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元器件营销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元器件营销策略范文1
【关键词】 智能电表 运用 问题 改进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电表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从最初的只能读取用电度数的普通电表,到后来能够在用电出现故障时及时切断电源的升级电表,到现如今能够兼具多项功能且能节约用电的智能电表,可以见出,我国的电表也有了飞速的提升。但是,智能化电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电压不稳、电流异常预警失误、电表不明原因私自跳闸、用电计量不准等问题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除此之外,智能电表由于是新兴的发展行业,导致其生产的产品定价虚高且质量达不到相应的行业标准等问题也触发了我们的思考。因而本文将主要从智能电表的推广与运用中存在的问题着手,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及意见,以求智能电表能够在我国得到更好的发展,能够更好的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能够更好的为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
1 智能电表的分类
目前,我国智能电度表从结构上大致可分为两类:即机电一体式和全电子式。若按抄表方式进行分类,从现行技术来看又主要有IC卡式、远传抄表式等。以下主要按电表结构向大家进行介绍:
机电一体式的电度表,就是在原机械式电度表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增强型部件,使其不仅能够更有效的完成所需工作,更能进一步的的对数据进行处理,除此之外,价格低廉、易于安装使其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一般而言机电一体式智能电表其设计方案,是在不破坏计量表原有机械结构以及使其符合国家相关计量标准的基础上,加装传感装置,使其成为在进行物理计度的同时兼具电脉冲输出功能的智能表。如此便可实现电子记数与机械记数的同步,并且其计量精度一般要高于机械式计量表。
全电子式的电度表,与机电一体化电度表相比,电表体积更小,所测数据可靠性更强,数据更加精确,并且耗电降低。因为其采用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器件对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进行全程监控,取消了电表上长期使用的机械部件,这使得该电表的生产工艺大幅提升。这样更加精确、全面、可靠的集成电路电表,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会取代原有的机械部件的计量表而成为电费收取的计量依据。
2 智能电表的原理
智能电表是近年来我国电表行业发展、面世的高科技产品。它的物理构件、工作原理、价格、消费人群定位等方面,都与传统的机械式电度表有着很大的差别。原来的传统感电表主要是由电流电压线圈、永磁铁、铝盘等元件构成。其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电流线圈所形成的电流磁场的交替变化与可动铅盘中的感应涡流进行相互作用,从而对用电的多少进行计量。而如今的智能电表主要是由电子元器件(如电路板)构成,其工作原理是:先通过对用户所需使用的电度表提供供电电压和电流,并对其产生数据进行实时采样,再把采样的数据通过专用的电能表集成电路进行分析、处理,然后把电信号转换成与电能成正比的脉冲并输出,最后通过单片机对脉冲进行处理控制,并把脉冲在电表上输出,以使用户读出用电数值。
3 智能电表的优势
由于采用了集成电路的设计,使其与传统电表相比,无论是在远距离传输通信上,还是与电脑联网操作上,都占尽优势。以下将主要从智能电表的物理性能以及操作功能上对智能电表的优势进行阐述:
功耗。由于智能电表采用集成电路的设计方式,因此大大降低了功耗。与传统电表相比,每块智能电表仅有0.6w~0.7w左右的功耗,使其在耗电上降低了一半还多。
精度。智能电表由于其更加复杂的工作流程与机制,使得其对于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更加的准确。这就大大缩小了误差的范围。
过载范围。与传统电表过载倍数一般仅为4倍相比,智能电表的过载倍数大大提高。一般能达到6~8倍,甚至20倍。这使得智能电表成为越来越多用户的选择。
功能。智能电表由于采用了电子表技术,可以通过相关的通信协议与计算机进行联网,使得实时数据能够得到及时的分析与处理。这就使得更多的编程软件能够实现对硬件的控制管理,。并且能将数据进行远距离传输,实现异地的远程抄表、远程断送电功能。
除此之外,智能电表还具有体积小、安装方便、及时识别恶性负载、反窃电、预付费用等功能,这些对于传统的机械式电表来说都是很难或不可能实现的。
