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调查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问卷调查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问卷调查总结

问卷调查总结范文1

关于开展文明城市创建问卷调查工作情况总结

按照学院关于在全体学生中开展文明城市创建问卷调查工作的安排,我系由系办公室统一负责,各辅导员、班主任、系学生会全力配合,组织全系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工作。

为了更好完成本项工作任务,系办公室组织了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会相关负责人进行了统一的培训,就此次调查的重要意义进一步作了明确,就如何保质保量的完成好本次调查工作做了具体部署和要求。针对新生班军训期间如何开展调查及创文宣传进行讨论和安排,为让新生能快速的融入到学院创文工作中来,系部明确辅导员、班主任及军训理论课的老师要利用班会、课堂教学间隙,加强创文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让全体新生快速的了解到创文相关知识。争做创文工作的宣传员和践行者。

本次调查在系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全体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干部的共同努力,共发出调查问卷1072份,收回问卷1072份,完在全部调查任务。

 

问卷调查总结范文2

二  实践活动背景: 适逢甲流席卷全球,疫情进入爆发阶段,中国也受到波及,大多数省份都有确诊病例,高校出现集中爆况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然而多数大学生重视学习而忽略了适当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帮助。

三  实践活动流程:

(一)前期准备:

1)会议讨论阶段:

a:10月初,班级讨论实践主题,并确定实践方向和目的;

b:10月29号班委初步讨论,构思整体实践流程;

c:10月30号召开班级会议,由班长向全班传达班委讨论结果,并进行班级讨论,决定实践形式、实践版块、分组情况、所需器材和具体实践时间等,决定以问卷调查、现场采访、传单宣传等形式,并分配任务。根据任务安排分成四个小组(见附录一):第一组,大学生超市宣传小组(8人);第二组,运动场采访小组(6人);第三组,宿舍教室问卷调查小组(6人);第四组,摄影小组(4人)。初步决定于11月2号进行实践活动;

2)材料准备阶段:

a:由班委提出问卷调查问题,班长汇总,并经大多数班级成员修改,制成《体育锻炼与健康问卷调查》表(见附录二),由班长打印发放到各小组负责人手中;

b:摄影小组准备4套拍摄工具;

c:签字笔每人准备2只,干净白纸若干;

(二)具体实施阶段:

1)、11月2日中午12:15——1:00第一组在大学生超市和数字化附近进行问卷调查,发问卷调查表,由摄影组进行现场拍摄,保存好问卷调查表和拍摄资料;

2)、11月2日下午4:00——6:00第二组在运动场对进行锻炼的学生和休息的教师进行拍摄、采访;

3)、11月2日下午4:00——6:00第三组对教室的学生进行采访及问卷调查,晚上9:00——10:00对宿舍的学生进行采访及问卷调查;

4)、第四组由负责人合理分配拍摄人员,跟随各组进行拍摄;

(三)后期总结及宣传:

1)、11月4号之前由第一组收集各组调查情况,汇总调查结果,结合学校情况制成宣传单,中午的时候在大学生超市进行传单宣传;

2)、由王超同学总负责活动电子杂志的制作,由其选择制作小组人员,对照片和活动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

3)、讨论选出一名学生对电子杂志作品的讲解;

四、注意事项:

      1)、如果遇到下雨天气,活动推迟一天举行(对天气没有要求的小组可按计划进行);

      2)、发现问卷调查表不够时,小组负责人要提前和班长打招呼,并尽快解决;

      3)、各小组在进行调查和采访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措辞妥当;

五、预算:

复印调查表:      200(张)*0.1元=20元

宣传单:         100(张)*0.1元=10元

签字笔:          10(只)*1.0元=10元

问卷调查总结范文3

关键词:兼职班主任;考核评价体系;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8-0149-02

一、研究对象

我国目前担任班主任角色的主要有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两种,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第二种,即由坐班行政人员或任课教师兼任班主任。

西南林业大学的班主任属于兼职性质,目前学校虽在班主任工作考核方面已形成一套常规的做法,亦制定班主任工作考核相关条例,但尚存不足之处,如奖惩依据笼统,没有细化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的支撑、无学生参与评价环节等。现各院部的步调不太一致,个体间的工作状态差异难以量化衡量,造成班主任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送发式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主要步骤如下。

上网查阅中国矿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二十多所高等院校关于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的相关内容,并运用比较、综合等分析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分析学校班主任工作现状和学校现有的班主任工作考核条例,多方访谈征求意见后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

