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交媒体的弊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交媒体的弊端范文1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传播已经成为新一代大众传播的优势力量。而网络用户涉及的传播内容也更加广泛,从单纯的娱乐八卦和人际传播到网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并影响到许多公共的最终解决,网络社交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推动公共事件的发展。
一、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
网络社交媒体是指人们通过互联网络而进行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以及大众传播等不同传播类型,将现实与网络世界相结合的传播方式。基于网络传播的自身优势,网络媒体成为最典型的社交媒体。
1、网络社交媒体的类型
网络社交媒体类型按照信息传播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即时通讯工具: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即时互动、信息交流的以对话形式为主的双方交流方式,主要包括QQ、MSN以及手机飞信等。腾讯QQ已经成为包括草根阶层在内最为大众化的交流工具,MSN则是全球性跨地域的白领人群使用的即时通讯工具,并且随着各种网络交流平台的完善和发展,国内外各个行业领域的交流工具不断渗入到人们的多层面生活中,比如淘宝网开发的旺旺。
SNS网络社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民数量的增加,网络社区包括虚拟网络社区和实名制网络社区两类。虚拟网络社区:既有天涯、猫扑等草根性大众化网络社区,也有豆瓣、虾米等基于某一共同爱好形成的群体交流平台,还有各种联谊、游戏、考试等经验交流和资料共享网站。登录社区或者申请注册的网民,以社区参与者身份积极参加社区话题的讨论,获得不同类型内容的消息和资料,其中某些热门话题经过网民的热烈讨论形成新闻热点。事实证明,许多新闻正是来源于SNS上各种群体的爆料和讨论,尤其以容易引起大众讨论的群体性公共事件为主。实名制网络社区:人人网、腾讯校友等基于实际人际关系形成的实名制交流平台。
自媒体:以博客、微博为代表。自媒体虽然起步较晚,但却以惊人的速度占领市场。博客是属于个人的自我记录和自我表达途径,尤其以名人博客更加具有普遍的影响力。微博虽然是2009年国内新兴网络事物,但因其自身优势,在短时间内已经在网民中形成风靡热潮。
2、发展原因探析
人们对网络新媒体的依赖,主要是因为其相较于传统媒体更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网民在网络中的虚拟身份和匿名性,也有利于网络传播中参与者真实声音的出现。
(1)技术力量。互联网、数字技术普遍应用于传播领域,在新媒体发展势头猛进的同时,传统报纸、广播电视媒体也积极进行三网、三屏技术融合,寻求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生存。因而网络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也是基于技术力量的不断投入和发展完善,为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创造条件。
(2)社会交往的需要。信息时代的信息交流已经打破了传统的交流方式,互联网传播更是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鉴于网络传播的及时性、广泛性以及互动性,新闻信息传播迅速。在人际交往方面,网络交流成本低;跨地域,不同地区不同国界的人,可以通过网络视频隔空面谈;内容不受空间文本限制,在超文本链接等技术支持下,文字表达不受局限,并可以通过转载分享给更多受众。这样也就给网络用户提供了社会信息互动交流的平台,热点话题很容易通过社会交往得到大范围的传播。
(3)公民文化水平的提高。网民用户多集中于80、90后以及部分70后,热衷于互动交流和积极发表个人意见的活跃网民,文化水平普遍偏高。网民能够自由表达个人意见,通过网络平台发表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批评,监督政府行为和公共事务,公民意识得到体现。
二、社会问题在网络媒体中的展现
通过网络参与重大事件、表达自身诉求,成为愈来愈多中国网民习惯的政治生活方式,用香港大学中国媒体专家班志远的话说,微博打拐用行动展示了社交媒体在应对社会问题时的能量。
微博打拐事件前后解析:2011年1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开设了微博“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鼓励网民为身边的乞丐儿童拍照并传到网上,一起来帮助解救被拐的孩子。该微博开通仅10天时间,便吸引了57万多博友的关注。至2011年2月初,就有7000多张乞儿照片被上传,6名儿童被解救。2011年2月10日,针对社会关注的街头未成年人乞讨问题,公安部回应认为,组织、强迫、诱骗、拐卖未成年人乞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同时,公安机关也呼吁广大群众发现有虐待、组织、强迫、利用未成年人街头乞讨嫌疑的,请及时拨打110报警,公安机关将认真核查,依法严厉打击。《金融时报》的报道称,于建嵘的活动标志着微博首次参与到打拐事业中来,微博这个社交工具推动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让每个人都有了“话筒”。
