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和茶文化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茶道和茶文化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茶道和茶文化的区别

茶道和茶文化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茶艺 茶道

前言:目前,关于茶文化的许多名词术语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乱的认识,茶艺界有许多人常常将茶道、茶艺混为一谈,弄不清茶道和茶艺的区别,如有的叫茶艺馆,有的叫茶道馆。有的称茶艺表演,有的称茶道表演。

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出现了茶艺一词,至于为什么要称茶艺,台湾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先生在《茶文化的传播对现代台湾社会的影响》论文中指出:当时为了弘扬茶文化、推广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词。但是有人认为茶道虽然中国自古已有之,却已被日本使用在前,如果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怕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来。另一个顾虑是怕提出茶道过于严肃,中国人对于道字特别庄重,比较高高在上,要民众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艺这个词。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同意才定案。茶艺一词就这么产生了。

然而什么是茶艺?各家的解释还是见仁见智并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如台湾茶艺专家季野先生认为:茶艺是以茶为主体,将艺术溶于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范增平先生认为:茶艺包括两方面,科学和人文的,也就是,第一、技艺,科学地泡好一壶茶的技术。第二、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国茶艺之美是属于心灵美,欣赏茶艺之,是要把自我投入整个过程当中来观察整体。台湾茶艺专家蔡荣章先生认为:茶艺是指饮茶的艺术而言。讲究茶叶的品质、冲泡的技艺、茶具的玩赏、品茗的环境以及人际间的关系,那就广泛地深入到茶艺的境界了。北京的茶文化专家王玲教授认为: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的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综合各家学说之后,我们认为茶艺就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茶艺的范围仅仅限于泡茶和饮茶的范畴,包括泡茶和饮茶的技巧和艺术。也就是说,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

然而什么是茶道呢?因为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开始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它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了起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观点。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一书中提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在《中国茶史散论》中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陈香白先生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给茶道下的定义是:“中国茶道包涵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的精神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综合各家学说之后,我们认为茶道是以一定的环境氛围为基础,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的,是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与特有风俗。

茶艺与茶道精神共同构成茶文化,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艺是茶文化的重点。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括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的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亨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身养性,参悟大道。

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但就目前存在的很多茶艺表演,就表演者而言,从备器、选茗到温杯、投茶、冲泡、奉茶、谢客整个过程中,能够体现一种人生志趣和追求,体现一种“道”境界者甚少,能够表达一种优雅美韵就算是高水平了。例如婺源的“文士茶”,其优雅美韵可谓茶艺之典范,而其精神文化内涵是“儒家精神”,是“积极入世”,是“非淡泊无以励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感文化”追求。表演者对这些精神内涵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便不能进入到这种意境中,因此也就不可能让品饮和观赏者入“道”,充其量赏美而已。“看茶艺”可,“悟”茶道则无。

就品饮者和观赏者而言,由于受文化素质、人生追求、美学修养制约,进入“道”的境界,感悟茶道真谛者同样甚少,一般而言,看茶艺主要是感受美、鉴赏美、接受美的熏陶。当然,这也是一种精神洗礼但距“悟道”相去甚远。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因此,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我们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参考文献:

[1]陈文华,余悦.茶艺师基础知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王业强.漫谈“茶艺”与“茶道”,蚕桑茶叶通讯.

茶道和茶文化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茶道 快消品 茶文化 茶产业

微博源

@君众咨询邓学君:茶道已成中国茶产业发展突破的罪魁祸首!中国茶有其文化基因,但时空转换,茶的快消品本质愈加凸显。所以中国茶产业的突破应与时偕行往“快消品方向”转换,而这转换的最大障碍,就是被所谓的行业领导者、各类像模像样的茶艺赛、捻须道古的茶专家所挟持的“茶道”。茶产业当立,破茶道当时!(2012年12月25日10:36)

@枫叶红林溪:开门七件事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其它都没文化元素,唯有茶能忽悠!源于它具备几个条件:一是不同品种有较大的差异,可以搭载很多东西;二是品相及口感没法量化,没有标准,由此价格可以炒作;三是可以存储甚至收藏(如普洱茶、白茶)。正是因为具备了这些条件,茶才能作为礼品流转。茶道原本就像皇帝的新衣。

@拂廊2014:为啥日本的茶道会如此受重视?那是人家做为国之根本,所以才有日本地震时体现出的那样的素质。而肯德基、麦当劳为何能在中国大卖?那是因为它的快捷便利。如果中国还是遵循老路子,恐怕到时已经看不到本土的茶道了。

@茶学院:支持快消品之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茶道无须界定,中国几千年喝茶、品茶自有“茶”知“道”。

@铠木gary:茶是一种生活,不应只为特殊的群体服务,更应该扩大宣传面。如果让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上茶,这可能是茶产业的一种突破。

@海峡茶道:作为快消品的茶,如商超里常见的罐(瓶)装茶水、袋泡茶等,喝起来的确十分便捷,且不乏时尚元素,让年轻的消费群体更乐于接受。不可否认,能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接触到茶并喜欢上茶,快消品功不可没。至于快消品是否要取代传统茶,还是让市场来选择。

破茶道,不靠谱

@问道中国茶一邵长泉:茶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它是中国的自然与文化共同孕育出来的。茶叶和茶道都是消费品,为什么只能卖茶叶不能卖茶道?养牛养羊乃第一产业,杀牛宰羊乃第二产业,吃牛吃羊乃第三产业,吹牛皮出“羊”相乃第四产业。有人要吹牛皮出“羊”相可以,但不要数典忘祖。以茶说事本属茶道,不要掩耳盗铃,自相矛盾。

