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范文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民生之本。特别是在当前我市全面推进小康建设、加快“两个率先”进程的重要时期,需要我们把“三农”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和工作思路进行认真思考、及早谋划。本文就我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定位作一浅显分析。多年来,我市各级高度重视农业发展,落实支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管理,使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具体表现为: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全市已有各类规模特色生产基地831个。建有水产养殖基地25.2万亩、毛竹18万亩、蔬菜13万亩、果品10万亩、茶叶5.3万亩、板粟5.2万亩、吊瓜2.4万亩。茶叶、板栗产量和蓄竹量均名列全省前茅。着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日趋增强。现有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20多家,年销售收入超15亿元,带动生产基地20多万亩。其中,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63家,超亿元的有3家,超5000万元的有6家,16家企业被列为省和无锡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致力拓展农业市场,产销渠道逐步拓宽。现有各类农副产品交易市场100多个,年销售农产品超16亿元;各类农民合作组织82个,省和无锡市级的示范组织13个,入社(协)农民2.5万人,年组织销售农产品7亿元;各类农民经纪人7100多人,经销各类农产品达近7亿元。有36家农业出口企业,20__年创汇达4000多万美元。加快推进农业标准,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全市已制订各类农副产品标准46只,100多家加工企业执行农产品标准244只;省级无公害农副产品生产基地48万亩,无公害农产品59个,绿色食品8个,绿色保健食品1个,有机食品9个,省级以上各类名牌产品37个。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农民增收步伐加快。20__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2.02亿元,其中多种经营产值25.23亿元,增长14.2,占农业总产值的78.8;粮食总产33.04万吨,油料总产2.71万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190元,比上年增长14.3,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6900元左右,增幅12。

纵观我文秘站网-市农业的发展,正在加快实现由数量农业向质量农业、常规农业向特色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但是,与先进地区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市的现代农业实践仅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任重道远。农业经营一体化程度不高。占农业生产主流的仍然是传统分散的小农经营。产加销、贸工农等环节是条块分割、联结松散,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加工层次低,研发能力弱;市场和流通仍然是制约农业加快发展的瓶颈。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凸现。在过去的调整中,相当一部分属于适应性调整和低水平重复,注重量与面的扩张,战略性不强,市场适应度差,经济效益不高;以“一减三免”为主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种粮效益和积极性有所提高,结构调整的空间减少、张力不足。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民专业合作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合作领域不宽,带动能力不强,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农技推广队伍老化弱化,科技研发力量不强,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的速度不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田基本水利设施薄弱,农业抗大灾的能力不强。农业生产环境亟待改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生产本身带来的污染,使脆弱的农业生态环境受到较大影响。所有这些,都制约着我市农业经营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步伐的加快,需要我们迎难而上、创新工作、着力化解。

根据我市农业发展的实际,我们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发挥优势;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集聚生产要素,转变增长方式;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全方位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突出发展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明显的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和产品,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当前,要着重做好产业化、生态化和外向化三篇大文章。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就是要在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产业,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要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主导产业培育工程。继续抓好水产、蔬菜、花卉、茶叶、吊瓜、竹制品等优势产业的发展,重点建设好丘陵山区的林茶果特色经济区、氵鬲湖沿岸的优质水产经济区、太湖沿线的无公害蔬菜经济区,构筑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带;进一步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以发展特色、壮大规模为目标,加快调整区域布局,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优势产品。要按照《宜兴市现代都市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三年实施计划》要求,建设好茶叶、吊瓜等三个重点产业、中兴农业科技等四大示范园区和盛道茶业等十大重点示范基地。

龙头企业带动工程。要致力打造“大龙头”。选择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发展实力的农业企业,采取联合重组、增资扩股等形式,继续开发项目、技改扩能,做大做强;要积极振兴“小龙头”。对特色明显、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有发展潜力的小规模加工企业,要着力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发展水平和带动作用;要加快培育“新龙头”。着力引进各种资本投入农业开发,创办农业企业,发展生产基地,促进我市水产、畜禽、果蔬、吊瓜等产业的深度加工和开发。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采取灵活的利益联结方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引导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二次分配等形式反哺农业和农民,推进产业化经营机制的完善和创新。

市场体系构建工程。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指导功能。根据我市农业产业和产品特点,悉心研究市场体系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规范运作的原则,着力建设好本地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形成完整、健全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要积极开拓外地市场。在沪宁杭、苏锡常等大中城市,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设立销售窗口,举行展销展示,建立购销合作和进驻大型超市等方法和形式,巩固和拓展本地农产品在外地市场的营销体系;要扶持培育各类农民经纪人。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技能和素质,给予帮助和支持,引导更多的农村能人参与农产品市场开拓 。

农业品牌战略工程。实施品牌战略是市场农业的必然趋向。我市目前有各类农业品牌300多个,但叫得响、影响大、知名度高的品牌很少,迫切需要整合资源优势、突出市场取向,做大做强一批农业品牌。要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特色农产品为重点,以技术创新、质量管理为手段,全面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要加快建立、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根据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及时修订、完善标准水平;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品牌投入,积极参与各类农产品评奖、评优,提高产品知名度;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功能,对我市的特色优势农产品进行全面梳理,围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要求,加大整合力度,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的组织程度,加快创建一批新品牌,巩固保持一批老品牌,尽力提升一批好品牌,打出宜兴农业的品牌优势。

