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的工艺流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雕刻的工艺流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雕刻的工艺流程

雕刻的工艺流程范文1

[关键词]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058 — 03

生产性保护是目前针对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近几年的保护实践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科学有效的保护方式之一。实践证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这种方式能够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到保护实践中去的话,必将对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生产性保护是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方式,在保护的实践中是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并加以深刻认识,这样才能保证这种方式科学有效地运用,从而指导实践工作深入地开展。

一、关注手工制作环节、坚守手工特色底线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生产性保护是针对部分具有生产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的一种保护方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能力。《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要坚持正确的方向。要“严格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规律,处理好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始终把保护放在首位,坚持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方式的多样性,坚持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不能为追逐经济利益而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反对擅自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生产方式、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这其中重点谈到了生产性保护要坚持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反对擅自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生产方式、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产生是以手工生产方式为现实基础的,其当代存续以至发展同样无法脱离这一基础。从根本上说,对人类传统文化形态包括非物质文化形态造成冲击,使之日趋‘遗产化’的一个原因在于现代文明一味倚重大工业生产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生产方式、工艺流程及核心技艺正是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生产特色。可以说,生产性保护一定要关注手工制作环节,坚守手工特色的底线,避免“遗产化”。然而,守住底线并不是意味着不要创新发展,而是要在坚守手工制作底线的前提下,引入现代的、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提高自身的品质。《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在传承传统技艺、坚守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对技艺有所创新和发展;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在制作传统题材作品的同时创作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作品,推动传统产品功能转型和审美价值提升。”

生产性保护是对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方式、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的保护,离不开传统的手工生产工具。“传统手工技艺的独特性,或者区别技艺高下的水平都体现在手工技艺上,这是毫无疑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遍改进和提高了生产工具,但是不管生产工具多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率,或者是多大程度上达到一种先进性,最后完成还是离不开手工技艺。” 比如,岫岩玉雕、阜新玛瑙雕的雕刻工具较比以前有很大的改进,提高了工作效率,雕刻的时间也节省了很多,但是工具再改进,表达手工技艺本质的手的创造还是不能丢掉的。在比如说剪纸、刺绣、皮影制作、书画装裱等,目前很多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采取了工业化批量生产,也同样精致美观,跟手工的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它在存在的本质的意义来说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其本质的生命和非生命的区别。所以传统手工技艺一定不能丢掉手工这个核心环节,寄寓作品生命的手工的创造一旦丢失,作品就会失去灵魂,传统手工技艺也就必然瓦解,这是很重要的。“现在传统的手工技艺作品也强调商品性和市场,这些都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传统的手工技艺作品、产品也要通过市场来扩大影响,通过市场来进入受众的手中,所以市场、商品这些都不必回避。但是我们不能脱离手工,以机器或者其他便捷的生产方式实现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这样反而最终损害了我们传统的手工艺。”

二、原材料的选择与合理利用

雕刻的工艺流程范文2

然而,与预先设计的方案相反,尽管很多企业踊跃报名,但组委会仔细筛选后,符合条件的仅有数家。这证明,在整个红木行业,科技推动生产的力量严重不足,创新力量还远远不够。

代表性企业不多、当地的条件有限,交流展举办的结果却引起了巨大反响。

从新材料展示,到真空干燥、高频干燥,再到龙门锯现场破料、数控雕刻机自动雕板,在中国东盟(凭祥)红木第一城,各地参展的企业组建了一个“科技木工厂”,展示了红木家具生产企业的最高配置,许多企业对此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山东潍坊富顺节能有限责任公司摆上了“红木真空干燥-浸蜡机”,浙江东阳尚德电器有限责任公司搬来了“红酸枝木材真空-高频干燥箱”,这一北一南两家公司的两种设备不分伯仲,在会展现场得到了众多业内同行的关注。

大叶黄花梨是本次交流展上备受瞩目的新材料之一。据了解,仅福建泉州蔚林木业就在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开了20余家大叶黄花梨家具专卖店。