@夏嵊波:严重了。道之不存,茶何以附?就是有了茶道,在感情上茶才明显区别于一般饮品,更具有生存价值。

@Leopold李阿波:中国的消费者被茶道教育了千年,所以何谓贴近市场?如果中国茶少了文化的支持,也不过就是一年卖几吨的货,成了产品,而不是精品。中国人越来越重视生活品质、人文素养,这个市场一定会变得不一样。

@沈阳老麻茶人:哼哼!中国茶产业全靠茶文化、茶道的全面推广,现在有起色了就要卸磨杀驴,可真让人伤心啊。连学茶知礼、品茶悟道这个道理都不懂,还出来当什么专家?茶文化在北方地区的推广是及其重要的,不产茶的地方大家本不接触,而不学茶,怎么喝?如何买?

@龙王李奕迅:严重反对,无道无茶,不敬天地人,不喝闲茶。品牌化及快消路线非茶道之过,实茶人之惰。

@jerry张三疯:中国人喝茶不是吃快餐,没法快!你要赶时间,那就不要喝茶,至少不要喝用专业茶具泡的茶!那样既浪费你的时间,又浪费好茶。因为你无法品出其中的味道!就像我,用玻璃杯子泡铁观音和用盖碗泡的完全没法比。

@爱茶笔记: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喜欢品茶?就是因为它慢,在人类快速发展的今天,需要“慢”来找回生活原来的样子……“快消品”不是策划大师能“策划”出来的,产业的转变也不是喊出来的。

@海峡茶道:何谓“茶道”?业界存在争议。然而,不少人把“茶道”与具象的

“茶艺”及更宽泛的“茶文化”混淆起来,这就使得一些茶企趁机打着所谓的“茶道”之幌炒作产品,混淆视听。其实,真正的“道”看不见,摸不着,是精神、是哲学、是形而上的,如何能破得了呢?

快与慢,并行不悖

@芸茗茶叶范承胜:凡事要适度,过度文化包装让茶产业遥不可及。但快销茶产品也只能是茶产业的一个组成。茶既是柴米油盐的生活品,更是琴棋书画的休闲生活方式!

@晓阳如歌:茶道确实与市场大众化、世俗化的趋势有所背离,但是也有存在的价值。如果我们做大众市场,在文化上就要世俗化、简便快捷,适应现代生活的模式。两者是阳春白雪之与下里巴人罢了。

@安然茶舍:文化也好,习惯也罢,不可能一破了之。茶文化挡道之说毫无根据。发展快消品茶也未尝不可,为什么一定要对立起来,搞个你死我活的?中国茶之所以乱象丛生,跟这样的极端思想也不无关系。

@邓洪鉴:该保留的还得保留,有麦当劳还得有川菜!多元化的时代就有多样化的产品!

@狗狗她爹:一旦丧失茶道与茶文化这个灵魂,快消茶将黯然失色,行而不远!我个人对中国茶叶的未来抱有信心:一是茶叶礼品市场巨大,二是快消品市场更大,二者并行不悖!

@海峡茶道:“快”与“慢”分别代表了现代与传统。破“慢”立“陕”,厚此薄彼,闹个“你死我活”,不现实,也没意义。事实证明,就像果汁饮料的涌现并不影响人们对新鲜水果的喜爱一样,两者是可以共同发展的,消费者要选择什么,那是消费者的事。

破伪【茶道】,创新文化

@0live鹏:茶产业当立。如若破了茶道就等于破了茶产业,因为茶产业本身就是一条“道”。应该是破除那些故弄玄虚、乱人耳的具有不良影响的道。茶产业是加速茶功利化,何尝不是一种对茶正道的挟持?茶产业想良性发展,还是得依托于传统茶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两者当寻求有机与最佳结合点。

@望木人:茶产业应向何方发展还有待商榷和实践,但空谈所谓“文化”与“道”的确是条死路。茶文化与茶道是在茶叶成为大众的饮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消费者不认可茶叶本身,茶文化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不喝茶,何来茶文化?因此茶产业的当务之急是寻找到新的、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道路,而不是怀抱着祖宗的“裹脚袜”。

@RainfayGZHZ——哎呦喂:破,可以理解为“破边界”。跨出茶界看茶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对传统意义上的茶文化进行创新,这难免存在新老观念的冲突,此时交流胜于相互踩挤。

茶道和茶文化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平安时代;镰仓时代;室町时代;茶碗

中图分类号: K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274-02

2004年,“东亚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中日茶文化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部分与会者在这次研讨会期间撰写了相关文章,如刘德有的《“和敬清寂”和》、李卓的《从茶道看日本文化与日本社会》。除了学术文章以外,21世纪初,关于中日茶文化的一系列论著也相继涌现,如滕军的《中日茶文化交流史》、刘铭忠的《中华茶道》、关剑平的《茶与中国文化》。

上述学者主要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中日两国的茶文化,关注茶道的发展历程及精神内涵,较少深入研究茶器。鉴于此,本文拟对平安时代盛期至室町时代日本茶碗的发展历程及其与中国茶碗的关系进行初步探析,补充已有茶文化研究的缺漏。

