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发展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色农业发展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色农业发展分析

特色农业发展分析范文1

【关键词】特色农业 现状 总体思路 问题 建议

一、黑龙江省发展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分析

黑龙江省面积为4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耕地相对集中连片,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全省地势平坦,绝大部分耕地为平地,低平地和漫岗地形,坡度在5以上,适合大面积机械化生产经营。黑龙江省盛产大豆、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以及甜菜、亚麻、烤烟等经济作物。2006年草原改良建设14.7万公顷。草质优良、营养价值高,适于发展畜牧业。

全省境内江河湖泊众多,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和绥芬河五大水系。黑龙江省是中国水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年降雨量70%集中在农作物生长期,雨热同季,生物生长环境良好。

二、黑龙江省发展特色农业的不利条件分析

(1)经济发展缓慢限制了特色农业的发展。虽然近些年以来黑龙江省保持着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可是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通过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分析,其主要存在三个层次的问题:

一是农牧业发展不平衡,始终以种植业为主。二是种植业结构单一,粮食作物比重过大。由于种植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明显低于种植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导致农民种植业收入水平低;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仍较高,是东部地带最高的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虽已超过第一产业,但仍偏低,是东部地带最低的;第三产业比重虽略高于全国水平,但与这一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和市场体系等还很不协调。

总体看,黑龙江种植业特别是粮食作物产值比重过大,畜牧业发展缓慢,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深加工产品比重小,产业化运行机制不健全,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而这对于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业产生严重的限制。

(2)区域地理位置的劣势制约了特色农业的发展。由于黑龙江省处于中国的东北边陲,相对来说从区域地理位置处于不利的地位。而从整个黑龙江省省内的地理区位来看,在中心城区能够做到对全市的物流、人才与资金的吸引,因此有着绝对优势的区位条件;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黑龙江最北端的大兴安岭与黑河地区,受到处理相对劣势地理位置的影响,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以来都是出于该省的末端水平,有着比较差的自然条件,相对比较薄弱的工业基础,不发达的商品经济,这就导致发展特色农业造成极其严重的制约作用,使得特色农业发展显得比较缓慢。

(3)缺乏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作为带头。在我国农业“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下,规模经营具有适应农业特定市场结构,增强生产者抗衡市场风险、提高农业企业获利能力的积极意义。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规模和实力与国外或国内一些发达地区差距较大。规模偏小严重影响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科研、市场地位及市场竞争能力。

三、黑龙江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转变思想,树立特色农业的发展意识。黑龙江省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进程当中必须要对传统思维方式与模式冲破,要做到对市场经济规律与自然自然有效遵循,在发展特色农业的推动、组织与指导当中使用新措施、新思路、新观念与新方法。通过对思想观念的转变,这样就做到将特色农业的领域与视野扩大,全面树立服务意识、信息意识、品牌意识、特色意识、市场意识、规模意识、质量意识。

(2)实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理念,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黑龙江省在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必须要牢固树立产业化经营理念,从而对发展龙头企业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3)重视产品的质量,建设相对应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黑龙江全省人民的团结协作和艰辛努力才能完成。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应以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体系为基础,以构筑标准化生产体系为突破口,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为保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各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在突出各体系建设重心的同时,注意协调好各体系之间的关系。在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方面,主要考虑标准的先进实用、系统配套和贸易发展需要。

(4)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调节用户的市场选择。政府部门要做到对财政金融手段与政策法规等宏观调控手段的使用,这样来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而且使得对农户的市场选择进行调节,使得农户所做的市场选择能够对计划的要求相符。由于财政手段金融等利益机制手段具备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让农户对市场进行选择。

(5)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断的促进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常来说,对特色农产品特别是其品质进行保证的基本前提条件则是天然与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在对特色农业进行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做到对发展特色农业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与生态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则就要将改善生态环境与永续利用动植物资源作为特色农业发展的前提。

