面,对于如何继承中国悠久博大的传统文化并使之在全中国人心目中生根开花,中国当代社会始终没有设计出一套深谋远虑、切实可行的文化传播战略。从幼儿园教育到大学研究生教育,在门类杂多、常常压得学生透不过气来的课程中竟然没有一门系统的传统文化课程,全球唯一的万年绵延的伟大文化传统在当代青少年中面临断代之忧;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非常丰富、极具现实指导意义的人文智慧、生态智慧、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如何和谐相处等深厚智慧资源和精神资源,被当代社会各层面长期忽视荒废;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其丰厚的个人承担社会责任、推进社会进步等道德伦理资源,一度被宣判为“封建礼教”而横遭否弃,社会出现巨大的道德伦理真空,各种实用主义、虚无主义大行其道,全民族的道德素养和文明素质长期处于低水平,中国游客在公共场合的行为经常引发海内外媒体的针砭,其中不乏讥讽和鄙夷之词。

其次,在横向传播方面,由于中国当代社会是1970年代末才对外开放的,当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传统的真正价值也往往认识不清,只急功近利地引进西方当前流行的经济社会思潮和工商科技知识,对博大精深的西方文明传统非常无知,遂造成对外文化交流与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的严重脱节,政府机关、企事业、媒体,由于缺乏对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所以在设计、实施、宣传报道一些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时经常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当代知识分子以及一般大众,受西方强势文明的物质诱惑与精神影响,在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潮流恰当结合方面长期陷于困惑、盲从。中国文化的内部发展与对外传播战略也因此难以合理有效地建立并完善,中国的综合实力中的文化含量、“软实力”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甚至印度、韩国等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工业国家。

再次,在全球一体化和西方强势文明的强大冲击下,中国当代文化不仅长期处于被动、模仿、照搬西方模式的劣势且有被日益同化的危险,主要的文化产品——精英层次的教育、学术,大众层次的电影、电视、唱片、网络游戏、时尚、书刊等文化产业,日益西方化,很多正控于西方跨国企业机制中,中国文化人只能刻意模仿西方文化产品并削足适履地迎合西方受众的趣味,具有全球普遍价值和强烈现实意义的中国文化,被无形消解为“地方性的奇观”、“正在消逝的东方奇景”或“古玩”、“杂耍”,中国文化被降格、扭曲、肢解并同化,文化传播与对外交流由于中国文化对等地位的消失而不具有影响力。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范文4

部分达斡尔人给子女讲了达斡尔族历史文化知识。但是,和他们父母给自己讲达斡尔族历史文化情况相比,比例有所下降。 家中有达斡尔族历史文化书刊数量。看,回答“有10本以上”的有196人,占17.16%,“有几本”的有337人,占29.51%,两项合计占46.67%。在城市达斡尔族中有近一半的家庭有达斡尔族历史文化书刊,但是也有一些人家里缺少达斡尔族历史文化书刊。 家里有达斡尔族歌舞音像磁带、光碟数量。由表17看,回答“有几盘”至“有10盘以上”的合计占53.50%。在城市达斡尔族中有一半的家庭有达斡尔族歌舞音像磁带、光碟,但是还有一些人家里缺少达斡尔族歌舞文化的音像磁带、光碟。

二、城市生活对达斡尔族的影响

(一)对达斡尔族日常生活的影响

日常生活更便捷。现代化的生活使得达斡尔人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更为方便,如电代替了煤油灯,自来水代替了打井水,高楼代替了泥瓦房,柏油路代替了泥土路,小轿车代替了牛马车,天然气代替了炉灶坑等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对城市的达斡尔人甚至对乡村达斡尔人的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生活更丰富。生活的便捷节省了人们很多劳作的时间,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思考如何充实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现在在达斡尔族居住的很多地区,如尼尔基镇、巴彦托海镇、腾克镇等地区,人们早晚去公园散步、打球、跳达斡尔族广场舞、参加达斡尔族歌舞比赛等。就业机会更广泛。城市是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人们能够在此接触和参与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社会事业。达斡尔族人口城市化有利于民族成员开阔视野,增强时代意识、观念,在城市中获得多样的职业和更多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教育环境更优良。城市化也促进了达斡尔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从而带动整个民族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城市中的教育资源及相关社会信息丰富,受教育的环境更好,更有利于子女上学受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成就达斡尔族各类人才。

