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的基本原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卫生的基本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卫生的基本原则范文1

奥运场馆按其性质可分为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和训练场馆三类。

竞赛场馆是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举办比赛活动的场馆。2008年奥运会共有竞赛场馆37,承担28个大项、302个小项的比赛。其中北京地区竞赛场馆31个(新建竞赛场馆12个,改扩建场馆11个,临建场馆8个),京外地区竞赛场馆共6个,分别位于青岛、香港、沈阳、秦皇岛、天津和上海。非竞赛场馆是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不承担竞赛和训练任务,但为赛事提供相关服务并相对独立运行的场馆。2008年奥运会非竞赛场馆共有15个,包括奥运村、媒体村、总部饭店、主新闻中心、主运行中心、安保指挥中心、交通指挥中心、技术指挥中心、奥林匹克公园、青年营,国际转播中心、赞助商接待中心、主物流配送中心、主注册中心和首都机场。训练场馆是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承担运动员训练任务的场馆。2008年奥运会训练场馆共有86个,其中独立训练场馆58个,附属于竞赛场馆的18个,比赛与训练合用的10个。北京赛区独立训练场馆45个,附属于竞赛场馆的13个,比赛与训练合用的10个,共68个。

上述三类场馆均可根据是否封闭,分为室内和室外场馆。根据属地化管理又可以分为:国家所属、区县所属、院校所属等,这种划分方式便于属地化管理,责权清晰。

2 场馆运行

2008年奥运会场馆运行实行场馆化、属地化管理。场馆化是奥运会组委会根据奥运总体工作计划的安排和实际筹办上作的需要,将奥运会筹办工作重心从以各职能部门运行管理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各场馆运行管理为中心的组织运行演变过程。场馆化是最近几届奥运会赛事组织工作的通行做法,被实践证明是十分有效的方式。在2004年悉尼奥运会赛事组织工作中得以完善。奥运场馆实行属地化管理主要是能够明确责任与分工,场馆的业主是谁,由谁负责,场馆属地化管理也可以说是我国2008年举办奥运会场馆管理上的一个特点。

通常情况下,一个竞赛场馆设一个场馆主任,六个场馆副主任,包括常务副主任、安保副主任、后勤服务副主任、属地关系副主任、媒体服务副主任,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属地关系协调等。场管主任基本上是由场馆所在区县、大学的副职领导来担任。场馆主任下设包括医疗服务、礼宾、语言服务、竞赛组织、场馆设施、注册、交通、安保、技术、物流、服务、餐饮、财务、体育展示、媒体运行、形象景观、环境、票务、志愿者服务等22个功能口。在场馆主任领导下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每个功能口设一个项目经理,共22个。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工作只是22个功能口之一。医疗经理根据奥组委场馆管理部的要求和实际需求组建场馆医疗工作团队。

3 场馆救护

场馆医疗救护是奥运会医疗卫生保障上作的基础,也是决定2008年奥运会医疗服务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奥运会场馆救护是以各场馆内的医疗站为主,实行场馆医疗站主管医生首诊负责制,辅以救护车转运。场馆医疗救护与城市日常医疗工作的关系,概括地讲,在奥运场馆内发生的医疗急救以及VIP的医疗保障工作,均由场馆医疗站负责;而场馆警戒线以外发生的则由城市医疗和急救系统负责。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因属于政府职能,原则上不论在场馆内外,均由主办城市负责,场馆医疗急救统一由城市医疗应急指挥中心指挥调度,归属于城市应急。

北京奥组委医疗卫生处根据国际奥组委医务部和医务委员会、北京奥组委场馆管理部和各场馆的性质,在竞赛场馆设立不同数量的运动员医疗站、观众医疗站和VIP医疗站;训练场馆只设运动员医疗站;非竞赛场馆除奥运村设综合诊所外,其余场馆为医疗站。奥运场馆医疗站是2008年奥运会医疗卫生服务保障的基础,也是医疗急救工作的重点。2008年奥运会将共计划设立176个医疗站,其中竞赛场馆96个,训练场馆60个,非竞赛场馆20个。96个竞赛场馆医疗站中有55个观众医疗站。每个场馆原则上只设1个运动员医疗站,运动员医疗站设医生工作区和物理治疗两个功能区,医生工作区设1名医生、1名护士、2名医学专业志愿者做医生助理;物理治疗区由2~4名专业物理治疗师和技师为运动员做康复理疗。每个场馆原则上每15000名观众设1个观众医疗站设,每个观众医疗站设1名医生、1名护士、2名医学专业志愿者做医生助理。每个看台设1名观众医疗站志愿者,负责巡视所属看台观众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在所有医疗站均至少配备1辆装备齐全的救护车,负责场馆内患者的转运任务。

