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范文1

关键词:高职数学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215-01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植,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生源不断扩大,在校人数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招生范围都已经面向全国。生源来源渠道多,入学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通过对入校新生高考数学成绩摸底调查,笔者发现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加上高职院校数学教学课时一再减少、相邻两次上课时间间隔长, 学生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及学习能力较弱, 学习方法不科学,往往容易遗忘前面学习的知识,导致后期学习衔接不上,学习吃力,学起来毫无兴趣,甚至有少数学生放弃了数学知识的学习。本文采用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学生为样本,进行研究。

二、因材施教策略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学生家庭和社会背景差别的扩大而日益显著。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专业不同”、“习惯不同”、“喜好不同”、“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率不同”、“学习效果不同”等方面。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即使是同一专业的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也是多样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等方面都必须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

三、因材施教策略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教师个性化教学理念的树立

五个手指各有长短,缺一不可。高职学生是各不相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爱好、习惯和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达方式。教师应具有“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理解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力所能及的发展”这样的理念。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学习。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最近发展区域,不同的学生其发展区域也不相同,但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若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就可以使每一个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的发展。

2.进行专业调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笔者通过对学院会计一系、会计二系、商贸旅游系、财税金融系、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六个系的专业教师进行走访和交流,采取按专业需求、就业需求设置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分为四个模块,即基础通用模块:一元微积分、专业应用模块一:线性分析基础、专业应用模块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实验拓展模块:数学实验一:matlab软件入门及其在微积分中的应用;数学实验二:线性代数、线性规划问题的matlab求解;数学实验三:利用matlab求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和进行统计推断。其中基础通用模块和数学实验一针对除外语专业外的所有大一学生开设,专业应用模块一和数学实验二面向商贸旅游系、经济管理系和信息工程系大一学生开设,专业应用模块二和数学实验三的授课对象为会计一系、会计二系和财税金融系大一学生。

3.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3.1学习要求因人而异

根据对学生的调研,教师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三个层次:①基础薄弱,接受能力弱,学习兴趣低,成绩差;②基础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③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当然,学生的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时关注学生层次的变化,及时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和目标。优秀学生提醒他们不能满足于课堂学到的知识,推荐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数学课外书,鼓励他们挑战难题、拓宽知识面,参加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中等学生鼓励他们保持现有的数学水平,争取更大进步;基础薄弱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做练习,掌握基本知识点和方法,争取达到平均水平;鼓励好学生帮助后进学生,给予奖励机制。

3.2教师授课精讲多练

高职数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练习实践,才会发现问题,才能真正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运用和深化,十分重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授中要做到多练、勤练。当然,要给学生练习的时间,教师讲课一定要主次分明,重、难点突出。对于重点、难点的地方教师要深入浅出,讲得通俗易懂。对于次要、简单的地方可以略讲甚至不讲,留给学生自学。课堂上只有精讲,才能给学生留出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练习,教师才能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通过教学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3作业布置体现因材施教

设计课堂和课外作业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习题、提高性习题和拓展性习题。①组学生的任务是完成基础练习;②组学生在做完基础练习的基础上,要求选做部分提高练习和拓展练习;③组学生全做,要求将提高性习题和拓展性习题的解题过程详细写出。通过作业分层设计,要求各组学生做相应的练习,在完成本组练习后,再做下一组练习。对完成正确的学生,教师要加以表扬和鼓励,尤其是①组学生,即使做对一题,教师也要及时给予表扬,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

3.4课堂提问讲究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策略的实施,除注意科学性及艺术性外,还必须使所提问题与被问对象相匹配。①组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足,教师要予以特别关注,鼓励他们主动提问;③组学生的悟性好,解题能力强,可多提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问题,必要时教师还需给予适当提示。给出问题时,一般应先易后难,逐步提高,①组排在前,②组次之,③组排在最后。对基础题目设问,应提问①组学生;对提高性题目的设问,可以问②组学生,也可问①组较好的学生,若回答得对,应给予表扬鼓励;对于综合性强的拓展题,同样可以提问②组中较好的学生,如果回答不上来,再由③组学生来回答。通过提问,应使②、③组学生的答问对①组学生有所启发帮助,③组学生的答问使教学内容得以深化和拓展。

