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建筑与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院建筑与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院建筑与设计

医院建筑与设计范文1

门诊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多数大中型医院的门诊空间普遍存在“挤、乱、差”的状况,从建筑设计方面来探讨,主要是对所设计的门诊楼有关基本数据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与预测欠准、对各医院门诊情况的全面情况和规律掌握不够、对医院管理运作的特点理解不深。常见问题如下:

建筑总面积不适应门诊功能的要求,或者是过多地安排无关的部门,致使门急诊的主要功能用房和面积难以保证;

诊疗用房,特别是对候诊空间的面积计算不准确,且缺乏机动应变的空间,因此在门急诊高峰季节和就诊高峰时间,始终拥挤不堪,人满为患;

平面布置欠合理,分流不当,因而各层面、各部位及主次楼梯通道的人流量有失均衡,加上人流的往返迂回重复,局部阻塞,通行不畅,以致秩序混乱,声音嘈杂,患者就诊时间延长,交叉感染的机会相应增多;

门诊楼的设计标准偏低,设施与装备较差,工艺设计不合理;人流密集场所往往通风不良、光线昏暗;

一些医院在规划和设计中,未充分意识到物流规划的重要性,物流与人流混杂在一起,人货不分,合用电梯是一大通病。

门诊空间流线设计要点

*门诊空间的三级分流模式

广场分流——对于需单独设置出入口的传染、急诊科室进行分流,然后分别进入各专用出入口。儿科、保健等科室应在门诊广场与普通就诊者分流。

大厅分流——各科普通就诊者经门诊综合大厅分流,进入各科候诊厅。在门诊大厅将不同科室的就诊者分开。

候诊厅分流——同一科室的就诊者经候诊厅分流,把将要就诊的部分患者依次引入二次候诊和诊室就诊,以保证就医诊治的流程秩序。

*门诊人次流线平均距离最短原则

门诊量较大的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的位置宜接近地面层,紧靠门诊大厅布置,以压缩水平和垂直流线的距离。同时平面布局应紧凑,缩短由门诊大厅到各科室候诊厅之间的距离。

*科室的专属领域原则

每个主要的门诊科室应保持独立尽端,严防其他科室的用房及公共领域空间的介入,并防止串科现象,以保持正常的门诊秩序。

*与门诊流程协调一致原则

科室设置应与门诊流程协调一致,保证顺序流畅、减少迂回。互有联系的科室应相邻布置,以便组成专科、专病中心,利于会诊,减少就诊者在科室间往返。

*流线设计的“高明度”、“低密度”原则

所谓“高明度”是指交通流线,空间组织要简明易找,视线通畅,易于识别。所谓“低密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流集聚量要明显低于计算允许量,使空间感觉舒适宽松,除前述的时空分流外,设计中必须保证必要而充裕的空间量。

门诊建筑类型及空间组合

据业内资深学者罗运湖总结,门诊建筑类型及空间组合有如下方式——

*街巷式

从门诊综合大厅到各科室候诊厅之间通过“街”来联系,各科室的内部通道则为“巷”,并可适当拓宽作为二次候诊廊来使用。这种空间组合模式是以民众“走街串巷”的空间认知经验为依据而设计的,因而识别性强,易于辨认。

*庭廊式

由围绕庭园或中庭的通道来联系各门诊科室,是围合与放散相结合的一种组合形式。围合部分布置各种设施,放散尽端部分,安排各门诊科室。此方式特点在于视线开阔,环境氛围开放。也可以通过多个院落的组合,形成门诊科室的有机联系,平面结构往往呈“日”、“田”等形态。它的优点在于具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和采光条件,便于庭院绿化设计的展开。其缺点在于交通流线处理较为复杂,各科室间彼此独立性处理有一定难度,同时对日照要求高的北方地区,朝向也成为处理的难点之一。