3.1场馆救护的基本原则

场馆内运动员发生损伤和疾病时,只有在裁判员、运动队队医、领队同意后方可进行医疗救护。

所有场馆内的人员,在发生比较严重的疾病后,由医疗站负责医治的医师决定是否应转院治疗;

在场馆内的工作人员、观众、官员、新闻人员发生急症或损伤后,医疗站医务人员给予急救处置,现场不能处理的,可以转送到场馆周边指定医院或奥运定点医院进行救治;

队医可以参与对本队成员的治疗过程,医疗站提供用药目录和药物。

3.2场馆救护的主要任务

快速、安全地将伤病员转移至安全地点;

迅速对伤病员进行检伤,找出生命受到威胁的危重伤情并对其紧急处置;

保持危重伤病员的气道通畅、供氧、维持血液循环,满足基本生命需要,并快速转运至奥运定点医院。

3.3场馆救护的流程

场馆救护工作流程可参见场馆救护流程图,见图1。

3.4场馆救护伤病员转运基本原则

运动员、教练员、官员发生伤病时,根据场馆医疗站医务人员的初步诊断需要进一步检查、治疗且不需要住院的,转往综合诊所;需要住院治疗的,转往定点医院或定点专科医院。

外国观众根据场馆医疗站医务人员的初步诊断如需要进一步检查、治疗的,分别转往定点医院或定点专科医院。

国内观众和注册的工作人员根据场馆医疗站医务人员的初步诊断,如需要进一步检查、治疗的,轻者转往场馆周边的指定医院,重者转往定点医院或定点专科医院。

3.5场馆救护报告程序

场馆医疗站如需转运伤病员,要在第一时间内上报医疗经理予以确认,医疗经理立即上报场馆主管主任和奥组委医疗指挥中心。

如遇特殊情况或特殊伤病员难以做出决定时,应及时向奥组委医疗指挥中心汇报,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执行,不得擅自转运;确定处理的病例,在经场馆报告程序逐级报告;

医疗卫生的基本原则范文2

今天这次全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学习全市2012年医改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近三年医改工作,研究部署今年的医改任务。刚才,县发改委(医改办)主任丁汇报传达了全市医改工作会议精神,县卫生局局长汇报了近三年医改工作进展情况,讨论通过了《全县2012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目标》,我完全同意。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积极探索,统筹推进,近三年医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三年来,全县按照中央和省、市的医改部署,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不断加快改革步伐,圆满完成了三年医改目标任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初步缓解。

一是保基本。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参合参保率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较好地缓解了群众因病致贫和看得起病的问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有效实施,既可以保健康,又可以减少病人数,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

二是强基层。通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有效方便了群众看病。

三是建机制。基本药物制度稳步实施,切实降低药价,保证合理用药。统筹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人事、分配、药品、保障等制度的综合改革,建立了多渠道补偿机制,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定位。

二、理清思路,明确重点,准确把握今年的医改任务。

今年是医改的攻坚之年。国务院印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十二五”规划(2012-2015年)》,明确指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医改思路。市政府向县政府下达了医改责任书,要扎实推进基本医保制度建设、基层医药体制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四方面,55项工作任务。要着力解决好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把医改推向深入。

一是在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方面,重点是全县村卫生所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这是今年医改工作的“重头戏”。村卫生所要抓住采购配送、配备使用、价格管理、补偿报偿、质量管理等环节,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实施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要同步实施好新农合门诊统筹、村卫生所信息化建设、乡村医生队伍管理等工作,建立健全基层医疗机构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在全县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的全覆盖。改革“以药养医”机制、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二是在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方面,重点是开展新农合门诊统筹。我县新农合参合人数多,定点医疗机构点多面广,新农合经办机构力量薄弱,在实施新农合门诊统筹后,必须用新手段下大力气实现有效监管,杜绝漏洞。要继续建立健全管理经办机构,充实监管力量,加快建设信息网络系统,改善监管手段,提高监管能力。

