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范文1
关键词:母语教育;功利化;经典文化
当今社会,不同国度、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文化的冲突导致了价值观念的混乱,种种价值观的冲突不仅导致许多传统思想、传统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同时也使社会环境、教育环境与人的心理环境失去平衡,这给教育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造成消极影响。
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文化价值观教育是引导青少年用正确的文化价值标准来看待文化现象,学会选择正确的信仰,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懂得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学会在生命旅程中体现作为一位现代人真正价值的教育。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紧迫性与操作性,成为当今多元化社会里教育领域值得深入探讨的论题。
一、问题:当前母语文化价值观教育现状之透视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生命基质,处在多元语境下的母语教育,不仅担负着文化传承与创造的作用,还承担着培养具有本民族行为方式和独立思想精神的人的责任。母语教育在文化传承、培育具有独立思想精神的人的方面之作用及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黄曼君教授指出“现在的母语教学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如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共生、互补交融的文化格局。” 所以探讨母语教育进行文化价值观培养的问题具有很高的价值。
母语教育“听、说、读、写”的四个环节,阅读的比重最大、地位最为突出。个性、人格、价值取向,这些人性的因素,也与阅读的关系尤为密切。然而在多元文化互相渗透的今天,青少年的阅读活动已发生了显著变化:由文本转向超文本、由现实生活转向虚拟情境,呈现平庸化、直观化、市场化、功利化特征,如此的阅读活动倾向对中学生文化价值取向的形成造成了不良影响。
1.功利性与世俗化之共生现象
青少年思想观念受到当代文化环境的深度影响,产生传统心理与现代心理的急剧冲突。其文化价值观呈现出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选择阅读作品时,以是否接近他们的生活、情感和心理作为评判阅读作品的依据,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价值观的形成,进而使之呈现出世俗化倾向,其具体表现为现实性、世俗化、拒绝崇高的态度。
2.现实交往的冷漠与追星崇拜的狂热之反差
调查发现,网络文化正广泛影响着这一代人,其传播成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冲突的主要诱因。网络极易导致网络交往的热衷化和现实交往的冷漠化。与现实交往的冷漠相对应的是中学生狂热的追星行为。成长网对1200名中小学教师、家长、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初步建立阶段,都不太稳定,“追星”行为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使他们迷失在虚幻世界与流行文化之中。
面对学生狂热的追星行为、功利性与世俗化共生的文化价值观,教师的指导作用该如何体现?面对汹涌生猛的大众文化阅读所带来的功利性文化价值观,我们不能只在川上叹息,而应该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寻找到解决之方。
香港学者郑楚雄提出当前香港“母语水平低落,归根究底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水平问题。”大陆的母语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课堂乃是我们文化中较广泛的社会问题相互作用的结晶点”,无论我们选择什么角度评析当前教育,评价当前母语教学,归根到底都体现了对人的关爱,都表明了对文明人塑造的忧思。以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来审视当前的教育,从人文主义的视野观照和反思母语教学,力主用人文精神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使之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这是新世纪教育理论发展的基本走向。
二、建构:当代母语教育文化价值观的传统寻根
美国人类学家怀特(L.A.White)指出,一部文明史就是通过文化方式支配自然力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尤其是文学阅读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阅读的目的,可以提升人、塑造人、净化人的心灵。顾晓鸣等一批社会学者倡导“阅读文化论”,认为阅读文化的核心是时代精神。我们可以说,阅读是语言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文化的继承,更是文化的再创造。
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学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情感的氛围、艺术的环境中,无论是思想教育的目的,还是掌握工具的目的都更易于实现。更为重要的是,读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读书活动能透过作品观照作品感受文化的浸染、最终达到内在生命本质的升华之目的。
我们通过阅读指导开展母语文化价值观教育首先要关注在多元文化冲突时代,如何处理经典文化与大众文化、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引导青少年用正确的文化价值标准来看待文化现象,看待自己的生活、学会选择正确的信仰,懂得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学会在生命旅程中寻找到作为一位现代人的真正价值。
1.于大众文化浸染中观照经典文化
何为经典?经典是指被时间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品。经典文化包含着人类长期思考积淀下的文化精髓,如深刻的人文关怀、理想的审美追求、圣洁的道德规范、丰富的生命体验、积极的人生蓄积等。由于功利化的过分浸染,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丧失精神力量的支撑,世俗行为的丑陋,势必折射出精神世界的虚无和颓废。作为人文精神载体的经典,正是我们当下社会所迫切需要的精神食粮。
从目前的母语教学价值取向来看,存在着这一矛盾:一方面,学生时刻受到大众文化的浸染,其影响渗透于他们的言行举止、改变着他们价值取向,学生对它的态度是“我选择,我喜欢”;而另一方面,传统的课程文化观(如教材文化)集中反映了主导文化、精英文化的文化取向(还有少量的民间文化),课程活动也基本拒绝了大众文化的参与。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教师。这需要教师在文学阅读指导中营造出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在阅读指导中对大众文化进行分析、研究,制定美学规范,让学生学会选择积极健康的阅读作品,进而使学生在优秀作品的选择中提高辨析力,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
在阅读指导中,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经典文化中的内在精神,以真、善、美的境界陶冶净化人的灵魂,以精神的自由超越物欲的满足,达到人格精神的高扬之目的。不仅使学生在阅读经典中具有人文理想的关怀,还形成超越其商品性的人文精神终极价值尺度。另一方面,在面对大众文化时,阅读指导应具有一种开放的品格,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具有兼容的胸襟,不墨守成规而勇于更新。
2.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与批判精神的养成
