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采购管理信息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采购管理信息化范文1
关键词:信息化;采购;ERP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利润最大化”永远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目标。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面临更多的挑战: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内部管理成本的增加,信息化建设的困惑,传统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的冲突,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利润目标已成为一大重要课题。
采购是企业的成本中心,通常采购成本占企业总成本普遍在60%以上。对于现代企业,采购不再是简单的购买,已上升到战略管理层面。随着企业对采购的重视以及采购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采购效率日益增强,采购反而成为企业获取利润的又一源泉。尤其是生产型的企业,采购的速度、效率、订单执行情况,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能否快速灵活地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采购成本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最终产品的定价情况和整个供应链的最终获利情况。
一、传统采购的弊端
传统采购管理存在许多不良的现状:采购成本高居不下,采购过程消耗过多人力、物力,同供应商的关系紧张,采购方式单一等等问题,其问题根源是:
1.物料采购与物料管理为一体
目前绝大多数企业行使采购管理的职能部门为供应部(科),也有企业将销售职能与采购职能并在一起,称为供销科。在这种模式下,其管理流程是:先由需求部门提出采购要求,然后由采购部门制定采购计划/定单、询价/处理报价、下发运输通知、检验入库、通知财务付款。
该流程主要缺点是:物料管理、采购管理、供应商管理由一个职能部门来完成,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控制机制。
2.业务信息共享程度差
由于大部分的采购操作和与供应商的谈判是通过电话来进行的,没有必要的文字记录,采购信息和供应商信息基本上由每个业务人员自己掌握,信息没有共享。其带来的影响是:业务的可追溯性弱,一旦出了问题,难以调查;同时采购任务的执行优劣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人,人员的岗位变动对业务的影响大。
3.采购控制通常是事后控制
其实不仅是采购环节,许多企业对大部分业务环节基本上都是事后控制。虽然我们承认事后控制也能带来一定的效果,但是事前控制毕竟能够为企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损失,尤其是一个企业的业务横跨多个区域,其事前控制的意义将更为明显。
上述传统采购管理的弊端,导致企业采购工作效率低下,采购成本居高不下,采购管理职能混淆不清,采购控制系统反应迟钝等等,如何集中力量解决这些问题?
信息化提供商结合现代采购管理新理论研发了一些采购管理信息化系统,其中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简称)。本文以ERP系统的实施作为采购管理信息化的典型解决方案,分析信息化对采购管理的作用。
二、信息化对采购管理的作用
1.提高了采购效率
实施了ERP,通过产品结构和物料清单,定义了每个物料的期量标准,把企业的产供销三项主要业务信息集成起来,同步地将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一次生成。如果需求有了变化,半个小时内,就可以将上千种物料的计划重新编排。采购计划员从忙碌的事务中彻底解放出来。
2.降低了采购成本
采购信息化决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响应效率,更重要的是见到效益。采购管理要见效益,首先要改变采购管理观念、规范采购工作。ERP系统通过业务处理流程规范化,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其具体表现在:
(1)争取优惠。通过物料分类查询,对每一类物料,按需用的频度规定优选原则、简化物料的品种规格,保持一定批量,争取优惠。
(2)周密计划。ERP的计划可以延续到未来某个任意日期,这样不但可以按需采购,而且可以保证有足够的采购提前期和采购预算,防止因突发性采购而增加额外的采购费用。
(3)设置目标成本。企业通过运行ERP的模拟成本,严格控制成本的限额。
(4)控制库存量。ERP规定了每一种物料的最大储存量和最长储存期限。超过最大值时,系统会发出提示信号,以便管理人员采取纠正措施。
(5)严格控制付款程序。付款前,系统将自动进行全面对帐,如物料规格性能、合格数量、交货日期是否与采购单一致,报价单与发票金额是否一致。只有全部相符才能执行付款程序,严格控制资金流出。
3.建立了完备的控制体系
ERP系统运用“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事后分析”的管理理念,建立了完备的控制体系:
(1)审批严格。虽然在传统模式下,我们也强调采购管理要按照一定的层次进行控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要做到这点非常难。通过ERP系统建立采购单据的审批控制流程,可以控制不同职责的员工可以采购哪种物料,其采购金额上限是多少,超过一定的金额必需经主管领导审批,否则ERP系统中将无法继续处理该单据。
