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交媒体的属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交媒体的属性范文1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产品造型设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6-3977-02
Application on Teaching Method of Product Modeling Design Based on Multimedia Technology
LIU Jin-he, LIU Xin-fu, SUN Li-wei, LI Li-sha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130,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s developing teaching activity of product modeling design classes by means of modern teaching method. Adopting multimedia courseware, combining with cartoon, video and virtual reality, many kinds of synthesizing technique method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application of product modeling classes. Specialization teaching effects of the classes are improved. Proper effects are ob tained in teaching practical classes of product modeling design.
Key words: multimedia technology; product modeling design; teaching method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已得到社会的普遍公认。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产品造型设计课程教学最核心和根本的问题就是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综合运用问题,一个好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结合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将极大的优化学习过程,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吸引力,提高教学活动效果。如何对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综合手段的运用以使之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的认知服务,提高产品造型设计课堂教学效果,是该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1在产品造型设计教学中,注重教学手段和素材的综合运用
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工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技术,利用综合的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的效果服务。在学习资源上,不仅仅有本学科的相关资料,还要提供与所学知识相联系的其它学科的资料,尽量拓展所学课程的内容,真正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要精心选择素材,使之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比如,在产品造型设计课程教学中,当介绍到造型设计外观与材料结构构成的关系时,成功引入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中曾经介绍过的“水立方”奥运体育场馆建设的内容,水立方漂亮的外形与内部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外部的膜材料的通透性与钢结构的架设等与我们介绍的材料结构与外形密切结合,内容新颖,经过编辑后的视频材料极大的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本课程的学习之中。
