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统计学的本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统计学的本质范文1
【论文摘要】教学知识的共享和重用是影响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文章将本体技术引入到教学知识管理中,通过使用现有的本体编辑工具、描述语言和开发方法,构建并实现基于本体的教学知识库系统,为网络教学系统以及其他用户提供教学领域知识的共享模型,从而实现教学知识的共享和重用。
一、本体概述
本体是指对领域知识的共享概念模型和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它涵盖了领域中的基本术语与关系,并利用这些术语和关系构成知识的外延规则和复杂定义,是一种能够提供对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和共享的知识表示模型。
本体的定义很多都具有高级的普遍性,但从数学的角度对本体进行精确描述的形式化定义却很少,因为形式化定义很难包括所有不同类型的本体。本体的形式化定义是概念化术语映射到逻辑世界的桥梁,李文杰对三种应用较为普遍的本体形式化定义进行了详细介绍。
(一)本体的描述语言与开发工具
目前构建本体的工具很多,以Protege使用最为广泛。Protege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医学信息研究组( Stanford Medical Informatics , SMI)开发的一个免费、开源的本体工具,它为知识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构建领域本体的环境,协助知识工程师和领域专家完成知识管理任务。
本体的实现依赖于本体标记语言的表示功能,OWL ( Ontology Web Language)是W3C推荐标准,能够清晰表达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本文使用Protege3.3.1做为开发工具,从形式化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两方面考虑采用OWL, DL本体描述语言。
(二)本体知识库及其优点
张立等对本体与传统知识库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行了阐述,使用本体建模的方法和相关知识表示的标准建立知识库,便于广大研究者间的交流和协作。对计算机而言,可以实现不同领域、不同模型之间的跨平台的互操作、共享和重用。使用本体作为知识库的基础的优点主要有:
1.可重用性。本体作为某个领域概念、关系以及概念间内在关系的形式化表达,这种表达可以被共享和重用。
2.智能检索。基于知识的、语义上的匹配,在查准率和查全率上有更好的保证,克服了全文检索查准率比较低和数据检索对用户要求较高的缺点。
3.可靠性好。领域知识和模型的形式化表达便于正确性检测,一些已有的本体建模工具已经提供了一些相应的功能模块。
4.良好知识表达、解析能力。本体能良好地表达规范的任务和知识,有助于领域知识的分解和解析,利用本体对领域知识进行建模,可以使相互独立的层次有机地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可以实现领域知识的共享和重用,领域知识条理清楚的形式化便于正确性的检查,使知识库的结构更加清晰,有利于知识库系统的维护。
二、教学知识本体库的构建
常用的本体构建方法体系有骨架法、评估法、Bernaras法和Sensus法等,冯志勇等对几种本体构建方法优势与不足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说明,本文在参考这几种方法的基础上,遵循Gruber提出的5条原则,提出保障知识本体的构建步骤。
(一)教学领域知识描述
本文以教学知识作为研究对象,该领域本体覆盖范围包括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课件、例题、实验、习题练习、相关学习资源和常见问题解答等,昊煌煌对教学领域知识的描述,形成了教学领域知识内概念的体系结构划分。
根据课程进行分类,分成小学综合课程、初中分科与综合相结合课程、高中分科课程、本科课程等具体的学习阶段,不同阶段中包含具体的课程实例,如高中阶段有语文、数学、政治、英语、地理等课程。知识点是教学知识组成的基本粒子。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学生的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知识点与课程可以按照教学策略组合成为新的课程。
通过对教学领域的分析和描述,参考已有的三种本体形式化定义,我们提出了教学知识本体的形式化定义:
教学知识本体,其中表示基本概念的集合,包括基本术语和原理等教学领域的概念集合,其中有表示教学领域中的概念;表示基本概念属性的集合,例如学时的数量、知识点难易程度等等;表示基本概念之间以及不同层次的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集合,表示多个基本概念通过规则合并后而产生的较大粒度的概念,而表示基本概念与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如因果关系、伴随关系等等;表示关系的属性集合,如关系的类型、对象和运算性质等;表示公理集,即教学内容中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科目内部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知识本体的实现
按照前面分析的本体构建方法分别使用Protege3.3.1的各相关控件完成五元组的编辑。概念和关系是本体的基本结构,其中概念是核心。因为关系是用来描述领域概念间的关系,它本身也可以作为概念来实现;属性、公理和实例是依赖于某一概念的,所本体的构建应以概念为中心,从教学领域中的顶层概念开始,通过添加子类将概念逐一细化,一直到应用所需要的粒度。 三、系统结构设计
(一)系统结构框架