(二)对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城市生活给达斡尔人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使得达斡尔人丢失了很多东西,他们的生活习俗与城市中其他民族的生活习俗逐渐趋同,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大量流失。保持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程度逐渐减少。根据上述的问卷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城市生活的达斡尔人除了饮食文化保持的较好外,衣、行、住等方面的风俗习惯逐渐社会化;他们吸收、接受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方面逐渐增多,本民族性特点逐渐减弱。城市达斡尔人的社会生活基础发生了变化,加之其远离了民族聚居地、居住分散、与异民族的文化接触、与异族通婚等原因,传统文化在城市中难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传承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途径发生转变。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个方面的力量来传承。在城市中,达斡尔族人口的居住格局发生了变化,由之前的聚居变成散居和杂居,族人之间的接触机会也越来越少,达斡尔族文化展演的舞台也越来越少,人们更多的是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适应城市文化。家庭教育是传承达斡尔族传统文化重要而坚实的途径。在达斡尔族传统家庭中,长辈很自然地扮演着传承民族文化的角色,在家庭中从饮食、服饰到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都保留着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印记。人们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潜移默化地受民族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地保持和传承着达斡尔族文化。由表14至表17我们可以得知,现在在城市生活的达斡尔人为了子女的升学和就业问题,在家庭中越来越少地传承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另外,城市中的现代家庭结构一般都是核心家庭,很少有和祖辈共同生活的联合家庭,长辈们传授传统文化的机会自然也就减少了,这无疑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重要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传承达斡尔族传统文化关键而有力的途径。在城市中,尤其是达斡尔族散杂居的城市中,汉语是通用语,一般学校(除极个别民族院校外)完全是汉语授课,课程设置也都是通用教材,学校基本不扮演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角色。在学校里,师生之间用汉语交流,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只知道自己是什么民族,至于这个民族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就一无所知。社会教育是传承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主要而有效的途径。为了推动达斡尔族研究事业的广泛深入开展,在莫旗、海拉尔、呼和浩特、北京、哈尔滨、齐齐哈尔、新疆等达斡尔族居住的城市成立了达斡尔族学会、联谊会,这些学会开展了达斡尔族经济调查、民俗采风、文化教育等专题研讨会,开展达斡尔语演讲比赛、达斡尔族歌舞等活动,活跃了学会的学术研究气氛。各地达斡尔学会的建立,带动和组织起更多的学者、干部群众参与到达斡尔族研究的行列中,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从事达斡尔族研究专业科研人员的不足,为达斡尔族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加强各地达斡尔人的交流合作,开辟了一条新路。莫力达瓦旗和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等达斡尔族聚居地,在每次举行的敖包会、重大节日集会上,都要有达斡尔族歌曲、舞蹈、曲棍球比赛或表演,还有摔跤、拉棍、颈力、骑马等项目。散居在北京、呼和浩特、哈尔滨、乌鲁木齐等地的达斡尔族,在敖包会、鲁日格勒节上也举行相同的比赛或表演,这些活动为城市的群众节日娱乐活动,增添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此外,达斡尔人尤其是年轻人通过网络这个新途径来了解和传承达斡尔族传统文化。达斡尔族网站的建立为了解和传承达斡尔族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很多达斡尔人在论坛上发表帖子,讨论和交流达斡尔族语言、文学、历史等问题,各抒己见,同时也加强了各地达斡尔人的联系和了解。也有很多达斡尔人加入达斡尔族UC聊天室,在聊天室里学说、学唱达斡尔语言和歌曲,用达斡尔语进行交流,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影响很大,很多年轻人喜欢学达斡尔族语言和歌曲,在网络中逐渐掀起了学习达斡尔语的热潮。可见,在城市中,传承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而坚实的堡垒也已经越来越脆弱,关键而有力的阵营也已经渐渐地退出舞台,社会传承的重担逐渐加大,传承方式也有所改变。

三、达斡尔族传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为城市文化的多样性提供文化框架

城市在吸纳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人口的同时,也融汇了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文化,文化多样性是城市文化的显著特征。在城市生活的达斡尔族以适应城市生活和文化氛围的方式,传承和展现着自己民族的文化。根据上述问卷统计我们可以得知,城市达斡尔族的家庭生活中依然保持着民族礼仪、饮食等风俗习惯。他们把自己民族的饮食、服饰、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等带到了城市,为他们所在的城市增添了一分色彩。城市生活的达斡尔族积极参与城市的文化活动,增进了达斡尔族与其他各民族多方面的交流和了解,促进了城市文化多样性。

(二)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文化资源

民族文化是最具吸引力且不可再生的稀缺的旅游资源。达斡尔族传统的歌舞、竞技体育、饮食、服饰等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达斡尔族传统的手工艺品如大轱辘车、桦树皮制作等可开发成为旅游工艺品,既能丰富旅游内容,也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刺激旅游经济的发展,从而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

