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市场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市场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市场发展

农村市场发展范文1

[关键词]增长源;农村市场发展;1P3C模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042

1拓展农村市场对于烟草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控烟形势的日益严峻和公民健康意识的增强,我国人口吸烟率逐步呈下降趋势,烟草行业面临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较之于发展相对成熟(饱和)的城市市场,开拓相对薄弱的农村市场具有更大潜力。特别是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省、市,关注并培育农村市场,挖掘增量,对于卷烟营销工作至关重要。

2农村市场发展因素分析

农村卷烟市场发展是一系列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围绕农村市场消费特性,从市场容量和消费结构两个维度出发,总结提炼出影响农村市场发展的4个关键因素和30多个关联因子(见表1)。其中:关键因素是直接作用市场容量或消费结构的主要因素,划分能够把握影响农村市场发展的主要脉络;关联因子是对关键要素起到影响作用的若干个因变量,穷尽相关因素,进行重要度分析判断得到。按照人口吸烟率预测方法,影响农村市场容量的关键因素是农村地区人口常住数、农村人口吸烟率和农村消费者吸食量;消费结构是消费者吸食价位变动的结果,受到居民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等因子的影响。

同时,兼顾产品导向和消费者导向,结合4P理论和4C理论,对关联因子进行结构化分析,并从顾客、产品、便利、贤ㄋ母鼋嵌龋构建出农村市场增长全因素分析模型(见表2)1P3C有助于烟草商业企业清晰、全面地把握农村市场发展脉络。

模型除了要素和关联因子,还包括影响性质和影响强度。其中:影响强度表示关联因子变动对农村卷烟市场作用效果的大小,效果越明显,影响强度越大;影响强度的评定采用五星评定法,可综合采用头脑风暴、专家打分法等结果。强度判定上,因子变动幅度、变动时段不同时,对应的影响强度或有所不同;同一因子影响强度存在地区差异,需要结合地区发展基础和发展实际进行评定。

3山东D市农村市场发展“增长源”分析

山东D市是传统的农业地区,农村人口众多但外流比例较高,近年来,农村市场[ZW(]D市农业市场指的是除了城区以外的市场,包括镇区和村屯。[ZW)]卷烟销量占全市销量的70%以上。对D市过去几年农村市场卷烟销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过往D市农村市场整体有所发展,表现在销量变动不明显的同时,销售结构持续提升;D市农村市场有待强化开发,表现在销售结构增幅呈下降态势。

为了解D市过往农村市场发展的基础,挖掘农村市场未来发展的增长点,通过营销管理人员访谈、一线营销人员座谈、农村市场走访、零售终端和消费者调研、市场开发策略报告研读、相关政策法规研读等方式,了解关联因子在D市的历史表现、未来变动趋势和强度等。

对于D市农村市场发展“增长源”的分析包括过往发展“增长源”和未来发展“增长源”分析,按照筛选关键因子、分析关键因子影响的思路展开。

在分析过往市场发展“增长源”时,依据1P3C模型,首先,筛选出影响强度在四星及以上的因子作为待考证因子;其次,分析并判断待考证因子过往变动情况,筛选出过往存在明显变动因子作为关键因子;最后,对关键因子实际变动及其对市场发展的正面影响进行分析,进而验证关键因子。

分析可知,外因是推动D市农村市场过往发展的主要原因,其中消费者收入增加带动卷烟消费量增加、消费观念转变带动卷烟消费结构上移,民俗等特殊活动用烟结构只升不降是农村市场发展的关键原因。内因中,卷烟提价、供给策略灵活调整、中高端品牌培育见成效对消费结构提高有促进作用。

在分析D市农村市场未来发展的“增长源”时,首先,对过往市场发展的关键因子进行未来可持续性及变动幅度的分析和判断,筛选出在未来将持续发力的关键因子;其次,对其他关联因子进行二次筛选,筛选出影响强度大于4星且未来变动幅度明显增强的关联因子作为关键因子;最后,对已确认关键因子未来变动趋势及其对市场发展的正面影响进行预测分析。详见表3。

分析发现,农村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观念转变依然是D市未来农村市场发展的关键利好因素;同时,回流人口和明晰的市场开发策略将为未来农村市场发展注入新的增长源。但随着农村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农村市场吸烟率将逐步降低,控烟法规对卷烟商品宣传、培育和销售的不利影响将长期存在,D市农村市场开发任重道远。

4基于“增长源”分析的D市农村市场开发策略建议

结合D市未来农村市场发展“增长源”分析结果,明确D市未来农村市场开发的基调:在巩固现有市场基础(产品、渠道等)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农村人口回流、消费者消费能力提高等外部利好契机,借鉴农村消费者研究结果,有重点、有策略、有效果地拓展农村市场。

