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健康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健康发展范文1
西簧乡的做法只是淅川县为保护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实施生态农业发展、践行十精神的一个缩影。
淅川县位于豫、鄂、陕三省的交汇处,是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和水源地,60万亩的丹江水库镶嵌其中,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全县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为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循环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南水北调中线源头水质优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示范县已经成为淅川县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强化农业产业化的引领作用,淅川县的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做强特色农业。在稳定粮油面积、提高产量的前提下,通过“培育特色、强壮龙头、搞活流通”,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提高产业化水平。培育特色:以福森药业为龙头,在库区及浅山区新建1万亩金银花示范基地和3000亩育苗基地,争取3年达到5万亩,5年达到10万亩,打造全国最大的金银花种植基地;以林普实业公司为依托,打造万亩经济林基地;以丹水源公司为依托,做好柑桔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在适宜发展的乡镇培育万亩茶叶种植基地;巩固发展小辣椒和湖桑等传统产业。强壮龙头:实施农业大招商,新引进南阳市果然出色生态林业有限公司等数家大中型农产品开发加工企业。引导福森药业、新合作、林普实业、石臼辣椒制品、丹江湖乳业、三宝绿色食品等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拉长产业链,增强竞争力,全年新创建省以上名牌农产品3个。搞活流通: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以上,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5家以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西簧乡杂果市场、香花辣椒城、农贸市场、水产品市场服务功能,增强辐射能力。
农业健康发展范文2
现代农业发展中,寻求高农作生产效率,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实现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考虑到当前农业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农业机械管理想要具备强劲的后劲动力,必须要认清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一、农业机械管理中存在问题
(一)农业机械产品市场定位不清晰
虽然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产品的市场比较大,前景比较广阔,但是很多农业产品在定位过程中,由于存在市场定位不是很准确不够清晰。我国很多生产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的厂家虽然定位于瞄准了大型农机市场,但是自身生产的设备在功能和使用性能上达不到相关的要求,无法满足市场的正常需求。而很多中小型生产厂家,虽然在客户群体上比大型设备生产厂家较为广阔,但是设备的定价和使用能力极不协调,无法满足正常的农业生产需求。
(二)农业机械产品售价偏高
由于农业机械技术创新和制造成本居高不下,由此也导致了农业机械产品的终端售价偏高,不管是大中型农场还是普通农民,虽然有着现实的购买农业机械的需要,但是在售价偏高的情况下,消费者往往选择了观望和修旧利废的方式,暂时不购买农业机械,这对农业机械产品的销售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农业机械产品技术水平不高
目前受到农业机械技术创新成本和技术瓶颈的限制,农业机械产品的整体技术水平并不高,在高精尖技术方面还比较欠缺,多数农业机械都处于一般技术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缺乏核心技术之外,研发经费的不足也是重要原因。技术水平的不足,目前已经成为影响农业机械市场扩张的重要瓶颈。
(四)产品服务体系存在缺陷
我国现有农机产品服务体系存在缺陷,具体表现在农机设备使用具有地域局限性、农机产品推广断层以及政府部门服务与农机技术发展速度不协调三方面。调查表明,在我国东部,农机设备使用率比中西部使用率高得多;大部分农村地区依旧使用传统工具实施农业种植,这与当地农业机械设备推广制度落后存在直接联系;基层政府人手不足,政府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低下,无法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良好配套服务与满足农机技术发展要求。
二、加强农业机械管理促进农村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措施
(一)对农业机械产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在农机设备研究过程中,技术人员必须根据客户与市场需求研制相应的农机产品,不断创新产品功能,以便满足客户需求,提高生产质量与生产效率。农机设备生产企业必须不断创新研究,在实际生产产品设备时,管理人员必须根据市场与客户具体要求研制开发对应产品,确保机械设备在功能上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提升整体农业生产效率川。生产企业必须狠抓市场布局,确保自身产品和市场定位可以满足实际要求。
(二)优化农机产品制造工艺并降低产品的价格
由于农业机械产品价格偏高,导致农民和大中型农场都是持观望的态度,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可以有效的降低产品的价格。首先需要不断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实用性;其次,对于农业机械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工艺方法,需要不断的优化,进而可以提高其生产效率,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在制造过程中的成本;最后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尽量建立产品直营渠道,这样可以减少中间经销商这个环节。通过对产品在研发过程中的降低成本,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成本、在销售过程中降低成本这三个环节,最终降低其产品的销售价格。
(三)技术推广与农业机械化实践操作同步运行