(6)建设品牌特色农业,促进品牌效应的建设。由于特色农业的核心内容则是特色产品,有鉴于此,那么在对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必须将其着眼点放在开发特色产品的轨道上来看,在开发特色产品的过程当中,其重点则是对品牌意识加强,将所拥有的优势品牌叫响,做大与做强优质品牌,使得产品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与市场牵动力得到有效提升,这样就做到独具特色的品牌经济战略形成。而且在这一过程当中,要做到对变化着的市场与消费者需求相适应,做到进一步规范化设计与包装,实施国际标准化质量,不但要对特色农产品的特点做到有效体现,还应该逐步向品牌化、分级化、环保化与方便化方向发展,使得能够做到对特色农产品的外部包装与内在品质两者之间完美统一进行确保,这样就能够导致黑龙江省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特色农业发展分析范文2

1.1特色农业资源利用不足,生态农业有待发展

目前,海南良好的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于60%,尚有荒地约130hm2;适于海水养殖的浅海滩约95hm2,利用率只达10%;淡水养殖面积8×104hm2,大部分还没有利用。同时,特色农业资源的利用又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致使渔业、畜物业生产发展缓慢。其中,渔业产值仅占海南农业产值的16%,年人均水产品67kg,相当于台湾人均水平的30%;畜牧业规模化程度和社会化水平低下;在一些地区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绿地面积和森林资源减少等农业生态的破坏现象,生态农业还有待研究、创新和发展。

1.2农业技术基础薄弱,设施农业发展缓慢

海南农业技术基础设施较薄弱,不论是与我国先进省份还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在农业机械化水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抗灾抗害能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还有一定的或更大的差距。特别是海南设施栽培技术,在研发能力、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上的差距则更加明显。海南设施农业发展缓慢,有待新的起步、发展和突破。

1.3农业科技人才匮乏,农业科技创新落后

海南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农村科技力量薄弱,农业科技研发的水平落后,科技推广经费缺乏,农业科技新成果转化为新的产品、发展为新的产业的速度与效率不高。具体说来,海南农业技术人员仅3941人,每1400农业人口中只有一个农业技人员。全省事业单位的农业技术人员占比仅为2.3%,公有经济企业的农业技术人员占比为6%;在农林牧渔业,农业技术人员集中分布于各事业单位,而真正从事一线农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较少。

1.4特色农业产业链有待形成与延伸,品牌农业的发展有待强化与提升

目前海南特色农业产业品牌结构仍存在较多制约因素。首先,现有名牌农业产品的优良性能和质量安全上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加强和提高。其次,现有名牌农业产品的区域布局缺乏系统性和合理性,存在着较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再次,海南特色农业产品繁多,但是,特色农业产品的工业加工水平较低,加工规模较小,保鲜、包装、贮运、销售体系发展滞后。特色农业产品的工业加工水平有待提高,特色农业产业链有待形成与延伸,品牌农业的发展有待强化与提升。

1.5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标准化建设亟需提高,绿色农业有待发展

尽管海南瓜、果、菜品种的相对优势仍然明显,但生产水平仍较为落后,产品质量尤其是绿色指标或安全指标依然是影响农产品出岛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近年以来,海南农业产品销售中先后出现的“毒豇豆”、“毒香蕉”事件以及“汇源果汁检测”事件,对海南瓜、果、菜的出岛、出口带来了很大冲击,甚至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说明了海南农业产品的质量特别是绿色指标有待尽快提升,海南农业产品标准化的制定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农业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体系迅速健全,海南的绿色农业有待有效地向前发展。此外,海南的特色创意农业有待尽快起步,特色休闲旅游农业有待进一步发展,特色民族农业有待进一步开发,特色育种农业有待迅速崛起,海南以特色农业产业为核心、与其它现代产业动态结合的产业集群网络有待更快形成与运行。

2海南特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根据海南特定的区位优势和特色的农业资源,并从创新驱动的角度和高度出发,创新发展海南特色农业产业的总体思路或基本路径是依靠思想观念创新、管理决策创新、科学技术创新和教育培训创新等,在各特色农业产业领域将各种特色产品作大、作强,进而发展为一大新的农业产业,并延长和拓展产业链,形成以特色农业产业为核心、与其它各相关产业相链结的产业集群或产业集群网络。基于海南特定的区位优势、特色的农业资源和优势的农业产品,并根据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及其发展和变化,大力发展海南特色的出岛、出口农业,这也是海南农业快速、稳定、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2.1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特色品牌农业”

