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发展的启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发展的启示范文1
关键词:德国;农村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2012年2月1日国务院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加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职业教育,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也需要职业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由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长久以来仍处于职业教育的薄弱环节,体制不健全、发展模式落后、吸引力不足已成为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掣肘因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农村职业教育经过长期发展在人才定位、教育体系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形成了在法律政策保障下办学形式多样、注重实践教学等发展特色。我们认为,借鉴德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对改变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动力不足的现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一、德国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及内容
发展至今,由于德国已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农村职业教育主要体现在农业职业教育,例如2003年,共有3. 83万人在接受农业职业教育,有1. 18万人通过农业资格考试。目前,德国已形成初、中、高三个教育层次相互衔接、分工相对明确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一)初等农村职业教育。主要通过农业职业学校实施,学校受农业行会的管理,业务则由各县教育部门管理,学制3年,采取双轨制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期间一方面在农业企业接受农业师傅的指导,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例如农业技术、农业机械操作、家畜生产等等。学习期满后,学生可以参加国家统一举行的职业资格考试,合格人员可取得当地农民的资格。
(二)中等农村职业教育。主要通过农业专科学校实施,学习3个学期,主要任务是培养农业师傅和为大企业培养畜牧、园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学习内容是经营管理,主要目的由生产向经营转变。专科学校分一年制和两年制两种,一年制专科学校主要培养农业实用技术人才,课程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不如两年制的,学习期满后还须参加3年生产实践,通过国家考试后合格者晋升为农业师傅。两年制专科学校较一年制更为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期满考试合格者可成为农业企业或大企业合作社里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高等农村职业教育。主要通过高级农业专业学校和高等农业大学实施,其中高级农业专业学校学制为一年,主要培养学生企业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知识,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农业师傅或农业技术员资格,成为国家认可的“师傅”或企业主。高等农业大学包括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专科阶段主要学习应用技术知识,本科阶段注重理论知识学习,读完本科可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二、德国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经验
德国农村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持续健康发展,既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有企业的积极参与,还有高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因素,这些措施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一)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保证农村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德国非常重视教育立法,通过立法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保证人力、物力、财力的供给,从而培养和造就农村、农业发展所需的实用技术人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德国就颁布了十多项职业教育的法令,如《职业教育法》、《职业促进法》、《农业职业教育法》等等。以《职业教育法》为例,它明确规定联邦政府和各州在职业教育中的义务,并且对工业、农业、商业等多个领域开展职业训练作了十分明确的规定。同时,《农业职业教育法》也制定了诸如畜牧业、农业科技、农业服务等职业岗位培训条例,并对职业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职业能力等方面也做了明确规定。
(二)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
德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经费采取联邦财政、州财政和地方财政三级拨款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拨款所起的主渠道作用,同时注意多渠道筹措经费。2007年德国农业预算总额为160亿欧元,其中,来自欧盟农业预算为65亿欧元、联邦政府55亿欧元(含45亿欧元农民退休金)、各地州一级政府40亿欧元。以德国大学为例,2002年,他们投入在农业教学及研究的经费达4.653亿欧元。联邦各州政府每年则投入大量经费用以农村职业教育系统的人事、行政管理、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费用,例如德国莱法州政府每年向8所农业学校与实习基地投入达8000万欧元,以维持教职工及学生实习的正常开支。
(三)企业的积极参与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支持
德国法律明确规定一定规模的企业必须建立培训中心,接收学生进行职业培训,并承担培训期间的各项费用,这就决定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仅仅是职业学校的义务,农场主及企业也必须参与其中。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政府积极发挥中介角色,为企业、学校两者搭建良好的制度平台,建立相应机构和财政资助等措施来监督、管理、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则从各自角度积极开展在职农民培训工作或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资助。
(四)高效的教学质量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前提
办学的高质量是农村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德国一方面对农村职业教育给予经费、政策和各种办学条件的支持,同时对教育质量予以严格的评估与监控。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实践教学和职业素养的习得。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满足于学生对有关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而且重视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情感。2.重视教师的选拔和专业化发展。一是录用教师不仅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还需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二是建立进修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3.广泛开展职业指导。为加强学校与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提高育人质量,德国将职业指导纳入为农村职教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通过“职业咨询”,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选择、职业创造能力等等。
三、德国农村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加快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立法工作
农村职业教育法制化是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的农村职业教育法,虽然1996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但当时的一个重要历史背景是推进职业学校的发展,而且也仅仅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管理内容等方面作了规定,缺乏专门针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条款。时至今日,国家的整个形势已发生较大变化,应及时修改和完善法律条例,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人才的迫切需要。
(二)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加大财政支持与投入力度
针对当前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各级政府应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充分认识到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真正把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一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常抓不懈。同时,政府应加大农民职业教育补贴,扩大免费接受职业教育对象范围,变就业援助为教育资助,并逐步完善农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设施的完备化,真正实现农民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
(三)吸引企业参与,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德国职业教育非常重视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行业咨询组织的主要职能是充当协调者的角色,为政府、企业和学校三者搭建交流的平台,它可以把企业的需求反馈给政府,对职业教育政策进行调整;同时学校也会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例如德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它既能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对政府政策的制定也具有强大和持久的影响力。
(四)强化实用技能培训,积极推行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首先,结合农民个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重视加强学员劳动就业能力
的培养,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方式,注重培养“一专多能” 的实用型人才,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真正实现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其次,就目前来看,农村中获得农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还很有限。截至 2005 年底,农业部共组织实施了 130 万人次的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达 115 万人次。而我国 2005 年乡村人口是 7.45亿人。因此,提高我国农业从业人口的素质,致力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仍需加大推广农业资格证书制度。
参考文献
[1]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R]. Basic and Structural Data 2005, 64.
