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投资评估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投资评估方法范文1
投资评估方法是判断项目是否值得投资的手段。目前投资项目评估使用的基本方法是折现现金流量法(包括净现值法和内涵报酬率法)和一些辅助方法(回收期法和会计收益率法)。折现现金流量法通过考虑时间价值来判断投资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其中,净现值法(NPV)是按预先规定的折现率将投资项目经济寿命期内各年的净现金流量贴现到项目建设起点年份的现值之和。NPV法需要考虑计算期内的净现金流量、资金贴现率以及计算期这样几个参数,一般以NPV不小于0的方案为可接受的方案。内含报酬率法是指在项目整个寿命期内,能使项目逐年现金流入的现值总额等于现金流出的现值总额的折现率,也是累计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最大收益率,它反映了项目内部潜在的最大获利能力。内含报酬率的评判条件是要高于切合实际的资本成本。回收期法和会计收益率法作为项目投资评估的辅助方法,由于计算简单,因此在实际运用中比较流行。回收期法利用回收期概念,即项目收回初始投资的时间作为项目评价指标的方法。会计收益率法通过计算出估计的项目整个寿命期内年平均净收益与原始投资资本占用之比,最终与项目事前确定的最小可接受收益率进行比较,从而对可选项目进行取舍。
以上方法在对投资项目进行财务评价时综合运用可以较好地得出决策结果。然而,对于折现现金流量法而言,几乎未考虑因为一些非财务因素的存在,导致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经营效率下降的影响;回收期法和会计收益法更是注重眼前利益,基本不考虑未来收益情况。因此在考虑环境因素等非财务因素时,这两类方法都存在短期性问题,即容易选择急功近利的项目,放弃长期成功的项目。低碳时代下,企业只有将环境因素融入到投资项目决策中,才能够恰当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二、低碳时代环境成本对传统投资评估方法的改进
随着低碳观念深入人心,一系列非财务因素对投资项目的影响得到空前重视,其中环境因素占据了很大比重。环境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因素。对于企业而言,影响其投资项目决策的环境因素很多,包括由于考虑环境因素而给企业带来的潜在收益以及忽视环境因素给企业带来的潜在成本。由于企业在进行财务评价时,一般都能较全面地估计出投资项目能够带来的实际收益和潜在收益,因此本文在考虑环境因素对企业投资决策影响的同时,仅考虑该因素给企业带来的潜在成本,称之为环境成本。
美国环境保护局(EPA)建议在投资评估中采用环境成本核算四层级方法:通常的成本;潜在隐藏的成本;或有成本;形象和关系成本。通常的成本是指为达到环境保护法规所强制实施的环境标准所发生的费用。当前,我国的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基础标准、环保方法标准和环保样品标准。企业要达到这些标准要求,在投资项目实施中很有可能发生一些增加环保设备投资及营运费用等;潜在隐藏的成本包括企业对废弃物的管理以及参加税收、环境保险等所发生的支出;或有成本,即企业在未来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很有可能发生的罚款以及法律费用等;形象和关系成本,包括企业为了维护其形象,保持与环境保护等监督者的关系所发生的潜在成本。企业在投资决策中进行环境成本核算时,同样可将其分类为以上四种。
由于上述四种成本企业很难估计发生的时间,在项目投资决策中,企业应当根据投资项目的特点来估计其所包含的环境成本,结合以往的的经验以及同类行业或同类投资项目所发生的环境成本,对决策的投资项目所包含的环境成本项目进行权重估计(基于初始投资额的大小)。由于环境因素的存在最终影响的是企业的经营效率的下降,因此可以将环境成本的权重进行综合计算后,分摊至项目经营期内,表现为导致每年经营现金净流量下降的百分比。同时,由于考虑了环境成本,因此企业应当提高原估算的项目资本成本,这样估算的结果才会更加准确。由此结合投资评估方法,进行投资项目的估计。以净现值法为例,即NPV=Σ经营现金净流量×(1-综合环境成本百分比)现值+建设期、回收期的净现金流量现值。
在以上环境成本中,当企业较多地考虑通常的成本后,潜在隐藏成本、或有成本以及形象和关系成本都会有所缓解,反之亦然。为了综合反应这四项成本的关系以及消除时间因素对其的影响,企业在对环境成本项目进行权重估计后,可采用几何平均的方法,计算分摊前的综合环境成本百分比,然后以项目的经营期为期限,采用算术平均法分摊至项目整个经营期内,通过调整经营现金净流量来对投资项目进行决策。
例如,某产品开发企业,拟对某一项目进行投资,已知初始投资额为15000万元,经营期为四年,假设该项目投资风险与企业平均风险相同,可以使用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10%作为折现率。企业在未考虑环境因素的情况下,计算的项目各年现金净流量以及净现值如表1所示:
若企业结合该投资项目的特点,以及同类行业或类似投资项目所发生的环境成本估计:针对于该项初始投资额为15000万元的项目,企业未来将发生通常的成本为10%,潜在隐藏的成本为4%,或有成本和形象、关系成本均为2%,且企业估计考虑环境成本后,项目的资本成本上升为15%。
分摊后的综合环境成本百分比=3.56%/4=0.89%,即由于环境成本的存在,经营期经营现金净流量每期将减少0.89%。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改进后的投资评估方法优点在于将环境因素融入到投资决策中,由于行业以及投资项目不同,因此企业可以因地制宜对其环境成本项目进行权重估计,不存在一个统一定论的结果,这样就具备了环境敏感度特征。当然,对环境成本项目权重的估计人为因素较多,需要借助于外界以及以往经验的信息,且企业趋于一些自利因素的影响很可能不愿花费精力和费用进行环境成本的估计。因此,对于项目投资评估方法的改进尚存在研究的空间。
三、结论
在低碳时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同样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投资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最重要方面,必然面临着同样的机遇与挑战。在投资方面,随着环境法规的日益完善以及企业环保责任的加大,环境成本在企业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在进行项目投资决策时,环境成本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成本应当被考虑。当然,对于环境成本的量化尚不存在定论,同时也是理论界尚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对于企业而言,摸索中前进必然有利于其准确的进行项目投资决策,提高企业价值,同时从长远来看能够促进其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根霞:《考虑环境影响的投资项目财务评估》,《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08年第1期。