41明确农村市场开发的焦点

从品类结构高于平均结构、市场贡献度较高、成长性较好、品类特征符合消费趋势等方面综合考虑明确农村市场重点开发品类。结合各品类在D市农村市场的历史销售情况,选定第5、6、7品类作为农村市场重点开发品类,作为农村市场开发的有力抓手。其中:第5品类聚集了大量细支烟消费者,虽然当前品类销量基数小,市场份额不高,但在总体销量下降的同时,品类销量却实现增长,说明品类发展势头良好,故建议将第5品类作为重点开发品类之一。第6品类市场份额高于7%,且年度销量增速高于整体增速,说明该品类重要且具有发展潜力。第7品类2015年市场份额超过10%,品类市场地位显著。结合农村市场消费者需求调研结果,第7品类2016年市场容量预测值远大于2015年实际销量,说明品类2016年发展空间巨大。

42做实农村市场营销工作

货源投放方面,明确需要加大投放的规格。结合农村消费者的特征和现有规格供需状况及市场表现,加大供需缺口大,且订单满足率比较低的规格的投放量,如第5品类南京(炫赫门)和第7品类泰山(宏图)等。结合农村消费者调研,理清品牌(规格)间替代关系(见表4),在投放规格货源不足或断货时

品牌培育方面,掌握在农村市场适销的卷烟属性,选择特定规格进行培育,必要时引入新品进行培育。对于市场集中度过高的品类,可引入新品进行培育以调整品类布局,规避由于少数规格生产或销售变动带来的经营风险。集中度过低的品类,可引入新品以充分挖掘品类市场潜力。品类集中度适中时,选择贡献度较高,且成长性较好的在销规格进行重点培育。

客户服务方面做实做细。结合市场调研结果完善推介策略,指导零售户进行消费者识别和有针对性推介,逐步提升结构,提高推介有效性和积极性。在消费者往来集中的时段或地段(如集市)尝试客户经理驻店服务,通过驻店服务,帮助零售客户提高销量,提振信心。

43关注特定细分市场,实施精准开发以点带面

农村市场具有一些特色的细分市场(如集市、婚庆等)能够短时间内聚集大量消费者,可作为卷烟宣传、销售的有力平台。在把握市场特征的基础上,针对细分市场实施精准营销可以获得低成本、快成效、高回报的营销效果。如针对农村集市,可与集市典型零售终端紧密合作,借助集市要道上的墙体广告开展长效宣传,借助集市横幅广告实现小成本大效果的宣传效果;在集市日之前,指导零售客户进行个性化陈列,做好订货提醒和指导,为集市日宣传和销售做好准备;在集市高峰时段,指导、协助零售客户实施户外静态陈列、开展卖赠活动、进行有声宣传等,以求获得立竿见影的营销成效。

参考文献:

[1]陈保军烟草商业企业4P市场营销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1(6):101-102

农村市场发展范文2

[关键词] 农村市场 原因 对策

发展农村市场,扩大农民消费,对实现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增长,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启动消费,但是,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却未出现预期的效应,农村市场依然存在消费不旺、需求不足的突出问题。因此,如何进一步有效地发展农村消费市场,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已成为我国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问题。

一、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市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在农村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农村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抑制农村消费水平的增长。

1.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不高而且增长缓慢,未来收入预期不确定,直接影响了农村购买力的提高

一般来说,收入与消费是呈正比例的关系,收入越多,消费越旺。然而,农民收入水平的增长缓慢导致他们的大多数人想买而没钱买。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1年为6860元,到2005年为10493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1年为2366元,到2005年为3255元,2005年城乡人均收入比例高达3.22: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但用于农业投资的各种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又大,农民实际用于生活消费的资金就很有限了。

2.商品供给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受收入水平,文化程度、消费习惯和消费环境的影响,城乡居民对商品的需求结构与需求档次上有很大的差异,农民居民消费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商品的质量、性能与价格都有特定的要求。多年来,许多工商企业对农村市场重视不够,一方面把精力主要放在自己比较熟悉的容易操作的城市市场上,产品生产、开发和销售以城市为重点;一方面忽视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特征的研究,以农民在消费时间上具有相对滞后性为由,简单地将城市滞销的商品推向农村市场,致使当前农村市场商品供应出现两个极端:一是高档精品多,农民买不起,也用不着;二是低档劣质品多,农民看不上,因而农民很难买到价格适中、功能实用、适应农村消费环境的产品。正是由于商品供给结构不合理,进一步影响了农民的正常消费需求。同时,工商企业在农村市场上没有树立整体产品观念,很少开展售前、售中、售后一条龙服务,商品知识宣传、送货上门、免费安装、技术咨询等在农村甚为少见,销售服务链条的脱节,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市场销售规模的扩大。

