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欧姆定律的推导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欧姆定律的推导式范文1
一、牛顿第一定律。采用边讲、边讨论、边实验的教法,回顾“运动和力”的历史。消除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错误认识;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理想实验加外推法。教学时应明确: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不能简单地按字面意义用实验直接加以验证。但大量客观事实证实了它的正确性。第一定律确定了力的含义,引入了惯性的概念,是研究整个力学的出发点,不能把它当做第二定律的特例;惯性不是状态量,也不是过程量,更不是一种力。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不因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而改变。在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时,应使学生理解和使用常用的措词:“物体因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教师还应该明确,牛顿第一定律相对于惯性系才成立。地球不是精确的惯性系,但当我们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研究力学问题时,常常可以把地球看成近似程度相当好的惯性系。
二、牛顿第二定律。在第一定律的基础上,从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它的加速度跟外力与本身的质量存在什么关系引入课题。然后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归纳出物体在单个力作用下的牛顿第二定律。再用推理分析法把结论推广为一般的表达: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教学时还应注意公式F=Kma中,比例系数K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1;a随F改变存在着瞬时关系;牛顿第二定律与第一定律、第三定律的关系,以及与运动学、动量、功和能等知识的联系。教师应明确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
三、万有引力定律。教学时应注意:①要充分利用牛顿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常量的实验,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等物理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②要强调万有引力跟质点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平方反比定律),减少学生在解题中漏平方的错误。③明确是万有引力基本的、简单的表式,只适用于计算质点的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之一。但在天文研究上,也发现了它的局限性。
四、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个定律一般不用实验总结出来,因为实验误差太大。实验可作为验证。一般是根据功能原理,在外力和非保守内力都不做功或所做的总功为零的条件下推导出来。高中教材是用实例总结出来再加以推广。若不同形式的机械能之间不发生相互转化,就没有守恒问题。机械能守恒定律表式中各项都是状态量,用它来解决问题时,就可以不涉及状态变化的复杂过程(过程量被消去),使问题大大地简化。要特别注意定律的适用条件(只有系统内部的重力和弹力做功)。这个定律不适用的问题,可以利用动能定理或功能原理解决。
五、动量守恒定律。历史上,牛顿第二定律是以F=dP/dt的形式提出来的。所以有人认为动量守恒定律不能从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出来,主张从实验直接总结。但是实验要用到气垫导轨和闪光照相,就目前中学的实验条件来说,多数难以做到。即使做得到,要在课堂里准确完成实验并总结出规律也非易事。故一般教材还是从牛顿运动定律导出,再安排一节“动量和牛顿运动定律”。这样既符合教学规律,也不违反科学规律。中学阶段有关动量的问题,相互作用的物体的所有动量都在一条直线上,所以可以用代数式替代矢量式。学生在解题时最容易发生符号的错误,应该使他们明确,在同一个式子中必须规定统一的正方向。动量守恒定律反映的是物体相互作用过程的状态变化,表式中各项是过程始、末的动量。用它来解决问题可以使问题大大地简化。若物体不发生相互作用,就没有守恒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果质点系内部的相互作用力远比它们所受的外力大,就可略去外力的作用而用动量守恒定律来处理。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遍的规律之一。无论是宏观系统或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系统中有多少物体在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形式如何,只要系统不受外力的作用(或某一方向上不受外力的作用),动量守恒定律都是适用的。
六、欧姆定律。中学物理课本中欧姆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出的。公式为I=U/R或U=IR。教学时应注意:①“电流强度跟电压成正比”是对同一导体而言;“电流强度跟电阻成反比”是对不同导体说的。②I、U、R是同一电路的三个参量。③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教学难点和关键是电动势的概念,并用实验得到电源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然后用欧姆定律导出I=ε/(R+r)(也可以用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推导)。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公式可变换成多种形式,要明确它们的物理意义。⑤教师应明确,普通物理学中的欧姆定律公式多数是R=U/I或I=(1/R)U,式中R是比例恒量。若R不是恒量,导体就不服从欧姆定律。但不论导体服从欧姆定律与否,R=U/I这个关系式都可以作为导体电阻的一般定义式。中学物理课本不把 R=U/R列入欧姆定律公式,是为了避免学生把欧姆定律公式跟电阻的定义式混淆。这样处理似乎欠妥。
欧姆定律的推导式范文2
1.巩固串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特点.
