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近现代农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近现代农业发展范文1
推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特色农业形成产业优势。按照发展特色农业的总体思路,全县初步形成了以特种水产和食用菌产业为主导,以水禽、水生蔬菜、早园竹、食草畜禽业为重点的六大特色产业。圩区的水产养殖业、半山半圩区的食用菌和家禽养殖业、丘陵地区的以茶叶和早园竹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业等,已形成鲜明的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一是以螃蟹为主的特种水产发展势头强劲。全县特种水产形成了以“两湖一江”(固城湖、石臼湖、水阳江)为主的三大养殖区,重点发展以螃蟹、青虾等为主的特种水产,构建了5个万亩生态养殖基地和10个万亩特种水产基地。建立了国家级中华绒螫蟹原种场。“固城湖”螃蟹被评为省名牌产品,同时荣获省著名商标、“中国市场公认知名品牌”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多项殊荣。二是以食用菌为主的蔬菜业迅速崛起。食用菌实现从分散零星种植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开发,建成了以固城、东坝、桠溪等镇为重点的生产基地。固城蘑菇生产基地已建设成为江苏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2006年我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食用菌行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县还建成万亩水生蔬菜基地,以莲藕、菱角、芡实等为主的水生蔬菜面积达1.6万亩。三是以水禽和食草畜禽为主的畜牧业发展加快。全县建成了以漆桥、古柏两镇为重点的百万羽蛋鸭生产基地和以淳溪、漆桥、古柏、固城等镇为重点的百万羽肉鸭生产基地。以菜鹅、山羊为主的食草畜禽业发展也较快,全县建立了年孵化30万羽苗鹅生产基地和年饲养量3500羽规模种鹅场各1个,发展规模羊场5个。四是以早园竹为主的林特产业发展成效明显。自“绿色南京”工程实施以来,至2008年全县新增造林面积11.1万亩,其中发展商品林7.9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18.7%。
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经营机制初步形成。坚持以规模化推动产业化,以产业化催生现代化,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经营机制。一是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重点发展螃蟹、青虾、食用菌、菜鹅、肉鸭、食用油、优质稻米、早园竹、茶叶、水生蔬菜等十大基地。2008年,基地种植面积达到62万亩;基地带动农户数占全县总农户的42%。二是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全县共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市级11家。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49.7亿元、利税4.48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11家,带动农户4万多户。三是名牌农产品不断增多。全县累计注册各类农产品商标200多个,“固城湖”螃蟹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省著名商标,“固城”双孢蘑菇等3个产品为省名牌产品;“新邮”咸鸭蛋等14个农产品为市名牌产品。四是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健全。初步形成了以大型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市场网络,建立了县水产批发市场、高淳县花庙蘑菇交易市场、天河市场和华天菜场等一批大型批零交易市场。五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着力构建“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农户”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经营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农户迅速发展,2008年,全县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5个,带动农户4.65万户。
强化农业标准化管理,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全面提速。我县先后成为全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县和首批省级生态农业县,全县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5个,面积达到49万亩。全面启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以三品(无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定认证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全县通过认证的无公害产品57个,绿色食品48个,有机食品18个。与此同时,狠抓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先后组织制订了15项农业标准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其中省级标准2个、市级标准7个,我县河蟹生态养殖技术标准成为全国生态养殖标准。目前,我县已建立了以水产品和食用菌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主导农产品的标准覆盖率达到85%以上。
提升科学开发经营水平,旅游农业形成特色效应。相继开发三山(游子山区、瑶池山区、花山山区)、两湖(固城湖、石臼湖)等自然资源和高淳老街、游子山真如禅寺、迎湖桃源度假中心等旅游景点,全县初步形成了乡村观光、农事体验和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农业产业格局。一是旅游专业村建设步伐加快。重点开发了瑶宕村、桥李村、新塘村、茅山村、山庄村、高墩村等农业特色专业村。同时,桠溪“生态之旅”建设项目也取得阶段性成果。二是农业科技园区平台初步构建。建成永胜圩渔业科技园、团结圩螃蟹文化园、固城蘑菇生产示范园、淳溪蔬菜科技示范园等一批农业示范园区,在有效转化农业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的同时,吸引了外来游客人园观光、参与农事体验。三是农业旅游品牌效应凸现。全县建成3A景点1家,2A景点4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2008年,全县旅游农业接待游客95万人次,旅游收入3.75亿元。
虽然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企业+基地+农户或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的利益链接仍然不够紧密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以解决。具体来说,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特色产业。充分利用资源、区位和产业优势,大力实施特色农业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六大特色产业,至2011年,特种水产养殖面积达25万亩、螃蟹养殖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无公害水生蔬菜面积达2万亩;发展蘑菇种植面积6000万平方尺、珍稀菇生产5000万袋;以早园竹、茶叶为主的经济林果面积5.5万亩;畜牧业新增4个年出栏200万羽的肉鸭基地、2个年出栏80万羽无公害菜鹅基地,3个年出栏千头规模羊场;优质粮油产业发展“双低”油菜面积16万亩,水稻面积稳定在28万亩左右。二是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围绕优质稻米、双低油、特种水产、水生蔬菜、食用菌、食草畜禽、早园竹、茶叶等特色产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优势产业链。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利益联结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并、租赁等形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成为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三是积极创建知名品牌。加大固城湖螃蟹、固城牌食用菌、