2在产品造型设计教学中,注重学习内容的情境真实化
软件制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还在于情境创设,动画、视频、影像都是营造学习情境的理想途径,同时,直观的动画演示也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佳方式。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的自己所说内容的70%[1-2]。由此可见,软件制作中,不仅要用到文字、图片、声音,还要更多的运用视频、影像和动画情景,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才能使软件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以产品造型设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茶壶的设计为例,让茶壶立体的旋转起来,可以使观察者更清晰地看出设计的效果,立体地再现茶壶造型设计的情境,将教材中的几处情景全部制作了精细的动画,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极短的时间内,学生就弄懂了几个重点概念。
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引入软件设计方法,将造型设计课程情境真实化,能明显提高学生学习激情,营造良好的认知学习环境,扩展学生视野,提高学习的效率[3-5]。课堂教学中利用有针对性准备的视频材料,提高课堂的活跃度,强化学生对一些重要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比如,在软件制作中,将透视错觉的概念用实际的图形化方案体现出来,采用图形中一个人站在高楼的下面仰望高楼,首先看到的是很宽的楼房,然后楼房逐渐向上并减小,就像我们实际看高楼的感觉一样,利用此动态的图形强化了透视错觉的概念。
社交媒体的属性范文2
一、可供性与社交可供性的概念
可供性与社交可供性均属于认知心理学领域中的范畴,在对新媒体技术的社交可供性进行分析之前笔者对可供性以及社交可供性的概念进行梳理。可供性与社交可供性均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概念,可供性以及社交可供性的理念偏重表述人机之间的互动。
可供性(affordance)的概念最早由Gibson提出,该概念是Gibson直接直觉论的核心内容。环境的可供性是指这个环境可提供给动物的属性,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① 。 可供性既不能像在物理中那样来衡量可供性既不像物理属性是一种客观属性,但也不像价值和意义那样是一种主观属性,可供性跨越了主观和客观的二分法,既是物理的也是心理的,也都不是,它同时指向环境和观察者。Norman将可供性的概念引入到了设计学的领域,认为可供性是“是物体被感知到的和实际的属性,主要指那些可决定物品可以怎样被使用的基础属性”。Norman 认为可供性与物品的本质属性相关,而 Gibson 认为一个物品的不同可供性是没有差别的 ②。
社交可供性(social affordcance)是可供性的一种,是环境或物体允许社交互动的属性,比如说朋友悲伤的脸会让人有安慰举动,等在咖啡机钱的人意味着可以交谈,一个伸出的手意味着一次握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社交可供性很多情况下用来描述社会化工具,比如维基百科、即时通讯工具、Facebook等社交网络③ 。
二、新媒体技术的社交可供性对社会化营销的影响
技术的可供性是在人与技术的互动的清下产生的,当人际之间的社会互动以技术作为中介,那么技术便具有了社交可供性,技术也对社交行为本身产生影响。笔者以微信为例分析新媒体技术的社交可供性对社交行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化营销所产生的影响。
1、语音对讲为对话提供模拟现实的对话体验