2.理解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和计算公式.
3.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兴趣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解决两只5Ω的定值电阻如何得到一个10Ω的电阻入手引入课题,从实验得出结论.串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公式是本节的重点,用等效的观点分析串联电路是本书的难点,协调好实验法和理论推导法的关系是本书教学的关键.
教法建议
本节拟采用猜想、实验和理论证明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
实验法和理论推导法并举,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的认识更充分一些,而且能使学生对欧姆定律和伏安法测电阻的理解深刻一些.
由于实验法放在理论推导法之前,因此该实验就属于探索性实验,是伏安法测电阻的继续.对于理论推导法,应先明确两点:一是串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二是对欧姆定律的应用范围要从一个导体扩展到几个导体(或某段电路)计算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和电阻时,常出现一个“总”字,对“总”字不能单纯理解总和,而是“总代替”,即“等效”性,用等效观点处理问题常使电路变成简单电路.
--方案
1.引入课题
复习巩固,要求学生思考,计算回答
如图所示,已知,电流表的示数为1A,那么
电流表的示数是多少?
电压表的示数是多少?
电压表的示数是多少?
电压表V的示数是多少?
通过这道题目,使学生回忆并答出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关系
(1)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2)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支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在实际电路中通常有几个或多个导体组成电路,几个导体串联以后总电阻是多少?与分电阻有什么关系?例如在修理某电子仪器时,需要一个10的电阻,但不巧手边没有这种规格的电阻,而只有一些5的电阻,那么可不可以把几个5的电阻合起来代替10的电阻呢?
电阻的串联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2.串联电阻实验
让学生确认待测串联的三个电阻的阻值,然后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指导学生实验.按图所示,连接电路,首先将电阻串联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读数为一整数(如3V),电流表的读数为0.6A,根据伏安法测出.
然后分别用代替,分别测出.
将与串联起来接在电路的a、b两点之间,提示学生,把已串联的电阻与当作一个整体(一个电阻)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示数为一整数(如3V)电流表此时读数为0.2A,根据伏安法测出总电阻.
引导学生比较测量结果得出总电阻与、的关系.
再串入电阻,把已串联的电阻当作一个整体,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一整数(如3V)电流表此时示数为0.1A,根据伏安法测出总电阻.
引导学生比较测量结果,得出总电阻与的关系:.
3.应用欧姆定律推导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
作图并从欧姆定律分别求得
在串联电路中
所以
这表明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导体的电阻之和.
4.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例一把的电阻与的电阻串联起来接在6V的电源上,求这串联
电路中的电流
让学生仔细读题,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并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未知量的符号.
引导学生找出求电路中电流的三种方法
(1)(2)(3)
经比较得出第(3)种方法简便,找学生回答出串联电路的电阻计算
解题过程
已知V,求I
解
根据得
答这个串联电路中的电流为0.3A.
强调欧姆定律中的I、U、R必须对应同一段电路.
例二有一小灯泡,它正常发光时灯丝电阻为8.3,两端电压为2.5V.如果我们只有电压为6V的电源,要使灯泡正常工作,需要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
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并标明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未知量的符号.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1)这盏灯正常工作时两端电压只许是2.5V,而电源电压是6V,那么串联的电阻要分担的电压为
(2)的大小根据欧姆定律求出
(3)因为与串联,通过的电流与通过的电流相等.
(4)通过的电流根据求出.
解题过程
已知,求
解电阻两端电压为
电路中的电流为
欧姆定律的推导式范文3
1学习物理概念需要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过:“学习理科的关键是概念清,多练习.”学生的物理概念是否清楚对学好物理至关重要.学习物理概念需要重视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学习物理概念需要知道为什么要引入它,它是如何定义的,定义式是什么,单位是什么,如何测量(或测定),有什么应用等.例如:密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物理概念,学习它要重视以下过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一般不同的特性引入了密度,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定义式是ρ=m/V,国际单位是kg/m3,常用单位是g/cm3,测密度的方法很多,但基本方法是测质量,测体积,再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密度,应用有求密度,求质量,求体积等等.速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电功率等等都是重要的物理概念,望广大师生重视其形成过程.