投资评估方法范文2
关键词:地方公办高校 评估指标体系 多元化 有效投入
一、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中办学条件的初步思考
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是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其中一条颇为引人注目的措施是“实行以五年为一周期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事实上,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评估就已受到社会的关注。这些年的探索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积累了一定经验。然而,高等学校评估的探索和研究还只能说处在“初级阶段”,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等学校投入现状特别是地方公办高校投入现状与评估指标的条件要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和现实上的差距。一是政府对地方公办高校的投入严重不足,与其对国家重点高校的投入相比存在巨大落差,但代表政府的评估却对不同层次高校的办学条件提出了统一要求,对地方公办高校与对国家重点高校执行同一个标准。二是政府对地方公办高校的投入严重不足,但对地方公办高校的办学条件要求却超过了某些发达国家。
纵观近年来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由于不切实际的办学条件要求,使得不少高校在评估前为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向银行借贷,拖欠企业工程款,甚至向教职工借款,并挤占教学业务费、“人头费”等其他费用大搞基本建设,以达到评估的硬件指标,形成了将投入的重点放在资源的占有而非放在资源的利用上,有些学校在评估结束后出现“江郎‘财’尽”现象。尽管专家们在实践中对评估标准也不断加以修正,使其具有更好的普适性和更强的针对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教发[2004]2号)也已将普通高校按学科不同制定了6类标准。但是每一大类普通高校中,都会有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等几种不同的办学定位,不区别办学定位的差异而制定同一种标准,无疑会造成部分高校的过度投入。因此,制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指标,既应区分学科类别,又要区分办学定位层次;既要考虑学校投资主体及其投资实力,又要考虑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及其潜力大小。只有正确面对“穷国办大教育”这一现实国情,充分体现分类指导原则,才能使我们的各项评估收到应有的成效。
二、地方公办高校办学条件与投资现状分析
1.生均预算内事业费逐年下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财政体制的改革,我国地方公办高校投资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家在高教财政方面逐步给地方和高等院校更多的自主权;高等教育从“免费供应”,国家大包大揽到教育成本分担,经费来源多样化,目的在于调动社会、地方各级政府和高等院校增加高等教育投资方面的积极性。占全国高校90%以上的地方公办院校,经费来源及管理均隶属于省和省以下的地方政府。然而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每年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近些年来,地方政府对高校的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呈逐年下降趋势(2000年为7309.58元,2001年为6816.23元,2002年为 6177.96元,2003年为5772.58元),已不足以维持运行成本,更无力负担固定资产投资。
2.自筹资金比重逐年增加
据统计,高校扩招的前三年,政府对高校拨款从1998年的342.6亿元增至2001年的613.3亿元,增幅近80%,但政府拨款占普通高校总投入的比例却从62.9%下降至52.6%。最近几年,这一比例下降得更为厉害。相反,高校自筹收入增幅十分强劲,全国普通高校的自筹收入从1998年的202.2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553.3亿元,占普通高校总投入的比例从39.1%跃升至47.4%,成为高校经费来源的半壁江山。对地方高校来说,为维持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它们最直接最现实的办法就是向银行贷款,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有的院校贷款额已是其年收入的数倍。同时,学杂费收入在自筹资金中也占了较大比例,使得大批高校只有依靠扩招来增加收入。
3.调整学杂费标准可行性缺乏
一方面高校投入不足,另一方面高校的固定资产投入和办学成本却在绝对地增加。由于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的设备投入在增加;由于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高校的人才投入成本不断加大,地方高校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引进一名高学历、高职称人才,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但在目前情况下,要调整学校收费也是十分困难的。一是老百姓的承受能力较差。二是与物价水平不能脱节太大。三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是“不让一个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收费高显然违背大众化的原理。目前我国高校的学杂费水平已达到居民个人及家庭承受能力的较高值,要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学费很不现实。更何况当前稳定大学生学费的呼声很高,这种呼声不仅来自学生家长、教育主管部门,也同样来自高校内部。高校的领导和职工更清楚地了解农村学生和一般工薪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每天都在为贫困生的生活和助学贷款操心,他们更深切地体会到稳定的财政投入、合适的收费对办学的重要性。
我们也深知,如果完全遵从市场价值规律的话,学费的高低应该体现它的生产耗费和市场需求。但是高等教育是公益性的事业,它不能完全依据生产成本来定价。更何况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还不高,教育消费能力还非常有限,按成本价收学费必然会限制许多优秀生入学,因此,我国高校的学费是难以随生产成本变动的。再说,由于目前高校仍实行计划招生,学费未随供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也不可能通过学费变动来约束投资。