(2)监督有方。系统提供了多种查询途径,如采购单编码、物料号、供应商号、采购员代码、交货日期等进行查询,及时跟踪采购合同执行情况。如发现业务处理有问题,则可以终止或暂停业务处理,直到问题解决为止。如若发现某定单属于重复定单,可以将其暂停,查明原因,或取消该定单。
(3)分析预测。ERP系统可以随时运行需要的报表,来反映某一时期采购业务的执行情况,包括趋势分析等,为下一阶段工作改善提供及时的信息。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采购管理信息化范文2
(1)概念的重新定义
信息化条件下,采购管理的基本概念应重新梳理,例如:采购的内容和范围、采购计划、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采购方式、供应商、组织机构、工作岗位等,必须有明细的界定。
(2)建立物资分类和编码体系
物资分类和编码是采购的内容的具体呈现,与工程公司的业务内容密切相关,是连接设计与采购的桥梁。越早制定科学合理的物资分类和编码体系,越有利于信息系统的应用。
(3)建立文件编码规则
以项目文档管理为线索,定义采购过程文件的编码规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数据的关联与检索,极大地方便采购全过程信息集成,快速形成可供决策的信息流。E工程公司借助良好的工程项目文档编码系统,快速实现了OA采购信息综合查询与统计分析,在系统升级的过程中,降低了数据转化的难度。此外,供应商档案数据项、紧急或特殊情况下的备用方案等前期准备均是重要的采购信息化平台顺利推广的基础。总之,管理基础准备工作应在信息化建设的调研阶段抓紧落实,主动将管理需求按照规范化管理的要求进行改造。
2.创新管理工具
(1)主要平台工具的对比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主要采购信息化管理工具有三种:OA系统、采购电子商务平台和ERP。复杂的系统可以集成简单的系统,系统之间也可以有数据接口。
(2)E工程公司的平台建设路径
依靠自身的人才优势,E工程公司最初的信息化建设就是依靠自主开发,实现了供应商管理和合同管理的信息化。随着采购管理需求的增长,继而引入OA办公系统,结合自身力量和第三方软件公司,实现了主要采购作业网上审批,打通了从供应商选择到合同签订的整个采购流程。近两年,E工程公司有机会应用到先进的采购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实现与外部供应商的在线互动,极大地提高了采购信息化水平,业务数据规模大幅提升。下一步,将要走ERP与采购电子商务平台结合的道路。E工程公司将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与企业管理实际结合,走出了一条持续发展之路,企业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
(3)培养自己的信息技术开发团队
企业发展最根本的依靠是人才,而最靠得住的是自己人。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打造一支自己的信息技术开发团队,既能将管理需求与信息技术高效结合,又能节约后期维护成本。
(4)发挥后发优势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后来者不一定落后,反而具备后发优势。新技术总会兼容并超越老技术,管理理念变革、互联网思维、年青一代走上工作岗位、法治社会对规则的敬畏等社会变化催生了信息化改造传统业务领域的原动力。采购管理作为对规范性、透明性需求极高的传统业务领域,必然处于信息化的前沿阵地,也是企业快速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3.再造业务流程
物料需求计划的确定必须执行严格的审核程序,计划变更也需要审批。系统会自动拒绝执行没有经过规范化审批的采购需求。通过规范化管理提高需求计划及时性和准确性。系统不允许未经过认证的供应商进入拟参加报价的供应商名单。确定采购方案后,具体的采购实施过程公开透明,具有权限的人员可以随时查看。经办采购业务的采购员,在采购什么物料、采购数量和金额上都有权限规定。系统会按照流程设定的要求执行逐级审批程序,每一级审批权限又都有严格和明确的规定。合同的进度和质量信息嵌入相应的流程节点,形成全流程的信息链。付款处理和供应商考核评价是基于上述采购流程的二次开发功能,依靠数据集成,满足更高层次的采购管理需求。采购业务流程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只要设置合理,是允许增减删补的,但是一旦做完调整,又是规范的。工程公司普遍面临采购变更管理的难题。目前,国内多数工程公司对严格的流程管理不适应,反而在市场竞争的重压下,希望采取更弹性、变通的管理方式。根据我们的经验,规范化管理是最终目标,但是具体国情也必须充分考虑。解决采购变更管理的出路只能是实施精细化管理,通过数据分析,区分稳定和不稳定的采购需求,设计更细致的流程和管理措施。同时,要将采购管理重心向需求管理、设计管理前移,通过上游工作质量的提高,减少后续采购工作的不确定性。另外,对于来自业主方的需求变化,应给予充分的尊重。
4.集成信息数据
采购信息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信息数据的集成,按照采购管理需求进行数据的排列组合、统计分析、筛选过滤、重复利用等增值处理,实现数据的滚动增值,充分挖掘采购信息的管理价值,最终服务于管理提升和公司决策。信息集成的理念要贯穿采购信息化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初期应提出主要信息集成目标值,过程中要最大化数据源,上线后应深入进行数据挖掘,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按照岗位角色进行定制化的采购信息集成,每一个人在自己的数据权限范围内工作,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之间可以实时协同作业,信息共享。