*套院式

一些大型或特大型门诊,由于层数限制在3层以下,又强调良好的自然通风、采光和庭园绿化,于是受北方四合院民居的影响,形成较为复杂的套院式建筑,平面多呈“曰”、“四”、“田”、“曲”等形式。这种复杂平面需要注意3个问题:第一是如何简化平面交通体系,增强环境的自明性;第二是庭园围合的环状空间如何保持科室的独立尽端;第三是如何减轻不利朝向的影响。

*厅式组合

即通过门诊综合大厅直接与各科室候诊厅联系,减少中间环节,科室位置一目了然。这种厅式组合多用于小型医院,各科室沿大厅周边布置,若用于大型门诊,需解决科室数量繁多与大厅周长有限的矛盾及一层候诊与二次候诊同在一处难于划分的问题。因此,一般中小型医院多采用环厅式布置,大型医院则采用指掌式、齿轮式布置。

环厅式布置:这种布置方式又分为单环廊与双环廊两种。单环廊多见于小型医院,人次少,科室穿套问题不会有大的影响。双环廊式则见于中等医院。

指掌式布置:为解决厅式组合与门诊规模的矛盾,产生了沿大厅周边呈放射状布置各门诊科室的构想,公用科室或人次不多的小科室沿大厅周边布置,人次多的大科室像手指一样放射排列在大厅周边,形同指掌。

*板块式组合

即采用集中式整体布局的组合形式。由于门诊患者在院停留时间不长,现代医院用地紧张,为了节约用地,缩短流线,提高效率,日本的一些大型医院,多采取大面积板块式的门诊布局,平面极为紧凑,采用人工照明和全空调环境。在我国,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发展,也被一些医院所采用。

综合大厅设计

门诊部综合大厅是近年来门诊部设计中的重要部分,近年来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向个性化、家庭化发展成为一种主要趋向。通过调研发现,在新建医院门诊部综合大厅设计中,内街、共享中庭等空间形式的采用非常普遍。

门诊部综合大厅在设计上要尽可能使交通流线迅速便捷,使患者不往返迂回,等候与交通干线要分清,避免进出人流与等候人群的互相干扰。门诊大厅的组合方式与如何组织门诊部人流是密切相关的,常见的组合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

*分散多厅式

即把综合大厅加以分解,分设挂号、收费、取药等小厅,各厅之间通过走道连接或采用互相嵌套的方式联系,分层设置则更加清晰地做到功能分离。其缺点在于大厅的分解必将导致总建筑面积的增加,加长流线长度,组织不好会影响患者就医程序。

*集中大厅式

即将挂号、药房、收费等设置在同一个大厅内,大厅作为主要的交通枢纽,是就医者集中等候的空间。

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使流程衔接紧密,可利用挂号和取药人流的高峰时间不同,空间互补使用,而充分动态性发挥大厅的优势。但是通过集中大厅进行挂号、划价、交费、取药、取化验单、咨询,甚至转诊、诊断书证明等繁复的操作活动难免会有一定程度的时间交叉,这样必然导致某一时段内门诊患者与陪护人员在大厅的高密度集中。尤其在一些区域性大型医院中,就医者负荷超过实际设计门诊量,致使各种活动周期变长。从而形成人员的大面积交叉,感染几率必然增加。

*街厅式

街厅式也通常被称为医院街,即较长的纵向大厅,采用 3~4 层的通透空间形式联系门诊科室的形式。街的两侧布置公共科室及各科室的候诊部分,大型科室则将前端面宽扩大为厅,设置收费、垂直交通核等功能块。

候诊空间设计

候诊空间是为就诊者等待检查诊治提供的休息场所,也可以认为是联系门诊部公共空间与诊室的过渡空间,与诊室关联紧密。目前我国候诊空间的使用面积通常根据人流时间分布情况与人员类型进行计算,将科室单日门诊人次的15%~20%视为高峰人次,根据成人 1.2~1.5 平方米,儿童 1.5~1.8 平方米计算。