淳青牌茶叶等名牌农产品保护和开发力度。办好螃蟹节等节庆活动,支持农业企业参与国内外大型农业博览会、展销会,不断提高我县名优农产品的知名度。四是建立现代农业物流体系。重点建设县水产批发市场、食用菌交易市场、渔需物资市场和各类特色农贸市场,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县农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专卖经销、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切实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促进农产品物流通畅。培育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各类流通中介组织,不断拓宽销售渠道。
近现代农业发展范文2
关键词:农业主体 培育 现代农业
近几年来,我县农业经营主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了以一般农户为代表的小农经营主体外,出现了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分天下”的新格局。目前,我县有规模农业龙头企业42家,年销售收入12.5亿余元;有规模种养专业大户123户,年销售收入4200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280家,成员1.6万余人,统一销售收入3.5亿元,带动非成员农户3.1万余户,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增长数量和辐射带动效应来看,这一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已呈现出超过其他两类经营主体的态势,涉及有粮食、蔬菜、畜禽、香榧、竹笋、板栗、吊瓜、茶叶、水果、食用菌、手工面、水产、农机服务等产业。在此基础上,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还探索出了“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符合实际需要和产业特点的经营组织形式,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多样化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正在得到不断的发展[1]。以农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一、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和特点
从我县农业经营主体的产业分布看,农业龙头企业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如金贸火腿、万方腐乳等,农业生产型和流通型为辅,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以农产品种养殖生产为主,如我县葡萄、高山蔬菜等产业大部分是以合作社为生产组织形式的。总体上看,我县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经营,解决了当地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收入,并逐步形成了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大户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了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当前我县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我县各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经营,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步伐,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规模普遍较小,抗风险能力弱;二是合作社运行质量不高,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三是资金实力不强,品牌影响力不高,没有全国知名的大品牌。当前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政府政策扶持力度还偏小
一是政府财政补助政策力度小。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总额还较少,明显低于周边县市,各项农业生产的补助标准也明显比较低,刺激或者吸引作用较小;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安排规范化建设资金,运行质量不高,得不到进一步提升发展;二是金融信贷政策力度尚待加强。当前县农行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推出了一些农户联保等措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户的贷款问题,但农民专业合作社本级抵押担保问题落实也较难,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做大做强;三是农业配套设施用地瓶颈制约明显。随着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和规模扩大,日常业务管理、召开会议、产品分级包装、储运、设备安放等方面的业务越来越频繁,需要有相应的场地才行,今年我县虽然出台了设施农用地的相关政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全县农产品加工功能园区建设更是遥遥无期。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程度低,难以做大做强
一是合作社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自身能力素质较欠缺。合作社理事长或理事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有的是种植户或养殖户,文化程度比较低,对合作社的知识也一知半解,对应该如何发展和规范合作社心中无底。二是不少合作社赢利能力不强,实力薄弱。从调研情况看,部分合作社紧密程度低,比较松散,只是为社员提供无偿服务为主,自身不能产生赢利,发展后劲不足,部分合作社就是搞搞技术服务、病虫害防治、技能培训和统一包装等等工作,而产品销售基本上还是由农户自行解决,基本是无偿服务,无其他收入,运行也相当困难。三是管理不规范。组织机构、运作、财务等均不够规范,品牌建设滞后,不敢或不愿投入。由于本身实力较弱,一部分合作社虽然注册了商标,但缺少广告宣传,知名度较低[2]。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加大对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扶持,建立财政支农投入逐年增长机制,切实加大财政对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投入。扶持对象就是要有一定规模和带动力的农业经营主体,帮助其建立核心示范基地,增加品牌投入,提高知名度,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有条件的农业经营主体可以发展第三产业,兴办深加工企业,从而做大做强。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鼓励合作社开展规范化建设,提升合作社发展水平。
(二)完善土地流转政策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全面建立健全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土地承包管理机构和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站,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集中。进一步完善我县的农业设施用地政策。
(三)推进农业结构优化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蔬菜、茶叶、水果、香榧、水产等优势产业,稳定提升粮油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着力培育一批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产业特色化、营销品牌化的特色农产品规模基地,为农业经营主体的加快发展打下扎实的产业基础。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坚持产学研结合,全面深化与高校院所的合作,鼓励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开展技术开发与推广服务,逐步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人员、种养大户、营销大户的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3]。
参考文献:
[1]孟光永,王旭明.关于科技进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对策与建议[J].宁夏党校学报.2008(03)
近现代农业发展范文3
