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地的传统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地的传统文化范文1
[关键词]传统文化 流动民工子女 成长教育 影响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021-01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研显示,大多数居民表示当地传统文化仍有积极意义,但仍有少部分居民对当地传统文化表示不关心。由此可见,在兰溪生活的绝大部分居民对兰溪传统文化认识及重视程度较高,但仍有继续提高的空间,可以加强文化引导。
(二)流动民工子女成长健康状况
从分析结果看,近半数居民觉得流动民工子女的心理可能存在自卑的不健康因素,还有部分居民对民工子女这个特殊的群体没有在意。可见社会对于民工子女的关注度仍然不够。
(三)兰溪传统文化对流动民工子女成长教育的影响
据统计,超过半数居民认为兰溪传统文化对自身发展具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培养意志及道德的作用,其余作用包括自我认知与自我塑造能力的开发、榜样的力量、自信心的建立、独立性的完善和其他,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上。所以有必要为流动民工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
二、调查结论及分析
(一)兰溪传统文化对当地民工子女成长教育影响的分析
流动民工子女成长状况不乐观的原因分为家庭因素和自身因素两大块。就家庭因素而言,大多数民工文化素质不高,对教育市场缺乏了解,不能为孩子提供稳定的学习环境。再加上民工父母资本匮乏,导致在子女的教育投资中处于不利地位。自身因素方面:一是自卑感作祟,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二是最佳教育时间错过,价值观念出现偏差;三是消极心理的存在,使得学习没有动力;四是对抗情绪的存在,容易出现问题行为。[1]
(二)发挥当地传统文化在流动民工子女成长中积极作用的建议
1.制定完善政策,加大教育比重
当今的学校教育或多或少存在着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倾向。学校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文化”的现象。为了能够防止中小学校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失衡,有以下几点:(1)加强学科建设,构建全新的文化教育体系。(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体系。[2]
2.定期开展活动,加强文化交流
首先,可以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纪念性的宣传画,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兰溪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次,学校、社区等场所可举办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等丰富的活动,调动流动民工子女对兰溪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加强文化的交流。鼓励流动民工子女积极参与文化活动,让流动民工子女能更好融入兰溪传统文化,以适应兰溪生活。
3.增开相关课程,确保良好实施
流动民工子女正处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阶段,大部分知识来源于在校学习的课本。因此,学校方面可以增开与兰溪当地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在开设该课程的同时,要确保该课程的良好实施。在学校方面,要利用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杜绝出现文化课程被主课替代的现象。
4.加强媒体宣传,重视家庭教育
可以通过大众媒体资源开展广泛宣传,形成一个全社会关心、重视、热爱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使得流动民工子女在耳濡目染中了解和学习兰溪当地的传统文化。同时,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要从民工家长做起,通过民工家长对子女的影响,发挥传统文化对流动民工子女的正面塑造作用。
三、结束语
调查发现,兰溪传统文化对流动民工子女的成长教育有一定积极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方面。在发挥当地传统文化积极作用过程中,应注意只有综合个人、学校、社会和政府各方面,才能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提高民工子女的文化素养,改善他们的成长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当地的传统文化范文2
一、现阶段国内旅游行业在农村发展和保护传统文化工作的实际情况
二十世纪后期,国内的旅游行业才开始走向农村。今天,国内农村旅游已经进入了全盛时期。农村旅游行业已经逐渐成为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为农村基层群众创造了经济效率,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现今农村的传统文化却面临着商业化的冲击。虽然人们对文化保护的意识有所提升,但是农村旅游行业的发展还是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流失和变质。使今天多地农村的传统文化商业气息过重。
二、传统文化和在农村进行旅游开发的关系
(一)农村旅游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是传统文化
农村传统优秀的文化是农村开展旅游行业的基础与灵魂。农村传统的田园式生活能够使游客融入自然,远离快节奏的喧嚣式生活。使游客身体放轻松的同时,能够使游客的精神层面得到极大的放松和满足。
(二)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
在农村旅游业开展之前,农村处于闭塞状态,与外界交流极少。但随着农村旅游行业的兴起,国内外的游客来到农村,体验着农村的生活和人文情怀。这使更多的人了解了农村的优秀文化。若去云南走一遭,能够看到许多不同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称呼都具有民族特色。例如,彝族男子叫做胖金哥,女子叫做胖金妹;白族男子称为阿鹏,女子叫金花等。这些都是当地的特色文化。
三、国内旅游行业在农村的发展对保护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
(一)在农村大力发展旅游行业能够增强村民对于传统的优秀文化的保护意识