品牌农业是对于所经营的农产品通过取得相关的质量认证与相应的商标权,并提高市场的认知度,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从而获取更高经济效益的一类农业。发展品牌农业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产业的转型,促进农业产品绿色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海南发展特色品牌农业的具体路径或思路,一是依靠现代科技创新成果作大、作强传统农业产品(如海南橡胶),开发高端品牌产品,抢占国内外高端市场,并在纵向上进行深度加工以延长产品链,在横向上进行广度开发即与其它产业相结合以拓宽产业链。二是依托海南特色农业资源进行综合的研发或协同的创新,打造新的农业品牌。三是基于海南特定的区位优势,引进国外的农业品种,进行培育、发展和壮大,使之成为地区、国内乃至国际的农业品牌。四是发展“特色出岛出口农业”。

2.2促动农业资源与旅游产业结合,发展“特色休闲旅游农业”

海南国际旅游岛和国家热带农业基地的建设,为海南特色农业产业与海南特色休闲旅游观光产业的结合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也为海南发展特色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带来了新的契机。海南特色的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和农业传统等,同时也是海南特色休闲旅游的重要资源。海南特色休闲旅游农业是特色农业产业与特色休闲旅游产业的完美结合,也是建设国际旅游岛与国家热带农业基地目标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在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催生新的特色休闲旅游,并以新的特色休闲旅游带动特色农业的发展。海南发展特色休闲旅游农业,应根据岛内与岛外休闲旅游市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需求,结合海南不同地区农业文化和旅游文化的特色,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开发和建设特色休闲旅游农业项目。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特色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应注意和加强对现有的和传统特色的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减少对原有特色的自然生态、农业生态、建筑园艺生态、习俗文化生态等的破坏。海南少数民族众多,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村镇生活中逐渐积累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农业文化,其中包括各具特色的农业产品及其耕作方式、各具特色的食物饮品及其加工方式等。上述各具特色的民族农业文化,既是特色民族农业也是特色旅游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海南发展特色民族农业,一是加强对各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特别是农业文化、纺织文化和饮食文化等产品的深度开发,发掘和打造具有更大价值空间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新的农业产品,并作大、作强,发展为新的民族农业产业。二是加强特色民族农业与特色民族旅游业的整合,以特色民族农业带动特色民族旅游、观光、休闲产业的发展。

2.3注重良性循环,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和“特色绿色农业”

海南在建设生态省和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海南特定的区位优势和特色的农业资源,组建各级各类研发创新团队,探讨和揭示各地区、各领域、各层次特色农业资源良性循环利用的机制与模式,创办不同农业领域和地区的特色生态农业企业、产业、产业集群,或示范工程与示范区域,并大力、有效地进行推广。从海南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的实践来看,目前已经实施了林牧复合工程、胶园立体种植、桉树林多层次结构、畜禽粪便利用等初级模式。应当指出,特色生态农业是海南省具有地方综合优势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有利于实现特色农业资源的开发、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统一、协调、持续的发展。在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的同时,要加快发展特色绿色农业,一是从源头上加强对农药的监督、监测、管理与控制,并对特色农业产品的质量进行全程的检测、控制与安全认证,同时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监测与检测。二是在对农药加强全程监督、检测和控制的同时,发挥海南特色自然条件的优势,大力推广和种植各种有机瓜菜。三是组建和依托专门研发机构,开发耐病虫害和其它自然灾害的新的农作物品种。四是加强有关企业法规的教育,指导出岛出口农业企业按照国内外质量标准及其管理体系进行农业生产,使企业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觉诚信经营的良好机制,从而打造海南绿色农产品品牌,促进海南特色绿色农业的发展。

2.4夯实技术装备基础,发展“特色设施农业”和“特色育种农业”

设施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和显著标志。推广和应用适合海南的中高档瓜菜设施大棚,创新喷滴灌节水、地膜覆盖栽培等技术;加强农机装备建设,推广适合海南特色的节能、环保、轻便、快捷、实用的新型农机,并建立和健全农业机械技术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集约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示范基地,并大力进行推广;同时应投放专项资金,设立专门研发机构,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发热带设施农业栽培技术,加速提升海南省设施农业的水平。育种农业也称制种农业,是实现农业产品创新进而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品牌农业的重要基础。育种基地主要从事农作物种子的繁殖、制种、加代选育和鉴定等科研与生产活动。海南是国家南繁育种的基地,同时这一基地的建设也已纳入国家粮食发展战略规划,这是海南特色农业产业迅速发展的机遇与优势。海南发展特色育种农业就应切实把握这一机遇和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大力加强南繁育种基地的现代化建设。向国内和各国开放,以服务全国、服务世界,吸引国内外各相关单位和专家学者在基地从事育种研究与生产活动,培育出更多、更优良的农作物品种,使海南南繁育种基地真正成为中国和世界一流的农业育种基地。