3.商品流通网络不完善、渠道不畅通、秩序不规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已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渠道开放式的农村市场体系。但是,由于农村市场的发育程度仍然较低,工农业产品产销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市场调节能力较差,使农民“卖难”和“买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目前农村市场来看,除一些政策性商品经营外,国有和集体商业的主渠道作用逐渐被削弱,国有商业网点明显萎缩,大部分农村市场的主要份额由个体、私营流通企业所占有。虽然个体商业在农村市场上发展较快,极大方便了农民购买,但是其商业网点是按原有自然经济规模设置的,因而网点比较分散、零乱,且规模过小,无法形成网络优势。它们在资金投入、采购、运输、经营、储存设备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局限,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需要,无力承担农村市场主渠道的重任。同时,由于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村市场重视不够,农村市场流通秩序较乱,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市场正常流通秩序,制约了农村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扩大。

4.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和消费环境差

农民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其收入水平,而且与农村消费环境密切相关。近几年来,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尽管不断改善,但大多数地区较为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成为制约农村市场发展的又一重要障碍。许多地区供水、供电、道路、电视信号接转等问题没有很好解决,抑制了农民对农用机械和家用电器的消费。道路交通不便,使大量农用机械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无法进入农户家庭。农副产品也不能及时运出,影响了农民增收,工业产品运输成本加大,又抬高了物价;通讯设施落后,难以形成快捷的商店流通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使农民在购买、使用、维修等方面感到很不方便,本来是“花钱买享受”,最终却成了“花钱买罪受”。由于农村商业网点少,布局分散且规模小,农民消费选择的余地不大,使得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购买力还要大打折扣,抑制了农村市场的发展。

二、发展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研究

发展农村消费市场,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前工业产品“买难”和农业产品“卖难”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为了刺激农民的消费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展农村市场来调节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的经济结构和商品流通结构,真正使农村市场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1.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实际购买能力

发展农村消费市场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收入,只有农民有钱了,消费才能动起来。

(1)加大国家对农业的倾斜力度,利用各种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2)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同时加强对农村的信息服务,抵御市场风险,避免农民收入的不稳定性。

(3)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善收入来源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并通过组织农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达到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的目的。

(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现阶段必须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因地制宜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把分散的小农户引入到大市场中去。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食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增加农业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化,拓宽农民收入来源。

2.调整商品供给结构,完善商品销售服务

调整商品供给结构,重在市场调查。工商企业必须深入农村,调查市场,了解农民的需求,突出重点,开发、研制和生产符合农民需要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如针对山区电视信号弱的特点,开发高灵敏度的电视机;针对农村电压不稳的特点,开发宽电源的家用电器等。近年来农民的消费意识增强,对消费品的消费除吃、穿外,主要集中在农机、建材、家电和通信设施的购置上,对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的购买意向较高。但从消费产品档次来看,与城镇居民追求多功能、新样式等高层次的需求不同,农民对家电产品的需求还停留在价格低廉、经久耐用、有基本功能的初级需求上。因此,工商企业应充分把握农民消费特点,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同时不断完善商品销售服务。

3.加强市场网络建设,搞活农村市场流通

目前农村的市场已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卖方市场向市场经济的买方市场转变。这就要求在健全和完善现有农村市场销售网络的基础上,尽快形成县、区为龙头,镇街为骨干,乡村为网点的三级农村市场体系,建立多成分、多渠道、简便、快捷、高效的双向流通网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农工商联合,朝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大流通、大市场的方向努力。充分发挥农村供销合作社市场流通主体的作用,加强市场经济意识,利用长期形成的网点、资金、人才等信息优势,构建农产品收购、加工、运输、仓储、销售一条龙的专业化体系,多方组织货源,让一些质优价廉、经济实惠、符合农民需求的产品投放农村市场,有效解决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满足农民多层次的消费需求。此外,还得按照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战略目标,有步骤地推进城乡之间的商贸合作,畅通城乡之间的流通渠道,实现城乡互补和市场要素的优化配置,积极探索现代营销方式,把城市中连锁经营、直销代销、仓储中心等经营模式引入农村市场,拓宽产品的流通渠道和市场空间,鼓励一些大中型的商业流通企业投身农村广阔的市场,在农村设立连锁店或信誉好、质量保证、售后服务完善的直销网点。