在交流展活动中,广东中山佳能机械厂最新升级的卧式龙门锯一刻也没闲着,它将一根根笨重的原木破解成一块块木板,不但锯路细腻平整,连锯末都被除尘装置自动收集。这款新设备也大大节约了木材,减少了人工操作。

合肥卡星数控有限责任公司的三轴六头联动雕刻机在会展现场不停地雕刻着“嫦娥奔月”,1个小时就能同时完成6块雕板,这样的效率,即使是最熟练工人也望尘莫及。

雕刻的工艺流程范文3

“皇宫椅”又名皇宫宝座,是皇帝专用御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下的产物。古时的皇宫椅以雕龙画凤为主,是社会等级制度的象征。随着封建制度的消灭和社会的发展,今天的皇宫椅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工艺制作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发展。

纯手工制作的中式红木家具,堪称中国家具乃至世界家具的经典。它拥有一套自成系统的制作工艺流程,从原木到成品,需要经过选料开料、榫卯工序、雕刻工序、组装工序、刮磨工序和上蜡工序等多道工序,每一个工序对红木家具的制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下面就带大家领略一下皇宫椅的制作全程。

选料开料

皇宫椅的用料相当讲究,常规采用木质致密、色泽深沉华美且能长久散发清幽木香之气的黄花梨木。木料经过干燥处理后,木工师傅根据图纸来确定制作家具所需木材的种类及数量选择板材。

选料除需根据家具制作的不同位置,进行选择尺寸和造型合适的木料外,还要考虑拼板的花纹是否对称,纹理走向是否相同等诸多因素。各个位置所需木料选好之后,就要开始对木材进行开料。

此后,首要工作便是将木料白皮及两端废料进行截取,其次再根据家具制作尺寸将截取好的板材进行再次开料,开料后的木材进行刨光磨平,为使下一步工序的尺寸更加精准。

雕刻工序

榫卯工序完成后,会进入到雕刻纹饰的工序,可以说红木家具的全部工艺,雕刻工艺就占了一半以上。

中式红木家具中对手工雕刻的要求极其严格,在雕刻车间,每一名雕刻工在雕刻时都要集中精力,稍不留神刻错一刀,那么整张板材就很难进行再次修补,对家具成品的质量影响非常大。红木家具中木工工艺和雕刻工艺完美的组合,真正体现出其珠联璧合、异曲同工之妙。

刮磨工序

组装完成以后还需对表面进行刮磨的处理,这是中式红木家具制作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我们看到的家具很多型面都需要经过纯手工的打磨处理,一般先用刮刀刮磨,再用由粗到细的砂纸分多次精细打磨,直到将较粗砂纸的痕迹磨掉。刮磨后的半成品家具线条流畅,表面平坦无起伏感,纹理流畅清晰,手感也变得平滑舒适。

榫卯工序

榫卯结构是中国传统红木家具的灵魂,整套家具不使用一钉一铆,却能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相应而言,这种传统的民族制作工艺也是海内外人士追捧的原因,除大大提升红木家具的内在品质,还能使其结构造型更具固定性。相比许多现代家具用钉子连接固定各部位,榫卯结构无论是力学探究抑或内在连接更显浑然天成、经久稳固。

在此值得关注的是,榫卯工序从榫头开凿到榫眼细节,均需对检榫头与榫眼的合适程度进行反复推敲,针对“有没有歪斜或翘角”的依次检验行为,在此也形成了行业所说的“认榫”过程。如果发现有歪斜或翘角情况,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家具组装

家具组装在行业里叫“攒活儿”,就是利用榫卯结构将雕刻好的部件,完成组装成品家具的过程。

因为红木家具自重很大,在组装时如果放在不平的地面上,腿上的受力不匀,很容易造成家具的变形走样,一旦家具攒装完成后,想再矫正过来那就很难了。所以,木工师傅在“攒活”时,都会在水平、干净的地面上进行,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在家具组装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从而使家具的各部分连接都相当的紧密。