三是在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面,重点是进一步加强村卫生所建设和乡村医生队伍管理。在硬件上,要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力度。在软件上,要加强乡村医生队伍管理,加强培训,落实好药品零差率财政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乡村医生养老保障生活补贴考核发放,调整医疗技术服务费用补偿、发放等措施,建立多渠道补偿机制,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乡村医生的合理待遇。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2012年医改任务全面落实。

今年的工作任务更重,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我们一定要充分认清医改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按照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奋力攻坚,确保按要求完成各项医改目标任务。

一要明确责任。县医改办要按照市政府下达给我县的医改工作目标,分解下达到各乡镇各部门。各乡镇各部门尤其是牵头部门要对照2012年医改工作目标任务要求进一步分解,提出具体方案,落实各环节的具体责任。

二要快速推进。上有要求,下有呼声,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要紧紧围绕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要,增强紧迫感,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家、省、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正确理解和领会精神实质,明确时间节点,快速推进,坚决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

医疗卫生的基本原则范文3

近些天传来的,都是关于雪的消息,甚至连长江以南的多个省份,也降下了罕见的大雪。

瑞雪兆丰年。

已经进入农历的腊月末了,老天似乎要用一种罕见的姿态,迎接即将到来的鼠年。在北京天坛公园附近,我却看到了几株盛开的腊梅,在遍地洁白中绽放着迎春的容颜。

这腊梅的花蕊上,缀着春的消息啊――就如同我近些天从各个渠道探寻到的医药卫生行业的各种信息一样,令人满怀憧憬,满怀希冀,满怀对新春的向往。

2008年1月10日上午,在卫生部举行的例行新闻会上,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向与会媒体介绍了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主要有五个方面: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认真组织好医改试点;切实加强公共卫生管理,保障北京奥运会顺利举行;大力发展农村卫生服务,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服务;统筹兼顾,积极做好《基本卫生保健法》、《精神卫生法》和《中医药法》等卫生法律立法和修订等工作的开展。

仔细品味这五大要点,我在北京大寒时节的严冬里,周身感到一种暖意。

1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阐述新的医疗卫生改革思路时,首度提出并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发展道路”这一理念的特征和涵义,并明确了“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这两条未来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其实质性的核心就是要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而,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就随之成为了最核心的要义;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发展道路”的本质所在。

陈竺就新医改方案作说明时明确提出,要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和责任,强化政府的属地化、全行业管理,改革以药补医机制,维护公益性质。

纵观毛群安所介绍的新的一年全国卫生工作的五大要点,无一不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发展道路”大纲领的统领下,在“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终极目的的框架下,所作出的行业年度整体规划。

党的十七大提出卫生改革发展的目的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在目前以“两个体系”建设为重点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基础上,十七大报告为公共卫生全面复苏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体系支持。

人文社会的变革是文明的进步,而大自然的时序更迭则是一种周而复始的规律。我们在飞雪点翠的暮冬里看到: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中华大地上,腊梅正以其傲雪开放的风骨,跳跃着火一样的激情,向我们报告着春天已经到来的讯息。

医疗卫生的基本原则范文4

【关键词】 疾控职业精神; 人文精神缺失; 职业精神内涵; 培育与弘扬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02.064

当H7N9流感疫情突如其来之时,疾控人和疾控职业精神再次被人们提及和期待。十年前的非典、五年前的汶川地震,体现了疾控人在危难时刻勇于担当、大爱无疆、甘于奉献的疾控精神,让“疾控”这个名词深入百姓之心,使“健康最美,疾控相随”的服务理念为百姓所认识,更使践行防控疾病、守护健康诺言的青年坚定了成为疾控人的决心。笔者在迎战H7N9流感疫情之时,对培育与弘扬疾控职业精神有一些初浅的思考,具体如下。