随着来到农村旅游的游客们对乡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对于农村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如对农村旅游设施的建设、对于名胜古迹的保护等,都是人们意识提升的表现。
(二)在农村过度的发展旅游行业使传统文化更加趋向于商业性质
农村旅游过快过热的发展,使农村每一天都迎来大量的游客。原本单一的旅游线路已经无法满足数量众多的游客的需求。再次开发的线路中,为了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其中掺杂了许多商业化的元素,使当地传统文化变了味,使农村文化逐渐的在流失。
四、如何进行传统文化保护并且促进农村旅游行业的发展
(一)完善在农村发展旅游行业过程中对于保护传统文化的规章制度
在旅游行业在农村发展增强人们对于文化保护意识的基础上,必须在农村形成保护文化的规章制度。对于一切可能造成文化流失的行为必须进行严肃处理。明确的规章制度不能提醒农村基层群众,同样对于前来农村旅游的游客也起到了一定的约束力。开启全民共同保护文化的模式。
(二)注重保护农村的原始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农村的原始生态环境和质朴的人文环境是农村旅游行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保护农村的原始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就是在促进当地经济的向前发展。注重农村生态和人文环境的保护,能够保证村民和游客精神方面的满足。保护乡村最为质朴的一面,发展农村的特色文化,有利于国家整体文化的发展。
五、结语
当地的传统文化范文3
关键词:传统文化;建筑规划设计;应用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许多人开始关注本土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弘扬,建筑规划设计当中,科学合理使用传统文化元素,不但将人们的本土文化需要满足,同时将人们对建筑规划的满意程度提升,综合建筑规划设计和传统文化对建筑规划设计领域发展有非常大的作用。
1 F代建筑规划设计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现代社会当中,人们处在快节奏的生活当中,生活环境热闹非凡,嘈杂纷扰,想要回归到自然安静祥和的生活当中,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对处于热闹的大城市生活的人们有影响,人们开始逐渐需要现代建筑规划设计将往常的快节奏生活模式改善,将建筑美学更好的体现,改变对西方建筑物规划设计的推崇等,将传统文化当中的各种理念充分表现在建筑规划设计当中,将人民生活环境改变,建筑物当中集中将我国特有的民族特色表现出来。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当中应用在对发扬继承传统文化上也有非常深远的作用。
2 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2.1 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物施工和完成的基础环节就是建筑设计,同时也作为起步环节。建筑设计的高低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成型。所以,不同背景当中和不同思想下使用传统文化将一座优秀的建筑物完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设计者并非漫无目的的在建筑设计当中使用传统文化,将比较受到大众喜爱的传统文化元素盲目的应用到建筑物的设计当中,创造出的另外的大众化的单调建筑,而是要按照建筑物自身周围环境以及所在城市的区域特点,设计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设计,同时综合建筑物美学设计,合理有效的将建筑规划设计当中使用中国传统文化。
2.2 注重建筑规划设计的创新
新时代的背景中,尽量避免出现建筑规划设计相似的情况,要重视建筑设计的创新,建筑规划设计创新流程中,传统文化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设计师主动积极的学习我国传统优秀的文化,从传统文化当中找到灵感,设计师要进行例行分析传统文化和建筑规划设计的综合可行性研究,不可以单一的依照自己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对实际情况进行确认。我国社会当中,作为非常关键的主题和谐发展,在我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当中,提倡人和自然要和平共处,建筑规划设计当中,充分使用道家的自然思想,合理对建筑物进行规划,从而实现建筑物的完美展现。
2.3 建筑规划设计对传统文化审美观的应用
我国传统文化应用审美观对建筑规划设计当中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当中审美观颜色上喜欢大红色,预示着喜庆,同样也喜欢金黄色,预示着富贵。建筑设计的布置标准上,喜好正方正圆、成双成对。所以,建筑规划设计者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当中,将建筑设计的现代化不规则的建筑美学以及现代化的简单、明朗的建筑美学综合起来,将我国传统的建筑美学改善,有效的综合建筑规划设计和传统文化。
2.4 注重特色文化背景的运用
建筑规划设计当中,要重视本地特殊文化的使用,我国,不同地方的不同风格的建筑,和当地的传统文化有非常大的关系,同时这样的特色建筑还能够将当地人民独特生活观念和思想观念体现出来。所以,新时代背景中,设计者进行建筑规划设计当中,首先要创新性使用当地的特色文化,另外要充分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合理的使用起来,将现代建筑当中的古典内涵实现,现代建筑当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灵魂,将实现建筑和当地传统文化统一。
2.5 传统文化符号的展示
建筑规划设计当中,设计者要将传统文化的符号充分表现出来,利用建筑物将抽象文化呈现,不但能够表现出人们对文化生活的向往,还增加了建筑物的文化价值,传统文化当中,很多文化符号,包含书法、汉字等等。建筑规划设计当中,利用文化符号进行修饰,将建筑物表现力提高。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设计者在使用传统文化的同时,不但要关注文化的外在元素,还要关注文化内涵。
虽然目前建筑比较单调,是我国建筑发展的困难时期,为了将这个现状突破,需要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使用到建筑规划设计当中,综合建筑理论和传统文化结构,设计出富含古典文化内涵的建筑物,保证建筑物形式多样化,有关方面极大对传统建筑物的资金投入,加大对人才的教育投入。另外,要培养新时代的对传统文化艺术、现代科学技术都有充分了解的设计工作者队伍,真正能帮助我国建筑行业可以健康良好的进步,同时为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巨大的推进作用。