三、网络社交媒体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许多人在遇到问题而用正当方法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就会求助于网络,通过发帖引起话题,向四方网友诉说困境,集思广益寻求解决方法。
1、有利条件
首先,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无论是即时通讯工具、SNS网站还是自媒体,都拥有着网络传播及时快速的特点,通过零成本的转发、分享,尤其是通过好友互动和粉丝关注等方式实现了信息以病毒性裂变途径进行的传播。这样,人们在信息互通有无的情况下,即时交流彼此所见所想,集大家之力解决问题。微博打拐事件中,通过于建嵘教授的微博呼吁,中间经过粉丝的转发评论,再加上粉丝的粉丝的转发,短时间就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并成功解救6名失踪儿童。
其次,网络社交媒体参与性、互动性强。网络社交媒体都具有庞大的用户群,用户往往在自主性基础上成为一个个相互关联的小团体,而团体之间也互有交集。即时通讯工具的签名档、SNS网站的标题栏,都是网民自由发表意见的窗口,好友可以通过签名档状态栏看到更新状况,从而达到一对多的传播效果。同时,以个人为基础形成的QQ群、以同一爱好形成的网络群体都能够将一条信息同时让多人知晓。在天涯等社区网站往往会有很多针对某一问题提出的质疑和引发的激烈征讨,这是形成传统媒体新闻热点的有效途径。微博通过每条140字符以内的信息,在裂变式的传播方式下,信息传播速度几何式增长。在微博打拐中,没有一层层粉丝的关注和主动参与,于教授一己之力很难成功。
再次,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大部分用户文化水平较高,城市居民接触使用者较多,社交人群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表达能力,尤其是微博用户中的媒体工作人员和文人、名人等,通过和粉丝互动,能够将问题指出并广泛传播。微博打拐发起人是于建嵘教授,或许普通人也曾经发起呼吁过,但由于于教授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让打拐行动引起了广泛影响力。
2、不利因素
根据上文所述,网络社交媒体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或者直接帮助解决问题,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网络媒体的匿名性给不良动机者提供了机会。匿名交流会带来不确定性,由于没有网络监管制度,无法保证信息流动的真实性。在打拐事件中,若是存在虚假信息或是诈骗信息而不能及时识别,很容易造成不良后果。
其次,网络传播的范围具有一定局限性。经济不发达地区互联网不能完全覆盖,网民的年轻化又导致丢失掉部分媒体受众。尤其是微博,用户虽然不断增长,却始终无法达到传统媒体覆盖的范围。所以能够接触到微博打拐这一网络途径的人数规模就有一定的限度,事件影响范围就有限。
3、完善应对方案
中国是全球网民最多的国家。在原有的社交网络媒体基础之上,微博成为公共话语新空间。我国各级政府部门、警察局纷纷开设微博,江苏省常州公安官方微博“平安常州”说,“请您随手拍下你遭遇到的乞讨、流浪的儿童,连同时间、地点信息上传到微博,为寻人家庭提供线索”,来自官方的声音使民间与政府形成了互动。这就说明,在积极运用网络社交媒体进行打拐等社会问题的解决时,更应该趋利避害,依靠法律部门,与公安部门通力合作,避免匿名网络社交带来的诈骗等弊端行为。
同时,必要情况下要求实名制,尽可能地保证网络社交用户参与的真实度,以避免信任危机带来的不必要麻烦。
综上所述,以微博打拐事件为例我们可以看出,网络的便捷性可以帮助解决生活中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而无法解决的问题。当然,网络社交媒体迅速发展,有一定优势的同时还存在弊端,会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解决造成一定的困扰。因此,我们需要借助网络社交媒体的优势地位,同时紧密结合公安部门和人民大众的力量,在法治约束下,合力解决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①夏黎,《基于“微博”的兴起谈有效进行企业服务营销》[J].《中国商贸》,2010(6):37-40
②肖明超,《微博:加速的公共数字风潮与营销猜想》[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0(10):122-124
③吴敏,《基于微博的媒体营销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C].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④《解救乞讨儿童,微博在行动》,http:///zt/haizi/
社交媒体的弊端范文2
关键词:微信;社交电商;模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有着太多不可思议。微信在2011年1月11日开始使用,在五年多时间里推进了传播领域和电商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微信成为诸多试水电商创业领域者的首选平台,这不仅代表了一种新的人际传播方式,更深刻地改变着产品销售模式。