[2]陈俊珂.发达国家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J].职教论坛,2003,(23):60-64.
[3]赖炳根.中德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比较思考 [J].中国农业教育,2009,(3):11.
[4][5] BMBF. Basic and Structural Data 2005[R].Berlin: 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2006:101,148.
农村发展的启示范文2
关键词: 美国农村教育 利益集团 发展策略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但据我国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显示:农村边远地区教师数量不足、补充困难,教师学科结构矛盾突出;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及生活条件水平亟待提高;农村中小学校因资金短缺,办学条件急需改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我国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也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高度工业化与城市化国家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障碍。美国联邦、州和地方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而同时,美国多元化利益集团也积极指引、影响和协调,在农村教育问题研究、教育立法、师资培训等更广阔的领域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推动农村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此我尝试以新的视角审视美国利益集团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策略,以期对我国社会力量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有所借鉴。
一、美国农村教育发展现状概述
据美国农村学校与社区信托基金会(Rural School and Community Trust)系列调查报告《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12》(Why Rural Matters,2011-12)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美国960万学生进入农村学区,占公立学校学生数的20%以上,另外180万学生进入那些没有被划归农村的农村学校学习,合计占公立学校学生总数的23%以上。而且,美国农村教育的规模和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2000年到2009年度,农村学区招生增长比例超过22%。全国公立学校招生增长数的70%来自于农村学区。在那些进入农村学区的学生中,有五分之二居住在贫困地区。招生数的增加在南部和西南部大多数的农村各州尤为显著。 [1]农村公立学校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原有问题和矛盾更加突出。这些变化给政策制定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美国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利益集团的对策
(一)学生辍学现象普遍存在。
1.问题
据农村教育问题的多项研究,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已经在美国各州非常普遍,而且愈演愈烈。辍学的学生群体主要有:低收入学生;在经济发展不景气社区内极度隔离学校的学生;无家可归学生;进入贫困学校的学生;学业成绩落后者,等等。这其中,经济条件差和地域隔离成为了最为突出的原因。研究者普遍认为:辍学问题首先影响到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另外,辍学者对自身未来经济收入和对国家税收造成影响;辍学增加了健康开支;辍学导致了犯罪率的上升;辍学降低了参与民主投票或公民活动的能力和机会。由此看来,辍学不仅是学生意愿的表达,对个人终身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而且从长远看,更进一步影响到国家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的稳定、社会公共秩序安定。因此,辍学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对策
(1)创建合作型社区教育环境,帮助学生完成学业。
美国自立国起,公民参与社区事务的传统已经成为公民社会的精髓。全国性非营利组织“面向未来之职业”(Jobs for the Future),在解决农村学生辍学问题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该组织倡导与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学生提供以社区为基础的学习机会,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积极地干预和支持创建合作、学习型的校园气候,大大降低了违纪行为学生的比例;该组织参与学校课程改革,为学生设计双重大学课程学习、双重的中学课程学分的策略,以帮助那些辍学学生赶上并顺利完成中学学业。在该组织的努力推动下,各州教育决策者认识到:辍学问题本质上来源于为每位学生提供合格教育的公平信念的缺失。每个社区、每所学校理应积极认识并应对这个问题,否则美国公共教育体制仍然可能对大多数弱势孩子造成继续伤害。[2]
(2)为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减轻经济负担。
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贫困,是导致其他一切教育问题的源头。向学生提供资助,帮助低收入家庭学生走出困境是美国众多基金组织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重要策略。例如:利奥诺·安尼伯格奖学金项目(Leonore Annenberg Scholarship)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公共政策中心主持,利奥诺·安尼伯格基金组织资助。有幸获得奖学金者将获得四年他们在美国任何一所获得认可学院或大学开支的全额资助,并且每位奖学金获得者在项目选择、申报、为大学做准备的各个环节都配有知识渊博、有强烈责任感的学者指导。这一举措,使一部分处于困境中的优秀农村学生卸下了经济包袱,改变了他们的人生选择,帮助他们重新对未来树立自信。[3]
(二)教师工资偏低,造成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流动频繁。
1.问题
农村学区地域偏僻、专业隔离、教学条件差等因素,使农村学区在教师市场竞争中完全处于劣势。但是低工资却是影响农村学区对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吸引力的最为重要的原因。据美国教育数据中心统计,2007—2008年度,公立中小学全职教师年平均工资(底薪):城市教师为51,200美元,农村教师为44,000美元,所有教师平均工资为49,600。[4]而且,农村教师工资随着地域的差异、各州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学区的规模差异,也存在着巨大的落差,这就造成农村教师尤其是高质量教师分布的不均衡。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CLB)中要求到2005—2006学年末,每一所公立学校的教师都必须“非常合格”,即持有教师资格证书或经州教育部门认可的人员,教师必须在其所教学科上证明自己的教学能力,并具有硕士学位的要求。地方教育当局出于自我保护原因,认为保留低水平教师和雇佣没有经验的教师,可以降低成本。因此,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教师队伍的质量进一步降低。高需求的科目或专业领域教师:如双语教师、数学教师、科学教师、特殊教育教师更为稀缺。于是多学科教师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他们为多学科和多年级服务,并承担课外职责,身心疲惫,职业怠倦感日益加强,造成教师队伍流失严重、频繁更替。从美国全国范围内看,教师流动率为15%,农村地区教师流动率有时高达30%或40%,[5]使农村学生难以获得稳定、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2. 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为学校补充优质人力资源。