微信的语音对讲是微信的功能之一,语音对讲结合即时发送的技术一方面减少了单纯文字描述的生硬感,增加了社交互动的趣味性,社交互动增加了声音元素;另一方面语音对讲模拟了现实环境中的对话情境,减少了因文字解码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模拟的现场对话感让用户更容易产生交流的欲望,提供模拟现实对话体验这一重要的社交可供性。飘柔开启了陪聊式的微信对话,用户添加好友之后可以根据选择进入聊天模式与小飘实时语音聊天,真人版的对话拉近了品牌与用户的距离,给用户带来趣味性极强的仿真的对话体验,同时使品牌人性化的印象深入人心。
2、即时状态发送增强身份认同感
微信的即时状态发送名称为“朋友圈”,朋友圈的状态是获取朋友圈内热议信息的来源,同时也是社交行为中身份确认的重要源头,在与朋友的互动中获取身份的认同,获得别人的认可。朋友圈提供了话题来源、身份确认的社交可供性,在圈子成员进行身份确认对信息进行传播的时候便很容易在圈子内部形成口碑传播效应。朋友圈即时状态的增加了用户进行社交对话的话题,激发人们进行身份确认的欲望和热情。举例而言,小农女针对白领阶层做圈层营销,每日发送的菜单在朋友圈得到转发形成口碑引爆了在白领阶层圈子,最后形成在朋友圈卖菜的独特营销景象。如汤姆?海斯所言:“营销即身份,身份即营销 ”④。
3、地理位置定位减少社交的距离感
地理位置定位能够让产品的目标用户更加精准,同时减少人与人聊天的空间距离感。用户每发一次朋友圈消息,微信后台便会抓取用户的地理位置,并在朋友圈中显示,在查看朋友圈的时候看到地理位置定位可以减少人们了解朋友身在何处的社交成本和时间成本,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地点和内容可以跟朋友进行聊天,从某种程度上减少了社交成本,促进了社交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营销者可以在地理位置上添加商家信息,在朋友圈进行品牌的曝光。此外,用户可以通过查看附近的人来看是否有可以聊天的的人,使地理位置成为社交考虑的因素,为用户随时随时找附近的人聊天提供了可能性,这种社交可供性对于对于社会化营销来说无疑会增加营销的精准性,如果营销人员在签名档上附注营销信息吸引用户的注意就能够及时吸引在附近的用户到店消费。
4、漂流瓶提供社交期待感
漂流瓶的一扔一捡的过程的社交可供性是用户对他人秘密的窥探和对未知社交的一种期许,社交期待感促成用户去捡瓶子和扔瓶子。招商银行曾发起一个微信“爱心漂流瓶的活动”,微信用户用漂流瓶功能捡到招商银行漂流瓶,回复招商银行之后便会通过“小积分,微慈善”平台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帮助,在该活动中技术和创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5、微信公共平台带来精准互动的可能性
微信的公共账号允许发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多种媒体形式资源齐发力,视听结合的富媒体营销让品牌能够与目标用户进行亲密接触,在微信公众账号的后台可以进行用户分组和地域控制,从而实现信息的精准推送。微信公众账号每日可一对多地向用户推送消息,与用户进行互动,同时也可以实现一对一的信息互动。微信公共平台是信息分享的来源之一,同时也是用户获取优惠、参加活动的平台,微信公共平台提供了精准化社会互动的可供性。以星巴克官方微信为例,星巴克除了每日推送图文信息之外,还有一些与用户一对一互动的营销案例,2012年开展的“自然醒”叫醒服务时,当用户添加“星巴克”为好友后,用微信表情表达心情,星巴克就会根据用户发送的心情,用《自然醒》专辑中的音乐回应用户。在微信公号的营销过程中,除了技术的可供性之外,活动的创意、内容的趣味性成为用户是否选择社交互动的影响因素。
6、二维码打通线上线下
二维码是一个很潮的概念,扫一扫就可以轻松关注感兴趣的企业,具有方便、快捷的社交可供性,减少了用户搜索的环节,缩短了用户感兴趣到关注微信账号的时间差。但是用户自动扫描二维码添加好友这一主动的行为是在用户对企业或产品有极大兴趣的时候的举动,必须有相关的诱因和刺激机制,而线下电子优惠券、电子会员券对用户来说是极大的诱惑。用户关注之后企业可以通过一些线下优惠券的发送增加用户的粘性,培养用户的忠诚度。因此二维码成为线上线下结合的关键入口,企业借助二维码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
社交媒体的属性范文3
甚至微博上还流传着一个消息:”腾讯将会把服务号和订阅好合并,以后将没有订阅号。“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微信自媒体圈人人自危,大家纷纷打探消息:是真的吗?
依东楼看来,无论这个消息是否为真,但通过控制好友数,以及严管订阅号,都能侧面反映出腾讯对微信的态度。或许腾讯还可能出台更加严厉的措施,来防止通过微信订阅号或朋友圈做营销,甚至对订阅号的媒体功能都会进行阉割。东楼有以下三个理由来佐证自己的猜测。
1、社交是腾讯立世之本,容不得丝毫动摇
