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范文1
1.1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是一所大学的物质基础,它的健全完善与否直接决定着这所大学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无法保证一所大学正常发展的基础设施,自然也不能实现这所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基础设施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一些学校基础设施根本就没有,基础设施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和顺利进行。二是 旧,一些基础设施过于陈旧,如实验室的淘汰设备和过期药品、图书馆的一些陈旧藏书、实习电站的老化等等,这些陈旧的基础设施根本不能适应学校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三是小,一些学校基础设施规模太小,如实验室设备的不完善、用于教学的计算机的数量的不足、学生宿舍的狭小与紧张等等,这些基础设施的规模根本不能满足学校目前的正常教学需要。
1.2 农业高校自主办学能力偏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加快,农业高校的规模也呈不断扩大趋势。与全国其它高校面临的情况一样,西藏高校自主办学的能力较弱,对政府支持依赖性很强,缺乏对经济社会的主动适应能力。高校还不能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另外办学能力偏弱还体现在办学效益低上,相对的高投入与低水平、低效益的办学状况形成强烈反差,与西藏高等农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现实不相适应。
1.3 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由于社会上的误解和偏见,客观上阻碍了优质资源特别是优质师资进入农业高校,教师供给存在很大缺口,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学术水平两极分化严重,学科建设受到很大的限制,造成了教学、科研、学生教育整体水平上不去,学校的声誉受到影响。
1.4 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僵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将由体力劳动为基础的产量、规模型向知识为基础的质量、效益型转化。但是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部分教学内容还比较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不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西藏高等农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促进途径
2.1 实施扶持型的高等农业教育公共政策
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农业高校集农业、科技教育于一体的特殊性,充分认识到发展西藏农业首先要发展高等农业教育,提高西藏高等农业教育的水平。另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还需对高等农业教育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如在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增加对农业高校的资金投入、加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等。结合西藏实际,持续扩大办学规模。
2.2 西藏高等农业教育教育要立足区域经济,办出西藏特色
与其他产业不同,农业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高等农业教育开放性的特征,要求高等农业教育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西藏 80%以上的人口是农牧民,生活在辽阔的农牧区,赖以生存的是农牧业。受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制约,西藏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相对薄弱,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农牧业发展水平偏低。因此,西藏的高等农业教育必须坚持面向西藏农业、面向西藏农牧区(林区)、面向西藏农牧民,坚持为西藏的农业现代化服务。西藏高等农业教育应加强特色学科建设与特色专业建设。农业高校要面向西藏实际,加强生态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森林培育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草业科学、植植物病理学、动物遗传育与繁殖、预防兽医学、基础兽医学、水利水电工程学等学科建设,形成相互配合、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为学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奠定知识与人才基础。以特色学科为支撑,不继加强与西藏农业实际密切相关的传统优势专业建设,把优势专业办成特色专业。如农学、林学、植物保护、农田水利工程、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等,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就是要使该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与素养,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适应性广、就业面宽、发展潜力大,经得起职业技术型人才标准的考验也唯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该专业是即是优势专业也是特色专业。另外,还要从应急办起来短线专业中甄别出未来西藏农业长期需要的专业,构建相应的学科,形成新的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使学校学科特色与专业特色能够持续更新,与时俱进。
2.3 大力提高农业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力度,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面向高校所在区域,从事社会服务工作,是高校应尽的社会责任。它既是教学实践,也是科研实践,同时使学校积累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就农业高校面向农村而言,高校主要是通过科技创新与科技推广影响产业结构,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农村产业的技术基础,使农业科技含量在农村产业中的贡献率比重越来越大。高质量的社会服务重在大力提高农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力度。具体举措有:第一,利用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科技水平的学术梯队,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第二,提高西藏农业高校科研工作对经济发展的主动适应能力,强化科研基地建设,使西藏农业高校直接面向西藏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成为促进西藏农牧民增收的主渠道。第三,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拓展合作与交流的领域,提高西藏农业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第四,理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以免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纠纷。
2.4 准确定位,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及办学经费筹措工作
