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 特色农业产业;问题;对策;河南鲁山

中图分类号 F32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311-01

鲁山县位于河南省的西南部、伏牛山的东麓,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七山一水二分田”是该县地形的生动写照。近些年,鲁山县委根据其实际,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致富产业,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由于是新生产业,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该产业高效快速发展。2012年,对全县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科学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对策。

1 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

鲁山县虽然也对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进行了一些规划,但是缺乏全县一盘棋的全面规划,发展具有盲目性,部分规划缺乏科学性,未依据气候、土壤、技术条件、市场等要素通盘考虑,存在着隐形后患。

1.2 特色农业产业类别多

全县有林果、食用菌、中药材、蔬菜、茶叶、畜牧业等农业特色产业类别达到80多个,小类别特色产业有600多个,难以形成大的规模,不利于产业化经营。

1.3 未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

在鲁山县的赵村乡、磙子营乡发展茶叶产业逾53.33 hm2,引进的品种为福建省品种,因该品种适应气候为春秋湿润天气,而鲁山县春季多干旱大风,很难生产出高质量茶叶;在库区乡发展蓝莓基地逾33.33 hm2,蓝莓适应偏酸性土壤,而该基地位于水库上游,土壤呈偏碱性,蓝莓生长较弱,难以形成花芽,产量和品质均不好[1-2]。

1.4 专业服务组织不健全

虽然各个特色产业建立了专业合作社或协会,但是建立专业服务组织的目的仅仅是争取上面扶持政策,机构不健全,制度同一化,未根据自己实际制订出可行性制度,难以达到提前信息、产中技术、产后销售与加工的一系列化服务。

1.5 资金、技术缺乏

作为一个国家级的山区贫困县,鲁山县缺乏大规模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资金,山区交通闭塞,信息闭塞,技术低下,制约了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

1.6 群众的小农传统意识不利于特色农业产业的规模发展

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虽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更加固了农民的小农意识,尽管他们自己小规模经营效益低下,但是当有人来搞规模化的特色农业时,他们却把自己的土地看成了“金疙瘩”,不愿意流转土地,致使特色产业难以形成较大规模。习惯性的传统意识使农民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更不愿意接受技术培训,增加了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难度[3-4]。

1.7 销售渠道不畅,缺乏产后加工企业

没有专门的销售人员,不能够根据市场来发展特色产业;缺乏产后加工增值链条,生产出的农产品经常出现价低甚至滞销现象,效益难以大幅度提高。

1.8 缺乏农业保险

特色农业保险的缺乏,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情况下,给特色农业产业带来了较大损失。

2 发展对策

以上问题的存在制约了鲁山县特色农业产业的科学发展,政府应加以引导,提供优惠的政策;农户应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的科技、信息、市场素质;专业合作组织应该科学建立,发挥应有作用。

2.1 政府应提供好服务

政府应提供好服务,解决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一些全局的、重大的问题。一是统一规划。作为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单靠农民是无法实现的。作为政府部门,应该因地制宜,依据市场,聘请专家,系统科学地制定全县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尽量避免发展的一时性、冲动性和盲目性。二是出台优惠政策。政府针对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对土地流转、资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经营出台优惠政策,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农户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对产品做好推介销售工作。三是做好特色农业产业的投保。政府应该加大宣传,积极引导,对特色农业投保给予资金支持,使特色农业真正处于保险行业,以解除农户发展的后顾之忧。

2.2 建立完善高效的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完善专业合作服务体系。根据特色农产业特点,建立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制度,充实功能,从产前、产中到产后提供系列性全方位服务。二是建立信息、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各特色农业产业组织应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站,及时收集信息,产品信息;推动示范推广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完善的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的大面积推广体系。三是建立农户培训服务体系。完善远程教育体系,定期向农民提供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四是建立销售、加工服务体系。组建专门的销售队伍,建设产品贮藏、加工设施,保证生产的产品能够增值,提高种植户的效益。

2.3 培养新型农民

一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农民应该改变传统低效的种植习惯,解放思想,放弃一家一户小规模低效益经营,自觉流转土地,实现一定规模经营,实现自己从农户到社员的转化,以规模增加自己收入。二是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农户要自觉接受新信息、新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管理、经营的素质,把自己培养成新型农民,以科技增加自身的技术、收入。三是做好产后增值工作。不仅要学习栽培管理技术,还要学习贮存、加工技术,勇闯市场,以拉长链条、增加收入。四是拓宽特色产业发展方向。不要局限于农业范围,要在做好特色农业产业同时,积极向观光农业发展,实现赏花、采摘、休闲、食宿一体化服务,以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收入。

3 参考文献

[1] 王龙锋,张良成,张瑞卿.江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8-51.

