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融合教育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融合教育策略范文1
关键词: 初中美术教学 人文教育 融合策略
美术这一学科在初中阶段并未受到良好的重视,不少学生把中考当做平时学习的指挥棒,中考考哪一学科,就认真学习哪一门学科,反之,则丢在一旁。这一做法是错误的。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认真学习美术,还可以开阔自身的视野,减轻学习负担。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在初中美术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使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如果美术教学中没有人文教育的内容,那么学生就不会从中掌握相关历史知识,当然也不会对生活产生无限热爱。如果美术作品中不具备人文因素,那么这幅作品就不会具有生命力,也不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美术教育中必须融合人文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绘画的能力,更要提高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一、初中美术教育现状
1.学生不重视美术教育,学习没有兴趣和动力。
不少初中生对美术的态度一直是不冷不热的,认为美术没有多大作用,反正也不考试。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看法,是极端错误的想法,是由当前的美术课不正规造成的。很多学校虽然配有美术教师,但是很多美术教师却忽视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也不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上课时就随便找一幅图挂在黑板上,要求学生模仿来画。只要学生下课前按照老师的要求画一幅画就算完成任务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上美术课,也不愿意完成老师布置的绘画作业。
2.美术教师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当前,初中美术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与现实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少美术教师忽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也不考虑学生在课上的反应,这种教学方法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另外,美术教师的人文素养偏低,不利于学生对美术形成正确的理解。如果学生在刚刚开始接触美术的时候没有受到本应该有的教育,将会影响学生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不会形成审美能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
很多中学只注重学校的升学率,忽视美术教育,因而也不愿意为美术教学提供更多的资金。这就使正常的美术教学常常因为教学设施或者教学资源不充足的原因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美术教学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具体策略
1.美术教学环境要人文化。
美术教学要着力为学生提供人文化的教学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美术中获得更多的对美好生活的感悟。比如,教师教授学生用纸张折叠各种物品的时候,可以提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教师要求学生用纸张折叠出各种造型,但是每一个小组成员之间的作品都不能重复。这样,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大,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折叠,也会饶有兴趣地观察同学的折叠步骤,最后还能积极评判同学的作品好坏。可以说,这样的美术课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学生通过这节课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锻炼了观察能力,丰富了想象力[1]。
2.学生的美术学习要自主化。
学生学习要主动,这样才能收到不错的学习效果,美术学习也不例外。学生要积极思考,深入理解,努力使自己获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比如,教师曾经布置任务要求学生用笔描绘自己眼中的校园,绘画方法不受限制。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灵活选用恰当的绘画方法了。学生绘画的角度也不受任何的约束,目的是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有的学生主要描绘学校的建筑,有的学生主要描绘学校的花花草草,等等。总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情描绘自己眼中的校园。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好坏并不作过多的评判,关键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绘画,鼓励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个性[2]。学生在这样的美术课堂中,既提高了绘画的兴趣,同时又培养了他们创造美好事物的能力及热爱学校的感情。
3.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美术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渗透时,教师一定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主动向学生请教对某些事物的看法或建议,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教学中来,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教师的评价方式要人文化。
教师要用人文观念来影响自己,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体现人文化。美术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美得感悟,能够发现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因此,教师采用人文化评价时尤其不能使学生陷入分数评判的漩涡。如当面对美术资质稍差的学生时,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在指出绘画作品的不足的同时,肯定学生的虚心求教。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不仅要指出作品的优缺点,还要谈一谈自己对美术的感悟。
总之,越来越多的教师树立人文教育观念,并努力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相信只要教师刻苦钻研,积极探索,一定会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也一定会增强对生活的感悟。
参考文献:
融合教育策略范文2
【关键词】微课;初中数学;融合;教学策略
一、前 言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强调更多的是实用性和有效性,多种学习模式也成为创新教学理念的新方法之一.在信息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能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将微课应用于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之中,在传授知识理论的同时,教师应该把教育重点转向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观念和态度[1].传统的教师讲授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教育需求,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初中数学教育须进行创新和改革,有必要改变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应用微课,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微课的概念和特点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指的是在初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程的标准和教学实践的要求,教师在课堂内绕知识的重难点借助多媒体,以视频为主要的载体开展丰富而又精彩的教学活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特别是在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广泛应用和普及的背景下,微课能进行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甚至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进行远程学习.