3.5考核评价多元化,考核要求因人而异

为了全面考核和客观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状况,笔者在高职数学教学中采取了多元考核方案:注重学习过程考核,增加平时考核的密度和权重。平时成绩占40%,包括考勤、课堂纪律情况、课堂讨论、回答问题、课堂测验、期中测验、作业成绩和数学论文等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60%,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其中,在考勤、纪律方面对三组学生考核要求一样,但在答题、测验和作业等方面的考核则因人而异。以考核作业完成质量为例,教师每次布置适量作业,要求学生保证质量,独立按时完成。在质、量、时三方面进行考核。要求①组学生完成基本题,②组学生完成基本题和中等题,③组学生全部完成,重点完成难度较大的课外题和数学论文,论文内容为所学的数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自身体会,要求学生走出课堂,经过调查得出自己的结论。对于学生在作业中的新颖想法和独特思路在考核中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对及时订正做错的作业的学生给予表扬。多元考核方案注重知识能力和应用能力,兼顾学习过程考核,学期总评成绩按公式“学期总评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计算。

四、结语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关爱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便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爱屋及乌,就会喜欢数学这门课程,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此外,高职学生在中学很少受到数学老师的青睐,因此教师多鼓励学生、表扬学生,让他们重新恢复对数学的信心,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德然,骈俊生,程向阳,马敏.素质教育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2]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朱莉莉.浅谈中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生数理化,2011(11).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范文2

一、计算引入,突出理字

在计算教学中,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重点。在课堂中,针对计算教学的引入环节,教师要从算理入手,突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导入,以免造成混淆,以至于形成负迁移。如在教学“一位数乘两位数”时,出示应用问题:上衣每件45元,5件上衣多少钱?我先让学生从乘法的意义入手,看看怎么口算更简便,由此引出课题,进而优化算法,让学生对竖式当中的数位对齐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可以从算理到计算方法,步步深入,层层理解把握。

这样的导入方式,既能够保证知识间的联系,又能让学生展开联想,突出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二、概念引入,突出激字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和系统性,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有着明显的冲突,由此造成了学生对数学课堂的枯燥之感。很多学生不喜欢上数学课,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就在于此。为此,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巧加引导,顺应学生的感性认知,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生动的话题,重点突出一个“激”字,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把概念课上“活”。

如在教学“认识厘米”时,为了让学生建立对长度单位的统一标准这个概念,我精心设计了话题:黑猫警长收到线索,说老鼠一只耳偷了山羊的珠宝,立刻展开调查,结果一只耳很快就招供了。他告诉黑猫警长赃物就藏在黑山后的一棵大树下,从左边的石头数8个脚长的距离。结果黑猫警长到达那里之后,却迟迟找不到赃物。难道是一只耳在说谎?到底为什么呢?故事刚讲到这里,学生立刻有了兴趣,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更急于想要知道问题的答案。由此我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后再接续故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黑猫警长迅速将一只耳带到了现场,结果果然在距离一只耳8个脚长那里,找到了偷盗藏匿的珠宝。请问你答对了吗?为什么?

通过这样的新课引入方式,学生对问题充满了好奇和新鲜,乐于想要探寻答案,能够一步步在数学的海洋中探寻,情绪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为新知的讲授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三、几何引入,突出动字

几何课堂的立体抽象,是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的重要原因。在小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入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转化,使其更好地理解立体空间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几何概念的引入,巧加设计,突出一个“动”字,着重指导学生会动手、会操作,能动手、能操作,从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先出示问题:三角形有几条边?(三条边)是不是只需要3根小棒就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呢?大家猜想一下。学生对此有两种看法:能拼成,不能拼成。到底结果如何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此时我让学生拿出所用的学具,一些具有长度单位的小棒,或者是吸管,然后自我选择,进行三角形的围摆,展开操作探究活动:看看怎么才能摆出一个三角形,怎么摆不出一个三角形,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围成三角形必需的条件。