社交是腾讯的立根之本,以社交为平台,延伸的商业模式更佳,腾讯担心一旦微信的媒体属性过重,营销过度,重蹈当初新浪微博那样大量的用户沉默甚至逃离的覆辙。腾讯希望淡化媒体和营销氛围,使得用户始终停留在微信上,作为一个社交平台,继而可以保证微信在移动端的入口地位。腾讯的态度非常明显,微信既不鼓励利用微信朋友圈做营销,也不鼓励利用微信公众号做营销。腾讯只需要一个干干净净,定位清晰的微信。在商业模式上,这个微信只可能成为移动社交商业平台。
微信在移动端的入口地位如此重要,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含金量最高的一张船票。腾讯当然不希望这张船票因为媒体属性过于浓重和营销氛围毁掉这个好不容易才培养起来的“黄金奶牛”。
这说明,微信对腾讯的战略意义极其重要,在商业战略上,腾讯希望通过微信在移动端再造一个“腾讯帝国”的野心显露无疑。
2、微信将优先为自身业务输送流量,不愿分流
另一方面,在微信拥有庞大的用户数量及极度活跃的用户群体之后,腾讯希望逐步淡化媒体属性。显然,做媒体属性的订阅号,如今腾讯是有一点不情愿的。但服务号不一样,服务号可以跟企业对接,能够实现流量变现。
可以说,腾讯在今后在移动端各条业务线的发展将离不开微信,甚至是极度依赖。对于这样一个掌上明珠,一个明日之星,腾讯当然会倍加呵护,腾讯绝不纵容泛滥的朋友圈营销和群魔乱舞的微信订阅号,毁掉腾讯依托微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构建的庞大移动商业生态。
泛滥的朋友圈,蜂拥而至的微信订阅号,将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甚至会有分流的危险。这也是腾讯不愿意看到的。腾讯更多的愿意看到是,在这个平台上,腾讯自己的移动游戏、移动商务、移动O2O甚至移动搜索,统统可以得到微信强大的“流量给养”。
3、媒体非腾讯所向,商业回报为第一要务
并且,做一家有影响力的媒体自始至终都不是腾讯所追求的。虽然腾讯门户网站在所有门户里是最赚钱的。而且,新浪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印证,媒体只能用来增加影响力,却带不来巨大现金回报。
腾讯以QQ起家,而后虽然渗透了门户、游戏、电商、搜索等互联网行业众多垂直领域,但社交一直都是腾讯帝国最为倚重的立根之本。可以说,今天的腾讯之所以成为超过千亿美金的上市公司,几乎全部都有在社交基因之上开出的花。
腾讯一直追求的是围绕着移动社交平台,构建一个庞大的商业体系。目前这个商业体系正在不断的布局和完善之中。特别是腾讯入股包括大众点评,京东,搜狗等企业都是基于这一体系的布局。在微信强大的入口的荫庇之下,这些被腾讯入股的企业将发展壮大,不但能够使得微信庞大的移动流量得以有效使用,更使得这些被入股的企业得到更大的商业变现,而作为二股东的腾讯自然会受益无穷。
社交媒体的属性范文4
【摘要】近年来,微信发展势如破竹,在产品功能和服务信息上不断完善。本文试对2015 年春节期间红极一时的微信红包的传播模式和营销模式进行分析,以期为当下企业营销模式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 微信红包 传播策略 营销模式 社交网络
微信红包是腾讯旗下微信产品于2014 年春节期间推出的一款应用。在2014 年已经小有名气。微信群红包有两种,一种是群红包,一种是普通红包。事先设定好金额及红包个数后,随机或者平均生成不同金额,其他人可以通过点击群里面的红包图案抢红包。微信个人红包,即拜年红包,系统随机生成金额较小的数字,并配上与之相关的祝福语,定向发送给个人。微信红包这个功能并非腾讯原创,之前支付宝和新浪微博已经推出红包功能,但由于支付宝是专业的金融工具,联络人是松散的卖家,关系链并不强大。新浪微博熟人不多,难以产生群聚效应。相比之下微信红包“社交+支付”的搭配更受欢迎。①
微信红包充分显示出了腾讯产品的互联网思维。它使用方便,社交性强,娱乐性非常大,用户体验好,产品不断完善。同时又抓住了中国传统春节送红包的习俗,在春节这个时间节点推出微信红包可谓应时应景。2015 年春节刚刚过去,微信红包成为这个春节的全民话题。微信红包大战不仅潜入日常生活中,并且登堂入室踏上春晚舞台,开启全民摇一摇模式。微信红包甚至有替代传统红包的趋势。表面上看来这是一场关于微信的创新扩散,其实是一场基于社交关系的营销活动。
在春节发红包的品牌和商家不计其数,其中以微博,微信,支付宝,百度等最为抢眼。而2015 年春节红包最大赢家非微信莫属。据统计,微信红包的春节营销,仅在羊年春晚就实现摇一摇总次数110亿次。发出红包5 亿。2015 新年,是从微信红包开始的。从除夕至初五,微信红包收发总量为32.7 亿次,其中除夕当日收发总数达到10.1 亿次,峰值达到每分钟有165万个红包被拆开。②