1 培育与弘扬疾控职业精神的重要意义

1.1 培育与弘扬疾控职业精神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是卫生行业特有的行为准则和职业操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疗行业的具体体现[1]。疾控职业精神是疾控事业发展的旗帜和灵魂,它体现一个单位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精神道德、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和凝聚力。培育与弘扬疾控职业精神是营造良好的卫生职业生态,扎实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全体疾控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经。

1.2 培育与弘扬疾控职业精神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原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在去年4月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座谈会上指出,当前医改进入攻坚阶段,尤其需要构建、培育和弘扬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使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激发社会责任感,更加主动地参与改革、投身改革、推动改革,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2]。深化医改既需要物质条件的改善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更需要精神引领、价值支撑和道德坚守。培育与弘扬疾控职业精神,可以为推动卫生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3 培育与弘扬疾控职业精神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现实需要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和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面对城乡居民、常住人口与外来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异,广大人民群众要求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这就要求疾控人培育与弘扬疾控职业精神,不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能力,使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1.4 培育与弘扬疾控职业精神是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内在需要 职业精神与职业生活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具有导向性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培育与弘扬疾控职业精神,教育引导全体疾控人员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更好地履行医疗行业的岗位职责,在日常医疗实践中强化自身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疾控机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疾控机构的软实力,推动疾控机构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3]。

2 80、90后疾控人的人文精神缺失

2.1 家庭道德教育淡化 80、90后的疾控人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里没有年龄相近的伙伴,缺乏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及交往经历,加之有些家长又过分溺爱,使这一批人只知道接受爱,不懂得给予爱,存在较自我、任性、责任和义务意识不强等问题,道德认知局限[4]。

2.2 中小学情商教育缺失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教育大多是以学业教育为主,忽视了相关的情商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多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考量,较少涉及情商方面[4]。故教育出来的医学生往往智商较高,情商偏低,而疾控人的工作对象是情感非常丰富的人,这就会影响到事业的发展。

2.3 医学人文教育力度不够 我国的医学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课程设置也不合理,少有的人文教育也是通过课堂教育完成,不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尤其是考核机制更注重医学生的成绩考量,造成部分医学生只关心专业知识,不重视职业精神教育,导致发生价值观错位、社会责任感缺失、诚信意识淡薄的现象。

2.4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当80、90后的医学生踏入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一些负面因素导致部分医务人员的人生价值观发生错位,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对80、90后的疾控人产生了消极影响,使他们在职业精神的认知上产生了迷惑甚至动摇。

3 充分理解疾控职业精神的深刻内涵

3.1 中国传统的医学职业精神 儒家哲学是传统医德形成的本体论、方法论和伦理学基础,儒家文化中的精髓是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现在医学领域就要求医生体恤生命、善待患者,从伦理角度去考虑病患的情感需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5]。古代医家把“仁”作为行医的前提和出发点,他们在医德实践中体现出的“仁爱救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对患者“事如慈母而有常”、“轻财如粪土”的精神风貌,精通医理、诚于医道、“慎疾慎医”的职业规范,从而体会到了道德的力量[6]。

3.2 西方的医学职业精神 在整个西方医学伦理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无不贯穿着“尊重生命”的价值理念。《希波克拉底誓言》最早提出医师最首要和最基本的就是不伤害患者。由美国医生联盟、欧洲内科医学联合会等于2002年的新千年《医师宣言》精辟地分析了医学专业精神的内涵,表达了医学行业的严格自律精神。《医师宣言》包括三项基本原则(要素),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和社会公平[7]。为落实《医师宣言》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医师宣言》还提出十条职业责任:提高业务能力、对患者诚实、为患者保密、和患者保持适当关系、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享有医疗、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公平分配、对科学知识负有责任、通过解决利益冲突而维护信任、对职责负有责任[7]。

3.3 与时俱进的医学职业精神 伴随我国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形成的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2],在卫生行业中有着长期深远影响的白求恩精神,具有时代特征的尊重科学,精益求精的医学创新精神,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特别能战斗”的拼搏精神,公平正直、患者至上的爱岗敬业精神等。