一、微信传播与社交电商的关系
近年来,基于微信、微博平台等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交电商,代表着新型消费模式的到来。社交平台集聚了一大批活跃的人才,相互交流共同成长。社交电商是基于一定的社交平台,先促成相互"认知",继而实现产品销售,且复购率、转化率都相当高,这对用户网络购物流程有颠覆式的改变。以微信为例,在朋友圈发出产品信息,好友下单购买,支付成功后发货,流程和传统电子商务基本一致。
微信何以成为产品交易的平台呢?微信传播有着传统媒体传播无法超越的优势,这些优点促其成为电商卖家的"新宠"。
第一、微信传播互动性强、针对性高,是优秀的信息推广渠道。微信是社交平台,互动性是与生俱来的特质,随时随地都可以与用户实现交流互动。微信必须相互加为好友才能互通信息,这就决定了这个平台的群体针对性,也因为如此,基于微信平台的传播成为属于"许可式"营销,这种营销方式针对性较强。
第二、微信传播成本低廉,曝光率高,裂变式传播速度快。一般情况下,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平台都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进行广告宣传,而目前微信的所有功能却均不收取使用费。卖家基于微信台开展信息传播,不需要花费昂贵的营销费用,仅需支付少量的网络流量费。微信朋友圈还具有转发功能,"蝴蝶效应"在朋友圈很明显,他能在短期内让一条有爆点的信息传遍朋友圈。微信的裂变式传播速度远超传统媒体。
第三,微信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传播成为可能。在传统电商销售模式中,信息传递对时空有要求,且被用户拒绝的可能性很大。人们对社交平台的依赖性比较强,每天都会主动查阅社交平台信息,这就让传播无处不在。
除上述优点以外,基于微信平台开展社交电商活动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缺乏第三方监管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售后服务取决于卖家诚信度,电商交易辅助软件偏少智能化程度不够。
二、有效开展基于微信平台的社交电商
当下,微信用户对朋友圈卖货的行为普遍比较反感,究其原因,主要是卖家并未深入了解微信平台的本质,其营销方式和平台本质背道而驰。微信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在生活工作方面的互动。微信功能在不断完善过程中都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牢牢抓住用户需求的"牛鼻子"。但是在微信平台上存有很多卖家,他们不从用户需求出发,将微信平台当做纯正的电商平台,采用暴力刷屏的方式传播产品信息,污染了朋友圈,降低了传播内容的质量。有效开展基于微信平台的社交电商主要途径如下:
(一) 从传播者角度看,要明确营销定位
媒介都有其自身属性,属性不同所产生的传播效果将截然不同。了解微信平台的属性,是传播者提高传播效果的第一步。微信是社交平台,是信息传播渠道,并不是电商平台,这是所有传播者都必须要明确内容。一切违反社交原则的营销,其可持续性发展都是非常值得商榷的。明确定位再出发,这是做好社交电商的前提和基础。
(二) 从传播内容看,要注重内容营销
微信传播内容是多元化、多形式,要提高传播效果就要增强内容的可读性、有用性。没有内容的社交平台仍达不到预期传播效果。内容营销大有学问,但在社交电商领域核心关键词是对话和互动。在社交平台,对话就是服务,服务能带来销量。如何提高内容营销的效果,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与用户建立良好关系。用好微信朋友圈的评论功能。若要认识陌生人,请不要吝啬自己的评价,多给潜在陌生用户评价,当有深度有笑场的评价持续一段时间后,潜在陌生客户就默默地给你回评,此时,就已经打通了与潜在陌生客户的联系,继而实现产品销售。
2.传播正能量信息。微信营销的本质其实是自媒体人,社交平台销售的不仅仅是产品更多是人品。传播内容除了产品之外,还应该有意识的塑造正能量的自己。这就说明,暴力刷屏显然对于塑造正能量的自己是不可取的。为此,产品信息和生活、工作密不可分。要让陌生人了解一个卖家,卖家除了展现自己的产品外,还必须展现自己的各方各面,尤其是优秀的品质。
3.让产品内容有厚重感。单单传播产品信息是无法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用户在朋友圈转发一则文章,是因为这篇文章与其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满足了精神需求。同样,微信朋友圈的产品文案要基于产品信息又要高于产品信息,让产品变得更加有灵性,尤其是要赋予产品之外的价值观或精神诉求。用户想要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而是产品背后更重要的东西。
(三) 从受者角度看,要树立用户思维。
对于社交电商而言,必须解决流量问题和转化率问题。首先,通常情况下,微信流量的增加是非常缓慢的,需要日积月累。尤其是有效流量的获得,更加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其次,有效转化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有流量无转化,这就成了黄婆卖瓜自卖自夸。如何提高社交平台的销售转化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同时解决流量和转化率的方法主要有:
1.将线下用户转化为线上用户。微信朋友圈是相对私密的空间,其粉丝多是同学、同事、朋友,那么,一个陌生人如何才能开心地加你为好友,显然,只要找到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这个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参加各种线下活动,可以认识很多陌生人,这些陌生人就成为了朋友圈的粉丝,比如参加各类公益活动,举办线下产品试吃活动。
2.尝试用有影响力的人影响力。影响力的人指的是有公信力,在某个圈子里已经是"网红",由他来推介你的不同之处,从而达到影响人的目的。
3.建立一批具有刚需的微信群。微信群是增加流量的一个渠道,但是粘性不强的微信群等于摆设,无法实现流量的转化。对于微信群而言,最核心的关键词应该是"刚需",一个具备刚需的群,它的活跃度相对来说会高。什么叫刚需,简单举个例子:一个群里面都是宝妈,他们的话题就是围绕育儿,每个宝妈都会遇到各种问题,一旦一个信任度高的群出现,宝妈就会形成一个互助的组织。
三、结语
社交媒体的弊端范文3
关于微信收费问题,成为近期公共传媒、网络媒体、社交门户网站的讨论热点。与此前多数公众热议焦点话题不同,这次争论主要体现在关于收费合理性的争论上。在表明态度的同时,也更多体现了说理的客观性、论证的现实性。通过对微信收费合理性争论的反思,我们可以把握公众对于这种新社交软件的认识,从而对新媒体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微信收费合理性争议的主要特点
这次争论是介于通信运营商与软件开发商之间的博弈。由于微信使用者是受众群体,社会争论也主要源自于社会公众,其主要目的也是维护自身权益。在公众热议期间,我们发现由于微信使用的广泛性和其认知度进一步提升,微信客户又有所增加。议论话题除政府部门、通信运营商、企业表态发言以外,多倾向于以下方面:
(一)微信收费对自身的影响
作为即时通讯工具,微信具有使用便捷性、交流方式的多样性、不受服务区地域局限等特殊优势。更重要的是,微信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使得微信交流在社交生活、移动通信愈发普遍。微信较通信运营商传统短信、语音通话等模式,具有节约成本的优势,其广泛采用也挤占了运营商的利润空间。此次微信收费,必然会冲击微信使用者现行的通信交流模式。公众关注点在于谈论微信收费的具体方式,对于自身花费开支的影响。鉴于收费,微信必将丢失一部分使用者,微信的使用普遍性降低,这也对微信大众性形成挑战。
(二)微信收费的自身合理性
微信作为通信服务软件,是对传统通信交流模式的深刻变革,是信息产业发展的标志。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流量代替传统业务成为公众消费的主要支出已经成为通信业的发展趋势。由于微信使用者已经支付了流量费用,因此在软件使用上如单纯对微信收取费用,合理性受到公众的质疑。客观条件在于,中国移动通信使用者众多,信息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作为通信运营商,已经较难承载巨大的数据业务。运营商还要对微信大量信息进行有序疏导传送,这也占用了通信服务商的服务资源并增加了通信服务商的工作成本。在现有基础设施较难满足多方需求的情况下,不得已采取收费形式。
(三)微信收费对公司发展的影响
目前的国内通信业尚属垄断行业。在运营商和软件供应商的博弈中,消费者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决定收费的结果及具体模式。在公众看来,最终还是由消费者自身支付成本。公众研讨的热点集中体现在希望运营商能够适应时代变革趋势,逐步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为消费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通过自身的变革,进一步扩大公司运营的实际效益,而并非通过垄断价格保持原有的利益蛋糕。
(四)微信收费对通信行业发展的影响
横向看,世界通讯业先进的国家都已开发出与微信功能相似的软件。公众也将争论放在了微信收费可能性与各国提供服务及收费方式的具体方法相比较上。如果微信收费具有不合理因素,必然会流失一部分使用者。微信热度降低,将使即时交流新模式发展受到阻碍,不利于我国通信业长远发展。可以看到,公众这次争论更体现了理性客观。而并非如同以往关于社会焦点问题那种跟风、无秩序扩散,虚假信息横传等特点。由此见得,公众对于此次微信收费的争论,具有负责任的态度。这也提示我们,作为通讯、网络社交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准确知晓公众的现实需要,深刻认识新媒体发展的方向,有效利用新媒体,促进社会发展。
二、微信作为新媒体具备的新特点
随着网络社交网站、微博等方式逐步成为公众信息传播、接收的主要形式。新媒体发展迅速,微信应运而生。相比其他新媒体,微信操作简易、使用人数多,且符合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特点人们的需要,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具有通信服务功能
微信的大众性决定了其通信交流的可行性。通过通信运营商短信、语音业务的锐减,可以看到微信已成为公众进行短信息交流、语音沟通的新方式。微信软件开发较早,与国内相似的通信软件尚不能在影响力上与微信比肩,微信更全面的占领了手机业务的主要受众。微信既具有通信服务功能,其依托智能手机,又具备了网络信息传输便捷的特点。集合了手机通信、网络传播等方面等全方位地服务功能,受到公众青睐。