2学习物理规律需要重视规律的形成过程
物理规律是物理知识中的最核心内容,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学习物理规律更需要重视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要知道物理规律的实验基础、基本内容、数学表达式、适用范围、应用等等.例如:欧姆定律是电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学习它,我们要知道欧姆定律的实验基础,欧姆定律是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首先要用到控制变量法,电阻一定,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电压一定,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电阻一定,可找一定值电阻(R=5 Ω),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际上要看电压变,电流变不变,若变,如何变.如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呢?方法一:可以改变电源的电压,方法二:可以通过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可找一稳压电源,也可通过滑动变阻器来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际上是看电阻变,电流变不变,若变,怎么变?改变电阻,还要知道它的值,可以逐次更换定值电阻(5 Ω、10 Ω、15 Ω),移动滑动变阻器,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U=3 V)不变,从而测出相应的电流值.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正比.
欧姆定律的基本内容是: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数学表达式为I=U/R,欧姆定律是在金属导体做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定适用于金属导体,对于其它的导体是否适用,要用实验验证,通过实验证明,欧姆定律还适用于电解液导电,不适用于气体导电,可见欧姆定律的适用范围是适用于金属导体,电解液导电,不适用于气体导电.应用有三方面:(1)求电流,(2)求电压,(3)求电阻.解题时要注意I、U、R三个物理量的对应性、同时性、统一性,即对应于同一导体、同一段电路,同一时刻、同一状态,单位要统一于国际单位.
3学生实验需要重视实验过程
学习物理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认识,这种认识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基础.学生实验需要重视实验过程,如要了解每个学生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实验结论、必要的误差分析等等都应该清楚.
4科学探究需要重视探究过程
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模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探索学习的过程,从中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验探究过程的心理感受.科学探究需要重视探究过程.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因此,探究实质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这个思维的过程是模拟科学工作者进行科研的思维程序来进行的,这种思维程序就是学生科学探究的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5做物理习题需要重视解题过程
学习物理要求概念清,多练习.可见做物理习题很重要,做题可以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的知识,检验学习效果,锤炼思维的灵活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物理题型很多,如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探究题、简答题、计算题、作图题、推理题等等.无论是做何种题型的物理习题,都需要重视解题过程.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要求,不同的解题方法,不同的解题过程.一般来说,无论是做何种物理习题,都要正确理解题意,正确审题;明确相应的物理过程,物理情景,建立物理模型;运用相应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直接得出结果或结论.稍微有点灵活性,有点难度的题目,要分清层次,理清思路,找出联系,或进行物理公式变换或公式推导,或运用数学思想(如列方程、列方程组)求解.最后就是检查.
6学习物理需要重视有的物理量是过程量
物理学所研究的许多问题,都直接涉及到某一物理现象发生的整个过程,或者是过程中的某些状态.因此,相应地就引人了许多关于描述某些物理过程的过程量和用来描述某些特定的物理状态的状态量.
过程量是描述物质系统状态变化过程的物理量,如冲量、路程、功、热量、速度改变量等都是过程量,它们都与一定的物理过程相对应.一般说来,物质系统从某一个状态变化为另一个状态,如果经历不同的物理过程,虽然初始状态与终了状态量可能保持相同,但过程量不一定相同.