分析问卷调查结果,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对学校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分析研究。

三、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问卷的设计

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分为《西南林业大学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指标的问卷调查(学生版)》(以下简称为“问卷11”)和《西南林业大学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指标的问卷调查(教师版)》(以下简称为“问卷12”)。

这两份问卷主要用于调查研究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选择等。问卷主要从调查对象对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认同、对考核方式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设计问题。每份问卷均进行试调查[1]。

(二)问卷调查的样本情况

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分层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共发出问卷338份,收回338份,回收率100%,剔除重复作答的问卷1份,实际统计的有效问卷为337份,有效率99.70%。调查样本的具体情况见表1。

四、问卷调查结果

(一)班主任工作考核指标的选择(见表2)

(二)对考核方式的选择

在调查中,有73.77%的教师调查对象和78.99%的学生调查对象认为从可行、公平、公开、公正等多角度综合审视,最佳的考核方式是“由学校相关层面对照考核指标进行考评打分、班主任自评、相应班级学生考评打分三者相结合”的方式。

在选择其最佳的比例结构时,50.82%的教师调查对象和45.29%的学生调查对象选择选项中已有的“相应班级学生考评打分”所占比例最高的选项(70%、15%、15%),另外有23.0%的教师调查对象和13.0%的学生调查对象自拟比例结构,总体倾向是“在对班主任考核中,相应班级学生打分所占比例应提高”,自拟比例结构中“相应班级学生考评打分”比例最高达70%。在选择获取“相应班级学生考评打分”分数最佳的方式时,57.38%的教师调查对象和65.58%的学生调查对象选择“问卷调查”。在选择相应班级学生调查对象最佳的范围时,62.30%的教师调查对象和54.71%的学生调查对象选择“全面调查”。

(三)优秀班主任评选资格的确定

55.74%的教师调查对象和57.25%的学生调查对象认为班上如果有学生违纪并受到学校处分或国家处罚,应酌情考虑是否取消班主任在该学年评选优秀班主任的资格。

五、研究存在的不足

本研究由于时间、经费的限制,故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覆盖面有限,若能将调查面扩宽,则调查的结果会更客观,对理论研究更有指导意义。

此外,调查问卷的设计虽然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反复思考和修改,但主观因素的存在难以避免,且为了调查的顺利进行,问卷的设计需得到大多数调查对象的认可,则题量不能太多,势必会造成部分内容的删减,这对班主任工作考核体系研究结果的合理性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六、结论与建议

以上调查结果可为西南林业大学或其他情况相似的高等院校在构建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时提供参考。此外,笔者根据调查结果和学校目前实施的班主任工作考核条例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注重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不仅用于评选优秀班主任,更应该扩大其应用范围,将其与班主任聘用相挂钩。二是量化细化评价指标。笼统的评价依据,操作困难且说服力不强,建议细化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三是在构建考核评价体系时,建议抓大放小,有重点、要点。毕竟学校的班主任属于兼职性质,在时间、精力上有限,而且高校班主任不是保姆,我们重点不应该放在“管”上,而是“引”上。四是在进行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时,应考虑将该班级学生纳入参与评价环节。因为班主任是连接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换句话说,班主任是服务于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和学生的,其工作质量的满意度的评判更大程度上应该来源于服务的对象,这也正符合了P―E模型(认知―预期模型)理论[2]。五是在评选优秀班主任时,不建议采取一票否决制:即凡出现学生违纪即刻剥夺该班班主任评选优秀班主任的资格,而应视情况而定:看违纪事件发生前后班主任所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问卷调查总结范文4

关键词:教学改革;农作学;“调查-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161-02

《农作学》,有的高校亦称之为《耕作学》,是我国涉农高高等学校本科和专科大学农学专业的三大专业核心课之一,是研究农作制或者农作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其研究内容是农作制的基本原理、方法、类型、演变规律、调控方略与技术体系[1],通过妥善处理各种矛盾,提高土地与农作物的生产力、提高各类农业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并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作学》定位于农业生产系统农田作物综合生产管理技术和农业生产规划布局的宏观决策[2],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实用性和指导性。除了知识本身,该课程还将着重培养农科专业大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的社会担当。在当前我国农业粮食产量可持续性增长潜力下降、农业比较效益低下、食品安全及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丛生的社会大背景下,《农作学》以其宏观战略性、多学科综合性和实际应用性等特点必将在新形势下有所作为。但是,农科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三农”问题缺乏关注、农学专业学生毕业后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以及学生普遍对于从事农业各项工作缺乏热情等问题。因此,推进《农作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培养适应当代“三农”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高层次农业人才至关重要。