成功的新媒体产品一定是满足了用户的某种实际利益需求,并能据此构建起清晰的商业模式继而获得持续性盈利的产品。③笔者试图探索这里面的深层原因,为何微信红包能一举走红,广受好评,其所利用的传播营销策略如何网罗用户。
一、微信营销的传播学特征
1、社交属性突出
作为即时社交工具,微信已经有了庞大的用户群,据2014 年7 月微信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微信已有4 亿活跃用户。微信本身的特点注定了其强关系传播增强了用户粘性。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更是让其社交属性更加丰富。即时通讯功能和社交网络两大属性,让微信比其他应用更能俘获受众的欢心。
2、微信的平台化发展
微信越来越朝着平台化的方向发展,微信已经对其服务、业务平台做了充分扩张,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和信息渠道。④无论是产品功能,提升用户体验还是优化商业模式,都使得产品发展越来越全面,在社交功能之外,更增添商业服务功能。
二、微信红包的营销策略
同时期开展红包营销的有支付宝,微博,微信,百度等商家。即使如此微信却一枝独秀,成为春节最大赢家。与其缜密而完整的营销策略和产品设计思路有关。其自带的社交媒体属性,日趋完善的生态圈闭环,新旧媒体结合的整合营销传播以及活动本身对人性的洞察和趣味性,都是微信红包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1、去中心化与病毒式营销,引发全民互动
基于社交好友关系带来的活跃用户群体,转发和分享给好友成为基本的关系链传播。微信朋友圈的广播关系,二次传播率高。而微信群从某一方面来说,让微信的社交关系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为微信红包的大范围蔓延提供可能性。
微信红包除了其官方的活动发起外,受众自己及其社交好友发起的收发红包活动才是主角。微信更像是提供了一个平台供大家参与。这种去中心化的模式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人人都是红包的发起者和接受者。微信只需设置好游戏规则,让用户与用户之间发生关系即可。微信营销从单一的广告、植入等形式到伴随场景的多元互动,小而精美的移动场景设置,让整个发红包的过程都不再单调和传统。
2、春晚植入广告,电视媒体配合,多屏互补
微信红包除腾讯在各大媒体多渠道宣传外,更与明星,品牌结合。而今年最大的营销平台非春晚莫属。春晚收视率虽然在下降,但是依然是春节的霸主,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其广泛覆盖和权威性依然坚挺,春晚与微信红包的合作,进一步扩大了用户群,尤其是中老年用户和二三线受众。
不只如此,除了微信平台和春晚的两大主力宣传外,各大传统媒体新媒体均加入了话题讨论,造成大范围的病毒式传播,媒体的配合和互补性高。⑤而正是这种线上线下,新旧媒体的整合营销传播,让其受众面覆盖更广。不仅利用传统媒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又充分挖掘了新媒体互联网的优势,深层次洞察用户行为和场景属性,形成强大的影响力。
3、超强的用户体验,游戏与实用性兼顾,使用场景不同
营销的最高境界是,实用性与趣味性并存,引起用户主动分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微信红包对用户心理的准确拿捏,还有游戏的随机性带来的趣味效果,能够不断刺激用户的神经,使得其完全隐去广告宣传的外衣而发展成为全民狂欢活动。
支付宝社交属性弱,红包营销只是简单的发与收的程序,难以引起讨论和分享。每个用户都是独立的个体,看不到其他用户的红包。而抢到的红包大多直接用来消费,很少分享。⑥而社交属性恰恰是微信的最大特点,由好友,朋友圈,微信群建立起来的社交关系是熟人社交,不仅增强了红包的可信度,并且非常容易就引起裂变传播。并且微信红包在推出后不断提升用户体验,推出了拜年红包和群红包,普通红包、拼手气红包等形式,大大提升游戏基因。而将红包金额与新年祝福语结合,使得用户不必为金额过少而尴尬。而简单的操作方式更大大提升了参与度。
同时,微信红包的游戏性和娱乐性是其不断裂变发展的重要原因。从全民发红包到拆红包,刺激用户神经,每个人的红包数量不同,完全随机,拉开档次,又引起诸多话题。整个过程把握用户的心理,趣味性与功利性同时兼顾,即使极少量的金额也能引发广泛参与和讨论,因为其已经脱离单独的红包属性而成为一种游戏。微信轻APP 提供了小而美的移动应用场景,同时又可以与微信支付、微信朋友圈社交网络实现无缝对接。⑦
4、红包秒杀传统广告商,大数据和互联网金融崛起
微信支付环节打通,渠道外扩,引得各类品牌商家争相使用。微信引领营销潮流,与用户更贴近,互动更频繁,这种模式会改变营销模式,市场,渠道以及传统商业模式,从而给各行业带来改变。
