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统计学基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职统计学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职统计学基础

高职统计学基础范文1

关键词:行动导向;统计学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231-03

统计学基础课程是高职管理类专业的职业核心基础课程。在传统的统计教学中,教师处于权威或中心地位灌输知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接受知识。由于统计公式繁杂、术语抽象、数据枯燥,经常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摸不清头绪,所以学习起来毫无兴趣,很难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行动导向教学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统计学基础课程在这方面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做出了有益探索。

一、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目标

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就是确立能力本位的思想,实施教学改革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从职业能力所涉及的内容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统计工作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因此,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总结为以下方面。专业能力目标:会设计统计调查方案;能利用各种调查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开展调查,搜集所需数据资料;学会进行恰当的统计分组整理资料;能够运用数据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开展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逻辑思维能力;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能通过各种学习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实施;能不断积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社会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学习意识及服务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提升和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二、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

1.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学习情境设计。行动导向教育中的学习情境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由教师设计用于学习的“情形”和“环境”,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行动导向教学的情境设计应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评价标准,学生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要求参与工作过程和生产流程,能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因此,课程教师深入行业一线进行岗位职业能力调研,并在充分听取行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统计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境如表1所示。

2.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为了改变学生单个、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在行动导向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组建4~6人学习小组,构建开放的学习环节,融“教、学、做”为一体,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以及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①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例如,针对“统计工作”这一项目,要求学生了解并把握整个项目从设计、调查、整理、分析的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在统计教学中,按四个步骤实施教学,第一,资讯:教师下发项目任务书,讲解调查程序、方法及调查方案、资料整理分析及调查报告内容及技巧。学生收集相关信息资料。第二,计划、决策:项目团队进行人员分配,讨论调查事宜,策划工作思路、步骤,制定工作计划。第三,实施:团队分组讨论,设计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撰写调查方案,执行调查,整理、分析各项工作,撰写调查报告。第四,检查、评价:每个团队选1~2名代表汇报团队项目的调查策划、调查实施和调研结果及感受。回答同学与教师的提问。在开展项目教学法时强调培养学生独立与协作工作的能力,锻炼学生掌握工作思路与方法,训练学生的专业和职业技能以及跨专业的各种能力,也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②思维导图教学法。思维导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思维导图是一种开发人的思维潜力、提高思维能力的简单高效的工具。例如在设计调查方案的任务中,首先下发卡片、彩笔等材料给各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来讨论“一个完整的调查方案应包括的内容”这个中心议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完整调查方案”的思维导图。然后各组上台展示并解释思维结果。最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进行卡片归类,整理成一个完整调查方案的思维导图。③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例如,为配合静态及动态指标计算分析项目任务,设计了“从统计角度分析金融危机情况下我国经济运行情况”这一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探讨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组织及安排如下:①课前准备。课前的准备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师选择好案例后,准备解决方案;教师还应提前给学生分发案例资料,并把讨论的问题、基本要求告诉学生。二是学生,学生根据老师预先布置的案例,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地思索,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提出小组主要观点,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②课堂讨论。课堂的分析和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可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各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发言完毕之后小组成员要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并做出解释,期间可进行必要的辩论。小组集中讨论的这一过程为学生发挥的过程,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并控制学生的发言时间。第二,然后由教师总结并提出几个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处理方式,组织各个小组对这些问题和处理方式进行重点讨论。这样做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方案的合理解决上来。③点评与总结。学生发言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表示对学生劳动的尊重,重视其见解和观点。在学生发言结束后,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简要点评,同时归纳学生发言的主要观点,以利于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或挑起争论的“事端”,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气氛。案例讨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或者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评议,让学生尝试总结辩论,进而明确方案是否可行,哪些方案具有独到之处,是否还存在需要改进的环节等。④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对其正确性进行评价的方法。采用头脑风暴教学时,要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创造新思想的过程中。学生不需为自己的观点陈述原因,其他学生也不必要立刻对某一个同学的观点加以评价、讨论或提出批评,所以意见均放在最后统一进行整理和评判。头脑风暴法教学应在一个开放、轻松的环境中进行,时间较短,所以可以在学习情境中的很多地方使用。头脑风暴法的实施步骤如表2所示。⑤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一个“任务”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抽样推断的学习单元中,给各组布置如下任务:以上课班级全体学生作为总体,抽取样本单位;调查月生活费、月伙食费支出标准;资料整理;计算以下指标:平均月生活费■、标准差σ;平均月伙食费支出■、标准差σ;月生活费在500元以上的同学所占的比重p;月伙食费支出在300元以下的同学所占的比重p;进行抽样推断(由样本推断总体)。