微课成为网络web2.0时代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能提供学生深入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平台.微课是根据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发设计的以视频类、图文类以及数字故事类三种类型相结合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作为教师,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积极创新和变革传统的讲评课教学方式,合理地配置教学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平台进行电子备课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使得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学生,可以在微课上获取公开丰富的教学资源,能满足学生对不同教学资源信息的需求,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科知识内容进行个性化学习,不仅能强化和巩固重要的知识点,还有助于学生查缺补漏,补充课外知识点,拓展学生的视野.便捷高效的微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讨课程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的特点主要有四个大点:第一,时间短,内容精炼.微课主要是对一个知识点或者实验等教学环节做一个简化的、细分的教学,相对于一般的教学模式来说,它是一个比较独立、完整的小课程,它的教学内容少、时间短,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容易掌握,是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新模式.第二,突出重难点.微课是围绕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实验而展开的教学,所以它的目标非常明确,重难点很突出,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把握学习的方向,更好地突破重难点知识.第三,灵活的教学模式.微课的教学方式非常新颖,学生可以在上课前或者上课中以及上课后观看微课视频,不受课堂的局限,自主学习空间比较大.第四,资源很丰富.微课的主要载体是视频,在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些优秀的教师可以方便快捷地把自己设计好的微课教学视频进行上传,而学生或者教师在这些丰富的资源中,可以选择合适的资源,进行借鉴运用,优化了教学模式,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范围,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加强学习能力[2].
三、微课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有效策略
(一)运用和制作水平高的微课课件
微课新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生硬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微课上可以将讲授、问答、启发、讨论以及演示类等教学类型进行综合运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微课时间的限制,一般情况下一节微课只能使用一种或两种微课类型的组合教学,但分类并不是唯一性的,而是具有开放性的.随着现代教学理念和授课形式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微课类型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进行发展和完善.在初中数学教学课程之中,教师可以用微课把讲授类和合作探究类相互融合,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任务和课时来划分两种形式不同的小组,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讲解,通过视频将课程内容展现出来.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效果,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立体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方便学生理解.为了拓宽学生的思路,可以以微课的形式适当增加课外知识,教师要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分工探讨微课中的内容,突破重难点,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中深刻体会到就业的意义.教师善于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直观性和生动性的特点,突破常规的学习思维,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能消除学生对枯燥乏味的课程产生的排斥心理,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主动去思考和探究.
(二)把握好课堂中各个因素的作用和关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要把握好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作用和关系,这是使得微课能有效应用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的改革下,教师角色已经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改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通过亲身实践,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运用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材是联系学生和教师的教学桥梁,教师借助教材这一桥梁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教材进行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首先,考虑学生学什么,教师要教什么,学生怎样学,教师要怎么教等问题.教师、学生和教材,他们所具备的教学功能以及作用虽然不同,但是三者之间却是相辅相成的[3].要将微课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就应该要把握好学生、教材以及教师之间的关系.〖HJ1.1mm〗
(三)分散知识点,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特点是知识点多、记忆量大,这也是让广大初中学生学习数学最头痛的问题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会因为知识点多、记忆量大而产生知识点混乱的情况.微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宽泛的数学知识体系分为小块的知识点,采用分段式的方式来理解和记忆,同时,对于不同章节中的知识点采用分散记忆且反复记忆.微课的这个突出特c同样也是解决初中数学知识点多、记忆量大的最好的方法,教师通过运用微课,把知识点分散开来讲解,不仅方便学生进行记忆,还能将知识点分析清楚、讲解透彻,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得他们更容易掌握和记忆知识.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可以把每个版块分成3个教学任务,每个任务包括3~4个微课,教师要有选择性地对课程重难点和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教师课前制作ppt或者录制相关的视频,在微课上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将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和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不同通过微课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以“二元一次方程”为例,通过课前学习,学生可以提前做好课前准备,在课堂上听取教师的课程教学,使得自己的知识得到不断完善和丰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思考,开拓学生的思维.在学元一次方程的知识点时,学生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用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等相关知识,学生会很容易将知识点记错,容易失去兴趣,产生厌学心理.针对这种情况,用微课形式进行数学教学,将二元一次方程分为多个知识点,让学生分段式地学习和记忆,并通过微课视频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力.久而久之,学生对相关知识肯定能有效理解、掌握以及灵活运用.