3.4 独特的疾控职业精神 疾控职业精神具有独特的文化理念,既传承老一辈防疫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又呈现蕴涵专业特色、体现当代疾控人精神风貌的精神表述。在卫生部倡导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中,各地疾控部门积极投入,认真讨论,总结凝练。如山西省的“和谐务实求精创新”,山东省的“协作奉献创新发展”,湖北省的“科学奉献凝聚超越”,河南省的“团结创新求实奋进”等,特别是上海的“曲突徙薪、博学明道、方寸纳海、健康为上”十六字精神[8]。曲突徙薪:体现疾控行业的特点、“预防为主,健康第一” 的疾控理念。博学明道:体现疾控人应有的素质和追求的目标,就是要明淡泊宁静之道、明团结协作之道、明纪律严明之道、明敢于担当之道、明守家护国之道、明甘于奉献之道。方寸纳海:体现疾控人应有的胸怀和工作态度,疾控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隐姓埋名搞防控、抛头露面救大灾。健康为上:体现疾控行业工作的目的,疾控工作涵盖了疾病发生前后各个环节,目标就是使人民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8]。

4 大力培育与弘扬疾控职业精神

4.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疾控职业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的兴国之魂,也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之魂,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培育之魂。只有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培育疾控职业精神全过程,融合到人文教育、疾控文化建设之中,以无形的感召力引领疾控人确立社会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正确分析和对待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现象,增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支持,树立和坚定正确的价值观。

4.2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疾控职业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医学职业精神的理论指导和引领作用表现在诸多方面。探究其目的而言,最主要地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这一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10]。正如感动中国华益尉的颁奖词里所说:一辈子做一件事,就是对得起患者。选择某一职业,就要自觉地接受这个职业的种种界定和约束,就要不折不扣担当这个职业的必须承接的种种责任和义务。选择成为疾控人,就是选择了从事一种默默无闻、未雨绸缪的事业,就要承受平时不易被社会和公共关注、不易成名成家,就要担当“守护健康的使命”。

4.3 以爱岗敬业展示疾控职业精神 在影响工作的“知识、技能、态度”三个重要因素中,“态度”扮演着带动的作用[9]。要敬业,首先要爱岗。态度体现职业责任心,是促进尽职尽责的精神动力。强烈的责任心和高度责任感,使疾控人面对各类突发、危险的新老传染病无所畏惧,不怕牺牲,冲在防病一线,站在患者身边,随时随地勇敢承担防病保民责。这种有作为、有担当、有奉献的敬业精神,需要自我教育和长期培养,成为了惯行动,将疾控职业精神内化于心、外塑于行。

4.4 以人文素养提升疾控职业精神 医学作为与人类社会生活关联最密切的科学,医学工作者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其工作表现和工作成果[10]。人文素养是疾控职业精神培育的基础,把思想教育的训导和文化情感的激发有效的结合起来,不断加强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除了掌握本学科技术和新进展外,还必须涉猎诸如文学、艺术、伦理、法律、心理、社会、哲学、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10],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养关怀的习惯,使每个疾控人都能在科学价值观、职业化服务态度、与人沟通能力、工作心理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等方面有较快和较全面的提高。

4.5 以精细化管理强化疾控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的培育除了灌输教育外,还需要本人的自律和制度管理适当的约束和有力激励,要将职业精神的培育融入单位内涵建设和精细化管理中。作为《医师宣言》的支持者和签署者之一,中国广大的医务人员更应积极的将这一职业理念和自我规范体现到的日常工作中[11]。要建立反映疾控职业精神的核心理念的绩效考评机制,完善医德电子档案,对接受职业道德规范和医学伦理知识培训、文明规范服务、表彰奖励及服务对象投诉情况进行记录考核,并正确运用考核结果。

作为一名新疾控人,要把自己的职业作为最值得追求的信仰,要始终怀揣热情、激情和爱投入到这项职业或信仰的追求中,将培育与弘扬疾控职业精神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全过程,传承老一辈防疫人的精神,吸收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精神,在工作中践行与弘扬疾控职业精神,用行动履行“守护健康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董浩.对医院文化与卫生职业精神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4):791-792.

[2]张茅.深化医改需要精神引领[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2,27(9):4.

[3]马晓丹,王子薇,闻德亮.加强医师职业精神建设的有效模式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1):29-31.