[2] 谷树忠,杜杰.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问题与方向[J].中国农村经济,2000(10):4-9.

农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清远市;农业产业化;问题与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研究“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效形式,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措施,以应对经济全球化,提高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清远市,虽然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管理水平不高,专业化和区域生产不够明显[1]。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深入分析清远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研究对策,成为清远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

1.农业产业化概述

1.1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已成为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型学科。目前,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还没有规范统一的认识,在学术界存在着较为激烈的争论。现将各种论述归纳如下:

第一种论述: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产业一体化。即: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导向是市场,基础为广大农户,依据为加工企业,手段为科技服务,把农业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联结起来,如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通过联结各个环节,使它们成为一个的产业体系,最后实现农工贸一体化地经营。

第二种论述: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产业系列化。即: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根据专业市场带领农业龙头企业,而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基地,最后基地联接农户的形式,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制,对农业产业系列化的主要产业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以及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生产经营体系。

第三种论述:农业产业化就是依靠龙头企业建设起来,或者以区域性经济组织为依托建设。它一个是综合性产业集团,三大产业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形成科技和教育、农工贸一体化、企业化经营管理的经济共同体。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可以总结为在保障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稳定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区实际,围绕本地重点产品,实现该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生产经营,实现管理企业化、经营市场化、产业区域化、服务社会化的目的,从而使农业走上城乡优势互补、产业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2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农业产业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心得经营体制,有如下基本特征:产业一体化、生产专业化、产品商业化、布局区域化、管理企业化。产业一体化是关键,生产专业化是基础,产品商业化是前提,布局区域化是条件,服务社会化是重要特征,管理企业化是成熟标志[2]。

农业产业化的作用是增加产业,减少消耗;农业的自我积累能力提高;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清远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2.1清远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就

2.1.1壮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清远市建立完善了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民按企业要求进行生产,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确保企业有稳定优质原料来源,农民有稳定经济收入。2009年末,全市有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89个,包括国家扶贫农业龙头企业2个、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9个、省扶贫农业龙头企业8个,比2008年增加14个,其中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8个。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占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的76.1%。

2.1.2建成相对稳定的产业基地

清远市继续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两大调整”战略和“一乡一品”活动,围绕“特色+绿色”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基地,生产规模不断扩张,种植、养殖和加工基地保持健康发展趋势,建成了相对稳定的产业基地。到2009年底,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建立各种农产品生产基地560个,比2008年增加39个,涉及种植面积58.2万亩,养畜量156万头,养禽量3362万只。

2.1.3创建前景看好的知名品牌

清远市积极鼓励和扶持企业打响品牌,创优名牌,对品牌、名牌企业给予奖励,优先安排项目扶持资金,进一步深化农业品牌创建工作。至今年6月止,累计全市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基地167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221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产品1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20个;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4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28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将于今年起启动;拥有广东省著名商标10件,广东省名牌产品13个。

2.1.4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

清远市积极推进“一村一社”,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引导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形成合作社引领农户抱团拓展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在去年完成新增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237个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90个,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达338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327个)。

2.1.5农村居民储蓄创历史新高

2009年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国家增加了四项补贴,提高了粮食的最低收购价,实施了汽车、家电等下乡补贴政策,加大了农村水、电、路、气、房的建设。2009年清远市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509元,增长12.7%,增幅高于全国水平(8.2%)4.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水平(7.9%)4.8个百分点,继2008年以来又一次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此外,近三年,农村居民储蓄余额增速创历史新高。2009年末全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6.6亿元,增长13.7%。其中,城镇居民储蓄余额314.0亿元,增长11.7%;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2.6亿元,增长17.4%。

2.2清远市农业产业化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文化创作生产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指出,是直接作用于精神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也是繁荣发展的关键。因此,要不断激发文化生产活力,将文化产品质量提到更高一层,这样才能够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目前新农村不断地建设,社会结构也不断进行转变,传统的农村文化产业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拥有无限开发的潜力和市场前景。而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建设也有进一步的推进,对传统文化的构建、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顺应新的发展要求,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必须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充分研究和掌握其中的发展规律,并进行有效指导。

1农村传统产业的概念

新时代的朝阳产业就是发展文化产业,因其具有投入少、产出高和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时间虽然长,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各地都希望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农村传统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为背景,是农民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逐渐累积的思维、认知和价值观等结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主要指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等一系列的活动和过程。农村文化事业、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都在农村传统文化建设之内。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对农村文化事业具有加强作用,能够促进对传统优秀农村文化的传承,有效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繁荣农村经济。