1.农业产业化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1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业支撑 农业产业化通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渗透、联合,打破传统农业生产、加工与流通相对分割的格局,形成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从而夯实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通过突出地域特色,优化区域布局,科学整合资源,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进而优化产业结构;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推进农业企业向优势农产品集中的区域聚集,可以实现规模效应,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1.2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组织支撑 农业产业化推动着农业产业组织形式的变革以及农业经营模式和分配机制的完善。农业产业化实行“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企业”的经营发展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龙头企业以收购、加工和销售农产品为主,上连农产品销售市场,下连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可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带动农业商品化生产。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经济契约关系,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从而促进形成企农利益合理分配机制。
1.3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经济支撑 建设现代农业,既要靠国家和各级政府扶持,也要靠农业自身积累。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财力保证与经济支撑。一是壮大地方财政。农业产业化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可以大幅增加地方的经济产出和税收;二是促进农民增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民除了农业收入,还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获得工资收入,或直接分享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的部分利润,从而增加收入;三是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进程。农业产业化通过三个产业联动,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促进过去用于工业和城市的投资转移到农业和农村。
1.4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打破农村的局限性和封闭性,使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为农业现代化吸引人才;农业产业化可以推动三个产业的整合,使一批农村建设人才在实践中成长起来,提升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农业产业化通过促进农、工、贸、技、科、教等各部门、各行业的联动,成为现代农业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载体,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现代化,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
2.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2.1以工带农,壮大龙头企业 要瞄准建设农产品加工转化大县的目标,把扩大加工转化作为推进产业化建设的首要环节、农业增效的重要内容来抓,纳入新型工业化体系加以扶持,做强龙头企业。要依托龙头企业带动,重点扶持标志性旗舰企业,要引导中小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避免同类竞争原料和市场;提升科技含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引导企业提高科技竞争力,通过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或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的方式,推进产学研结合,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2科学规划,打造特色产业 要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抓好单体成规模、总体成区域的优势产业发展,建立各具特色的产业开发带。
近现代农业发展范文4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规模经营情况
我县辖10个乡镇,14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2万人,耕地面积215.7万亩,人均耕地面积近10亩。2011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和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0余万亩,占全县农村耕地面积的30%。全县共有25416户参与土地流转,可带动劳动力转移28537个。
二、取得成效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亲身利益和农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此,宝清县秉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工作方针,要想千方设百计,不断增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吸附力和感召力,全县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了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流转速度不断加快。
近年来,我县加大了劳务输出力度,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使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和规模经营呈现出逐年扩大趋势。土地流转面积由2009年的43万亩发展到2011年的61万亩,增长42%;规模经营面积由2009年的23万亩发展到2011年的65万亩,增长83%。
(二)流转行为逐步规范。
为了加强土地流转的管理,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县政府多次组织各涉农部门深入乡镇、村屯进行案例讲解,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规范合法流转土地的重要性。目前,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已经改变了过去口头协议的习惯,而是将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以书面合同的形式明确下来。2011年,土地流转书面合同签订率占100%,有效避免了流转双方的纠纷。
(三)流转服务不断强化。
为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化和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全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从业务指导、到流转信息采集、合同签订、流转登记、档案管理实行全方位规范化管理,我县土地流转逐步由无序流转向有序流转、口头化流转向有纸化流转方向发展。
三、我县采取的主要措施
宝清县针对缺乏土地流转理念、 缺少农民就业门路、社会保障机制、缺少中介服务平台、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等诸多因素制约,明确了“以强化领导、营造氛围、强化服务、夯实基础、加大扶持、规范管理和绩效考核为切入点”的指导思想,多措并举,稳步推进了全县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工作。
(一)成立组织机构,强化领导。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县长亲自挂帅的宝清县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工作领导小组,并专门成立了宝清县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工作办公室,进而为全县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注重宣传动员,营造氛围。
为了保证全县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有效开展,县委县政府多次召集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相关部门人员参加的专题研讨大会,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进行深入发动,并注重典型事例的宣传。在全县形成鼓励、支持农村土地流转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真正让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政策,放心流转,形成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共识和内在动力,促进工作有序开展。