参与微信发红包的品牌主要有:京东、泰康、微店、华为、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微信红包不仅是朋友间联络感情的小游戏,也成为了商家拉拢人气、进行公关营销的活动平台。⑧知名品牌借助春晚和微信实现市场下沉,巧妙地将自己的品牌形象与红包结合。
微信红包在2015 年的成功让其获取了大量用户,绑定银行卡,熟悉微信支付等功能,其终极目标就是为了推广微信支付,实现信息获取、社交网络平台到商业购买平台的扩张。可以说微信打了一场胜仗。当然随之而来的一些批评,例如手机取代了亲人之间的交流,低头族更多等也给微信带来一些舆论压力;微信红包的取现难和安全问题备受关注。而如何继续留住用户以及其抢到的红包在微信中消费,微信支付市场前景如何,需要后续更多的营销以及完善商业平台的建构。
结语
腾讯利用春节大力推广微信红包,在移动互联网阵地抢占先机。微信和春晚两大平台的合作是历史性事件,具有标志性意义,不仅开启了场景到时点,单线到多层级,弱关系到强关系的营销变革。⑨用较小的成本巧妙地迎合节日节点,洞察受众心理,精心策划的微信红包活动,取得了较大成功,是一次成功的互联网营销案例,让营销变成品牌活动,激发用户消费行动。微信红包的成功经验可供许多品牌借鉴,但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实现商业性和互动性的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商家和用户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①梁锋,《微信红包》[J].《新闻钱前哨》,2014(4)
②《从微信红包的成功看微信支付》,驱动中国网
③徐琦,《“微信红包”的“新”思考——以微信“新年红包”为例分析新媒体产品的成功要素》[J].《中国传媒科技》,2014(3)
④⑧卢迪,《“微信”的猜想,从“微信”的发展看移动互联网即时通讯的平台化》[J]《. 中国传媒科技》,2014(3)
⑤叶生,《微信“抢红包”:一场精心策划的公关大餐》[J]《. 公关世界》,2014(3)
⑥冯娟,《基于网络社会关系结构的传播策略研究》[J]《. 东南传播》,2014(4)
⑦曾婷,《浅析微信红包的产品营销思维》[J].《市场周刊》,2014(4)
⑨《品牌掷千金到春晚微信红包意在何为》,hea.163.com/15/0225/14/AJAADQJE001628C1.html#from=relevant#xwwzy_35_bottomnewskwd
社交媒体的属性范文5
87%的受访者表示每天都会使用社交媒体,但不同性质和行业属性的企业,对社交媒体的使用频率也有较明显差异,非传统行业、中小企业对社交媒体接受和使用程度相对最高。
电子邮件、搜索引擎和即时通讯仍然是企业最为频繁使用的互联网工具,微博和移动应用的使用在企业人群使用增长迅速,使用频率数倍于博客、社区、RSS订阅等“传统”新媒体应用。
77%以上的受访企业已开设官方微博,其中半数获得认证,六成左右的企业官方微博粉丝低于1万,但抽样调查显示企业微博运营水平整体不高;70%的企业在社交媒体平台仍侧重于信息分享,企业在社交媒体所获取的受众规模大小与其市场投入的多少成正比。
调查发现,企业在社交媒体所获取的受众规模的大小,与企业在新媒体传播领域所投入的市场预算多少成正比关系。
1、相较于微博,SNS社交网站在中国企业乃至商务人士群体中的流行程度远远低于大众市场,普遍低于30%,仅有2成的企业表示在开心网、人人网等社交网站拥有品牌主页。
2、企业在新媒体传播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且偏B2C的行业、市场预算充足的大企业对于新媒体传播的投入意愿更大。
3、近80%的企业进行社交媒体传播的目的还主要停留在提升品牌知名度、获得媒体关注度等公关传播层面,但同时企业也对通过社交媒体与客户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的互动和营销作用表示较高认同,印证了新媒体环境下公关与营销进一步融合的大趋势。
在过去12个月中,有近三成的企业表示社交媒体为企业网站所带来的流量“明显上升”,分别有超过半数的企业表示社交媒体平台为企业带来的新客户数量及产品销售额的影响“有提升但并不明显”,2成左右的企业表示“有明显提升”,在“媒体报道数量”方面,有18%的企业表示有“明显提升”。
企业对于新媒体传播和营销服务的需求全面增长,表现在人员、资金投入和对第三方服务需求等多个层面,偏重内容营销层面的新媒体传播服务仍然受到企业的青睐,B2C及偏B2C等行业需求表现更为明显。