中华文化经数千年至今日,襟三江而带五湖,挟百川而归大海,形成伟大的中华文化的主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崇尚道德理性、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关注社会群体的人文精神,其基本内容是‘天人合一’精神、重生命活力与合作意识的积极人生观”。传统文化对人格独立精神也十分推崇,这些是我们教育能够加以运用的优良传统文化精神。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对当前教育实际产生的影响存在正反两方面。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的某些因素对教育现实确实产生了消极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阅读指导中提升学生阅读的文化信仰,培养学生的文化价值观,主要依赖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所受到的熏陶感染与潜移默化,这是由母语课程的特点决定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注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同时还让学生将自己读书的感受写下来。在读与写中将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吸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是培养文化理解力、培养学生正确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有学者认为,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是个人幸福生活的基础。我们通过阅读指导开展正确的母语文化价值观教育,引导受教育者用正确的文化价值标准来看待文化现象,不仅让他们获得一种情感的体验,更促使他们以理性的思维方式对社会、对人生进行重新审视与评判,进而促进他们文化信仰的提升,从而为培养具备健全人格的现代人开拓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卢文荟.语文教育要适应文化多元的新时代:黄曼君教授访谈录.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4.
[2]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93.
[3]L.A.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许莉,女,广东梅县人,副教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基金项目:2012年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国传统母教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编号:11114)
注:2013年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广西高校教师职业核心能力体系的建构与提升策略研究(编号:2013C101)
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范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
0095-01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传统文化》课是渗透德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在《传统文化》课上渗透德育,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实现文道合一,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施德育并非班主任的专利,各科任教师都有义务依据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那么,如何在《传统文化》课上渗透德育呢?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以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以单元主题为切入点,渗透德育
《传统文化》每一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如:“名人长廊”单元中的“杰出人物”篇,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杰出人物事迹的同时,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从而受到杰出人物事迹的感染和教育。再如“风土画卷”单元中的“传统节日”篇,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相关知识、习俗的同时,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并从中受到诚信教育、爱国教育等;“祖国大好河山”篇,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懂得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于这些教学内容的德育渗透,教师均可以单元主题为切入点进行。如通过“文艺园林”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园林艺术与中国文学、绘画密切相关,许多风景区都与丰富的人文资源交织在一起等,进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园林艺术中蕴涵的人文知识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用课件展示传统文化知识,渗透德育
如果只在《传统文化》课堂上单调地讲授知识,很难让学生从思想上受到教育。为了让学生在掌握传统文化的同时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我在上课前总要做充分的准备。譬如,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曾经这样上了一堂课。上课前先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视频,并让学生思考:视频中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特点?你从中看到了哪些传统文化?有何感受?除了视频上看到的事物外,还为哪些中国传统文化感到自豪?学生通过观察、感悟、交流,形象地了解了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谈完感受后,我又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让学生欣赏,学生心潮澎湃,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唱了起来。这节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三、借助传统节庆活动,渗透德育
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这些节日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大好时机。譬如:每年清明节的扫墓活动,我总是在节前利用《传统文化》课,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并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扫墓活动中,我还亲自陪同学生,一起感受这个特殊节日的特殊气氛,经历这个特殊节日独特的活动历程。活动结束后,我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外,还借助邮箱、博客等沟通平台和学生交流活动感受。扫墓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悼念先烈,更要让他们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学会感恩,懂得诚信的重要性。这样,学生通过类似严肃、互动的集体活动,不知不觉就受到了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四、适当拓展德育素材,渗透德育
中华民族有着无比灿烂的传统文化,体现传统文化的词语、句子、故事数不胜数。借这些包含着传统文化精华的词语、句子、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每接一届新学生,让他们搜集体现传统文化精华的词、句、故事,成了我组织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如:关于德治思想的“为政以德”“以德服人”;关于人格品质方面的“自强不息”;关于爱国方面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关于社会道德方面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学生搜集到的这些材料,体现出了先贤哲人的智慧和情操。学生通过诵读讲述这些词、句、故事,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不仅积累了传统文化知识、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而且还可以使传统文化精华得以传承光大。