(三)加强土地管理,夯实基础。
土地流转工作有效开展,必须以稳定农村家庭联产经营体制为前提,以农村社会稳定为重心。为此,我们确定了“夯实基础、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着重抓好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一是摸清底数,建立台账,为全盘掌握全县的土地拥有、分布和分配情况提供了准确有效的数据。二是清理合同,排查合同纠纷隐患。三是发放证书,明晰权属,稳定民心,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四)构建信息网络,强化服务。全县按照“择优选点、典型示范、无偿服务、便民利民”的基本原则,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全县全面开展了土地流转的建设工作。搭建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即县级成立了土地流转办公室、乡镇建立了流转服务中心、村级设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确定了固定办公场所、配备了流转服务设施、明确了专人负责、健全了管理制度,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功能凸显。
(五)创造政策条件,加大扶持。县政府以宝政办发【2010】15号文件形式,明确了资金扶持、税收优惠、信贷支持、农业保险、基础设施、创业激励和政府奖励等七项扶持政策。在文件别明确了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与奖励挂钩政策,并在县财政设立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专项经费。
(六)细化日常工作,规范管理。为保证土地无序流转向有序流转迈进,规范日常服务行为,全县制定了统一的流转制度和规范的流转程序,统一印制了系列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簿册和土地流转合同,并实行定期报告制,以切实加强动态管理、跟踪问效。
(七)实行目标管理,强化绩效。县委、县政府把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工作纳入了乡镇年底目标考核之中,并签署了责任状,对完成好的乡镇给予加分或奖励;对完成不好的乡镇给予扣分或批评。此举极大的促动了乡村两级工作积极性。
四、几点建议
(一)强化素质提升,转变思维提高技能,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近现代农业发展范文5
随着现代农业产业调整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如何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升级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需求是今后现代农业金融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现代农业金融特征
现代农业金融融合于整个农业产业环节中,打破了产业行业限制。其产生是现代农业产业调整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产物。李巧莎(2014)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能够满足现代农业产业调整发展的需求,带动农户增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新型金融体系[1]。杨朵轶(2014)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融合于农业全产业链,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城镇化进程中发展的金融服务 [2]。杨亦民(2013)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对整个农业产业起支撑保障作用的金融服务体系[3]。
现代农业金融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产业性、创新性、效益性特征。产业性是金融渗透到农业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对生产环节各个核心节点的服务支持,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升级发展。杨朵轶(2014)认为现代农业金融发展是基于农业全产业链之下,研究重点放在流通领域,通过现代农业的产业链形成、现代农业金融对农业的支撑、城镇化对现代农业金融的影响来阐释其提升农业产业的过程[2];张云(2013)指出现代农业金融发展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的多元化需求,融合二、三产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4]。创新性是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中心,创新金融服务,丰富金融产品,实现农业快速发展。王小翠(2009)指出丰富农村金融产品,满足新型主体对资金多样化的需求,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系统化金融服务,实现农业的高速发展 [5];李建春(2012)指出创新金融产品,开发多种信贷品种,满足农业对资金多元化的需求,保证现代农业的有效发展[6]。效益性是通过发展和完善金融风险服务,保证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李巧莎(2014)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金融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规模效益[1];马西亚(2014)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连接农业产前产后,实现产地与市场对接的载体,以整个产业为基础,追求农业产业利益的最大化[7]。
2 现代农业金融发展趋势与瓶颈
2.1 现代农业金融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特征决定其发展趋势。现代农业金融呈现出围绕现代农业产业、现代农业创新和现代农业效益发展趋势。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升级发展,要求快速整合农业资源和完善金融服务。杨亦明(2013)指出现代农业金融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完善整个金融体系,快速配置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3]。围绕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尤其是新型农业主体发展,创新农业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特色的金融服务。曹丽萍(2014)指出现代农业金融发展是金融产品丰富,体系完善,能够迅速适应现代农业主体发展要求,将农业放置于整体链条当中的金融服务[8]。围绕现代农业效益,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是现代农业金融的落脚点。李璇(2015)通过对北京市观光农业的实例分析,提出现代农业金融将会对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渗透到农业的各个环节,成为产前产中产后的经营纽带,实现农业的规模化效益[9]。
2.2 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瓶颈
围绕现代农业产业、现代农业创新和现代农业效益发展,当前现代农业金融发展在现代农业产业、产品创新和效益风险保障方面存在瓶颈。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农业金融的支持密不可分,金融体系不完善,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成为制约现代农业产业提升的主要瓶颈。鲁靖(2005)指出农业金融服务不能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片面的金融体系,成为了农业产业提升发展的瓶颈。[11]。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多样,传统单一的金融产品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急需创新性农业金融产品。余欣荣(2014)指出高投入、高产出的新型农业主体对农业金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僵化是现代农业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12];李巧莎(2014)指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对农业资金、金融服务的需求,我国农业金融的资金投入与金融服务创新尚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主体发展的需求[13]。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农业增产增收,金融支撑保证了农业的健康高速发展,目前金融的支持力度落后于农业发展速度,风险加大,农业金融环境恶化,经济效益提升缓慢。马西亚(2014)指出农业产业有利润是现代农业金融产生和发展的条件,金融对现代农业的风控不足导致资源不合理配置是农业产业利润低下的根源[7];陈丽霞(2015)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农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金融的授信风险和风控额度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14]。