(二)公众知情便捷
微信在软件自身发展上几乎无所不包。在社会焦点、公众关注热点等方面及时提供信息。同时,以央视新闻公共账号为例,对于热点问题,及时召集公众讨论,合理分析热点问题,使得公众对于热点焦点问题知晓更加全面客观。由于微信具有即时通信功能,在微信公共平台的参与者一定程度上客服了以往网络平台虚拟性的弊端,也使得信息者责任感的提升。公众账号的微信信息即时,每一个使用者都能根据自己喜好有选择接收信息,且更加快捷,全面。
(三)实现舆情有序管控
相比网络新媒体,微信在实名参与、信息者追溯的可行性更高。对于信息整理、舆情发展新趋势等方面更容易把握。以各交往圈子为例,各交往圈子的参与者多数价值理念相似,热点关注趋同,意见更易集中统一。这使我们对社会各阶层、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爱好群体的关注点及时掌握。对于及时了解民意诉求、不良信息管控、重大事件防范等方面改善了以往政府部门信息来源不足的缺陷。
(四)社交模式理性回归
微信在新闻信息,社会热点研讨等方面,更多体现了参与者理性、客观的一面。与网络新媒体不同,微信中的个体,信息透明度高,也更容易受到认可。参与者具有身份的真实性,就更要为自身的言语、观点负责。有效降低了此前不负责任信息、虚假信息传播、非主流不良观点横行的局面。微信信息量巨大,且参与者对于有效信息摄取的要求较高。在这个大背景下,微信信息交流环境较网络社交更优越。由此,微信受众广泛且质疑声少更说明了其发展的合理性。
我们通过以上信息发现,微信火爆可以改变以往的通信交流模式,也促进了社会理性回归。从计算机、手机广泛使用开始,软件、通信方式的开发,都是为了满足公众的生活需求,引导公众合理消费。微信的优势,也代表着下一步软件开发、通信运营的合理趋势。
三、微信收费合理性争议对新媒体发展的启示
微信本身的出现充实了网络社交、移动通信的发展,丰富了新媒体的服务功能,锻造了更高层次的社交文化。通过这次关于其收费合理性的争议。我们对其特有优势及引导方向有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一)有利于服务公众
微信的开发及广泛使用,在于其为公众信息交流方式多样、迅捷、成本降低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效用。随着网络通信发达、新媒体使用广泛,公众对于信息的要求进一步趋向于快速、便捷、权威、客观。微信在语音和文字信息传播方面有特有的交流模式,在新闻传播、个人信息、公共交流等方面也与微博、网络交流平台、社交网站有相似之处。这也为微信的服务人性化、信息大众化、舆论导向合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促进微信不断更新模式,改进效能。作为文化产品,微信及新媒体要进一步贴近民众,在便捷实用、号召更多民众参与方面做出探索。
(二)有利于公民意识塑造
作为新媒体,较好引导社会舆论,塑造公民正确的价值取向是软件开发者和通信运营商的本分。文化发展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公民文化提升,为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动力。新媒体开发,要在有效维护个人信息保密性的同时,权衡好现实与虚拟的关系,促进社会积极健康心态的塑造。在网络信息方面,更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体现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在信息供应方面,创新供应模式,做好民众参与引导共作,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新功能开发方面,合理满足民众需求,做好信息管控,抵制庸俗、奢靡等社会不正之风,既保持主流媒体信息正面性,也契合公众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参与热情;对于不同类型的社交圈,体现实用性,促进文化交流,有力倡导社会文明新风。
(三)有利于解决社会敏感问题
社交媒体的弊端范文4
10月15日,社交网站MySpace中国――聚友网突然下线,截至本刊发稿时,该网站依然无法正常访问。对此,聚友网CEO陈鹏飞对《IT时代周刊》表示,系统发生“技术故障”,因此网站无法正常访问,技术人员正在全力抢修。陈鹏飞同时还表示,他不能确定网站的恢复时间。
与此同时,有从聚友网离职的老员工向本刊记者透露,聚友网后台的最初设计者有100多人,如今这些老员工陆续离职,新员工又缺乏经验,因此这一套复杂的系统从今年8月至今就一直缺乏维护。该离职员工认为这是网站无法访问、恢复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但事实上,聚友网目前的问题远非这么简单。今年6月30日,新闻集团宣布作价3500万美元,将聚友网母公司MySpace甩卖给在线媒体及广告公司Specific Media,自己仅留下少量股份。此后,尽管新闻集团中国负责人高群耀一再对外强调“MySpace的出售不会对聚友网造成影响”,但是大多数业内人士仍坚持认为“聚友网大势已去”。现在看来,聚友网可能真将从此一蹶不振。
聚友网屡战屡败
虽然有IDG和中国宽带产业基金等外部投资,聚友网仍被视为美国社交网站MySpace的中国子站,它于2007年4月底上线,邀来前微软MSN中国总经理罗川出任CEO。上线之后的聚友网的确风光了一段时间。
2008年7月,聚友网公布的数据显示,其覆盖人数超过1500万,而当时的校内网则有1000万实名制会员。对此,罗川表示将把聚友网的用户定义为“知产网民”。罗川认为这是聚友网超越所有本土SNS企业的重要因素。