在这个操作过程中,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操作,记录数据并列出一个表格,而后根据表格进行比对探究和交流探讨。操作中学生自主探究,有的能够拼出三角形,有的拼不出三角形,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将拼出来的三角形的三边长度统计出来,再将拼不成三角形的三边长统计出来,这样学生就养成了动手操作、动手记录,同时又在操作中养成了思考的好习惯,有助于建构几何概念。

四、应用引入,突出构字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编排,遵循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典型的原则,这充分体现出了数学知识间的系统性和结构性。在小学数学知识系统中,具有特定的结构特征。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材的特有结构,在应用题的教学导入环节中巧加引导、善加设计,突出一个构字。

如在教学低年级应用问题时,要注重对学生的直观导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够对所学习的问题产生熟悉和生活化的感觉,而后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理解应用问题是由两个已知和一个未知条件构成。在进行高年级复合应用问题的导入时,要从简单入手,将复杂的数学知识分解成不同的层次,首先从一个层次开始,让学生建立概念,然后抽去其中的一部分,再进行补充和修改,让学生逐层掌握,完整理解并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结构体系,从而理解解答复合应用问题,最后从中间问题找出方法。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范文3

【关键词】因材施教;高校;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69-02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与教学理念,可以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与个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与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实力。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教师需要准确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的个性,然后针对这些差异与特点,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手段。这样也就可以有效促使师生之间形成和谐、亲密的关系。因此,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应用因材施教的理念。

一、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与普通的课程不同,声乐教学是高校中一门特殊性较强的艺术课程,通过声乐课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能有效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声乐教学还受到审美学、心理学以及生理学的影响,在其教学过程中,不仅包含了较强的艺术性,还要将技术性、理论性、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在声乐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在性格、兴趣、声乐基础等多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学生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学习能力的差异,也导致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1]。

在当前的声乐教学中,为了能够实现学生声乐教学的教学目标,应用和实施因材施教理念,就成为声乐教学的迫切需要。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质的不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在声乐教学中,在对细节进行处理时,如果教师不重视,对其处理不当,也会对学生的音乐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通常是采用一对一的小班教学模式,旨在通过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具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在教学中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可能就会忽略学生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应用因材施教理念,应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可以保证声乐教学实现其教学目标,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需要遵循的原则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进行差别化、针对化的教学,充分发挥优势与特点,从而能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先天嗓音条件、声乐基础以及文化修养与兴趣爱好之间的差异,应用因材施教理念开展教学。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要求教师能够遵循以下原则:

(一)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和完全相同的嗓音。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开展差异化与个性化的教学。尤其是在艺术领域,个性能够较好地体现其价值,声乐教学的过程就需要强调学生的个性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在应用因材施教理念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声乐器官的特点,根据其优势与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具有独特特色的声乐演唱特点。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其基础与天赋等也存在差异,教师不应该对一些领悟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指责,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其在声乐学习中的优势与特点。

(二)因材施教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一些人片面理解因材施教中的“材”,将其认为是一个人才华和能力的出众表现,对在某一方面比较出众的学生进行特殊的培养,让这些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及更加具有创新性的知识。而对于那些没有特殊才华的学生给予“填鸭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大量的特长生以及精英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完全不符合基本的教育理念,不符合大众化的教育目标要求[2]。

因此,在具体的声乐教育中,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让有才华的学生更加出众,也要让普通的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不能片面理解因材施教的内涵。教师应该在具体的教学中,将“材”看做是学生在声乐学习方面的个性特点以及对音乐的整体感觉,而不能只为嗓音条件好的学生进行特殊的教育。只要学生具有自己的演唱风格和特点,就要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给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嗓音特色,不断挖掘学生的演唱潜力。

(三)实施因材施教理念还需要改进考核方式。就我国当前的高校声乐教学的考核情况来看,通常是采用学生单独演唱,由声乐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声乐教学成果评价。应用该声乐考核评价方式,往往就会导致该评价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向标,导致学生为了能够在声乐考核中达标,而苦练教师规定的声乐教学曲目,进而导致在进行声乐考核评价时出现“万人一腔”或者“万人一调”的现象。这是因为很多学生与教师只能认识到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的重要性,忽略了声乐教学考核评价中的因材施教理念的应用方式[3]。因此,教师就很有必要根据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声乐教学评价体系与模式进行改进与创新,采取个性化的考核形式,从而保障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理念,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而开展教学。但是也需要教师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落实到实处,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的教学目标。