4.地方高校财务、债务状况个案分析
笔者调查了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两所普通本科院校。自1999年以来,两所高校招生规模呈稳步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1.9%和14.8%;在两校规模扩大的同时,累计增加校舍面积分别为145995和130024平方米,比1999年原有校舍面积分别增加81.1%和83,O%。
(1)基建投入来源。从总体格局而言,两校投资渠道呈现多元化,主要包括省、市两级财政拨款、学校事业费收入结转和自筹建设资金、通过银行渠道贷款等。另外,通过国家相继出台的相关政策,以学校融资、财政贴息、税费减免等非传统性形式,相对增加了对教育设施的投入。从投入的总量分析,通过学校自筹和银行贷款投入基建的比重占绝大部分,两院校分别占到总投资的93%和95%,而政府的投入比重极小,仅有几个百分点。
(2)学校财务、债务状况及还贷的可能途径。从总体上说,在“十五”期间,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费、住宿费的收入有所增加,两所学校通过加强收费管理、调整措施,降低学生的欠费率,尽可能地做到学费的足额、及时上缴,保证了学校各项事业的稳定发展。两所高校的收入总量有大幅增长,同时支出规模迅速加大,负债逐步增加。从还贷资金的可能渠道上看,一是扩大招生规模,加大事业费收入用于偿还基建贷款的比例;二是依靠政府对高校投入经费的增加;三是希望政府出台政策,通过老校园土地置换,以溢出差价还贷。
(3)基建方面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一是基建经费缺口较大,难以满足学校建设要求。由于地方财力和收取的学费不能满足学校基建需要,两校只能把银行贷款作为一条可行渠道。这一途径也确实解决了学校的燃眉之急。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教财[2004)18号)出台之后,地方高校已经面临贷款的巨大困难,从而可能制约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二是相关法规、措施尚不到位。对已出台的相关法规、政策,在执行中举步维艰;对非义务教育阶段选择优质资源的收费差别化尚未形成共识,有关鼓励社会捐资用于教育的法规和措施难以操作。三是高校的偿债能力不足将带来新的财政问题。一方面,国有金融机构向高校贷款虽有其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有可能出现资产的质量问题;另一方面,高校生存竞争的背后也隐藏着潜在的财政危机。
三、建立多元化评估指标体系是促进地方公办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1.建立以“成本比较”为切入点的评估指标体系,提高地方高校的办学效益和效率
依据现行办学条件标准,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的投资十分巨大,地方政府的财力难以满足要求。因此,高等教育要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还是要依靠调整教育资源,减少投资需求,提高资源利用率。过去,一些城市的高校,有的就是一路之隔甚至一墙之隔,却不能从最有利于发展的角度进行调整,教师、设备、场地都很浪费。地方高校应当进行严格的经济核算,通过挖掘现有教育资源潜力,向调整要效益。将人才成本与学校取得的教育收入加以对比,并将自身的资源占用与国内外同类学校的水平进行比较,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效率。教育主管部门要鼓励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打破“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之间合作、“异地合作”、学校与非教育部门之间的合作等方面的障碍和禁区,而以教学目标、课程质量的实现为衡量标准。
2.建立以“资源利用率”为导向的评估指标体系,改变地方高校的过度投入状况
建议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司[2004]21号)中的“资源占有性”导向,调整为“资源利用性”导向。在该方案中,大量地规定了资源的配置标准,且配置越多,得分越高,其出发点在于防止因教学条件影响教学质量。但整个评估方案中并未涉及资源的利用率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各行各业都在讲究资源的充分利用,降低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消耗,向发达国家的先进指标看齐,唯有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尚无明确的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政策导向。举例来说,如果将教室从每天使用6小时提高到8小时,就可将教室条件指标降低1/3;如果全国高校都能提高这一利用率,产生的效益将是巨大的,减少的投入将是非常可观的。应该提倡以满足办学质量和目标要求为度,鼓励少占用资源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鼓励开放办学和相互利用资源。
3.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指标体系,促进地方公办高校不断发展
投资评估方法范文3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增强,并购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已经越来越受到业界人士的重视。在并购决策过程中,定价决策已成为整个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步骤,而定价决策制定的关键就是进行价值评估。
自从1958年莫迪里亚尼-米勒(modigliani—miller)首次将企业的价值表述为股权价值和债权价值之和以来,理论界关于对企业价值的研究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现阶段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已从单纯的账面价值评估发展到应用期权理论进行评估,并且价值评估理论的研究日益与相关学科结合起来,多学科的交叉运用使价值评估理论的实践性更加突出。这些理论都在并购战场上指导着众多企业的并购活动,同时也受到并购实践的检验。并购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指导与检验,使并购的理论更加符合实践的需要,同时也使得并购行为更加理性。