知识库系统建模框架是指从建模的角度研究知识库系统开发方法。在研究者提出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库建模框架中,KADS方法最具代表性。该方法把求解特定任务的知识划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领域层、推理层和任务层,分别对应着知识库系统的静态视图、功能视图和动态视图。其中,领域层包含了求解问题所需要的特定领域内的知识和对领域概念的描述(即领域本体一Domain Ontology,它包含特定领域的相关知识)。推理层指明了求解问题采用的方法,包含了推理步骤和领域知识在其中所起的作用(roles)。任务层则把所需要求解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并为每一个子任务确定目标,同时明确对子任务的控制。
按照KADS知识库建模框架,文本将教学本体知识库系统分为推理层、领域层和任务层,系统结构框架,其中:
1.任务层。包括查询请求输人接口、查询控制器、查询结果输出接口3个功能模块,负责分析查询请求,并对本体知识库进行查询,然后将查询结果返回给用户。
2.领域层。包括本体编辑模块和本体存储模块2个功能模块。教学领域专家和开发人员通过本体编辑模块建立保障本体知识库,并对其更新和扩充;本体存储模块主要实现本体知识库的持久化。
3.推理层。包括规则转换模块、本体推理模块和本体检验模块3个功能模块。负责本体规则的转换,本体的推理以及本体一致性检验。
(二)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教学本体知识库系统的实现框架,其中Protege3.3.1可以提供可视化的本体编辑界面,可以方便地实现本体中的类、属性、关系以及实例的编辑;使用Racer推理机和Protege结合,实现了本体的推理、转换和一致性检验。
本文使用了语义开发工具Jena2实现了查询控制器和本体存储模块。Jena2是一个Java开发工具包,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开发语义网的应用系统。Jena由HP公司开发,Jena本体解析器包括三个部分,即对RDF的解析、对RDQL的查询支撑以及对OWL的解析。从2004年2月起,Jena2.1版本开始支持OWL文档的处理,为应用开发者提供多种灵活地表现RDF图的方案,这种方式允许用户可以使用更高层接口或使用底层接口的不同方式访问处理RDF图数据。同时提供了一种RDF图的最简单的视图方式—三元组方式,主要方便了系统级程序开发人员处理数据,对基于RDFS和OWL推理是非常有用的。
Jena还提供了将RDF数据存人MySQL, HSQLDB,PostgreSQ , Oracle和Microsoft SQL Server等关系数据库的接口,Model , Resource ,Query等接口可以用于访问和维护数据库里的RDF数据,采用Jena2提供的数据存储接口和MySQL数据库,实现了本体存储模块。
统计学的本质范文2
【关键词】 马克思;人的本质;西方哲学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
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地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首先人的本质的规定性不是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而是人的社会属性。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则是社会的人。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制约着人的存在,规定着人的本质。如果没有社会,人就失去了自己的本质,人就不成其为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关系”。其次人的本质不是由社会联系的某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一切社会关系总和决定。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或者各种社会关系的机械的相加,都是片面的。只有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把人放到各种社会关系中作综合的考察,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质。同样应看到,处于不同关系的人的本质也必然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变化的。
2.人的本质在其类的区分上是劳动。马克思所阐述的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所谓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指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活动,就是主体按照自身的需要,价值取向亦即对于课题属性规律性认识所构成的目的而进行的感性物质活动。这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就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在哲学意义上,这种对象化活动就是劳动。首先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和人类社会。任何人类社会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是劳动,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条件。社会形成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其次劳动是人现实存在的根本前提。人必须通过自己的活动变革自然对象,创造属于人的产品。马克思认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热爱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需要的手段。”人的生命的延续、发展首先需要通过劳动获取生存资料,这是人活动的首要目的,也是人存在的根本前提。