3.5培养创新意识,发展“特色创意农业”

创意农业指在农业生产与经营的过程中,运用现代科技、文化、艺术等创意手段,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价值增值的突破。创意农业是创意与农业产业的结合与转化,即促使创意成果转化为经营资源并进行深度开发,以获取农业产业的效益。目前,海南特色创意农业的发展尚属起步阶段,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缺乏长远、系统的规划,缺乏政策支持体系,组织化程度不高,投融资体系不完善。海南发展特色创意农业,应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战略的角度和高度出发,立足海南特色的农业资源,组建官、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跟踪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和突破,重点推进以研发设计为主的特色创意农业项目的建设和特色创意农业产品的开发。同时,要加大对特色创意农业的资金投入和高科技投入,建设海南特色创意农业的高科技园区和孵化基地;鼓励有条件的特色创意农业龙头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特色创意农业企业上市融资,增强特色创意农业龙头企业的实力及其辐射力和带动力,从而加快海南特色创意农业的发展。

3结语

特色农业发展分析范文3

黑龙江省宁安市作为东北农业发展的典范,总人口44万人,农业人口28万人,占总人口63.6%,幅员面积7924平方千米,全市耕地面积为221万亩(大亩),是国家级百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原料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尤其在特色农业发展方面,宁安市在优质米、烤烟、水果、淡水鱼、蚕蜂、对俄罗斯蔬菜出口方面颇具特色,整体带动了全市农村经济发展。2011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5元,远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11月,笔者对宁安市特色农业发展进行全面调研,分析了宁安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搜集数据撰写了此调研报告。

一、宁安市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宁安市具有黑龙江省典型地域特征,土地主要以平原为主,森林覆盖率63.52%;位于北纬44度,年均有效积温2650度,适宜耕种,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称;人均耕地面积7.89亩(2011年),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除了自然地域优势以外,宁安市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极大地优势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业基础设施完善

宁安市开始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以来,建成水稻育苗大棚5661栋,水稻大棚育苗比重达到79%,改善中低产田8800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80万亩,建设标准化良田2万亩,农业标准化率90%;实施响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黑土区卧龙小流域综合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及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重点水利项目建设,水利泵站达到54处、干支渠670千米,全市可控制灌溉面积达到38.3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0.1万亩;完善农机具补贴1031万元,机车总动力全国领先;建成243个农村信息服务站,年信息1800条,实现了农业生产与市场信息的接轨;落实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9处,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02万亩,建有蔬菜大棚1.7万栋。建有自动雨量监测站23处,人工雨量监测点32个,高炮人工增雨防雹基地9处。

(二)政策积极引导扶持

政策引导、扶持是宁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另一项重要优势。为了促进宁安市特色畜牧业发展,市财政专项拨款3000万元扶持资金,作为特色农业发展启动资金,并投资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67个、养殖场270个;积极辟建了三个物流园区,引资1.8亿元建设了源丰对俄果蔬国际物流园区,海关、商检、检测关口前移宁安,蔬菜、水果等优质农产品可直接签封出口,是黑龙江省唯一的内陆口岸;引资投入0.7亿元建设了占地3万平米鑫淼物流园区,成为东三省最大的农资、农机物流园区;同时,政府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引导相关农民形成特色产业园区,形成规模经济。目前,宁安市已经建成响水大米生产园区、特色香瓜生产园区,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等项目。

(三)特色企业龙头作用明显

宁安市建设有牡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2个,带动农民订单种植157万亩;组建带动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16家,每个合作社都确定一名标准化生产技术负责人,具体负责生产资料统购、技术操作规程培训、生产指导、统一销售等工作,引领特色行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共同应对市场。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宁安市农民增收近2亿元。