四、结束语
微课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围绕某个知识点和教学内容以移动媒体的形式而开展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微课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深入实践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有效渠道,微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索能力,使学生树立人生的目标,进行科学的就业规划.因此,对于教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设计课堂内容,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1]庞敬文,张宇航,王梦雪,樊雅琴,解月光.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352(05):65-71.
融合教育策略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有效融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与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融合的必要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智育、体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三个重要方面,德育属于教育目的的范畴,德育不是学校的一种工作,而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归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当中去,特别是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课,更应该做到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把德育教育有机地融合到语文教学当中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的策略
1.在时代背景中渗透德育
时代背景是指在一定历史情况下,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由于在教材中,许多课文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对他们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先深入浅出地向学生简略介绍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便帮助学生在学习阅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让时代背景介绍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如在讲授人教版第十册《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时,有许多学生都对抗美援朝的历史不了解,不明白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什么。所以,我在讲课之前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
2.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更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有的课文在课题中就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教师授课时应该紧扣课题,让学生从题目入手,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比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六册《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时,通过对“真棒!”一词的锤打,使学生明白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尽力帮助其他国家,学生从中受到强烈感染,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3.在品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中,抓住最能表现课文思想内容的词句,指导学生品评词句的表达作用,从而体会词句所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如:第九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不是直接写36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表现出过程的艰难,更体现父亲信念的执着和为救儿子所克服的困难之大。
4.在朗读感悟中渗透德育
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宣泄,使静态的无声的语言文字化为动态的有声的具体情景,从而激发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产生感情共鸣,达到以读传情悟道的境界。例如:讲授《凡卡》时,我反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对比朗读信的内容和写信时想的事两部分,还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其中学生朗读:“……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读着读着,学生便不由自主地对凡卡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5.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用各种方法创设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从而达到陶冶心灵,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
6.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
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在教学之余,教师应该多渠道拓展学生的课外读物,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特别是开发读物的德育功效。如学完《蟋蟀的住宅》后,我鼓励学生们看《昆虫记》,让学生知道这是作者长期观察,长期积累,长期实践和不懈努力创造的结果。该作品包罗万象,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而且可以培养毅力,锻炼不怕困难的品质。
有人说没有语文,德育就像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剩下河床的枯河。如何把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进行有效融合,并没有一种固有的模式,重要的是教师应有强烈的教书育人的意识,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把握好两者最佳融合点,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融合教育策略范文4
关键词: 心理素质教育 德育教育 融合策略
1.引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教育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应试教育走向了素质教育,而心理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很大比重。因此,要想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就必须关注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
2.心理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基本内涵。
要做好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首先必须先了解它们的内涵。