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师专业化运动,一直在致力于解决教师队伍的数量与质量问题。“为美国而教”(Teach for America, TFA)是美国一个颇有影响的非营利性组织,它在农村教师优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走在了前面。该组织通过招募优秀人才执教、为领导活动投资等策略使生活在贫困中的孩子获得优质教育。[6]据美国媒体报道,2009年全美共有3.5万名不同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申请TFA的400名教师岗位,其中哈佛、普林斯顿等常青藤名校的学生占到申请人数的11%,竞争异常激烈。幸运者经过5个星期的暑期培训后,再被派到全美各地的薄弱社区学校执教两年。近20年来,TFA项目已经向美国条件艰苦的26个学区派出了两万多名教师。美国舆论认为,“为美国而教”项目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为美国欠发达地区学校输送了优秀教师,更在于它肩负消除美国教育不公平的使命,造就了一批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7]
(2)植根社区文化,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教师教育机制是否健全直接关系到农村教师的教育质量。据美国学者Barker和Beckner对美国教师教育项目和机构的调查,在众多的教师教育项目中,关注农村教师教育的不足2%,只有28%的机构有关于农村教育的课程安排,只有3%的机构拥有涉及农村教学的科目。[8]农村学校与社区信托基金组织强烈支持为农村学校量身定做的社区教育,为农村教育者提供延展的、专业的发展活动。其特点在于:根植于特定地域的历史、环境、经济发展和文化;社区即学习的内容;侧重于重要的社区问题的解决;社区成员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社区教育通过促进对具体内容的深度思考、作为研究者与学者的持续性学术工作、满足或者超越州或当地绩效标准,恰恰能够和联邦NCBL高质量的要求并行不悖。
(三)教育投资严重不足,学校生存陷入困境。
1.问题
美国对全国公立义务教育不分城市和农村,基本拨款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专项拨款,一种是基本资助拨款,即公式拨款。采用公式拨款旨在考虑学区在教育需求和教育财政能力方面的差异,主要用于维系学区与学校的基本运转,体现公平性。但公式拨款作为主要的拨款方式,常常忽略非常小的农村学区。因为公式拨款是在学生人头数的基础上分配的,这种拨款方式表面上看起来很公平,但农村学校本身学生少,还要维持昂贵的交通和设施维护开销,在扣除这些之后就没有多少钱用于工资、材料和仪器了。[9]1980—1993年间的学校合并运动虽然对此有所改善,但终因并校不增资,农村社区环境并无根本改善,反而徒增交通负担,浪费学生时间。[10]在一些农村社区,农村学校经常需要承担超越教育孩子义务之外的其他功能,这些都增加了学区的运行成本,小规模学校正常运行更加举步维艰。
2.对策
(1)积极影响政府决策,改善农村学区基础设施建设。
美国典型的分权制框架下的地方自主发展的财政制度,维持着地区间巨大的不平等,并进一步导致不同地区之间教育机会与教育结果的不平等。[11]在2000年前,美国800多农村县区和4400多个遍布全国42个州的国家林区学校,教育经费主要来自木材销售收入,而木材销售市场萎缩,直接威胁到林区学校的生存。2000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EA)向议会发起并最终获得通过《保障农村学校及社区自治计划》(The Secure Rural Schools and Community Self-Determination program)项目,该项目确保林区内学校获得稳定的资金流,摆脱了众多孤立的农村学校关闭的困境。该项目至2008年已经期满。2008年9月, NEA运用便捷的信息渠道, 2008年10月,《保障农村学校及社区自治法案》(The Secure Rural Schools and Community Self-Determination Act)作为公法中一部分得到重新授权。新的法案使学校每年可增加10万美元专项拨款,用于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12]
(2)利用权威研究成果,为决策者敲响警钟。
美国利益集团能够对政府决策产生强有力的制约作用,不仅在于他们选择有效的组织策略,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拥有强大的专业研究团队,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详尽的调研,进行客观评价,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议,从而为决策者敲响警钟,推动问题解决的进程。美国农村学校与社区信托基金会,一直致力于美国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研究。自2000年起,该组织开始对全国50个州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研究评估,从2001—2011年,每两年一次主题为“为何农村事关重要”的评估报告。该系列揭示了农村公立学校及学区的优先政策需求,描述了农村教育环境的复杂性,使政策制定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面临的挑战并能做出及时政策调整[13]。
三、启示
中国农村教育尽管与美国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共同的问题。为了改善农村教育现状,我国政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农村教育改进计划的实施,在遭遇地方财政不利和地方政府执政低效等条件影响下有时事倍功半。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出了众多非政府组织,他们成为推动我国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鉴于此,美国利益集团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策略,可以为社会力量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提供若干启示。
(一)政策引导。
美国多元化的利益集团植根于美国独特的社会土壤,美国宪法给予了利益集团存在的巨大空间。我国市场化经济体制也催生了众多利益集团,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教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但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是近20年来我国一直追求却未能实现的目标。国家应在政策上予以积极引导,形成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在集团自身利益和国家教育收益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二)法制规范。
利益最大化是利益集团最大的目标追求,这种狭隘性就使得集团利益之间、集团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无法从根本上避免。因此,《社会力量教育投入法》应该成为规范利益集团教育行为的重要保障,通过法律的途径使得利益集团的利他行为获得法的肯定,并以法的形式使支持教育的行为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与推广。
(三)利益倾向。
利益集团逐利的本性,使得在面对促进教育发展“可为”与“愿为”两者之间进行取舍。应该引入完善的激励机制,为利益集团支持教育行为实行一定的利益倾斜,使集团价值在社会公益行动中得到体现,自身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并有效地激发集团的社会责任感,使集团价值取向成为一种积极的社会导向。
(四)信息反馈。
美国利益集团运用极具说服力的研究成果、发达的信息沟通渠道,激发了社会民众参与教育的热情。而我国教育研究成果往往只是教育专家和政策制定者的专利,民众信息渠道不畅通导致社会力量对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集体失语。我认为,加强信息沟通与反馈,对于利益集团积极的教育行为应及时获得公众肯定、有害行为得到有效监督和遏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决策过程也成为现今中国教育发展中一个突出的现象。但是比起美国,这种非政府组织实践尚未形成长效稳定的参与机制、多方联动的社会运行机制和规范措施,缺乏与社会公众教育理念的共鸣、对上层教育决策部门的深层次沟通和对教育问题专业性的研究等方面。鉴于此,美国利益集团将资金、社区教育资源、社会影响力、专业研究成果形成有机整合,使得农村教育问题在一定程度、一定阶段得到有效解决,可以为我国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提供宝贵的借鉴。
参考文献:
[1]Why Rural Matters 2011-12[EB/OL].,2012-3-20.