这种计算方式虽然考虑到增大儿童陪护人员的使用面积,但实际使用情况儿童陪护人员大大超出成人陪护人员。通常大型医院设计中候诊分为一次候诊和二次候诊两个阶段。两阶段前者等待时间相对较长,单科或多科共用一个候诊区;后者等待时间较短,与诊室直接联系。候诊空间设计形式根据尺度的不同主要分为厅式与廊式。

*廊式候诊

空间以门诊走廊为场所,结合不同尺度及使用需求而设置单排或中间候诊形式。目前各医院都已经重视候诊空间的设计,力求为就诊者创造宜人的就医环境。

廊式候诊通常作为二次候诊设计使用。在一些较早期的医院设计中也作为一次候诊。

*厅式候诊

主要适合于分科候诊与集中候诊。厅式候诊由于患者等待时间相对较长,宜设计成环境舒适宜人的空间场所。同时,通过背景音乐、闭路电视及电子显示牌等媒体向患者传达健康保健知识或娱乐节目以求放松患者就诊心情。目前医院设计中二次候诊通过厅廊尺度的变化,形成各自不同的空间效果。

*组团式候诊

针对门诊和医技区域相连的建筑,还可采用组团式候诊厅的方式,根据科室的功能将大科室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组合,使各个功能区域流线更清晰,保护患者的隐私,提高效率,便于管理。

诊室设计

诊室大小通常由多诊位诊室与单诊位诊室所需尺度决定。随着对个人隐私的尊重,不同病症也对私密性具有不同的要求。对于私密性要求较高的诊室,单人诊室的形式正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但由于其进深和面宽有限,在使用自然通风采光的条件下,必然会占用较大的用地面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诊室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

诊室设计结合医患流线,可分为两类:医患同线与医患分流。前者即医生与患者通过同样流线进入诊室;后者则在诊室两侧分别设置医生与患者交通流线,改善了医生的工作环境,减少交叉感染几率。同时也便于医生之间对疑难病例的交流诊断。

其他用房设计

医院建筑与设计范文2

关键词:综合医院;空调系统;建筑布局

1 工程概况

1.1 本工程为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搬迁项目

建设内容包括门急诊医技楼、病房楼、科研教学楼、综合服务楼、地下车库及公用工程等。总建筑面积216320m2,其中地上153596m2,地下62724m2。门诊急诊楼地上5层、地下2层,建筑高度22.358m;病房楼地上22层、地下2层,建筑高度88.65m。地下燃气锅炉房、空调机房位于院内绿化庭院的地下,地上为种植园林庭院。为一类高层建筑。

1.2 本工程地下二层为人防区域

建筑面积为16570m2,分为6个防护单元,战时功能为医疗救护站(2个)、二等人员掩蔽部(2个)和物资库(2个),平时医疗救护站为戊类库房,人员掩蔽部、物资库为小型车停车库。

1.3 各层功能布局

门诊、医技楼部分(地下2层、地上5层)。

地下二层停车库(588辆)、直线加速器。

地下一层核医学治疗中心、高压氧治疗中心、医疗服务用房及地下车库(停车458辆)。

一层:门诊大厅、门诊收费、儿科门诊(含儿童输液)、急诊中心(含EICU)、成人输液中心、国医堂、门诊中心药房、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呼吸肠道感染中心。

二层:外科中心、泌尿外中心、神经内外中心、口腔中心、超声中心、影像中心。

三层:内科中心、眼科中心、心血管内科中心、产科中心、妇科中心、妇产手术中心、康复中心、内镜中心、输血中心及中心供应室。

四层:介入治疗中心、ICU监护中心、CCU监护中心、ICU办公区、耳鼻喉中心、病理中心及手术中心。

五层:皮肤美容整形中心、综合VIP治疗中心、体检中心、学术会议中心、信息中心、手术部办公区、手术室净化机房。

病房楼部分(地下2层、地上22层)(如图2)