(一)及时更新教学的理念。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首先就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能够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与主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充当一味说教的角色,对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标准,而忽视了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嗓音条件、文化素养、心理素养及其个性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学。例如,在课前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供本学期或者本学年的授课曲目,与声乐理论研究专题目录。学生可以根据其兴趣与特点,选择其中的一组曲目与专题进行演唱和研究。在声乐教学中根据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使该曲目成为自己的“代表曲目”。这样也可以培养起学生学习声乐的信心,激发其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刺激其主动对相关的声乐理论进行研究[4]。

(二)积极转变授课方法与授课模式。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因为其学科的特殊性,声乐教学通常需要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一般看来,声乐教学通常是教师一边弹钢琴,一边进行示范,在学生演唱的时候,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与点拨,对学生的发声与演唱进行指导。应用该教学方式,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但是在应用该教学模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存在一些比较集中的问题,如在声乐教学中比较常见的“哑音”“喉音”“鼻音”以及“白声”等问题,教师在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都要强调同样的问题,这会严重影响教学效率,增加教师的工作量。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要灵活转变其教学模式,可以将声乐教学中有相同问题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统一的讲授与指导,这样学生也能在组内对该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解决一些共性问题,提高教学的效率,减轻教师的负担。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的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讲授声乐理论课程,如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的构造、嗓音保健、吐字咬字等具有鲜明的共性特征的基础性课程,就可以选择集体授课的教学模式。

(三)准确分析学生的特点,合理应用因材施教理念。教师只有准确地判断和分析学生的特点,才能合理地应用因材施教理念。著名的声乐大师曾提出其声乐观点,认为学生因为其天生的嗓音条件存在差异,因此其发音也是具有个人特点的,不能刻意模仿他人的特点,要唱出自己的特点,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特点,那么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吸引力[5]。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其嗓音、发声特点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都存在差异性,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分析、判断学生的特点,从而制定与之相符的声乐教学方案。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声特点,对其进行准确的声部鉴定。准确的声部鉴定,对学生未来学习声乐的重点及其艺术生命都有重要的影响。其次,教师还要准确判断学生的音乐风格与路线,看学生究竟适合那种唱法,从而对其进行差异化的指导。最后,教师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性格是否坚韧,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能够大胆、自信地歌唱,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其声乐水平。

(四)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包括鉴定学生的演唱声部、培养学生的演唱风格等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特点的不同,制定声乐学习的短期计划、长远计划等差异化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案及其个性化的考核方案。在当前的高校声乐教学中,仍旧是以“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其教学角色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定位,仍旧采取“一言堂”的模式。因此,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真正应用因材施教理念,是比较复杂的,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因材施教落实到实处。如果不能及时对声乐教学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则因材施教的理念仍旧是空谈[6]。教师可以对一些主动参与到合唱团、学校乐队以及各类声乐赛事中,并获得一定奖项的学生评定一定的学分。并且,教师要能完善其成绩考核评价制度,能够对声乐教学的实际成果进行考核,这也能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声乐实践中,通过比赛、竞赛等形式不断提高其声乐水平。

四、结束语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不仅符合声乐教学的学科特点,还能充分尊重学生自身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需求。近年来,高校声乐教学的内容不断发展与完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声乐教学本身的规律,同时也需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高校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情况,在因材施教的理念之下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其声乐训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婷.声乐教学因材施教新模式的构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

[2]刘跃华.因材施教,彰显不同的歌唱风格――声乐教学笔记[J].中国音乐,2010(1).

[3]王琛媛.因材施教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5(22).