二、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关于产权交易中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主要有基于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基于比较乘数的评估方法、基于现金流量的评估方法和基于期权理论的评估方法。长期以来,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将现金流量折现法作为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标准方法。在西方国家的产权交易活动中,有80%以上的企业采用这一方法。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并购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传统的现金流量折现法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出来。而实物期权法以其能够对企业产权交易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进行计量而受到人们的重视,逐渐被应用到产权交易投资决策中。
1、基于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
资产价值基础法是通过评价目标企业的资产进行估价来确定其价值的方法。运用该方法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资产估价标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评估标准主要有账面价值法、市场价值法、清算价值法和公允价值法·斯提杰克(devstrickek,1983)在他的研究中,对企业的价值评估方法采用的是单项资产评估加和法确定资产价值,基础数据来源于市场价值、账面价值或者原始成本等。
资产价值基础法通过评估公司的资产决定公司的价值,将构成企业的各种要素资产的评估值加总求得企业整体价值,所运用的数据基本源于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它的优势在于采用了较客观的价值类型,但由于严重缺乏对资产未来收益的前瞻性,无法准确把握一个持续经营企业价值的整合效应。该方法从静态的角度出发,不考虑公司未来的发展演变与现金的时间价值;也不考虑那些能影响价值的因素,如行业当前状况、人力资源或组织问题,或有资产与或有负债等不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情况。企业的价值应包括企业资产价值和企业增值机会价值两部分。该方法只能对有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而无法对不确定状况所带来的损益进行评估。
2、基于比较乘数的评估方法
比较乘数法是利用参照公司的价值参数评估被评估公司的相应参数,从而进一步计算被评估公司价值的一种方法。与资产负债表法不同,这种方法建立在公司收入状况的基础之上,通过公司的利润规模,销售收入或其他指标来寻求公司价值的评估。主要包括市盈率法、市值/面值比例法和红利价值法等。
现金流贴现法和比较法均是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假设前提,强调被估算对象的未来获利能力。其中,比较法运用现有会计利润与相关的各种会计指标之间的比率(常见的指标如市盈率,通过与同类企业对比来确定企业价值)。这种方法在一些英联邦国家应用比较普遍。但是,运用比较乘数法需要一个较为完善发达的证券交易市场,对相关行业部门的监管体系和上市公司的数量有较高的要求。
3、基于现金流量的评估方法
企业价值评估的思想源于20世纪初艾尔文。费雪(irvingfisher)的资本价值论。1906年费雪出版了《资本与收入的性质》一书,完整论述了资本与收入的关系以及价值的源泉问题,为现代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奠定了基石。现在主流的价值评估理论是以1934年美国投资理论家本杰明格雷厄拇所创造的价值分析方法为基础的。1958年,莫迪格莱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发表了《资本成本、公司理财与投资理论》,认为企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投资决策,在均衡状态下企业的市场价值等于按其与风险程度相对应的折现率对预期收益进行折现的资本化价值。莫迪格莱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首次将不确定性引入企业价值评估体系中,创立了现代价值评估理论。
现金流贴现法最符合经济学原理,是理论上最为成熟的评估方法。它采用现金流量而非利润指标,排除了会计利润易受会计方法、会计政策等人为因素干扰的不利影响,因此成为企业价值评估的一种基本方法,受到欧美等国价值评估人员的青睐。关于企业价值的评估,由美国经济学家汤姆。科普兰等著的《价值评估》一书,是迄今为止研究企业价值较为全面系统的著作,被称为麦肯锡公司价值评估的精髓,书中由于作者认为价值等于企业未来现金流的贴现,而对现金流贴现法推崇备至。
但是没有一种方法是完美无缺的,现金流量贴现法也不例外。在应用现金流量贴现法进行价值评估的过程中,最主要的两个局限是该类方法忽略了并购决策的灵活性所具有的价值,同时认为并购具有可逆性。现金流量折现法能准确反映项目价值的重要前提是投资具有可逆性,即终止或放弃研发项目是无任何成本的,已完成的项目投资能完全收回或得到补偿。而实际上,如果投资项目失败,前期的资本投入不仅不能够完全收回,其中的大部分还将直接转化为企业的沉没成本,具有不可逆性。传统的npv法假定投资是可逆的、不可延迟的,认为决策者只能被动地拒绝或接受投资方案而不能能动地利用资产和机会,忽略了投资决策中蕴涵的上述各种机会及其价值,因而会造成对投资方案总体价值的低估,进而会把更有价值的方案忽略掉而错过更好的投资机会。
4、基于价值创造的评估方法
1991年思特(stewart)提出了经济附加值(eva)概念,由总部设在纽约的思腾思特(stern&stewart)咨询公司将该方法引入价值评估领域(eva商标由stern&stewart公司注册持有)。根据思腾思特咨询公司的解释,经济附加值表示的是一个公司扣除资本成本后的资本收益。经济附加值法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经营目标为基础的一种价值评估方法,曾在欧美国家风靡一时,一度成为像高盛、jp摩根等著名投资银行分析企业价值的基本工具之一。
但是经济附加值本身也有一些局限性。例如由jamesdodd和shiminchen对1983-1992年间的566家公司经营业绩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了股票报酬与eva的相关性,但是两者关系并不象eva倡导者所说的那样完美,并且不能证明eva在解释股票报酬变化方面比其他的指标能提供更多的信息。经济附加值概念至今没有成形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一套公认的可供操作的方法体系因此它的应用和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5、基于实物期权的评估方法