5.引导人的发展
采购信息化系统建设与采购业务人员的职业发展不能脱节,平台仅仅是一个管理工具,最终还要依靠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因此,必须规划好员工的转型和培养方案。首先,充分利用年轻人的优势,加强培训和引导,迅速提升年轻人的信息化业务技能,树立成功典型。其次,客观面对部分人员对新的管理模式的不适应和不理解。这里的原因比较复杂,例如:有些人的工作可能被平台替代,新技能尚未掌握,存在危机感;曾经的业务骨干需要重新面临竞争,有被超越的可能;部分管理人员思路转变不及时,旧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不太奏效;国有企业固有的惰性模式与信息化的快节奏不匹配等等。任何管理变革都不会轻轻松松,更不会一帆风顺。国有企业的改革更是如此。好在我们整个国家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期,积累了大量的改革经验和应对措施。在采购管理业务领域,要重点用好这几类人:对信息数据敏感,思路灵活的人;专业技能过硬,职业道德高尚的人;管理经验丰富,不拘一格的人。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引领他们正确转型。信息化管理是一个竞争性的管理机制,优劣等级全凭数据说话,总会存在一部分人被淘汰的情况,这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必经之路。
6.结语
采购管理信息化范文3
充分利用信息化可以降低企业的物资采购成本,相关企业工作人员需要认真研究其中的管理问题,通过格式化的数据,数据的实时更新,相对准确的销售计划等措施来提高集中采购的时效性,提升企业物资集中采购的管理水平,使采购活动能够满足企业运行对销售、产品质量、财务指标的要求。
关键词:
集中采购;时效性;信息格式;实时更新;管理
物资采购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核心之一,直接影响生产进度、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和流动资金占用。更重要的是采购的效率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行效率,是库存管理和流动资金管理的核心指标。大型企业为降低采购成本,保证物资质量稳定都会采用集中采购模式,以确保产品的成本和质量,同时简化采购操作,降低企业总体的采购管理费用,并通过集中采购有效控制库存水平和财务成本,可以说集中采购是现代化企业的基本特征。
一、信息化是推行物资集中采购的必由之路
在集中采购的模式下,一个采购中心会服务多个不同地点的内部用户,每个内部用户又是基于自身的销售计划制定的生产计划,对物资的需求时点和数量上各不相同,多个需求时点和数量需要汇总到采购中心,采购中心将汇总的年需求包括时点和数量发给合格供应商,供应商按照要求的时间、地点和质量、数量完成交货。这是一种理论状态。在现实情况下,集中采购往往要面对时效性压力。时效性是指从采购需求产生时点到产品按要求到达内部用户指定地点的时点,其中包含两个概念:采购周期和准确性。一般来说,采购周期越短越好;同时物资要在数量、质量和规格上百分之百符合内部用户的要求。具体来讲,采购周期就是指从内部用户,比如某个工厂或子公司的生产计划产生的时点为起点,到所需求的物资到达指定地点的时点,例如到达内部用户的仓库或工厂的时点。采购周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内部周期:即从生产计划产生到采购订单发出;外部周期:即从采购订单发出到物资到达订单指定地点。采购时效性在集中采购的过程中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集中采购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动态实时数据要在内部用户和采购中心之间多次、高质量的交流,因为信息多次交流导致信息质量大幅度衰减,进而造成采购决定无法准时做出或决定错误,使采购周期变长,准确性变差。要达到采购时效性要求,集中采购比一般采购难度要大得多,在实施集中采购的过程中,内部用户,也就是实际需要使用物资的部门比如生产工厂,和采购中心,即执行集中采购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间接的、不连续的,信息流动因为体系和体制的原因交流不畅和滞后。而且,从组织结构上讲,内部用户和采购中心一般分属两个独立内部机构,在一般采购过程运行的一个决策中心的直接指令在集中采购过程中是两个决策中心在参与,指令变成间接信息。信息交流的效率和准确性大幅度降低,非常容易使采购时效性无法达到内部用户的要求,造成采购失败。更重要的是,频繁的采购失败,致使生产拖延和库存水平上升,最终会影响到销售额、流动资金成本等企业运行的核心指标。这是绝大多数推行集中采购失败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信息自动化,在信息的采集、分类、汇总、分配以及反馈都做到自动化。也只有在信息处理自动化的条件下,才可能做到内部用户和集中采购中心的信息交流及时准确,这样才可能达到内部用户对采购时效性的要求。信息自动化的采购平台也是突破两个决策中心参与集中采购过程所造成各种弊端的有效手段。
二、集中采购信息化建设中应注意的管理问题
信息化处理已经有多种基于数据库的商业软件可供选择,这里不做讨论,重点讨论应用这些软件时几个主要的管理问题。
(一)信息格式统一,避免隐性信息