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范文3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 渗透 平等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英语作为一门交流工具的霸主地位越来越明显。在中国,现在的小学甚至幼儿园都设置了英语课程并聘请了英语教师;形形的各种考试中,英语几乎成为必考科目。在过去,中国的英语教学强调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现在强调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英美文化的导人,即现在很流行的说法:实现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祖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新形势下,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得英语国家的文化成为现今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与此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却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遗忘。作为一名高职英语教师,为此我深感担忧。
1.商职英语教学中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中国的学生由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英语,老师在课堂上不断地传授英美文化知识和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英美文化,使得他们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越来越多。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对英美文化产生了一种盲目崇拜的倾向。走进大学校园,你能看见有些学生染起了黄头发,若和他们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样的古训,他们大都嗤之以鼻;有些学生给自己起了英文名字,并以此为荣,若问他们中国的百家姓大概有多少个,前十名的姓氏主要有哪些,他们没有几个能完整答上来。
另外,近些年来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大量的欧美影视作品涌人中国,使中国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学生越来越肯定地认为人是自私的,形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从个人利益出发的为人处事态度,从而导致了与同学、老师关系淡漠,团队合作意识不强,,考试作弊、骗取奖学金等不良现象也时有耳闻;一些学生把金钱看得越来越重,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有更多的钱,为了享受,结果有些学生把家长给的报名费拿去买,或在校外做不正当的生意,或自己挥霍一空,这种现象发生在我国高职院校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2.高职英语教学中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原因
高职教育作为21世纪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还处于摸索阶段。高职英语教材在编写上还不是很完善,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一些教材过分强调对英美文化基本知识的介绍,而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和渗透。再加上近几年社会就业形势发展的要求,促使英语教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不得不在课堂和课外通过多媒体和网络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英美文化。这样,英语课就变成了学生纯粹的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观念上,高职英语教师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有些英语教师认为自己上英语课就是传授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而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那是汉语专业老师的事。结果,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能用英语流利地表达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而让其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他们却感觉力不从心,不知如何开口。另外,英语教师自身的中文素养也是高职英语教学中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英语教师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都知之甚少,更谈不上以此来感染影响学生。
3.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3.1有利于抵御国际强势文化的人侵
在我国的高校校园,特别是在英语专业的学生当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正经历着国际强势文化的猛烈冲击。更有学者呼吁:“我国的大学生正在经历深刻的文化殖民过程”。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曾一度丢失的本土传统文化,它是我国的民族之魂、民族之根。只有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增强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意识,才能有效抵御国际强势文化的人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形势下中华民族的复兴。
3.2有利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德
与英美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值得我们继续弘扬的一面。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在英语教学中不断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在课堂内组织两种文化的对比教学,才能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积极的一面,才能更好地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德,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3.3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种跨文化交际实际上就是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学生必须了解两种文化的基本知识,熟悉两种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好地提高交际能力。另外,我国的传统文化对英语文化国家也很有吸引力的一面。作为一名高职生,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若能根据自己掌握的本国传统文化知识介绍我国的优秀文化,不但是一种爱国意识的体现,更能增强自己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信心。
4.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4.1加大高职英语教材改革的力度,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介绍
目前的高职英语教材,大多以原版的英文读物为素材,语言纯正地道,学生可以从中了解英美文化的背景知识,学到地道的英语,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据调查占教材内容的比率不到5%。关于高职英语教材的改革,可以增加一些表述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词汇,像中国的春节、中秋、端午、腊八等传统节日;可以适当地编写一些小短文,用英语介绍一下我国人民传统的生活方式、行为礼节和道德观念等;还可以在教材中附录一些我国传统经典的英译文学艺术作品,象《桃花源记》等。