4.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引导农民正确消费

在积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硬环境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消费的软环境建设。要注意针对新形势下农村消费的特点,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强化商品质量监督,净化市场环境,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分割的局面。严禁坑蒙拐骗、欺行霸市、不道德竞争现象的出现,实行公平交易、公平竞争,提倡守法经营、文明经商。热心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基本的消费知识和消费者权益,通过广泛的宣传来增强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抵制购买假冒伪劣产品。引导他们健康的消费行为,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培养正确的消费习惯,注意避免出现消费的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现象。坚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以此改善生活的质量,提高消费的水平。只有农村的消费环境得到变化,农民的实际购买力得到提高,农民的消费观念才能真正转变,市场也才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市场发展范文3

201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明确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逐步形成了人民银行推动、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推动了农村金融产品市场和服务的创新。一些新的金融产品得到了推广应用,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中体制不健全、机制不灵活、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农村金融产品供需矛盾突出,服务方式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金融的发展。

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1.服务网点覆盖率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金融机构种类单一,从上世纪90年代末,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全面向商业化转轨,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经营规模小,成本费用高,长期扭转无望的机构网点进行了撤并和推出。一些新型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虽然经营的总是是服务“三农”,但从实际情况看,其支农力度与机构设立的宗旨相悖,未能深入农村,服务农村。农村信用社几乎成为惟一支撑农村经发展的正规金融力量。但农村信用社受融资能力的制约,远远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农村信用社经营商业化倾向,也影响了其为农村经济服务的积极性。给农村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其次硬件设施配备不到位,POS设备和ATM几乎全部放在中心城市,乡镇农村等很少布放,支付结算服务相对集中于营业柜台办理,服务效率低。

2.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创新力度和服务水平不够。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消费结构升级、农业产业化发展、小企业发展等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农村市场与城市有着显著差异,要开发出适合农村环境、符合农户需求的金融产品,金融创新必不可少。当前,大中城市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与领域虽然有所扩大,但是广大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依旧较少,大部分乡镇金融产品只限于存款、取款、贷款和一般的汇兑,交易通常以现金方式进行,保险在农村范围内的覆盖率极低,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保险更是严重短缺,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农业贷款风险缺乏有效化解的途径。服务方式单一,服务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

3.农村理财门槛高,理财产品匹配性差。一些金融机构有意逐鹿农村理财市场,但动辄数十万元的理财门槛,把许多有投资理财愿望的农民挡在了门外。一些银行业金融机构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情况,将原本面向城市居民的理财产品照搬到农村理财市场,难以获得农民的认同。从面向农村、农民发行的既有理财产品来看,存在着结构性缺陷,大多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币种结构单一,投资类型上缺少结构性理财产品,并且发行期限较短,这使得其难以满足农民理财的多方面需求。

4.农村金融人才短缺,金融创新缺乏有效引导。现代金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素质的竞争。农村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高素质,高业务水平的金融从业人员。而在很多农村网点,前台业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一线的柜面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高,学历层次低等现象,制约了业务的发展,阻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创新及发展。此外,由于农村金融业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农村金融机构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多地区缺乏财政投入与银行信贷的有机结合,没有针对农村贷款损失。核销制度等政策的有效引导。

三、对农村金融市场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1.放宽农村市场金融准入,构建多元化金融机构。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的特征,进行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放松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对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改革和重组。尤其是注重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整合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培育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主体和多层次的金融市场。鼓励农业银行以及各类商业银行积极开展支农业务;允许农村邮政储蓄适当开展贷款业务,建立为农村企业直接融资服务的区域资本市场;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金融业务,培育多元的农村金融主体,促进多种机构的发展和金融技术创新,提高资金配置的竞争效率和规模效益。扩大金融服务对“三农”的覆盖面,增强服务渗透力。

农村市场发展范文4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对策探讨

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相关学者研究得出若有一个较好的金融系统则有利于经济长期的增长,若金融条件较为落后,则会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1]。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金融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为改革进程不同,所以金融业中有很多非市场化的现象,为金融抑制,这种情况在我国农村的金融市场中也广泛存在,因此金融组织对农村的服务正在弱化,从而抑制农村的经济增长。

一、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逐渐出现“双轨制”的特点,从而可以使金融资源进行二元制的供应出现二元制,一方面为政府主导强制力量在农村形成到正规的金融部门,另一方面为农村中大量非公有制的部门获得的信贷支持,必须依靠资金投入进行生存发展[2]。所以说农村一些非公有制的经济部门必须凭借内源的融资,或者对正规的金融部门进行求助。这就导致农村在金融市场上的资金短缺,使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足够资金的支持,从而抑制经济增长,因此需要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金融体系不完善,层次不清晰