3.人的本质在其自然属性上是其需要。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是人进行生产和结成社会关系的动因,人们所以进行生产,是为了生活的需要。需要推动了劳动的发生,促使社会关系在劳动过程中得到发展,随着需要的不断满足,社会关系不断扩大、发展。可以说,社会关系的发展是随着需要的增长实现的,从这一角度看,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它是人其他特性产生的前提条件。人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改造原有的需要,产生出新的需要,给劳动以新的动力,从而不断地使任何社会得以发展变化,因此,人的需要又是人的自我发展的内在确证和根据。
4.人的本质从相对于群体的个人而言人的本质又在于其独特性与个性。马克思指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个人有独特的思考和感知活动,人由于自己的特殊性而成为一个个体,称为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在马克思看来,个人及其个性是在社会和社会关系中得以表现、实现和确立的。“个人怎么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即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么生产一致。”所以,处于不同社会现实中的人,必然具有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就必然具有各自的个性。
二、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传统西方传统哲学的发展
统计学的本质范文3
关键词:绩效;绩效技术;电子绩效支持系统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正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育工作者注意到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更好地强化人们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计算机在教育中占据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位置。和传统的教育教学相比,高等职业院校更注重的是培养技能型的专才。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自控能力比较弱,缺乏在职业中对自己的合理定位,因此他们更需要有专门的人员或电子绩效系统来帮助他们合理定位。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产生促进了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所以笔者分析现有的国内外绩效支持系统使用现状发现,网络测评系统大多针对在职教师,很少针对学生,并没有真正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性知识的增长以促进能力的提高。
一、绩效技术
绩效技术(Performance Technology,简称PT)又称为人类绩效技术,是指有目的,并由预定结果行为的倾向,是一企业组织所期望的,符合企业总目标的业绩。绩效技术是一种获得理想成果或结果的方法, 它致力于寻找低成本、高效益和高效率的行为方式。 绩效支持本身并不是一种物化技术,而是整合并利用物化技术来支持提升工作绩效,以解决问题;并且使学习过程与经验的取得更有效果。主要目的是有效帮助个人解决问题并不是追求更新更快的高技术(蔡佩芬,1998)。
二、电子绩效支持系统
1989年Gery第一次提出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概念:就是一个集成的电子信息系统与环境,它是由使用者所控制的以提高工作绩效为目的,通过提供适时、适量、适宜的信息、工具和训练,通过尽可能地降低任务的复杂程度,以有助于一个组织在减少训练花费的同时提高生产力和绩效。一个比较完善的EPSS通常由专家系统、信息库、交互式的学习支持,在线帮助、应用工具和评测系统等部分构成,集成在统一的计算机用户界面中。
三、学生基本能力与职业素质测评系统设计思路
测评系统是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一部分,并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交互式学习支持系统能提供自我控制、互动的学习经验以及结构化支持等,这些支持与工作密切相关,可以教授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包括激励、反馈、选择及评价功能,电子测评系统EPSS中的交互式学习训练系统,主要用来提供学习者自我管理控制与结构化的学习经验。这些学习经验必须能连结到其它的EPSS组成组件,如专家系统或数据库等,有提供整合训练与工作辅助的功能、达到仿真的真实情境促进学习迁移及学习后保留。
四、学生综合测评与职业素质测评模块设计
五、测评系统平台实现
为实现测评系统测评功能与教学绩效的整合,该测评系统采用的是B/S模式,主要由服务端和客户端两部分组成,采用登陆的角色有三类:教师、学生和管理员。
学生能力与素质测评系统是基于Visual Studio平台上的网页,我们所关注的是如何运用电子绩效支持系统更好地开发学生能力与素质。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
[2]洪盛志,郭聪,黄爱国,孙明福,范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网上测评与高校德育创新[J].世纪桥,2007,(143):129-130.