2目前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高,创意不足

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阻碍就是部分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现代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强烈的矛盾。受到“重儒轻商”的中国式传统思想影响,部分人对文化产业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不能够接受,认为文化不能沦为商品,觉得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对文化的破坏,人们对文化产品消费力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利于整个文化产业的前景发展。当前学界和业界都不能对怎样发展文化产业给出有说服力的答案,还有部分人的目光停留不前,认为文化产业就是第一、二产业,没有意识到文化产业其中的特殊和价值。此外,我国目前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创意不足,没有真正掌握到“文化创意”的核心。

2.2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内生动力

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范围覆盖比较广泛,既有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又包含有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按照制造行业的角度而言,文化产业对于占有比重高达60%的重工业而言,其规模和生产设备都是非常小的。

2.3管理薄弱,服务不到位

对于农村传统的文化产业发展而言,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机构不完善。部分地方虽然设有管理机构,但是由于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低以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服务不到位。管理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要求进行,甚至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导致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不能实现健康发展。

3加快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

3.1在政策上大力扶植,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要想发展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就必须要借鉴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方法,需要政府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以及城市文化产业统筹发展,充分展现自身优势,以利于两者协调发展。

3.2完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有关部门要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探究,明确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以及发展机制,要充分结合该区域文化生产的实际情况、资源以及拓展空间,致力于促进和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完善。

3.3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农民文化需求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是推进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例如文化站、街道、文化室、体育健身工程等。政府要逐渐完善该区域文化设施,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做好乡镇的文化互动场所工作,激发农民群众的热情,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加大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投入。

3.4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

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不可或缺。对于已有产业既要巩固,又要增加其生命力和竞争力,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掘人才。除此之外,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入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之中。管理机构也要建立一套高效的人才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吸引、挖掘、培训人才,使高素质人才从内心里想留在农村,为文化产业的建设做贡献。

4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科学的管理和文化产业人才的支撑。需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切实贯彻有效的发展方法,保证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能够不断发展前行。

参考文献

[1]罗婧.中国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农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4

>> 宣城市宣州区油茶产业发展研究 宣城市宣州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宣城市宣州区基层乡镇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宣城市宣州区油茶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宣城市宣州区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宣城市宣州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宣城市宣州区森林抚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宣城市宣州区乡镇差别化管理的实践探索 2012年宣城市宣州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宣城市宣州区丘陵林区黄脊竹蝗的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 宣城市宣州区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 宣城市宣州区泡桐幼林抚育管理技术 宣城市宣州区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 宣城市宣州区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 宣城市宣州区蔬菜供应特点及复式日光温棚应用 宣城市宣州区农机科技创新工作现状及对策 2016年宣城市宣州区葡萄“2+X”试验研究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哈尔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对农业产业化的再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韩继锋,梁仁君.临沂市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9-101.

[3] 付爱斌.关于龙山县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1(2):204-206.

[4] 张广花,高山平.徐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3(2):333-334.

农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5

摘 要: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与效益发挥,对今后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结合湟源县实际,具体分析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具有优势的产业,提出了明确的后续产业发展思路和对策措施,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后续产业

关键词: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后续产业

Abstract: Follow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achievements of converting farmland to consolidate play and benefit the future eco-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s the current needed to solve important problems. Combination Huangyuan actual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Follow-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has the advantage of the industry put forward a clear follow-up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deas and measures to draw on the views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s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recommendations.Keywords: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implementation effects; follow-up industry

Abstract: Follow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achievements of converting farmland to consolidate play and benefit the future eco-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s the current needed to solve important problems. Combination Huangyuan actual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Follow-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has the advantage of the industry put forward a clear follow-up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deas and measures to draw on the views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s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recommendations.Keywords: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implementation effects; follow-up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湟源县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1、湟源县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1.1湟源县概况

1.1湟源县概况

湟源县位于著名的日月山脉东麓,湟水河源头,总面积1509平方公里,全县辖9乡2镇,147个行政村,7个居民社区,总人口14万人,有汉、藏、蒙、回等13个民族。

湟源县位于著名的日月山脉东麓,湟水河源头,总面积1509平方公里,全县辖9乡2镇,147个行政村,7个居民社区,总人口14万人,有汉、藏、蒙、回等13个民族。

湟源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的结合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藏文化与汉文化的结合部,扼唐蕃古道险塞,据南丝绸之路要冲,是通往青海西部牧区和的重要门户,素有“海藏咽喉”之称。其独特的冷凉气候,为发展特色蔬菜和中藏药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畜牧业已成为一大支柱产业,通过自繁自育等措施,牛羊养殖已形成规模,2003年被省农行评为全国唯一一家“信贷信用县”。水资源丰富,境内大小河流86条,湟水河平均流量4.99立方米/秒,药水河平均流量2.58立方米/秒。旅游景点以大黑沟、西石峡、药水峡、宗家沟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日月山、扎藏寺、唐蕃古道等为主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溶汇了瑰丽的宗教文化和雄浑的高原自然风光。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24.75%,是全国绿化造林百佳县和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