一、随中式茶碗之大流

从平安时代盛期到镰仓时代,日本大量地引进中国茶碗,并在茶会中直接使用。

日本平安时代的盛期正值中国的北宋年间,藤原氏与中国交往频繁,大量进口中国的唐物,唐物对日本社会生活的渗透作用加大。在藤原氏及其家族的僧人与宋商、宋神宗打交道的过程中,茶碗作为中国赠与日本的礼物之一传至日本。“1006年,左大臣藤原道长(966―1027年)在内宫参加了唐物御览式。在此仪典上展出了宋商曾令文带来的唐物。藤原道长当堂接受了曾令文奉献的礼物――苏木、茶碗、书籍。”“1072年,藤原氏家族名僧成寻(1011―1081年)访华。宋神宗在接见成寻时询问他日本需要何种中国物品,成寻回答说:需要香、药、茶碗、锦、苏芳。”茶碗的具体款式、数量和对日本茶文化的影响在这里都没有详细的记载。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一阶段的中国茶碗是通过官方的途径和馈赠的方式传到日本的。

镰仓时代约略相当于中国的南宋至元代,建盏茶碗传至日本,成为日本茶会上使用的茶具。“在12世纪前期的博多遗址中,发现了建盏……径山禅法及茶礼经圆尔辨圆(1241年回国),南浦绍明(1267年回国)等人传入日本之后……建盏身价大增。”南宋始于1127年,博多遗址中的建盏是来自北宋末还是南宋初的中国,有待考究。但建盏开始被日本国人所重视,却是13世纪中期以后,即南宋后期。受到重视自然知名度会随之提升,需求量会随之大增。“在径山寺,在禅宗‘继承衣钵’的传教方式的影响下,大多数日本僧人在回国时都要带回师傅的肖像画及建盏。而且有的僧侣不只带回一个。这些建盏陆续在日本上层社会流传开来。由于径山寺地处天目山,又称天目山径山寺,所以,这些建盏就被日本人命名为‘天目茶碗’。最早出现天目茶碗一词的日本史料,可举《大日本史料》所载日本建武二年(1335年)九月的《泊寺院打人等交名文书》”到了南宋末至元中后期,建盏已经成为日本僧人归国的必备品。由于建盏与径山寺禅宗之间的微妙关系,使得建盏有了其在日本流传的名字――天目茶碗。天目茶碗(建盏)在北宋产于我国福建省的建阳地区。蔡襄的《茶录》、宋徽宗的《大观茶论》都有提及建盏的纹理、色泽、厚度和器形。“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黑色中呈现兔毫的纹理,谈不上做工精细、引人注目,却也略显神秘、透出丝丝禅意。实际上,建盏在日本并非任何时候都称作天目茶碗。镰仓时代末期僧人玄惠法印在《吃茶往来》一书中描述门茶会状况的时候,就直接使用建盏一词。“会众列坐之后,亭主之息男献茶果,梅桃之若冠通建盏,左提汤瓶,右曳茶筅,从上位至末坐,献茶次第不杂乱……”中国的建盏东渡后在日本大受欢迎。即便有时被改名换姓,还是同一种茶碗。

平安时代的日本一味模仿中国,全盘接受中国的思想文化,对唐文化表现出强烈的仰慕之情。而北宋的统治者也继续发扬传统的朝贡贸易精神,积极向外夷展示天朝的权威。所以北宋时期,中国馈赠的唐物茶碗传入日本。平安时代末期开始,尤其进入了镰仓时代以后,日本改变了单纯模仿中国文化的路线。佛教盛行、教派林立的镰仓时代,引进的中国思想文化势必会打上本土宗教的烙印。建盏被称之为天目茶碗,正是禅宗文化大兴的反映。平安时代盛期至镰仓时代,日本茶文化汲取了不少中国茶文化的元素,为其茶道的形成奠定基础。作为饮器的茶碗,当然也不例外。不管名称改变与否,随中式茶碗之大流始终是这一时期的总体趋势。