[10]Why Rural Matters 2011-12[EB/OL].http://files.省略/wrm2011-12/WRM2011-12-narrative.pdf.
[11]戴维·T·康利著.侯定凯译.谁在管理我们的学校——变化中的角色和责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3.
农村发展的启示范文3
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山东省德州市,调研组与当地政府、农业、财政、税务、国土、电力、金融等部门,企业、合作社等进行了两次座谈。总体上看,当地政府对农产品加工业十分重视,整体发展形势较好。以加工业为引领,带动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及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相关服务业联动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拓宽了增收链,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方面,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代表的二产促进农业一产通过二产链接上三产。石家庄市围绕小麦、优质玉米、蔬菜、梨果、大枣、奶业、禽蛋、优质型猪等8个主导产业,积极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2014年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到779.8亿元,居河北省首位;规模生产加工基地68个,销售产值355亿元;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95家;每年新完成加工项目投资40亿元以上;建设有藁城市、鹿泉市、栾城县3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加工园区入驻企业380家。德州市立足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培植了粮油、功能糖、果蔬、调味品、畜产品等10大优势特色加工产业集群,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70家,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1767亿元,比上年增长9.7%;乐陵星光糖液集团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7家企业超过20亿元。
另一方面,以休闲农业为代表的三产促进一产直接链接三产带动二产。石家庄市已建成休闲观光农业园54个,总投资15.5亿元,园区功能由采摘、观光向休闲、体验、垂钓、农家乐等多功能逐步丰富;德州市共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94个,从业人员400余人,营业收入7.6亿元;两市已初步呈现“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成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体、农民利益的共同体、农耕文化的传承体。
以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推进农业一产向二三产业自然延伸,使农户分享融合发展的成果。座谈中了解到,河北省固安县天绿食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6000多名社员,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社,将土地集中起来,由3家企业带动,开展规模化、现代化种植并进行初加工,使农民在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议价上有了话语权,提高了种植和初加工水平,增加了收入,把增值收益留在了农村、留给了农民。合作社创办者村支书李俊田介绍,通过分红,每家两位60多岁的老人,每人每年可以得到8000元的收入,实现老有所养。德州市临邑县永益合作社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吸纳全村带地入社,加工的小磨香油、石磨面粉、杂粮面条等产品供不应求,整体提升了全村农民的收入水平。
创新金融支持为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融资环境。座谈中了解到,2013年河北省邯郸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金财通”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办法的通知》。市政府每年拿出1亿元资金,要求县级政府出资不低于500万元,按照1s1比例配套,向邯郸银行存入“金财通”贷款增信保证金,银行以不低于保证金8倍贷款规模,向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贷款。这样,企业不需要抵押和担保,可获得一年期内不超过500万元的贷款,利率上浮不超过30%。据邯郸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闫明海主任介绍,这项创新金融政策实施以来,银行共向208家企业放贷9.151亿元,未出现骗贷、欠息、未按时还贷等现象。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稳定健康发展
调研中,企业和合作社反映了很多问题和困难,主要集中在融资、用地、企业负担等方面。调研组针对这些问题,与政府部门和企业进行了交流探讨,提出应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认识,把农产品加工业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农产品加工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内容和统计指标体系;整合资源,加大扶持力度,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形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合力。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可以整合现有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等涉农资金和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等用于扶持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前产后环节同步规划、建设和实施。也可以设立农产品加工业专项资金,采用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原料基地、物流配送和技术改造,奖补加工大市、大县和园区。
二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目前,加工企业平均税负约占销售收入的8%~10%,而利润仅为销售收入的3%~5%。加工企业增值税“高征抵扣”,进项税为13%,销项税为17%,4个点不能抵扣,如河北养元智汇饮品有限公司在这4个点上每年多交8000多万元的增值税。应加快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工作,扩大试点行业范围;完善抵扣办法,按销项折算抵扣额度,免除进项税发票核对环节。可以将加工企业所得税实行减半征收,并扩大农产品初加工范围。
三是强化金融服务。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是一次性收购原料常年加工,流动资金压得多,贷款需求迫切;但是由于抵押物有限,企业、合作社贷款特别是季节性收购资金贷款很困难。座谈中了解到,河北省晋州市长城经贸有限公司自建的冷库等设施、定兴县兴达蔬菜合作社自建的交易市场都是由于没有房产证不能抵押,跑了多家银行都没有获得贷款。因此,应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设立农产品收购资金专项贷款,对风险可控、综合回报较高的龙头企业用于季节性收购农产品所需贷款,纳入政策性银行支持范围;商业性贷款在贷款利率方面应给予优惠;扩大抵押物范围,发展以农产品仓单、出口定单、土地经营权、山林权、经济作物和饲养物作为抵押品等多种抵质押方式。