[3] 梁林梅教育技术与绩效技术关系之探讨。电化教育研究,2005-12.
[4]郭欣。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1-123.
[5]陶钦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4):36-38.
[6]百度文库。绩效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7]唐莉,唐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J].教育与管理,2008:23-24.
统计学的本质范文4
【摘要】目的:应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评价。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随机分为疏血通组(30例)及联合组(丁苯酞软胶囊联合疏血通34例),比较治疗前、治疗后7天及14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及二组间的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NIHSS评分改善、显效率优于疏血通组。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疏血通治疗脑梗死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及预后。
【关键词】丁苯酞 疏血通 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往往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严重障碍。丁苯酞是国际上首个作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多个病理环节的创新药物,可阻断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改善预后[1-2]。我们采取丁苯酞软胶囊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进行临床疗效观察。
1.材料
1.1 研究对象
脑梗死患者为2011年1月~2013年8月本院住院患者,根据1995 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3]:①发病一周内就诊; ②经头颅CT 或MRI 证实,并排除脑出血、脑栓塞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 ③脑梗死为首次发病或既往患病未留下肢体瘫痪等后遗症的再发者; ④无心功能不全或肝、肾功损害者; ⑤无出血性疾病或近期无出血倾向者。疏血通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联合组34例,男性19例,女性15例。
1.2 治疗方法
①疏血通组:予疏血通注射液(牡丹江友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6ml加入0.9 %氯化钠250 ml 中静脉滴注1 次/日,连用14 d 。②联合组加用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0.2g 3次/日,连用14 d。
1.3 疗效判断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定(NIHSS)。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7天及14天进行评定。按照1995 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4]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
1.4 所有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 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包处理,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及X2检验,P
2.结果
2.1治疗前二组之间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7天及第14天时,二组间NHI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二组在二个时间段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研究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关键在于缺血期微循环的改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的保护,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损伤在脑缺血和再灌注后最早出现,是脑缺血发生级联反应的“启动点”。
丁苯酞其活性成分D1-3-正丁基苯肽,作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多个病理环节的创新药物,对神经细胞线粒体起保护作用,抑制缺血后炎症反应及细胞的凋亡,能明显改善脑缺血区微循环和血流量,增加缺血区毛细血管数量,降低局灶型脑缺血的梗死面积和改善各种神经症状,最大程度的恢复神经功能[8]。疏血通注射液中的水蛭素与蚓激酶联合可增强纤溶活性,抑制血液凝固,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5-6],增强溶解血栓的能力,对血栓形成引起的血管壁损伤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7]。在我们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联合组在第7天及第14天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改善,虽然疏血通组及联合组在二个时间段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改善,但对二组在不同时间段进行比较,联合组神经功能缺损均优于疏血通组,考虑二者结合能通过以上多种途径、多个靶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加强本研究显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单用疏血通注射液组。
综上所述,丁苯酞联合疏血通能更好的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疗效优于单用疏血通,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Peng Y, Xu S, Chen G. l-3-n-Butylphthalide improves cognitive impairment induced by 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 in rats[J]. J Pharmacol Exp Ther, 2007;321(3): 902~910。
[2]丁玉峰,胡敦梅,徐传新,等.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系统评价[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 22) : 1846.
[3]中华医学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重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 ,29 (6) :379-380.
[4]王拥军.神经病学临床评定量表[M]1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5 :283-284.
[5]张璇,肖兵,胡长林. 疏血通注射液抗栓、溶栓作用机制的研究[J ] . 中国中药杂志,2005 (24) :70-72.
[6]高雪涛,段志强,高晶. 水蛭素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黑龙江医药,2003,16(1):38.