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范文4
关键词:小学生;传统文化;家校合作;兴趣点;多媒体
小学教育具有启蒙性,青少年期是人格与智能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当使少儿在德育、美育、体育以及智育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个人修养方面提倡“无欲则刚”“洁身自好”等;在接人待物方面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在学习方面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意志品质,这些高尚的思想理念对于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要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教育中,相信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以下内容将对此作出具体分析。
一、把握小学生的兴趣点
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天真烂漫,喜欢新奇的事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兴趣点,结合他们的个性成长特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其一,教师可以先与学生进行聊天,通过沟通大概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想法,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教师可以借机顺着学生的思路,将传统文化穿去,以适应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理解是有价值的,进而逐步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为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良好的基础。其二,小学生往往对动手操作都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并且为他们准备好所需要的纸、彩笔、剪刀、胶水等用具,让他们通过与其他同学合作,制作出他们认为与教师提供的图片最位吻合的形状或者图画。在学生的动手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穿插几个关于传统文化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在答完之后教师再给予正确的指导和讲解。这种一边动手一边讲述的模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枯燥模式,让课堂气氛更具活力。
二、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加强积累,形成文化积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具体安排诵读的内容。对所安排的内容,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牢记在心。学生诵读的过程是进行语言材料积累的过程,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的过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了每个人的社会责任;“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诠释了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是诚信做人的原则;“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民族骨气和浩然正义的典型写照。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先人智慧的结晶,是值得我们自豪的精神资源。我们应该把它输入到我们的血液中,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中。
三、让学生感受戏曲艺术丰富的内涵和悠长的韵味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但是当前大多数学生普遍都喜欢流行的影视文化,很少接触戏曲。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亲口尝一尝。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优势,精心组织活动。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戏曲的发展演变、经典的角色、戏曲的种类及特点等相关知识;也可以有选择地让学生观摩一些著名戏曲艺术家的表演,从唱腔、念白中体味戏曲特有的韵味。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有选择地收看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以丰富学生的戏曲知识。
四、让学生领悟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书法是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提高其文化修养的一种手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个人写的字上通常可以考察出一个人在文化方面的悟性和修养。语文教师应把书法教学纳入整个小学教学计划中。
教学中,教师除了进行读帖辅导、教师范写、个别指导之外,还可介绍一些书法家的生平简历、趣事轶闻,相关碑帖的创作背景、经历过程和风格特色及其在传统艺术中的地位等。这一方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唤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另一方面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领悟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和丰富的内涵。
五、开展家校合作
在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采用家校合作的模式,不仅可以促进教育成效的迅速实现,而且还拉近了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距离,便于今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教师应当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意义、方法以及目的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家长转变观念,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学习环境,并且以身作则影响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要定期举办家长学习班或者家园联系会等,以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以及家长对教师教育工作的意见,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活力。其次,为了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学校可以尝试跟家长一起,开展学术沙龙或以某方面文化礼仪为主题的专题活动等,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再者,教师要结合学校的日常教学安排以及家长的时间安排,和家长一起,带领学生参观古典建筑、拜访老革命家、欣赏有意义的影片等,以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使得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六、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作用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融入多媒体,无疑为教育手段的创新提供了新鲜的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之余,应加强自身的学习,以掌握更多的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并且尽可能多的搜集学生所感兴趣的图片、音乐、视频等,为信息化课堂的开展做好充足的准备。