农机技术与生产流程的有机匹配是促进产业迅猛发展的要诀,可以尽快换取最大经济收益,是相关工作人员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农机部门必须时常与技术推广单位开展探讨活动,掌握第一手农民生产资料,帮助解决各类限制性问题。如提升农业机械产品技术水准,就有必要透过创新层面入手,适当加大经济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实施产品不同工程研发与使用,确保农业生产能够与机械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全面推进农业机械机构调整,进一步完善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架构。最近阶段,我国农业机械事业已经取得长效发展契机,设备形态丰富,实际作业规模壮大,由于社会与科技快速发展,农业机械更应该做出全面调整才能有效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推广人员需要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发挥创新能效,培养更多专业生产人才,同时积极引进外国先进设备,实现农业机械复式作?I,稳固现场高性能姿态。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若想确保农业机械工作快速发展步伐,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可或缺,并且需要健立健全的信息体制对市场进行精准定位;必要时利用网络媒体将高价值信息及时给农民。有关农业机械设备研发与生产活动都必须透过明确的市场定位予以揭示,实际生产过程中管理人员须依据市场与客户要求开发出对应产品样式,确保机械可以在功能上贴合不同用户要求,最终提升农业整体生产效率。所以,此类机械生产企业在研发与生产环节中必须抓紧市场整体布局,确保自身设备与市场定位都能贯彻实际要求。
(四)加强对农业机械的整体管理
农机设备在运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现代化管理水平实施管理,提高农机设备物质保障,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要不断提高农机设备管理制度。积极交纳农机设备保险,建立完善农机设备管理模式,利用农机增加交通安全意识,促进农机交通安全管理模式,提高农机事故处理策略,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威化好农机设备和谐稳定性,提高各级农机管理部分对于农民使用过程中指导和管理方法。极大维护好农机设备高效性,逐步把农业机械运用到对于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中,提高对于农机设备安全管理措施,有效保证农机设备正常化和法制化进行,保证农机设备合理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五)培养创新型农业机械化技术人才
农业机械化技术人员的自身素质与行为都将影响着推广工作的质量,作为一名优秀合格的农机推广人员,除了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技术水平之外,还应该培养他们爱岗敬业、在工作中可以快速的转换思路等,把每一阶段的工作内容都当成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并认真努力的去完成。因此,农机推广部要定期或不定期的给技术人员做好思想工作以及对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为他们建立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可以提高自身素质,进而为我国农机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
为了加强农机生产机械化进度,管理人员必须利用严格制度引导生产,提升现场生产工作水平,提高工作人员的生产责任心。当前我国不断推出农机购置补贴等经济补贴制度与惠农政策,鼓励广大农民购置农机设备,减轻农民经济压力与负担。因此,国家必须力口决农机生产机械化步伐,应用健全完善法律法规支持发展刀屯勺推广惠农政策,使农机生产机械化事业更上一层楼。
农业健康发展范文3
1.白城市发展有机农业意义重大
1.1延长农业产业链的重要途径有机农业不但直接效益十分可观,而且后发优势更明显,具有较强生命力和效益拉力。在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的带动下,农民自愿加入,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显著提高,立竿见影,同时带动有机农产品加工业大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与有机农产品认证,涵盖种植、养殖和加工三大产业领域,形成同一区域内结构最完整、衔接最完善的有机产业链“有机种植(养殖)有机农产品加工有机种植(养殖)”,在创建完美的农业经济生态系统的同时,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
1.2有力地推动白城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国际形势上看,发展有机农业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潮流。从国内形式上看,有机农产品已逐步成为消费的时尚和主流,成为众多经营者,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追逐的目标。客观推动各类市场主体抢抓机遇,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能够有效增加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收入,提高市场竞争力。
1.3有利于涉农企业整合发展 有机农业要求在生产环境、生产投入品以及加工、包装、贮运、消费等众多环节实现有机化或无污染操作。因此,将给种植业、养殖业、肥料产业、农药产业、种苗产业、饲料产业、兽药疫苗产业、农产品加工业、餐饮业、贮运业、农产品流通销售业和研究、教育等相关产业、行业,以及与之关联的产业和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也将引起新一轮的产业整合和资源重组。
1.4有利于白城生态环境的改善 白城市在全省系四类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状况不佳,生态条件比较脆弱。应利用多样的土壤类型和充沛的光热条件,大力发展第一产业。近年来,虽然逐渐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但掠夺式发展第一产业的局面仍没有扭转,土地“三化”严重,耕地有机质含量大幅度下降,农产品质量滑坡。有机农业应用生物或天然的投入品,减少污染,提高地力,可大大地改善白城的生态环境。
1.5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国家和省一直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通过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鼓励农产品商标注册,开展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加大营销推介,强化监督管理等工作,提高我国农产品品牌上市率,培育、做大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农产品,促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2.白城市发展有机农业有较强优势