二、创和风茶碗之独到

室町时代末期,中国茶碗传入日本的数量大减。日本开始制造具有大和民族风格的茶碗,茶道文化逐渐形成。

以乐窑陶茶碗为代表,日本脱离中国茶碗的形制,自创和风茶碗。“至16世纪末,在唐物茶碗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在唐物茶碗的形状不适合日本点茶法的情形下,千利休创制了碗底宽、碗壁厚的黑釉乐窑陶茶碗。这宣告了日本‘和物’的正式诞生,日本茶道也逐步形成。”平安时代和镰仓时代引进的中国茶碗不足以满足室町时代日本国人的需求,不但数量有限,而且样式过时。可见当时日本的茶文化已有了自己的特色。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创制的乐窑陶茶碗是什么样子的?除此之外日本茶人还烧制了怎样的茶碗?“乐烧(乐氏陶器)最具代表性的陶器是茶碗。这一陶烧流派没有中国陶瓷制造业中所流行的精湛工艺,相反,日本的工匠们喜欢让烧制的陶器显得质朴古拙……另一流派的古田织部常常有意烧制一些奇形怪状的茶碗。”粗糙、古朴的乐窑陶碗与中国明代陶瓷的精美截然不同。至于古田织部流派的茶碗,就更呈现出颠覆传统的非主流态势了。“在茶室里饮茶的时候,茶碗是个问题。使用的茶碗是圆筒形的,包括中国,无论哪里的茶碗都是圆筒形的……16世纪的日本当然已经有木制的旋转台了,在这几百年前就已经使用了。技术上已经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所以制作精致的茶碗并不是一件稀罕的事……放着那么高的陶艺技术不用,故意不使用旋转台,下意识地任凭自己的感觉去制作自己喜欢的变形茶碗,还说变形才是有趣的,也许只有日本人会这样干吧。”刻意弃用精湛的陶艺技术而根据主观的意愿来决定茶碗的形状,与中国文化注重对称、规整的修饰效果是对立的。明代中国的陶瓷制造技术进一步成熟,对茶碗的审美要求与前代相比更为苛刻。“茶瓯古取建窑,兔毛花者,亦斗碾茶用之宜耳。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定窑最贵,不易得矣。宣成嘉靖,俱有名窑,近日仿造,间以可用,次用真正回青,必拣圆整。”建窑的茶碗色黑且粗糙,不宜用于饮器。由此可知明代中国人使用的茶碗款式――小巧玲珑、白皙亮丽、光滑精致。明人尚白瓷,屠隆的《考余事》有言:“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蔡君谟取建盏,其色绀黑,似不宜用。”白瓷质地厚实,可以保温,白色与茶色相衬,赏心悦目。实用性和美观性兼具的白瓷显然优于建盏。古朴与精细、随意与圆整,无论是千利休的乐窑陶茶碗还是古田织部的变形茶碗,都跟中国明代的白瓷茶碗有着质的区别。

室町时代末期的日本创制了独具民族风格、与本土茶道文化相适应的茶碗。和风茶碗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时中日贸易关系的影响。室町时代和明代在时间上大致吻合,郑和下西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朝贡贸易达到顶峰,此后,倭寇的侵扰严重威胁中国沿海地区社会的安定,明政府遂宣布海禁,中国开始走向封闭。在中国茶碗供不应求的同时,室町时代日本的茶道文化在镰仓时代反对一味模仿中国的基础上进一步趋向独立,有大和民族风格的茶碗应运而生。所谓和风,即茶碗的质朴古拙和奇形怪状,与当时极富禅意的著名茶道形式空寂茶的精神内涵不谋而合。至于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明代得以强化,茶碗的精致圆整与规章制度繁多、等级结构分明的政治气候相辅相成。此时,中日两国的茶碗在风格特色上甚少有交集。

三、结论

平安时代盛期至镰仓时代,以有天目茶碗称谓的建盏为代表,中国茶碗传入日本,被直接作为饮器用于茶道。室町时代末期,乐窑陶茶碗和变形茶碗问世,日本茶碗趋于和风化,与同一时期的中国茶碗有着天壤之别。随中式茶碗之大流到创和风茶碗之独到的发展历程,与平安时代盛期到室町时代的中日外交关系及两国各自的政治文化环境紧密相连。

参考文献:

茶道和茶文化的区别范文4

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就是在确保茶园景观相关完整的基础上,借助人工设施和其他景观建筑,对茶园进行分割、区别联系。茶园景观需要具备天然之趣,而人文景观则需要区别于自然,想要让二者呈现出的整体效果较为整体,就必须让文化主题、茶园建筑和分区功能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尽可能地将功能融入到情景之中,通过发挥景观的文化展示来实现功能,从而达到景观与景观在功能性、视觉性和文化性的统一,增强观光茶园整体的艺术效果。

3茶园景观设计中艺术形式与景观的融合

3.1寓“茶道”于景观

第一,在茶园的景观设计当中,要对茶符号进行适当包装,茶符号包括茶叶、茶树、茶坊、采茶工具等与茶叶生产、制作相关的物质符号和承载着茶文化及相关茶元素的精神符号两种。在对茶符号进行设计时,需要注重整体的搭配和效果,在整体设计和开发中融入实际的景观,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景观的流畅性和连贯性。以当地的自然资源、民族特色、茶艺风格为基础,对茶园具体景观进行设计,再结合景观设计原则指导,对具体景观建筑进行建设和添置。第二,通过色彩渲染和色彩搭配的方式对茶道精神进行展示。茶园中最多的就是茶树,绿色是主色调,因此,在对茶园进行景观设计时,可以考虑适当加入其它的颜色,烘托和陪衬茶道文化氛围。茶园的色彩搭配主要有植物景观色彩搭配和人为色彩搭配两种,其中植物景观主要依靠植物呈现出的季节性颜色变化为茶园增添不同的色彩,而人为景观则相对更加稳定,因此,在茶园景观的设计中需要运用认为景观,以保证其完整性和整体性。但是,要掌握和控制好人为色彩的使用度,过多的使用会造成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之间的不协调,从而影响到茶园景观中整体的自然特性。第三,搭配运用声、光色彩,增加茶园景观的文化氛围,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园林的整体艺术层次。将现代技术和手段运用在茶园景观设计之中,例如,利用日照和景观位置的变化,结合光影成像技术,通过阴影和明暗两种效果在茶园景观建筑中的成像,为游客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