湟源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的结合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藏文化与汉文化的结合部,扼唐蕃古道险塞,据南丝绸之路要冲,是通往青海西部牧区和的重要门户,素有“海藏咽喉”之称。其独特的冷凉气候,为发展特色蔬菜和中藏药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畜牧业已成为一大支柱产业,通过自繁自育等措施,牛羊养殖已形成规模,2003年被省农行评为全国唯一一家“信贷信用县”。水资源丰富,境内大小河流86条,湟水河平均流量4.99立方米/秒,药水河平均流量2.58立方米/秒。旅游景点以大黑沟、西石峡、药水峡、宗家沟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日月山、扎藏寺、唐蕃古道等为主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溶汇了瑰丽的宗教文化和雄浑的高原自然风光。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24.75%,是全国绿化造林百佳县和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

1.2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1.2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湟源县积极贯彻退一片,还一片,见效一片的指导方针,完成退耕1 333.2hm2,周边荒山治理2 333hm2。工程涉及十乡一镇,69个村,涉及农户54户。在退耕地的1333.2hm2,其中种草935.4hm2,造林397.8hm2;在固边荒山治理2333hm2中,造林1800hm2,种草533hm2。经自查验收和省、市业务部门的复查验收,以国土资源部,国家退耕办有关专家的抽查核实,全县实际退耕面积1333.2hm2完成任务的100%。周边荒山治理2333hm2,完成任务的100%。

湟源县积极贯彻退一片,还一片,见效一片的指导方针,完成退耕1 333.2hm2,周边荒山治理2 333hm2。工程涉及十乡一镇,69个村,涉及农户54户。在退耕地的1333.2hm2,其中种草935.4hm2,造林397.8hm2;在固边荒山治理2333hm2中,造林1800hm2,种草533hm2。经自查验收和省、市业务部门的复查验收,以国土资源部,国家退耕办有关专家的抽查核实,全县实际退耕面积1333.2hm2完成任务的100%。周边荒山治理2333hm2,完成任务的100%。

2、退耕还林工程产生的效应

2、退耕还林工程产生的效应

从退耕还林以来农业发展的实践衡量,退耕还林的效应,不仅反映在较好地解决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更主要的反映在对水土流失地区、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区域生产力布局与特色农业的产业开发,将产生重要影响;对传统农业改造转型、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进程中所起到的牵引作用。

从退耕还林以来农业发展的实践衡量,退耕还林的效应,不仅反映在较好地解决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更主要的反映在对水土流失地区、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区域生产力布局与特色农业的产业开发,将产生重要影响;对传统农业改造转型、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进程中所起到的牵引作用。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效地增加了工程区的林草植被,涵养水源能力逐步增强,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得到有效的缓解。同时,随着全县造林面积的逐步扩大,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近年来,退耕还林使全县林草覆盖率年均增加1.4个百分点,工程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防治土地沙化等方面成效明显。年均风速降低了14%,局部地区的沙暴日、干热风、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较往年减轻。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效地增加了工程区的林草植被,涵养水源能力逐步增强,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得到有效的缓解。同时,随着全县造林面积的逐步扩大,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近年来,退耕还林使全县林草覆盖率年均增加1.4个百分点,工程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防治土地沙化等方面成效明显。年均风速降低了14%,局部地区的沙暴日、干热风、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较往年减轻。

3、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情况

3、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情况

3.1森林旅游业

3.1森林旅游业

森林旅游业是湟源县退耕含林区后续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湟源县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先后建立了日月山倒淌河,湟源峡,东科寺,扎藏寺等多个旅游景点。湟源县旅游工作坚持巩固、提高、完善、增效的发展原则,内强素质,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外塑形象,狠抓舆论宣传,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森林旅游业是湟源县退耕含林区后续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湟源县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先后建立了日月山倒淌河,湟源峡,东科寺,扎藏寺等多个旅游景点。湟源县旅游工作坚持巩固、提高、完善、增效的发展原则,内强素质,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外塑形象,狠抓舆论宣传,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3.2第三产业