2.1气候条件适宜 白城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理经纬度大,光照充足、积温高、空气清新,有利于开发有机农业。年平均气温4.2℃~4.6℃,年平均日照时数2919个小时,年积温3300℃~3350℃,无霜期152~158天,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7、8月份,占年降水量的60%左右。
2.2土地资源丰富 白城市位于吉林省的西北部,松嫩平原西部,科尔沁沙地北缘,是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结合部,幅员2.57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1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居全省第一位。
2.3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白城市有较丰富的水资源,泡沼星罗棋布,海拔110~160米,过境江河有嫩江、洮儿河、霍林河等,较大的泡沼有月亮泡、向海泡等。目前,全市共有水浇地400万亩。引嫩入白等工程竣工后,水浇地面积将增加200万亩以上。
2.4品牌农业有一定基础 目前白城已成为水稻、烤烟、肉牛、芦苇、棉花、淡水鱼、油料、糖料、杂粮杂豆等农产品的重要产区。大鹦哥绿豆、黑水西瓜、福顺辣椒、万宝粉条、大安白鹅、通榆草原红牛、瀚海珠葵花仁等名优特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十分畅销。全市吉林名牌农产品已达94个,已取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77个、国家级绿色农产品标志23个。目前全市已有12家企事业单位通过欧盟瑞典IMO、北京中绿华夏、北京五岳华夏、北京五洲恒通、北京中安质环、北京陆桥、辽宁方圆7家认证机构认证66个有机农产品,涉及耕地面积6371公顷、草原面积20万公顷,有机农产品生产能力22.3万吨。
2.5以多种形式发展现代农业 白城市是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农业发展。近年来,先后开展了科技承包、万元田棚、园区农业等农业生产创新活动,在发展效益农业、避灾农业和品牌农业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3.注重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作用
3.1推进全市有机农业产业链形成 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引进推广国内外先进有机栽培技术和有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技术保障水平,整合全市农业资源,开发有机农产品基地,积极争取国家有机农产品认证,增加认证品种、扩大认证规模,形成全市有机农业产业链。
3.2推进白城生态工程建设 白城市虽然是吉林省四类生态经济区,但特色农业资源丰富,且有一定的规模,发展潜力较大。如能结合我省西部治碱等生态工程开发有机农业,实现生态工程与开发有机农业统筹安排,将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能大大增强白城农业发展的后劲。
3.3提高白城市对外的影响力 随着有机农业产业链的不断拉长,有机农产品加工业将成为支柱产业,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的力度,加速创建白城有机农业物流、资金流、人才流,白城市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加大。
3.4强化有机农业行业自律 开发有机农业,要在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的同时,注重加强引导,不能一刀切,更不能搞形式主义,要积极稳妥地发展,这是有机农业规范发展的根本保证。同时,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协调、管理经营等作用,使参与的市场主体守法经营、规范运作,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发展机制。
4.把握发展有机农业的几个关键环节
4.1明确指导思想,确保科学发展 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服务农民和企业,促进白城产业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农业行政和技术推广部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种植(养殖)大户为依托,形成“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的有机农产品产业联合体,全力打造白城有机农产品品牌。
4.2加强有机农业宣传,改变传统农业意识 开发有机农业,要改变传统农业意识,树立现代农业发展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超前搞好规划,积极抢占有机农产品市场。
4.3搞好相关项目规划,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白城有机农业发展起步晚,经济条件差,进一步发展资金匮乏。因此,要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在有关技术部门指导下,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积极开发有机农业。通过立项,申请国家政策支持,以此为支撑,启动有机农业开发工作。
农业健康发展范文4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始终将其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精心组织,强化措施,积极引导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环境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是个老题目,又是个新事物。