农民专业合作工程。合作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从我市农业发展的现状看,要以突破农产品流通瓶颈为关键,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尊重农民市场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创新农村经营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要依托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和农技推广人员等,围绕我市农业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在信息、技术、资金、市场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各级政府应该在引导、指导、服务和协调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促进农民合作的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积极实施农业生态化,就是要以科技为依托,在确保农业安全、高效的同时,深入开展“三清”工程,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更新思想观念,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发展生态农业,是农村和农业生产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扩展和提升农业功能的需要,它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远大的发展前景。从宜兴农业发展的实践看,优化资源利用、坚持生态优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各级政府部门,要更新思想观念,增强生态意识,把它放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做好生态农业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协调工作。同时,要加强宣传引导,上下形成共识,在全市范围内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建设环境。

要重视质量安全,加强农业标准建设。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作为标准化的方向,加强标准的制订和实施,继续推进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节本增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安全系数。要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质量监测工作,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继续加强农药、肥料、兽药等农用投入品的管理,加大对高效低残留生物农药、有机肥生产的支持,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的无公害化。

要实施“三清”工程,实现农业循环发展。坚持“绿色宜兴”建设方向,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积极推广适合我市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的生态农业模式,全面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三大工程,实现增长方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推广秸秆还田,支持发展农村沼气,降低资源依存度,减少环境污染。要加大对水污染的治理,全面改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

要坚持生态与效益并重,着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我市山水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独特条件。要充分挖掘潜力、发挥优势,营造特色,做足山水文章,发展旅游观光农业。要结合《十一五》规划制订,搞好西太湖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快建设好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生态农业休闲园区和各具特色的旅游农业生产基地。同时,要建设和创办好能够让旅游观光者直接参与和享受的农家乐、垂钓场、茶艺节和杨梅节等经济旅游活动,使观光农业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范文2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忻州市作为全省农业大市,在忻州市发展现代农业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对于加快忻州现代农业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1 值得肯定的工作措施

1.1理清思路,突出重点 一是坚持重点选择。项目的选择上坚持三项原则,即: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强、受益面广。以该原则选择确定主导产业和具体项目,坚持从示范性入手,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忻、定、原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县。二是坚持严格实施。项目的实施上坚持突出主导产业,实行重点投入。立足当地资源,抓住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集中资金,重点投入,解决影响主导产业发展的重点技术难题,重点对水、电、路、气及场地硬化等公用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并为主导产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服务保障。三是坚持转变经营。突出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及联户、联营等多种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利益互动机制。

1.2规范运行,强化监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实行“中央宏观指导、地方自主选项”管理模式,全市从制度建设、责任落实、机制创新、绩效评价、监督检查等方面狠抓工作,确保支农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一是进一步加强制度约束。按要求细化和完善了相关制度,制定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的竣工验收管理办法和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二是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做到项目建设有人管,其中部分项目由县政府与实施乡镇签订了责任状,将项目建设纳入县政府对乡镇的目标考核。乡镇、村与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签订责任书,明确目标、任务、作业标准等。三是进一步创新监管方式。对项目多、资金量大、涉及面广的县实行重点监管,采取突击检查,鼓励群众监督举报等方式。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的检查验收、核查、抽查等工作。

2 目前起到的综合成效

几年来,全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十二五”时期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一是推动了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支持下,各地培育了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都具有一定地位,惠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业。二是保障了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主导产业的提质增效,为各地“米袋子”“菜篮子”产品提供了有力保障。粮食方面,各地粮食总产、单产显著提升。三是促进了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各地在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时,通过对农田水利、养殖小区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关键环节的支持,提高了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四是带动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项目的实施直接给当地农民群众带来经济利益,特别是农产品产量的增加,质量的提升,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多,都有力的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3 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

3.1高新技术应用不够 与现代农业建设要求相比,存在着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技术应用范围小,智能化微滴灌设施应用面积少,高产优质新品种储备不足,新型农业机械更新速度缓慢,新技术引进滞后等问题,要加大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无论是品种、技术、设施、设备都要大量引进、加快推广,通过科技成果促进生产发展,通过发展生产催生新的科技成果。

3.2农业专业人才缺乏 一是技术人才缺乏,技术人员存在责任心不强、现代技术掌握不够、工作不主动的问题;二是实施主体中的高素质农民缺乏,多数农民存在认识不足,不敢大胆尝试,因循守旧的心理。现代农业建设人才是关键,通过培训学习,外出考察的办法,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加其领先创业的信心。

4 促进忻州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要重点抓好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建立完善农产品销售组织及服务网络三个关键环节。推进农业龙头企业方阵建设,着力引导支持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更好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加强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农户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工商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和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

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范文3

1.制约农机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1地方财政投入不足

虽然巨野县地方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但真正投入农业机械化的比重偏低。广大农民对农业机械化补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购机补贴政策总量有限,从而影响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过程中,更是难上加难。如:自走式玉米、小麦收割机和“80型”以上大型拖拉机农民普遍反映较好,但买不起,从而影响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基础设施薄弱,普遍存在“有机无路走、机闲无处放、机坏无处修”的现象,提灌设施老化严重,田间道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严重的影响了农机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1.2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农机拥有量大幅度增长, 85%以上的农户家中都购置一些中小型农机具,但新型、复合型、高科技含量农业机械偏少,装备结构配置不合理,小型农机具重复购置现象严重,农机具配套率较低,作业规模、作业效率受到限制;适用于粮食作物的常规农机具多,满足特色农林牧业、经济作物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机具少,特别是设施农业机具少;产中作业和运输服务机械多,产前、产后机械少。