3 推进现代农业金融发展对策
围绕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瓶颈,加快推进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的对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加强宏观调控,完善金融体系
现代农业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有利支持,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形成完善的现代农业金融体系,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是今后发展的关键。曹丽萍(2014)指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构建满足农业多元化发展的组织体系,不断优化体制创新工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打造一个高效、持续、可控风险的现代农业金融体系,同时运用投资手段直接推动现代农业金融市场的形成,完成农业发展与二、三产业的直接联系,是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发展的关键[8]。李建春(2012)指出现代农业金融应当发挥其“普惠共荣”的职能,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当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构建国有金融与民间资本双腿走路,完善金融资本市场,促进整个农业金融体系完整,从而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6]。张云(2013)指出由政府主导加大农业金融的扶持力度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必然选择[4]。李巧莎(2014)认为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金融改革的支持与引导,加强银行支农力度,鼓励民间金融发展,实现金融资源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完整配置 [1]。陈丽霞(2015)指出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要在政府的指导下分类推进金融机构的改革,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向整个农业产业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14]。
3.2 创新金融产品,实现市场对接
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多样,丰富创新适应现代农业主体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加快农业与非农产产业的融合对接,是实现农业金融的市场化现代化的关键。杨亦民(2013)指出以市场为需求,创新农业金融产品更好的适应于现代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加速完成产业链接,从而推动金融的市场化进程是非常可行的措施[3]。王小翠(2009)指出丰富农村金融产品,改变传统金融产品面对农业市场滞后性、固化性的缺点,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一条龙服务,创新出满足农户需求与农业经济发展的金融衍生品,可以更快的实现农业金融的市场化与现代化[5]。张云(2013)指出开展现代农业金融服务,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链模式、特色质押模式、多方合作支持模式的创新金融模式实现金融市场的完善与发展[4]。李巧莎(2014)指出根据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需要推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特色金融产品,针对现代农业主体多样,环节复杂的特点,应及时调整创新金融产品,更好的适应农业市场的需求[1]。
3.3 优化保险制度,提升信用保障
近现代农业发展范文6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十二五”规划在谈到农业科技创新时都提到了现代种业。这是因为,加快农作物种业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是实施科技兴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我们要着眼于保障农业长期稳定发展,把发展现代种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把良种培育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要加快制定发展规划,推进自主创新,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法律法规,着力提高我国种子产业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作物品种选育水平显著提升,种子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实行政企分开,市场监管得到加强。良种的培育和应用,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生物技术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现代农业,对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商业化的农作物种业科研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科研与生产脱节,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种子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育种资源和人才不足,竞争力不强;供种保障政策不健全,良种繁育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较低;种子市场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法律法规不能完全适应农作物种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中切实加以解决。
一要把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作为一件大事、要事来抓,努力实现传统种业到现代种业的飞跃。二是积极应对,要抓紧把中央出台的各项支持政策细化、实化、具体化,加强统筹协调、把握关键环节、突出重点任务,形成支持种业发展合力。
加强统筹协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完善法律法规,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增加农作物种业投入,强化市场监管,快速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
把握关键环节,就是要牢牢把握好“四个坚持”。一是坚持自主创新。要加强农作物种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国际合作,鼓励引进国际优良种质资源、先进育种制种技术和农作物种业物质装备制造技术,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提高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坚持企业主体地位。要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为主体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政策引导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三是坚持产学研相结合,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模式。四是坚持扶优扶强。要加强政策引导,对优势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大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对具有育种能力、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增强其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