3.考核方式改革。对于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对学生的考核也要进行改革,这也是适应教学目标的要求。对于统计学基础的考核,不应只限于期末的闭卷考试,考试的形式要多样化,要对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考核,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在统计学基础期末考核改革中,尝试摒弃传统的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等题型。侧重使用检查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题型,考试内容不应再以客观题为主,要尽可能具有灵活性,给学生更多的发挥余地。具体的考核方法如表3所示。

三、行动导向教学在课程实践中的体会

1.赏识教学法能得以充分应用。赏识教学法是在情感教学论指导下以情促学的主体式教学法。在高职低年级教学中运用该教学法有利于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是适合高职低年级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的有效教学法。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得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在资讯前加任务期待和总结前加赏识性评价。这样,使学生在获得完整行动能力的同时获得成功心理。

2.组建合作型学习小组,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根据高职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主动学习的占10%、愿意学习的占35%、厌烦学习的占50%、放弃学习的占5%。针对这种情况,在组建学习小组前要调查了解所有的学生,合理搭配,使得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在主动学习、愿意学习的学生带动下,小组成员为了完成组内分配的工作任务,不给本组丢脸,积极参与分工协作,有一种缺了谁都不行的感觉,使学生们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及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3.形成竞争机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行动导向教学中,很多工作任务是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因此在完成时间及质量方面会设置一些精神奖励,如国家统计局权威奖、工作报告总理奖、统计奇兵奖、最佳发言人奖等。小组之间为了争取奖励,都以极大的热情和努力,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争取本小组的胜利。

4.行动导向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提高执教水平。行动导向教学对教师执教水平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熟悉与本课程相对应的典型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并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来分解学习内容和设计学习情境。第二,要设计好学习情境中的各个具体任务,而且要与实际工作相近,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资料收集筛选及研究设计工作。第三,教师在课堂上是导演,对课堂要能全局掌控,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效率,还要把握好效果。否则课堂上的项目任务无法如期完成,教学目标也无法达成。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70-76.

[2]陈斯卫.基于行动导向的《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集体经济,2009,(8).

[3]戴海珊,陈惠芳,谢讯.行动导向教学在

高职统计学基础范文2

关键词:高职;统计实务;项目教学;项目设计

一、前言

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作为计量和定量分析重要工具的统计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与信息技术、网络经济、电子商务以及高新技术的开发相联系的应用统计学,其应用的范畴已覆盖了社会经济生活的一切领域,是当代财经、经管等应用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结合我院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统计实务在会计统计、营销统计、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等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都有具体应用,所以《统计实务》的教学,应根据统计调研流程和统计软件的操作内容、操作流程,结合具体的实际工作应用,用真实的项目来全面引导学生掌握统计实践的流程及统计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能力目标,因此该课程非常适合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

目前,各高校相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项目教学法,但是所产生的效果却不尽相同,究其原因也各不相同,但主要存在于项目设计、项目实施两个环节当

中。在项目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作者深切地感受到项目的设计是项目教学方法

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统计实务》项目设计进行一定的探讨。

二、高职《统计实务》课程项目教学法中项目设计原则

教学项目的设计必须以科学实用为准则,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在设计项目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项目的设计要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专业设计学生较熟悉、易理解、感兴趣的项目,如可结合学生的营销学知识,设计***产品满意度调研;结合学生的会计学知识,利用指数因素的原理,要求学生对指定的实训资料,进行产品成本过高的原因剖析;也可结合大二学生即将面临实习毕业的特点,组织召开大学生就业座谈会等一系列的统计调查方法实施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项目的设计要难易程度适中、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设计的项目既不能难度过大,也不能过于简单。项目难度过高,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会导致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产生畏难的心理;项目难度过低,一方面会降低教学质量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学习较好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如果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层次差异校大,则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项目小组化,因小组能力而进行不同项目的设计和任务的下达,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3、项目的设计要具有综合性。在进行项目的设计时,应把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即将学习的内容交融结合;同时还应注意与横向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不仅让学生对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举一反三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项目开发实践能力。