3.2第三产业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我县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05年全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253万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7980 万元,;2006年全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977 万元,比2005年增长34 %,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02 万元,比2005年增长 9%;2007年全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731 万元,比2006年增长12 %,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82 万元,比2006年增长 9%,其中构成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较大的几个行业分别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完成4470万元;商贸流通业1962万元;金融业767万;房地产业1927万元;教育7401万元;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470万元;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9527万元,截止目前第三产业吸纳社会劳动力近3万人。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我县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05年全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253万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7980 万元,;2006年全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977 万元,比2005年增长34 %,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02 万元,比2005年增长 9%;2007年全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731 万元,比2006年增长12 %,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82 万元,比2006年增长 9%,其中构成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较大的几个行业分别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完成4470万元;商贸流通业1962万元;金融业767万;房地产业1927万元;教育7401万元;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470万元;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9527万元,截止目前第三产业吸纳社会劳动力近3万人。

4、湟源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湟源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气候、地理因子是制约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限制因子

4.1气候、地理因子是制约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限制因子

湟源县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气候条件不利于农牧业集约化产业。全县年均温度3~8℃,多数地区气候寒冷;全县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大部分地区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倍以上, ,降水少但蒸发量大,不仅导致了全县大部分地区土壤干旱,而且因此形成了对植物生长极为不利的大气干旱。恶劣的气候是限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主要因子。不良气候导致全县总体的生态状况不断在恶化。地理因子也是限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适宜发展畜牧业的东南草场冬季寒冷最长,草场生产力低。荒漠化地区草地退化面积逐年增加。导致适宜发展的经济植物很少,经济林种发展困难。全县实施退耕还林的地区,适宜规模化发展后续产业发展的空间很小。

湟源县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气候条件不利于农牧业集约化产业。全县年均温度3~8℃,多数地区气候寒冷;全县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大部分地区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倍以上, ,降水少但蒸发量大,不仅导致了全县大部分地区土壤干旱,而且因此形成了对植物生长极为不利的大气干旱。恶劣的气候是限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主要因子。不良气候导致全县总体的生态状况不断在恶化。地理因子也是限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适宜发展畜牧业的东南草场冬季寒冷最长,草场生产力低。荒漠化地区草地退化面积逐年增加。导致适宜发展的经济植物很少,经济林种发展困难。全县实施退耕还林的地区,适宜规模化发展后续产业发展的空间很小。

4.2后续产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且后劲不足

4.2后续产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且后劲不足

存入我的阅览室

退耕还林(草)为后续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但资金短缺,投入不足,难以形成大气候。1)农户自觉发展缺少资金。农业生产成本太高,已接近农产品收购价格水平,导致农业投入产出效益下滑,农户自觉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2)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农村机构,农村信用社独立承担支农任务,而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包袱沉重,资金周转困难,农民、乡镇企业担保难、贷款难问题十分突出,支农资金严重不足。3)农业投入方面各级财政职责划分范围、管理形式上存在缺陷。在农业投入方面各级财政职责范围划分不清楚;在管理形式上,条块分割,分兵把口,各自为政。各涉农部门都掌握一块资金,都有资金分配权,不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和使用;财政支农资金过多地参与生产经营性投资,一些应由政府投资的范围仍未能承担。项目管理、发展、后续投入等环节缺乏必要的支持。

退耕还林(草)为后续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但资金短缺,投入不足,难以形成大气候。1)农户自觉发展缺少资金。农业生产成本太高,已接近农产品收购价格水平,导致农业投入产出效益下滑,农户自觉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2)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农村机构,农村信用社独立承担支农任务,而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包袱沉重,资金周转困难,农民、乡镇企业担保难、贷款难问题十分突出,支农资金严重不足。3)农业投入方面各级财政职责划分范围、管理形式上存在缺陷。在农业投入方面各级财政职责范围划分不清楚;在管理形式上,条块分割,分兵把口,各自为政。各涉农部门都掌握一块资金,都有资金分配权,不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和使用;财政支农资金过多地参与生产经营性投资,一些应由政府投资的范围仍未能承担。项目管理、发展、后续投入等环节缺乏必要的支持。

4.4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面临困难

4.4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面临困难

湟源县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受资金、场地等硬件困扰,培训面窄,很难形成较系统、专业化的培训。对农业实用技术方面培训的较多,专业技能培训很少。就农民工而言,也存在较多困难。

湟源县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受资金、场地等硬件困扰,培训面窄,很难形成较系统、专业化的培训。对农业实用技术方面培训的较多,专业技能培训很少。就农民工而言,也存在较多困难。

1)农村劳动力自身的技能、智力、文化素质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在整个群体中从事体力型工作的占60%左右,而从事技术型工作的仅占30%左右,从事管理型和其他工作的更少,只占10%左右。劳动力素质低导致农村劳动力基本上只能从事传统的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建筑业及服务行业,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新兴产业。

1)农村劳动力自身的技能、智力、文化素质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在整个群体中从事体力型工作的占60%左右,而从事技术型工作的仅占30%左右,从事管理型和其他工作的更少,只占10%左右。劳动力素质低导致农村劳动力基本上只能从事传统的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建筑业及服务行业,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新兴产业。