当地的传统文化范文4
关键词:设计;传统文化;艺术教育
1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
经济快速发展同步推进文化发展,社会的发展以文化作为支撑,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基础。许多国家都十分注重设计并形成了本国设计文化,德国以“严谨”、“科学”的设计文化延续到今日;强调“人情味”、“手工艺”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众所周知;而以“艺术”著称的意大利也打造了许多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日本擅于吸收与借鉴,形成独特的日本文化与设计风格。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表现了中国的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重提,但在大众视线中的频率过低,年轻化群体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种种现状都迫使传统文化的传承迫在眉睫。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则需深入的挖掘与研究。
2传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
传统文化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础,极具底蕴的传统艺术为现代设计提供了设计灵感。例如儒家思想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以及布局上的规划,对建筑、平面设计中的影响深远。传统水墨画对当代的设计影响更为深远,传统水墨中的笔触、虚实的关系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借鉴,形成一种强有力的视觉力量。中国文字广泛的应用在不同类型的设计中,字形与结构的组合在设计中的应用表现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同时也是本土化设计的表现形式。传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十分重要,同时设计师也要不断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更多的创作精力,才能让中国设计更好的展现在世界舞台上。
3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要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从教育入手,现今许多高校也注重将传统文化与教育相互结合,得到了一定的反响且效果良好。高校艺术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许多高校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但是在教学时通过让仅学生进行图案的移植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缺少创新性的引导,设计稍显枯燥。现今,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设计在应用范畴和传播媒介上都有了新的变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设计更注重信息的有效沟通。中国的设计过于普遍,表现手法较为单一,不具有个性化特征,识别性低。设计按照西方审美进行设计,在设计手法上不如西方设计成熟,无疑暴露自身缺点。
4传统文化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相结合
4.1进行传统文化理论教育
拼凑的符号代表不了具有中国传统意味的设计,更代表不了中国如此灿烂的中国文化。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完整艺术教育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强调艺术教育的合理性、多样性,将艺术产生的历史、文化作为艺术课程的基础,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授课时的要正确分析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设创新思维的引导,培养学生创造出更多具有传统文化的设计。
4.2丰富教学形式
设计民族化、本土化的表现,也是多元化国际市场的必然。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喜爱传统文化。基于喜爱才能拥有更多的主动性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最大化利用本地的丰富资源,创建设计工作坊,在进行设计引导前,在工作坊中学习传统技艺,在学习中进行创新实践。除了教师授课以外,也可将技艺传承人请到课程中,通过更为直观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将实践引入到专业课程中,将民间技艺人请到课堂对学生进行更专业且更详实的讲解并演示壮锦编织,丰富的多样化课堂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推动力。
4.3注重设计创新实践
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新式教育下,可以通过设计手段将传统进行创新,让大众熟知并喜爱。我们看到精美的传统图腾,经过创新、生化变成了简约的几何图案例如,广西的壮锦图案经过设计变成了简约几何图形应用在南宁地铁场所设计中。将传统纹样进行设计、生活也是时代特征的体现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文化证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生活大众,在传统文化的之上的设计也逐渐成了当代的趋势之一。要关注当地的传统艺术与设计的结合,利用地方资源将本地资源最优化,将当地民风民俗融入到设计中,进行地域化的艺术教育,提倡学生在当地参与实地的调查。在调研过程中引导学生讲创意思维转换为设计实践,并最终以成果进行展现。为此,可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对传统艺术的而爱,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为传承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地的传统文化范文5
一、文化与旅游