3.2空间设计理念运用

第一,对于景观单体空间的开发和设计,需要对景观的坡度、底面、平轮廓线等进行全面考量,还需要结合本地特点运用开敞、半开敞、闭合三种空间形式,对景观的作用、所能呈现出的效果、茶园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特点等进行综合考虑,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和烘托茶文化的氛围,从而在茶园景观设计中选取合适的景观单体空间开发结构和开发类型。第二,在进行空间组合的设计和开发时,要注重各单元之间的搭配性和独立性,既要对单体景观的功能和所营造的氛围进行充分体现,又要保证整体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同时,茶园景观的设计者还需要妥善处理空间组合的过渡节点,确保单体景观在独具特色的同时一脉相承,不显得很突兀。在设计时,可以借鉴中国园林建筑中“起”“承”“转”“合”的空间组合设计手法,对其进行综合运用,让各景观之间互为依托的同时相互影响,从而呈现出错落有致、线条流畅的特点,而这种具备节奏感和良好韵律感的艺术性景观设计更能吸引游客,同时为游客提供更为畅快、舒适的体验。

3.3传统造园手法运用

首先,主次搭配手法运用。在设计观光茶园时,要注意主景致与次景致之间的搭配,这样才能突出每个单元的主题,从而促进景观建筑节奏型和整体气势的形成。在运用此手法时,景观设计者可以通过凸显主景观色彩、增加主景观高度、面积等方法对主景观进行设计,但是,需要注意其与周围色彩、环境、位置关系、质感等各方面的协调。其次,借景手法运用。观光茶园也属于园林的一种,因此,其和传统园林具有一致的主题设计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借景手法最核心的思想,在对茶园景观进行设计时,要按照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尽量做到因时因地,充分利用溪流、山体等随势造景,做到自然成景。同时,茶园的景观设计还需要注重当地文化特点的体现,让不同地区的茶园展示出不同的地域特色,让游客产生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更好的从观光旅游中放松身心,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茶道和茶文化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叙事;审美特征;表意与隐喻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2-0091-03

2013年由王冲霄执导的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以下简称《茶》),跨越世界不同国家,通过对近60位种茶人、采茶人、喝茶人的采访与拍摄,分别从茶的种类、历史、制作等角度呈现茶艺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呈现种茶人、采茶人、喝茶人与茶的微妙关系,以接常百姓的生活引起情感的共鸣,流露出一种茶文化背后的情感,传达茶精神,从而感悟茶文化对人生的影响,正如其主题所讲“一道茶,就是一种人生,每一个茶其实都在修行属于自己的茶道,而所谓茶道,就是在我们都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对完美的温柔试探,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纪录片不单是以淳朴细腻的电视画面展示丰富多彩的食材及加工做法,而是通过以画面中故事叙述的纪实性和情感表达的艺术性,深刻揭示人文色彩、传统文化价值观、社会民族认同和生态和谐等深刻的文化内涵。纪录片《茶》既是对茶文化,茶精神的探寻,同样是呈现一场人与茶的对话,是对茶人精神的传递。

一、从味蕾阐述“一禅一茶”叙事特征

纪录片《茶》从国人所钟爱的味蕾角度出发,以真实、细节、温情的情感表达对茶文化,茶精神的敬仰,茶之意境在于雅,禅之精神在于悟,茶承禅意,禅存茶中的叙事特征,将茶的内在精神用影视语言的真实性与艺术性呈现,成为禅茶一味对茶之雅和禅之悟的有效结合。《茶》的整体思路可以归结为:就地取材、就材而饮、就饮品人、就人化文。中国幅员辽阔,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按照当地所处的环境寻找食物,通过品饮茶的味道体会人间百态,从日常生活,经验积累与教训成就中华文化的深沉积淀,展现历史的沉厚。

(一)“形散神不散”的叙事结构

“茶与茶人”在纪录片中呈现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存状态,纪录片中茶人的含义所应对的对象分别是种茶人,采茶人,喝茶人,抛开个人身份认同的理念,深层次的茶人定位则是具备了茶性,茶德,茶精神,茶文化,茶审美的大众。纪录片共分为6集,分别是《土地和手掌的温度》《路的尽头》《烧水煮茶的事》《他乡 故乡》《时间为茶而停下》、《一碗茶汤见真情》,看似对60多位不同茶人的故事经过叙事内容与内涵的整理分为这六大主题,可谓呈现出“形散神不散”的叙事效果,这个整体的叙事结构中第一集讲述中国本土种植的六种基本茶类,第二集讲述中国边疆地域的茶与文化的关系,第三集从跨文化角度呈现亚洲的的茶传播,以日本茶道为主流探索,第四集则传播到非洲,印度等民族文化浓烈的国度,第五集以东方审美情趣转入英国,转入西方世界,第六集回归茶人,回归自然,从茶的传播遍布世界到回归人性。纪录片通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茶人讲述他们的故事,其宗旨还是体现茶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的联系,正是这样碎片化的叙述方式以多元角度完美阐释了茶的文化与精神。

(二)接地气的平民叙事视角

纪录片《茶》从题材上凸显“以人为本”的叙事理念,在画面意境的营造中去创造作者的主观色彩,迎合大众的审美心理,采用平民化的视角特点,贴近群众的认知心理,以真实的画面叙事,诗意性的解说词表达,将生活化的场景形成艺术性的作品,呈现出特有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精神。影片中的茶人的同期声话语,所生活的环境,对茶的感官理念都在表现着茶就在我们身边,第六集《一碗茶汤见人情》中,70岁的赵阿姨每天照看茶馆,尽管没有正式招牌,尽管是已经磨旧的瓷杯正正方方的排列着,却心里装着茶客,无论多么忙活总会按时开门,茶馆曾经是中国人认为最重要的社交场合,从最传统的茶馆入手,在这里抛开时间的浮华沉浸在一杯茶里,洗去尘世间的浮躁安静地享受一杯茶的人生,享受着灵魂的回归,掠去精美茶具、高超茶艺、深刻茶道,用淳朴接地气的方式让观众理解最真实的茶文化。茶,就在你我身边。