就在同一年,程炳皓的开心网上线,并通过“朋友买卖”、“争车位”、“买房子”、“花园”等社交小游戏迅速积累用户。一年之后其注册用户数量已超过2000万,与校内网和51网一起形成了国内社交网站三足鼎立的格局,聚友网逐渐被边缘化了。
2008年9月,罗川悄然离职。当时据多家媒体披露,导致罗川离职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聚友网运营资金匮乏,上线一年多来仅获得1000万美元的运营资金,与经历多轮上亿美元融资的校内网、51网相比几乎无足挂齿,因此在支出上缩手缩脚。而当时还有未得到证实的传闻是:IDG和中国宽带产业基金的投资始终没有到位。二是罗川与当时的聚友网董事兼首席策略官邓文迪(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的妻子)等管理层在发展策略上存在严重分歧,这对于当时在国内处于尴尬地位的聚友网来说是最致命的。
据了解,罗川的规划是按照Facebook的模式打造聚友网,在他看来,Facebook更适合中国,在中国更有前景。因为Facebook的目标用户更为高端,他们大多接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而MySpace的用户群体水平则相对较低。巧合的是,当时风头正劲的另一家社交网站――360圈正是主攻这部分市场,从后来360圈的倒闭来看,这条低端道路显然行不通。
最终,希望照搬MySpace模式的邓文迪否决了罗川的规划,此时的默多克也正对中国市场逐渐失去耐心,这让聚友网错过了转型良机。罗川走后,聚友网在没有CEO的情况下空转9个月。而此时的开心网和人人网等都在大踏步前进。
2010年4月,聚友网再次转型,“M10音乐平台”。这是魏来自2009年6月出任CEO以来为聚友网寻找到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然而这一战略转型在中国依然行不通。据聚友网内部人员透露,魏来的新战略是以音乐为核心,建立一个泛媒体泛娱乐的社交平台,但是中国网民对这一模式并不感兴趣,相比较,他们更喜欢直接搜索和下载音乐。提供正版音乐试听与免费下载服务的巨鲸音乐网便是这一模式的国内先行者之一。最近,巨鲸获得2000万美元的融资,还在积极准备上市。
没有抓住中国网民的兴趣点,注定了聚友网战略转型的再次失败。7个月之后,聚友网大规模裁员30余人,占员工总数的2/3,魏来也于2010年12月离职。
一损俱损
本指望着依靠MySpace的兴盛在中国也火一把,聚友网最终却因MySpace的早衰而提前凋谢。
MySpace诞生于2004年。成立之初,创始人克里斯・德沃尔夫和汤姆・安德森希望该网站比当时红极一时的第一家社交网站Friendster更加令人随心所欲。不过到了第二年,变身音乐社区的MySpace却完成了对当初所有社交网站的超越。据了解,转型之后,MySpace每月访客数量飙升至2000万人次。这立刻吸引到了新闻集团的注意。当时,新闻集团有意进入到数字媒体行业,于是在2005年7月以高达5.8亿美元的价格将其收入囊中。
收购完成后,MySpace的用户规模持续疯涨,到了2008年底,每月的独立访客人数飙升至7500万,市值一度高达650亿美元。
2006年,MySpace开始国际扩张,作为MySpace中国站的聚友网于2007年4月上线。
然而,MySpace的风光日子随着Facebook的崛起而走到了尽头。2009年4月,MySpace被Facebook反超,之后用户数量开始逐渐萎缩,广告商也不断流失。其年广告收入从2008年接近6亿美元的峰值迅速下跌。据eMarketer预计,今年MySpace广告的年收入仅为1.84亿美元。MySpace联合创始人德沃尔夫在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指出,MySpace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巨大的广告收入压力。
2006年,MySpace与谷歌签订了9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协议规定,谷歌将在未来三年成为MySpace的独家搜索引擎供应商,作为回报,MySpace必须保证未来连续三年广告点击率大幅增加,从此MySpace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2011年6月,再也无法忍受的默多克下定决心出售MySpace。聚友网也因此陷入困境,业务停滞不前,发展方向更是无从谈起。
处在十字路口
国内SNS网站走红始于2005年校内网的成立,在2007年达到,但到了2010年年中,随着360圈、蚂蚁网接连倒闭,中国SNS网站热潮开始降温。截至目前,能在国内站稳脚跟的仅剩下人人网、开心网、朋友网和聚友网等少数几家。并且,除了聚友网有暂时关停之忧,其他几家也各自面临着不同的困境。
人人网虽已于今年5月成功上市,但其发展已进入瓶颈期。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人人网于9月26日宣布收购视频网站56网。
社交媒体的弊端范文5
关键词:全媒体;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28