一、“调查-分析法”的实施目标

(一)增强学生对学农的兴趣

农学专业的学生应当具备学农、知农、爱农的社会担当,而且对于立志于今后从事农业方面的各项工作应该充满向往和热情。但其前提条件是学生对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投身发展我国“三农”事业具有充分的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具备努力学习农业知识,解决现实农业问题的动力,才会积极关注和专研“三农”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学农兴趣和爱农情怀是《农作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农作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的综合性课程,既要求学生学习农作系统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如农作制度的人工系统开放性、农作系统的能量加速逸散原理、农作系统物质循环的非闭合流动原理等,又要求学生应用这些原理分析实际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技术和农作制度。加之农业系统自身所具有的高度复杂性,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侧重点和农作制度类型(如作物布局、区域规划、种植制度类型等)也是千差万别。有人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有时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在农业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过程中提出具有价值性的问题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农业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和准确分析,提出问题也很重要。因此,《农作学》课程教学的目的要求学生不仅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还要运用所学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农业生产实践中实际发生的现象、提出存在的问题。

(三)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农作学》的目的是为农业生产实践提供农田作物综合生产管理技术和规划布局的宏观决策。其实践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4],例如如何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设计合理的种植制度、施肥制度、灌溉制度以及养地制度;如何与农民进行顺利的沟通交流等。《农作学》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如何锻炼学生将所学的课程知识转化为解决农业实践中的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切实为“三农”服务是《农作学》课程教学需要着重思考的[5]。

二、“调查-分析法”的实施过程

(一)问卷调查

教师根据课程教学进度,结合课堂授课内容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授课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设计一系列的调查问卷。每次问卷包括十道选择题,问卷内容涉及到学生的生活经历、学习经历、及其对所在家乡农业发展状况的了解程度、对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机遇以及挑战和今后发展趋势的认识程度和态度,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和认知度等。

在课间或者上课之前利用5~8分钟的时间对学生发放问卷(每人一份)进行问卷调查,要求学生作答并签名(问卷的签名信息就是本次课学生的考勤情况)。

将上课的所有学生自由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6人。每次问卷调查的整个过程由其中一个小组负责实施,包括问卷发放、问卷回收整理、问卷统计分析和课上报告。

(二)问卷分析

由负责问卷调查的小组同学回收问卷,在课后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制作PPT材料并在下次上课开始时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全班同学报告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

(三)课堂讨论

负责小组用PPT介绍小组成员组成及问卷调查的分工情况,汇报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汇报完毕后所有同学针对报告中的话题展开讨论,讨论过程由负责小组的同学来主持,讨论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参与,但讨论的主体仍然是学生。讨论结束后由教师对本次问卷调查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析,对负责小组的表现和成绩予以评定并记录到课程成绩之中。

三、“调查-分析法”的实践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由于“调查-分析法”的实施主体是学生、调查研究的对象也是学生自己,每个环节包括问卷调查的内容都与学生自身息息相关,使班上每位同学都参与到问卷的回答和讨论之中,较好的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无论是负责调查的小组同学还是被调查的其他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学生的课堂存在感增强,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活动明显增加。通过“调查-分析法”的实施,同学在课后与教师关于《农作学》课程内容交流的次数明显增加了。实施通过问卷的强化作用,使学生加深了对农业的了解和对服务“三农”的热情,起到了引导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的作用。此外,由于问卷调查采用了实名制,问卷调查的实施仅存在于课堂之上,如果学生缺勤将无法完成问卷调查,所以统计问卷的同时还无形之中起到了“点名”的作用,课堂出勤率也明显提升了。

(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查-分析法”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在问卷调查环节,同学们在问卷作答的过程中积极思考问卷中设计的问题;②负责调查的小组同学在问卷的统计分析过程中,不仅需要认真消化课堂知识,还要在课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积极思考问卷中涉及到的内容和呈现出来的信息;③在全班同学的讨论环节,同学们积极参加思考,并分析问卷调查结果中呈现出的信息及其意义。在这些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使其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调查-分析法”在问卷调查结果汇报和集体讨论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这些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均得到了良好的锻炼,这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中是难以实现的。负责调查的小组同学在问卷调查、分析、报告、主持讨论的整个过程都要主动思考问卷中涉及到农业相关问题,分析其原因。讨论环节所有同学都会主动参与讨论、积极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以及调查结果中隐含的问题,在这些活动过程总促进了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并且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改变学生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增加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背景和教学效果的掌握程度