统计学的本质范文5
目的:研究分析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总结治疗经验。方法:选取自2010年10月到2013年10月间选择在我院接收治疗4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将40例患者均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两组,每组20例患者;医师采用丁苯酞对研究组的患者实施相应的治疗,采用奥拉西坦对参照组患者实施相应的治疗,治疗一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评分。结果:经过相应的治疗之后,研究组20例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在MMSE与ADL间的评分显著优于参照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关键词: 丁苯酞;奥拉西坦;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074-01
血管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 是指由人体内的各种血管疾病引起的痴呆,血管性痴呆是一种慢性疾病,该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记忆力衰退、认知功能减退等。相关统计发现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近年来有逐渐增高的趋势,高龄患者属于易发人群[1]。在临床医学中对于血管性痴呆疾病的治疗,观点较多,目前没有统一的观点,在我国丁苯酞( butylphthalide)对血管性痴呆疾病进行治疗,是比较常见额治疗方法。为探究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及安全性,现选取自2010年10月到2013年10月间选择在我院接收治疗4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医师采用丁苯酞对其中的20例患者实施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评价较高,相关的资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0年10月到2013年10月间选择在我院接收治疗4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将40例患者均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两组,每组20例患者;研究组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男13例,女性7例,年龄在44~79岁,平均年龄为(43.3±1.5)岁;对照组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男11例,女性9例,年龄在45~83岁,平均年龄为(45.8±1.7)岁,所有患者的病程在在1-3年不等,平均病程在(381.5±3.6)d。上述40例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制定的《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患者入院后医师均采用CT对他们头部扫描诊断为血管性痴呆疾病,所有患者的MMSE评分均在11~22分之间,ADL评分在39~48分之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医师采用丁苯酞对研究组的患者实施相应的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口服丁苯酞(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商品名:丁苯酞软胶囊,国药准字号:H20050299)0.2g,一日三次,连续服药一个月。采用奥拉西坦对参照组患者实施相应的治疗,具体用药方法为:奥拉西坦注射液5g加入生理盐水注射液(95%)250ml中对患者实施静脉滴注,一日注射一次,30天为了疗程,1疗程结束后停药;治疗一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对患者进行评分[2]。
1.3 观察指标:
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后评分,并做好相应的数据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经过相应的治疗之后,研究组组20例患者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0%;参照组显效13例,有效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5.0%,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参照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3 讨论
血管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VD) 属于慢性疾病。研究发现,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常常与人体大脑内的炎症反应、脑细胞凋亡等机制相关。相关的白鼠实验研究发现,脑梗死疾病、海马神经元发生进行性改变是导致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根源[3]。因此,在临床医学中对于VD疾病的治疗,首先要关注的就是对脑梗死疾病与海马神经元发生进行性改变进行控制预防。
丁苯酞( butylphthalide)是我国研制出的一种新型药物,相关的研究发现:丁苯酞对脑梗死病人的大脑中枢神经功能具有改善作用,患者服药后丁苯酞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本组40例患者中,医师采用丁苯酞软胶囊对研究组的20例患者实施治疗,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0,远高于参照组的75.0%;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后评分对比中,我们可以清除看出研究组患者评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参照组。
综上所述,采用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疾病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这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马桂贤,王丽娟.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分子机制和遗传学[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1,14(2):819-820.
[2] 刘曙东,刘全生,付红梅.丁苯酞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生,2011,9(9):1363-1364.