四是完善用地用电用水政策。加工用地是农用地、工用地两不靠,加工企业用地税收少、投资少,一般很难拿到用地指标。初加工享受不到农用电优惠,河北省初加工执行工业用电,长城经贸有限公司储藏保险用电为工业用电,每度0.8元多;水费高,企业反映既是按照要求上马了节水设备仍无法享受用水优惠。因此,必须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在确保“基本农田不能动”的前提下,可以将农产品加工用地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鼓励通过厂房加层、老厂改造、内部整理等方法提高土地利用率。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兴办加工企业和加工合作社。建立农产品加工园区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区,引导企业进入园区发展。落实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的价格政策,对于初加工用水、用电、用气、用热参照农用价格执行。
调研组对河北省农业厅成立农产品加工局、山东省农业厅农产品加工局即将挂牌给予了高度肯定,希望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更好地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整体实力
实地走访和座谈中,调研组与20多家企业、合作社进行了交流。宗锦耀提出,今后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向,应从生产导向转向消费导向,实现“三个转变”,即从规模扩张向转型升级、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的转变。企业和合作社作为农产品加工业重要的经营主体,应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要在利益分配、产品生产、技术创新、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不断提高自身整体实力,创造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第一,产权清晰化。企业可以通过兼并、重组、参股、联合等方式,促进要素流动和资源整合,与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建立产业联盟,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农户结成风险共担、效益共享,机制灵活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石家庄君乐宝乳业有限公司、河北养元智汇饮品有限公司、山东德州扒鸡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都是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持股,产权清晰,利益直接,激发了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了活力,使企业发展拥有恒久动力。
第二,生产标准化。一流企业定标准,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是合理发展产品品种、组织专业化生产的前提,是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安全的有效途径,是让民众吃得放心、吃得营养、吃得健康的唯一选择。石家庄洛杉奇食品有限公司牵头制定柴鸡生态养殖等3项国家标准,建有国家柴鸡生态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园,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
第三,技术集成化。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适应知识经济、智能化、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食品类加工企业,要以营养、安全、美味、方便、实惠为方向,推动现代生物技术、环境控制技术、工程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同时,在副产物综合利用上,要研发推广一批实用技术,实现节能、减排、清洁、安全、可持续生产。河北纽康恩食品有限公司注重技术创新,生产以紫米、南瓜等多种口味的彩色主食产品,与西北农林大学合作,研发适用于传统主食的专用酵母,留住传统主食“小时候的味道”。临邑禹王植物蛋白有限公司在大豆蛋白生产过程中,利用工业废水制备沼气发电,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山东临邑海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玉米芯为原料加工木糖产品,实现副产物高值化利用。
第四,管理科学化。企业要加快推进生产管理、销售管理、物流管理、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研发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上水平、上台阶,切实提质、保量、降本、增效,特别是要采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推行扁平化管理,全面提升科学管理水平。石家庄绿杰食品有限公司主营馒头、方便粥等主食产品,建立了连锁配送的网络化经营模式,设立1260个销售点,降低人、财、物运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年增产值7000多万元。
农村发展的启示范文4
(一)免征农业税,消除对农产品的负保护不少国家对农业实施各种形式的保护与补贴,与此相反我国不少农产品的有效保护率(EPR)和生产者补贴等值(PSE)均是负值,表示政府对这些农产品的征税大于对它们的补贴,所以我国还存在如何消除负保护的问题。政府决策部门应改变指导思想,将从农业和农民处抽取剩余资本来支持工业发展转变为由工业化支撑起来的财政来支持农业。
许多国家都不征收农业税,免征农业税可以作为政府在WT0框架下支持农业的一个有效手段。由于我国农业税的计税方式是按照历史的产量基数确定的,因此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税赋较重,免征农业税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有效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从减轻农民负担看,由于很多乱收费总是跟着农业税来搭车收费,免征农业税可以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最有效地完成税费改革。
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进行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试点,在实际操作中有两种补法:一种是按照农民人头补,另一种是按照承包地面积补,由于农村的实际情况较复杂,有些农户人多地少,如果按照面积补这些农户就比较吃亏;而另一些农户人少地多,如果按照人头补又不合理。由于WTO规定绿箱支持只能以不刺激生产为前提对生产者提供直接支持,如按耕地面积、农业人口、收入水平为依据提供各种直接补贴,不能与产品挂钩。因此这种直接补贴搞得不好会造成新的矛盾与不公平,农民即使让耕地抛荒也可以照样领补贴,从而培养懒汉农民。农民按一种标准向国家交税,政府再按另一种标准向农民提供补贴,农村基层干部收税时难,向农民提供补贴时繁,很难做到公平合理。还不如干脆用免征农业税取代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这样做的优点是:既符合WTO原则,减少了黄箱与蓝箱补贴,又简化了手续,减少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量,公正合理又不产生副作用,对农业生产贡献越大的农民从此政策中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多。在一些地区已经开始了免征农业税的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政府主管部门认为在广大欠发达地区还不能推广,原因是害怕由于免征农业税造成农村基层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幅度下降。实际上在这些地区收税的成本也很高,有的地方收税的成本甚至大于农业税的收入,同时这些地区征收农业税给农民造成的负担也特别重。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
(二)推动农村基层政府机构改革与农村组织制度变革上一届政府曾下大力气进行了机构改革,但也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机构改革只减人不减事。各级政府官员花大量精力所干的事可能恰恰不是他们该干的事,这种只减人不减事的机构改革不能从根本上精简机构。