农村目前的金融体系没有得到功能上的完善,对于基金、资金、期货以及保险都得到较好的发展,资源配置、价格发现以及风险对冲上也并不完善[3]。而正规以及非正规的金融机构也没有得到相关作用的发挥。同时农村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产品也存在着欠缺。因为农村市场上的产品缺少创新的动力,导致产品涉及面窄、种类少以及服务的范围较小。金融市场在机制方面得不到完善,竞争机制不充分,脆弱的风险监测和预警。政府对金融发展也没有给予充分的优惠政策。

2.缺少有效供给

农村地区在金融方面一直有供给不足的现象,也正是由于供给不足导致避险、融资和理财方面的功能不完善。农村与城市在金融资产的需求和供给上有较大差异,所以资金不足这个问题也受到较大的压制。有时政府职能还得不到较好发挥,财政资金有不到位的现象,都使农村金融出现缺乏供给的现象。

3.政策制度不完善

对于农村金融的服务方面,政府虽然出现了一定的利民政策,但是对于呆坏账的核销问题、财政的贴息问题、专业担保问题以及低成本的资金来源上没有明确的政策,而且制度和措施并不完善,力度较小[4]。在监管方面,金融产品的创新、资本的充足管理以及金融机构的准入原则都缺少监管力度,而且农村的信用环境、体系建设、金融市场上都缺少积极的监督和引导。货币的政策方面,信贷规模以及流动性的比率在需要给予特殊安排。其中还有一些与金融联系较为密切的产业,包括医疗、社会保障、教育方面的相关政策,都对农村的金融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三、相关解决措施

1.加强金融监管

农村的金融系统中需要使监管力度得到加强,根据农村金融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金融监管,从合规性的监管向合规性以及风险控制方面进行监管的转变,使监管制度更加开放和透明。健全农村金融的监管法律,使其逐渐完善,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三方面的监管机构进行协调,使农村精通的监管效率得到提高,每个行业能够得到自我管束的实现,对内控制度和行业反战进行相关的建设。正确引导市场的竞争压力,使其向企业内的控制制度进行积极的建设。并要求农村金融提高信息的社会披露度,促进社会对金融市场的监督。

2.建立金融制度

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存在的较大难题为资金供需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改革农村的金融机构,并对农民进行合理抵押品的寻找,其中对土地抵押的为农地金融,这种金融能够为农业进行长期贷款的提供。当农地金融的制度建立完善后,农村居民就可以对土地给予使用权的抵押,用此进行土地债券的发行,这样能够使社会资金得到积极的利用,对农民进行低利率的贷款,使其能够享受到成本低中长期的贷款。该种制度可以对农村中长期的资金不足问题给予相应的改善。同时金融机构的农民融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从而使农业生产的落后情况得到提高,增强农业发展,推动金融体系的发展。

3.对民间金融进行引导和发展

在农村的金融市场中也要发展民间金融,因为我国农村的商品经济处于落后的状态,要对社会关系进行民间金融制度的发展,通过相关的引导监管使其得到相应的发展,并对农村地区正规金融中的不足进行弥补。加强发展农村信用社,对农村、农户以及农民的闲散资金聚集起来,在“三农”的发展中给予配置,使农民能够更加便利的贷款。继续对小额贷款等机构的发展,对小额信贷的发展进行鼓励,由扶贫部门和金融部门给予宏观的监控和管理,保证有稳定发展的专业队伍,能够对农村的贫困人口给予金融信贷的服务,对信贷资金进行良性运作的促进。

结束语:

我国农村的金融市场目前的发展较为缓慢,并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中包括金融体系不完善、层次不清晰,缺少有效供给,政策制度不完善。主要问题就是在我国农村缺少资金方面的供给,农户与农业的融资较为困难。通过对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讨论,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有加强金融监管,建立金融制度,对民间金融进行引导和发展。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关体系的建立,能够使其得到较好的发展,同时促进经济的显著增长。因此我们要对农村的金融市场采用相关对策,使农村的金融市场和经济都得到改进,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古明加,张建业,刘宝富,张照新,刘江海,王佳轩.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17(02):123-124.

[2] 张立杰,汪芹,林海雪,李明月.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对农村金融的影响及对策——以鸡西市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2,13(06):163-164.