三、高职《统计实务》课程项目教学法中项目情景设计

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老师必须预先准备一个真实的项目或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利用项目活动过程来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应用,由点到面,砌砖式地演练整个项目的完成过程,从而完成教学。因此教学项目的情境创设是项目驱动教学的关键,结合高职《统计实务》课程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情境创设:

1、项目教学场所情景创设。通常完成一个完整的统计项目(由多个子项目构成),会从统计任务的设计到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资料的分析,直至最终形成书面的统计报告,并进行口头汇报,都将在不同的情境中完成,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子项目特征,创设不同的情境,如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可能会使用到座谈会这种具体的方法,那么教师应创设一个真实的座谈会情境,以使学生能真正的理解座谈会从形式到实质的内容与过程。

2、项目教学使用的统计软件。在进行统计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时,在职业实践中,往往是运用相关的软件来进行。因此,应在完成有关子项目时(如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结合学生的基础,进行Excel、SPSS等相关软件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的掌握一种软件的应用,为将来的职业能力进行储备。

3、营造项目小组分工合作情境。项目教学中,根据项目及子项目的学习特点,将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内部成员分工合作,结合自身的优点,进行角色定位,从而达到综合的能力提升。

四、高职《统计实务》课程项目教学法项目体系构建

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学项目的设计是整个教学的关键,项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项目设计时,老师应该紧扣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联系实际应用,制定可靠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综合性项目。教学项目既要涵盖基本的教学知识点,能服务于教学,体现教学目标,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在设计项目时,根据《统计实务》课程的知识要点,可将一个综合项目划分为若干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项目,再将每个子项目分解为多个任务单,每个任务单涵盖一定的课程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然后,每个任务单通过设置相应的问题情景引出任务。针对《统计实务》课程的特点,按照项目设计的原则,课程项目具体设计如下表:

本课程项目教学安排中,最大限度地结合《成本会计》、《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等课程内容及EXCEL、SPAA等软件,实现本课程与其他主干专业课程内容的融合,教学活动完成后,也可以形成体现教学活动能动者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提升。

五、结束语

项目教学法在《统计实务》教学中已经取得较好效果,尤其是对项目设计。除了在项目选取上注重层次、内容和来源外,还要进行项目的分解和项目为的管理等问题。所以在项目设计中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改进。(作者单位: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注:此文为2012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研教改研究项目,编号:jg2012-07

参考文献

[1]张红玲.高职院校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2011.05

[2]曹磊.“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6

高职统计学基础范文3

关键词:“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启发教学;任务驱动;分组教学;过程化考核标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1-0142-0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college, the computer basic course was reformed systematic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curriculum target,curriculum design,the teaching method and evaluation system. The course objective was based on abilities, including 7 level one abilities, 16 level two abilities. We chose the teaching major-related project, and wrote the experiment i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standard; The unity of “teaching, learning, doing,assessing” teaching mode was used, with the teaching method of heuristic, task driven and grouping. The process assessment standards based on the capability was used, agreeing with the course objectives. This systematic reform has improved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using computer and interest in this class.

Key words: unity of "teaching, learning, doing,assessing"; heuristic; task driven; grouping; process assessment standard.

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1]为了提高我院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依据教育部的指导精神,再结合笔者多年来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对这门课进行了大胆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1明确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高职教育中的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2]。

根据高职教育理念,结合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这门课的教学目标为能解读计算机配置信息,识别计算机相关软硬件;能熟练使用Windows 7操作系统和常用工具软件;能运用互联网从事各种娱乐学习工作活动;能使用Word 2010进行文档处理; 能使用Excel 2010进行数据处理;能使用PowerPoint 2010制作演示文稿;使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具有操作层面、技术层面和专业应用层面上的基本信息素养并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取得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资格证书。

以上是这门课的课程目标,可以看出,该课程目标已经由传统的以知识描述为主转换为以能力掌握为主,为了使课程目标更具体,更容易实现并且容易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又进一步将课程目标分解为7个一级能力,16个二级能力,每个能力均是从实际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仗崛。这里就不再详细列出,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我的论文“基于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过程化考核标准构建与实施”,在该论文的表格1中有具体描述。