1.3机械利用率不高

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利用率和农机化水平是关键。在当前农村经济状况下,不少农民家里基本上都有一两个小型的农业机械,但配套比较低,且农机机型繁杂、机具繁多、主部件又不能兼容,同时农机具的使用受区域性或季节性影响很大,作业量不饱和,闲置时间长,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严重浪费。

1.4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与农业机械应用领域的拓展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科研创新能力比较滞后,生产能力仍然不强,农业机械与农艺措施依然存在难以衔接的问题;高性能、大功率的田间作业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发展较快,但农机装备结构依然不尽合理;耕整机械、播种机械、收割机械等田间作业机械和运输机械发展较快,畜牧业、渔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1.5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与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的建立,客观上形成了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模式,“细碎化”的小规模土地不利于田间机械作业,尤其是限制了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近年来,尽管加快了小型、微型农业机械的研发、设计、制造和推广速度,但分散经营的农户不可能家家购买,购买了农业机械的农户,作业时间相当有限,农机具大部分时间在闲置,导致农业机械的的普及率难以提高;尽管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与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之间的矛盾,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求,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2.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

2.1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健全农机化技术推广机制,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促进农机化科技进步,实现农艺与农机紧密的结合,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又一重要标志。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适应农业精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型农机产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科研、制造、教学、推广等单位紧密衔接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机化科技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通过引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手段、生产管理和生产组织水平。

2.2大力加强农机服务产业化、社会化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和农机化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机服务水平,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重点放在鼓励建立各种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和农机服务队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向专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推进农机标准化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通过市场对农机资源进行重新配置而得到有效利用,克服了农机类型配置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有利于拓宽农机化服务领域,从而实现农机规模经营,农机服务市场化,提高了农机资源的利用率,达到兴机富农的目的。目前,新型的农机经营服务模式有利于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增加农民收入,要继续扩大项目,拓宽服务范围。

2.3农业机械化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平台

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范文4

关键词:高台县;产业化;科技;新型农民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2-0006-03

近年来,高台县委、县政府按照市委“举节水旗、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以“六县”建设为目标,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强化财政支撑体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为现代农业建设从体制、机制、基础设施、科技水平、资金投入、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等方面打好了基础,同时,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高台县特色农业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带动能力不强,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商品率仍然较低等问题依然存在,从而影响和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今后,按照县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坚持一条主线,打造两张名片,突出三项重点,走好四条路子,注重五个结合,推进六县建设”的总体思路,如何走好“资源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经济产业化、产业标准化”的路子,加快“现代农业县”建设,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抓好落实。

1 坚持把改善农业装备条件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

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抓好以农田、水利、交通、生态、农村沼气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产业化基地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配套到哪里。

1.1 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水利化程度

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继续搞好农田水利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强化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步伐。重点实施好节水灌溉、基本农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中低产田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

1.2 抓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

加大技术、资金支持力度,高度重视村庄建设规划;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大力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逐步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加强农村通讯、广播、电视等设施建设,加快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完善农网改造工程,着力解决生产、生活用电问题。通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条件,突破城乡界限,努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2 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

区域布局、合理规划是提升现代农业规模效益的客观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最佳适宜区和效益优先原则,按照“做优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发展循环农业”的要求和“突出特色、规划先行、注重规模、相对集中”的思路,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2.1 巩固提升支柱产业

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发展壮大蔬菜、制种、加工番茄、棉花等农业主导产业。打好设施农业和制种产业“两张牌”。设施农业上,以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园区智能温室和工厂化育苗中心为重点,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思路,挖掘和提升蔬菜产业发展潜力。抢抓省上扶持蔬菜产业发展的机遇,继续加大财政对设施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坚持规模扩张与提质增效并举,着力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加快优良品种、集约化育苗、防寒增温、钢架大棚蔬菜延后栽培、高效农田节水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大力发展蔬菜分级包装和贮运保鲜技术。转变服务职能,从抓生产向生产、营销并重转变。成立蔬菜出口公司,注册高台蔬菜产地标志,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进行采收、分级、加工、包装和销售,提升产品档次,扩大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巩固和开拓新疆市场,开辟中亚和欧洲蔬菜出口创汇新通道。在王马湾村建设绿色、有机蔬菜出口生产示范点,引进美国尖椒、以色列西红柿、荷兰黄瓜等出口蔬菜新品种。加快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扶持农产品冷藏保鲜储运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加工企业、超市、批发市场建立直销网络,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将优势、特色蔬菜打入超市。鼓励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和注册蔬菜商标,提升高台蔬菜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运销协会,发展订单蔬菜生产,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制种产业上,充分利用好“张掖玉米种子”这块“金子招牌”,严格推行种子生产基地认证制度,严把企业准入关口,促进制种基地向优势企业集中。引导和鼓励制种企业加快建设果穗烘干、脱粒、精选、计量、包装等成套流水加工设备,提高生产加工能力。加快制种企业的兼并重组,成立种业集团,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增强发展后劲。充分发挥种业协会监督、监管作用,提高群众诚信意识,完善利益分配调节机制。加强联合执法,严厉打击抢撬基地、私留倒卖、抢购套购种子等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监管长效机制,促进制种产业持续发展。