二、宁安市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在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地特色农业扶植政策、较高的劳动力水平和特色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等一系列特色农业发展优势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宁安市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规模经济、品牌农业两个方面。

(一)规模经济

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发展实现规模经营,是宁安市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宁安市全市生猪、肉鸡饲养量分别达到80万头和1000万只,依托鑫鹏肉业和正大实业两大畜牧龙头优势,宁安市畜牧养殖规模化经营比重达到60%,产值实现10.2亿元。

另外,宁安市利用“公司+农户”模式,通过与企业签订订单,实现规模经营。以上海中华香烟集团为例,宁安市利用自身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的烟草种植条件,与上海中华烟集团建立长期关系,利用企业订单,宁安市发展烤烟4.5万亩,平均亩产达到342斤,亩均收益达到2320元,列全省之首(2011)。

在此基础上,宁安市利用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对外农产品出口产业。全市建有蔬菜大棚1.7万栋,蔬菜总面积达到12万亩,每年对俄出口果菜8万吨,出口额5000万美元。

(二)品牌农业

品牌农业作为宁安市特色农业的代表,在农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宁安市品牌农业在农民增收中占到了17%以上。“润宝”牌葡萄糖、“镜泊湖”牌绵白糖、“响水”牌大米等多个产品被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福临门响水牌”大米成为世博会参展产品,雪城(鑫鹏)牌猪肉被认定为省级放心食品,“兰岗”西瓜被确定为2008年奥运会指定供应农产品。其中,有机食品认证7个,绿色食品认证5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6个,创建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响水大米、虹鳟鱼、兰岗西瓜、蔬菜、优质地产果成为国内外市场的热销产品。

三、宁安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宁安市在农业发展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有效灌溉面积和节水灌溉面积比例较低;二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鑫鹏肉业、正大实业等龙头企业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合作组织力度不够,规模效应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农村基层干部思想观念、领导方式还跟不上政策制度创新步伐,开拓性不强,公益发展滞后;四是地方财力有限,乡村不良债务严重,村集体经济薄弱;五是农村土地流转瓶颈制约亟待破解、扶持政策需要进一步强化。

四、宁安市农业发展思路及对策

宁安市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巨大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保障特色农业优势地位,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发挥品牌农业、规模农业作用,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利用区位优势发展,观光农业是宁安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参考宁安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宁安市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宁安市规模经营的进一步发展,不能单纯依靠政府部门的规划,应该更为广泛地推动“公司+农户”合作,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收益。因此,只有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壮大龙头、优化机制、延长链条、规模发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加强规范引导,加快发展;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和对外(俄)果菜批发市场对才能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实现规模效益。

(二)整合并放大品牌优势,发挥品牌效应

充分利用现有的知名品牌,搞好整合、整治及监管,加大宣传力度,做大做强宁安市烟、糖、米、畜、菜、经等支柱产业;放大品牌效应,建立品牌化涉农企业,扶植其成为新的龙头产业带动规模经营发展。

(三)加大特色农业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对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品牌农业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出台扶持政策,构建多元投资体系,形成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政府补贴、地方配套、多方援建、干部入股、优惠贷款等等多元投资融资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

五、结语

特色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宁安市作为特色农业发展的优秀典范,对我国特色农业尤其是东北特色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实地调研情况的分析和总结,阐述了宁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及不足,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希望对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特色农业发展分析范文4

关键词:生态农业;SPSS模型;聚类分析;发展模式

据2014年最新数据统计,山西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33.1亿公斤。其中,小杂粮产业和雁门关生态畜牧业成为山有的两大王牌。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农业发展中所存在的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已势在必行。

一、山西生态经济类型划分

山西十一个市在生态农业特点方面既有一定的共性,同时又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便于统筹帷幄,因地制宜,综合发展,本文利用SPSS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模型对山西十一个市进行归类划分,并以此构建各地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对各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

1. 指标选取

参照山西现状,遵循生态农业发展原则,按照区域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四大因素提取各级指标。具体如下:

2. SPSS分析

把原始数据输入,进行SPSS软件分析,得出主成分分析结果,筛选出最能反映山西生态农业的指标,

通过计算主成分荷载: ,得出如下相关系数表:

由图表分析得出,前四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达85%以上,因此选择前四个指标作为新的综合因子系。主成分1,与人口密度、农民人均纯收入有很大的正相关,是一个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独立因子;以此类推,主成分2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因子;主成分3是一个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因子;主成分4是一个衡量生态环境发展的因子。

(二)对各项指标进行聚类分析(HCA)

基于以上得出的主成分因子,采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即划分11个样本并将其分类。得出如图1的聚类树状图。

二、各生态农业区发展模式构建

(一)以大同市、朔州市为主的雁北地区农业发展模式构建――“农-林-牧”型

针对雁北地区的生态特点及比较优势,发展以农业为基础,畜牧业为主导,林业为防护、农畜产品加工为商品而经营的大农业生态结构。(1)农林牧复合系统建设推广秸杆过腹还田和其它蓄粪及微生物菌肥,利用生物措施和天然植物农药防治病虫害,实现农业的绿色生产。(2)大面积推广柠条种植技术。柠条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抗逆性,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3)通过人工饲养、繁殖牲畜,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培养专业养殖户,引进高新技术养殖设备,建立中小型农场,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畜牧业。

(二)以忻州市、吕梁市为主的两山地区农业发展模式构建――“农-林-果-药材”型

鉴于黄土丘陵区地势及水土流失严重的特点,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标准,统筹安排。(1)山西杂粮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极高的美誉度,需求量呈逐年增大的趋势,其中,要重点建设以沁县、汾阳为代表的太行、吕梁山区优质小米基地,以左云、岚县、娄烦、五寨、岢岚为代表的晋西北优质马铃薯、莜麦、玉米、甜菜、杂豆基地。(2)借用户包小流域治理的经验,培育集约型种粮专业户生态专业户,可以是小流域治理承包者,也可以是庭院型生态经济的养殖专业户,创造“山地园艺型”等流域治理新模式。(3)吕梁山形成以柳林红枣、汾阳核桃为主的干果经济林,重点打造特色坚果生产,树立自身品牌效应。(4)太行山一带还是中草药的重要产区,可以建立党参、阿胶等生产基地。

(三)以太原市为中心的晋中城市郊区农业发展模式构建――“蔬菜-能源-休闲观光型”

鉴于该区域靠近省会城市,可考虑:(1)大力发展精菜和稀特蔬菜生产。采用大棚种植,建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培养专业生产户,学习高新科技进行无土栽培等技术,造好城市的菜篮子。(2)要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制作技术。利用禽畜粪便、秸杆、农作物副产品及杂草等加工的肥料,加强农村太阳能和秸杆气化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3)借助晋中地区旅游业发达的特点,建立特色板枣养殖基地、特色汾酒基地,特色陈醋基地等,开辟县市旅游路线,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开发农产品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四)以运城市、临汾市为主的晋南地区农业发展模式构建――“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型

借鉴日本生态农业OVOP模式,创新发展“一县一业”发展模式,采购优质种植资源,引进种养及栽培技术,打造山西特色品牌,分配到各县、村,一村一品牌,一县一产业:(1)发展沁州黄小米、水稻、燕麦等高附加值杂粮。(2)建设运城棉麦基地,发展临猗、万荣、平陆等地的苹果经济林。(3)打造画眉驴肉、吉县苹果成为国际品牌。(4)推出特色农产品,如曲沃烟叶,万荣柿饼,平陆百合,临沂玉瓜等。(5)创新水稻良种推广模式,使企业、研究院、农民形成合力,推进我省种植业自主发展。这一发展模式已在海南省得到践行,并利用该模式发展起“澄迈福牛”、“昌江玉兔”、“桥沙地瓜”等优势品牌,起到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特色农业发展分析范文5

关键词:神木;现代特色农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16

神木县是陕西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县,也是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县。在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后,农业经济如何跟进,探寻符合神木实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神木农业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1 神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神木县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属于多日照、强辐射地区。地貌以明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全县总面积的51%,土地广阔,地势平坦,地广人稀,地下水资源丰富,灌溉农业较为发达,适合机械化耕作和现代化经营;中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49%,土层深厚、土质优良,化学元素及矿物质成分丰富,主要为旱作特色农业区。