对比企业在过去12个月和未来12月在新媒体传播方面的第三方服务需求,同比增长近5成;其中对于第三方服务按照需求排序依次为:1、活动策划及话题营销;2、社交媒体内容/维护;3、搜索引擎优化;4、多媒体视频创意传播;5、社交媒体舆情监测;6、社交媒体广告投放;和7、网络危机处理。--偏重内容营销层面的新媒体传播服务仍然受到企业的青睐。
在过去和未来的12个月内,企业专职新媒体传播及营销人才需求呈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在未来的一年里,企业内部对新媒体专职人员的投入需求同比增长一倍。
趋势分析与建议
对于企业
结合本次调查报告的结果发现,未来企业新媒体营销的核心竞争是基于内容的竞争,企业首先应当找准品牌自身的新媒体传播定位,制定并不断调整保持有效的新媒体传播策略,根据受众特点创建内容,与受众进行持续的沟通和互动;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社交媒体平台、专业工具、服务商,以实现内容的多角度精准投放、追踪、监测和效果评估,以提高基于新媒体的内容营销水平。
社交媒体的属性范文6
你到底是做平台,还是做商务?在互联网时代初期,这是一个必须想明白的问题。
如果是在做平台,那么平台就应该具备公共性质,也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公共设施”。平台当然也具备商业性,但它首先是要有公共性。
马云做了这么多年的互联网,终于在2015年想通了这个问题。马云从电商起家,他今年却说:“简单地把今天市场上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当作阿里巴巴的对手,是把苹果和苹果树相比,是对双方都不合适的。”
在上市后的首封《致股东的公开信》中,马云说:“狭义的电子商务仅仅是今天阿里巴巴集团战略的一部分,我们追求的是打造一个开放、透明、协同的商业基础设施平台。”从定位电商到定位平台,既是马云“野心”的变化,也证明他看到了一个新时代开创初期,到底什么是最有价值的。
中国的BAT,与其说是做商业,不如说是做平台。百度是搜索平台,腾讯是信息平台,阿里是商业平台。它们分别是控制信息、商务和社交流量的平台。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谁掌控了平台,就掌控了商业。
新文明时代,必然有新平台
平台,是一个社会的公共交往工具。整个社会的运营,就在平台之上。缺了它,社会交往和交易效率会大大降低。
以传递信息为例,农业文明时代,最早靠“峰火台”,后来有了“驿道”;进入工业社会后,陆续有了电报、电话,报纸、电视;到了今天信息时代,有了互联网、手机、社交网站等。这些都是信息传递平台。每个文明时代,都有相应的信息传递平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迅速建立了农业文明社会的公共平台,如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轨。没有这些平台,秦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很难实现。
工业文明时代,也有这个时代的公共平台,如电力系统,通讯(电报、电话、邮政等)系统,交通(公路、铁路、轮船和航空)系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
而互联网时代,到底是工业文明的延续,还是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是否需要重新建立平台。如果是旧平台的替代或改善,如高铁替代传统铁路,可能无法称得上是一个新时代的标志。
今天是信息文明时代,就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平台都与信息相关,互联网不过是工具而已。现在最基础的平台是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未来还可能进化到物联网(即IOT,万物互联),然后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应用系统,如搜索系统、社交系统(如微信)、智能链接(如Uber)、电商平台(如阿里)。
平台是中心化的
有了腾讯的微信,阿里的“来往”就很难成功,除非“来往”替代了微信。不过,如果有两个社交媒体平台,社会的交往成本就会大大提高。
任何一个时代的平台都是中心化的,或许不是独家,但一定不是高度分散,而是高度集中的。比如:中国(大陆)人已经习惯社交平台微信,美国人习惯社交平台WhatsApp,在美华人与大陆人交流,只得用微信;跨国公司派驻大陆的管理人员,与中国员工交流也只得用微信。相反,华人在美国与美国人交流,就只有用WhatsApp。所以,在华美国人和在美华人,都会有两个平台――用不同的平台,与不同类人交流。
为什么说平台必须是中心化的呢?