2.2 培育新兴特色产业

要立足资源特色、围绕市场需求的同时着眼综合效益,从区域布局、品种结构上培育壮大马铃薯、黑番茄、旱地谷子、小杂粮等一批新兴特色产业,力争做到品质高调、结构优调。积极引进、消化、推广优质马铃薯、特色蔬菜、旱地谷子、小杂粮等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实现优质农产品量的扩张、提质,促进效益农业、绿色农业和特色农业有大的发展。

2.3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加大废旧农膜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强重大农业病虫害预警预报和植物检疫工作,严把农产品运输检疫和农作物产地检疫关口,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系统防治。加快农村清洁能源推广,实施农村沼气巩固提升工程,坚持“抓建设、抓管理、抓质量、抓投入、抓服务”5措并举、系统措施,新建农村沼气600户,开展农村沼气“大培训、大回访”活动,搞好对历年修建沼气池的走访调查和恢复利用,提高沼气池使用率。进一步完善和推进“一池三改”农村沼气建设,大力推广“畜—沼—菜”、“畜—沼—果”和“畜—沼—粮”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人畜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建立以“种植业—养殖业—沼气(能源)—种植业”为一体的小型循环农业产业链,解决农村家庭生活及照明的能源问题,促进种养业的发展。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发展养殖小区大型沼气项目,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能力。 褡ㄒ岛献魃缬爰庸て笠怠⒊小⑴⑹谐〗⒅毕纾埂芭越印保攀啤⑻厣卟舜蛉氤小9睦现の薰Α⒙躺⒂谢卟撕妥⒉崾卟松瘫辏嵘咛ㄊ卟说氖谐≌加新屎椭取9睦┟褡ㄒ岛献髯橹⒘菲笠怠⒃讼幔⒄苟┑ナ卟松敌型骋还芾恚骋幌邸V浦植瞪希浞掷煤谩罢乓从衩字肿印闭饪椤敖鹱诱信啤保细裢菩兄肿由厝现ぶ贫龋习哑笠底既牍乜冢俳浦只叵蛴攀破笠导小R己凸睦浦制笠导涌旖ㄉ韫牒娓伞⑼蚜!⒕ ⒓屏俊暗瘸商琢魉庸ど璞福岣呱庸つ芰Α<涌熘浦制笠档募娌⒅刈椋闪⒅忠导牛蟹⒕哂凶灾髦恫ǖ挠帕计分郑銮糠⒄购缶ⅰ3浞址⒒又忠敌峒喽健⒓喙茏饔茫岣呷褐诔闲乓馐叮晟评娣峙涞鹘诨啤<忧苛现捶ǎ侠鞔蚧髑狼嘶亍⑺搅舻孤簟⑶拦禾坠褐肿拥任シㄐ形⒔∪喙艹ばЩ疲俳浦植党中⒄埂br>

2.2 培育新兴特色产业

要立足资源特色、围绕市场需求的同时着眼综合效益,从区域布局、品种结构上培育壮大马铃薯、黑番茄、旱地谷子、小杂粮等一批新兴特色产业,力争做到品质高调、结构优调。积极引进、消化、推广优质马铃薯、特色蔬菜、旱地谷子、小杂粮等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实现优质农产品量的扩张、提质,促进效益农业、绿色农业和特色农业有大的发展。

2.3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加大废旧农膜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强重大农业病虫害预警预报和植物检疫工作,严把农产品运输检疫和农作物产地检疫关口,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系统防治。加快农村清洁能源推广,实施农村沼气巩固提升工程,坚持“抓建设、抓管理、抓质量、抓投入、抓服务”5措并举、系统措施,新建农村沼气600户,开展农村沼气“大培训、大回访”活动,搞好对历年修建沼气池的走访调查和恢复利用,提高沼气池使用率。进一步完善和推进“一池三改”农村沼气建设,大力推广“畜—沼—菜”、“畜—沼—果”和“畜—沼—粮”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人畜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建立以“种植业—养殖业—沼气(能源)—种植业”为一体的小型循环农业产业链,解决农村家庭生活及照明的能源问题,促进种养业的发展。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发展养殖小区大型沼气项目,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能力。

存入我的阅览室

3 坚持把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

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也是农村发展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根本性的大事,也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3.1 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产业化的发展动力

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种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将分散的农产品联合进入市场,从而实现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依托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坚持走“高位起步、多元投入、择优扶强”的思路,加大引进和培育力度,逐步形成规模较大、管理科学、技术先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集群,真正带动全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对农业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实行税收、土地优惠。在项目安排及水、电、路等方面给予倾斜和照顾,整合农业资金,实行项目与产业挂钩,重点产业重点扶持。