2)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和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不相适应。农民工难以平等就业,务工待遇得不到应有保证,特别是对跨地区流动的劳动力,在劳动合同、往返旅程、社会保障等方面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跟不上,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2)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和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不相适应。农民工难以平等就业,务工待遇得不到应有保证,特别是对跨地区流动的劳动力,在劳动合同、往返旅程、社会保障等方面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跟不上,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5、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建议

5、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建议

5.1加强组织,搞好后续产业的总体规划

5.1加强组织,搞好后续产业的总体规划

加强对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工作的领导,科学规划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及配套的科技推广工作,通过编制和实施后续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农牧业特色经济的发展和特色产业的形成;加强对退耕还林地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指导。

加强对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工作的领导,科学规划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及配套的科技推广工作,通过编制和实施后续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农牧业特色经济的发展和特色产业的形成;加强对退耕还林地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指导。

5.2扶持草产业发展

5.2扶持草产业发展

通过增加对草产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以国家投资为主,社会投资为辅的投资机制,在鼓励和吸引外资,扶持草产业龙头企业。实施退耕还林后, 湟源县草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由此也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但全县尚未形成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订单农牧业和特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面积不大,要进一步明确公司加农户的经济模式,带动广大退耕农户的发展。木媚J剑愦笸烁У姆⒄埂

5.3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

5.3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

合理安排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减轻对生态建设的压力。湟源县农村是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的燃料,由于退耕后农作物秸秆大量减少,退耕群众烧柴紧缺问题已日益显现出来,而且随着退耕面积的加大,会越来越突出,要加大对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及电能等能源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减轻能源危机对生态建设造成的压力。

合理安排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减轻对生态建设的压力。湟源县农村是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的燃料,由于退耕后农作物秸秆大量减少,退耕群众烧柴紧缺问题已日益显现出来,而且随着退耕面积的加大,会越来越突出,要加大对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及电能等能源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减轻能源危机对生态建设造成的压力。

5.4搞好沙棘采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沙棘产业

5.4搞好沙棘采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沙棘产业

开发沙棘资源,建立沙棘采果基地符合青海省制定的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规划。湟源县地处青海省中东部,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特征,生长在这里的沙棘有效成分含量高于其他地区1~2倍甚至更多。发展沙棘产业对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地方特色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青海省政府将沙棘产业确定为“十一五”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全县具有发展沙棘产业的地理、气候优势和群众基础,开发大果沙棘产业符合青海省省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按照省林业局的要求,全县今后几年将在退耕还林区内建成高效、优质的沙棘林基地1.33万hm2,对促进农民增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开发沙棘资源,建立沙棘采果基地符合青海省制定的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规划。湟源县地处青海省中东部,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特征,生长在这里的沙棘有效成分含量高于其他地区1~2倍甚至更多。发展沙棘产业对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地方特色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青海省政府将沙棘产业确定为“十一五”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全县具有发展沙棘产业的地理、气候优势和群众基础,开发大果沙棘产业符合青海省省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按照省林业局的要求,全县今后几年将在退耕还林区内建成高效、优质的沙棘林基地1.33万hm2,对促进农民增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6、结 语

6、结 语

湟源县退耕还林工程从20O0年开始实施,实践证明,退耕还林还草加快了全县生态建设步伐,促进了全县农村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改善农村牧区及贫困地区的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推动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湟源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后续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严峻。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关系到能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关系到广大退耕农户的切身利益。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已是目前退耕还林工作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十二五”期间要开拓视野,积极争取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资金,以提高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湟源县退耕还林工程从20O0年开始实施,实践证明,退耕还林还草加快了全县生态建设步伐,促进了全县农村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改善农村牧区及贫困地区的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推动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湟源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后续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严峻。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关系到能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关系到广大退耕农户的切身利益。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已是目前退耕还林工作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十二五”期间要开拓视野,积极争取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资金,以提高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存入我的阅览室

退耕还林(草)为后续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但资金短缺,投入不足,难以形成大气候。1)农户自觉发展缺少资金。农业生产成本太高,已接近农产品收购价格水平,导致农业投入产出效益下滑,农户自觉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2)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农村机构,农村信用社独立承担支农任务,而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包袱沉重,资金周转困难,农民、乡镇企业担保难、贷款难问题十分突出,支农资金严重不足。3)农业投入方面各级财政职责划分范围、管理形式上存在缺陷。在农业投入方面各级财政职责范围划分不清楚;在管理形式上,条块分割,分兵把口,各自为政。各涉农部门都掌握一块资金,都有资金分配权,不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和使用;财政支农资金过多地参与生产经营性投资,一些应由政府投资的范围仍未能承担。项目管理、发展、后续投入等环节缺乏必要的支持。一些应由政府投资的范围仍未能承担。项目管理、发展、后续投入等环节缺乏必要的支持。