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也应该随着形势和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为此要把宣传引导作为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突破口,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广泛深入、富有成效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实重要性和深远意义,用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统一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纠正认识上的偏差,调动和发挥好“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坚持宣传领导,把争取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为首要工作任务来抓,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另一方面,坚持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在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2 提供政策扶持,努力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弱势群体的联合,资金短缺、积累不足、技术落后、人才匮乏、信息不灵,是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树立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力度,是各级农业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一是加大资金扶持。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对合作组织成员进行培训、提供信息、管理和技术服务;引进新品种和推广新技术;组织标准化生产;对农产品进行粗加工、整理、贮存、保鲜;开展质量标准认证、品牌培育、检验检测、市场营销服务等。二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经登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向其成员提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得的收入,免征所得税;对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相关技术培训以及为家禽、牲畜、水生动物配种、进行疾病防治等所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销售其成员自产的农产品,视同农户自产自销,按照有关规定免征增值税。三是加强人才支持。研究出台一些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或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兼职、挂职等形式参与兴办合作组织。以技术入股加入合作组织的,允许按规定比例分红;对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人员,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奖励。
3 进行指导服务,努力提升业务水平
发展的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它的活力来自于组织内部的运行机制,它的生命力取决于市场的竞争能力,它的凝聚力、约束力取决于服务能力和水平。纵观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尽管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合作水平低、服务能力差的问题非常突出。合作社与其成员的利益联结不紧密,一般采取买断或定单的方式,基本上没有按惠顾额实行二次返利,还远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另外,就大多数合作社、协会而言,只是向农民提供有限的技术、信息、生产资料供应等方面的服务。部分发展较好的合作社,业务内容也比较单一,业务领域相当狭窄,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的购销上,真正涉足农副产品加工的合作社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也很小,主要从事简单的粗加工,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市场的竞争能力较差。鉴于这些现状,有关部门应依法履行职责,抓住三个关键环节,切实加强指导和服务。一是抓机制。按照法律规定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指导专业协会特别是新登记成立的专业合作社,依法明晰产权关系,明确界定合作社和成员的责、权、利关系,健全理事会、监事会和成员大会制度,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机制,保证社员主体地位和民利。指导专业合作社建立按成员的交易量分配与按出资额分配相结合的利益分配机制,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指导专业合作社从每年的可分配赢余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基金,建立积累发展机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二是抓服务。针对合作社服务手段差、服务水平低的问题。要坚持把政府的扶持资金项目化,将扶持资金重点用于合作社提高贮存、包装、运输、加工等服务项目的建议,力争有效的改善合作社的服务装备条件,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同时,积极引导和组织合作社与其他集体经济组织、农技推广、供销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有机结合,拓宽服务领域,为农民提供多种形式、多样化的服务,满足社员的生产需求.三是抓市场竞争力。以品牌建设为核心,坚持两手抓,努力提高专业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一方面,积极引导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科技进步,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发展品牌农产品。另一方面,搭建平台,加大优质产品的推介力度。在一些农产品交易中心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展示交易专区,免费为专业合作社提品推介、展示、交易平台、引领、组织合作社从农村集市、城市的农贸市场走向国际市场、走向城市的超市,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产品附加值。
农业健康发展范文5
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由过去农民自发组织向着政府倡导和推动的有组织、有目标、有步骤、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总的看,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据统计,截止2011年10月末,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239个,注册会员总数2739人,注册资金总额32258万元。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及农机服务等农村各个产业。其中,种植业合作社139个,分别是水稻19个、玉米43个、大豆18个、马铃薯16个、蔬菜20个、水果1个、药材7个、其他18个;养殖业合作社69个,分别是养猪34个、养牛11个、养鸡12个、养鸭1个、养鹅2个、水产1个、其他5个;奶业合作社3个;农机合作社12个;加工业7个;服务业4个;其他5个。