3.2 建设生产基地,夯实产业化的发展基础

基地是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是龙头企业和市场的“第一车间”。集中力量发展壮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提高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水平,实现“建设一个、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目标。新坝乡重点发展反季节温室葡萄、马铃薯和旱地谷子;骆驼城乡重点发展精品玉米制种;南华镇重点发展玉米制种和蔬菜;巷道乡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合黎乡重点发展玉米制种和设施蔬菜、露地蔬菜,宣化镇重点发展玉米制种和棉花;黑泉乡重点发展棉花和加工番茄;罗城乡重点发展棉花、加工番茄和瓜菜制种。同时在新坝乡积极发展燕麦,在黑河两岸发展小杂粮。使蔬菜面积达到5 333.33 hm2、加工番茄2 333.33 hm2、制种6 666.66 hm2、棉花3 333.33 hm2、葡萄2 000 hm2、马铃薯1 000 hm2、燕麦1 333.33 hm2、小杂粮1 333.33 hm2。使优势产业向优势基地集中,各产业特色鲜明,市场竞争能力增强,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23 333.33 hm2以上。

3.3 规范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积极探索建立有效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使农村有限的土地,在农民自愿互利的原则下依法、有偿、合理地进行流转,使土地的合理流转与农产品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的发展、产业链的延伸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4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强化产业化的发展保障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完善的运转约束机制,协调好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利益关系,解决好利益分配问题,实现企业、农户、专合组织经济利益最大化。企业和农村专合组织要让利于民,积极探索和推广符合实际、有效的利益联动机制,努力构建多赢格局。

3.5 建设质量标准体系,提高产业化的发展水平

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技术规程的宣传与培训,认真实施好张掖市农业局组织起草的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的5类56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严格执行检验制度,完善农产品检测检验手段,对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的给予奖励;强化蔬菜出口创汇能力建设,对蔬菜出口创汇给予奖励;强化以标准育品牌、以质量创品牌、以品牌争市场的意识,鼓励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优势农产品进行商标注册,在取得品牌的基础上争创名牌;积极探索市场准入制度,对获得认证的农产品优先进入市场,鼓励龙头企业到国内外展示、展销品牌产品,对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给予奖励。

4 坚持把科技推广和运用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灵魂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科技为支撑,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4.1 加大农业科技服务力度

加大优质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积极研究与之相配套的丰产栽培技术,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县、乡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增强县级信息平台、村级信息服务点、市场信息监测点和“农信通”的建设,不断拓展和更新信息资源,扩大信息容量,为农业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广泛宣传贯彻有关农业的法律法规,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坚决打击各种坑农害农行为,切实保护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4.2 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力度

产、学、研协作结合,加强与省农科院、省农大等科研院校的联系,采用技物结合、土地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多渠道与科研院校合作,建基地、办企业,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针对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需求开展科技承包服务,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4.3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改善设施条件和人员待遇,提高人员素质。加快构建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继续聘请农民科技指导员,提高补助标准,脱产开展工作。

5 坚持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增加投入,抓好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组织实施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程”和“群众创家业工程”,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3 坚持把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

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也是农村发展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根本性的大事,也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3.1 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产业化的发展动力

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种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将分散的农产品联合进入市场,从而实现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依托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坚持走“高位起步、多元投入、择优扶强”的思路,加大引进和培育力度,逐步形成规模较大、管理科学、技术先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集群,真正带动全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对农业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实行税收、土地优惠。在项目安排及水、电、路等方面给予倾斜和照顾,整合农业资金,实行项目与产业挂钩,重点产业重点扶持。

3.2 建设生产基地,夯实产业化的发展基础

基地是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是龙头企业和市场的“第一车间”。集中力量发展壮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提高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水平,实现“建设一个、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目标。新坝乡重点发展反季节温室葡萄、马铃薯和旱地谷子;骆驼城乡重点发展精品玉米制种;南华镇重点发展玉米制种和蔬菜;巷道乡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合黎乡重点发展玉米制种和设施蔬菜、露地蔬菜,宣化镇重点发展玉米制种和棉花;黑泉乡重点发展棉花和加工番茄;罗城乡重点发展棉花、加工番茄和瓜菜制种。同时在新坝乡积极发展燕麦,在黑河两岸发展小杂粮。使蔬菜面积达到5 333.33 hm2、加工番茄2 333.33 hm2、制种6 666.66 hm2、棉花3 333.33 hm2、葡萄2 000 hm2、马铃薯1 000 hm2、燕麦1 333.33 hm2、小杂粮1 333.33 hm2。使优势产业向优势基地集中,各产业特色鲜明,市场竞争能力增强,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23 333.33 hm2以上。

3.3 规范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积极探索建立有效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使农村有限的土地,在农民自愿互利的原则下依法、有偿、合理地进行流转,使土地的合理流转与农产品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的发展、产业链的延伸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4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强化产业化的发展保障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完善的运转约束机制,协调好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利益关系,解决好利益分配问题,实现企业、农户、专合组织经济利益最大化。企业和农村专合组织要让利于民,积极探索和推广符合实际、有效的利益联动机制,努力构建多赢格局。

3.5 建设质量标准体系,提高产业化的发展水平

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技术规程的宣传与培训,认真实施好张掖市农业局组织起草的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的5类56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严格执行检验制度,完善农产品检测检验手段,对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的给予奖励;强化蔬菜出口创汇能力建设,对蔬菜出口创汇给予奖励;强化以标准育品牌、以质量创品牌、以品牌争市场的意识,鼓励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优势农产品进行商标注册,在取得品牌的基础上争创名牌;积极探索市场准入制度,对获得认证的农产品优先进入市场,鼓励龙头企业到国内外展示、展销品牌产品,对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给予奖励。