(三)本土化的叙事理念

尽管中国纪录片是西方传入的舶来品,相对于西方纪录片的制作与传播相对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茶》品的是中国的茶情,传播的是中国的茶文化,纪录片面对的受众是中国的百姓,考虑到本土大众的文化背景与认知程度,本土化的叙事理念是必然的。片中以茶为题,以味蕾体现茶文化精神,不断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伦理和传统的哲学精神的联系,从一片树叶回归自然,就如解说词那样解释:“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这是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人和谐共生的理念,这是中华文化的积淀所给予的中国人独有的感恩天地,包容自然,传达东方审美内涵和社会生活价值观,传承文明的人文情怀。正是因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叙事理念促进了中国人文纪录片的发展,传递具有中国特色的纪录片风格。

(四)国际化的叙事形态

“国际化不是去中国化、去传统化、去特色化。国际化意味着在保持本民族特点的前提下,用国际通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传递本族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也就是通过国际化之路,让中国的价值理念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弘扬。表达语言是国际化的、世界通用的客观观察,反映的内在价值取向还是中国的、本土的。”[1]国际化的语言,说的就是表述方式的问题,也就是纪录片话语表述方式的世界化。这部作品是站在全球化的叙事视野下,通过历史,政治,文化,经济等角度,讲述茶的故事,探寻茶在国家中的传播之路,揭示茶文化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茶,是国家,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的命运,也是人的命运,一道茶,就是一种人生。

二、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创作手法营造再现与表现的审美内涵

纪录片本身区别于其他电视片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其对客观事实的纪实性特点,融入视听语言的艺术创作效果,在再现客观故事的基础之上营造了文化审美意境之美,视觉语言表现画面的自然与真实,听觉语言同期声、解说词、音乐对画面进行辅的深层次解读,通过蒙太奇的剪辑特效营造纪录片的节奏,表达韵律之美。正是这三者对影视语言的建构,将纪录片艺术性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再现情景的基础之上表达创作者所传达的审美意境与意蕴。

(一)视觉画面语言营造艺术美感

纪录片《茶》的画面语言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景别,光效,色彩,影调等运用中,片中对茶精致的镜头大多采用微距特写,这样既对观众把镜头中的茶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同时满足观众的求知欲,当片中的主人公在制作工艺过程中,也采用特写镜头进行人物塑造,表现其在辛勤劳作创造食物价值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茶汤,树叶,水流,江海,烟气这些凝聚美的瞬间的高清空镜头通过减速的特点表现了时间的质感与力量,通过光与影的艺术处理体现出生命的质感与力量,整部纪录片中的色调没有加入强烈的色彩饱和度的暖色调,而是以清绿为主的冷色调为基调,茶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气息在这淳朴自然的色调中还原真,纯,雅的特点。真,茶源之真,纯,茶道之本,雅,茶局之雅,通过真实自然的镜头向观众传递茶的本质,茶艺之道,即茶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通过画面语言的描述,传递茶人的品性与茶文化的精神中的真善美。

(二)听觉声音语言传递表现力

声音作为纪录片中重要的艺术要素,担当着叙事和审美的作用。故事主体人物的同期声强化了纪录片真实的原则,身处不同地域的茶人用当地的话语风格朴实无华地讲述他们的故事,片中解说词采用晚明小品和欧式长句的复调,比如“喝茶,是简单的事,喝茶,也是复杂的事,从简单到复杂,中国人用了一千多年的时间,从复杂回归简单,同样走过了一千多年”的诗意表达[2],在同期声平民化的叙述风格中加入提炼主题,升华意境,传播文化正能量的功能。片中背景音乐的应用将故事的叙事性与艺术的抒情性融合在一起,流畅自如,神秘莫测,从原始森林大树旁深沉的击鼓声到大千世界的繁忙,现实的生活情感最终归属心灵的悠远,不禁流露出一股庞大的音乐史诗。

(三)蒙太奇叙事剪辑的节奏感

蒙太奇作为影视语言独特的创作手法,剪辑节奏成为纪录片的灵魂,节奏是物质运动的产物,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因此节奏既是一个时间的范畴,也是一个空间的范畴。电视纪录片作为时空交错的多维立体的电视节目样式,对节奏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节奏原是音乐的术语,电视纪录片加以借用,表示的是片中主体运动的方式,即轻重缓急。电视纪录片的节奏既决定于画面镜头和音乐音响的运行节奏,也决定了画面内容主体和解说内容主体行为的节奏。节奏是艺术作品中的内在律动,这一快一慢,张弛有度,制茶,采茶,喝茶的节奏表现了人的质感,人心理的质感,以及时间的质感。

三、画面语言的表意功能揭示纪录片深刻的文化意蕴

透过纪录片我们欣赏到了世界各地的茶的自然风貌,千姿百态的茶文化抒发着人性的真善美,云南烤茶的质朴,潮汕工夫茶的古典,日本茶道的孤寂,英国下午茶的典雅,藏族酥油茶的信仰,这些茶文化背后所传达的还是人的情感,岁月的流逝,不变的是人类对于自然,对于生命的坚守与感动。这是一种感悟,是人与人心灵的悟,是茶与生命的悟,是宇宙与自然的悟。它的终极目标不只是在茶文化,茶精神的感悟,它奉献给人类的是心灵,天地,宇宙间的道之悟性。