上蜡工序

刮磨后的各部件经检查合格以后,就可以拆分下来进行上蜡了。用软的纯棉布将加热溶化后的蜂蜡均匀地擦磨在部件表面上。擦磨时工人师傅要用很大的力气反复进行,才能保证蜡液很好地渗入木材中,显示出美丽的木纹和色泽。

雕刻的工艺流程范文4

[关键词]云浮石艺;雕刻工艺;经济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J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4-0089-02

云浮市云城区素有“石都”、“石乡”之称,是“全国石材基地中心”、“全国石材流通示范基地”,是“广东省民族民间(石雕)艺术之乡”。云浮石艺有400多年的历史,分石雕工艺、石拼图工艺和装饰实用工艺三大类,极具南方石艺特色,是南方石雕工艺的代表。

一、云浮石艺的历史渊源

在周代,云浮境域为北越地,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据《云浮县志》记载:3亿多年前,云浮就形成了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遍布可溶性岩石。地面上孤山突兀、石骨嶙峋、奇峰林立、多姿多彩,地下则是溶洞、暗河。独特的地貌,形成丰富的石料矿产资源,可供开发利用的岩石有大理石(云石)、石灰石、白云石等十余种。丰富优质的云石资源,为当地民间石材雕刻工艺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

早在明朝万历年间,云石雕刻工艺就分为建筑实用装饰、家居用品、天然石板画、石碑等不同的石雕工艺行业。据《云浮县志》记载:肇庆水月宫有一块石碑,上刻“水月宫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为东安县(即现在的云城区和云安县)所产所刻。证明400多年前,云浮已有云石工艺石匠加工石板材和雕刻云石工艺了。清咸丰七年(1857),云浮、阳春交界处的富林镇莲塘岗咀村的张源昌在红塘板山设厂,生产云石板材和建筑装饰实用工艺。尽管是作坊生产,但当时他的产品已远销到新加坡等国家。清末,县城附近的罗斗岗、张屋、石脚围一带,民间加工雕刻云石工艺的活动已相当频繁。解放前,云浮石艺人曾把每年的农历四月八日定为凿石师傅旦,解放后因破除封建迷信而废除。

明清时期和民国初期,当地一些村落、氏族大兴建造庙宇、宗祠,如春岗山的龙母庙(已毁)、区委大院内的关帝庙(已毁)等,这些庙宇、宗祠内的柱础、门座、地脚、石狮、石屏风等建筑实用装饰石雕石刻工艺,尤其是家居石刻装饰工艺,其工艺水平已有相当造诣。

除云浮本土文化的承袭外,中原文化、闽南文化和西方文化等对云石雕刻艺术有一定的影响。追溯到明朝,中原人的南迁和闽南人的西移,带来新的石刻艺术和石刻材料,如汉白玉、青玉、蓝田玉石、福建石等。明末清初,云城已有邑民千辛万苦跑到海外谋生,他们回来时,带回了西方浮雕技术,后也融汇于传统石材雕刻之中,从而逐渐形成了当地独特的云石雕刻艺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影响,传统的石雕艺术面临严峻挑战,不少厂家或作坊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纷纷转产或雕制西洋工艺品,而专门从事生产传统工艺的厂家已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

二、云浮石艺的基本内容及工艺流程

云浮的石材工艺主要分石雕、石拼图及装饰实用工艺三大类,在解放前以石雕石刻为主。石雕工艺分为圆雕和浮雕及阴雕。石雕手工艺的一般流程是:第一,选料布局;第二,敲坯戳坯;第三,钻洞镂空;第四,拉剌定形;第五,精刻修光;第六,磨光上蜡。按照艺术形式的不同,其基本制作顺序如下:

镂雕顺序:打坯――包括先敲坯、后戳坯,均属粗坯型;钻凿洞――第一道较大的“放空洞”;镂空――内部镂戳并同时将坯进一步戳细;又钻洞――较小和细小的“造型洞”;拉剌――完全定形成坯;精雕修光。