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课程教学效果是进行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不言而喻。“调查-分析法”在《农作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表明该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使教师更加准确的掌握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水平,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报告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和讨论环节中的表现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这些信息将在教师评价《耕作学》课堂教学效果和改进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提供有力的参考。

四、总结

通过“调查-分析法”使传统的《农作学》课程学习过程更加活跃。激发了学生对学农的兴趣,培养了其学农、爱农的社会责任感。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调查-分析法”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并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背景和《农作学》课程教学的效果情况,实现了“教学相长”。但是在课时和教学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完善“调查-分析法”的一些实施细节(如打印调查问卷浪费了纸张,可否设计电子问卷)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巽浩.农作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2]曹敏建.耕作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熊淑萍,赵鹏,马新民,等.农业高等院校《耕作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江西农业学报,2009,21(8):197-199.

问卷调查总结范文5

学习部分:

1、自学调研知识。在十一期间,理论部布置了一份读研书籍的观后感的作业。通过这次自主学习,对调查研究有了大致的了解,丰富了于此有关的专业知识,为日后的问卷调查课题研究打好了基础。

2、参加了刘楚云师姐“关于社会调研问卷设计”的培训活动。在此次培训上,师姐主要是在问卷问题的设计上培训。使我对调查的具体内容、方向有了具体的认识。在培训中,师姐还总结了很多在实践中重要经验,对日后问卷问题的设计有很大的帮助。

3、参加周志荣老师的培训活动。周老师主要针对社会调查的形式、流程等方面。使我调研的相关程序和知识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

4、参加社协的培训活动。王宇丰老师讲的“有关于我们如何选题和如何写调研报告的”培训使我对社会调研的目的、研究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在选题和写调研报告两个方面,王老师丰富的经验使我在这两个部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5、通讯社新闻写作指导培训活动。林钻辉老师先是系统的讲授新闻写作的相关知识,然后对采编部的几篇新闻稿的讲评。在这次培训中,使我对新闻写作的格式,规范新闻用语,以及新闻语言的表达有了深刻的认识。

工作部分

1、良好的完成学生工作初以及校通讯社的值班工作。本学期,我良好的完成的值班任务。在工作中,懂得了办公室工作礼仪,能够仔细认真主动的完成老师交代的工作。

2、参与了百年校庆有关的校歌部分的采访工作。在接到小组任务后,小组交流并分工合作,很快的拟定了采访的主题,设计好采访的问题。在校庆表演彩排时采访了公管学院、林学、经济、信息学院等数个学院的相关负责人,良好的完成分配的采访任务。

3、参与关于德育在线的改版调研。此次调研分为,找资料、设计问卷、问卷调查、输入数据、分析问卷数据、得出论文报告等工作。我主要参与了分析各大高校思政在线的特点,并从中对比分析了我校德育在线的状况,根据所找的资料设计15道问卷题目,完成50份的问卷调查,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中,最后对所得数据分析结果做了论文报告。                              

总体分析

在通讯社的学习与工作中,大部分的任务都能够良好的完成。但是还存在着很多地方要去改善。首先是,工作中的交流做的不够。其次是相关的知识,尤其是数据分析操作不是很了解,使我的问卷调查的相关工作完成的不是很顺利。再是,论文报告的格式不标准,论文的写法不熟悉。但是,我相信经过日后的培训和多次实践,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优质的完成所交代的任务。

问卷调查总结范文6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问卷调查;教学改革;分级教学;双基一能力;计算思维

0、引言

当今,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已基本得到普及,但由于各地中学软、硬件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落实信息技术教育会有较大的偏差,导致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和操作技能参差不齐。大学计算机基础目前仍是各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提升和拓展,课程目标从“双基一能力”(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逐渐提升到计算思维方式的培养,技能上强调综合应用,思维方式上突出归纳和理解。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知识更新极为迅速。昆明理工大学生源几乎遍布全国,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昆明理工大学从2008级起实行分级教学,将学生分为普通班和提高班两个层次。普通班面向计算机基础一般的学生,教学目标定位于使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学习中,的一般问题。提高班则面向少数优秀学生,使他们在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同时,提高自身解决计算机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具备更高的信息素养。提高班的考核方式以综合设计为主,优秀作业将进行现场测评和答辩。