2.1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人的心理素质是社会个体自身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社会各种环境的磨炼,最后逐步形成趋于稳定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指向个人心理领域,是素质教育在个体心理领域的拓展。不同心理素质状况在认知社会事物、处理社会情感方面,会做出不同表现,影响也千差万别,因此,拥有健康心理素质非常重要。一个具备健康心理素质的人,可以在大千世界中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经受社会环境的考验,展示自己的才能。
2.2德育教育的基本内涵。
德育教育狭义层面上专指一些学校正规的德育教育,广义层面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地对受教育个体实施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使受教者在思想品德方面有所建树。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有效的德育教育机制,对当今社会至关重要。
3.心理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策略
在社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德育教育一直是重点,当下各种心理问题的涌现,使心理健康问题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搞好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心理素质教育,加大学校、社会两个大层面的心理素质教育力度。
3.1德育教育时加强心理素质培养。
德育教育在我们生活中占很大比重,在德育教育时也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教育。
第一,德育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在学校中,书本、练习题甚至考试卷子都涉及思想政治、道德法律问题,还设有严格的分数制以确保学生达标。在社会中,制定公民道德规范、职员守则等,对社会人员道德等提出要求。可见,德育教育在生活中占很大比重。
第二,德育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心理素质教育。首先,心理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都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心理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良好性格品质及良好行为习惯。其次,心理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具有同时发生性。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也可以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3.2加大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
学校要做好心理素质培养工作,促进学生在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方面有所进步。
第一,重视心理素质培养工作。学校将思想政治课程设为学生必修课程,体现出学校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但心理素质教育未受到学校的同等重视。学校应该设置相关心理学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寻求多元化途径,妥善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学校要做好防范极端事件发生工作。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积极引导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生意识的良好品质,教导学生珍视生命,珍惜人生。
第三,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助意识。学生在性格方面争强好胜,遇到挫折,容易产生反叛心理,出现灰心丧气现象,这样会对学生的个人成长不利。学校应该鼓励舍友、班干部或者知心朋友正确疏导这些同学,帮助他们摆脱人生烦恼,消除心理障碍,拥抱美好人生。
3.3社会的心理素质教育。
任何群体和个人最终都走向社会,所以现今社会要承担教育人责任。社会制定出各种道德规范,约束社会人的日常行为规范,体现出社会道德教育。在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社会还应更加完善。
第一,设立正规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培养机构,有针对性地培训、锻炼、培养和造就心理素质教育队伍。心理健康从业人员可以有效解决社会个体心理健康问题,从而促进社会个体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增砖添瓦。
第二,加强对现任心理健康工作专业人员的再培养。提高在职人员专业水准和在职人员工作效率,促使他们切实解决社会成员的心理问题。
第三,强化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社会教化意识。社会心理健康专职人员应加强对社会心态的评估、预警意识,引导群众理智看待社会问题,克服急功近利、麻木不仁、骄躁攀比等不良社会心态,保持良好的社会心态。
4.结语
心理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对我们同等重要,因此,我们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同时注意,在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心理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胡健.浅谈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融合教育策略范文5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解决任何一个领域的问题都会涉及到其他三个领域;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都将为其他领域打开进步的空间;任何一个领域的素质都是未来公民的基本素质。因此,在STEM教育提出之初,人们就意识到STEM教育不仅对国家未来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且是社会进步的必要基础,公民的科学素质直接关系着21世纪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和民主政治的实现。同时对儿童学习能力的科学研究则表明,儿童生而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儿童缺乏的是知识和经验,而并不缺乏推理能力,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儿童可以在有效的引导下,学习更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而这些基本素质的培养都可在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的学习期间逐步完成。
可是,在普通人眼中只有在理工科大学里才会出现的工程问题,能在中小学的课堂中研究吗?如何实现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联系和区别,找出在小学学习阶段科学与工程教育的交集,再对教育进行反思,就不难理解如何将看似复杂的工程问题结合在K-12年级的课程中,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综合素质。
什么是技术、工程、技术和工程素养
2012年的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NAEP)的《2014年国家教育进展评估的技术和工程素养框架》报告对技术、工程,及其素养给出了广义的定义,如下:
技术:指任何为了满足人类需求而进行的对自然状态的改变或者对世界的改造。
工程:指为满足人类需求系统地、反复地设计对象、进程和系统的一种途径。
技术与工程素养:指使用、理解和评估技术的能力,以及理解开发解决方案和实现目标的技术原理和策略。
虽然有很多学者对技术素养、工程素养、技术和工程素养等给出不同的定义,但在这些不同范围的定义中都显示出技术和工程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该框架提出2014年技术与工程素养评估的领域分为3个部分:技术与社会(Technology and Society)、设计与系统(Design and Systems)、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ay)。