集中采购的物资必须有统一的定义,包括产品名称、规格要求、内部检测方法、合格供应商名录以及产品的包装形式,并以信息化的格式加以规范。可以用信息化格式加以统一的信息称为显性信息。在实际运行中,只要有不一致的因素,就必须产生一个单独的产品代码,而产品代码增加会导致信息量成倍增加,会使信息交流的时间变长甚至失控,增加采购难度。这些信息格式的统一,需要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部门协调制定,是推行集中采购的基础工作。除了显性信息,每种物资还可能包含大量的隐形信息,这些隐形信息以约定俗成的、没有文字或数字或代码描述的状态存在,或存在于内部用户的某些个体的头脑里,是某个内部用户特有的。隐性信息的存在会导致集中采购过程中信息准确性大幅度降低。在一般采购模式下,信息可以做到直接交流。这时的内部用户和采购部门往往处于同一办公地点同一个组织体系内,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在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情况下,除了显性信息之外,隐形信息也可以进行交流,信息交流相对准确。而且内部用户和采购部门这时处于同一个组织机构内,可以通过上层的直接指令确保信息交流的时效和准确。而在集中采购模式下,交流的主体处于不同的空间,又隶属于不同的组织结构,致使隐性信息是无法交流,使信息交流的准确性大打折扣。数据格式统一的过程就是将隐形信息转变成显性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要统一已有显性数据的数据格式,还要将影响采购周期的隐形数据转变成可以通过信息自动化平台交流显性数据。这个转变过程是控制采购内部周期的有效手段。推行集中采购往往从简单物资着手。简单物资是指企业需求量大、需求稳定、质量规格统一、供应商质量相对稳定,不包含隐性信息的物资。这样的简单物资因为不包含隐形信息,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量小,信息准确性较高。
(二)信息的实时更新是做出正确采购决定的基础
整个生产经营活动是个动态的,各个运行中心实时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都带有时效性的特点,即定义这些数据的时候必须含有时间因素。例如说价格,一定是某一时段内的价格,某些价格变动剧烈的大宗商品甚至是某一时点的价格,包含时间因素的价格才是有实际意义的。这就要求那些涉及到集中采购的、带有时效性的数据必须能够准确地、实时地更新,实时地产生各种物资的库存、在途、已订以及预计需求等状态的信息。只有在数据更新保持实时的状态下,才能适时做出准确的采购决定。对物资状态的实时更新是搭建集中采购体系的难点也是集中采购能够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物资的状态是指内部用户需求的物资是处于订单待出、订单已出、供应商备货、供应商已出运在途、到达待验、到达不合格、到达也合格、已领用等状态以及相关的应付账款状态。通过实施集中采购对上述物资状态进行有效控制是达到各项财务指标,如库存水平、流动资金占用和周转率的必要手段,这也是实施集中采购的核心意义。在实践中,实时数据更新是依据内部用户对物资需求的频率而定的,有些需求频率高的物资数据的需要每天更新,而有些低频率需求的物资数据可以按周、旬、月、季度或年来更新。数据的实时更新过程中,要注意取得实时更新数据的成本。这里举例说明库存数据实时更新对于集中采购的重要性。仓库是企业运行的核心之一,物资、半成品、成品不停地在仓库周转,也是企业的价值链在运动平台。各项库存的状态数据是做出采购、生产、销售等决策的依据。在传统的库存数据管理中,出入库记录并不是实时更新到库存数据中,这样就会在某一时段或时点出现信息平台的数据与实物数据不相符合的情况。在一般采购中,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直接更新库存状况,确保采购不失误。而在集中采购模式下,不存在直接交流的体系和机制,如果采购人员依据这样的数据做出采购决策,一定会导致采购失误,要么耽误生产计划,要么导致额外的库存,增加流动资金占用并影响流动资金周转率。在信息化的库存管理中,就要求数据和实物应该能实时对应,这包括数量、状态、到货期等信息。
(三)重视销售计划对采购的指导作用
相对准确的销售计划是制定生产计划的基础,而生产计划确定之后,依据物资库存情况可以最终确定采购需求。但是数据的准确性,在信息化系统完善运行的条件下,完全依赖销售计划的准确性。而销售计划又会随着外部市场的情况经常变动,使销售计划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计划期间越长不确定性就越大。销售计划要按月或按季度滚动更新,以便及时调整采购需求。这个过程会有大量的、重复的甚至无效的数据产生,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和筛选必须有清晰的原则和方法,这是企业管理层经营决策的主要工作之一。计划期较长、相对准确的销售计划可以产生高质量的物资需求预测,通过集中采购向供应商下达长期采购计划,这样供应商通过其生产计划和安全库存等手段可以有效缩短采购的外部周期。
三、集中采购信息化应用中需要各部门的支持
实施集中采购必须有来自企业其他部门有效及时的原始数据,如何保证这些数据的准确和及时?这需要各个职能中心能利用信息自动化的平台做到准确及时的更新,这样才能使数据的使用部门适时准确的做出预测和决策。
(一)对销售的要求
计划期较长的、相对准确的销售计划是整个企业高效运行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生产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财务部门可以得出流动资金需求计划。计划期长就能给予采购部门充足的时间研究供应市场、选择有能力的供应商,而且在关键的价格谈判中利用时间因素取得主动。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对某些稳定采购的物资能够做到一次签订3~5年的采购合同,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合同对供应商的吸引力十分巨大,也就愿意报出有竞争力的价格和交货条件。同时长期合同使供应商能够尽早安排其生产计划,制定安全库存,能有效缩短了采购外部周期,使总体的采购周期缩短。