4.4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面临困难

4.4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面临困难

湟源县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受资金、场地等硬件困扰,培训面窄,很难形成较系统、专业化的培训。对农业实用技术方面培训的较多,专业技能培训很少。就农民工而言,也存在较多困难。

湟源县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受资金、场地等硬件困扰,培训面窄,很难形成较系统、专业化的培训。对农业实用技术方面培训的较多,专业技能培训很少。就农民工而言,也存在较多困难。

1)农村劳动力自身的技能、智力、文化素质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在整个群体中从事体力型工作的占60%左右,而从事技术型工作的仅占30%左右,从事管理型和其他工作的更少,只占10%左右。劳动力素质低导致农村劳动力基本上只能从事传统的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建筑业及服务行业,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新兴产业。

1)农村劳动力自身的技能、智力、文化素质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在整个群体中从事体力型工作的占60%左右,而从事技术型工作的仅占30%左右,从事管理型和其他工作的更少,只占10%左右。劳动力素质低导致农村劳动力基本上只能从事传统的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建筑业及服务行业,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新兴产业。

2)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和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不相适应。农民工难以平等就业,务工待遇得不到应有保证,特别是对跨地区流动的劳动力,在劳动合同、往返旅程、社会保障等方面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跟不上,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2)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和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不相适应。农民工难以平等就业,务工待遇得不到应有保证,特别是对跨地区流动的劳动力,在劳动合同、往返旅程、社会保障等方面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跟不上,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5、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建议

5、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建议

5.1加强组织,搞好后续产业的总体规划

5.1加强组织,搞好后续产业的总体规划

加强对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工作的领导,科学规划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及配套的科技推广工作,通过编制和实施后续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农牧业特色经济的发展和特色产业的形成;加强对退耕还林地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指导。

加强对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工作的领导,科学规划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及配套的科技推广工作,通过编制和实施后续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农牧业特色经济的发展和特色产业的形成;加强对退耕还林地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指导。

5.2扶持草产业发展

5.2扶持草产业发展

通过增加对草产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以国家投资为主,社会投资为辅的投资机制,在鼓励和吸引外资,扶持草产业龙头企业。实施退耕还林后, 湟源县草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由此也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但全县尚未形成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订单农牧业和特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面积不大,要进一步明确公司加农户的经济模式,带动广大退耕农户的发展。

通过增加对草产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以国家投资为主,社会投资为辅的投资机制,在鼓励和吸引外资,扶持草产业龙头企业。实施退耕还林后, 湟源县草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由此也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但全县尚未形成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订单农牧业和特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面积不大,要进一步明确公司加农户的经济模式,带动广大退耕农户的发展。

5.3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

5.3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

合理安排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减轻对生态建设的压力。湟源县农村是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的燃料,由于退耕后农作物秸秆大量减少,退耕群众烧柴紧缺问题已日益显现出来,而且随着退耕面积的加大,会越来越突出,要加大对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及电能等能源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减轻能源危机对生态建设造成的压力。

合理安排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减轻对生态建设的压力。湟源县农村是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的燃料,由于退耕后农作物秸秆大量减少,退耕群众烧柴紧缺问题已日益显现出来,而且随着退耕面积的加大,会越来越突出,要加大对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及电能等能源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减轻能源危机对生态建设造成的压力。

5.4搞好沙棘采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沙棘产业

5.4搞好沙棘采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沙棘产业

开发沙棘资源,建立沙棘采果基地符合青海省制定的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规划。湟源县地处青海省中东部,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特征,生长在这里的沙棘有效成分含量高于其他地区1~2倍甚至更多。发展沙棘产业对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地方特色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青海省政府将沙棘产业确定为“十一五”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全县具有发展沙棘产业的地理、气候优势和群众基础,开发大果沙棘产业符合青海省省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按照省林业局的要求,全县今后几年将在退耕还林区内建成高效、优质的沙棘林基地1.33万hm2,对促进农民增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开发沙棘资源,建立沙棘采果基地符合青海省制定的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规划。湟源县地处青海省中东部,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特征,生长在这里的沙棘有效成分含量高于其他地区1~2倍甚至更多。发展沙棘产业对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地方特色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青海省政府将沙棘产业确定为“十一五”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全县具有发展沙棘产业的地理、气候优势和群众基础,开发大果沙棘产业符合青海省省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按照省林业局的要求,全县今后几年将在退耕还林区内建成高效、优质的沙棘林基地1.33万hm2,对促进农民增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6、结 语