(一)“天人合一”的本源

《庄子》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有人之道,人在于“成万物”。在中国思想史上,季羡林先生对“天人合一”的概念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在中国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在第一集《土地和手掌的温度中》的主人公,云南景迈山布朗族村民苏国文,相信自己是茶神的儿子,用先人遗留的最传统制茶器具,喝茶方式与茶进行生命的交融。这是大自然赋予这个布朗民族最真挚的礼物,也是这片树叶撑起了整个民族的信仰。在片中可以看到他们在茶魂树面前进行茶祖节大祭,用淳朴的心灵呼唤茶神,欢度属于他们的节日,茶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用感恩包容的心爱护,传承,将天地大自然的馈赠作为凝聚本民族的生活与信仰,体现出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思想理念。

(二)“家国同构”的凝聚

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正是体现了国与家的关系,古老的中国一直沿袭着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的生存方式,维系着家庭存在,国家存在,从而催生出“家国同构”现象,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的唐宋时期,而历经不同朝代的统治,不同的饮茶方式没有改变中国修身养性的作用。中国茶道不仅仅满足于味蕾的感觉,而是更大胆地加以探索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材等天然有机地结合,与宗教的结合。在《茶》第二集《路的尽头》中,广袤的大地不同的融合,新疆的茶与开斋节,广东凉茶与中医药,与现代说唱文化,丝绸之路中中国的茶叶走向世界,开创了大国风范,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是一片树叶与民族宗教的故事,是与多元的现代文化的故事,以茶将个人情怀与民族,与宗教,与国家联系在一起,茶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众多的民族在这片沃土繁衍生息,国人从茶文化的精神中体会人生的内涵,造就以和为贵,万物生息的非凡气度。

(三)“文化传承”的宿命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特有的文化符号,在传达文化内涵源远流长,意义深远的同时,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浓烈民族认同,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像中国一样拥有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且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见证了民族的发展,历史的进步,这部纪录片将视角对准最自然、最平民的普通百姓。这是对他们辛苦劳作、坚守传承的赞歌,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认同。片中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化的流水线制作进行对比阐释,也是对传统工艺文化的影像化的保存。而在科技化、高速化,程式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传统习俗正悄然而去,如何保留这些传统工艺、传统习俗并得以传承,仍是纪录片所面临的问题,值得反思。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视作品成为传播国家文化,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窗口,当今中国的电视电影业已经成为传播中国文化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纪录片则通过真实客观的镜头让世界了解中国,成为展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人民精神风貌、社会经济发展成就的重要文化传播载体。从人们对茶的涉猎、采摘,到加工、烘焙,到餐桌上的茶,凝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在其后的几集走上日本,走向亚洲非洲,走向英国,走向欧洲,这是一种最直观的国家形象传达,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最美的明信片,它相比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能更体现国家形象的表达,如果说舌前者是介绍中国的美食,是从美食到国人传统思想表达的话,那茶就是从体现茶道的精神到走向世界,引领世界茶道的发展,将人与自然融合的最佳表现,一杯茶,安静,静谧,心灵的慰藉,融于自然而又超于自然。

四、小 结

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鲜明地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不仅仅代表中国,更是全人类最宝贵的文化财富,茶艺背后是激发人类探寻传统文化价值,回归自然的情怀。它的文化意义在于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文化瑰宝以电视的方式生动、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向世界提供了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符号。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传播,我国在国际中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只有加大文化传播,正如纪录片的发展,才能增进西方国家以及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认同和理解,才能为我们实现现代化,提升综合国力奠定良好的声誉。

参考文献:

茶道和茶文化的区别范文6

茶的起源与茶文化

茶究竟源自何时?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相传,神农炎帝寻求食物和药物遍尝植物时曾多次中毒不适,后因嚼茶而化险为夷,这就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传说。唐代出现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对茶的起源、种类、特征、制法、烹蒸、茶具、水的品第、饮茶风俗、名茶产地等都作了全面论述。当时著者陆羽还曾被招进宫,为皇帝煎茶。得到赞赏,于是茶道大兴。到了宋代,中国的饮茶习俗达到了穷极精巧的地步。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都有关于茶饮的专著。这时民间还出现了茶户、茶市、茶坊等交易、制作场所,当时茶的品种之多,不胜枚举。明清时期,茶叶的加工制作和饮用习俗有了很大改进。此时,炒青制茶法得到普遍推广于是“冲饮法”代替了以往的“煎饮法”,这就是我们今天的饮茶方法。中国悠久的茶文化是吃出来的、喝出来的,更是品出来的。

中国茶文化进一步发展,衍生出了茶史、茶政、茶制、茶艺、茶理、茶礼、茶德、茶俗、茶诗、茶书等,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语有云“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道也与六艺相通,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茶已经被人们视为生活之享受,治病之良药,提神之佳品,友谊之纽带,文明之象征。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最终形成独特的饮茶之道――茶道。

茶道是一种格调高雅的文化,要有平和的心态和优雅的环境,中国的“茶德”讲究的是“廉、美、和、静”,日本的“茶道”讲究的是“清、静、和、寂”。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中华文化对世界人类最大的贡献在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茶文化是最能具体体现这一古老思想的载体,又是最能体现最新的全面健康观念的载体,圆满地诠释了“最古老的正是最现代的”哲学观点。