4 坚持把科技推广和运用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灵魂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科技为支撑,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4.1 加大农业科技服务力度

加大优质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积极研究与之相配套的丰产栽培技术,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县、乡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增强县级信息平台、村级信息服务点、市场信息监测点和“农信通”的建设,不断拓展和更新信息资源,扩大信息容量,为农业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广泛宣传贯彻有关农业的法律法规,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坚决打击各种坑农害农行为,切实保护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4.2 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力度

产、学、研协作结合,加强与省农科院、省农大等科研院校的联系,采用技物结合、土地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多渠道与科研院校合作,建基地、办企业,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针对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需求开展科技承包服务,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4.3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改善设施条件和人员待遇,提高人员素质。加快构建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继续聘请农民科技指导员,提高补助标准,脱产开展工作。

5 坚持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增加投入,抓好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组织实施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程”和“群众创家业工程”,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存入我的阅览室

3 坚持把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

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也是农村发展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根本性的大事,也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3.1 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产业化的发展动力

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种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将分散的农产品联合进入市场,从而实现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依托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坚持走“高位起步、多元投入、择优扶强”的思路,加大引进和培育力度,逐步形成规模较大、管理科学、技术先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集群,真正带动全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对农业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实行税收、土地优惠。在项目安排及水、电、路等方面给予倾斜和照顾,整合农业资金,实行项目与产业挂钩,重点产业重点扶持。

3.2 建设生产基地,夯实产业化的发展基础

基地是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是龙头企业和市场的“第一车间”。集中力量发展壮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提高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水平,实现“建设一个、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目标。新坝乡重点发展反季节温室葡萄、马铃薯和旱地谷子;骆驼城乡重点发展精品玉米制种;南华镇重点发展玉米制种和蔬菜;巷道乡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合黎乡重点发展玉米制种和设施蔬菜、露地蔬菜,宣化镇重点发展玉米制种和棉花;黑泉乡重点发展棉花和加工番茄;罗城乡重点发展棉花、加工番茄和瓜菜制种。同时在新坝乡积极发展燕麦,在黑河两岸发展小杂粮。使蔬菜面积达到5 333.33 hm2、加工番茄2 333.33 hm2、制种6 666.66 hm2、棉花3 333.33 hm2、葡萄2 000 hm2、马铃薯1 000 hm2、燕麦1 333.33 hm2、小杂粮1 333.33 hm2。使优势产业向优势基地集中,各产业特色鲜明,市场竞争能力增强,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23 333.33 hm2以上。

3.3 规范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积极探索建立有效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使农村有限的土地,在农民自愿互利的原则下依法、有偿、合理地进行流转,使土地的合理流转与农产品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的发展、产业链的延伸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4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强化产业化的发展保障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完善的运转约束机制,协调好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利益关系,解决好利益分配问题,实现企业、农户、专合组织经济利益最大化。企业和农村专合组织要让利于民,积极探索和推广符合实际、有效的利益联动机制,努力构建多赢格局。

3.5 建设质量标准体系,提高产业化的发展水平

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技术规程的宣传与培训,认真实施好张掖市农业局组织起草的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的5类56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严格执行检验制度,完善农产品检测检验手段,对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的给予奖励;强化蔬菜出口创汇能力建设,对蔬菜出口创汇给予奖励;强化以标准育品牌、以质量创品牌、以品牌争市场的意识,鼓励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优势农产品进行商标注册,在取得品牌的基础上争创名牌;积极探索市场准入制度,对获得认证的农产品优先进入市场,鼓励龙头企业到国内外展示、展销品牌产品,对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给予奖励。

4 坚持把科技推广和运用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灵魂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科技为支撑,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4.1 加大农业科技服务力度

加大优质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积极研究与之相配套的丰产栽培技术,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县、乡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增强县级信息平台、村级信息服务点、市场信息监测点和“农信通”的建设,不断拓展和更新信息资源,扩大信息容量,为农业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广泛宣传贯彻有关农业的法律法规,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坚决打击各种坑农害农行为,切实保护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4.2 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力度

产、学、研协作结合,加强与省农科院、省农大等科研院校的联系,采用技物结合、土地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多渠道与科研院校合作,建基地、办企业,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针对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需求开展科技承包服务,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4.3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改善设施条件和人员待遇,提高人员素质。加快构建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继续聘请农民科技指导员,提高补助标准,脱产开展工作。

5 坚持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增加投入,抓好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组织实施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程”和“群众创家业工程”,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3 坚持把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

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也是农村发展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根本性的大事,也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3.1 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产业化的发展动力

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种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将分散的农产品联合进入市场,从而实现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依托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坚持走“高位起步、多元投入、择优扶强”的思路,加大引进和培育力度,逐步形成规模较大、管理科学、技术先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集群,真正带动全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对农业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实行税收、土地优惠。在项目安排及水、电、路等方面给予倾斜和照顾,整合农业资金,实行项目与产业挂钩,重点产业重点扶持。