(三)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智慧启迪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范文5

【关键词】儒家 生态伦理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既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福祉,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负面效应,造成的生态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伦理思想提供了实现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准则和道德关系,而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中恰恰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这些生态伦理思想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值得深入挖掘。

“天人合一”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

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天人合一”是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在儒家看来,“天”是宇宙的最高实体,“人”是其中的一部分。孔子从天道与人道高度统一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孟子将孔子的仁爱思想延续到了人以外的自然界,构建了一个“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为核心的生态伦理学思想体系。他指出,“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认为,只要通过推己及物,推己及人,就能够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动态平衡、和谐共生的状态。荀子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认为天有自身的运动规律,是存在于人之外的自然界,认为人与天各起各自的作用,和谐共生。张载在孔、孟思想基础上,又提出“民胞物与”,指出万物是我的好朋友,人民是我的同胞兄妹,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统一。

儒家通过两条路径阐述天人合一。第一,以天为核心,遵循自上而下的路径,天在不断进化过程中赋予了人以自然的生命。第二,以人为核心,遵循自下而上的路径,人能够更加理性地认识理想的价值,保存了天生生不息的进化机制。在这种“天人一体”的双向互动中,人通过自身的不断实践,澄清了人而为人自身存在的意义,彰显了天作为价值根源存在的意义,与此同时,天也赋予人内在价值。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伦理思想的行为规范。崇尚勤俭、反对浪费是我国的传统道德规范。儒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伦理规范告诉人们,对自然资源要合理使用,建议人们“钓而不纲,戈不射宿”。这些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孔子“取之有度”的生态智慧。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描绘了他理想的生活环境,极力反对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在荀子看来,“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不可去,求可节也。虽为天子,欲不可尽”。他主张通过“道”来节制人的欲望。如果人们按照“道”来行事,近就可以接近他的欲望,退就可以节制他的所求所要。因而,对于那些不可尽也不可去的欲望,要加以引导,倡导人要合理地利用天,使天能够为人服务。朱熹进而提出了私欲与天理对立统一的思想,要求人们不要被欲望所引诱,保持道德自觉。

“圣王之制”彰显了生态伦理中的法律保护。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延续到法律领域,在儒家的一些经典著作《周礼》《礼记》等都记载了有关生态资源的立法保护。比如,禁止人们乱捕乱猎、乱砍乱伐,保证生物的生长期,防止生物匮乏。这一传统在有关的法令中传承下来,荀子把它概括为“圣王之制”,“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秋鳝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湾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礼记・月令》规定为了遵循自然规律,每个月所从事的生产活动都要和保护环境资源密切结合,严格保护自然,不去触碰种种禁忌。例如,正月的禁忌是“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天飞鸟”。这种为保护自然环境而形成的禁令、礼制逐渐演变为历代王朝的法令。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这样记载:“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陧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麂卵,毋毒鱼鳖,置阱罔,到七月而纵之。唯不幸死而伐绾享者,是不用时。”儒家保护自然环境的法令还演变为一些家族的族规,例如,清代江苏昆山《李氏族谱、族规》规定:“如有乱砍本族及外族竹木、松梓、茶柳等树及田野草者,山主佃人指名投族,即赴祖堂重责三十板,验价赔还”。

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就告诫人们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意味着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努力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不要为了满足一时的需求而导致人与自然分裂。孟子、荀子还详细阐述了具体做法,强调人类要保护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这样既有利于自然界,也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利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并非主仆关系,而是伙伴朋友关系。在这种和谐关系中,人类自身就越能实现更好地可持续的发展。这与当今生态伦理学上所强调的人类在利用自然时应遵循自然规律的观点是一致的,人类对自然应该怀有感恩之情、敬畏之心。

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有助于人们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选择适度的消费方式。儒家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思想和道家的“知足去奢”思想,告诫人类应当克制自身欲望,珍惜、节约资源,既考虑到当前,也应该考虑到未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理念。这一思想与当今社会存在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思潮是针锋相对的,与此同时,也将进一步引导人们更加注重环境、资源在代际之间的公正分配,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子孙留下地绿、天蓝、水净的生存环境。因而,人类应该提倡一种既符合生态发展,又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相一致的生活方式,既不危害生态环境,又满足人类自身需求的,绿色、自然的消费观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儒家的一些经典著作中强调对生态资源进行立法保护,这对当今生态文明的建设依然有借鉴价值。比如,建立责权明确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划定草原、森林、海洋等生态保护红线,对不达标排放等一系列违法行为零容忍,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建立损害赔偿制度,努力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与每个人的生活、健康等密切相关,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广大民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应建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使每个人都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与自己息息相关,自觉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注: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项目编号:16240041010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筒》,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范文6