圆雕顺序:敲坯(粗坯);戳坯(细坯);精修。

浮雕顺序:先将作品部件表面铲平或刨光后画上图纹;刻线(图纹边缘线);起地(戳去该凹的部位,使图纹浮起);精雕修光。

阴雕顺序:把作品部件表面铲平或刨光后画上或印上书法作品或美术作品;刻线;着色。

打坯要领:有“四从二欲”之口诀。“四从”就是“从大到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高到低”;“二欲”即“欲右必须从左到右,欲左必须从右到左”。

修细要领:有“五要十达到”之要求。即一要刨光,二要雕净,三要刮深,四要刻明,五要剔清;使作品达到:光洁、干净、清晰、精细、明确、爽气、形实、神似、俏妙、韵美。

云浮石艺早期题材以仙佛、罗汉等人物居多,如“大肚弥勒佛”、“观音”等。另外各种象征祥瑞的古兽,如龙、凤、狮、龟、鳄、蛟、麒麟、螭虎等,还有虎、象、牛、马、猪、鸡、狗及飞禽鱼虫。

解放后,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云浮石艺除石雕外还出现了石拼图和装饰实用工艺。拼图是利用不同种类不同色彩的石板拼制成精美的图案。拼图又分板材拼图和石材马赛克拼图。板材拼图利用不同颜色的石板材拼成图案。而石材马赛克拼图则利用石板材的边角料、碎料和天然色彩,拼成独特的精美图案和书画。装饰实用工艺主要分家居实用装饰和建筑实用装饰两种。家居实用装饰主要有花瓶类、盘类以及其他综合类的作品。建筑实用工艺主要有圆柱、罗马柱、球体、管形、弧形、线形、壁炉、扶手等。

三、云浮石艺的主要特征

(一)工艺特征

首先选取当地优质天然石材作为加工原料。其次是绘画,根据不同的石材形态造型及成色进行构思,石艺人一般都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在所选取的石材上墨绘勒线,描绘好雕刻图案。再次是精细加工,在绘画的基础上,采用人工雕琢、砂磨抛光等方法精雕细刻。

(二)产品特征

云浮石艺与其他雕塑一样,属于造型艺术,既有传统装饰性、稳定感强的对称造型形式,也有稳中求变、动感极强的造型形式。其造型构图严谨,夸张与写实相结合、完整与简略相结合,做到了粗中见细、主题突出,使没有生命的石头变成有生命力的艺术品。石雕能因势而造型,巧妙雕琢;石刻则线条流畅、刀断意连、突出金石味;石拼图则巧用石材边角料和碎料,妙取石材天然颜色,变废为宝;装饰工艺则注重实用性与装饰性结合,既是生活用品、建筑用品,又是艺术品。

(三)实用特征

民间对石雕石刻艺术的需求,并非仅仅为其美化家居装饰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社会需求及民间活动的实用意义。云浮石艺是造型艺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如石狮、龙柱、楼梯扶手等。

(四)地域特征

云浮石艺所表现的内容和雕刻的图案造型、题材大都体现了岭南的本土文化。它体现在体裁、题材、构思、情节、形象、雕刻造型等内容与形式的要素中,在题材上更具岭南地域性。如石狮造型以南派为主,人物服饰、水果等为南方特有。

四、云浮石艺的重要价值

(一)历史价值

云浮的石雕石刻艺术富有民族性,蕴含着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和精巧的技术,更凝聚着各种历史、科学和艺术的价值。石艺所体现的审美特征,既具有各个时期的特殊风格,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同时也反映出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对研究中华南方石艺文化的发源和云浮地区的历史及古建筑、家居装饰等民俗文化有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价值

云浮石艺注重美的内涵,体现了云浮人勇于进取的人文素质。每一件石艺作品,都体现出当地人民的文化、知识、艺术修养的底蕴和内涵,反映出当地人民的智慧、悟性、哲理、精神、情感和境界。艺人们运用其智慧,借石抒情,通过赋予其某种寓意,使石头“活起来”,达到点石成金,因而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学术价值