现实经济生活中不确定性的广泛存在使基于未来现金流预测的传统折现方法面临严峻挑战。对不确定性价值进行评估是当前实践中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直到20世纪90代初期,对不确定性价值的评估终于取得了一些进展。迪克西特(dixit)与平迪克(pindyck)指出,企业价值应该是由经营资产价值与投资机会的价值两部分组成,他们从投资的角度分别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迪克西特指出若投资项目的价值是不确定的,立即投资丧失了等待选择权,存在着期权的选择问题。平迪克在连续时间模型下研究了投资的时间选择性对投资机会和投资决策的影响,认为同一建设项目在不同时间投资,其价值是不同的,并且是不确定的,而投资支出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常数。另外,梅耶斯教授也指出标准折现方法经常低估灵活性投资价值,并最先提出了实物期权定价思想,认为人们可以参照金融期权定价的方法对企业战略的灵活性进行定价。
实物期权定价有两个估价法则,其一是不确定性越高,实物期权价值越大,这是实物期权定价方法与传统定价方法最大的不同点,实物期权定价方法是对传统定价方法的修正。实物期权定价方法认为企业的投资具有柔性,因此在对目标企业进行定价时考虑到了延迟期权投资等一系列的投资选择权给企业带来的价值,这样开拓了投资企业的决策视野,有利于投资企业把握投资机会。实物期权定价方法的另一个定价法则是期权创造价值,但需要代价。由于期权具有价值,因此在实际决策中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度量。在对目标企业估计过程中可以把核心问题归结为期权定价问题来处理,即归结为确定期权价值的6个因素:执行价格、现货价格、到期时间、波动率、无风险利率和红利(股息)分析计算。将实物期权的概念应用于产权交易定价,有利于促使投资方发掘目标企业的价值,也促使投资方的管理者加强产权交易后的管理,努力实现它的“嵌入式”的期权价值,从而提高并购的成功率。
实物期权定价法的不足之处在于该方法单方面考虑自身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衡量,而忽略了目标企业以及竞争对手对企业出价后做出的反应,因而只是一个理论上理想的估价模型。实际上,交易价格的最终确定需要投资企业和目标企业之间进行讨价还价,以及其他竞争者的威胁以及相关的政策要求等。因此,在确定对目标企业的收购价格时,除了要考虑并购活动给交易双方带来的协同效应外,还要考虑双方之间讨价还价,这就需要对目标企业的定价过程进行博弈分析。
同时,实物期权定价方法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适用,因为很多变化是可以预测的。一些决策对过去的历史数据依赖性较强,或者决策时,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大部分已经消失,即投资的结果已经是很明朗了,实物期权分析也改变不了其结果,这时只需用回归分析或贴现法就可以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存在显著的不确定性时,很多决策则陷入了信息不完全,却需要立即做出选择的境地,这时实物期权定价方法可以决策提供帮助。
投资评估方法范文4
关键词:气象工程;项目评估;方法;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6.182
0 前言
气象工程项目的评估工作对于气象工作的开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有效提升现阶段我国气象工作的科学性,使其满足经济发展的相关需求,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明确气象工程项目评估工作重要性与现实意义的基础上,从专业化的角度出发,立足于气象工作的实际要求,以相关技术为框架支撑,不断进行评估方式的调整优化。为了保证评估工作的质量,需要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必要的汇总与分析,为评估工作的及时开展与调整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推动气象工程项目评估工作在践中的有序开展。
1 气象工程项目特点分析
对气象工程的特点进行必要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评估工作人员明确自身工作的重点与核心,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对项目评估方式进行优化调整,实现项目评估分析的准确性,从根本上提升了我国气象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1)气象工程项目与其他工程项目有所差异,具有较强的社会属性。气象工程项目以气象科学作为实践基础,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对特定的群体进行进行气象信息推送,借助于相关硬件与软件条件,将生产对象、环境以及用户系统之间进行了高效沟通,发挥气象信息在指导生产生活方面的作用,充分实现气象工程项目的社会属性与价值,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相关信息数据的使用需求[1]。
(2)气象工程项目有着一定的复杂,这种复杂性是全方面的。一方面气象工程项目在设计规划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其真正发挥自身的作用,将气象科学与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技术人员以气象工程学为主要框架,将气象科学技术以及其他专门性技术进行必要的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边缘学科[2]。另一方面,气象工程与多种专门科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正是由于气象工程技术框架上的多元化,才使得其与农业、海洋以及建筑行业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由此与农业气象、海洋气象、建筑气象等不同的领域进行着一定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3]。
2 气象工程项目评估方法所遵循的原则
(1)气象工程项目评估方法必须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气象工程项目评估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要充分体现科学性的原则,只有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气象工程项目评估方法的主要特点以及操作流程,进行细致而全面的考量,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评估方法能够满足气象工程项目评估工作的实际要求,只有在科学精神、科学手段、科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够以现有的技术手段与评估方式为基础,确保气象工程项目评估方法的科学高效实现。