文化相对于自然而存在,除了天然生成的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各区域、各族群所创造的所有成果,都属于文化的领域,所以,文化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首先,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的先民们适应所生息繁衍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产物,为该民族的大多数成员所普遍接受,共同分享,深层认同,集体维护,世代相传。
其次,民族文化有表层和深层的两种存在形式。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建筑与居住格局、语言与文字、民族工艺与艺术、生产与生活方式,是民族文化外在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内在结构蕴涵着民族的心理、民族的感情、民族的信念、民族的意志和民族的自尊心,需要细致体察和真切感悟才能领会,在民族意识当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最为尊贵和神圣。在所有社会和文化系统中,变迁是一个常数。每一种文化,都处于一种恒常的变迁之中,这是文化变迁的理论起点。整个文化变迁的基础是创新;环境改变导致了某种新反应方式,而新的反应方式就要求创新(通过发明和借取的形式),最终,当这一创新为大多数成员所接受时,就会发生文化变迁,这是文化变化的总体模式;文化变迁的总体框架通常随着社会文化环境或自然环境的改变而发生。
再次,任何一个民族都在发展变化,体现民族特征的文化特点也随之变化。文化变迁,就是指或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因而引起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改变。
旅游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是旅游者在旅行和暂时性停留中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是游客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也就意味着它是一个经济消费过程。外出旅行逗留时间的交通、游览、娱乐、饮食、住宿、购物等各个“生活”环节,都需要开销,而且花费的金钱要远大于居家的日常生活。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和旅游业赖以存在的基础。所谓旅游资源,就是令游人感兴趣、能够把游人吸引来的各种因素。所谓旅游资源开发,是指运用适当的资金和技术手段,使尚未被利用的旅游资源变得能为旅游业所用,并因而产生经济价值及其他的多种价值;或已被部分利用的资源的利用广度和深度得到加强,并因而提高了综合价值。
当今世界旅游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就要求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依据旅游者的需要,根据客源市场特点及其变化,确定和调整资源利用的方向、内容和形式。经济的目标和需要,决定了旅游资源开发在整体上要确立大众化的方向。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对利润的追逐和市场竞争的适应。另外,由于旅游消费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旅游资源开发又必须确立美学的目标和需要,包含着对美的发现和揭示,否则旅游产品的魅力就难以得到保证或将受到损害。
二、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变迁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动因之一。旅游者到民族地区旅游,目的之一就是学习和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如民族风情、生活习惯、文学艺术以及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等,同时,旅游者又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带到旅游目的地,并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意无意地传播给当地居民。因此,旅游能够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这有利于宣传民族文化,消除民族偏见,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
(二)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地区最重要的旅游资源,民族地区为了发展旅游业,使其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当地政府就必然会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这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如通过立法保护文物、古迹等民族文化,将民族历史文化保护纳入城乡总体建设和系统规划之中,从财政上支持民间工艺品的生产,组织社会力量维护、修复重要的文化遗址,资助传统艺术团体举办艺术节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一些原先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又重新得到开发和恢复,传统的手工艺品因市场需求的扩大中又得到发展,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等重新受到重视和发掘,从而使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在现代生活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三)有助于打破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封闭或半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改变传统落后的观点,帮助当地居民树立现代商品经济意识
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非常浓厚的非商品性和非经济性,而现代商品经济具有主体性,对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筛选、改造、调适、整合的功能,将旅游作为现代商品机制注入传统文化的机体,实现民族文化的商品化,将有助于消减其封闭、保守、滞后等惰性,增强少数民族的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从而将民族传统文化引上发展的轨道,实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