云浮石艺的发展可折射出本地区不同时期人们的世界观,也可反映出不同时期人们的道德、伦理、政治和宗教哲学等观念。

(四)实用价值

云浮石艺多用于建筑,如石雕龙柱既可承重又可用于装饰。其民间用途在于美化人居环境和陶冶人们的情操,同时担任着教化礼义、宣扬美德、歌颂生活的媒介作用。

(五)经济价值

雕刻的工艺流程范文5

凹版印刷的特点是印品墨层厚实、颜色鲜艳、层次丰富、饱和度高、质量稳定,印版耐印率高(可达400万~500万印)、印品质量稳定,印刷速度高,以及承印材料多样化(塑料、纸张、铝箔等)。所以凹版印刷在包装领域一直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在烟草、食品、药品、轻纺等包装方面更为突出。凹印版辊印刷大量采用醇溶性油墨、水性油墨和UV油墨,既符合了国家绿色环保印刷的要求,又能适应薄膜、复合材料、纸张等多种基材的印刷要求,因而在包装印刷领域保持了长盛不衰的局面,成为国内印刷行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

凹印版辊是卷筒料凹版印刷机上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所以凹印版辊制作越来越重要,通常来说版辊基体材料一般为无缝钢管,也有少数采用铝质材料制作,因钢管价格低且坚固牢实,大多数都采用钢管,通过腐蚀或者雕刻或把图像附着在版辊上。通常来说印刷版辊都要进行镀铜处理,这个铜层是雕刻图像的工作面(当前国内市场广泛使用电子雕刻和激光雕刻),印刷版辊的镀铜处理以及版辊重新制作的工序,对企业的降本增效有着重要的作用。

凹印版辊镀铜工艺方法

凹印版辊镀铜:版辊制作的工艺流程:金工滚筒检验发配滚筒滚筒前处理预镀镍打磨清洗镀铜车磨。镀镍主要使铜层和辊芯能够很好地接合;镀铜不但要掩盖辊的缺陷,而且要对下道工序――雕刻展示最好的工作面,铜呈粉红色,质柔软,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凹印版辊镀铜非常重要,镀铜过程控制非常严密,稍有马虎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来纠正出现的问题。铜层的厚度可以随着印品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表面铜层的坚硬度是底基铜层的2倍,以便表面雕刻铜层时能具有较好的切割特性,表面铜层的硬度大约为维氏硬度HV200。铜层镀好以后,使用车磨联合机切削或研磨机研磨、抛光机抛光等工序,使版辊的直径公差、平行度公差及表面光洁度均达到要求。由于工艺等原因制得的铜层有时会出现砂眼、短划痕等缺陷。补救方法如下:用直径2mm的铜丝补上再镀。镀铜时间应根据要求的铜层的硬度和厚度而定,一般为1~1.5小时一槽,通过下图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凹印版辊常用的硫酸盐镀铜原理。

以下是凹印版辊3种镀铜方法的展示:

薄铜层法:基铜层上电镀了大约80μm的可雕刻铜层,此薄铜层仅可以雕刻一次,镀铜后相对于厚镀铜方法来说要求尽量少的表面机械加工。雕刻之后会看到基层铜,外层铜和基层铜之间无特殊层。在印刷完成后,这种薄铜层印版可以重新磨削,除去上面的的刻纹,然后再镀上新的铜层,就可以重新制版,重新雕刻了,重新使用。

巴拉德(Ballard)皮肤法:此方法也是一种薄铜层镀铜法,铜层也只能进行一次雕刻,先在底基铜层上加一层特殊层,然后再电镀外层铜壳,这个外层铜壳就是Ballard皮肤铜层,巴拉德铜层厚度大约为可拆下的80~100μm的铜层.巴拉德铜层和薄铜层的不同之处是:基层铜和巴拉德铜层之间有一层大约1μm特殊层,特殊层的作用是确保Ballard皮肤在完成印刷后很容易从基层铜上剥下,Ballard皮肤铜层法的铜最容易回收。