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农民的合作意愿日益强烈。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典型示范作用,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他们自己才是专业合作社的最大受益者,因而积极参与专业合作社的热情十分高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的发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到2011年10月末,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39个。
(二)政府的推动力不断加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多年来,全县上下形成了齐心协力,共同关心、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大好形势。县农经管理站认真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组织、监督、引导等牵头部门的重要作用。同时积极协调政府各相关部门共同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县财政在积极争取省财政的资金扶持,拨出专款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全县已有10个合作社获得省财政资金扶持,扶持资金总额230万元。县工商、税务部门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税费减免等方面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建言献策,采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共同促进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快速发展。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显示出的重大作用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落实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当中采取了实际行动。一是列入了政府工作的目标管理。我们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纳入到政府农村工作考评体系中,年终对各乡镇进行考核评比,排名次,年终参与考核,兑现奖惩。二是积极扶持。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2007年至2008年共争取省财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示范项目扶持资金60万元。2008年至2010年争取省财政资金170万元;上述资金共计230万元,扶持示范项目单位10个。
(三)多种组织形式竞相发展。全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形式多种多样,发展程度也不相同。大体有三种主要形式。一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紧密型。产权是参与者要入股,交纳股金或会费,社员间既有技术、产品销售等合作,又有资本的运作,其分配特征是,合作组织在提取部分积累后的盈余,主要按交易量返还利润,适当的部分按股分红。其管理特征是民主管理,决策上实行一人一票制。二是以专业协会为主要形式的松散型。其产权特征是会员间没有资产的合作,即会员不入股,不交股金和会费,只是在信息、技术、产品销售、生产资料购买等环节进行合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购买单独结算,会员间不存在利益分配关系,领办人的收益体现在厂家支付的服务费上。三是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的紧密型。这种形式即有合作制的特征,又有股份制的牲,与合作制的主要差别是在分配上以按股分红为主,在管理上按股份多少来分享决策权。近年来,在县政府倡导和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农机作业合作社,从产权结构、管理方式、分配特征等方面看,基本属于这种类型。与其它合作社不同的是,农机作业合作社的资本来源中有50-60%左右财政资金。到2010年底,我县有农机专业合作社4个,全县农机作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土地连片种植和开发,加快了农业规模经营的步伐。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逐步增强。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其服务功能也由过去的单项服务逐步向多环节、多领域、多层次等综合方面发展。一是服务环节不断延伸,在生产环节的服务上,已由单环节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发展。二是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从个别的小产品、小产业拓展到种植、养殖、加工、运销等多个产业。三是服务层次不断提高,专业合作社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等诸多环节提供信息咨询、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指导、农机作业、产品销售等一般外,也在向保险、金融等更高层次的服务方向发展。
农业健康发展范文6
促进城市产业向多村延伸,增强乡村自身发展能力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已具备工业反口前农业、城市反哺乡村的能力。除了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提供方面向农村倾斜,为农业生产提供科技、金融、保险服务,不断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外,要积极促进城市产业向乡村延伸,增强乡村自身发展能力则更为关键。要本着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突出特色、优势互补、三产联动的原则,统筹规划城乡产业布局,优化生产要素在城乡空间的合理配置。鼓励城市老企业利用级差地租优势向郊区整体搬迁,一则可以解决老企业技改资金不足的问题,二则可带动郊区经济发展和就业。通过建设良好的交通运输、能源供给、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和政策,引导城市的大企业到乡村工业园区办分厂。尤其要重视引导城市资本投向农产品加工业。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GDP在农业总GDP中所占的比重偏低,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具有五大好处:一是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多样性,可以较好地避免产业的同构性。