(四)有助于加速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目前,在全球化大潮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挤压下,许多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衰亡、灭绝的命运。但是,如果认为一个民族一旦进入全球化就会马上丧失自己的民族文化,则将问题看得过于简单化。根据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双向影响原理,各民族并不仅是被动地接受外来文化,也通过全球化过程使本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一个民族的文化其世界化程度越高,说明该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内容越多,对该民族的发展就越有利,该民族文化就能获得更广泛的生存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遇。因此,面对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巨大压力,各民族绞尽脑汁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加快民族文化的世界化进程。而旅游就是使民族文化加速走向外部世界的一种有效途径。与其它跨文化传播媒介相比,以寻求审美愉悦为最终目的的旅游活动具有其他传播媒介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是文化与文化之间、人与人之间亲身的、直接的、互动的、即时的、感知的交流与传播,大大加快了文化之间互相流动的速度。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在购买、消费商品化的民族传统文化时,附在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内的文化观念也就在被旅游者接受的过程中被结合进他们的观念系统,从而扩大了民族文化生存的空间,使一些不为外界所知的封闭的民族传统文化显现于一种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显示出新的价值,甚至使一些发展前景堪忧的民族文化因素重新获得了生存的机会。
二、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变迁的消极作用
(一)民族传统文化被不正当地商品化,使得传统文化扭曲、变形
传统的民间习俗、庆典活动都是在传统特定的时间、地点,按照传统特定的内容和方式举行的,但是,很多这种活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逐渐被商品化,它们不再按照传统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为了接待旅游者,为了迎合旅游者的观看兴趣,随时都会被搬上舞台,并且表演的节奏明显加快。民族文化被浓缩,甚至为了突出所谓的旅游主题而被异化,有一些地方还制造一些伪民俗,造成民族文化的失真。因此,这些活动虽然被保留下来,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其传统上的意义和价值。此外,为了满足旅游者对纪念品的需求,当地工艺品大量生产,很多粗制滥造的产品充斥于市场,这些产品实际上已不能反映传统的风格和制作技艺。一旦旅游者误以为他们所购买的就是反映当地传统工艺和地方特色的真正艺术品,并将它们带回去向亲友展示,便会使当地传统文化的形象和价值受到损害和贬低。还有,为了满足发达国家和地区旅游者的猎奇心理,在民族旅游的文化演示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表述带有失真性。在众多的模拟景观中对民族文化资源认识不够,理解不深,从而导致民族文化的肤浅化和庸俗化。或是生搬硬套,标新立异,制造一些民族地区根本不存在的虚假民族文化,或是不尊重少数民族感情,不按民族习俗办事,歪曲、丑化民族文化。
(二)民族文化受到破坏性、掠夺性的过度开发,导致一些民族文化价值观的退化和遗失
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源泉,但旅游资源并不等同于民族文化。一般来说,能开发成旅游对象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所谓的“显在文化”,即显露在外、与特定物质关系紧密相连、有明确物质形态与之对应、人们可以直接感知,如实物、住房、服饰、交通设施、生产工具、寺院、语言、文字、风俗等;而不表现在外的由知识、态度、价值观等构成的所谓“隐性文化”,主要作用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并不以特定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不容易被人们感知,就不适合开发成旅游对象,也不能开发成旅游产品,否则,将给当地民族文化带来极大的破坏。许多民族传统文化的仪式中,隐藏着大量的象征意义,如果将其视为简单的习惯,就造成民族文化的肤浅化和庸俗化。因此,民族文化不能对旅游市场全部开放,过度开发,不能将那些具有神圣精神意义或象征意义的文化要素,开发成旅游产品,向旅游者开放。因为,宗教文化在很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长期处于神圣地位,对其它方面传统文化的生产及各民族的社会生活起过不同程度的组织、统摄作用,并形成了各种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严密的社会规范。
[参考文献]
[1]覃德清.中国文化概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美]克莱德•伍兹著,施惟达,胡华生译.文化变迁.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
当地的传统文化范文6
一、文化遗产的划分
我们的民族文化区域虽然不能处处都能被评为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但性质是一样的,无论大小,无论轻重,都是人类文明的财富。《意见》提出“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是衡量遗产价值的标尺,是保护遗产所需依据的关键。立足到民族和民俗文化遗产方面,笔者认为可以划分为:“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的真实与完整两方面,也可以说是“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或是“建筑景观的”与“人文内涵的”。“有形”是指建筑、城镇、文物、工程或者考古遗址等,应当尽可能保持自身组分、结构及其与所在环境的和谐完整与历史原貌;“无形”是指文化区域传统的民族风情、文化传承,即保持传统的独特族群文化、部落语言、服饰、民俗、节庆、手工业、民间艺术、乐舞等这些内容的真实和完整。无论是“有形的”古老遗产,还是“无形的”传统文化,都是全人类值得珍爱的宝藏。“文化遗产”不是简单的“物质+非物质”,尤其是在我们拥有上千年华夏文化传承的中土大地,而是物质内容与非物质内容的交融一体,只有这样它才是“活”的。传统文化遗产担负着“过去”,还需真实、完整地传承给“未来”,留给我们华夏民族的子子孙孙继续享用。