6、结 语

湟源县退耕还林工程从20O0年开始实施,实践证明,退耕还林还草加快了全县生态建设步伐,促进了全县农村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改善农村牧区及贫困地区的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推动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湟源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后续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严峻。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关系到能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关系到广大退耕农户的切身利益。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已是目前退耕还林工作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十二五”期间要开拓视野,积极争取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资金,以提高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肉牛产业;现状;存在问题;思路;对策;安徽利辛

利辛县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国土面积1 950 km2,耕地12万hm2,人口1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0%以上。年产粮食110万t,各类饲用秸秆约100万t,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肉牛产业的优越条件。

1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利辛县肉牛养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改革开放初期,黄牛既是农业生产工具,又是农民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家户户养牛,以散养为主,有“无牛不成家”之说。1997年达到最高峰,全县肉牛饲养量近80万头,其中存栏54.5万头,出栏24.4万头。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肉牛役用价值基本消失;加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机械化收割庄稼使秸秆收获量大幅下降,大量的可饲用秸秆被焚烧,肉牛饲养量锐减。到2009年,全县肉牛饲养量降至21.7万头,其中存栏9.2万头,出栏12.5万头,肉牛产业已进入由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向以规模养殖为主的现代养牛业转型过渡阶段。

2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础养殖非常薄弱,刚刚步入稳定增长阶段。受资金投入大、肉牛养殖繁殖率低、养殖周期长、效益低以及饲料价格上涨、架子牛紧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养牛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在饲养方式落后。养殖规模小,生产水平低,仍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养殖,生产效率低下,对市场和价格等信息反应滞后,承担市场风险能力弱[1]。规模养牛刚刚起步,比重仅32.2%,虽然规模养牛场增幅较快,但总量依然偏低。秸秆利用方式单一,饲草利用率不足30%。三是基础母牛饲养量少。目前利辛县存栏基础母牛仅3.5万头,占牛群存栏40%以下。导致牛源极为紧张,肉牛产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四是科技含量较低。利辛县肉牛产业链条延伸不够,以粗加工为主,牛肉产品基本处于初级分割阶段,缺少科技含量,造成大量资源外流。

3发展思路

肉牛产业一直是利辛县畜牧经济的主导产业,根据畜牧业转型过渡期的特点,2009年在实施“畜牧振兴富民工程”的基础上,2010年实施“利辛县畜牧上台阶工程”,力争用5年的时间,把利辛打造成为优质肉牛产业化基地。按照“一年起步,三年成型,五年达标”的肉牛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利辛肉牛产业化发展。一年起步,即从2010年起,围绕繁育优质三元杂交肉牛,做好肉牛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和相应项目的报批和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启动“三优工程”即优质肉牛冻精引进工程、优质母牛繁育工程、优质育肥牛基地建设工程。三年成型,即“三优”工程基本成型,屠宰加工企业加工能力全面提升,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产业化链条基本形成。五年达标,即基本完成5年规划任务指标。具体目标是到2013年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50万头以上,其中存栏20万头,出栏30万头;肉牛业产值18亿元,占牧业产值的30%;农民人均养牛纯收入达600元以上;肉牛加工企业年加工肉牛20万头。

4对策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肉牛产业发展。制定基础母牛扶持政策,建设肉牛繁育基地[2]。扩大基础母牛养殖规模是实现肉牛产业化的基础。因此,要多方面对基础母牛予以保护、支持、鼓励。对基础母牛养殖给予政策补贴,应最大限度地提高补贴标准。重点扶持优质肉牛繁育规模场或基地建设。在享有基础母牛养殖补贴政策的同时,增加基础设施专项资金用于基础母牛繁育,对使用金融机构贷款的繁育规模场,给予适当贴息。二是对成长型肉牛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在信贷投入、贷款贴息、新产品研发、名优品牌培育等方面给予支持和鼓励,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的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更要加大扶持力度[3]。三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落实养殖用地政策。关于养殖业用地问题,严格按照《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规定,及时为肉牛养殖解决土地问题。利辛县肉牛产业基础较好,特点鲜明,区位优势明显,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扩大合作提升利辛县肉牛产业的规模和水平,促进利辛县肉牛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四是加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保障肉牛产业发展。加强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机构,落实人员编制,提高人员待遇,调动科技人员服务的积极性,建立长效的科技推广财政扶持机制,保证资金用于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以及对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的培训等[4];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对良种繁育体系、饲草饲料加工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畜产品安全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发挥职能作用,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5参考文献

[1] 曹建民,张越杰,田露.我国肉牛产业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J].现代畜牧兽医,2010(3):5-7.

[2] 詹福广.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