[4]孟令涛,赵峰,梁慧敏,等.新时期医学生职业精神自觉性培养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6):699-701.

[5]赵杰荣.《大医精诚》中职业精神的研究与探讨[J].教育研究,2013,31(5):22-23.

[6]邹苏,张宗明.中医文化伦理观念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13,26(5):56-58.

[7]王维民.实施医学生的全人教育,塑造医师职业精神[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10):732-734.

[8]傅申,戴谷,冷光鸣,等.在开展“上海疾控精神”大讨论活动中的主要做法和体会[J].中国卫生资源,2012,15(6):500-501.

[9]和新颖,李恩昌,刘庆,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2):165-166.

[10]田蕾,赵玉虹,李建国,等.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在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中的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6):553-557.

医疗卫生的基本原则范文5

[关键词] 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卫生总费用;政府卫生支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6. 026

[中图分类号] F8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6- 0037- 03

党的十七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为公共财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公共支出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加大对社会事业发展投入力度。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具有明显的准公共物品性质,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的福利,进而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实际上是一种健康的派生需求,医疗和公共卫生水平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合理的公共卫生支出关系到本国国民的医疗卫生需求的满足和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本文将以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机制为切入点,全面深入剖析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 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机制

界定公共医疗卫生的范围和具体领域,依据的基本原则是医疗产品和范围使用的外溢性和程度。①一般认为公共卫生是外溢性较强的纯粹的公共需求产品,这些项目包括:安全的饮用水、环境卫生、传染病与寄生病防治、学校卫生等,由于这些产品和服务具有受益的普遍性,很难排他,导致了私人供给不足乃至不供给,政府全面介入这些项目不会造成对私人供给的替代,因此,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公共卫生支出的主要项目。②一些医疗卫生项目,消费者在使用时其利益具有外溢性,按照边际成本定价会造成私人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偏离,完全由私人提供会引起消费不足,消费不足会导致人群健康水平的下降。

福利经济学认为,完全竞争市场是具有效率的。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众多,产品具有同质性,信息充分流动,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相比之下,在医疗卫生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医院数目有限,尤其在农村,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医疗卫生劳务具有典型的非同质性;买卖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买者信息不灵;在参加医疗保险的情况下,病人只支付费用的一部分。这些特征说明医疗卫生市场存在着市场失灵。总之,公共医疗卫生领域具有典型的外部性,并且医疗领域具有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特征,因此,这两个领域都存在着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2 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我国卫生总费用及人均卫生总费用变化趋势

国际上一般通过对卫生总费用的核算与分析来评价卫生投入的总量、构成及其效果,并将此作为制定卫生政策与发展规划的基础。所谓卫生总费用,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卫生资源消耗的货币表现。按服务提供者分类,卫生总费用包括:医院费用、护理机构费用、门诊机构费用、药品零售机构费用、公共卫生机构费用、卫生行政管理机构费用和其他卫生机构费用。这与我们所分析的医疗卫生支出口径基本一致。

如图1所示,我国卫生总费用人均卫生总费用走势大体趋同,绝对量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具体来看1990年卫生总费用为747.39亿元,人均值为65.37元。此后的10年随稳步增加,但一直处于低位运行,增幅不大。从2000年开始,卫生总费用和人均卫生总费用上升态势十分明显,绝对量几乎是一年上一个新台阶,短短10年,卫生总费用从2000年的4 586.63亿元猛增到2009年的17 541.9亿元,人均卫生总费用从2000年的361.88元猛增到2009年的1 314.3元。2010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19 603亿元,人均卫生费用1 440.3元。之所以会有如此高的增长速度,主要原因有: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人民的医疗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根本性支持。从卫生消费的一般趋势看,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居民的卫生开支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别。②卫生开支的成本随着物价水平的提高有了较大增长。③人口老龄化趋势显现。老龄群体的扩大,必然会在医疗卫生的支出方面提出更多的要求,为卫生总费用和人均卫生总费用的增加起到推力作用,另外各种新型疾病的出现,如SARS、甲流等传染性疾病,对两种费用所起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注:1990-2008年 数据来源于《2010中国统计年鉴》,2009-2010年数据来源于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10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所有数据均按当年价格计算。文中所出现的其他数据,如无特别说明,均出自于此。