学校定位是一所大学的旗帜和灵魂,它决定和制约着一所大学的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模糊的学校定位必然会影响到一所大学的阶段性正常发展,更不要说可持续发展了。一所学校在其办学历程中,随着学校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从教学型,到教学科研型、再到科研型,是其基本的发展轨迹。以西藏大学农牧学院为例,经调查,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的发展方向与学校定位方面,表现为认识不够统一:赞成办成教学科研型的占 51.3%,赞成办成教学型的占 37.4%,赞成办成科研型的占 11.3%。可见,未来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的发展仍像其它院校一样,要办成一个教学科研型的大学,不过现在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教学型。教学型大学的指导思想,决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提高教师队伍教学技能水平是重中之重,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则是鼓励导向,并非强制,即并不强调所有人都要去搞科研与服务;在师资引进过程中,则要适当引进高水平研究型人员为特色学科与特色专业服务,保持整个教师队伍的科研与社会服务水平。学校仍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靠政府投入与学费收入来办学,因此要以优质教学水平争取更的政府更多的资金扶持,同时可适当提高学生学费。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结合西藏乃至全国当前与未来需要,开设办学成本低、就业趋势好的短线专业,提高办学效益。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范文2
[关键词]可持续农业 存在问题 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180-01
可持续农业自上世纪后半页以来普遍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它是农业领域对可持续思想的具体实践和运用,是一种更符合人类发展需求的农业理论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在历史上我国是农业大国,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更是我国现阶段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人口众多,环境资源和人类供给之间矛盾突出,我国用不到世界总耕地10%的土地供养着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带来巨大的食物压力。生存环境的恶化导致我国人均占有资源更为稀缺,农业的未来发展必然需要一种更符合自然规律、更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作为国家的根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他行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民生活条件改善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稳步向前以及整体国力提高。
1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障碍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生产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对土地进行掠夺式开发的经营方式。从法律理论上讲,农业土地承包合同中界定了承包农户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但事实上这种经营权只是物化权的一种不具有直接对抗第三者效力的债权形式。在具体实践中,政府部门集体组织等有权对土地进行随时的行政性、权力性调整,这些都进一步强调了承包农户所具有的土地经营权的特殊债权特征。承包农户对剩余索取权有十分强烈的要求,这与土地承包经营权中的债权模式相悖,两者之间存在不适应和矛盾。现阶段来自各方面的对承包土地的行政性调整干预不断,由于制度的不支持,承包农户没有有效途径更无权抵御这些干预和调整。承包农户的剩余索取权无法得到保障,农民不能安心种地,对未来更没有长期稳定的心理预期,只顾眼前的短期生产行为则成为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农民的短期生产以破坏土壤质量为代价,造成不可弥补的生态破坏。频繁的土地调整将这些破坏的土地转嫁给他人,又进一步强化了土地承包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土壤破坏、生态恶化成为一种恶性循环,无法得到有效遏制。
过去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公民被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大类,这种户籍制度很大程度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下,农业户口很难转为非农户口。在随后几十年的改革发展中,我国户籍制度长期构筑的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模式才有所改变。但农村剩余劳动力夸省市跨区域流动和户籍迁移依然受到限制。目前我国有近一亿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无法向城乡流动,并且数字还在逐年增加。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在稳步提高,但由于户籍制度的多方限制,我国仍摆脱不了农民远多于市民的问题。我国的农业户口依然与农村土地所有制联系在一起,农村的土地所有者只能是具有农业户口的公民。这种有农业户口就可以拥有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属方式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根本原则是相互背离的。这种制度促进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让农民的剩余索取权得到了长期保障,这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农业生产中“外部性”现象严重的主要根源。
2 发展可持续农业存在的若干问题
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模式。生态农业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出现的新型的并被广泛认同的农业模式。其重点是按照自然生态规律研究和开发农业资源,同时保护自然资源不受破坏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原则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遵循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的自然原则。传统农业生产精髓与现代高新技术相互结合,因地制宜的发挥当地物质人力资源优势。依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思想,周全计划,组织专业人才进行合理农业生产,运用工程管理学方法最大限度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的可持续再生生产,以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各自良性运转同时有机结合高效统一的收获最大效益。生态农业结合经济学、生态学等多种原理,既保证了农业生产高效产出,充足提供了安全健康的有机食品,重要的是保护生态环境高效的循环再利用,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首先,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市场有条不紊的运行。农产品的生产销售也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保证农产品像其他商品一样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自由流通并且最大限度的实现商品自身的价值。其次农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以农产品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力为主导的要素市场体系和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的产品营销综合市场体系,同时为商品贸易提供信息传递服务的市场中间机构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促进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投入产出比以及增加农民收入都要求我国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迈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土地,建立健全土地的政府和市场管理制度,提倡土地适度集中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推进耕地合理流转保证耕地长期合理高效利用。坚持政府扶持农业,农产品生产销售按照经济发展规律以市场为导向,让开放的市场带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农户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让农民自发的参与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中来。