世界四大茶类

茶作为广受欢迎的天然饮品,不仅有独特的清香味,还含有多种具有保健医疗作用的生物活性成分。茶叶中有30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有功效的主要成分是茶多酚、儿茶素,茶色素、茶黄素、茶红素、咖啡碱、茶碱、叶绿素,可可碱、黄酮醇类化合物、维生素等。世界主要有四大茶类,即红茶、绿茶、乌龙茶和花茶,其成分因其加工工艺的不同也有所区别。

绿茶绿茶是未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100~200℃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绿茶是饮用最为广泛的茶,特点是汤清叶绿。其功效成分主要是茶多酚,占绿茶干重的20%~30%。我国绿茶的名贵品种包括杭州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庐山云雾、信阳毛尖、峨眉竹叶青、六安瓜片、顾渚紫笋,江山绿牡丹、太平猴魁,金奖慧明、老竹大方、恩施玉露、蒙顶甘露、剑春茶、休宁松梦等。

冲泡特点

冲泡绿茶,可直接取90℃开水泡之。高级绿茶和细嫩的名茶,芽叶细嫩,香气也多为低沸点的清香型,用80℃开水冲泡即可,冲泡时不必盖上杯盖,以免产生热闷气,影响茶汤的鲜爽度。

四季先茶

一年四季,气候不同,喝茶种类宜作相应调整。

春季 宜喝花茶,花茶甘凉而兼芳香辛散之气,有利于散发积聚在人体内的冬季寒邪,促进体内阳气生发,提神醒脑,使“春困”自消。

夏季 宜喝绿茶,绿茶性味苦寒,能清热,消暑、解毒,增强肠胃功能,促进消化,防止腹泻、皮肤疮疖感染等。

秋季 宜喝乌龙茶,乌龙茶不寒不热,彻底消除体内余热。会使人神清气爽。

冬季 宜喝红茶,红茶甘温,可养人体阳气,生热暖腹,增强人体抗塞能力,还可助消化去油腻。

红茶红 茶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茶叶经发酵后茶多酚减少90%以上,但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红茶中的功效成分主要是茶黄素和茶红素,赋予了红茶特有的色泽和口味。其中,茶黄素占红茶干重的0.3%~2%,茶红素占红茶干重的10%~20%。我国红茶的名贵品种包括产于安徽祁门的“祁红”、产于云南佛海、顺宁等地的“滇红”,产于安徽六安、霍山等地的“霍红”和产于江苏宜兴的“苏红”。而世界的三大名红茶有:中国祁门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都会、斯里兰卡乌巴红茶。

冲泡特点 冲泡红茶宜用刚煮沸的水,并加以杯盖,以免香味释放。英国人普遍有饮“午后茶”的习惯,常将祁红和印度红茶拼配。再加牛奶、砂糖饮用。在我国一些地方,也有将红茶加糖、奶、芝麻饮用的习惯,这样既能生热暖腹,又可增添营养、强身健体。

乌龙茶 乌龙茶是半发酵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亦称青茶。乌龙茶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浓鲜味,又有绿茶清香,素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乌龙茶的名贵品种包括“武夷岩茶”(大红袍则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的)、“台湾乌龙茶”(其中南投县的冻顶乌龙茶知名度极高而且最为名贵),闽南安溪产的“铁观音”、产于广东潮州的“凤凰单枞”和产于广东潮安“凤凰水仙”。

冲泡特点 冲泡乌龙茶需用100℃的沸水,泡片刻后将茶壶里的茶水倒入茶杯里,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宜浓饮,注重品味闻香。

花茶 花茶又名香片,利用茶善于吸收异味的特点,将有香味的鲜花和新茶一起闷,茶将香味吸收后再把干花筛除,制成的花茶香味浓郁,茶汤色深,深得偏好重口味的北方人喜爱,最普通的花茶是用茉莉花制的茉莉花茶,根据所用的鲜花不同,还有玉兰花茶、桂花茶,珠兰花茶、玳玳花茶等。花茶一般都用绿茶制作,但也有用红茶制作的。花茶是集茶味与花香于一体,茶引花香,花增茶味,相得益彰。既保持了浓郁爽口的茶味,又有鲜灵芬芳的花香。冲泡品吸,花香袭人,甘芳满口。花茶不仅仍有茶的功效,而且花香也具有良好的药理作用,裨益人体健康。

冲泡特点 泡饮高档花茶,应选用透明玻璃盖杯。(取花茶3克,放入杯中,将初沸开水稍凉至90℃左右)中泡,随即盖上杯盖,以防香气散失。2~3分钟后即可品饮,顿觉芬芳扑鼻,令人心旷神怡。

茶的养生功效

茶叶既是食物,又是药物。茶的养生功效主要有以下4大方面。

提神除倦 茶叶中含1%~5%咖啡碱,咖啡碱对人的神经系统有广泛的兴奋作用。饮茶后,大脑兴奋,精神倍增,思维活跃,提高对外界的感受性,消除瞌睡和疲乏。特别是经常开夜车的脑力劳动者,当处于精神委靡或感觉疲倦时,若能泡上一杯好茶品饮,顿感思维敏捷,睡意消除,工作效率提高。与香烟相比,吸烟虽提神但伤身,而喝茶既提神又益健康,当然以喝茶为好。

解油腻促消化 饮茶能兴奋神经系统,促进胃液分泌和食物消化,并有利于代谢产物的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