2.2 卫生总费用的结构分析

医疗卫生的基本原则范文6

关键词:医院内部 控制加强

一、引言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医院的发展面临更大挑战和机遇,面对现行医疗卫生体制进行调整、改革、创新的一系列理论探索和实践举措。医院也需要不断发展,迎合时展所需。加强管理和内部控制,对医院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建立起较为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对医院的制度建设、管理结构都是一个利于完善的契机,能更合理的保证医院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和资金的有效使用,也能提供更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为提升医院经济效益打下基础。此外,内部控制的建设,也是关乎医院风险防范能力的关键,能促使医院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和为患者服务的效率。

二、医院内部控制的管理原则

(一)全面性的基本原则

医院进行内部控制需要贯穿其经济活动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覆盖经济活动涉及的各种业务事项,要符合医院发展目标,并与医院长期发展规划契合。

(二)重要性原则

医院内部控制除了要遵循全面性原则之外,还要关注重大经济活动和高风险领域经济事项,对重要方面采取严格控制措施、提高内部控制效果和效率。

(三)制衡性的基本原则

医院内部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院负责人的高度重视,并在实施中和医院内部各相关管理部门沟通、交流,在工作上达成协调、统一。医院的内部控制应当在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四)适应性原则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不断推进,医院所处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医院的内部控制应当在法规规定范围内,针对医院的实际情况,实施合理、科学的内部控制模式,并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单位经济活动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三、医院内部控制如何加强

(一)规定医院纪律与架构,加强内部环境建设与控制

要想加强医院内部控制,首先应建立规范的权责结构与议事规则,明确各个业务范畴、权限范围内的相关部门、责任人在决策、执行、监督方面的职责权限,并以制度形式加以界定,形成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规范化、标准化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医院各项经济业务必须严格执行授权审批控制程序,经过规定程序授权批准,日常业务常规授权,特殊情况特别授权,一定要做到责权对等,落实责任到部门、到人。医院在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要根据单位不同的实际情况,以权责对等的原则,对于无审批和审批权限范围以外的支出,应该要严格制止。重大事项决策要实行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擅自改变集体决策,从权利部门的源头控制风险的发生几率。

内部控制还要求加强对关键岗位的合理设置,并以制度形式明确责权,达到对不相容岗位进行分离控制,从而促进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在执行过程中就能够得到有效监督,从日常业务活动中即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

通常不相容岗位是指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与监督,以及业务经办、财产保管、会计记录一定要做到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绝不能由一个部门或者一人经办经济业务的全过程。例如,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评价一定要两两分离,财务工作中收款与会计核算、支出的申请与审批、付款的审批与执行均属不相容职务,要安排岗位交叉与分离,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工程建设中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决策、概预算的编制与审核、项目的实施与价款支付等也要分离制约,从而减少和防范舞弊。总之,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才能满足医院内部控制在体制上的基本需求。

医院还应重视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培育特色医院文化理念,倡导健康向上发展愿景,积极的价值观,开拓创新和风险防范意识,制定并实施长远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运用德才兼备全方位管理人才,率先主导垂范,规范员工行为,才能使医院在医疗服务活动中以社会责任为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及时进行风险识别分析与应对

现代社会医院的运营环境日益复杂,竞争态势愈演愈烈,要想在市场经济下站稳脚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一定要关注可能面对的内外部风险,进行准确识别,根据风险可承受度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风险应对策略。

比如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制度建设是否完善、人员配备与培训是否合理、财务信息的编报是否准确等。还要关注医院预算管理工作是否完善及时、收支管理有无归口管理与真实合法、资产管理情况是否符合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建设项目以及合同管理有无舞弊风险等。如果识别风险,就抓紧根据风险点采取应对措施,将医院可能面对的风险扼杀在形成初期。

(三)实施全方位全面预算管理,加强预算控制

在医院各项经济活动中,要对整个经济活动过程全程控制,预算管理是贯穿于经济活动全过程的最有效方法。医院应当根据全面预算管理要求,组织各项经济业务活动,并且做到一经批准下达,就要认真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