厚铜层法:它是一种将大约320μm厚的铜通过电镀镀到基层铜上,镀铜的厚度一般需要满足4次雕刻的需求,每次完成印刷工作之后,经过铣、磨等几次机械加工之后加工掉80μm,这样以前老旧图像就磨掉了,雕刻铜用尽后,可以重新进行电镀铜层和重新版辊雕刻。

凹印版辊重新制作工艺

近年来,现代化的电子雕版凹版和激光雕版凹版印刷正在我国迅速崛起,凹版印刷以其印刷批量大、色彩鲜艳、印刷流程短成为包装印刷行业的佼佼者。凹版辊筒的制作是凹版印刷的重要环节,凹印版辊的重新制作对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具有现实意义。

凹印版辊的重新制作分为两种:第一种只是损坏镀铬层,这种情况退铬再镀铬即可;第二种是镀铬层和镀铜层都损坏了,这种情况会经常发生。

以下简述第二种情况的凹印版辊重新制作工艺:

1.首先确认在印刷过程中印品出现质量问题是否是印版辊的问题,安排经验丰富的技师进行现场判断,观察版辊上是否有划痕、碰伤、镀铬层磨损、网点深度变浅等情况,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合理的重新制作工艺方法。

2.确认印版的质量问题后,从机器上取下使用过的凹印版辊,放在待处理区域。

3.在清理区域清洗凹印版辊上的残留油墨、赃物及锈迹,包装好准备下道工序。

4.取下铬层。凹印版辊退铬是反复利用和再生产的重要工艺措施,在印刷过程中,凹印版辊表面铬层会逐渐磨损变薄,使网点变浅这就需要退铬和镀铬使版辊再生。

5.取下铜质载体上的图像层。采用化学方法或机械方法两种。化学方法采用电解法,采用硫酸作电解液将铜层退除,机械方法采用车床或磨床将铜层去掉。

6.镀铜前的精度确认。凹印版辊的加工精度直接影响版辊的使用寿命和印刷质量,经过加工的凹印版辊,要求壁厚均匀,轴心和版辊外圆不同心度不超过2μm,粗糙度达到0.8μm以上,直径精度误差±0.01mm。

7.镀铜前处理。凹印版辊精度达到要求后进行镀铜前处理,用手工或电解的方法除去版辊表面的油迹、锈斑,然后版辊进行酸洗,用化学药剂腐蚀掉版辊表面的锈蚀产物氧化膜,最后在版辊表面镀一层底镍,然后镀铜。

8.镀铜。凹印版辊的镀铜是电镀凹版过程的关键工艺步骤,凹版对铜层的表面要求:a.光滑细腻;b.具有一定的硬度;c.不允许有沙眼和杂质。准备工作完成后采用薄铜层法、巴拉德皮肤法、厚铜层法这3种镀铜方法中较为合理的一种完成镀铜工艺。

9.版辊的车磨。镀完铜的版辊需要进行研磨,使版辊表面粗糙度达到0.2~0.4μm以上。

10.在版辊上雕刻图像。国内当前凹印制版普遍采用电子雕刻工艺。

11.版辊雕刻完后,镀铬增加版辊的硬度并且减少磨损。

12.凹印版辊的保存。将制作好的凹印版辊油封、包装、标识存放库房等待生产任务的下达。

至此一套凹印版辊重新制作圆满完成。

对凹版印刷的思考

我国凹版印刷机械企业,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以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凹版印刷机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FX,4次派员去日本富士公司研修,以精细管理为基础,以振兴民族印机工业为己任,以引进FX为契机,先后开发出适应不同层次客户需求,印刷速度在120米/分、150米/分、180米/分、200米/分、250米/分、300米/分、450米/分的机组式凹版印刷机,产品类型包括烟包凹版印刷机、塑料凹版印刷、纸张凹版印刷机,使我国凹版印刷机械产品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通过30多年的辛勤努力,现在的产品基本上可以替代进口产品,且产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正在向人性化、智能化、信息化迈进。