3.2 建设生产基地,夯实产业化的发展基础

基地是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是龙头企业和市场的“第一车间”。集中力量发展壮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提高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水平,实现“建设一个、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目标。新坝乡重点发展反季节温室葡萄、马铃薯和旱地谷子;骆驼城乡重点发展精品玉米制种;南华镇重点发展玉米制种和蔬菜;巷道乡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合黎乡重点发展玉米制种和设施蔬菜、露地蔬菜,宣化镇重点发展玉米制种和棉花;黑泉乡重点发展棉花和加工番茄;罗城乡重点发展棉花、加工番茄和瓜菜制种。同时在新坝乡积极发展燕麦,在黑河两岸发展小杂粮。使蔬菜面积达到5 333.33 hm2、加工番茄2 333.33 hm2、制种6 666.66 hm2、棉花3 333.33 hm2、葡萄2 000 hm2、马铃薯1 000 hm2、燕麦1 333.33 hm2、小杂粮1 333.33 hm2。使优势产业向优势基地集中,各产业特色鲜明,市场竞争能力增强,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23 333.33 hm2以上。

3.3 规范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积极探索建立有效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使农村有限的土地,在农民自愿互利的原则下依法、有偿、合理地进行流转,使土地的合理流转与农产品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的发展、产业链的延伸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4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强化产业化的发展保障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完善的运转约束机制,协调好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利益关系,解决好利益分配问题,实现企业、农户、专合组织经济利益最大化。企业和农村专合组织要让利于民,积极探索和推广符合实际、有效的利益联动机制,努力构建多赢格局。

3.5 建设质量标准体系,提高产业化的发展水平

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技术规程的宣传与培训,认真实施好张掖市农业局组织起草的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的5类56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严格执行检验制度,完善农产品检测检验手段,对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的给予奖励;强化蔬菜出口创汇能力建设,对蔬菜出口创汇给予奖励;强化以标准育品牌、以质量创品牌、以品牌争市场的意识,鼓励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优势农产品进行商标注册,在取得品牌的基础上争创名牌;积极探索市场准入制度,对获得认证的农产品优先进入市场,鼓励龙头企业到国内外展示、展销品牌产品,对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给予奖励。

4 坚持把科技推广和运用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灵魂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科技为支撑,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4.1 加大农业科技服务力度

加大优质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积极研究与之相配套的丰产栽培技术,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县、乡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增强县级信息平台、村级信息服务点、市场信息监测点和“农信通”的建设,不断拓展和更新信息资源,扩大信息容量,为农业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广泛宣传贯彻有关农业的法律法规,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坚决打击各种坑农害农行为,切实保护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4.2 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力度

产、学、研协作结合,加强与省农科院、省农大等科研院校的联系,采用技物结合、土地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多渠道与科研院校合作,建基地、办企业,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针对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需求开展科技承包服务,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4.3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改善设施条件和人员待遇,提高人员素质。加快构建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继续聘请农民科技指导员,提高补助标准,脱产开展工作。

5 坚持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

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范文5

关键词:农业保险 发展历史 现状分析 保险立法

我国历史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在各种经济成分中占比较重。然而我国又是世界范围内遭受自然灾害最多、造成灾害损失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研究如何转移农业生产中的风险,保护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利益不受损失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保险是指种植行业、养殖行业在生产、抚育、成长中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经济补偿的一种。保险公司通过保险的形式,将保费进行集中,在事故发生后,补偿给受损单位或个人,以防生产链的断裂造成连锁损失,使得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我国的农业保险始于1950年,曾一度中断,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逐渐开始恢复。自1982年起,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各地的分公司开始了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的试办,1986年,新疆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开始开展农业保险。在这之后,多种保险形式纷纷出现,掀起了各地的农业保险的热潮。之后,由于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不稳定,农业保险呈现萎缩的趋势。21世纪以来,中央也逐渐开始重视起“三农”问题,使农业保险制度逐步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之一。 近30年来,我国的农业保险在困境中蹒跚前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险种的不断丰富,保险范围的不断扩大,保险收入的大幅增长等。2009年7月20日,时任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主席吴定富在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保险。仅2009年上半年,农业保险承保各类农作物3.5亿亩,参保农户6152万户次,承担种植业、养殖业风险责任金额1436.5亿元,累计赔付34.1亿元。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还处于地下水平,发展也是极不稳定的,承保范围相对而言较小,市场份额也不大,险种同市场需求也是不相适应的。农业保险如此现状,引人深思。我们知道,农业生产的巨大风险,较高的保险赔偿率以及较高的赔偿率必然导致农业保险的保费高于农民的心理预期,使得更多的农民买不起保险,不愿意购买保险,因此我国的农业保险一直俳徊于日益萎缩的怪圈,农业保险的发展幅度和发展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

调查发现,我国农业保险法律缺失,农业保险法几近空白,我国现行的《保险法》对农业保险尚未涉及,只有《农业法》对农业保险有所涉及,其中第16条清楚地界定了“农业保险应按政策性保险来实施,国家鼓励和支持建立互助合作性保险组织,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但对业务的建立和开展方式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我国政府对农业保险缺乏应有的重视,加之农民参保意识淡薄、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农业保险赔付率高、农业保险市场供给主体数量少等因素,导致农业保险在我国推行发展缓慢。