欧姆定律的推导式范文4
课本对焦耳定律推导过程如下:
焦耳定律:电流做功时,消耗的是电能。究竟电能会转化为哪种形式的能,要看电路中具有哪种类型的元件。
只含白炽灯、电炉等电热元件的电路是纯电阻电路。电流通过纯电阻电路做功时,电能全部转化为导体的内能。电流在这段电路中做的功W就等于这段电路发出的热量Q,即
Q=W=IUt
由欧姆定律 U=IR
代入上式后可得热量Q的表达式
Q=I2Rt (4)
如此引入,Q=W=IUt,U=IR两式成立均需要条件:纯电阻电路。学生很容易顺理成章地认为焦耳定律的表达式Q=I2Rt,也是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虽然课本中对此表达式做了一些解释:
在推导(4)式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Q=W”这个条件,它要求电流做的功“全部变成了热”,也就是电能全部转化为导体的内能。因此,(4)式中的“P”专指发热的功率。
但仍不能让初学者明显地看出此式适用于任何电路。学生很容易去想既然Q=W=IUt,U=IR两式成立均需要纯电阻电路,那么对于非纯电阻电路,为什么热量的表达式仍然是Q=I2Rt?如何推导?教学中虽再三强调,和学生一起分析教材,学生还是很难正确理解。
当然课本中有从特殊到一般推广的例子,比如静电力做功只跟初末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的特点。先让学生研究匀强电场中静电力做功的特点,进而告诉学生在一切电场中静电力做功有相同的特点。如此处理是因为学生的数学知识跟不上,无法研究非匀强电场中静电力做功的特点,不得不如此处理。并且有重力做功特点做对比,把静电力做功特点由匀强电场推广到一切电场,学生是容易接受的。而本节中,学生对于纯电阻电路与非纯电阻电路是有能力去研究的,哪些公式适用于纯电阻电路哪些适用于一般电路学生是有明确认识的,再由纯电阻电路推广到一般电路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肯定会有一些疑问。
欧姆定律的推导式范文5
【关键词】高中物理;高效提问;课堂教学
物理教学过程是通过师生互动来落实。教师的提问正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载体。笔者就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物理教学提问存在的误区及原因
“提问”看似很简单,而在实际物理教学中却存在一些的误区,总结起来有:
1.问题目的性不明确:问题不明确,语意模棱两可,启而不发。
2.问题的提出过于简单化、缺乏层次性。
3.问题的时间过于不足:缺乏思考时间。
4.问题的反馈不予以评价。
二、物理教学中怎样使“提问”更高效
面对课堂提问的种种误区,结合这些年的教学经验和探索,我实施了以下几种对策加以纠正。
1.目的明确、针对性较强式提问
教师在提问时,首先要明确提问的目的、以及对象,是个别学生还是全体学生等等,都必须仔细考虑,做到深思熟虑。
案例1
教学情境:必修二中《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中火车转弯的学习
师:请同学讨论设计方案怎样才能让火车顺利安全转弯?
教师的本意很好,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探究火车转弯!但这个问题的设置范围太大,方案有很多种,对物理和数学知识要求过高,对学生来说有点偏难,感觉无从下手!
若把问题改一下可能效果要好点:
师:请同学们看书,分析怎样才能使火车顺利安全转弯?
生:是将外轨道略高与内轨道,来使火车转弯。
师:为什么让火车的外轨道略高与内轨道转弯呢?
生:支持力偏离竖直方向,它在水平方向的分力提供火车转弯的向心力。
师:(学生分析受力)还有没有其它可行的方案呢?
2.联系学生原有知识,循序渐进式提问
教学时,可以把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
案例2
教学情境:选修3-1中《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师:初中所学的欧姆定律内容是什么?
学: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I=
师: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
学:改变电压或电阻。
师:闭合电路中电阻有哪些?它们是什么关系?
学:电源电阻(r内)和外电阻(R外),R总=r内+R外
师:电源既然有电阻,那它有电势降(电压)没?它们与电动势是什么关系?
学:有、用U内表示,电源外也有电阻U外,E=U内+U外
师:整个内电路和外电路中电流什么关系?
学:串联。
师:大家动手推导一下整个电路的欧姆定律是什么?
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新知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习题课中提问难度适中,层次鲜明
课堂提问,那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一定联系,但仅凭这些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也最具有吸引力。
案例3
教学情境:高一老师讲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质量m=1.5kg的物块(可视为质点)在水平恒力F作用下,从水平面上A点由静止开始运动,运动一段距离撤去该力,物块继续滑行t=2.0s停在B点,已知A、B两点间的距离s=5.0m,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0,求恒力F多大。(g=10m/s2)
解析:设撤去力F后物体的加速度为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撤去F后位移为s2,则
撤去F前的位移为则s1=s-s2=1m
撤去F时的速度为,则v=at=4m/s
设力F作用时加速度为a1得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解得F=15N
本题看似简单,而对高一的学生来说问题难度偏难,若在改题问题中增加两个问:
1.物体运动的滑动摩擦力是多少?
2.试求撤掉恒力F时物体的速度?
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增设的问题又对学生起了提示作用。
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提问。
物理知识来自于生活实践,所以我们要从学生日常生活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启发点拨,这样就会让枯燥的物理理论变得很精彩,很生动。
案例4
教学情境:初中教师讲《物体的浮沉条件》新课引入提问
师(演示实验):
(1)将木块沉入水中木块上浮;
(2)将铁片沉入水铁片下沉;
(3)将鸡蛋放进配制好的盐水中,鸡蛋会悬浮;
(4)将小铁片和铁盒放在水面上,铁片下沉,而铁盒漂浮。
师(提问):物体浮沉的条件是什么?