地下二层停车库(588辆)、库房(战时为医疗救护站)。

地下一层燃气锅炉房、空调机房、太平间、垃圾处置间、消防水泵房、生活水泵房、热水机房、消防水池、吸引机房、商用服务用房、低压配电室、高压配电室、药库、停车库(588辆)。

一层:病房大厅、配液中心、病房药房中心、职工餐厅、职工办公门厅。

二层:康复科护理单元一、康复大厅、营养餐厅。

三层:康复科护理单元二、康复大厅、血透中心。

四层:产科护理单元、分娩中心。

五层:康复科护理单元三、康复训练大厅。

六至二十一层:标准护理单元一、标准护理单元二。

二十二层:涉外护理单元一、涉外护理单元二。

电梯机房层:电梯机房、水箱间、库房。

科研教学综合服务楼部分(地上5层)

一层:科研门厅、科研室、消防控制室、合堂教室(305人)、办公门厅、办公室、会议室、120调度室、液氧值班室、污水控制室。

二层:院活动中心、行政办公室。

三层:职工公寓、多功能厅、行政办公室。

四层:职工公寓、行政办公室。

五层:专家公寓、行政办公室。

2 暖通空调专业设计范围

(1)本设计包括的冬夏季舒适性空调系统、通风系统、消防防排烟系统、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设计。需设置净化空调系统的洁净区域。

(2)建筑热工(建筑专业提供)。建筑外窗、外门、外墙、屋顶均尽量严密并采取隔热措施,体形系数为0.13。屋面的传热系数为0.46W/(m2・K);地下室外墙为1.6W/(m2・K);外墙为0.6W/(m2・K);隔墙为0.8W/(m2・K);外窗采用铝合金断桥中空玻璃6mmLow-E+12A+6,传热系数为2.26,遮阳系数为0.5。窗墙比:东:0.35;南0.48;西:0.33;北:0.44。

3 暖通空调专业与建筑专业配合问题

3.1 空调冷热源机房设计与建筑园区规划协调

该院区位于石家庄市新建区域,无市政热力管网供应,有天然气规划。经与甲方协商,选择以燃气为动力的直燃式溴化锂冷热水机组做为冷热源。设计过程中,与建筑专业协调,以不影响地下区域停车位等功能为原则,保证满足消防规范要求,将空调冷热源机房并院区医用蒸汽锅炉设置于于地下一层(室外绿地覆土下)。

空调系统根据使用区域划分为四个系统:

环路一:病房楼部分。

环路二:医技、办公科研楼部分。

环路三:洁净空调、急症区、地板辐射采暖系统。

环路四:院区医用蒸汽锅炉。

在设计过程中,与建筑专业协商,采用泄爆口作为设备入口,将烟囱等地面可见物体,与楼梯间综合考虑,设计为建筑景观。既保证了功能,又满足了室外景观要求。

3.2 空调风系统与建筑平面协调

(1)地下一层的内走廊和各功能房间按防火分区分别设置机械通风系统,除特殊房间外排风系统与排烟系统合用,送风系统与消防补风系统合用。此项需专用消防风机房,与建筑专业协调,在不影响建筑外立面,避开建筑入口处设置。因地下车库两层,排烟量、补风量巨大,风口距地规范有明确要求。采用竖行风井,风井三层或两层通高,与建筑外立面配合设置风口。在满足暖通专业技术要求的同时,保持外立面风格统一、美观。

医疗建筑,新风系统宜分区域单独控制。为了避免交叉感染,不宜选择新风竖井模式。这就必然造成外立面的风口不规整,有时候会影响外立面造型。为解决这一问题,与建筑专业协调,尽量将新风机房设于固定方向,固定区域。尽量保证外立面新风口、排风口的美观。