(二)对财务的要求
集中采购是否确实对整个企业的有利?需要通过财务指标进行评价。财务部门应该对集中采购制定总体的评价体系,这其中采购价格和采购流动资金占用和周转率是核心的指标。通过集中采购对采购价格的降低比较困难进行评价,因为价格中包含的时间因素使不同时期的价格不具备可比性,可以尝试比较同期的一般采购总成本和集中采购的总成本来评价的价格优劣。更重要的是对比集中采购的流动资金占用是评价集中采购的核心,也能为集中采购不断改进提供指导意见。
(三)对生产的要求
从流程关系上讲,生产是采购的内部用户,实时更新对物资的需求能够给集中采购提供制定采购策略和决策的依据。
(四)对仓储的要求
物资的实时数据都会汇总在仓库,在传统的仓储管理中,并不要求数据的实时性。在一般采购的模式下,虽然效率不高,但是不至于使采购失败,这是因为采购、生产和仓库可以通过面都面的直接交流解决信息交流的问题,而在集中采购模式下,这种交流方式失效,致使信息不是准确的、实时的,集中采购无法运行。通过信息自动化平台,仓库能对所有的物资状态进行实时更新,这包括订单待出、订单已出、供应商备货、供应商已出运在途、到达待验、到达不合格、到达已合格、已领用等,就能为集中采购提供决策依据。
(五)对技术质量管理的要求
技术质量部门对产品的质量把关,物资质量是个范围涵盖很广的概念,其中包含大量的隐性信息。有必要在搭建集采购平台时就重新评价物资的质量要求,最大限度地转换隐性信息。
四、结束语
集中采购信息化,需要各个部门的大力配合,其中的管理问题涉及各个方面,矛盾冲突有明显直观的也有隐形,这都需要企业管理层见微知著,拆解各种问题。通过格式化的数据避免隐性信息,使在集中采购模式下的间接信息交换不会出现影响采购周期的信息差错或缺失;通过数据的实时更新保证集中采购中心可以低成本的实时掌握采购和库存状态,做出正确的采购决定,缩短采购内部周期;通过相对准确的销售计划得到高质量的采购需求预测,使供应商能够设立最大程度满足我方需求的生产计划和安全库存,缩短采购外部周期。本文通过分析在推行集中采购中几个主要的管理问题,为共同推进集中采购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骆健明 单位:中电科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路玲.基层站段物资集中采购工作的几点思考[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4,11:62-63
[2]张宏奇.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煤炭科技,2014,04:39-41
[3]韩宪平,白海威,苏宪程,王新敏.深入推进总装物资采购制度改革的思考[J].装备学院学报,2014,03:14-17
[4]顾骏.国有企业物资集中采购财务管理体系构建——基于企业层面视角[J].财会通讯,2014,17:57-59
采购管理信息化范文4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信息化问题 对策
网络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普及,使得企业可以借助网络消除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消费者之间在地域上的阻隔,从而减少国际或地区间的市场壁垒。因此说,它为世界上的每一个企业在虚拟的市场体系中创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从而也为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绿色的通道和公平的环境。鉴于中小企业信息化以及财务管理信息化对其经营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展开分析与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中小企业构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问题分析
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有利于我们从查漏补缺的角度,提高当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有效性。其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信息的传递缺乏时效性
随着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广泛使用,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企业都已经实现了财务信息化,但是财务信息化的水平却是参差不齐,存在财务信息准确性不高的现象。企业现代化管理的综合性发展,使得企业单纯的资产、资金监管以及其他单个指标的考核再难以满足企业经营决策的需求,再加上企业财务部门人力资源的短缺,使得企业更加难以全面掌握公司的财务资金变动情况和一个周期内的经营状况,因为财务信息传递时效性较差引起的以上种种问题,给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与交换存在障碍