比如,教师可以就不同民族的不同特色为出发点,利用视频不同民族的舞蹈、服饰、语言等,与此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观看之后,模仿其中的相关舞蹈片段,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在兴致盎然的观赏中了解到更多关于传统民俗的知识,也可以在热情的表演中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风貌和民族特质的文化,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让小学生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乃至中华民族的振兴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探索出更多的利于传统文化教育顺利开展的良好策略与方式,从而真正地发挥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范文5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0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化,中国进一步与国际接轨,西方文化也深入影响中国,这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甚至导致部分国人过于推崇西方文化而冷落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高校舞蹈教学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其必须以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的基础和依托,让高校舞蹈教学散发出更多独特的民族的味道。高校舞蹈教学并非只与我国舞蹈的发展历史文化有关,更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这对高校舞蹈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有重要的影响,在丰富了舞蹈知识的同时更提升了学生对于舞蹈学习的认知,让学生能在舞蹈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认知中深化舞蹈学习,更好地展现中国的独特魅力。
1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价值
高校舞蹈教学作为一个独立开设的专业学科,旨在培养更多优秀的舞蹈人才,促进国家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更能将优秀的文化成果更好地传承下去。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能进一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展现出来。结合舞蹈教学的教材和舞蹈的教学剧目,在让高校舞蹈教学的教学质量得到强化的同时,更发扬了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发扬文化的过程中不断融合时代特征,让继承与发展同时进行,以舞蹈之美呈现民族内涵,以文化内涵滋养舞蹈发展。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能让中国的舞蹈在走向国际舞台的过程中在保持优势的同时更不失本色,让文化创新与文化本色共同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这更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对中国的舞蹈学习者进行一次洗礼和改变,不仅拥有美的躯体,更是拥有美的内在,让中国的舞者不仅具备舞蹈技术,更具备文化修养,让舞蹈之美与文化之美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2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
2.1重视舞蹈教学里的文化渲染
舞蹈是美的代名词,舞蹈不仅是美丽的,更是美妙的,给予人们美好的享受。舞蹈通过美丽的动作来放松观众的身心,更是呈现出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舞蹈散发的特殊魅力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创造了更加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高校舞蹈教学要结合舞蹈的独特特征,重视舞蹈教学里的文化渲染,加深学生对于舞蹈的认知和理解,高校舞蹈教师要不断在舞蹈教学中加入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强大背景之下更好地开展舞蹈练习,让舞蹈练习中更多地展现思想与情感,在表达舞蹈作品的真实意图的同时更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形成更加深层次的思想交流。与此同时,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够激发学生舞蹈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让学生主动探索舞蹈世界,对舞蹈世界的文化内涵充满求知欲,在舞蹈学习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融入更多的学习创造力。在强化舞蹈基本功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让舞蹈学习以及表演更具中国特色,让传统文化在舞蹈展现中得到传承与体现,让传统文化给予舞蹈表演营造更好的氛围,强化舞蹈表演舞台效果,让舞蹈与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2.2建立传统文化中综合艺术教育理念
“综合艺术理念”这一教育理念古已有之,高校舞蹈教学需要秉承这一教学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舞蹈与诗歌、音乐融合在一起,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综合能力,满足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是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舞蹈学习者的综合要求越来越高。现在不仅需要舞蹈学习者具备扎实的舞蹈基础知识和技巧,更需要舞者能具备影视音乐方面的表演能力,让艺术表演更有味道,力求做到舞蹈延伸出来的艺术全方位发展。尤其是在综合艺术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舞蹈教学工作要将舞蹈艺术欣赏和舞蹈基础知识理论区分开来,在基础的舞蹈铺垫下进行全方位的创新,让学生能在欣赏中学习,在学习中欣赏。这不仅能强化学生对于舞蹈和舞蹈文化的认知,提升学生舞蹈的学习修养,更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舞蹈专业性,实现艺术学习的全面性。
2.3提升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水平
高校教师是促进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主导者,更是引领学生不断学习成长的主体。因此,高校舞蹈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水平决定了最终的教育水平。高校舞蹈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舞蹈基础知识储备,更要具备较强的文化基础储备,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将传统文化内容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协助下更好地理解舞蹈的内涵,传达舞蹈的情感,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高校舞蹈教师需要定期参与培训学习,更多地接受传统文化学习和专业学习,把更多优秀、先进的知识传达给学生,能不断在学习培训的过程中增加教学储备。同时,更要拓展教学的方式、技巧,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专业化的教学,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渲染下来更好地在舞蹈中扮演角色,展现舞蹈的独特美感,体现独特的舞蹈文化内涵。
3结语
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是我国舞蹈发展的一个必然途径,更是舞蹈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给高校舞蹈教学注入更强劲的动力,高校舞蹈教学也以美的形式展现并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两者融合在一起,将迸发更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朱颜梅,刘锦荣.浅谈舞蹈课程中的基本动作训练——评《大学生舞蹈教学指导》[J].中国舞蹈教育学刊,2017(09).