(2)气象工程项目评估方法必须要遵循实用性的原则。气象工程项目评估工作的内容多样,信息数据繁多,为了保证气象工程项目评估工作的有序进行,需要对气象工程项目评估工作进行必要的规范与引导。加之现阶段气象工作对于气象工程项目的质量有着较为严苛的要求。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对气象工程项目评估方法进行必要的细致处理与操作。要尽可能的增加项目评估方法的兼容性,复杂冗余信息数据与操作对气象工程项目评估工作的不利影响。气象工程项目评估方法必须进行简化处理,降低评估工作的操作难度,提升评估方法的实用性能,使得在较短时间内,提升气象工程项目评估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保证相关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3 气象工程项目评估方法分析
气象工程项目作为一种非盈利的投资项目,其本质在于为社会工作提供更为完善的气象服务,因此在对其进行评估的过程中,要在科学性原则与实用性原则的指导下,既考虑到气象工程项目的复杂性与社会属性,有需要根据工程项目自身的特殊性,对评估分析工作作出必要的调整,使得评估方法能够完整反映气象工程项目的实际。
3.1 气象工程项目必要性的评估
对于气象工程项目必要的分评估,包括对项目进行的必要性、建设单位、施工程序等方面进行测评,对于气象工程项目必要性的评估,针对于气象工程是否能够满足其社会属性,为公共提供必要的数据与信息支持,提升气象工作的服务能力[4]。对于建设单位的品股,则需要综合建设单位的施工技术条件与业务能力,以此保证气象工程项目的有序进行。对于气象工程项目施工程序的评估,通过施工程序的评估,对项目的成熟度以及规范性进行分析,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气象工程项目评估工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3.2 气象技术进行评估
气象技术的评估需要评估人员以科学性原则为导向,对于气象工程项目的技术方案进行全面考量,对于相关技术能够满足项目的各主要目标进行分析。由于气象工程项目对于气象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气象技术的专业化程度对于气象工程项目的实施效果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5]。
3.3 气象工程项目投资方案的评估
气象工程项目作为一种非盈利项目,其资金规模较为有限,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资金与各类资源的使用效率,需要评估人员在实用性原则的引导下,对气象工程项目的投资方案以及融资方式、使用方案进行必要的梳理。完善气象工程项目投资方案的合理性,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4 结语
为了实现气象工程项目的重要作用,保证气象工程设计开发工作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对气象工程项目进行全面评估,以期推动气象工程项目的有序进行。文章以气象工程项目的特点作为切入点,对气象工程进行必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科学性原则与实用性原则为指导,对气象工程项目的评估方法进行必要分析,借助于这种方式,确保评估方法的的准确性,为气象工程项目的进行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海深.气象高空报文质量监控评估方法研究与应用[J].气象科学,2015,43(05):844-848.
[2]曾乐,陈东辉,肖卫青,梁中军.基于Hadoop的气象数据存储检索应用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4(08):138-140.
[3]李雁,李峰,郭维.基于霍尔三维模型的气象工程项目管理方法[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5,7(04):331-337.
投资评估方法范文5
固定资产投资研究的重要意义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存在诸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相对过剩、安全环保固定资产投资相对不足、固定资产占用资金成本过高等相对过度投资现象、固定资产投资方式落后等问题,直接影响企业价值的提升,进而阻碍国民经济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鉴于国有企业集团在当今中国经济体系中占有极其重大的地位,并有其自身特殊体制的特征,因此,研究国有企业集团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将为国有企业集团制定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政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进而有利于集团能够提高投资效率,提升集团企业价值,培育和发展集团企业核心竞争力。
固定资产投资国内外研究分析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投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企业投资问题受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一、从国外研究现状来看,国外学者主要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冲突角度、投资模式角度等方面研究企业投资与企业价值关系。
二、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学者主要从财务融资约束角度、投资模式角度、投资规模角度等方面研究企业投资与企业价值关系。
虽然国外学者对企业投资与企业价值的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但西方国家成熟资本市场环境下的研究结论在我国有诸多不适用的情况。因此,结合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价值理论,研究二者关系,为我国国有企业集团固定资产投资行为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证经验。
固定资产投资评估方法
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目标是提升企业价值,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是否可行,关键是评估投资前后预测企业价值的增减,以确保该项投资决策的可行性。目前,国际上的价值评估实务中,主要有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等三种价值评估方法。
一、收益法
收益法(income capitalization approach ),也称收益资本化法,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收益法是根据预测评估对象的未来收益,选择适当的报酬率使之资本化或将其折现的累加值,以此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方法。收益法主要包括现金流量贴现法(DCF) 、经济增加值法(EVA)。
第一,现金流量贴现法(Discounted Cash Flow Method)