2教学内容的改革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接下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高职教育要求公共基础课“以应用为目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教学目标中的7个一级能力,16个二级能力,教学内容完全以项目为载体,不再是以前先讲理论知识,再讲操作,而是理实一体化,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项目的实施完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相关能力,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为了体现职业性,教学项目结合专业,不同的专业选取不同的项目,并且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如下表1所示:

因为篇幅有限,这里仅列出两个专业群的教学项目,其中项目1:计算机配置调查可以分解为3个子项目: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安装及设置Windows 7操作系y、使用Internet网络搜索信息并共享。可以看出,不同的专业群教学项目有所不同,选取和专业相关的教学案例,一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体现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并且是将来工作必须要掌握的工具,用好它可以更有效地工作。不同的专业群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金融会计专业群对Excel的应用较多,因此增加了一个Excel教学项目,加大了Excel的教学课时量。

经过调研,发现目前还没有针对不同专业的课程标准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因此我院计算机基础部的老师和各专业课老师合编了针对不同专业的课程标准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实训指导书。

3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解决如何教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即使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也是教师先演示,学生再照着做,教师讲授的是否精彩,决定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完全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才是评价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的依据。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贯彻教学全过程的要求。

综前所述,教学目标是7个一级能力,16个二级能力,教学内容完全以项目为载体,因此,改革后的教学模式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行动领域和项目导向”的理念,主要采用项目教学,并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体现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即获取信息、分析计划、实施、评价,使学生达到职业能力要求[3]。

改革之前这门课是32个理论课时,32个实践课时,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上,实践课在机房上。多媒体教室只有1台电脑,不可能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改革之后,理论课只有4课时,用来讲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上课地点为多媒体教室。其余60课时均为理实一体化课时,上课地点为机房。这样可以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

3.2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根据教育学理论,结合高职学生心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在本课程授课过程中,以“激发兴趣,引出任务”导入新课:先抛出一个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布置任务;以“分析任务、实现任务”讲授新课: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哪些技能,让学生自己思考,在摸索中掌握这些技能,必要时示范讲解,学生尝试练习,这里即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老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上;以“评价总结、能力拓展”做课堂小结:完成任务后,要评价学生的完成情况,总结完成这个任务需要的技能和知识点,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出更高的拓展项目要求。

3.3 分组教学方法

自2001年起,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部的积极推动下,普及度虽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地区经济文化、教育水平、意识观念的差异,导致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存在很大差异[2].因此学生升入高职院校以后,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分A、B班,即将基础好的学生放入A班,基础差的学生放入B班,两个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皆有所不同。这种给学生贴标签的方法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也不便于教务处对学生成绩的管理,加之对学生的调研结果反映,学生不愿意分班。因此我们没有采用分班,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教学法,即5个人为一组,该组中至少有一个基础较好的同学,同时有一个基础较差的同学,基础较好的同学担任组长,这样可以让同学之间互相帮扶,共同进步。

实践证明,以上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是“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最后一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前面在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三个环节中均进行了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采用 “一卷定乾坤”的期末上机考试,不能完全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目标中的能力。笔者采用基于能力的过程化考核方法,不再进行期末考试,直接针对课程目标中的7个一级能力,16个二级能力进行过程化考核。过程化考核即学完一个能力考核一个能力,重在学习过程中的质量监控。能力的考核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具体详见我的论文“基于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过程化考核标准构建与实施”。

该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了考核内容和课程目标的完美统一,达到了以考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

5 教学效果分析

现就本校2014级某专业的两个班级为测试对象,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学效果研究试验。首先,将两个班级定义为“传统班”和“改革试点班”,每个班学生人数均为50人。然后,对“传统班”的学生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而“改革试点班”的学生,则采用“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分组教学法以及基于能力的过程化考核方式。最后,以这两个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为参考依据进行对比。

5.1 期末考试成绩对比

两个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分布数据如图1和图2所示。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分别对两个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后,80~9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高出7个百分点,70~8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高出10个百分点,60~7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降低8个百分点,0~6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降低9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改革试点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有了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

5.2 学习效果问卷调查

分别对两个班级随机取20名学生,展开学习效果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5个问题:(1)学习完这门课程后,你对计算机的组成、分类、工作原理是否了解?(2)你认为这门课程的学习中,自己的办公能力(word、excel、ppt)是否提升较大?(3)你是否清楚这门课程的课程目标?(4)你是否达到了课程目标的要求?(5)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是否有所提高?