3 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改变过去以破坏土地质量、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寻求一条既满足当代人物质需求又不影响后代人生活需要的持续发展道路。农业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农村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可持续应坚定不移的纳入我国发展战略规划。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国家未来发展离不开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各界要重视农业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首先是控制农民数量提高农民素质,实现资源环境与人口经济协调合理发展。改变长期以来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的传统观念,打破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模式,鼓励农民充分发挥积极性参与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中来。
保护农业耕地改善土地质量,保护农业生态改善环境质量。从农村到农民都必须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耕地逐年减少。加强农村政府对耕地的宏观管理,治理乱用土地问题,同时恢复耕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基本农田不被挪用,因地制宜建立耕地地力恢复保养制度。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污染,生产安全健康的农业产品,在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间形成良性循环。发展资源集约型农业,坚持农业生产中各种生产资料合理充分的利用。物尽其用的进行农业生产,把提高投入产出比作为农业发展的目标。根据可持续农业发展需求完善农业支持的制度体系和技术体系,全方位促进可持续农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雅鹏.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农村经济,1998(5):51-55.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范文3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中国1994年了《中国21世纪议程—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建立可持续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对农业可持续进行了规范与引导。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依托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以持续增长的土地产出率、土壤肥力为目标,同时兼顾保护自然资源,将保护与开发并进,走现代化经营方式,走集约化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农村的共同富裕。
即墨市全市土地总面积1780km2,耕地面积74104hm2,人均占有耕地0.07hm2,建成区面积42.65km2,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就。2011年,继续加大对三农投入,财政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4.8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全市农村合作组织342个,参与农村合作组织的户数达到2.8万户[1]。即墨市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应看到在快速发展带来的系列问题,环境破坏、空气的污染、资源的浪费等等。因此,在新形势下发展可持续农业变得刻不容缓。
1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在18世纪前后就出现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目前已经变成全球性的目标,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并称为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在农业上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产高效的农业格局。不仅考虑到当代人的利益,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主旨。
农业发展可持续性是概念内涵丰富,主要体现为“3个可持续性”协调发展:生产持续性,即保证农产品稳定供给,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的能力;经济持续,即不断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其生活质量的能力,主要体现于农村产业结构、农村工业化程度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生态可持续性,即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开发、保护、改善资源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整个农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前提,没有良好的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常规式的现代农业就会陷入困境之中。
2 即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2.1 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
全市农机化投入资金4600万元,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20.4万kw;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87%,机耕作业面积11.5万hm2,机播、机收面积分别为10.8万hm2、9.3万hm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6万hm2,增长1.1%,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为77%;地膜覆盖面积2.1万hm2,下降2%。农用拖拉机3.9万台,增长2.4%;农用运输车1.4万辆,增长3.8%;全年化肥施用量12.8万t,增长1%;农村用电量7.1亿kw.h,下降2.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全市农村合作组织342个,参与农村合作组织的户数达到2.8万户[7]。
2.2 农村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农村建设小康的关键在于农民增收。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众多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农业劳动者。因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要把提高农民素质的工作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国务院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把农民作为科学素质提高的重点人群之一,并明确由农业部与中国科协共同牵头组织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农业部要围绕《纲要》精神,加强与中国科协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搭建工作平台,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组织实施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农民的科学技术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进行了大面积的培训与提高,使得农村现有的劳动力明显提高。例如喷灌技术滴管技术大棚技术都能在农村很好的实施说明农民素质已经很好的提升上来了。