2 神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神木县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生产规模小、产业区域范围小、产品结构不优、区域特色不明显等问题,特色农业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仍待进一步优化;神木县特色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规模小,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滞后,带动力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多而不精,规范化程度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仍然较弱;特色农业的社会化服务相对滞后,农技推广体系不完善,经营组织发展程度低、现代化程度不高,产销衔接不够紧密。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特色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进程。

3 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3.1 优化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

依托县域资源优势与特色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建设优质农产品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继续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强的小杂粮、马铃薯、高效玉米、大漠蔬菜4大特色种植业,建成陕西一流、全国知名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县。按照北部种养循环,中部旱作生产加工,南部特色栽植深加工,近郊休闲观光及果瓜菜综合推进的布局发展区域农业经济。

3.2 坚持市场导向与统筹规划

立足资源、产业、品种优势及区域特点,对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予以统筹规划。在流通、加工、生产等各个环节的利益分配和利益关系等方面进行合理协调,实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以及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构建多赢局面,实现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

3.3 提高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

对于涉农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要进一步提高,扶持地方龙头企业,并在信息和政策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及精深加工能力,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促进神木县的品牌农业工业化、规模农业品牌化、特色农业规模化。与此同时,加强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鼓励农技人员领办中介服务组织、农民销售大户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强化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大市场和农业小生产的衔接。

3.4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力度,促进优质品种的引进和新技术的应用。推进高产示范创建活动,通过生产经营规模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农业技术集成化的优势,带动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将基层的农技体系改革作为着手点,进行零距离服务,从而优化农户的综合素质,将农民培育成会管理、善经营、懂技术、有文化的高素质职业农民,并且使之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4 结语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神木县的工业化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在经济规模上具备反哺农业的充分条件;神木县的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具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土地优势、生产优势、气候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特色农业发展分析范文6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廊坊;农业经济

1廊坊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产品缺乏品牌效益

近年来,廊坊的农产品主要包括粮食、蔬菜、花卉,以及畜产品。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以上农产品规模已经初步成型。同时,带动了农产品的深加工。与此同时,廊坊的农产品在京津消费市场中,已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推广的过程中,小烧鸡、窝头、大城驴肉等农产品因为包装粗糙、保质期短等原因,不能体现品牌的效应,从而减少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1.2机械化程度低,技术力量薄弱

调查显示,很多地方依然采用传统的农业管理方式,机械化程度不高,技术力量非常薄弱。第一,在种养品种上,依然采用传统的农产品。其中,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比例很少。第二,在种养方式上,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第三,在协作方式上,以农业合作社为基本单位。然而,农业合作社的规模比较小,缺乏影响力,不能对农户进行有效的管理。

1.3劳动对象素质不高

在我国城镇化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大量的农民涌入到城市当中,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这些劳动力以知识分子、青壮年居多。由于人才的流失现象,导致了廊坊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同时,再加上老龄化社会的影响,使当地的劳动力质量不断降低。与此同时,真正有文化、懂管理的农户非常少。在这种情况下,严重阻碍了廊坊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引起重视。

1.4农业培训服务不完善

廊坊市在推广农业技术时,主要以充实一线生产的技术人员为主力军。但是,这些技术人员在农业方面的知识、技能长期不能得到更新,不能起到很好的培训效果。同时,由于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生老病死,导致技术培训出现断层现象。可以看出,以上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农技培训的范围。不仅如此,该培训手段由于方式单一,无法调动农户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农业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2提高廊坊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办法与手段

2.1取得政府在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必须提高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度。在此基础上,要求各地政府就农业发展而言,本着“同城化”发展的理念,加强合作与交流。第一,争取京津地区在人才、市场、技术方面的支持,打破农业发展中的体制障碍。第二,建立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重点发展项目、区域经济发展中,努力创建合作关系。第三,从决策层面出发,与京津地区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促进京津冀农业的健康发展。

2.2积极采用京津农业发展模式,寻求合作空间

与其他都是农业发展现状相比,北京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比较高。该地区在农业发展中,已经形成了5个发展圈,分别是城市农业发展圈、近郊农业发展圈、远郊农业发展圈、平原农业发展圈,以及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以上农业发展圈包括了多样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比如生态农业、景观农业、精品农业、绿色农业等。因此,廊坊市应该根据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努力借鉴京津农业发展模式。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在此基础上,寻求更多的合作空间。