因此,认识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才是第一性的,安好的保留住这批财富,是现代社会不容推卸的责任。民族风情地区的精髓和灵魂是“民族文化”。游客花心思选择到此,绝不仅仅是游山玩水,更重要的是领略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民族风情、历史文物、生产生活等等“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因此,只有完好地保存当地原有的民族传统及地域特色,才能更有力地吸引游客,更长久科学地发展当地第三产业。从文化传承角度来说,只有完好地保存一处处的、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才能保证我国多样传统文化的悠久传承,保留住祖国各民族的文化根源,以至于将来发扬光大。而在当今文化遗产开发的热潮下,一方面存在为追求眼前的短期效益,或是由于若干群体及个人综合素质低下,认识不到传统文化遗产的珍贵性,在对文化遗产地的游览体验过程中对当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另一方面是国家对旅游行为的相关制度规范还尚宽松,并且分拨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财政经费和管理力度还有所欠缺。调查显示,我国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但是保存下来的古文化遗产数量并不值得骄傲。土地面积相当于我国1/74的英格兰,登录保护建筑50万处,保护区8000多处。而我国登录的不可移动文物仅40万处,保护区仅数百处,可见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还是令人担忧的,这样的状况同样可以体现在我们较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作为一种独特的遗产资源,人们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挖掘。遗产资源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密不可分。从文化价值对经济价值的反作用的层面上讲,经济价值要依附于文化价值。但是,另一方面,从发生学意义上看,从文化产生的根源上看,它的经济价值却是其他一切价值的基础。在任何遗产地地区,如果资金投入不足,无论是其物质的古老遗物还是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无法得到良好的保护,而资金的来源一部分依靠政府的相应投入,再而当地也应该为自己谋求一个更好的发展的途径。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果能给当地传统文化旅游带去无可比拟的经济发展机遇,想发展得更好或者想更加把自身宝贵的传统文化发扬出去,“开发”是必然的,文化资源的开发无疑是把“双刃剑”,要实现民族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民族文化保护与适当的经济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今由于发展中的社会经济以及大众思想认识普遍不高的原因,仍存在一大批太过于追求眼前经济效益对文化遗产地区进行不合理利用的行为,造成文化遗产遗失的严重后果。以传统民族风情地区的旅游现状为例,虽是对当地传统文化的有效开发,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地域特色、民族文化氛围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当地人安宁的生活。组织和个人齐上阵大搞民族文化旅游经济,使古镇旅游商业的发展呈现出量的畸形膨胀和质的普遍低下。
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游客容量过于饱和,造成“旅游公害”。游客流量的猛增和外来人口的大量进入少数民族居住村落,严重干扰了原住居民的正常生活,居民逐步外迁,部分传统民居变成旅游商业用房,使原有的人文、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二,民族旅游文化宣传主题重复,整体缺乏亮点与特色,丧失了原有的独特性。通过调查指出,国内不论是西北、西南还是东南,做民族文化题材旅游的较成熟的地区,都存在主题雷同和发展模式雷同的问题。第三,过度商业化。游客、商人的进驻是对民族村落的一种侵蚀。原来生活的淳朴气息很可能被灯红酒绿、喧嚣烦嚷的世俗气氛所取代。这种过于浓厚的商业气息正破坏着少数民族地区的外在面貌和内在性质,这不失被视为一种对民族文化财富的浅薄利用。我们现今对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文化特色地区的旅游开发实质是“文化的开发”,开发项目应该是本土特色的民族及民俗文化,也应是与本土文化一脉相传的。正是由于此类对传统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力度的失调现象,导致了众多已被开发地区在各方面出现众多问题。专家曾提出传统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机制,认为旅游利用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利用,是保护多样民族文化不被强大的现代文化过快侵蚀的一种最佳方式。如果文化保护与对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力度协调得好的话,文化经济的繁荣也是能够反向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新生,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不应排斥对其合理利用,况且合理利用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事实上对于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遗产无论是“保护”还是“开发利用”,都不是目的,“传承”才是真正的目的。传承是最有效的保护,发展是最深刻的弘扬。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就是古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现今对传统民族民俗文化遗产的研究大都仍停留在如何进行有效保护和如何充分发掘利用两个层面,忽视了如何将这两个层面糅合到一个语境下进行科学开发的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精粹的大道理人人都懂,而对于能够协调保护的合理开发之方法研究才是当下最实际、最具现实意义的工作。期待今后的相关探讨能为未来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科学发展带来帮助。
作者:王舒颖 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