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采取小政府、大市场的策略,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就不要插手。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乡级政府债台高筑,据调查,全国平均乡级政府债务为429万元,到了难以维持的地步。当乡级政府不需要指挥生产、不需要向农民催缴税费、乡镇企业改制后,乡级政府就没有多少实实在在的事可干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行政管理的范围也将扩大。建议撤消乡级政府,这样可以有效地精简基层政府机构,重构农村组织制度,实现管理机制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精简全国的乡级政府机构,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清理乡级政府的债务负担,另一方面可以显著地减轻农民负担,因为乡级政府的开支实际上有很大部分需要分摊到农民的头上。
在新的农村组织制度中,原乡级政府的一些重要职能部门可以转化为县级政府相应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法,通过经济手段和导向性政策来实施宏观调控。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如专业协会、合作社)把众多小农户重新组织起来,行使农业生产方面的组织职能,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导组织模式。而村级的日常事务则可以由村民委员会处理,实行村民自治。
(三)推动涉农财政制度改革1998年以来,尽管积极财政政策在经济回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回过头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1)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以巨大的财政赤字为代价的,过去的5年我国累计发行建设国债6600亿元,2003年又发行1400亿元建设国债。2003年中央财政赤字达3198亿元,虽然所占GDP的比重不到3%,但却占中央财政总收入11940亿元的26.78%,再加上多年积累的国债余额、国有企业亏损、银行坏账,这些包袱已经很重了,还会越滚越重,因此巨额赤字预算不是长久之计。(2)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对拉动内需作用不大,而长期经济效益目前还不可预料。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出现超前现象,成为政府形象工程的产物,实际利用率很低。(3)中央财政增长过快,地方财政紧张,影响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在全国平均GDP增长率约8%的情况下,中央财政年增长20%,而地方财政十分紧张。由于财权与事权不统一,60%~70%的财权集中在市以上,而60%~70%的事权在县以下,造成基层政府负债运行,并把负担转嫁给农民。
可以考虑逐步改变现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准确把握财政风险,有计划地减少预算赤字。建议将五级财政(中央、省、市、县、乡)减少为四级财政(中央、省、市、县)管理体制,取消乡级财政设置。在财力的分配上需要重视地方的利益,改变目前中央财政增长快而地方财政尤其是县级财政紧张的状况。逐步解决财政包干制和分税制的缺点,采取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形式,通过动态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即各部门预算管理加年终审计的方法动态确定下一年度的财政预算方案,使财权与事权相统一。
(四)在土地使用证的基础上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从土地使用权划分看,我国的土地承包制度对集体与农户之间,土地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未能做出明确的划分。农民得到的不是完全的使用权,他们没有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土地作自主使用和处置的充分权利。由于承包期一定几十年,不利于土地的自由流动,农民无法通过市场自由购买和交换土地使用权,农民作为承包经营主体的地位无法在市场交易中得到体现。
建议在土地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开放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由土地管理局统一向农民发放土地使用证,在此基础上允许农民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依法自愿地通过土地市场买卖或有偿流转土地使用权。通过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土地集中有效地使用,促进土地的规模经营。农民也可以将土地入股,发展农村的股份合作制。
应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农村土地的规划权与耕地非农化使用的审批权。完善征地程序,政府在征用农民的耕地时,需要根据农村土地市场的价格行情确定地价,对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民,政府应在农民土地使用权有效期内为农民提供相当于每年土地获益水平的最低生活保障。
(五)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当构建主体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该体系的改革目标是:分类改革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通过创新体制和机制,建立起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离,公益性机构、涉农企业和中介组织协调,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结合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构建是适应市场化要求的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参与的立体模式。主要组织形式有两种,一是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系统,二是市场力量主导的经营性推广系统。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系统主要由农业主管部门、科技主管系统、财政部门、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等院校、部分广播电视传媒等组成。经营性农业科技推广系统在服务主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另一类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公司为主体,表现比较明显的是农业产业化中的各种组织形式。
应充分发挥公益性部门、中介组织、涉农企业3类主体在农技推广体系中的作用。政府及公共部门应将精力集中在公益性的职能上,将经营逐步剥离出来,让给中介组织与涉农企业来承担。政府应对3类主体采用不同形式分类扶持:对公益性部门(如农技推广部门)应增加事业费,保证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配合农技推广项目经费来扶持;对中介组织(协会与合作经济组织)应通过政策措施促进其发育,明确其法律地位,并对其在银行贷款、担保等方面进行扶持;对涉农企业应在银行贷款、税收等方面提供政策性优惠。
(六)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持与保障体系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持体系包括:(1)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采取政策扶持措施,例如可以对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给予税收政策优惠,从而为农民就业创造机会;(2)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3)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各种歧视政策与措施。