统计学的本质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地方传统产业转型;产学研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7-0033-04
地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将是我国产业转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经济的转型也将是一个延续较长的进程。产学研合作作为服务地方传统产业转型的主要模式之一,各个层次的高校都可以采用,而相比高职院校,本科院校更受青睐。如此,高职院校在地方传统产业转型中,如何依靠自身的比较优势,找准定位,以发挥自身最大的辐射效应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因此,秉承优势,采取错位发展战略,提供紧密型服务,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传统产业转型应坚守的基本准则。不过,在探讨服务地方传统产业转型的高职产学研合作这一命题时,需首先厘清以下三个问题:即服务对象的现状如何,服务主体如何定位,以及服务过程中的功能选择问题等。
一、对象:地方传统产业转型的两种形式
地方传统产业的转型并非是整齐划一的,其转型模式呈现多元化的态势[1],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一)“技术升级”为主的渐进式转型模式
第一种形式是地方传统产业生产的产品不变,只是着力于采用高新技术附加进生产过程当中,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改善产品的生产流程及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这种改变属于渐进式转型路径,是以“技术升级”为主的模式,这也是当前地方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主要采取的形式。在地方传统产业的渐进式转型模式中,相应企业的转型目标是改变已有的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向精细化生产、高科技融入转变,以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渐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参与方式是以培养适应地方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的高技能人才,需要根据产业的技术调整来相应革新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做出适应性调整,尤其是在实训设备上需要与企业的生产设备革新同步。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深入企业展开调研,与企业在实训室的建设上采取共建合作的方式,校企共同开发课程、重新设计教学流程。
(二)“产品转型”为主的突变式转型模式
第二种形式是地方传统产业的生产领域及其产品已经完全改变了,即原来属于地方传统产业的企业基本抛弃了其相应的领域转而生产另一种产品,重新开辟另一市场,这种改变属于突变式转型路径,是以“产品转型”为主的模式。这一模式出现在两个极端:一是地方传统产业的龙头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模式,其不仅保持原有的传统产业的基本产品,同时向其它领域进军,进行“分头突围、分散经营”;二是地方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腾笼换鸟”战术,因其规模小、经营方式更为灵活,在生产的产品领域拥有较为自由的转换度,因而能够完全抛弃原来的经营领域,转向另一个全新的产品范围。当然,不论是龙头企业的多元化经营还是中小企业的转换经营战略,其基本方向是从原来的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传统产品领域转向以采用高新技术、生产潮流产品的战略新兴产业,正好契合的是当前高职院校在适应高新技术推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反而在适应地方传统产业的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较少的改变,双方的吻合程度更高,相应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用做出太大的调整。
二、主体:政府、企业、学校三主体的作用发挥
高职产学研合作中,政府、企业、学校是当前三个主体,科研院所的参与性有限,主体之间的作用如何发挥、发挥效应如何决定着产学研合作平台的运作成败。当然,这三个主体之中,高职院校显然要扮演中心枢纽的角色。
(一)摆脱“政府依赖”心理
在高职产学研合作中,政府起到的作用几乎是关键性的。如从当前运作比较成熟的高职产学研模式来说,一种是政校共建公共实训基地的模式,基地主要布局在学校内部,构成了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的一个部分[2]。其基本采取的是地方政府和所在学校在出资方面的1:1的配套模式,离开了政府的财政支持这种最为典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几乎就无法顺利运转;另一种是政校企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模式,基地主要布局在块状经济核心区,属于辟址另建,构成了产业集群的一个部分[3]。其基本采取的是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与学校三方在土地、资金方面的分摊,当然政府在出资与土地优惠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换句话说,当前的高职产学研合作中地方政府已有“过度参与”之嫌,反衬学校和行业企业的主动性、自主性不足,如此产生了一种“政府依赖”心理。但从产学研的运作机理来看,政府的过度参与并非是一种健全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因为政府的支持是不稳定的,它会随着政策的转变及其主政者的视野转移而产生断续,会带来强支持主导力量的非延续性。如此也带来了地方政府强力参与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建设可能会出现初期大热到中期趋冷、后期不了了之的现象。这对于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来说当然并非好事,一定程度上也是行业产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不大热情的原因之一。因此,在高职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真正的主体应是学校和企业双方,政府所起的作用是给予政策支持并赋予相应优惠政策,在财政支持上保持延续性。