2.3定期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技术方面的培训

首先,利用广播、电视、多媒体等宣传手段,提高农民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意识。在宣传的过程中,使农民了解到更多的市场需求,加深对环保养殖的理解。其次,选择优秀的农业合作社为示范基地,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让有文化、懂管理,农业技术强的人担任培训专员,负责对农户的培训。最后,各地政府要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加大在农业经济方面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转变生产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

2.4加强对农业科技与基础设施投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求加大科技与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以此来提高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当前,廊坊市政府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比如建立京津发展合作项目,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实力。

2.5发展城郊型休闲都市农业

当前,京津旅游观光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廊坊市可以借鉴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开发出种养、垂钓、休闲、娱乐、餐饮一体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尤其是要发挥以特色养殖为内容的体验式休闲产业。从市场调查情况来看,当前京津冀周边多数地区还没有被开发。可见,该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空间。鉴于此,可以采用错位发展的办法。总而言之,在发展城郊型休闲都市农业中,应该重视品牌、特色效应,提高休闲农业的品质和服务,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2.6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要求进一步引导、鼓励发展生态型环保农业模式。首先,投入一定的财政资金,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其次,定期对农户进行生态农业方面的宣传,提高在生产中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再次,充分利用绿色环保理念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生产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必须重视宣传的作用。

3廊坊市的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

3.1立体现代农业

立体农业的含义是:将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农业相结合,在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化农业的优势作用。具体来讲,立体农业主要是加强农作物与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联系,达到互相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发挥以上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多种功能,进而打造出优质、高效的农业结构。其发展的特点是:第一,节约了土地,实现了技术、劳动力、资金的合理配置。第二,充分利用了光、水、热等自然资源,提高了作物的产出率。第三,减少了有害物质残留,保护了环境,增强了土壤的肥力。第四,促进了经济、环境、农业的协调发展。立体现代农业模式包括:农田立体现代农业、菜地立体现代农业、林间套种立体现代农业。当前,在利益驱动下,导致北方林地被大面积砍伐,加重了环境污染程度。同时,林地的生产周期比较长,短时间很难见效。鉴于此,采用立体现代农业模式,可以弥补这种缺陷。其中,廊坊某技术学院研制的食用菌已经通过了验收,并在很多地方进行种植、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3.2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具有投资高、收益高等特点。该发展模式依靠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提供反季节农产品,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在设施农业中,首先要采购质量高、效率高的设施设备,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品种以及栽培技术。根据农业种类的特点,将设施农业分为设施养殖、设施园艺两个部分。其中,设置园艺包括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连栋温室等。以上温室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技术与管理的水平要求比较高。另外,在设施养殖中,包括两个类别,分别是畜牧养殖与水产养殖。

3.3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集休闲、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当前,观光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形成了5个大的类型。分别是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实践证明,观光农业不仅发展了当地的农业经济,而且带动了教育、卫生、交通事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

3.4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指的是:以签订合同的方式,明确农户与购买方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在合同中应该明确规定农产品的数量、价值,付款的方式,以及违约责任等。该模式属于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业产销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应该以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为依据,不能盲目跟风,否则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3.5特色农业

利用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产业资源等优势,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廊坊市拥有多样化的特色农产品,完全具备发展特色农业的条件。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在于: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提高了市场占有份额。不仅如此,还可以在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收入。

3.6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指的是:采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促进环境与农业协调发展的同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在绿色农业中,包括多项现代化技术,比如生物学技术、深耕轮作技术、农药安全管理技术等。当前,大部分农机农业就属于绿色农业。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不同,绿色农业更注重环境、经济、农业的协调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

4结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必须转变农业发展的结构。本文以廊坊市农业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该地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其次,结合农业管理方面的经验,提出具体改进的办法与措施。比如,取得政府在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积极采用京津农业发展模式,寻求合作空间;定期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技术方面的培训;加强对农业科技与基础设施投入;构筑城郊型休闲都市农业;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等。最后,介绍了当前廊坊市的几种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希望可以起到参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宁强.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都市农业发展探究――以廊坊都市农业发展现状为例[J].北京农业,2015(21).

[2]李刚.京津冀一体化下廊坊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