中小企业通常只是在财务部门采用一些财务管理软件,这虽然做到了财务信息化,但是距离企业现代化管理体系中对财务信息支撑企业管理的具体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说,企业财务信息化是要求企业各个部门的信息化都能建立起来,以实现部门之间能够实现良好的信息沟通与交换。但是在当前中小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缺乏对企业层面的统一规划,因此部门之间的数据交互需求、数据传输标准难以得到很好的保障。
(三)信息化建设的成本较高
由于当前财务信息化系统更新较快,并且科技含量较高,因此其建设成本也是居高不下,这对于资金力量薄弱的中小企业来说,构建与维护财务信息系统都是一件比较吃力的事情。而企业财务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经营收益提升多是通过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来实现的,存在一定的隐蔽性和长期性,这使得中小企业在短期内难以看到信息系统带来的效益,所以很多企业往往选择放弃或者是置之不理,既造成了对既定投资的浪费,同时也是企业财务管理失去信息方面的有效支撑。
(四)信息化建设缺乏人才的支撑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需要的是既有一定的财会专业知识基础,同时还必须是计算机方面的人才,此外其还应当具备一定的管理才能,因此其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中小企业原本在人力资源吸引、储备以及培养上就不存在什么优势,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人才的缺乏也直接影响了企业财务信息化规划、建设以及实施的水平,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水平。
二、构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有效举措
针对以上我们所论述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下面我们那就来制定一些加强措施与建议,以保障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高效实施。
(一)向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上转变
企业现代管理理论指导下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多系统组起来的管理模式,它要求企业必须从改变当前的管理方式、组织结构、内部政策以及考核程序和标准开始,同时还应该减轻当前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总的来说,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思想就是集中管理和协同管理。具体的实施举措有以下两个方面:在企业内部,将各部门的子系统与中心数据库相联系,以便于企业各相关信息能及时的传递到会计信息系统,从而在会计信息系统里完成核算与汇总,进而转变成支持经营决策以及协助监督管理的有效信息与数据。另一方面,在企业外部通过互联网与企业各相关财务主体(国家监管部门、合作伙伴以及投资人、消费者等)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二)明确岗位职责,加强人才培养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我们随着各相关影响因素的变化不断改进,因此其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设立专门的财管理信息化岗位,并将其纳入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来,对于其规范、标准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人本理念作为当前管理核心指导思想的当前,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结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通过建立与财务管理信息化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将人才的延揽、培养与储备统一起来,这对于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也能起到根本性的促进作用。
(三)选择与企业相匹配的信息系统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需求,会因为企业的经营状况、业务流程、财务管理的能力等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差异而不尽相同,因此在信息系统的选择上,并非是最贵、最先进的软件才是最好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选择价格适中,并且能够满足企业当前财务管理信息化需求的软件才是最理智、最经济的。
三、总结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总的来说,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我们从财务管理的各细分环节以及企业信息化的各影响因素展开综合性的探讨,并且将两者之间进行紧密的结合,才能更好的保障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高效性以及适用性。
参考文献:
[1]周妮.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与实践[J].西部财会.2011,(01).