(2)气体灭火后排风

地上消防控制室、计算机中心等排风系统均独立设置,兼作气体灭火后排风。所有设置有气体灭火的房间均应依照规范要求设置为下部排风口。本工程设计为依照建筑专业室内布置,风管贴墙角下行,并设置下部风口。既满足暖通专业规范要求,又不影响室内布局。

(3)地下一层太平间单独设置排风系统,伸顶排放

地下一层核磁医学部治疗房间、地上检验科、病理科均单独设置排风系统,经过滤吸附至低于排放标准后伸顶排放。此项均与建筑专业配合设置局部排风井伸顶排放。

(4)门诊、病房楼、科研楼设定风量排风系统

热回收式排风机组就近设于每层,与同区域新风机组联动,实现按需送排风并回收负荷。新版规范对于新风机房的要求,增加了设计难度。本工程因绵延三年设计期,跨越了新版暖通空调规范,消防规范、洁净区域涉及规范的几次重大变动,有各种各样的不利。在新风机房的设计上,与建筑专业协调,尽量与库房等无人房间合用,并由建筑专业调整区域内房间布局,满足新风机房位置的合理性。并尽量避免无必要面积浪费。

3.3 防排烟系统与建筑功能协调

(1)正压送风防烟系统

防烟楼梯间地上与地下合用送风竖井,风机风量为地上地下系统总和。新版消防规范还规定,无外窗封闭楼梯间也需正压送风。这两项增加了防烟楼梯间风井的截面积,为建筑平面的调整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解决方案为围绕交通核合理调整井道布置。

(2)机械排烟系统

各层内走道和地下面积超过50m2的房间,地上面积超过50m2的无窗房间均设置机械排烟系统。地上超过二百平米内房间区域也需增设排烟井。此项提高了对于排烟系统设置的要求,带来对于建筑平面更多的影响。经与建筑专业协调,在不重要房间设置排烟井,风口设于吊顶下,尽量不使用平行风管加风口影响吊顶高度。

4 环保设计与建筑环境协调

(1)新风机组采用优质、低噪节能设备并尽量于适宜位置设置新风机房;吊顶式机组采用减震吊架,落地式机组设橡胶减震垫;机组水管与设备连接处设置橡胶接头,送回风管与设备连接处采用防火柔性软管连接,长度150~200mm;吊顶机组安装处的吊顶采用具有一定密度、隔声吸音性能较好的材料,不可采用镂空吊顶。此项设计出于对于建筑环境的保护,尽量避免噪声污染。

(2)空调风系统根据声学计算设置微穿孔式消声器,送回风静压箱内贴50mm吸声材料,穿孔铝箔或无纺布覆面。

(3)空调、制冷机房墙体及顶棚做吸声处理,并采用隔声门窗。

(4)通过专业智能通风系统防止污染空气的外逸,避免空气无组织交叉污染。进行机械式变风量排风同时机械式定风量送风。保证室内空气合理压差,改善室内空气品质,防止污染空气外逸,避免空气无组织交叉污染。核医学等核磁污染房间的排风,处理至低于排放标准后高空排放。

医院建筑与设计范文3

关键词:龙岗中医院,建筑设计,前期策划, 服务主体,绿色医院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fe, people for medical facilities including hospital building design given more attention,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The hospital building design also along with the social requirements change, the emergence of a new idea and technique,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hospitals. Combined with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strict general hospital of planning idea, overall planning planar function layout, green hospital and eastern artistic conception, create an emotional health recovery environment, reflect to the patient, health care providers, and the same level of care is our visitors another concern.