本文以两个班回答“是”的问卷为例,统计了解计算机组成、觉得自己办公能力提升较大、学习兴趣较为浓厚等5个问题的人数,调查情况如图3所示。

由图3所示,对调研问题的回答情况中,觉得对计算机的组成、分类、工作原理了解的人数,“传统班”为10人,“改革试点班”为15人;认为自己的办公能力有较大提升的人数,“传统班”为16人,“改革试点班”为19人;觉得清楚这门课程的课程目标的人数,“传统班”为12人,“改革试点班”为18人;认为达到了课程目标的要求的人数,“传统班”为10人,“改革试点班”为17人;觉得自己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的人数,“传统班”为13人,“改革试点班”为19人。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考试成绩,还是学习效果问卷调查情况来看,改革试点班的学生在综合评定上都表现更佳。由此可以看出,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后,尤其是采用了“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分组教学方法和基于能力的过程化考核方法后,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6总结

“教学改革改到难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这门课在教学内容上要结合专业,需要公共课教师对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方法上颠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转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对教师的应变能力,课堂驾驭能力,综合素质都有一个较高的要求。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需继续努力,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J].教育部,2006.

[2] 刘俭云.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大众科技,2007,100(12):152-153.

[3] 高建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1):15-16.

高职统计学基础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统计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235-02

一、统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统计基础实践教学必须与我国统计体制改革相适应

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统计体制正面临着根本性变革。在统计体制变革条件下,传统的统计实践教学环节如果不改革,势必严重降低统计教学质量,或者说使得传统的以填制统计报表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变得几乎没有意义,学生的兴趣也会下降,完全达不到实践教学效果。

(二)统计基础实践教学必须应当体现科学管理理念回归

管理学研究方法一般包括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基本方法。传统上由于人们研究工具的局限性,多数研究停留于规范研究而不可深入,以统计方法应用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常因困难而被忽视。在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以哲学力量为代表的规范研究,越来越显示其论证严密性的逻辑缺陷。而解决这一难题最直接的方法,是科学管理理念复归其价值,人们更愿相信数学力量的严密逻辑体系,而体现数学力量基本内核的数理统计,则作为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领域里实证研究的最好工具,愈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强调以数理统计为核心进行统计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也是顺应管理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统计基础实践教学必须坚持人本教育观念

传统的统计实践教学环节以任务为中心,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照其实已经脱离社会经济与管理实际的“条条框框”,以上级统计部门规定的统计报表编制体例完成某些统计报表填制工作,既扼杀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创造“个性”,也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开展统计实践教学改革,应当强调在统计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改革中,以具体的管理个案为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对统计原理的理解,回答管理主体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实际要求,并从自身感兴趣的视角出发,设计统计调查方案,开展统计分析与研究,最终解决管理的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改革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点,真正回归到“以人为本”教育。

二、统计基础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统计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深化统计应用教学,采取“干中学”的教学模式,以具体统计案例教学为基本手段,提高学生对现代统计方法的理解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其主要改革内容包括:

(1)以提高统计应用实际能力为目标,调整教学计划,增加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课时和上机操作课时。

(2)收集并编写符合专业特色的统计案例教学教案,并不断修改教案,最终形成规范的案例教学教材。

(3)以不同管理对象为目标,设计新的统计调查方案。着重研究调查方案对深化学习的适应性。

(4)以加深统计运用理解和提高操作实际能力为目的,以具体案例研究项目为纽带,建立学生统计实践教学兴趣小组。通过开展这种学习型组织建设,不断研究提高统计教学实际效果的新途径。

三、统计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在教学改革中要切实把握两个关键环节,一是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统计基础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二是要在改革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统计实践教学案例教材,着重建设案例研究项目库。