农村市场发展范文5

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加强农村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农村市场秩序,启动农村消费,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国家工商总局要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职能,加强农村市场监管,切实维护农村市场秩序。结合本地实际,现浅谈我们工商部门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建立农村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

一、学习科学发展观 认识农村市场状

中兴镇地处我市腹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规模和优势,在我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此,我们通过对该镇部分农村、农业、农民的了解一窥我市农村市场的现状。

(一)、生产状况:该镇人口2.66万人,面积约53.78 平方公里;主要农富作物有猕猴桃、茶叶、花卉等;其农产品生产以家庭小规模方式为主,农产品交易以就地、就近的简单交换形式为主,农产品价格随行就市;同时该镇存在的个体家庭生产、分散自主经营、壮劳力外出务工的现状,严重地分化了农户的市场主体力量,使之在农业商品经济关系中处于极其弱小的地位。我们不难发现,该镇农民个体在农产品的种植生产之初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少应有的市场信息和专业的技术指导,其产品大多数质量良莠不齐,缺乏品质检测和分级分类标准;进入销售阶段后,农民没有明确的、定向的目标市场和销售对象,更不要说定价话语权了。这种商品化程度低下的状况严重制约着该镇农民收入水平和实际购买能力的提高。

(二)收入状况:据统计显示20xx年,中兴镇农民人均收入为 5726 元,而同期我省农民人均收入为4121元,我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虽然该镇农民年均收入高于省均、国均收入,但较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5000元)而言,仍属偏低水平。从该镇农民的经济收入结构来看,当前农民收入中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性收入比例普遍偏低,非农性收入比重日渐增大,农民的实际购买能力低下。由于农民收入结构中相当部分的收入来源于农村本土之外,这些外出务工农民的生活消费需求又只有通过城市实现,因此使得留乡农民实际购买能力原本低下的状况日渐加剧。而金融危机引发的外需不足、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其中多为农民工)使这些情况更加突出。该镇农民这种现实的经济收入状况,决定了他们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依然只能是处在维持生存需求的范围之内。

(三)、消费状况: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直接承担着保障和满足广大农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商业职能,然而从当前该镇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农民买廉、商人贩假、监管缺位”的市场环境状况较为普遍,农村商品市场仍处于初级市场阶段。从现实状况来看,目前影响该镇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环境主要存在三大矛盾:

一是农民的购买力水平与现实生活需求和理性消费意识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较低的生存需求是多数农民选择价廉商品消费的主要动机。由于受购买力水平的限制,商品价格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决定农民消费的首选要素,而对商品最重要的品质和安全要求往往局限于直观感觉,尤其对商品可能存在的潜在品质与安全问题大都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和必要的消费知识(常识),有的明知是假冒伪劣商品也同样购买消费,其主要原因就是价格低廉。“首求价廉、再求物美,如若不美、自认倒霉”成为农民较为普遍的消费心理,这也折射出农民自我保护意识的淡薄和无赖。

二是对经营利润追求和市场条件与农民现实生活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农村商品流通的商业价值在传统模式下难以正常实现。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吸引商业资本进入农村的最基本驱动力在于商业资本对市场的利润追求。如果在基本利润追求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商业资本就很难主动地流向农村。尽管近年来,由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一些大型商业资本逐步进入农村市场,如红旗连锁、老邻居等,但在该镇农村仍普遍存在以农民个体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农村商品流通模式,整体呈现出“散、乱、差、小”的市场特点,即网点分布随意散乱而缺乏合理规划,经营环境差而商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经营面积普遍偏小、品种杂、数量少,有的农家小店经营与生活不分,缺乏专门的经营人员和基本的商业常识和经营知识;他们的经营动机只是在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同时,通过附带经营以获得一些额外生活补贴,无税收、工资、租金等经营成本负担,经营的投机色彩较强。这种现状无疑使商品质量的保证成为一种奢望。

三是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地域广阔和网点分散与工商实施有效监管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工商部门在保障农村市场在公平竞争基础上的有序经营环境方面存在着缺失。在整个经营过程中,由于农村市场的点多面广、经营随意、地处偏远,就我们现有的人员和装备而言,均难以保证连续有效地履行法定的监管职能。这种监管缺位带来的直接后果,使得农村市 场成了假冒伪劣、三无商品的倾销地,无疑造成了对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环境的不良损害,显然也对一些规模企业介入规范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准入难度和经营障碍。

营造适宜农村商品流通发展的市场环境,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和解决“农民放心消费、商人规范经营、工商监管有序”的三大关系问题。这也是我们对农村商品流通领域实施长效监管的目标所在。并通过监管,保证农民在其购买能力范围内可以放心消费,商人在经营范围内合法从事经营,从而促进现行农村商品流通机制向一个互制互动、有序良性的循环机制转变。那么作为我工商行政执法部门,应对现状建立农村市场长效监管的机制是当前的重要工作。