采购管理信息化范文5
财务会计及管理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会计信息系统作为基础,通过现代网络环境实现的财务信息化预算、分析、核算以及决策、监控的职能0具体的说,财务的信息化可以通过整合复杂的企业管理流程,改进财务的管理方式,最终形成一套科学的财务决策和财务控制系统,帮助企业做出实现最大化利润价值的财务策划。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财务信息化的过程也就是按照系统化的观点构建新的财务会计及管理模式的过程。单一的财务会计及管理核算并不能充分地满足企业运作所需要的各种数据信息,从而给企业因为不能及时地做出决策带来了不可预估的风险。与此同时,也阻碍了企业资金的流通管理。所以,为了满足现代企业信息化的要求,加快财务会计与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1.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财务会计及管理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因为在企业中,经济效益和管理理念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发展的。在互联网没有出现之前,通过计算机技术提高了财务运算、核算的速度,当互联网时代到来的今天,财务会计及管理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通过互联网环境对财务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不仅建立了有效的财务会计及管理模式,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2.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手段。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并成功地运用于企业经营运作中,企业就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形成了一种相互联系并且紧密融合的状态。随着现代企业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一个企业要逐渐地走向强大,就必须不断强化财务的信息化管理。通过财务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及时地提供财务数据,并实现所需数据的财务核算,以期做出正确的抉择。因为财务的信息化可以有效的节约时间,并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财务信息资源的共享,这样就增强了财务会计及管理的时效性。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企业的财务会计及管理信息化是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理念变革的产物。传统的财务会计及管理方式造成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孤立和隔绝,因而往往出现信息数据的重复收集与核算,这样既不利于财务的统一有效管理,也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因此建立财务会计及管理的信息化不仅可以提高管理的水平,也可以拓展财务会计及管理的空间,并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
二、企业财务会计及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困境
1.企业领导以及相关的管理者对于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足。虽然互联网已经普及,但是目前很多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还只是停留在通过计算机对相关的财务数据进行记录、汇总以及制作报表上,还并没有真正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整合。这种状况说明,财务的管理并没有进人到财务会计及管理信息化的实质。现阶段运用计算机对财务的管理最多只是提高了财务信息的整理效率,而根本无法实现对财务信息的决策。
2.财务信息化的标准不统一。信息化标准的不统一带来的后果就是信息数据不能共享。这种标准的不统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总部与分公司之间的标准不统一。其次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标准不统一。前者使得企业不能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不能快速适当地做出决策,从而影响企业管理的效率。后者则导致数据和资料不能够进行有效的传递,无法在第一时间满足企业的需求。
3.缺乏具有实战性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财务会计及管理信息化,除了具备硬件上的要求之外,还需要既懂得财务专业知识,又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企业财务会计及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具有复合型知识的人才对其在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一一的破解。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得财务信息系统快速地、有效地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上。
4.财务会计及管理软件开发滞后。只有开发出融人了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二合一的统一财务会计及管理软件,才可以建立有利于企业管理的信息系统,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企业在建立财务信息化的时候,软件的开发都处于滞后的状态,并不能够按照管理者的设想,使其在技术上跟上理念的更新。
5.财务数据的安全保密性差。企业的财务对于企业的存亡来说,有着生死攸关的作用。所谓数据的安全保密性,指的是在企业未授权的情况下,他人有意地破坏或者篡改数据,或者将数据窃取,并提供给他人的行为。由于数据的安全保密性差,可能会对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
三、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程,这需要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除了有政府的积极支持外,还需要企业积极的创造条件,建立符合企业自身文化和管理理念的财务会计及管理的信息化体系。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对于企业领导的培训。企业要建立财务会计及管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首要任务就是让领导转变思路,树立起正确的管理理念。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加大宣传的力度,并开办学习班,以成功的典型为代表做现身说法,以达到改变领导观念目的。
采购管理信息化范文6
关键词:信息管理 ;半结构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9017803
0引言
在全球范围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快速兴起和发展已成为了一个客观事实,这表明信息社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是迫切的。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如何培养出符合信息社会需求的管理和技术一肩挑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是目前各大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根据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及发展就业趋势进行分析,从我国现有的半结构化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信息管理专业半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方式。