在分层次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分班,如何更好地组织各层次学生的课程教学和考核,如何使绝大多数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应用能力得到提高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意愿进行全面了解,并对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足进行全面总结。为此,笔者对昆明理工大学2012级全体学生人学时的计算机基础情况和课程教学情况分别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

1、问卷调查内容

问卷调查采用自主开发的网络问卷调查自动汇总系统进行。调查对象为昆明理工大学2012级所有学生,共4915人。其中,第一轮调查的时间为课程教学的第3周,主要调查内容为学生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情况以及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包括文字录入、Windows XP操作、Office 2003操作以及上网操作等,问卷共包含问题15个,其中单选题11个,多选题4个。第一轮调查的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情况,为进一步深化分层次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第二次问卷调查在第15周进行,主要调查内容为学生在各教学环节中的实际情况以及对课程安排和学习效果的总体评价,问卷共设置问题17个,其中单选题16个,多选题1个。第二轮调查的结果将为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供相关信息和思路。

2、调查结果分析

2.1 学生计算机基础调查

参加第一次问卷调查的学生为360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3.4%。有1 308名学生未能参与答卷,其主要原因是机房网络连接故障,学生无法访问网络问卷网站所致。本轮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如下。

(1)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情况如图l所示,基本没有按照教材和大纲要求完成教学。86%的学生上机时数低于70学时,其中近16%的学生“几乎没有上信息技术课,上机随意玩电脑游戏”。

(2)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及汉字录人情况如图2所示。约75%的学生能熟练使用鼠标和键盘,其中汉字录入较熟练的学生达43%,基本没有用过电脑的同学仅占2%。

(3)学生Word掌握情况如图3所示。88%的学生能使用Word完成文档的简单编辑和排版,其中仅有5%的学生能够熟练运用Word进行复杂排版。

(4)学生的Excel掌握情况如图4所示。约32%的学生会使用Excel中的公式,38%的学生只会填写表格数据,还有30%的学生根本不会操作Excel。

(5)学生PowerPoint掌握情况比Excel稍好,但也不容乐观,如图5所示。能够使用PowerPoint制作简单幻灯片并设置动画的学生占37%,还有31%的同学基本不会使用PowerPoint。

(6)学生使用网络情况如图6所示。0.6%的学生从未上过网,超过70%的学生都习惯于在网上看影音娱乐、聊天和查阅新闻资料。

(7)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程度如图7所示,69%的学生对计算机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网页制作与网站设计、多媒体技术等表现出浓厚兴趣(见图7-8),并希望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好计算机相关知识和运用(见图9)。

(8)学生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来源如图10所示,约48%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源于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45%的学生通过自学获取计算机相关知识和技能,显示出了较强的自学能力。

2.2 学生对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的总体评价

参与第二次问卷调查的学生人数为3276人,占学生总数的66.7%。本轮调查的主要统计结果和分析如下。

(1)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对课程的认识有待加强。课前预习的学生仅占24%,能专心听讲的学生也仅为36%。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向老师请教的学生不足1/4。超过50%的学生课后学习计算机的时间很少,其中5%的同学课后根本不花时间学习,仅靠听课和课内上机操作。图11显示约53%的学生对课程不够重视,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热情不高。

(2)模式值得肯定和推广。78%的学生认为分级教学模式可行或很有必要,只有约2%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如图12所示。

(3)提高教学素养,改进教学方法是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80%的学生期待那种幽默风趣、讲解生动并富有激情的教师(见图13),他们希望通过实际案例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超过63%的学生期待增强师生互动,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见图14)。

(4)加强实践教学势在必行。13%的同学认为理论课时不需改变,而79%的同学要求适当增加上机学时(见图15),并表示将利用好自主上机机时完成课程相关作业和测试练习。有近1/4的同学基本没有使用课后免费机时(见图16),这些学生反映课后空闲时间在计算中心难于找到空位上机。

(5)深化教学改革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通过前3个月的学习,70%的同学对课程感到满意,认为自己在计算机基本操作应用上有较大进步,但还有1%的同学对课程不满意(见图17)。