4 智能电表推广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智能电表的推广与运用,使得大量的一线工作人员从抄电表等工作中解放出来,可是越来越多的问题的出现也使得人们对智能电表提出了质疑。总结人们对于智能电表的疑问如下:
(1)使用后电费增加。许多老的小区的用户反映,其家里的电表出现转的飞快的情况。在使用了智能电表后,不少用户都认为其电费与以往相比有明显上涨。这使得消费者对该计量仪器的准确性提出了质疑。这与电表本身的设计元件并无太大关系,主要是由于电表灵敏度提升,导致了其测到更加微小的电流所致。(2)经常停电。有些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了经常停电的情况。由于才用了集成电路设计,因而导致仪器灵敏度增强,对于一些意外电流的敏锐性提高,因而经常出现断电情况。(3)精确度。有于其技术还处于磨合阶段,因而理论的精确度与实际的精确度还有所差距,应该在对于电流的分析上进行提高,然后把电信号转换成与电能成正比的脉冲并准确输出,最后通过高质量的单片机对脉冲进行处理控制,最后把脉冲在电表上精确输出。(4)软件更新不够。智能电表虽然已经迈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可是其应用还处于初期,因而与其硬件设施相配套的优化软件开发相对还是不足的,所以导致了许多电流信息无法得到及时的处理。
5 智能电表改进措施
针对智能电网表的普及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相关部门以及企业自身,对于智能电表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1)完善功能。智能电表与传统电表最大的不同不是在其物理构成上,而是其多元化的应用上。这就要求智能电表不仅必须具备极其过硬的质量,作为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设施,智能电表还应具有较强的可扩性,譬如:提高其可靠性,保证其在漏电时或电流异常时能够及时起到保护作用;提升其准确性,减少用户关于用电度数超过以往的投诉,并且对于小电流更加灵敏;完善其功能的发展,包括集中抄表、多费率、预付费、防窃电、满足互联网接人服务要求、远程缴费、远程供断电等;提高性价比,这不仅体现在仪器应相应降低价位,还表现在可预留扩展功能,受原材料涨价影响小等。(2)健全产业链。产业链对于智能电表的支撑体现在:前期通过设计师的研发设计,设计好智能电表的构成、定位;在制造过程中,各零部件标准化生产;在推广过程中有统一的营销公司为其量身定做营销策略;在仪器维护上,健全售后服务部门的建设,及时收集产品使用信息;在后续开发上,加强配套软件的开发以及仪器本身可扩性研究。这样便能整合相关产业,使得更多的资源得到更合理的优化配置,并且使更多的行业共同作用,支撑起智能电表的产业发展。(3)提高生产、供应。智能电网一旦进入建设阶段,在极短的时期内,就会对智能电表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我这就要求我们生产企业要加强仪器的模块化设计,建立统一、高效的流水线,并且分岗位设立质量检测小组,以确保智能电表的高效生产。在电表的设计、生产、安装上实行标准流程制,使得工作更加规范,并且减少其中不必要的时间损耗。(4)加强法律法规的引导与保障。在智能电网也得到快速的发展之后,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光靠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这也就要求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于智能电表的扶持力度。譬如,对于智能电表的销售工作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为了鼓励用户在用电高峰期减少用电,而分时段设立不同用电价位,以及对于在智能电表研发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及时给予相应的物质、精神的奖励等。
6 结语
智能电表的发展确实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而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许多问题。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加大对智能电表开发的投资力度,加强对其质量的监管力度;相关企业严把质量大关,合理定价;用户不应完全依赖智能电表的作用,自身也要更加注意用电安全,并且针对智能电表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只有这样,才能使智能电表在我国得到更好的推广与运用。
参考文献:
[1]Keith Odland.智能电表带来智能化、互联互通和有效数据保护[J].中国电子商情(基础电子),2011,(07).
[2]朱巾国.长春市民不需花钱到2012年底都能用上智能电表——访省人大代表辛国良[J].吉林人大,2011,(02).
[3]Rudye McGlothlin. CMOS数字隔离器为智能电表提供数据保护[J].世界电子元器件, 2011,(06).
[4]王莹,于寅虎.智能电网/电表芯片成创新热点[J].电子产品世界,2010,(Z1).