各地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本地农产品加工的种类、程度和等次,从而形成自己最有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体系。二是农产品具有易腐性,在原料产地就地加工,可以大大降低储存、运输成本和损耗。三是能够带动城市产业资本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的持续投入,解决农村发展资本不足的问题。四是可以消化城市机器制造业的过剩产能,实现二者的互补。五是农产品加工业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它涉及的领域和行业很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城乡利益共同体,实现城乡产业的良性互动。城市产业向乡村的延伸和带动,不仅增强了乡村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而且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最终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距
从世界看,与二、三产业充分发展相伴随的城镇化是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地矛盾非常突出的国家而言更是如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遵循现代化发展规律,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大量减少农村人口。
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第一,要将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发挥现有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强大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次中心城市、卫星城镇的发展,最终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第二,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扩大城镇的就业空间。要在重视大型企业资本和技术构成,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同时,重视和扶持城镇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逐步改变在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状况,大力发展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第三,要彻底破除户籍障碍,剥离附着于传统户籍制度之上的各种利益差别,使户籍仅仅具有“身份证”意义,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最终建立起与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自由迁徒户籍制度。任何人只要在一地有稳定的住所、职业和收入来源就应允许其在当地落户,并依法拥有该市市民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第四,在各项政策的制定上要由过去的限制农民进城向主动吸引农民进城转变,并为他们做好就业信息咨询、专业技能培训、维权等服务。要通过各种途径全面提升进城农民的整体素质,使他们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文化转型,最终融入城市市民阶层。
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第一,要发展中介组织,形成科学合理的价格评估体系,尽快建立起规范的覆盖全国、省、市(地)、县、乡镇的多级市场体系,完善相关立法,规范农地经营权交易行为,促进农地规模经营。
第二,要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并使农民在产业化网链的各个环节中受益。
第三,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一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挥农业的生态效益。二要搞好农业节会经济和旅游观光农业,加强组织管理,保证质量,办出效益,真正让更多的农民从中受益。
要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措施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严重制约了新科技在农业领域中的推广和应用。解决这一问题,一要改变目前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和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资金、办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发展好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提升农民整体科学文化水平;二要加强对务农农民的专业生产技能和科学技术的培训,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三要利用多种教育培训方式,培养和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创业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努力造就―批新型农民。
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
相比较而言,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得要好一点,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远未真正建立和健全。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关键方面:
第一,要遵循谁征地谁安排就业、谁征地谁承担保障责任的原则,有效化解因征地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完善针对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贯彻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用人单位依法为农民工投保。针对进城农民工流动性较大的特点,为他们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保险账户,这样当他们在不同的城镇间流动时其保险年限能够连续。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有条件的地方,将在本城镇连续工作3年以上的农民工纳入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