1半结构化模式的含义及特点
1.1半结构化模式的含义
半结构化人才培养是指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打破原有结构化的课程设置模式及实践教学设置,根据社会需求、开设专业的特色来进行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实现专业人才半结构化培养主要表现在课程专业设置的半结构化方面。
课程设置的半结构化是指除国家教育部统一规范的通识课程教学外,其余课程的设置需根据各院校自身特点,以及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不同岗位的需求来进行规范,同时应不断地进行更新调整。
1.2半结构化模式的特点
半结构化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介于非结构化模式和结构化模式之间的一种形式。它结合二者的优点,有效避免了单一培养模式的不足。结构化培养模式虽然可以减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它的特点是客观且有效性高,但面对信息社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要求,结构化的培养模式已出现诸多问题,如所有学生的知识技能完全一致,没有任何个性化的特征,无法适应不同岗位的不同需求;而非结构化人才培养只一味强调个性化,却无法积累扎实的专业知识,所以半结构化人才培养模式既能减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又能让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极具特色。
2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半结构化培养模式的现状
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划分为以下3种:①以情报学为学科名称的信息管理专业;②以培养工科生为主的信息管理专业;③以经济文管类为主的信息管理专业。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各大高校在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均已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半结构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各自拥有各自的培养方案和目标。
2.1课程设置的半结构化现状
所谓课程设置的半结构化是指除国家教育部统一规范的通识课程教学外,其余课程的设置需根据各院校自身特点,以及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不同岗位的需求来进行规范,同时要不断进行更新调整。目前,所有开设信息管理专业的高校对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虽已经实现半结构化,但从主干课程和课程设置比例上来看,仍保留大部分的结构化效应。下面以武汉不同类型的高校为例。
(1)以情报学、管理学为支撑的学校A。其主要培养的人才为掌握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具备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和教育文化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其课程设置如表1、表2所示。
(2)以工学为支撑的学校B。其主要培养的人才为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和教育文化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其课程设置如表3、表4所示。
(3)新增设信管专业的民办高校C。其主要培养的人才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具备现
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服务于地方经济为职业导向的技能型人才。其课程设置如表5、表6所示。
(4)特色突出的专业学校D。其培养的是医药卫生及其相关领域人才,主要在医院、医药研究机构、医药院校、医疗卫生相关的软件开发公司、国家各级医药卫生管理部门从事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管理,以及从事医院信息系统、卫生信息系统、医疗决策支持系统的分析、开发、设计、评价和管理工作。其课程设置如表7、表8所示。
2.2课程设置半结构化的不足
通过对上述4种不同类型学校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
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可知,目前所有开设信息管理专业的高校对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已经实现半
(1)专业基础课的必修课设置基本一致,均包含高等数学、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等计算机基础课程。而且专业课的必修课设置也基本一致,均包含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组织等信息管理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的选修课设置也基本一致,均包含运筹学、经济学、网站设计、线性代数、管理学、数据结构等课程。而真正实现了半结构化课程设置的部分主要表现在不同学校的专业课选修的课程设置上。根据整个专业整体课程设置的课程数量统计,结构化的课程设置与半结构化的课程设置之比为7∶3。按照整体课程设置的组成,可以大致将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划分为各学校的特
色专业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和信息学4个部分。偏管理的学校在特色专业课程设置上偏重于管理类的课程,而工科的学校在特色专业设置上就偏重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的课程。这就是我国现有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半结构化的现状。
3信息管理半结构化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
半结构化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能有效地避免单一培养模式的不足。根据现有信息管理专业的半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将现有7∶3的比例调整为5∶5,这样既能保证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又让他们具备不同的特色技能。而在课程内容的半结构设置上需打破现有的学内容的模式,将不同的特色专业知识、前沿的知识大量引入课程教学内容,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想推行半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所有开设信息管理专业的学校需根据实际定位进行课程及教学内容的选择,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半结构化培养,才能培养出适合不同岗位的专业人才。每所院系均具备自己的专业特色,在进行实际定位时必须要根据专业所属院系来进行选择。一方面,如果开设院系
为工科方向,那么管理信息系统所涉及的技术重点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主,所以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仍以计算机
课程为核心,而管理类相关课程则被置于附属地位。另一方面,如果所开设院系为管理方向,那么信息管理专业即为文科范围,所以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需要以管理类课程为核心,而计算机类相关课程则被置于附属地位。
参考文献:
[1]毛凤娇.行政决策信息障碍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
[2]杜祥培.女子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李应建.关于地方师范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