电子元器件营销策略范文2
1.1电力通信专网支撑智能电网信息传送信息通信、智能管理、采集控制是发展智能电网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电力通信专网中传输了大量的电网信息,生产自动化、电力营销业务、调度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等电网业务都需要依靠高速、实时、双向的信息通信,为电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工艺引进、智能设备应用创建出最优环境。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三集五大”体系目标的提出,为了提升电网的精细化、智能化管理与决策水平,信息与通信服务也逐渐向着一体化方向发展,与智能化的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相配合,为电网提供更加智能化的移动式服务。
1.2对传统电网的智能化改造需要信息技术智能电网发展本质就是新型能源的大量接入以及大量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在对传统电网的智能化改造中,信息技术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智能电网、物联网、三网融合、数字家庭、智慧城市等概念,无一不与电力通信有着密切关系。传统的高频通信、电力载波通信已经逐渐被电力光纤通信所替代,电力通信向着数据实时性更高、网络更加稳定、体系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电网数据将为更多领域提供支撑作用,形成规模效益。
1.3智能电网各项业务需要发展信息技术在智能电网发展中,包括电力生产部门、调度通信部门、行政部门、信息部门、电力营销部门在内的各个业务应用部门,都是由各类信息技术构架的电力信息通信网来进行信息传输,以光缆为代表的智能电网数据传输方式,经过PDH/SDH同步数字序列和同步技术,经过数据包交换后上送网络,最终进入应用业务层,为继电保护自动化系统、视频监控、行政电话、电网管理业务、电力ERP系统、电力营销自动化、远程抄表、负荷控制等业务服务。
2电力信息和通信技术推动智能电网建设
2.1电力一次网与通信网的两网融合电力一次网与通信网密不可分,随着智能电网推进,电力一次设备也在逐步智能化,大量智能断路器、智能开关等一次设备投入使用,数字化变电站的蓬勃发展,在简化了电力二次接线的同时,也使得变电站对通信系统的依赖性更加增强。大量的合并单元和级联装置的使用,以及IEC61850标准的推行,使得数字化变电站的信息化、自动化程度进一步增强,市场信息、电网信息、用户信息、网络通信在通信系统中传递,电网设备的数据获取、继电保护、电网控制业务都需要通信网络的支撑,进一步促进了电力一次网与通信网的两网融合。
2.2电网相关的增值业务随着各种特种光电复合缆技术的发展,电力光纤到户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基础,智能电网下的光纤技术与电力线路相结合,有利于促进电力的业务网与信息网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一旦实现电力光纤到户,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能够融合发展,为电网提供多种增值服务,构建更加开放和共享的信息交互平台。通过电力光纤技术,实现智能电网与用户的实时双向互动,为用户的精细化用电、智能小区发展、阶梯电价定价、智能充电桩提供信息平台数据库,并可以更好的实现电力营销、电费征缴、用电信息通知、商业信息推广等、用电安全知识等服务,实现电网业务与电信、交通、物流、金融等信息的全面融合,以及“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互动。
2.3电力信息和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2.3.1发电领域在发电领域,智能电网的重要特征就是新能源的接入和消纳,清洁能源接入电网后,必然对电网的电能质量、潮流计算、谐波成分等运行特性产生影响,必须要通过电力通信技术实现信息的采集和传输,实时传送遥测、遥控、遥调、遥信等信号。此外,新能源并网后,与传统电网的协同工作需要电力通信提供支撑作用,实现两网的无缝对接,新能源电站的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调度自动化系统等关键电网安全管理业务必须具备两条相互独立的通信信道,以提高信息传送的安全性,同时有效的平抑并网波动,为新能源接入后电网的监测、运行、控制提供高速、稳定、可靠的通信平台。