全媒体是指全新的媒体形态和传播形态,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提供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信息管道,以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全媒体环境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与困境:首先,海量信息造成了大学生信息筛选的困扰,影响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其次,全媒体网络报道新闻时会充斥大量的负面新闻,而社会学习与社会模仿心理导致相应的负面新闻接连发生,最终造成大学生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失去信心,无法塑造自身美好的道德人格。最后,很多大学生面对虚拟的、快餐文化盛行的物化世界无法有效应对,表现出空虚与茫然、消极与避世,甚至选择错误的价值观。
本文从教育观念、组织方式、技术手段、教育内容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模式。
一、高校德育工作观念更新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全媒体知识,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并具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适应这个信息化的大时代需要。
1.了解全媒体知识,接受全媒体时代的教育理念
全媒体的突出特征就是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的个性化与社群化。德育工作者要了解全媒体的含义与特征,打破传统的德育工作教育模式,积极融入全媒体德育工作的大环境中去。
2.掌握全媒体知识,运用全媒体开展德育工作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全媒体的技术手段、应用方式,运用全新的教育技术和方式方法开展德育工作。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另一方面,要对德育工作创新模式进行全新探索。
二、高校德育工作组织方式革新
传统高校德育工作的组织形式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面对面交互的社交方式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师生之间有情感、眼神甚至肢体上的互动与交流,有一定的德育效能。但这种传统德育方式也存在弊端,比如说,教师在校时没有过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当面交流使学生某些问题时学生会难于启齿,遇到一些困难时不能向老师和盘托出;教师不能给学生以安全感,以及二者之间的信任缺失,不能做到有效沟通等。而社交网络、即时通信软件等全媒体方式可以为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打开新的德育教育局面。
1.开学新生教育,及时建立社交群,为今后开展德育工作奠定基础
新生教育是让大学生迅速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教育,大学新生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应高等教育。因此如何在第一时间为学生排忧解难、答疑解惑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在开展新生教育时及时公布社交群号,让大学新生及时加入;第一时间解答学生疑问,会为今后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2.常规事务管理通过QQ群及时解答疑问为学生排忧解难
通过广泛运用全媒体,常规事务管理工作效率会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社交网络的即时互动可以打破时空障碍,使沟通更加畅通。比如说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把握与监控,以及对学生的负面心理和不良情绪的及时疏导等。
3.学生评奖评优以及心理普查等可以发起网络投票和网络问卷
在全媒体环境下,针对学生评奖评优,教师可以对候选人发起网络投票,这样会方便、快捷地统计出评选结果。而对于学生的心理普查,选择相对低耗环保的无纸化普查,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可以较为迅速地分析和总结学生的心理状况。
三、高校德育工作技术手段创新
“要积极吸取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大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高科技化。”当前,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普及,全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尤其是正在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打破了时空限制,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已成为重要的大众传媒。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采用这些新的技术手段,改进和更新教育方法,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1.熟练掌握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的基本功能