现金流量贴现法是指通过把企业预期现金流量进行现值折算的计算企业价值的方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其估值方法复杂、估值区间范围大,导致很难捕捉短期盈利机会,从而一定程度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
第二,经济增加值法(Economic Value Added)
经济增加值法(Economic Value Added),也称经济附加值,是由美国学者Stewart提出经济增加值等于税后净经营利润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在采用基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时,侧重重视税后净经营利润与资本成本,忽视了非财务信息,不能全面评估企业所包含的非财务类信息的价值。
二、市场法
市场法(market approach),也称市场价格比较法,是在相对完善与活跃的市场的存在、存在与被评估资产相似的企业且其参照物相同为前提下参照相类似企业价值确定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
市场法通过参考比较评估企业价值,充分考虑了市场变动因素,相对比较真实地评估市场价值。但是运用市盈率来评估企业价值需要产权交易相对规范的市场,另一方面,运用市场法评估企业价值缺少理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市场法仅作为一种计算技术对收益法和成本法起补充作用。
三、成本法
成本法也称成本加和法,是指在企业资产负债表数据的基础上,将被评估企业视为各种生产要素的综合体,合理评估企业账面资产和负债,即评估各项可确认资产、商誉或经济性损耗,最后将各项可确认资产加总求和与商誉或经济性损耗计算,确定被评估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
成本法评估企业价值忽视了各项资产之间的协同效应,另一方面,成本法以企业资产负债表数据为基础,以账面价值为计算对象,忽视了会计数据的滞后性。并且计算各项资产需要大量人力,商誉的估值也没有标准的参考标准等缺点限制了成本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投资评估方法范文6
关键词:资产评估;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
资产评估作为新兴的社会经济活动,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各类产权主体合法权益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资产评估方法是实现评定估算资产价值的技术手段。资产评估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种,即国际上公认的三大评估方法: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构成资产评估方法体系的各种评估方法之间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各自的特征,了解资产评估方法及其内在联系,对于选择恰当的评估方法,进行高效率的评估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市场法
市场法考虑的是相同或类似资产的可替代性和市场价格反映资产内在价值的原理,比照相同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来确定资产的价值。
1.1市场法的含义:市场法是指通过比较被评估资产与最近售出类似资产的异同,将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进行调整,从而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越来越发挥着主导作用,为市场法提供了有效的应用空间,市场法也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资产评估方法。
1.2市场法应用的基本前提:一个活跃的公开市场,并且这个公开市场上要有足够多的可比的资产及其交易活动是运用市场法进行资产评估需要满足的前提条件。市场法主要适用于单项生产要素的评估,同时在同一地区或同一供求范围内要存在较多的预备评估资产相类似的资产交易实例,这样才能保证市场法的可靠和准确。
1.3市场法的基本程序:一是明确被评估对象;二是进行公开市场调查,寻找参照物;三是分析整理资料并验证其准确性,判断选择参照物;四是比较参照物与评估对象,选择可比因素;五是分析调整对比指标的差异,并使其量化、货币化;六是综合分析确定评估结果。
1.4市场法的适用范围:市场法主要用于单项资产的评估,如对生产设备、原材料等的评估及投资参股、合作经营、确定遗产税、财产税的税基时的评估等。在具体运用时,由于现行市场价格具有不同形式,应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
1.5市场法的具体方法:市场法实际上是指在一种评估思路下的若干具体评估方法的集合,它是由若干个具体评估方法组成的,主要包括市场折扣法、成本市价法、价格指数法和功能价值类比法。
1.6市场法的优缺点
优点:评估参数和指标直接从市场获得,能客观反映资产目前的市场情况;评估值更能反映市场的实际价格,评估结果易于被各方面了解和接受。
缺点:前提严格,需要有公开活跃的市场,有时缺少可对比数据及缺少判断对比数据而难以应用;适用范围受限制,不适用于专用机器、设备、大部分的无形资产及受地区、环境等严格限制的一些资产的评估。
2.收益法
收益法考虑的是未来现金流量,与资产的过去、现在无关,资产之所以有价值,归根结底是由于其能给持有者带来未来收益,而未来收益是资产价值的源泉。
2.1收益法的含义:收益法是指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收益并折算成现值,借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收益法是资产评估若干评估思路中的一种,收益法利用投资回报和收益折现等技术手段,把评估对象的预期产出能力或获利能力作为评估标的来估测评估对象的价值。
2.2 收益法的基本前提:一是被评估资产是能用货币衡量未来期望收益的单项或整体资产;二是资产所有者承担的未来风险也必须可以测算并能用货币衡量,这是测算折现率或本金化率的基本参数之一,对投资者来说,风险大的投资,要求的回报率也高;三是被评估资产预期获利年限的长短即经济寿命可以预测;四是被评估资产能一起提供的服务或用途,满足资产所有者经营上所期望的收益。
2.3收益法的基本参数:运用收益法进行资产评估时涉及许多的经济技术参数,其中最主要的参数有三个,它们是收益额、折现率或本金化率和收益期限。
2.4收益法的评估方法:收益法实际上是在预期收益还原思路下若干具体方法的集合。从资产使用期长短来看,有永续使用和有限使用两大类。
2.4.1.资产未来收益期有限的情况
在资产未来预期收益具有特定时期t的情况下,通过预测有限期限内各期的收益额,以适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各年预期收益折现值的和即为评估值。基本公式为:
[P=i=1tRi1+ri]
2.4.2.资产未来收益永续的情况
在资产未来收益永续的条件下,有以下几种情况:
(1)未来收益是等额年金可采用直接资本化处理,其计算公式为:[P=Rr]
(2)未来年收益不等,可采用分段法。分段法是根据资产收益的特征把资产永续经营期分为前后两期,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评估两期收益折现值,其汇总额即为资产的收益现值。
(3)未来收益等差递增,等差额为B:[P=Ar+Br2]
(4)未来收益等比递增,等比额为S:[P=Ar-s]
2.5 收益法的优缺点:采用收益法进行资产评估,优点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这种方法可以比较真实和准确地反映企业本金化的价格,而且与投资决策紧密结合,因此,应用此法评估的资产价格宜为买卖双方所接受。采用收益法进行资产评估主要缺点是预期收益预测的难度较大,不仅受主观判断的影响,而且还直接受到未来收益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
3.成本法
成本法考虑的是资产的过去而不是未来, 而资产未来所能带来的收益才是其价值的源泉,因此该方法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3.1 成本法的含义:成本法是指首先估测被评估资产的重置成本,然后估测被评估资产业已存在的各种贬损因素,并将其从重置成本中予以扣除而得到被评估资产价值的各种评估方法的总承。
3.2成本法应用的前提条件:一是被评估资产处于继续使用状态;二是被评估资产必须是可以再生或可复制的资产。否则不可以用成本法进行评估;三是应当具备可利用的历史成本资料;四是形成资产价值的耗费是必需的。
3.3 成本法评估资产的程序:确定被评估资产、搜集历史资料并估算重置成本、确定被评估资产的使用年限、估算被评估资产的损耗或贬值、综合分析,计算确定评被评估资产的价值。
3.4 重置成本的估算方法:重置成本是购买或建造一项全新的与被评估资产相同的资产所支付的全部成本。按照重置方式不同,重置成本可以分为复原重置成本和更新重置成本。
3.4.1重置核算法:重置核算法也称细节分析法、细节核算法,是利用成本核算的原理,根据重新取得资产所需的费用项目,逐项计算然后累加得到资产的重置成本。
3.4.2价格指数法:价格指数法是利用与资产有关的价格变动指数,将被估资产的历史成本调整为重置成本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重置成本=资产的账面原值×(1+价格变动指数)=资产的账面原值×价格指数
3.4.3功能价值法:功能价值法也称生产能力比例法。计算公式为:被评估资产重置成本=(被评估资产年产量/参照物年产量)×参照物重置成本,前提条件和假设是资产的成本与其生产能力呈线性关系,生产能力越大,成本越高,而且是成正比例变化。
3.4.4规模经济效益指数法:由于规模经济效益作用的结果,资产生产能力和成本之间只成同方向变化,而不是等比例变化。
3.4.5统计分析法:在用成本法对企业整体资产及某一项同类型资产进行评估时,为了简化评估业务,还可以采用统计分析法确定某类资产重置成本。
3.5各种贬值及其估算方法:运用成本法评估资产的价值要涉及到被评估资产的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成本法中的各种技术方法实际上都是在成本途径总的评估思路基础上,围绕参数采用不同的方法测算形成的。
3.5.1实体性贬值及其估算方法:资产的实体性贬值是资产由于使用和自然力作用导致的资产的物理性能的损耗或下降引起的资产的价值损失。实质性贬值的估算,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观察法、使用年限法和修复金额法。
3.5.2功能性贬值及其估算方法:通常情况下,功能性贬值的估算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一是将被评估资产的年运营成本与功能相同但性能更好的新资产的年运营成本进行比较;二是计算二者的差别,确定净超额运营成本。净超额运营成本是超额运营成本扣除所得税以后的余额;三是估计被评估资产得剩余寿命;四是以适当的折现率将被评估资产在剩余寿命内每年的超额运营成本折现,这些折现值之和就是被评估资产功能性损耗,计算公式为:被评估资产功能性贬值=∑(被评估资产年净超额运营成本×折现系数)
3.5.3经济性贬值及其估算方法:经济性贬值是由于外部环境变化造成资产的贬值。评估人员应根据资产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确定。当资产使用基本正常时,不计算经济性贬值。
3.6成本法的优缺点:优点:比较充分的考虑了资产的损耗,评估结果更趋于公平合理;适用于单项资产和特定用途资产的评估;在不易计算资产未来收益或难以取得市场参照物条件下可以广泛地运用;有利于企业资产的保值。
缺点:工作量较大;它是以历史资料为依据确定目前价值,必须充分分析这种假设的可行性;经济性贬值不易全面准确计算。
4.资产评估基本方法的关系
资产评估的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构成了资产评估方法体系的基本框架,资产评估的专业性质决定了构成资产评估方法体系的各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独立存在又相互联系。
4.1资产评估基本方法之间的关系:资产评估方法很多,各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同时,这些方法之间又是互相关联的。研究资产评估方法的特点,并分析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于选择资产评估方法具有重大意义。
4.1.1资产评估方法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来说,评估方法是由互相关联的、内在相关的不可分割的技巧和程序组成的,其共同目标就是获得令人信服的可靠的评估价值。
4.1.2资产评估方法之间的区别:各种评估方法都有自成一体的运用过程,都要求具备相应的信息基础,评估结论是从某一角度反映资产的价值,成本法主要是源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收益法源于效用价值论;市场法则主要源于市场均衡论。
4.2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主要应考虑下面因素: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必须与评估目的,评估时的市场条件,被评估对象在评估过程中所处的状态,以及由此所决定的资产评估价值类型相适应;评估方法的选择受评估对象的类型、理化状态等因素的制约;评估方法的选择受各种评估方法运用所需的数据资料及主要经济技术参数能否收集的制约。
每种评估途径和方法的运用都需要有充分的数据资料作依据。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收集某种评估途径和方法所需的数据资料可能会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评估人员应考虑采用替代的评估途径和方法进行评估。
结论
总之在评估方法的选择过程中,应注意因地制宜和因事制宜,不可机械地按某种模式或某种顺序进行选择。不论选择哪种评估途径和方法进行评估,都应保证评估目的,评估时所依据的各种假设和条件与评估所使用的各种参数数据,及其评估结果在性质和逻辑上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