最早的门户网站,是互联网时代初期的信息平台,所以最后形成了三大门户网站并存的格局,集中度很高。好在门户网站只是单向获取信息,多个门户网站并存并不影响人们的信息获取。进入信息交互时代,双向交流如果还是多个平台,每个人就必须同时进入多个平台,社会交往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平台既有商业属性,也有公共属性
在世界互联网领域,凡是做得大的,都是社会平台。例如:微软是PC时代的平台,安卓是移动互联时代的平台。
有些平台是纯公共的属性,比如市区道路。有些平台有商业属性,比如高速公路、地铁。有双重属性的平台,如果过度商业化会产生什么现象呢?是垄断。如微软,本来是平台,但因为其过度商业化,形成了垄断,并因垄断阻碍了创新,所以微软虽然受到西方商业社会的规则保护,但其形象一直很差。
工业文明时代,平台的商业属性表现为直接收费,比如高铁是平台,乘坐高铁要交费。信息文明时代,平台的商业属性发生了变化,表现为间接收费。社会利用平台可以免费,但利用平台必然带来信息流量,而信息流量是有商业价值的,即流量能够产生衍生价值,所以产生了一个说法: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狗来埋单。信息文明时代的“免费”,只是平台的免费,因为平台的价值链更长。在信息文明社会,碎片化信息的集合产生了大数据,而大数据也是有商业价值的。所以,与其说是我“免费”,不如说是延迟收费或第三方付费。
平台的商业属性,有利于创新,有利于民间投资,但因为平台的公共属性,所以要有限地发挥商业属性。
去中心化的商业
然而,去中心化的时代,却不断产生互联网巨头。中美均是如此。我曾经怀疑,互联网到底是否是真正去中心化的。
如果平台是中心化的解释了巨头存在的合理性,那么,如何解读商业也有中心化的特征呢?比如:淘宝曾经是小商户的天地,诞生了一批“淘品牌”,后来的天猫则成为大企业的天下,曾经红火的“淘品牌”多数却没落了。
如果说农业文明时代的商业源于地理跨度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工业文明时代虽然信息更加对称,但由于媒体霸权和经济规模化,带给消费者认知不对称。比如:大企业重金投放广告,改变了消费者的认知,这也是一种不对称。
互联网时代的初期,这种认知不对称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强化了。因为最初互联网只是作为信息工具来发挥作用的。比如:门户网站的逻辑与传统媒体没什么区别,只是利用了互联网进行传播;淘宝、京东这类电商的逻辑也与传统商业没有多大区别,但利用了互联网渠道进行推广。为什么说逻辑没有变?因为认知不对称仍然是重要特征。
商业是否去中心化,是由信息传播的方式决定的。
“今日头条”、Uber的红火,使互联网时代的本质开始显现。“今日头条”有智能属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定制信息,当然以后可能还会有智能化程度更高的信息媒体出现。当这类媒体成为主流时,互联网将不再有“媒体霸权”的现象。Uber利用算法的定位技术,实现自动合理匹配,所以Uber既有共享经济的特征,又有价值链接的特征。
价值与规模无关,只要你有价值,就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取到它。当互联网不能利用规模改变认知的时候,价值才有最大的市场,否则,规模消灭价值的现象会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