3 即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业资源浪费,农村土地流失严重
近年来,即墨市农业环境污染状况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品质,造成农田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化肥、农药、农膜等污染,这些污染不
仅影响农业生产环境,也造成农业资源的极大浪费。科学有效地开发、保护、利用农业资源是21世纪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农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土壤肥力下降;在土地因为自然原因导致的流失之外还有部分是因为大量的城市建设占用耕地;在原始开垦土地的过程是以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为代价的。
3.2 农业科技投入水平低
即墨市80%的人生活在农村,经营方式以手工劳动为主。科技贡献率低,科技在农业增产中贡献份额只有40%,这主要是由于即墨市的农业科技投入水平低、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与经济水平低、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差所致。随着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农民从事种植业的收入不能增加,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还很普遍。虽然国家采取了敞开收购粮食和实行保护价格等措施,遏制了粮食市场价格的下跌,但农民从粮食增产中得到的纯收入增加不多。
3.3 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即墨市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过于求,农产品价格连年下跌。在告别短缺之后,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出来,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随着温饱问题解决,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在家庭总消费支出中所占份额稳定下降,这表明农业增长开始面临需求约束。目前即墨市各地都在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或种果树或种蔬菜,一窝蜂追逐利润高的行业,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比如在山地可以种植果树,但是在盐碱地种果树是不可能存活的。农林牧渔发展不全面,农业产值33.4亿元、林业产值0.4亿元、牧业产值21.3亿元、渔业产值30.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7亿元。
4 促进即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协调人口与农业资源的关系
尽管农村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工作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突破性进展,但人口问题远未“终结”,谋求人口与社会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将是我国漫长的乡村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极为艰巨的优先关注事项。
为了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建议”高度重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基本国策。国务院在《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也进一步强调,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重要的战略位置上。这一切无疑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未来方向
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搞好农村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人口与环境资源矛盾由来已久,要解决这个矛盾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坚定不移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得不到控制环境与资源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落实不到实处。
4.2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就是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即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组织方式管理农业生产和经营,并实施全过程标准化运营。因此,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牛鼻子”。农业产业化通过合理地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把千家万户农民和千变万化的市场联结起来,把农业生产改造成为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化大生产,让农民分享到二、三产业的利润,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3 合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及发展模式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合适的经济结构应该充分考虑到即墨市各县镇的实际情况,像鳌山卫镇有自己的特色经济粉条就应该合理保持与发展,同时可以考虑发展副业。在现在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选择合理的经济结构是需要充分考证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观念,加深对结构调整重大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深
次矛盾的有效途径,是促进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立足青岛市实际,在深化认识、转变观念,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创新机制、提高效益上下功夫。
4.4 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农民从根本上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可,真正接受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进行宣传和倡导。提供外部支持,如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向农民提供优良品种,改进栽培和饲养方式,引导农民科学施肥,推行节水型农业、生态型农业等“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农业生产方式。让农民切身体会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他们大有好处,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 鲍贯洛. 关于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 灌溉排水, 2005(03).
[2] 胡涛, 陈同斌.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3] 胡皓.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m].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4] 贲克平. 对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探讨[j]. 农村发展论丛, 2007(01):14-16.
[5] 蔡昉. 区域比较优势与农业持续增长的源泉[j]. 中国农村经济, 2009(11):40-45.
[6] 蔡运龙. smit b.持续农业及其中国态势[j]. 地理学报, 2009,50(02):97-105.