[4]李艳.因材施教――声乐教学的重要法则[J].铜陵学院学报,2014(6).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范文4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微课;运用策略

在初中教学活动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的有效运用策略,对于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及学习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教师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实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中非常关键的问题。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发挥微课的优势,带动学生的学习氛围,使之可以更加有效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充分重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的有效运用策略。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准备阶段的策略

(一)检查教学准备,确保教学活动正常实施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检查教学准备,确保教学活动正常实施,是教学准备阶段的策略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一般情况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主要有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为了有效的提高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检查教学准备,确保教学活动正常实施,充分发挥微课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检查教学准备,确保教学活动正常实施这一教学策略。

(二)重视机房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准备阶段,重视机房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的有效运用中,教师通过微课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重视机房管理工作,在学生参与机房管理工作中,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此外,重视机房管理,制定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之一。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视机房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

(三)强化集体备课,做好课前有效基础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备课是做好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前提,强化集体备课,做好课前有效基础,更加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分析学情,深入研究信息技术教材,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之可以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同时,强化集体备课,做好课前有效基础,有利于教师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调整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多方面学习需求。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微课应用的优势,强化集体备课,做好课前有效基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施阶段的策略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的有效运用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深入分析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极大的促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一般情况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施阶段的策略主要有: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未知兴趣;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共同分担任务等几方面内容。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未知兴趣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未知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未知兴趣的方式,完善以往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沟通,使教师可以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学习问题。例如,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结合教学的主题,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逐渐爱上学习。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还应充分应用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未知兴趣这一教学策略。

(二)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也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施阶段的策略之一。教师在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前提下,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的不同,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关注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

(三)协作学习,共同分担任务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施阶段的策略中,协作学习,共同分担任务也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共同分担任务的方式,共同努力的思考和解决问题,使之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重视协作学习,共同分担任务也非常重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的有效运用策略,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完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之可以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的有效运用策略探究,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

作者:张勇兆 单位: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中学

参考文献:

[1]方丽君.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意义与存在的问题[J].新课程•中学,2016,(03).

[2]董红波,齐琪.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2).

[3]徐明.微课,让课堂更灵动———也谈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6,(Z1).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范文5

【关键词】会诊 分层 因材施教 分层会诊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53-04

孔子提倡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主张教育要“尚自然,展个性”,本质上都是充分尊重不同个体的差异性,进而科学合理地针对这种差异实施教育计划,最终目的是让全体成员都能得到高质量的成长。

分层会诊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模式,力求在共性学习要求的实现中,相融学生个性的真切体验[1],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有利于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发展。研究、借鉴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对于分层会诊教学,我做以下思考和探索。

一、分层会诊教学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分层教学概念的界定

分层教学上世纪初出现在美国,关于分层教学的科学含义,目前国内外学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一致性的认识。归纳总结学者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第一,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分层教学“是一种强调适应学生个别层次、着眼使各层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第二,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倾向于强调分层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形下,按照学生学习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认知水平等方面进行分层,以便及时引导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受到思想教育、得到能力培养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第三,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组织模式。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强调“教师要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客观存在的分层性,区别对待地设计和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学习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的教学组织模式。”第四,分层教学是一种自主选择的分层课程教学。国外学者凯斯尔提出了分层课程教学,认为“分层教学是针对班级授课制下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多样性的学习分层,如根据学生在学习时对视觉、听觉和动手操作等不同学习类型的偏好和实际能力,而将学生的课程由高到低划分为A、B、C三层,其每一层又代表着某一级的学习水平和深度,而学生则可以从教师所提供的多种学习任务和课程中进行自主选择”。[2]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所讨论的“分层教学”指的是班级授课制中坚持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的指导思想,在不打破班级集体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将学生科学合理地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有所区别,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生的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分层可以理解为两种含义:一是将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分解成若干个呈递进趋势的层次,逐层递进。二是承认学生群体存在个体差异的事实,并有意识地将他们分为若干层次。

(二)会诊教学的相关概念界定

“会,聚也”(《广雅》),即几个人聚在一起之意;“诊,验也”(《通俗文》),及解决、诊断、验证之意。两个字合起来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几个医生共同诊断疑难病症”。[3]

会诊,即在医院治疗中,对短期不能确定诊断的疑难病人或危重病人、大手术前后经特殊检查后的病人,所有疑难问题都需要进行会诊。通过会诊,得出正确的诊断与治疗意见,迅速救治病人。

教育会诊,在理论层面是借鉴于医院会诊。教育会诊指的是在教育教学中,班主任、科任老师、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分析、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教育学生的具体方法、具体措施。[4]