有些老师面对全媒体的冲击时,选择了故步自封。德育工作者应该打破僵化的工作方式,熟练掌握社会网络和即时通讯工作等这些在德育工作中运用非常广泛的全媒体,对于基础功能的掌握和熟悉是最基本的要求。
2.积极尝试使用时下流行的、新颖的社交媒体
全媒体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德育工作者要顺势而为,积极尝试使用时下流行的、新颖的社交媒体,使其成为德育的重要工具。大学生群体是全媒体的受众,他们求新、求快,不断尝试新鲜事物和新颖软件,教师要想德育有效,就要把握住大学生的这个特点和特质,做到与时俱进。
四、高校德育工作内容求新
高校的德育对象主要是“90后”大学生,要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90后”大学生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求新、求知、变通能力较强。因此对这些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就要注重德育内容的新颖性,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要注重教育的及时性,及时联系网络讯息,使其和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有一个合理的链接。
1.利用网络热点和学生关心问题进行及时施教
进行海量信息的筛选时,教师要注意对网络热点事件和学生关心的问题的总结和梳理,引导学生的正确观念,进而影响学生主流文化的构建。网络热点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引发共鸣,对学生困惑的问题及时施教、及时梳理,也能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2.聚焦热点教育事件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
关于教育热点事件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德育工作者要辩证地为学生解析和回答,并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大学生有时候因为个人经历和社会经验不足,难免对于一些问题产生困惑,甚至错误的观点,德育工作就是为大学生拨开云雾,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
3.注意德育内容的新颖性、即时性和与时俱进性
全媒体环境下德育内容的核心议题就是德育内容的新颖性、即时性和与时俱进性。德育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遇到问题及时施教。“强调德育内容的生活化,一方面要在学生的生活中渗透德育,另一方面让德育内容回归生活”。这是德育工作者适应这个信息化大时代该有的思路与情怀,希望越来越多的德育工作者把握全媒体的时代特征,总结出更为完善全面的德育工作创新模式,让大学生更好地发展、成长。
参考文献:
社交媒体的弊端范文6
据报道显示,2011年美国有大约四分之一新闻工作者丢失了工作。由于“参与式新闻”使新闻从业者所处环境有了很大不同,也正因为这样,一些发达国家正迅速探索着在新闻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进行哪些改革。如此,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当下学校教育、传统人才培养理念及模式正面临深刻的挑战!尤其是高等院校首当其冲的新闻传播类、艺术创作类、综合设计类、信息科学类等学科。
“参与式新闻”使新闻从业者所处的环境、所需的职业技能与以前大不相同,也为新闻业带来了一度的人才危机。作为全球最早创建的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已将“媒介融合”作为全院学生的必修课程。在专业设置方面,为适应新的媒介环境要求,重点培养“新兴媒介分析师”、“数据内容主任”、“互动媒体设计师”、“数据管理经理”、“多媒体传播助理”、“多媒体营销主任”、“移动媒体终端应用程序设计师”等新型人才。
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人类社会的创新活动呈现创新主体大众化、自主化、青年化、创新机率倍增化的特征。博客、播客、微博客、社交网、当当网、淘宝网等一系列新事物的开创者都是青年推手,创新的后果呈现的巨大前景,很多始未所料。在我们国家,人才培养还有相当的教条化、照本宣科化,通道单一化、路径被动化弊端,遏制着广大学子的创新思想。新媒体科技前所未有的创造能量,以及我们国家推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方针,面对中国文化创业产业发展的现实,业界和学界都高度关注和期待破解几个问题: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力在哪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软肋在哪里?历史与现实的发展启示我们,科技是引进力、原创是生命力。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比较,我们的软肋在于缺乏原创力和原创作用,这已经是业界和学界共识的结论。重要的原因是原创作品知识产权保护不利,原创作品社会价值认可和激励机制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