(一)改变传统的统计实践教学模式

从过去强调学生按固定模式填制统计报表的实践教学方式,改革为根据具体项目的管理目的要求,设计不同的统计方案,并进行现代统计方法的训练,突出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

(二)拓宽统计实践教学范畴

传统的统计实践教学以统一的规范要求学生按固定的格式完成相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否定学生对同一门课程、相同知识的不同理解和运用技巧掌握的差别。统计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大量案例库建设为学生运用同一门课程、相同知识内容选择不同统计分析工具和方法,解决不同目的的管理实际问题提供了平台,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统计教学质量。

(三)创新实践教学手段

新的统计实践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统计分析工具,在统计实践教学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对统计软件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既提高了统计教学效果,又促进了计算机应用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作用。

(四)夯实实践教学基础

开展统计实践教学改革,既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实践教学资料,更应从新的教学要求出发,加强教学基础工作。特别重要的是,要在统计实践教学改革中,加强教学计划修改、案例编制和项目库建设等,编写新的实践教学手册,选定较为成熟的统计实践教学软件,努力开展实践教学方法创新。

(五)加强统计实践教学师资培训

在统计实践教学改革中,配备足够的实践教学教师是非常重要的。为此,要吸收大量从事统计工作的兼职教师,参加统计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验工作,并对指导学生进行统计实践教学的教师进行全面培训,让参训教师较好地掌握统计实践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教学要领。

四、统计基础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

(一)实践教学模式提出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建立“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即“校内模拟实训—网络调研—参与政府统计工作—学生企业参观学习与顶岗实训”模式,从而使实践教学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特色

1.充分体现“工—学”结合。在实训中,专业教师和来自生产第一线兼职教师均参与实训指导,做到专兼结合,强化学生“做”,突出能力培养。

2.以学生“兴趣小组”为活动单元。

3.把国家行业技能标准嵌入教学过程,实行“以证代考”制度。

(三)实训教学方案

实训方案以学生技能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并与理论教学互补,选择与专业岗位能力培养有关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毕业后能直接用于生产实践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三个层次的技能实训,通过校内模拟与校外生产实践结合,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关键能力。

1.校内模拟实训设计。利用校内教学资源,设计统计实践情境。

2.基于网络资源利用教学设计。统计课程的基于网络资源利用教学设计分三个层面:首先是课程教学设计,它是由诸多的单元教学设计及课程总体规划构成:其次是单元教学设计,它是由课堂教学与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组成;最后,最基层最基本的是课堂教学设计。

3.参与政府统计工作活动(执行政府统计工作要求)。

4.学生企业参观与顶岗实训(执行学生进厂参观实习规定、学生试就业实习相关规定)。

五、统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1.统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做到系统、全面、准确地反映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统计实训中重点训练学生处理统计数据的能力,案例教学重点结合生产统计工作实际情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教学实习与当地政府统计部门相结合,与国家组织的各项统计普查工作和重点调查工作相结合,与课程组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科学全面的设计调查问卷、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进行调查,学会有效搜集一、二手资料,并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网络、音像等组织学生学习鲜活的材料,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采用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得到模拟训练,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姜彤彤.浅谈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J].统计与咨询,2006,(6).

高职统计学基础范文5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软通道;硬通道;神经功能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急重症之一,是因血压异常升高而导致脑实质出血的一类疾病;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发病急,进展快及预后差等特点[1]。临床传统内科保守治疗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不佳,无法有效恢复受损神经功能,而开颅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严重。笔者选取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采用软通道术式和硬通道术式治疗,比较两种微创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6年)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诊断标准[2];其中男56例,女24例,年龄40-74岁(61.02±5.67)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软通道组和硬通道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出血部位及出血量等临床资料方面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软通道组患者采用软通道术式治疗,即小切口微创穿刺进入颅内血肿部位,先部分抽吸血肿,然后穿刺部位置入引流管;硬通道组患者则采用硬通道术式治疗,即小切口微创穿刺进入颅内血肿部位后,有效粉碎颅内血肿并加以清除,再向血肿部位注入尿激酶及肝素等液化残存血肿,之后夹闭导管4-5h。

1.3 观察指标

测定手术治疗前后患者颅内血肿量;采用GCS昏迷量表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采用SSS脑卒中功能量表进评估神经功能。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1996年)[3]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分为治愈、改善、好转及无效4级。有效率为治愈、改善、好转所点总例数比例。