[7] 常平生. 农牧结合是发展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农业的战略需要[m].中国农学会.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10:246-248.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范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农业经济 生态农业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充分发挥农业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既需要国家宏观政策,也需要微观的技术方法。走农业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基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来决定的。
一、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既要保持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稳定又要保证农业产品的质量。我国农产品要想进入国际市场就必须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只有我国的农业经济与国际接轨,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和农业生态,促进农业产业化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了农村农业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使农业资源和环境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长久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了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问题,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达到农业生产集约化和生态化,促进农业产业化。
(三)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增多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由依靠消耗大量资源、破坏环境的粗放型农业向依靠科学技术的集约型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减小了污染,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农业资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减少对资源的一次性利用,增加他们的重复使用。同时,对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比如农业的生活垃圾可以用来建立沼气,这样不仅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也减少了资源浪费,节省了资源。
二、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
近年来,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农村人口的快速增加,这就使得农村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减少,农村的教育、医疗环境面临压力越来越大,这就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就业困难,造成农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资源环境恶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另外,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围湖造田、毁林造田、私自开发土地等现象严重破坏了农村生态平衡。
(二)农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农村信息传递之后,信息传播途径有限,虽然很多地区农民不停扩大经济作物生产来提高收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短期来看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从长远看就会导致农业结构的失衡,有些产品会出现供过于求,而一些产品会供小于求。着不仅不利于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也减缓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民素质较低不利于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
正如前文所提,目前农村人均资源不足,尤其是教育资源缺乏,导致部分农村孩子没法上学,农村文化水平总体偏低,没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也很难接受新鲜事物,尤其是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应用。
三、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大力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内涵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国家应该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内涵进行大力的宣传,让农民读懂并接受这一发展新模式,从而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顺利实施。
(二)保护好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
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由于乡级土地规划建设不合理,许多企业工厂违章扩建,严重的占用了农村的耕地资源,耕地资源的减少直接导致粮食减产。还因为农民生产过程中滥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地盐碱化严重,耕地资源减少。国家应加大农业科技投资,帮助建设绿色生态农业。修建水库、灌溉渠等公共设施保护农业生产用水。
(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必备自然条件,政府应加强对农村排污企业的治理,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植树造林,做好对农村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方向
(一)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就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环境对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总体规划。再满足主要发展方向的同时结合农、林、牧、副、渔业协调发展,共同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农业
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绿色农业,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出无污染、五公害的绿色农产品,随着人们对食品营养价值新的认识,绿色农产品得到广泛认可,经济效益迅速提高。
(三)网上农业
现代网络发展无处不在,可以利用网络对农产品进行推广销售,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降低了生产销售成本,大大提高经济效益。