教育会诊具有明显针对性,教育会诊的实施需要各教育人员之间的配合,通过集体沟通的方式达成。教育会诊作为“医院会诊”与“学生教育”相结合的创新,把单一方面的教育变成教师、学校、家长、学生个人、社会共同努力,把分散作用的转化措施聚集起来形成教育合力,是转化学困生的有效措施。[5]

实践证明,学生教育迫切需要以一种制度的形式整合各种教育力量,寻找适合学生问题、现象解决的路径,教育会诊因此具有现实意义。

(三)分层会诊教学的优势

分层会诊教学是将分层教学和会诊教学相揉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立意和目标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分层教学克服了单一的会诊教学,注重个体分析而带来的盲目、无序的、工作量繁重却成效甚微的缺陷,会诊教学克服了单一的分层教学带来的注重群体分层而忽视每层次内部学生个体发展的弊端,两者的结合实现了1+1﹥2的整体功能。

分层会诊教学在充分考虑教育教学对象群体分层的前提下,把脉、诊断每层次内的每一个学生,寻找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较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方法,更有利于针对不同的学生主体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习效果和成绩不断实现最大化、最优化,使学生获得学业成就感。同时,有效关注弱势学生,解决课堂教学均衡和公平问题。

二、实施分层会诊教学的必要性

(一)理论依据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范文6

课堂教学评价过分关注一些外在的东西,主要表现一是形式主义的泛滥,我们往往津津乐道于某位教师的课上得热热闹闹,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十分丰富,师生互动和师生双方激情不断,但当我们剥去这些形式主义的外壳,对这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审视的时候,却往往一片茫然。教学方式单调。这种现象在一些喜欢夸夸其谈的教育专家那里表现得尤其普遍,在他们那里有一些流行的说法,其中的关键词譬如生命、文化、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价值观、环境、意识、情感、可持续等。我并不全盘否定他们提出的诸如创建生命课堂、营造课堂文化等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追求,但是如果把课堂作为解决所有成长中的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阵地,那未免太过自信。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担负着重要的学科教育功能,需要完成大量的学科教学任务,并达成一些基本的学科教学目标,只有在这个前提下讨论提升课堂教学功能的层次才有实际意义,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和海市蜃楼。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形成有它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规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也存在着时机、方式的问题,只有这两者恰当地结合起来,并实事求是地考虑到学科之间的差别,我们所有的课堂教学的追求才不会落空。

二、理论基础

首先,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般同龄人在数学概念的理解层次上,任然会存在长时间的差异。这种现象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有些明显,所以“因材施教”可以说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引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话:“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的意思也就;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宋学家朱熹将这种教育理念概括为“孔子教人,因材施教”。其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三、实施策略

为了克服过去狭隘、片面的学生学业评价观,中外不少教育工作者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也提出了不少很有建设性的评价形式和策略。目前,国内比较提倡的做法是建立学生档案袋(又称“学生成长记录袋”)和进行分层考试(又称“适应个别差异考试”)。而鉴于我校目前对学生学业评价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学生每个学期参加的数学联考、会考暂时未能实行分层考试。因此,笔者仅从分层教学角度对上述问题展开探讨。为日后进一步深入开展学生学业评价,提供相关数据及有关教学实践的经验。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在实施分层教学时,主要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三个层面尝试构建了以下的分层教学模式:本实验根据学生学业评价理论,构建中职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采用实验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索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业评价的有效途径。经过二年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出结论如下:(1)该教学策略能适应职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充分体现了“教学是为学生而设计”的生本教育理念。(2)该教学策略能承认并兼顾到职中学生在数学认知水平上的差异,既能满足优等生的求知欲,又能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3)该教学策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初步改观以往过于狭隘的数学学业评价。(4)该实验有待在分层考试和分层评价的条件下,进一步完善。本实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若只局限于个别教师的努力,将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尤其在备课阶段,实施分层教学备课所需的时间甚至会多于传统备课的时间。因此,整合资源、共享资源、互通有无才能使分层教学在真正意义上为广大师生服务。(本文来自于《科学中国人》杂志。《科学中国人》杂志简介详见。)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