雕刻的工艺流程范文6

唐以后的翻砂法铸钱与此不同,首先需刻制阳文祖母钱,即所谓的“雕母”。其文字与轮廓表面可以打磨平整,翻砂铸出的钱币,其文字与轮廓均同在一个平面上。所以说钱文与轮廓表面是否同在一个平面上,是作为判定钱币铸造方式方法的一个标准。

范模铸钱,祖钱范一般采用硬度较低且容易雕刻的石材刻制,如滑石质地细腻,硬度适中,不但易于雕刻,而且运刀时不会崩裂。目前发现的不少西汉半两、五铢石范多是滑石材质(图2)。西汉“上林三官”铸钱沿用了平板钱范铸钱工艺,每年仅需刻制几方五铢祖钱范,当年铸钱所使用的母钱范、子钱范均出自这几方祖钱范,故铸币文字形态亦出自祖钱范上的钱模文字。为了增加产量满足市场需求,每方钱范上的五铢钱模由初铸时的10余枚增加到56枚,这样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这种大型平板铸钱工艺分工细、产能高,适合大型工场大批量铸造与集中铸造,以供给全国。据《汉书・食货志》载:“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云。”

随着制范铸造技术及管理水平的提高,从汉武帝时期在祖范上铭刻单字款识(图3),至汉宣帝时在钱范上铭刻纪年及工匠款识(图4、5),且根据钱范上的铭文“造”“筑”“就成”“工成”(图6、7)分析,祖范刻制完成后,需经主管官员检验批准后方能投入使用。根据西安西汉上林铸钱遗址陶母钱范与陶子背范出土于不同地点这一情况,以及目前发现的“钟官钱丞”“钟官火丞”“技巧钱丞”“技巧火丞”“六厩钱丞”“六厩火丞”泥封分析判断,西汉“上林三官”将制范与铸钱分离,各设有制作钱范、铸造钱币的专门工场,分别隶属“上林三官”下属的钱丞、火丞管理。

祖钱范的功用是印制陶母范。陶母范钱模文字为阳文。至于陶母范的功用,有泉友说是用来印制阴文陶子范的,此言差矣!西安数处西汉上林铸钱遗址都出土有大量的平板陶母面范,以及打碎了的陶母背范(图8)。用阳文陶母面范组合陶母背范,中间形成空腔浇注金属后,拿掉陶母面范,打碎陶母背范,就可以得到背有把手的金属子面范。由于铸造出的金属子面范的背有两个封闭环形把手,所以必须将陶母背范打碎才能将陶母背范与铸出的金属子钱范分离。因此,所见的陶母背范都是破碎的。

西汉上林铸钱遗址出土的陶范除了上述两种外,出土最多的还是汉宣帝时期五铢阴文陶子钱背范(图9),当地农民曾用陶范砌猪圈,可见背范出土量之多皆因当时用量之大。但是,在铸钱遗址从来没有发现过一块平板阴文陶面范。西汉铸钱遗址出土的阴文陶子背范与阳文陶母范一般出土于不同地点。以上这些情况反映出陶母范是用来铸造金属子钱范的。

陕西出土的平板金属子钱范有铜质与铁质两种。出土量最多的一次是在1979年9月24日,陕西澄城县业善乡坡头村出土西汉五铢阴文铜钱范41件,陶背范100多件。澄城县坡头村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之前隶属“左内史”管辖,之后划归“左冯翊”。

西汉大型铸钱工场采用平板式铸钱工艺,直接用于铸钱的钱范是背带把手的金属子面范配陶背范,将两者合和后方可进行浇注。有人说金属模具不能直接铸钱,笔者曾多次看到金银首饰工匠将熔化的金、银以及铜液注入金属范模中铸成首饰件。现从使用过的出土钱范上看,当时浇注前在钱范表面涂有脱模剂,防止粘连,便利脱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