3、调查总结与课程改革思路

问卷调查分两轮完成,旨在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和他们对课程教学安排的总体评价情况,以便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和思路。尽管参与两次调查的学生人数占本年级学生总数的比例还不是很高(分别为73.4%和66.7%),问卷内容设计上也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本次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基本反映出昆明理工大学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情况以及课程教学现状。仔细分析上述问卷调查统计结果,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际教学感受,笔者认为可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1)坚持和加强分级教学改革,精选各层次教学内容。

分级教学是以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为前提,依据一定准则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进行组织教学的模式,它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而且体现了“学生是认知的主体”的教育思想。在前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校片区选课制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已积累了不少实际经验。从本次网络问卷调查也可看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和操作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约10%~15%的学生具备较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且多数学生对分级教学模式持肯定态度。因此,要提高多数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学校应充分重视分级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拟进一步加强分级教学的改革力度,将每个选课片区的1个提高班增至2个(4个选课片区共设置8个提高班),个别提高班甚至可以试点开展双语教学,从而实现包括提高班在内的全面学分选课制。

在分级教学模式下,以模块化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无疑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同时,为提高教学效果,一定要注意使各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和其已具备的知识水平相适应。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各地中学大多没有按教学大纲和要求完成相应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但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已比前些年得到明显提高,尤其在计算机基本操作、文字录入以及网络应用等方面更为明显。因此,对于普通班而言,教学宜进行“提升加速”,适当减少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础以及Office应用(尤其是Word操作)的教学时间,提升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应用以及计算机安全方面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提高班而言,根据前期试点的经验,教学内容应重点放在Office综合应用、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数据库应用、多媒体制作等专题上,教学应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激发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计算思维能力。

从本次问卷调查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充满了兴趣,并希望通过学习达到较高的目标,但其学习习惯和对课程的认识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加强。为什么在课程初期学生基本都能按时上课和上机,但到了期末缺勤的学生却越来越多?作为教师,我们在抱怨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同时,也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必要的反思。为什么我们的教学不能吸引学生?实际上,学生的学习习惯像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等待着教师去塑造和引导。良好的教学方法和适当的教学艺术不仅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增进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并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反,照本宣科的教学足以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厌学和应付的心态,因此,该是摒弃按照PPT课件讲概念、照着操作测试题演示的时候了。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位置进行思考,充分研究教学内容以及如何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我们通过富有吸引力、生动形象且切合实际的典型案例开展启发式教学,在演示中进行归纳,从归纳中理解概念,从实践中掌握概念和技能。

学生对课程有了兴趣,便会主动去思考和应用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因此,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尽管计算思维理念还处在一个探索阶段,其培养途径和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但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其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识和肯定。笔者认为,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总结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规律,要注意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探索未知世界,通过反复的学习、思考和应用,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一定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3)加强任务驱动的上机实践,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甚至是思维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上机实践。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对课程涉及的文字录入、Word文档简单编辑排版、Excel数据录入和排版、网络基本应用等内容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应尽量减少这类验证型实验所占的比重,相应增加综合型和设计型的实验内容。尤其对于提高班,更应围绕所讲授的专题,设置一些综合型、研究型和创新型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知识的能力。

问卷调查结果指出,绝大多数学生希望增加上机学时,并表示将利用好课外上机学时完成课程学习任务。这就要求学校应持续增加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建设和投入力度,以缓解课外上机“一机难求”的局面;同时,实验室也应不断提高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优良的上机环境。笔者认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只有改变传统上机实践课“学生依葫芦画瓢,画不出来时问老师”的固定模式,实验教学的质量才能得到根本上的提高。而加强任务驱动的上机实践是一条可行之路。本次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表明,多数学生是不乏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因此,任课教师可围绕理论教学内容主线,在每个专题内容中布置1~2个具有一定知识综合程度、一定创新性且较接近生活实际的实验题目,教师仅作思路提示和归纳总结,让学生在课外上机实践中自主完成相应任务,并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4)完善多元化考评体系,强化过程考核。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丰富繁杂且具有较强的操作实践性,传统的以理论知识点为主的单一考核方式已不适应课程发展的需要。在分级教学模式以及任务驱动的上机实践框架下,自主式、研究式和协作式学习已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信息素养的主要手段。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具体来讲,可适当降低理论基础知识考核在期末综合成绩中的比重,增加对网络教学平台单元测试、专题实验以及期末综合设计的考核力度,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和研究性的实践和学习。多元化考核评价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避免课程学习和考核的脱节,从而更公正、合理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相对客观的总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