[2]姜悦锦,梁勇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管理的影响和二者融合的实现途径研究[J].陕西科研管理周刊,2017(12).
[3]王晨阳,邱宗建.试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路径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7(29).
[4]李庆明,许乐乐.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舞蹈专业教育之中[J].中国教育教学论坛,2016(14).
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范文6
笔者是一名中学教师,几年的从教中发现,目前中小学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导致教学效果并不显著,不由得让我们对目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反思。
一、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认识上的误区
1、教学内容偏颇
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传统文化教育更多的是经典诵读以及关于孝道、勤俭文化的教育,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偏颇。传统文化不仅包括文学经典,还包括传统节日、风土人情、民俗活动、文字艺术、国画等等。笔者所在的地方现在正在举行“国学公益诵读”活动,这种活动的初衷是好的,主要是提高学校和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但是诵读的内容选择没有针对性,这种做法时间长了可能会使学生渐渐丧失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些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
比如有些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局限于经典诵读,要求中小学生将指定的经典篇目诵读得朗朗上口,仅此而已。有些教师采用简单的识 记型教学,讲解的重点放在对作者以及作品的介绍以及语句的简单翻译上,出现了堆彻文化常识的现象,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
3、师资力量不足
一方面,能够胜任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师十分缺乏,如书法、武术、纸艺等。另一方面多数教师在传统文化方面底子太薄,自身的传统文化积累不够,造成教学效果差,甚至“一讲就错”的现象十分普遍。
4、教育途径狭窄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还仅限于课堂教学,这种现象大大限制了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的空间,导致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的普遍匮乏。传统文化本身蕴含丰富的内容和活动形式,因此,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途径也应当是多渠道、多方位的。
二、提高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效果的几点对策
1、因材施教,科学设定教学内容
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指明了方向,确定了教学重点,并采用分段式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根据传统文化中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同年龄段的人应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从做人的角度,初中和高中是一个界限:小学、初中侧重“德”的修养和“行”的方法。
中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活泼好动,喜欢接受一些具体、生动、直观、新颖的事物,对抽象概念不感兴趣。因此在选择传统文化的教学时,应该注意内容的形象性、趣味性。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从《三字经》、《弟子规》以及《论语》、《孟子》等作品中一些富含哲理的格言、警句入手,这些内容简短、 押韵, 易于背诵。
2、理论结合实践,不断丰富教学方法
以传统节日为契机,针对性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比如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等,学校不仅让学生知道这些节日,还要给学生介绍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走访文化起源地、参观历史博物馆、游历历史故地,通过参观学习,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认同感;可以结合教材把传统文化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并实践传统文化,在活动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质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必定要有相应的知识水平。
加强师资培训,一方面培养在校师范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课程设置中增加传统文化课程;另一方面要在现有小学教师的研修计划中增加相应的课程,促使其在职后教学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还要提高教师自觉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识。
4、拓宽教育途径,多维度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笔者认为,传统文化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学校、家庭、社会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