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即熟悉又疑惑,就会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欧姆定律的推导式范文6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教学;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7
引言
在物理教学中笔者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物理规律都是死记硬背,没有做到融会贯通,一旦遇到综合性问题就束手无策,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学会了,却不会做题的原因。物理相较于其他学科具有很强的空间性和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一定要重视初中的物理教学。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抽象
物理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为研究对象,不同于语文的记忆式学习也不同于数学的公式推导式学习,而是通过数学的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的变化规律。初中阶段,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学习的内容也比较简单,大多是一些生活现象的理想化模型的研究。例如八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主要学习的知识就是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而现实生活学生所看到的现象是你推一下小车就会运动,不推则原地不动,这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知识的初中生的思维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牛顿第一定律既不能像数学公式一样去推导也不适合死记硬背,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做起题目就更无法灵活运用了。
2.实验教学比例较小
实验就是物理的灵魂,实验教学对于初中生基本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实验中通过切身的实践还可以有效培养初中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但是,如今的初中物理教学中过度强调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不能发挥实验课应有的作用。例如九年级《欧姆定律》的学习中,教材直接给出了电压、电流、电阻之间的关系,老师在教学中也就对课本进行讲解,学生很难接受电阻是电器元件固有属性这一结论,也很难掌握电压、电流、电阻之间的关系,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如果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测量电阻两端电流和电压的多组数据,寻找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还能够让他们对欧姆定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于知识更容易接受。同时在自己做实验、搜集数据、发现规律的过程中给他们有一种自己发现了物理规律的感觉,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树立了自信心。物理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无论是死记硬背还是题海战术都没有效果,只有真正理解了物理公式的含义才能做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3.课堂练习题目广而不精,缺乏实践题、开放题
课堂练习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课堂时间较紧,题量不能安排过多,因此要格外注重题目的质量,要选择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有代表性的题目呈现给学生。另外还要加强开放性问题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如在八年级第二章《声现象》中,有课后习题:假设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1000km,如果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那么远,计算所需要的时间。类似于这一类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查资料,寻找出火车、飞机等生活中的交通工具从北京到上海需要的时间,与声音传播相比较,对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但是,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对这一类的问题视而不见,认为是浪费时间,这样的观念与新课标是不相符的。
二、改善初中物理教学的措施
1.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很多初中物理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都太抽象了,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教材中知识点的抽象可以通过老师的教学方法来弥补。老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对物理规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密度的相关知识时,由于密度是看不见也不能感受到的概念,直接讲解相关知识学生不容易理解,可以将密度与质量、体积等学生比较熟练的概念结合起来。“同样体积的一桶水与一筒油哪个质量更大?”“为什么同样体积的铁比棉花质量大很多?”通过这样的问题来引出密度的概念,学生对于铁、棉花、水、油等生活中的物品都有一定的了解,也都知道同样体积的铁比棉花质量重这一生活常识,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密度的概念,接受质量、密度、体积之间的关系。
2.强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因此必须要强化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初中生物理的学习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重要作用。同时实验又有直观性,让学生对物理规律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认识,通过生动的表象自己推理出物理规律。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中,老师可以通过将摩擦力直观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一个固定斜面上,让小车自由滑下,用不同的材质做小车的运动表面,如毛巾、瓷砖、木板、玻璃等。同一个小车同样高度同样倾斜角的自由滑落在不同的运动表面上下滑的距离是不一样的,通过这样直观的实验观察,再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就不难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了。
3.加强课堂练习开放性习题的训练
物理在初中的学科中是最锻炼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的,因为很多物理规律本身就是从具象的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因此,在平时的习题训练中也要加强学生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的扩散性思维。老师选择的题目要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尤其是要针对重点、难点和考点加强训练。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习题资源,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动手动脑学物理”这一板块,里面有很多开放性、实践性的问题,如九年级第十八章《电功率》中让学生咨询老师、家长,估算出一年的用电量,并寻找节约用电的有效方法。这一类的问题虽然很可能得不到答案,但是学生在查找资料、咨询、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对所查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还提升了他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课改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教授、价值观的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要全面贯彻新课改的思想,增加实验教学与实验演示教学,变抽象为具象,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