2.3.2输电领域智能电网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交直流混联、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为了确保电能大容量、远距离、低损耗的电能传送,我国提出西电东送、建设“三华”同步电网等战略规划,我国的特高压交直流输电获得了大规模发展,特高压再造中国能源大动脉,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特高压输电电压等级最高的国家。在特高压输电的发展过程中,大量的新设备和新元件投入使用,电网的控制特性更加复杂,以电力电子元器件为例,为了提升特高压直流输电的灵活性,大量的晶闸管、无功控制、补偿器等元件投入使用,这些元件的接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对电网通信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成为电网发展的关键技术,通过建立双向、实时、高速的通信系统,为智能电网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3.3变电领域在变电领域,智能电网的特征集中体现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随着对传统电网的改造不断深入,我国新建的220kV及以上变电站均为数字化变电站,而数字化变电站的三个关键特征就是数字化一次设备、数字化二次设备和统一的IEC61850规约通讯平台,通过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对变电站的电气设备状态分析、电网调度管理、电能质量控制、精细用电管理。在数字化变电站中,所有的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都通过通信网络来完成,以光纤通信取代了复杂的二次电缆接线,提升了信号传输效率,减少了二次接线工作量;通过合并单元和级联设备实现信号的高速传送,减少了通信误码率,并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稳定可靠的通信传输为数字化变电站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统一的IEC61850通信平台解决了电力设备间通信规约不一致、设备兼容性差等问题,实现了设备间统一的信息模型和通讯接口,提高了设备的互操作性。
2.3.4配电领域在配电领域,国家电网公司将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配电网的升级和改造。智能配电网发展对通信技术的可靠性、可扩展性等都有着较高要求,由于配电网运行环境较为恶劣,运行设备和通信信道相对老旧,且电力通信网的组网方案相对缺乏,还面对规划不统一、信道不稳定、标准不规范等问题,通信环节已经成为智能配电网发展的瓶颈。目前采取多种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智能配电网的通信,通过光纤传输来实现配电网关键数据的传输,结合载波通信实现调度电话、远动信息、配电自动化、调度继电保护信息等。
电子元器件营销策略范文3
关键词:出口企业;转型升级
一、出口企业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外贸出口作为带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一直是一股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从1978年到2012年,除少数年份,中国的年出口总值一直呈现增长趋势,2012年出口总值为201489.3亿美元,比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长了200多倍。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出口企业的生存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的生存模式已经越来越无法维持下去。2012年,中国的年出口总值与上年相比,仅增长了7.9%,终结了10年来的两位数高增长。业界纷纷惊呼:外贸低增长时代来临!
统计数据的低增长所对应的现实情况是出口企业普遍的生存困境。据温州经贸委监测显示,2011年前三个月,该市眼镜、打火机、制笔、锁具等35家出口导向型企业销售产值同比下降7%,利润同比下降30%左右。同时,这些企业订单金额出现减少趋势,单笔订均金额比去年同期减下降的占16.7%。这些企业中亏损的占四分之一还多,行业平均利润3.1%,利润率超过5%的企业不到10家。在珠三角,情况也不容乐观,超过30%的中小出口企业已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二、现阶段我国出口企业存在的问题
表面上看,出口企业的生存困境是祝多外部因素造成的,比如人民币快速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辅材料价格上涨、金融危机等国际经济波动、国际贸易壁垒等。但我们应当看到,这些外部变化,都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后必然要发生的转变,每一个经济体在经历了经济实力的快速上升后,都会面临这些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但为什么许多中国出口企业没有做好应变的准备,使自身陷入了生存困境呢?