【关键词】传统文化;产品设计;和谐;技术美学

0 前言

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而艺术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设计是一种有目的的造物活动,人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活动改造了自然,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进入“文化”范畴。在设计的同时,人类创造了文化。反过来,文化对设计会起指导性作用,有时更会影响设计[1]。

1 文化与设计的交融

1.1 中国书法的和谐设计与应用

中国书法被看做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中之宝,它已然成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然而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高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在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冲击之下, 书法的实用性似乎越来越薄弱。作为设计师对祖国情感和民族气质的再现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时代使命所赋予的要求。将书法元素运用到现代设计之中除了可以加深设计的文化意涵之外,对体现我国的民族性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书写快捷等特点,在烟酒包装、书籍装祯、广告招贴等方面使用较多, 一些优秀的包装作品应运而生,如图1所示,舍得酒业的精神在于“智慧人生,品味舍得。它凝聚东方智慧,传承千载诗酒文化,引导中国生态酿酒潮流,更以百斤好酒仅得两斤舍得精华的卓越品质,完美诠释智者的取舍之道,堪为高尚智慧人士的最佳犒赏。”古人云,诗酒为伴快活人生,商家抓住这一心理,不但使消费者欣赏到了书法艺术之美,其商业价值与收藏意义更是成为消费者们追捧的理由。

图1 “舍得”书法文化的和谐设计运用

说明:来源于网络资料.

1.2 太极的和谐设计与应用

太极图形它揭示了矛盾对立统一的本原以及运动规律。充分的显示了中国人的审美理念和思维方式。周来祥教授认为:“它是一种古典的中和之美,它把圆形线、曲线、黑色、白色均衡,有序、稳定、和谐地组成为一幅美的画图,一幅极直观又极简括、极具体又极抽象的中华和谐美的第一图。”[2]设计师应看到太极图美学形式下更深沉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内涵,设计出既传统又现代,既中国又世界的设计作品。

图2 “太极”文化的和谐设计运用

说明:来源于网络资料.

靳棣强先生设计的中国银行的标志,如图2所示,简洁流畅,整体的形态采用中国古钱币的造型,强调的是银行与钱打交道的本质。圆内的方形孔有暗合了天圆地方之意,中间的“中”字巧妙的突出了中国两字,可谓是融合传统文化的经典案例。

1.3 扇的和谐设计与应用

中国扇文化所象征的独特民族韵味在现代设计中的价值无可估量。扇形,散头聚尾,所以他经常代表寓意人生之路越走越宽、前途无量,又因为头的圆滑,它又负载着中国传统“和”的寓意,有包容, 仁义之意, 象征温润雍容、内敛[3]。以现代的设计手法表现传统文化,并将各个层面去粗取精地应用到具体的现代产品设计中,如图3所示,赋予现代产品以从功能到形式的审美。

图3 “扇”文化的和谐设计运用

说明:来源于网络资料.

图中产品的灵感便是来源于中国传统扇形,将扇形以图案亦或是以结构形式的角度融入现代灯具的设计中,既能将传统元素展现给世人又能够提亮整个设计的新意,为灯具市场带来一股复古简约之风。

2 文化对和谐的提升

2.1 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发展

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的中国化,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中国化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要以为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的影响作用:既要吸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又要警惕其消极因素的渗入[4]。在面对这种抉择或是择优选择时,我们要取其优良去其糟糠,努力做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和谐发展。

2.2 多元文化冲突下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和谐共存

随着国外特别是西方文化潮流和时尚文化元素在大学校园广泛传播,中国大学校园文化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吐故纳新的文化特征越来越明显。那么这种认同与重构中如何做到挑选吸收新兴优秀文化识破并拒绝“拿来主义”拒绝舶来糟糠文化?这就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中国化思想作为指导唯物辩证的看待问题,正确处理多元中求得共存、交流中避免冲突、吸收中进行改造的关系。

2.3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应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积极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构建必须根植与自身民族传统文化之中,改造、更新,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发展,才能创造性地搞现代化建设。[5]

3 结语

和谐设计也属于大设计的一种,是以人为主体,从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中去规划和安排各项具体的设计任务,更着重于建立科学,健康和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及充分挖掘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当把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现象,以一种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表达出来时,才是发展特色文化最为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顾炎辉.2008年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C]//广东深圳:传统文化与设计的关系研究,2008,12.

[2]周来祥.中华和谐美第一图―太极图的审美观照和理性思考[J].学术刊,2003(10).

[3]王向峰.扇子的审美文化内涵与价值[J].沈阳工学院学报,2010(03):305-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