1.5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选择SPSS15.0,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比较

硬通道组患者治疗8例,改善15例,好转14例,临床改善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软通道组(p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肿量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肿量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血肿量较治疗前均显著减少,硬通道组血肿量(6.8±1.0)ml明显低于软通道组,(p

3 讨论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4],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临床死亡率高达55%-60%;临床首选外科手术治疗;与内科保守治疗相比,外科手术治疗可更有效消除颅内血肿,降低颅内压,减少脑疝发生风险;近年来微创手术开始在神经外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软通道血肿引流术和硬通道血肿清除术是最为常用术式。软通道血肿引流术具有操作简便,颅内组织损伤小等优点,但首次血肿清除量较少,且无法有效清除凝固性血肿;而硬通道血肿清除术治疗过程中先采用血肿粉碎器清除固态血肿,再行负压抽吸及液化剂彻底清除残存血肿,血肿彻底清除优势明显。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硬通道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软通道组,提示硬通道术式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效果优于软通道术式;软通道组血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GCS及S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则进一步说明硬通道术式在彻底清除血肿及恢复受损神经功能方面作用优于软通道术式。由此可见,相较软通道术式,硬通道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清除颅内血肿,恢复受损神经功能。

参考文献:

[1] 纠智松,彭玉平.脑内血肿手术治疗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8, 35(1):50- 51.

[2] 殷小平,张曼青.影响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死亡和再出血的因素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8,14(3):86.

高职统计学基础范文6

关键词: 知识整合 教学协同 知识云

在传统的高校课程分科教学模式下,各个科目的教学是独立而分立的,单个课程与教师所传授、培养的知识和能力往往难以充分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而大学生所习得的各项知识和技能往往呈现“条块化”、“分立化”特点,不能有效进行知识整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学相长,以教为学的先导环节,学生知识整合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先从教学环节的改善与创新着手,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研究资源和智力资源,改变教师、学科、课程、知识点、实践能力之间的分散、孤立状态,在师资组合、培养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协同,是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教学协同的必要性:知识整合的视角

高校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学习组织,教学过程是一个传递信息、传授知识的过程,就内在实质而言,是知识与信息的流动和知识的再创造。就当代社会的要求而言,储存多少知识量很重要,但学生如何将各种信息与知识整合起来并在其知识体系中建立起相关联系更重要,这对最终的人才培养效果至关重要。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形势对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高校教学应发挥全能化、集约化的资源和平台优势,进行相关教学的协同创新,从知识整合的角度出发,改变以往学科、课程、知识点和教学要素相互孤立的局面,教学由“单兵作战”转型为“协同作战”,所传授和培养的知识与技能由以往的“点状”转向“网状”,给学生提供有机联系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弥补当前大学生知识条块分割的不足,促进其知识整合是高校教学协同的起点。伴随高校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单一课程、问题、知识点上的知识流动过程不断优化,学生在获取、接受等方面更加有效,在此过程中知识或信息储量不断增加,具备了知识整合与创新的基础,但未能形成知识整合与创新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学协同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必要性:首先,教学协同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串联起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激发学生主动进行知识融合和协调,培养其对信息与知识的组织能力。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同学学习认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非常扎实,甚至课程考试成绩很优秀,但是在需要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理解或解决现实问题或撰写学术论文时,其知识整合与创新能力上的缺失较为明显,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信息、方法是分散的。其次,教学协同能够使学生在接受不同的专业内容、方法、视角和教师的影响时,一方面培养质疑、批判、论辩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比较、整合、建构与创新的能力。很多学生在学习完多门相关专业课程后,会产生诸多类似“为什么相同的问题,每门课说得不一样,每个老师讲得不同,答案又不一样?”的疑问,当然这种内在激荡与质疑是学生进行知识整合与创新的第一步,但如果缺乏教学协同,学生内在的知识就可能是一种矛盾而未有机统一的杂乱状态。最后,教学协同有助于促进“教学相长”。就学生而言,知识的整合与协同是一种新能力;教学协同要求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培养等方面,相互支持、取长补短,这本身就是教师相互学习的过程,能优化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二、高校教学协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