二、运用科学发展观 剖析市场化监管网

尽管我们有着依据“三定”方案而做的监管职责、监管流程、监管网络、监管机制,但客观上却存在着不尽人意的情形,如家底不清、职责不明、无照频出、隐患时现、监管乏力。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认为出现这些问题既有主观上存在认识的误区和盲区的情形,也有客观上存在着人员、装备不匹配的情形。

从金信工程数据库得知,我局有各类市场主体有29918户,实际存活约1.3万户左右,其中重点监管(餐饮、食品、娱乐、农资、危化等)对象(实际存活)约占总数的15%;面对监管对象多、涉及行业多、突发事件多、各类隐患多等现象,加之我们自身人员结构僵化、年龄老化、知识退化,因此,认识上还存在着监管不可能到位、无法到位的想法。

这是我们认识的一个误区。

因为按照统计标准,工商人员与监管对象比例为1:240 为理想监管比例,以此推算我局(仅以各工商所人员为基数)监管对象的临界点应在1.8万户左右。按照分类分级监管标准,对我市约20xx余户重点监管对象,也是有条件覆盖的。另外,由于我们自身对监管对象基础数据的不清、不详、不准,尤其是无证无照部分的统计更是“难得糊涂”。所以我们在黑网吧、游戏厅、卡拉ok等文化娱乐市场监管、无证无照餐饮、旅馆监管、燃气经营监管等方面表现为对监管对象的茫然,表现为不知监管对象有多少?无证无照有几许?在何方?监管措施的漠然,表现为巡查不到位,检查不知措(施)等。这是我们认识的盲区。

客观上我们确实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加之近年来业务知识培训少,表现为至今不明市场主体分级分类监管的具体规定等,尽管办公装备在不断更新、充实、提高,但监管工作的效率却并未随之提高。呈现的往往是巡查流于形式,整治处于被动、应付、监管置于应接不暇、疲于奔命的情形。

三、践行科学发展观 建立长效监管制(市场长效监管机制)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分析农村市场监管之现状和对中兴镇农村市场情况的调研,我们意识到要想建立农村市场长效监管机制,就应夯实监管基础,传承监管措施,拓展监管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增收,构建市场主体自律、工商监管他律、舆论监督参与的农村市场长效监管体系。为此,我们认为:

(一)夯实监管基础,完善监管措施。

运用金信工程的功能,进一步理清我市市场经营主体的状况,进一步完善农村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和经济户口管理制度,依托“经济户口”,积极引导经营者,特别是食品、农资等重要商品经营者建立健全购销台账制度、不合格退市制度、质量承诺制度等自律机制。切实推行猪肉等重要商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同时传承既定的监管措施,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使“红盾护农”已成为继“12315”之后又一个让政府满意,农民拥护的工商品牌。

实施静态监管与动态监管相结合,有照监管与无照监管相联系,传统监管与网络监管相衔接,固有监管与创新监管相并举,粗放监管与精细监管相统一,事前规范、事中监管与事后处罚相结合的全程监管措施。

(二)规范经营行为 建立监管机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落实监管与服务等四个统一。着力引导市场主体自律。要让市场开办方第一责任制度建设逐步覆盖我市所有有形市场,继续在重点经营户中推行并完善“两帐两票一卡一书制度”、质量承诺、问题商品下架下柜等行之有效的各项制度。引导经营者守法经营、公平竞争。推进食品放心店、农资放心店建设,引导消费者到有质量保障的经营场所购买消费。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对坑农、害农的典型案件及时予以曝光,扶持发展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确保农村市场的商品和农资质量。以此奠定农村市场长效监管机制的基础。

通过积极引导和培训,发挥工商“七机制”、活扶农致富农,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维护农村市场规范有序。

1、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实施好“经纪活农”工程。一要大力推广各类农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适应市场需要、农民欢迎、机构完备、机制健全、作用突出的农民专合组织。二要引导农村经纪人的发展。切实建立健全“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从而实现扶农助农致富农。

2、加强合同监管,稳步推进“订单农业”,实现一县一品等特色。深入农村对涉农企业和农户进行面对面的宣传教育;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参加《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20xx年初,我们通过开展6期农村经纪人培训,在全市农村起到了积极地引导和示范作用。同时我们还把“守重”活动延伸到“订单农业”中,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延伸到“订单农业”中,在涉农企业中开展争创“守重”活动;以此增强涉农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辐射力,更好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3、转变观念搞服务,认真执法促监管。目前,由于大部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弱,识假辨假能力差,维权体系不健全等因素,致使农村部分地区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倾销地,极大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工商部门要想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管,就要转变观念搞好服务。依托“12315”这一平台,逐步推进“12315”维权进市场、进商店、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畅通农民消费申诉举报渠道,真正做到让农民“投诉不出村,维权在家门”。