这还要从分析中国出口企业的特点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入手:
1.企业规模偏小,管理模式落后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我国中小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0%。因为企业规模小,所以大多数出口中小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企业管理落后,规避风险能力较差的问题。据全国工商联调查,我国中小企业中有近80%是家族企业或泛家族企业。在创业初期普遍采用“任人唯亲”或企业管理人事必躬亲的管理模式来实现发展与扩张。当企业经营规模逐步扩大进而实行国际化经营时,原先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就不能再有效地对其内外资源进行协调和管理。另一方面,由于在人才竞争方面与大企业难以抗衡,中小出口企业普遍缺乏优秀的国际化精英人才,因此企业在经营战略上缺乏国际化视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附加价值低,利润微薄,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正是抓住了产业转移的机遇,利用“人口红利”,大力发展以纺织、服装、电子元器件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加工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这一传统优势已逐渐不在,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日益被压缩。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价值较低,利润微薄,抗冲击能力差。据统计,我国大部分出口加工商品的利润率都低于10%,有的甚至低于5%。每一次大的经济波动,都是压倒一些中小出口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3.以代工方式为主,缺乏自主品牌,国际竞争力弱
2012年福布斯最新公布的全球品牌100强里,绝大部分都是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创立的品牌,如苹果、微软、可口可乐等。我国依然没有一个品牌入围。这与我们“世界工厂”的名号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由于我们缺乏强有力的自主品牌,所以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工业分工格局中只能处于第三级(美国垄断标准和规则、日本德国等国垄断技术、中国从事加工)。我们消耗了中国大量的能源、劳动力和原材料,生产出来的产品增加值却只有发达国家的1/6-1/4。而且由于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竞争力差,很容易就会被资源和劳动力价格更低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所取代。目前,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订单外流现象,基本都是流向周边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4.融资难、资金积累慢,抵御风险能力差
目前中国的出口和出口加工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民营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缺乏国企的国家背景作为担保,民营企业一向融资较难,仅靠自身的积累又难以扩大再生产,许多时候就不得不借助于民间借贷。但民营出口企业一头背负国内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另一头又面临着全球经济衰退,国际市场价格萎靡不振的局面,虽苦苦支撑但危机四伏。一旦某个环节出现一点点问题,就有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三、转型升级,路在何方
从根本上来讲,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在于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无法获得竞争优势,并保持市场占有率。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难题,就要促进出口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提高品牌建设能力及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向中高端过渡。但转型升级非一日之功,出口企业的困境却迫在眉睫。近些年来,政府和企业层面的关于出口企业转型升级的探索一直都在进行,有些已经取得可喜的进展,希望这些成功的经验,能给仍在苦苦寻觅中的其他出口企业带来启发。
1.加强研发,创新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
通过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自身在产业链上的利润空间。利润空间大了,才能顶住成本上升的压力,而技术含量的增加也同时可以提升自身的竞价能力。东莞电工工具企业创科集团通过收购欧美企业或品牌,从一家贴牌生产的企业“反客为主”,坐上了全球电工工具行业的第二把交椅。创科在收购后加强研发,成功实现从OEM(贴牌加工)到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再到OBM(代工厂经营自有品牌)的转型。
2.转身向内,品牌经营,开发国内市场潜能
与两头在外、操作简便、回款迅速的外销相比,内销的确要复杂很多。外贸和内销本质的区别在于,外贸仅仅是产品的提供者,而内销出了是产品的提供者外,更是产品的营销策略和品牌价值的提供者。但只要选对产品、营销对路,国内市场还是大有可为的。宁波鄞州伊蕾工贸有限公司2003年开始做外贸,2007年遇到发展瓶颈,做出口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而与此同时,他们看到了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从2008年起,注册了“尚竹缘”竹纤维家居纺织品品牌,并把销售主渠道定位为电子商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走出去开拓新兴市场
近些年外贸企业的经营困境与全球金融危机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持续低迷直接相关。但俄罗斯、中东、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市场,都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可供开发。山东云龙绣品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着20多年出口经验的家纺企业,此前98%的产品都出口到欧盟和北美市场。不过,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云龙绣品的海外客户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来自欧盟地区的订单锐减,而中东、中亚等新兴市场异军突起,成为新的支柱。2011年,该公司在约旦设立营销点,正式将营销重点转向中东新兴市场。
4.产业转移,维持竞争力
随着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产业转移已成为鞋服等劳动力密集企业的必然选择。亚洲鞋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仅广东东莞市的鞋业企业中,目前有50%左右到中国中西部地区如湖南、江西、广西、河南等地设厂,25%左右则赴东南亚地区如越南、印度、缅甸等国家设厂。正如改革开放初期台商、港商选择来大陆投资办厂的道理一样,时至今日,中国出口企业也要遵循投资梯度转移的规律,将产业转移到有资源优势的地方办厂,才能继续维持竞争力。虽然在长期看仍是权宜之计,但可以为我国出口企业的继续发展赢得时间,也不失为可行的解决之道。
出口企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企业的自身努力外,还需要政府层面的帮助,如更加丰富的融资渠道和信贷支持、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适当的税收减免、更多的公共服务平台,更方便企业的政策措施等。发展是硬道理,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离不开出口这架“马车”的带动,出口企业的转型升级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裴 平 张 倩 胡志峰: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金融研究》. 200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