(二)刺激企业参与热情
高职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为何并不热心?不论是传统的校企合作,还是当前的产学研合作,估计最为薄弱的主体当属企业了。这其中吊诡的逻辑是,高职产学研合作的落脚点及其目标指向就是企业,但是反而是企业在整个产学研合作的链条中最不积极。何以如此?一定程度上来说,企业对学校的信心不足是一个主要制约因素。企业的行为带有天然的自利性和利益指向,如果高职产学研合作并不能给企业本身带来直接的利益,而只是让企业在其中充当“花瓶”,自然其积极性会不够。而在长期的校企合作或者产学研合作中,因形式主义作祟,企业不幸长期被当做“花瓶”使用[4]。同时,对于企业真正存在的技术瓶颈,高校却不一定能够解决,这种能力不足的刻板印象也会影响到企业参与的主动性。一言以蔽之,提高企业参与热情的“终南捷径”就是产学研合作能够真正解决企业的问题,为企业带来直接的利益。
(三)发挥高职院校的纽带和主体作用
产学研合作缘起于高校,是高等教育第三大职能:“社会服务”的主要实现途径,构成了高校联结社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站”的一个主要运作模式,产学研三方或政产学研四方中,真正的纽带是高校本身。同时,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在针对企业的服务方面体现得更为直接,那么高职院校应该要起到的作用就是政府和企业双方的粘合剂,对于政府在于“促”,即督促其对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关注和投入保持持续性,并落实相应的政策安排;对于企业在于“拉”,拉近与企业的关系,形成校企联合体,达到产教融合的目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政府也不应过于依赖,因为产学研合作运作成功的关键是学校方能够提供何种有价值的输出成果,而不是仅仅维持一个平台的象征性存在;对于企业来说,“拉郎配”不会有持久性,真正能够笼络住企业的心的措施在于学校能够提供企业需要的人才、能够参与进企业关键性的技术改革进程当中。如此,高职院校自身的改革活力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显得尤为重要。
三、功能: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及其侧重选择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四大职能,在服务地方传统产业转型这一命题下,高职院校将可以通过高技能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与产业文化传承创新等具体途径来参与。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几种职能或途径之间应如何准确定位并做出侧重性选择,方可发挥出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最大效益。
(一)基于地方传统产业转型需求的高职产学研定位
基于高职院校传统优势发挥及其错位竞争战略实施的考虑,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传统产业转型应定位于三个层面:
1.适切性高技能人才培养。高职院校素来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也最为密切,其最重要的比较优势在于,能够为地方传统产业转型提供具备适切性的高技能人才。地方传统产业在转型过程中,技术和人力资本构成最为关键的两个转型要素,尤其在产品升级和技术更新过程中的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职院校应首先以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发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优势,提升一批紧密对接地方传统产业的专业群,为地方传统产业培养输送一大批急需的新型技能人才,为全面提升地方传统企业的技能从业者的总体素质贡献力量。
2.直接的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在科学研究方面,高职院校的比较优势在于因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推行,高职院校与产业界一直保持频繁的互动与密切的合作关系,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者最了解企业的技术服务需求,且针对企业的科研服务途径最为多元化。因此,高职院校应以教师下企业锻炼,参与企业技术与产品更新,以科技指导员队伍建设等提供常规化的技术服务。
3.参与地方传统产业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相比于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途径,参与地方传统产业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也许高职院校更具优势。因为这一领域,本科院校基本上不参与,而高职院校素有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传统,如此对于地方传统产业的文化转型的参与显得更为水到渠成。高职院校应以专业文化建设、文化传承基地、常规的文化活动开展等手段来广泛参与到地方传统产业的文化转型工作中,并借此机会形成融汇产业文化的新型校园文化形态。
(二)产学研三大功能的侧重选择