农村劳动力转移保障体系包括:(1)对失去土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失业最低保障制度,对于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在其过去拥有土地使用权的有效期内为农民提供相当于每年土地获益水平的失业最低生活保障;(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医疗保险制度;(3)农村剩余劳动力子女教育保障制度。通过建立一系列有效的保障制度来保证农村劳动力既能转移出去又能站得住脚。
(七)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目前我国各地已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水果、花卉、木材、水产品、畜禽产品批发市场,基本上都是现货交易市场,市场容量小,成交量少,市场发育程度低,交易手段落后。不少农产品市场处于“集贸市场”的水平,交易分散,透明度低,市场影响力小。因此我国还需要逐步建立一批上规模的农产品中转市场、拍卖市场以及期货交易市场。从供应链的角度构建农产品物流平台,通过标准化与信息化来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
相比之下,粮食市场流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缺乏竞争与效率。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主要粮食经营部门政企不分,规范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仍未建立起来,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不够完善。粮食市场流通体制的改革方向是:(1)理顺关系,实现政企分离。国有粮食经营部门应定位于企业,而不是政府行政命令的执行者与执法者。通过政企分离将国有粮食系统分解成负责粮食市场宏观调控职能的粮食行政管理机关和独立经营的粮食经营企业2个系统。让国家粮食储备局与粮食经营企业完全脱钩。(2)规范市场管理,搞活粮食流通。完善粮食市场准入制度,适当放宽准入条件,允许具有一定注册资金、具备经营资金筹措能力、必要的粮食仓储设施、相应的粮食质量检验和保管能力的各种经济主体从事粮食收购、批发、加工和零售业务。建立健全中介及服务组织,如粮油质量检测中心、仲裁机构、资信评级机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商标机构等。在推进销区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同时,也要逐步推行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3)健全粮食风险调控机制。粮食风险调控机制包括粮食预警系统和储备粮干预系统。建立粮食预警系统的目的是及时掌握国内外粮食生产、供求、价格的变化信息,及时对市场情况作出分析和预测,这对政府宏观调控市场、防止过度波动、促进合理的价格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储备粮干预系统中,要具有足额的粮食风险基金和合理的储备粮规模。做到储备粮实实在在、吞吐及时、购得进销得出。还要善于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调节国内粮食供求。
(八)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检疫体系可以根据国情建立两套农产品药物残留检测体系:一套是针对出口农产品的药物残留检测与检疫体系,其目的是打破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绿色壁垒。政府主管部门可以从国外进口最先进的药物残留检测与检疫设备,派技术人员出国学习最先进的检测技术,确保检验检疫部门在检测与检疫设施、方法和手段上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另一套是针对国内销售农产品的药物残留检测体系,其指导思想是方便、快速与低成本,以便在各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药物残留检测点,对进入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进行强制性药物残留快速检测,通过市场准入制度来提高国内销售的农产品质量。
(九)建立农业咨询体系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一套农业咨询体系,这一咨询系统可跟踪和研究农产品的供求形势变化与市场行情,为农民进行生产决策咨询、投融资咨询、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咨询等。政府还可以通过农业咨询体系来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如果农业咨询体系能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密切结合,发挥的作用会更大。
农村发展的启示范文5
1 均衡发展是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前提
对我国教育来讲,体育教育资源非均衡成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问题。从美国的发展来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推动农村体育教育的核心理念。而为了进一步保障城乡在体育教学方面的均衡,美国通过加大资金扶持、立法保障和政策支持等措施,实现整个体育教育的均衡,并取得良好的结果。
而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体育教育长期重视城市,忽视农村,从而导致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水平远远落后城市学校。因此,笔者认为要加快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从立法的角度,逐步完善对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立法,从而通过制定有利于农村体育发展的法律,使得农村体育均衡化发展具备法律依据;其次,充分发挥社会和网络监督作用,督促教育部门将相关的体育教育资源往农村倾斜。第二,从政策方面,政府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转变重视城市,轻视农村的倾向,采取“补偿教育”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同时,在资金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倾斜,从而缺乏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资金需求。
2 采用更加灵活、自主的教学课程和教学方式是促进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国农村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大部分还是以国家安排的课程为主,而缺乏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同时,在教学内容方面普遍存在内容陈旧,不能吸引学生兴趣等问题。对此,为进一步的解决该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在教学理念中,应该充分借鉴美国在教育中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结合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特点制定体育教学课程,从而吸引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更好地培养终身教育理念。第二,在体育课程的教学方面,应该给予体育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让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第三,加大体育课程的比例,并增加体育项目类型,从而增加学生对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
3 加强教师的选聘和培养是保障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根基
对美国来说,为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首先,其非常重视农村体育教师的选聘,对此美国教育委员会专门制定了对农村体育教师的资格认定等制度;其次,通过构建多元化的体育教师培养方案,如通过网络教育、支教、国培等方式,加强对农村体育教师的培养;再次,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提高基层的津贴,如给予农村教师免费医疗、税收减免等优惠。而对我国来讲,当前还没有完整的针对农村体育教师的措施。因此,笔者认为,首先出台相关的教育拨款法律,从而从法律上规定教育拨款;其次,提高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待遇,加大对体育专项资金的投入,并逐层落实,才能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4 加强对农村学校体育的多元化和人性化建设是必然选择