五、结束语
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国民经济的水平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要推动农业的长久发展就必须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始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万宝瑞.发展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由之路[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7)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范文5
【关键词】海南 经济 可持续发展
海南,素有“南海明珠”之美称。作为我国的第二大岛屿(第一是台湾),其是中国内陆拥有最多海域的省份。近年来,在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的统筹之下,这里成为了中国内陆居民主要的旅游休闲胜地之一。然而,作为一个拥有缤纷物种和丰富能源的省份,其人均收入也仅是高于青海和等地而已。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如何振兴海南经济,显然已经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事宜。而在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总指挥之下,借助海南本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人文资源,依托传统农业、旅游业和少数民族艺术产业等“绿色生产线”来创设一条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振兴路线,不失为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
一、海南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选择
(一)发展绿色农业生产
众所周知,海南不仅有4000余种植物,千余种动物,而且还有丰富的石油和矿产资源。而为了达到在发展经济之余还能够有效地保护生态系统这一目标,通过开采矿石和石油等能源发展经济显然不合时宜。同时,当地优厚的土地、淡水、森林和海洋资源为其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温床,因而种植热带农作物和树木、养殖畜禽和水产品,不仅能够维系物种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还是一条方便可行的经济建设路线。例如:在地方政府的帮衬之下、选择适合的土质、优良的物种、运用科学的种植手法,让广大农民发展无农药、无公害的椰子种植园,并以“绿色理念”为基准,建设一条科学的生产和营销路线,进而打造“绿色品牌”的椰产品就是一条极为可行的途径。
(二)拓宽旅游业
2008年,当国务院批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计划后,将海南打造成为“东方夏威夷”也成为了我国政府的一个主要战略部署。就现状而言,大部分赴海南旅行的游客主要集中于三亚市,而刚刚成立的三沙市以及其他许多岛屿依然并未全面开通。除去不可避免的政治因素,另一个主要诱因就是交通设施不够完善。因而,加大交通设施的建设是保障海南依托旅游业发展生态经济的关键环节。同时,夏威夷、马尔代夫和巴厘岛等旅游胜地的先进管理经验还告诉我们:品牌和保护生态同样是发展旅游事业不容忽视的两大主要部分。例如:说起夏威夷,人们就会想到“热情洋溢”,而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就是由于夏威夷旅游规划部门将该岛屿的人文资源充分融入当地旅游业的结果,因而,在将海南岛建设成为“东方夏威夷”的征途中,我们同样要以海南的自然生态景观和独特的人文资源为基准,进而去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海湾度假区。
(三)发展民族产业
自古以来,海南除了居住着汉族人民之外,还居住着黎族、回族、瑶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而充分挖掘民族艺术文化,不仅是一条“个性”的经济发展之路,而且还能够传承和弘扬各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以素有“黎族人民活化石”的黎族织锦为例,作为黎族妇女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早在宋朝时期,这些织锦艺术就被远销于内陆(据《桂海虞衡志》记载),因而,发展黎锦织品加工产业同样是振兴当地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海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
总体而言,在这个经济社会,资金直接制约着“社会中资源的可获得性、生产与分配”,因而,政府对各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资金支持是海南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先决条件。
(一)海难金融支持所存在问题分析
1.缺乏合理的金融政策。在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利益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因而,GDP也成为了当今时代衡量各地政府官员的主要依据。而如此一来,也就致使各地政府将经济发展重点放在了眼前经济增长之上,不够重视发长远经济利益的问题。例如:近年来,三亚凭借其宜人的气候成为了海南旅游业的主要支柱点,而这就致使政府在发展酒店服务业的资金投入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金融政策,而却未针对当地农民、就农业和其他产业创立较为完善的金融扶持政策。
2.资金投入不完善。受政府的金融政策导向,目前海南的商业银行贷款和民间资本及外部投资主要放在了宾馆、饭店和旅游景点等能够快速盈利的大型项目之上,于是海南资金统筹机制并为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形式,进而不能够全面满足大力发展当地农业及其他产业的资金需求。例如:目前来看,海南的各商业银行并未全面针对海南各地农民和小微企业,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资金扶持方案。而从市场准入角度分析,在缺乏商业银行的支持之下,民间金融和外部投资又极为有限,因而,椰子食品、黎锦等海南地方性农业和轻工业等产业并未起到拉动当地农民致富、带动海南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海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对策
1.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政策。市场机制是使金融促进海南经济发展的基石,是金融资源支持海南发展多元化绿色生产线的“源动力”。故此,海南省政府和相关机构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现有的政策之上,建立健全农业、民族艺术产业等相关产业的金融扶持政策,是海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此外,在这个法制社会,法律制度和条例是保障各种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力,所以,海南政府在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政策之时,还须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2.完善资金投入结构。金融体制落后和缺乏效率限制了海南经济发展的资金积累和投入,因此,快速地进行市场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适应海南经济发展多样性需求的金融支持体系,拓展融资渠道,构建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的市场化金融支柱体系,是海南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金融组织保障。例如:在发展农业产业园或是少数民族轻工业产业基地时,创立“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民间金融”相结合的资金投入机制。同时,为了满足特定产业链条中不尽相同的资金需求,在某一产业中建立“合理分工、协同运作”的金融体系,进而降低产业发展时资金运行的成本,充分发挥现代金融服务的效率,提高资金利用率是极为可行的。