尽管高职院校从来没有脱离开产学研合作教育,但与其说是产学研合作,不如说是产学合作、产教融合,当前产学研合作的主体仍然是本科院校。同时,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在产学研的合作方面仍然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本科院校的产学研合作的核心竞争力是“研”的因素,即本科院校的科研输出是产学研合作的主要纽带;而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核心竞争力却是“学”,也就是人才培养和高技能人才输出,“研”正好是高职院校最为薄弱的环节。因此,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传统产业转型过程中需要把握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找准自身的定位。
1.对地方传统产业来说,不论其采用的是渐进式转型模式还是突变式转型模式,对能够适应这种转型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仍是最迫切的。但也不得不承认,新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并不大,主体还是对企业原有员工的在职培训和技能提升。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不应一味地强调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同时要关注企业的技术培训需求。或者说,参与地方传统产业转型过程中的在职员工的再教育和技术培训显得比培养新的高技能人才更为迫切,这一形势高职院校必须有清醒的认识。通过几年的观测,我们也看到,尽管地方传统产业一直在强调转型,并且传统产业也的确在做很大的改变,但是一些关联传统产业的专业如纺织、黄酒等的人才需求量并没有出现线性增长现象,倒是培训的需求在激增。
2.地方传统产业的技术革新,多通过采用新型设备的方式,其成套型的技术更新实际上已经完成,而成套技术的研发基本能够参与的是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很难插得上手。那么高职院校在地方传统产业的技术革新中,主要所能起的作用是修补功用和局部的改进,此类技术研发工作本科院校一般不会参与,因其强应用性指向也难有作为,正好高职院校可以填补这个空挡。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不应好高骛远,能够切切实实地解决问题――哪怕是一个小问题就是王道,就能因此获得企业的信任,这种技术服务的常规渠道就能够建立起来,否则高职院校在地方传统产业转型过程中于科研一项也就只能望洋兴叹了。
3.对地方传统产业的文化转型而言,高职院校尽管具有参与优势(因为不是本科院校的重点),但其实质的参与性却比较有限。一是除了那些流传甚久、绵延百年的老产业之外,地方传统产业尽管得名为“传统”,但多数并没有多少传统文化的影子,对于那些年轻的中小企业而言更是如此。所以在面对地方传统产业文化转型方面,高职院校其实经常面临无从下嘴的尴尬。但是不论是否传统产业,地方的企业都有一些企业文化存在,因此多数时候有关地方传统产业的文化转型其实被置换为对企业文化的参与,同时多数并非是参与“改造”,而是参与“建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文化存在于人身上,对于企业而言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就存在于企业的经营者和普通员工身上,因此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及其对企业在职员工的再教育同时也是对地方传统产业的文化影响方式。
四、结论
在地方传统产业转型领域,其颠覆性的变革需求并没有全面地出现,适应性的、微调型的以高新技术的应用及其产品的创新等形态出现的变革在当前处于主流地位,如此则给高职院校参与地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应有的空间和地位。素有“跨界”之功能的高职教育完全可以通过其专注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来适应地方传统产业转型过程中的新技术应用,其着力的技术服务和新技术应用与改造的主流应用型科研方式,为高职院校参与企业转型过程中的技术应用和流程改造提供了直接的适应。相应地高职院校与产业界通过组建产学研合作组织或职教联盟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了双方的合作关系,进而逐渐消解职业教育的跨界障碍[5]。
不过,相比常规化的产教融合中的校企合作形式,产学研合作中因糅合了“研”的因素出现了突出的“创新”意识,其本质就是政校企三方的协同创新。正如陈劲所指出的,“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 、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6]其基本的实现途径就是产学研合作。那么通过产学研合作来实现协同创新的目的,政校企三方需通过组织协同进而形成战略同盟关系,需要深入整合产学研各方的优势资源,达到引导外部需求和刺激内生动力之间的平衡,进而满足政校企各方特别是实现产业界的吁求目标[7]。
参考文献:
[1]刘宁宁,沈大伟,宋言.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国内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3(34):109-111.
[2]王良春.政校合作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7(19):26-28.
[3]苏志刚,郑卫东,贺剑颢.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机制策略创新研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园融合”育人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47-151.
[4]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49-55.
[5]崔永华,张旭翔.论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J].教育发展研究,2010(17):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