我国要想使农业保险得以健康发展,使其在减轻农业灾害损失、保持农村稳定等作用得以发挥,应让政府发挥其主导作用,可以采取强制性的措施用以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支持。此外,国家应注重农业保险的立法问题,用明文法律形式来明确农业保险的地位、性质和作用以及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中应履行的职能,来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宣传,加强群众对农业保险的认识,让农民了解农业保险,懂得投保、索赔、防灾防损常识,提高其投保积极性。考虑到农业本身的特殊性质,农业保险的开展方式不能等同于一些常规保险,应当建立多层次的保险体系与风险分担方式,还应加入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参与和风险防范。农业是一种产业部门,但也是典型的公共部门,需要有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共同来分散、转移和分担风险的系统来作保障。政府要鼓励农业技术创新,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使更多的农民有经济能力参与农业保险。我国还应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农业保险经营体系,对近几年的农业保险试点情况进行总结,因地制宜的建设农业保险制度模式。同时,国家还可以对农业保险给予金融及再保险的支持,农业保险的保险人因巨大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可通过再保险方式进行摊回。

我国现阶段开展农业保险主要依托于当地政府,只有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水平、自然灾害特点,来制定相适应的农业保险政策,才能满足当地最广大农民的需求,才能使农业保险不断发展壮大。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农业保险事业也一定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琴英.我国农业保险及其风险分散机制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7

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范文6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创新

一、主要做法

(1)在发展布局上,着力打造四大板块。一是东部现代畜牧业板块。在东部规划发展奶牛、肉牛、肉禽等规模养殖,吸引了新加坡澳亚、印尼佳发等国际知名农牧企业来此落户投资。目前,由新加坡澳亚集团在河口投资建设的第一个万头奶牛牧场――仙河澳亚现代牧场已竣工投产,澳亚集团在河口投资建设的第二个万头奶牛牧场?――神州澳亚现代牧场以及印尼佳发集团投资建设的3万头肉牛养殖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二是北部高效生态渔业板块。河口区在北部沿海规划建设了包括浅海、滩涂各50万亩的百万亩高效生态渔业示范区,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投资65.6亿元,打造集浅海护养、海参养殖、盐业开发于一体的全国规模最大的滨海渔业样板区。三是西部未利用地开发板块。依托全区161万亩未利用地,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新户未利用地开发项目,计划用三年时间,投资4.97亿元,开发未利用地10.28万亩,新增耕地3.86万亩。四是中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板块。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业,并注重前后延伸相关配套产业,逐步形成从新品研发、种苗繁育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体系。目前,已实施了黄河口农产品精深加工园、黄河方舟食品科技园、晨阳菌业等一批重大项目。

(2)在经营主体上,着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三大主体。一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和培育力度,先后引进了新加坡澳亚、江西正邦等一批外来龙头企业,培育了晨阳菌业、通和水产等一批当地龙头企业。去年,全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8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15家,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二是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社。坚持数量、质量同步提升,在引导发展专业合作社、增加合作社数量的同时,开展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活动和示范社创建行动,增强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和带动能力。三是逐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对农民的直接引领作用,着力培育产业结构调整典型村和专业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区各类专业村达79个。今年4月,河口区又设立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项用于扶持能够给村集体带来持续收益的发展项目。

(3)在制度创新上,着力突破土地、金融、科技三大要素。一是推动土地规模流转。研究制定了鼓励流转的政策,对按照农业规划从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流转土地500亩以上、签订10年以上合同并经农经部门认可的,区政府按每亩每年400元给予农户补助,既减轻了企业(大户)流转土地的负担,又增加了群众收入、激发了群众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全区土地流转呈现出从自发向自觉流转、从分散零星向大面积大规模流转转变的趋势。二是强化金融扶持。对辖区内相关银行新增贷款中用于支农资金的比例予以明确规定,并纳入考核范围。创新金融服务,在义和镇试行乡镇财政出资200万元作为担保资金,协调银行以7%的利率发放贷款2000万元。加强融资担保平台建设,组建惠农担保公司,2012年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加大户等近60家经营主体提供互助资金120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9000万元。三是着力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去年引进优良品种及栽培技术12个、推广新技术10项、建设科技示范基地10处。

二、主要特点

河口区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项目投资大。河口区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产业招商、专业招商等措施,引进实施了一批投资大、规模大的“大块头”项目。例如,新加坡澳亚集团投资7000万美元建设的仙河澳亚现代牧场目前存栏奶牛已达1.13万头,投资5亿元的神州澳亚现代牧场设计存栏1.7万头。印尼佳发集团投资3.7亿元的肉牛养殖项目,建成后年存栏肉牛可达3万头。江西正邦集团投资16.48亿元的生态农业产业园,将建成100万头生猪养殖、10万亩高效规模化种植、30万只种鸭和30万只种鸡养殖基地。投资5.6亿元的黄河方舟食品科技园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屠宰商品鸡鸭1.2亿只,加工成品鸡鸭7200万只,流通冷冻禽肉150万吨。总体看,这些“大块头”的项目,涵盖了种养加各个环节,遍布于河口“四大板块”,无论对河口农业的发展,还是对全市农业的发展来说,都可谓是“龙头”,发挥着重要的带动和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