要根据农村商品消费特点,开展各项专项整治活动,加大对农村市场特别是分散在城乡结合部和村镇的各类商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个体商贩、小加工作坊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以“送货下乡”为名的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涉及农业生产的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违法广告和虚假“致富信息”广告的打击力度,防止农民上当受骗。以此发挥工商部门在农村市场长效监管机制建设中的他律功能。

积极引入和建立消费者、社会舆论、新闻媒体等舆论监督,促使农村市场长效监管机制有效运行。

农村市场发展范文6

局面火热

农村产销促进了农村物流的发展。我国农村超过2万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3亿吨的农产品产量、50.1万亿元生产资料销售额、1780亿元再生资源销售额,使我国农村物流总额大幅度增长。

大量流通组织参与了农村物流建设。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等经济成份进入农村物流领域,传统的经济组织、现代经济组织先后进入这一领域。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有各类家庭农场87.7万个,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28万个,其中龙头企业4300个,国家级龙头企业1253个,农村供销合作组织76万个,21.8万个邮政物流配送网点进入农村物流领域。此外,我国国有粮食企业、大型零售连锁集团、电信物流、外资物流、外资保险等纷纷抢滩进入农村物流领域。

三大信息科技浪潮促进了农村物流的发展。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三大信息科技浪潮促进了我国农村物流的发展,使得农村物流水平大幅度提高。据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12年)》显示,2012年阿里平台上共完成农产品交易额198.6亿元,同比增长75%。同时,据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的测算,经营农产品的网店数量有望在2012年26.06万家的基础上,于2013年突破100万家。阿里巴巴各平台农产品销售额有望在2013年达到500亿元,在2014年达到1000亿元。

政府工程促进了农村物流发展。我国政府先后实施了绿色通道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程”和农资流通体系试点等,这对于加强农村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提高农村物流的整体发展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难题待解

尽管农村物流在近些年获得了较大发展,但相较于城镇物流,其远未达到成熟的程度,而一些顽疾也亟待破解。

农村物流市场规模亟待提升。农村流通规模不等于农村物流规模,当前农村物流所占流通的比例较小,特别是冷链物流,我国的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仅为5%、15%、23%。2012年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交易额仅有8211.2万吨。国家发改委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指出,到2015年,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发达国家易腐食品的冷藏运输率已超过60%,其中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家和地区超过80%,而我国只有20%左右。我国在果蔬采摘、运输、储运等物流环节的损耗率高达25%。我国每年总量超过亿万吨的易腐食品,都需要冷藏运输。

农村物流不成体系。农村物流与城镇物流相比较而言,发展不成熟,也不成体系,农产品、小商品、再生产资源等物流相对不足。其次,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较快,但是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相对滞后,不能够适应飞速发展的电子商务物流需要,现有的传统农村物流不能够与电子商务物流对接。此外,农村合作组织较多,但是物流相对滞后,不能够适应其发展需要。“小生产大流通”或者“大生产小流通”同时存在不能够对接的问题。

农村物流政出多门。商务部、供销合作总社、国家粮食局、国家发改委、农业部、邮政部门等非常重视农村物流,但是,农业、粮食、商务、邮政、供销合作社五大系统的传统行业分工与协作不完善,往往出现政出多门,真正实行起来效果不佳的现象。

此外,还存在社会对农村物流重视程度不够、农村物流重规模轻效率等问题,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也尝试着提出一些解决措施来与广大读者分享。

重视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加强如农产品、小商品、生资产品、再生资源物流的结构优化,使其更加合理。同时,按不同的产品线来设计农产品供应链,从而形成特有的供应链系统,促进高效率的农村物流体系的形成。

建立和完善农村物流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农村物流政令统一局面,解决政出多门的问题,提高农村物流管理效率。

构建多种农村物流模式、多种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体系,并与农业产业化模式形成无缝对接。如推动自营物流配送模式、第三方配送模式、物流联盟配送模式、智能一体化模式,以及多种形式的冷链物流模式等的不断发展,由此推动农村物流更上一个台阶。

加快发展农村物流信息化。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市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村的物流量会成倍增加,要求农村物流快速向现代物流发展。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因此在农村要实现现代物流理念,大力推进农村物流的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