科学、技术与工程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
科学、技术与工程,三者既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同时又在目的、形式和任务、研究方式、成果和评价标准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科学在于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技术和工程则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世界,实现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实践是科学、技术与工程的重要特征和需求。参与科学实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如何建构,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调查、模仿和解释世界的各种方法;参与工程学实践同样帮助学生理解工程师的工作,以及工程学和科学之间的关系。上图来自干2012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RC)颁布的《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它描述了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工作。不论是科学家还是工程师,他们的主要活动是调查和实证探究;他们的工作的本质是建构解释或利用推理、创造性思维和模型进行设计,形成解决方案;分析、辩论和评价则是科学和工程学研究得到认可的唯一途径。在这些活动和辩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尝试使用最合适的方法和工具来完成任务,它们都是创造性的过程,都不只使用一种方法,都具有重复性和系统性。
可见,科学、技术与工程学之间有着一种很强的共通性和互补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它们的交集就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哪怕是最简单的科学现象和问题,都可以在人类生活中找到它的影子,找到它转化为技术和工程的途径。而当人类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时,想到的不仅是技术、是设计、是工程,同样也必须考虑其中涉及的科学原理和规律,只有遵循这些原理和规律,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本质。从这一点来看,他们之间的交集足以支持在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将科学、技术与工程联系起来开展教育活动。
将STEM教育引入科学课堂时,有什么样的标准
教育过程毕竟不同于真实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教师关注的是将STEM引入科学课堂时,技术和工程部分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标准是什么。
《2014年国家教育进展评估的技术和工程素养框架》对技术与工程素养评估的3个部分给出了具体的内容和分年级评估框架,该框架非常有利于帮助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考如何制订出适合技术与工程素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这里以“设计与系统”中的“工程设计”为例,介绍其分年级评价框架,详见表1。
而《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科学与工程的不同要求,也是科学教师考虑教学计划和策略时不可或缺的参考,读者可参阅《中国科技教育》2012年第2期《在K-12阶段教育中的科学与工程实践》一文。
将STEM教育引入科学课堂时,教学是怎样的
有了教学目标,教师更关注的是如何实现STEM的各项目标。其实,STEM的各个方面都相互关联,只有将它们融合起来,才能高效地实现所有维度的目标和要求。那么,如何融合呢?笔者认为这不仅离不开科学课程这个载体,也需要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与策略。
科学问题本就源于自然,源于某一现象的问题,如“为什么杯子里的热水会变凉?”工程学则源于需要解决的某个难题,例如“怎样让房子更保暖?”这两个貌似不相同的问题,其本质却都是热学中能量的传递问题。当教学围绕这个本质展开时,就有了一条隐形的线索,将科学和工程问题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可见,STEM的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将科学与工程组合起来,而是要把学生学习到的零碎的知识与机械过程转变成一个探究世界相互联系的不同侧面的过程。
基于科学情境,结合技术与工程活动――小小建筑师
“小小建筑师”是“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为低年级(1-2年级)小学生开发的教学模块。该模块围绕如何使结构更加稳固开展设计与技术的教学活动。这是一个科学和技术交织在一起的案例,结构的稳固性中既有科学原理,又蕴含着工程设计和操作技术。
学生首先探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尝试加固正方体和立方体,了解结构的对称性和稳定性,理解三角形是一种稳定的结构,理解结构的稳固性与结构的形状、所用材料的材质、连接的方式等有关。最后通过设计和制作搭建建筑,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探索建筑物的稳固性。
结构的稳固性是一条有效的线索,它连按着与稳固性和结构相关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具体教学活动如表2。
基于实际工业情境,融合科学问题与工程技术――流动的液体
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利用儿童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工业情境,融合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例如在2012年11月举办的第3期“做中学”高级研修活动中用到的关于胶水、关于冷却的实例,以及本期专题中介绍的“流动的液体”等。基于生活情境,巧妙结合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自封袋
这是来自《Everyday Engineering:Putting the E in STEM Teaching and Learning》一书中的一个实例――探索自封袋。
自封袋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用品,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使两个部分牢固地锁在一起,起到密封的作用。这其中包括有材料的特征和特性、连接的方式和方法、受力的控制等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学生通过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各种自封袋,了解力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递,可以用一些装置控制力,以实现自由地打开和闭合;了解这样的装置中有的部分需要能移动和旋转、有的部分必须牢牢地固定住;理解在设计结构时要考虑其用途和条件的限制,要考虑材质的选择和链接的方法。
在这个案例中,解决自由地打开和闭合这个实际问题成为一个贯穿始终的线索,将科学学习、设计和技术运用结合起来见表3。
融合是将STEM教育引入中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策略
从本专题的实例中,读者不难看出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如果要了解它们,尤其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不能独立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只有在交互中,在相互的碰撞中,才能实现深层次的学习、理解性学习,也才能真正培养儿童各个方面的技能和认识。
可见,当教师在考虑如何将STEM教育引入中小学科学课堂时,必须将它们看作4种彩线,交织在一起,融合在一起,才能织出绚丽的画卷。
融合教育策略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信息技术 激发兴趣
前言:
信息技术在现代初中教学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体现学校硬件建设和教育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本文通过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针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与运用提出一些可行性策略,提高教学的质量。
1.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1.1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优化教学环境,学生可以通过丰富的学习资料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创建各种立体、生动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能力和学习欲望,让学生自动自发地观察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对于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1.2 数形结合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由于缺乏立体的图形图像支持,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总是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学生被动地从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接受数学概念,只能靠不断强化记忆的方式来记住相关概念的性质和特性等知识。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可以优化教学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片、动画等与数学教学有关的知识,使得学生可以更加形象深刻的理解数学知识,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能够更清晰、更直观的接受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3 借助多媒体丰富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通过文字、声音、视频等方式的结合使用,创造出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同时,还要注重为学生提供探索多种类、复杂的各种问题,让学生能够多角度的理解数学思想。另外,信息技术可以把需要把握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从而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让学生更加有层次地了解数学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深度了解和熟悉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效果。
1.4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结合,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交流空间,通过各地各级的教师的互动交流,不断更新教学资源。通过网络交流的方式,可以让教师学习到先进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和教育水平。
2.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方式
2.1 信息技术辅助初中教师的数学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加强和补充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在课件中列出一些常规的运算、作图、列表、模型等动态过程,从而达到辅助教师教学的目的。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能需要很多种运算方式或者模型,这样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进行板书,导致教师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去深入的讲解数学概念的相关性质和实例,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在课下将需要讲解的概念或模型等预先嵌入到多媒体课件中,就可以使课堂教学过程中,节省许多不必要的时间,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另外,多媒体计算机与投影仪、幻灯片等信息技术设备相结合使用,可以为学生创造出更加科学、创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环境。
2.2 信息技术的广阔学习空间可以辅助学生学习数学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习知识已不再是传统的只能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获取,通过网络中的资料库、习题集等各种学习资源,学生们可以自主的进行数学的学习。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资源中会为学生提供各类练习和实例,并提供相应的多种解题方式。练习的方式也可以是多变的,可以随机出题,或者根据所学章节、概念、题型难易程度等多方面进行分类学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训练中可以对出现的问题应对自如,不断巩固所学知识,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在利用计算机辅助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意味着学生求解知识的创新形式,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对计算机相应软件的操作技能的掌握,而这种对软件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就是学习数学概念、原理和事实的一种方法。网络学习资源在辅助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和计算机之间的交互作用的过程,这种学习模式摆脱了传统的教师控制教学的被动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教师对学生主观意志的影响,使学生对题目的选择更具客观性。同时,这种学习、教学方式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将教师从传统教学的出题、编题、等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为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和创造提供更充裕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互动、循环、和调控。信息技术的整合与教师的辅助引导也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教师从旁指导,正确的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逐步展开思考,那么信息技术的整合就失去而来灵魂,因为信息技术虽然功能强大,但是也只是对信息进行搜集、整合,而且存在错误的信息,可能会误导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交流。
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既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先进优势,同时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势互补。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融合已经是教育教学的必然趋势,作为初中数学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崭新的姿态去迎接新环境所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樊霞.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教学浅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8)
[2] 温志胜.例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J].考试周刊,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