三、结语
以上,结合笔者的相关认识,就海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选择和金融对策这一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科学合理的政策和经济扶持力度帮衬之下,农业和民族艺术文化产业能够有效地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同时,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业和民族艺术产业等产业还能够在发展当地经济之时,很好地保护海南当地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因而,运用农业、旅游业和民族艺术产业等绿色产业振兴当地经济是现如今海南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韩宁著.《金融支持海南循环经济发展探析》[J].《特区经济》.2010 (06):P(268-269).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范文6
【关键词】观光农业 可持续发展 必要性 发展策略
20世纪70年代,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重点发展观光农业,并且已经形成规模,而我国的观光农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依然在加速发展之中。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农业日渐趋于第三产业,我国的观光农业的发展日进迅速,至2005年底,我国已经发展359家农业旅游示范点,31个省区市树立了观光农业样板,显示了以农业为基础的观光农业的迅猛发展势头。可见发展可持续的观光农业,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如何促进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相关工作者急于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由于观光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的交叉产业,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特点。所以发展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而且关联带动作用强,可产生多层次的收入,同时对环境的污染也很小。所以发展可持续的观光农业有其必然性,具体体现在:
1.推动旅游综合收入
观光农业的主要旅游项目,即领略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结合农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体会农村独有的自然、文化、风俗等,以满足城市多方面的需求。据调查显示,至2005年,仅北京郊区,观光农业的收入已经超过30亿,成为旅游收入中不可忽视的一份。由此可见,发展可持续的观光农业,不仅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休闲场所,同时还可以推动旅游业的综合收入。
2.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历来是政府急于解决的大事。在此形势下,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解决城市旅游的拥挤问题,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与农业的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型产业。首先,观光农业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农耕方式,加快农业科技化、现代化进程;其次,发展农业特色产品,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促进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最后,以农村为载体发展可持续的观光农业有利于社会新农村的建设。
二、如何促进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科技支撑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可持续的观光农业过程中,不论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特色产品的生产,都少不了先进科技的支撑。所以,要想促进促进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对相关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指导观光农业的发展,评价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其次,提高经营者的科技素养,这直接影响到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程度。要克服重利益、轻环保的经营况,还要注意农业产品的科技先进性,以吸引游客的消费;最后,加大对管理人员与生产人员的技术培训,组织技术交流合作。只有先进的技术、成熟的管理,改革农业才能在可持续发展这条道路上平稳地发展,并且越走越远。
2.生产多样化的绿色农业产品
从城市居民的消费情况来看,他们更喜欢农村化的绿色产品。所以在发展可持续的观光农业时,生产多样化的绿色农业产品是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农作物销路问题,还可以吸引城市游客的消费心理。具体可以在农村建立农产品精加工工厂,生产观光农业中的必选产品(农村果蔬)、可选品、特殊品(农俗文化纪念品)等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绿色生产、包装技术,保护农村的环境,促进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优化改革农业的生态布局
生态参观也是观光农业的重要旅游项目,所以在促进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要重点注意观光农业区的生态布局。建立主题公园:农业公园主要组织游客参与到农村的生产耕作中来,体会农业生产的乐趣;教育农园主要将农业与教育融合到一体,展示稀有的植物、动物,特色的农牧产品、传统的农具与农服等,传授游客以丰富的农业知识;民俗观光园即为特色的农村文化、传统民俗的展示公园,可以是提供食宿的农舍,可以是具有浓郁农村风情的篝火歌舞晚会等;休闲农场除了提供必要的田园欣赏之外,还提供农业体验、儿童玩耍、垂钓、野味品尝等一系列的乡村情趣活动,为游客的休闲、娱乐提供好去处。
三、结束语
以农业为基础、农村为载体的观光农业,有效地综合了旅游与农业的发展特色,相互促进,共同进行可持续发展。观光农业的出现,达成了人们渴望在自然中放松的愿望:在观光农业旅游中,游客进行休闲、娱乐、观光、亲自参与到农业活动中,回归田园,放松精神,而且对于当地的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相关工作者一定要注意发展可持续性的观光农业,保持我国的观光农业的迅猛发展势头,继续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惠良,徐君敏,吴役.依托上海,发展太仓观光农业[J].上海农业科技,2007,(01) .
[2]郑铁,周力.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