体育设施是农村体育发展的软肋,必须花大力气解决。我国在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中,普遍存在设施陈旧、不人性化的问题。究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建设缺乏标准化,同时在设施投入方面资金不足。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问题,还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首先,加强对农村学校体育专项资金的设立。通过专项资金的方式,更好的从资金方面保障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
其次,在体育设施的建设方面,选址要合理,面积要尽量达标,同时在设施的功能方面尽量做到多元化,以此满足农村学生对体育的不同需求。
再次,加强体育设施的人性化建设。在对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中,设施的选择,包括高度、类型、大小等都必须严格符合农村学校学生的特征。
5 加强社区、学校、政府和家庭之间的联动是后盾
加强体育参与者的联动,是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式。而只有让家庭、社区等都参与到体育教育中,才能更好地促进体育发展。对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政府的角度。政府应该进一步地完善农村体育的相关政策法规建设,从而更好地保障农村课外体育的发展。
第二,从社区的角度,应该加强社区在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通过构建良好的社区体育活动氛围,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奠定基础。
第三,从学校的角度,必须加强对课外体育俱乐部,从而丰富农村体育学生的运动类型和项目,让广大的学生更好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
农村发展的启示范文6
目前,我市共发展用户沼气14万户,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18处,集中供气6000户,建设农村沼气村级服务网点644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生活用能,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全市每年增收节支9000万元。
二、户用沼气与大型沼气典型示范介绍
1、户用沼气建设典型村做法
我市祁县贾令镇左墩村,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截止目前,左墩村共建设户用沼气214个,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该全村565户,人口2103人,耕地面积6000亩,主导产业以种植、养殖、运输和劳务输出为主,占经济收入的78%。
左墩村沼气建设的经验主要有:
一是领导重视,宣传到位。左墩村在县委、县政府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开始进行沼气建设。起初村民对沼气并不认可,村支书、村委一班人采取苦口婆心,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走村穿户宣传建设沼气的好处,并在大街小巷张贴了标语、发放了宣传资料,广泛宣传了农村发展沼气的意义、作用和成功典型等,此举大大增强了农民建沼气的好处,同时,村干部在自家院内帅先建起了沼气池给村民做示范,更加激发了村民建设沼气的积极性。
二是聘请技工,统一施工,严把质量关。左墩村为建好沼气池,村集体出资购置了制作沼气的工具(如刀链、电锤、手电钻、电割刀等用具),统一聘请代家堡村师傅统一施工。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建成了214个沼气池,使用率达到了97%以上。
三是选拨了高素质技工,成立了服务网点。多年来,左墩村户用沼气运行发展良好的关键因素是,由本村村民选拨了一名高素质技工贾建东,他成立了沼气服务网点,网点设在沼气技术员贾建东小卖铺家中,占地20余平方米,位于村中心,交通便捷,沼气零配件多,另外,贾建东还承揽该村沼液的出料工作,出一车收费20元/车,由于贾建东本身有小卖铺的收入,所以该沼气服务站人员稳定,同时他也为探索沼气服务模式做了有益的尝试。另外,他还对全村214个沼气,进行了沼气用户信息登记造册,如:建池时间、沼气使用情况、联系方式,做到随叫随到服务,基本能够满足服务对象动态化管理的要求,为沼气户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同时,他还经常组织沼气户开展日常维护、管理和综合利用等技术培训,使用沼气户真正掌握了沼气的生产和安全使用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沼气建设的综合效益,使农民持久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四是积极探索推广“三沼”综合利用。近年来,左墩村村民因地制宜推广“猪-沼-菜”、“猪-沼-粮”等模式,尝试用沼渣、沼液做菜田肥料、防治蔬菜、粮食作物病虫害, “三沼”的综合利用,既延长了产业链条,又发展了循环农业,同时也确保了沼气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
2、太谷县水秀乡小王堡村大型沼气工程效益凸现
太谷县小王堡村位于太谷县城西北,全村192户,614人,耕地面积1150亩。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畜牧业,为改变群众的生活环境,解决全村192户居民全年的做饭、取暖问题。支书、村委一班人,于2006年立项,2007年正式批复,2008年5月开始动工兴建,建设了3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工程,该工程总投资210万元,年处理粪便5000吨,年产沼气16万立方米,生产沼渣1200吨,沼液3000吨,供全村192户居民全年做饭、取暖使用,节省燃料费用30万元。随着大型沼气工程的建成,小王堡村初步形成了规模养殖―集中沼气―绿色瓜菜基地的良性农业循环经济园区。
三、存在问题
虽然祁县贾令镇左墩村户用沼气运行的比较好,但从全市14万户户用沼气来看,使用效率还不尽人意,其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
1、冬季不注意沼气池保暖
冬季气候寒冷,一些沼气池不注意给发酵池、出料间覆盖柴草及骡马粪保暖,因此使一部分沼气池停用。
2、原料缺乏
近年来随着农村养殖业快速向集约化养殖转移,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养殖户逐步减少。由原来建成的户用沼气池,农户想用,不得不购买猪粪或牛粪来供给沼气池作原料用,几年前,1立方牛粪约40元左右,现在涨价为80~100元;猪粪价格由原来每立方米50元上涨到今年的每立方米100元,沼气池发酵原料价格的飞涨,使得沼气户进、出料成本增加,由此使一部分非养殖户不得不放弃使用沼气,而用其他能源代替,如用电磁炉代替沼气做饭。
3、服务网点大部份为无偿化服务
我市大部份村的沼气池未能实行市场化有偿服务机制,网点效益不明显。
4、建池材料涨价,阻碍了农民建池积极性的发挥
近年来,劳动力成本和建池材料价格飞涨,建一个沼气池由原来的2200元提高到现在的4500元,而政府的补贴部分多年来变动不大,使得村民建池成本增加,从而影响了农村沼气的持续发展。
5、大中型沼气后续运行资金短缺
从大中型沼气情况看,有的工程建好了,但运行不久又停工了,其原因为后续运行维护资金缺乏,只好停用。
四、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冬季沼气池安全越冬管理,因地制宜地采取保温措施。
要充分广播电视、报纸报刊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掌握沼气池安全越冬管理技术。如在沼气池表面覆盖柴草、秸秆、堆肥或者加厚土层;加强进出料管理,增加沼气池料液浓度;有漏气或老化的管道和接头要及时更换;室外管道用碎布条、塑料薄膜进行包裹,防止冻裂等保温措施。
2、拓宽沼气原料使用范围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积极推广玉米秸秆发酵沼气技术,拓宽沼气原料使用范围,以提高沼气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