Keywords: longgang hospital, architectural design, preliminary planning, service main body, green hospital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述

龙岗区中医院位于深圳市龙岗区中心城组团西南方,建设用地北临清辉路,东临黄阁路。规划用地面积57293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77500平方米;床位数500,容积率1.01,住院部大楼高度64米,15层。是深圳市已建成的最大的中医医院。如下图1所示:

图1

龙岗区中医院要成为坚持中西医结合、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具有明显中医特色和优势,集医疗、科研、教学、保健、康复、培训、社区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

2医院建筑设计的前期策划

医院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领域相当复杂、专业性极强的项目。它既要满足医院内部医疗技术功能各部分合理管理、操作的体系;又要为病人、医护人员从心理学角度提供一个舒适、温馨、优美的就医、诊疗环境;同时,要有一个具有医院本身内涵与地方特色的造型。以上三者相结合的设计方案是不可能通过一个或一个半月的“闭门造车”所能完成的。我们在近期的实践中,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并通过对医院建设工程前期策划的研究,集国内外的经验,做了初步的尝试。我们的工作大致分三阶段进行: ① 实地调查与数据采集。与医院领导决策层进行沟通、交流,阐明现代化医院建筑设计的特点,医院建筑与医疗技术发展的关系,国内外医院建筑发展的新动向,对照本院的实际问题与差距等。 ② 资料分析与可行性研究。包括面积指标的分析比较,制定一个恰如其分的面积指标,提出新建或改扩建项目的远近期建筑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与逐步过渡、分期实施步骤;与医院领导决策层及职代会代表沟通,分析各种方案的可能性及优缺点,商讨医院发展的大计。③ 当前建设项目的任务书编制(细则)。与相关科室切磋,由领导决策层把关,制定当前项目的详细任务书。无论是医院建筑物的主体或是医疗设备,若能充分使用,就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不是愈大愈好。

3医院建筑设计中的服务主体

医院建筑设计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明确医院建筑设计中的服务主体,指导建筑设计,著名建筑师章斌欢女士曾说道:新世纪的建筑,无论是整体规划,还是单体建筑的外部设计或内部功能,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已是无可争论的。人的需要,人的感受,人的情感是建筑设计时要考虑的第一要素。以这样一个理念,建筑师为医院设计,正确划分被服务者(患者),服务者(医务人员)的空间,创建幽雅,宁静,富有人情味的医疗环境,这是病人的需要,也是建筑师的职责。

近年来,龙岗中医院建设有了空前的发展,新建与改扩建任务不断增多。但许多新建医院满足于一般的功能关系,只注重建筑设计的堂皇与华丽,而忽视了对病人的心理与生理特殊性的考虑。

3.1 病房个人领域空间的限定

患者因病入院,希望能远离外界干扰,按自己的意愿支配环境,维护个体的私密性。如果在多床间病房的设计中,变化平常布局形式为病人提供明确的个人领域空间,就能更好地满足病人对私密性的要求。

3.2 公共交流空间的创造

病人是社会的人,需要与他人进行信息、思想和感情沟通。人在患病的情况下,更需要与他人交流,这样,可以减轻痛苦的困扰,缓解心理压力,对康复极为有利。

3.3 舒适宜人的声、光、色环境

为住院病人创造安静的康复环境,除合理进行医院的总体布局外,还需在病房内有效的运用建筑材料与构造手段,防止噪音的干扰。

目前有些住院病房楼追求立面效果,外墙多开满玻璃窗,过强的光线对卧床病人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争取良好日照的同时,应防止室内炫光。

病人都是来自多姿多彩的生活环境,只有多色彩的病房环境才能使病人消除对单一的“白色‘病房所产生的陌生,紧张等不良心理。

3.4 便捷的就医,治疗流线

病人和家属心理负担严重,很容易产生焦躁和不安的情绪。复杂的交通路线,迷宫般的医疗建筑为病人和家属带来极大的不便,影 响病人的康复。清晰明了的就诊路线,也消除了医疗人员不必要的来回奔波。

4建设智能化医院建筑

建筑智能化是实现龙岗中医院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建筑智能化在龙岗中医院建筑设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正逐步改变着龙岗中医院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医疗习惯,也影响了医院建筑功能布局和设计要求。

4.1 由于综合布线和电脑技术的应用,一些综合性医院改变了传统的集中挂号,收费方式,采用分散挂号,收费方式,简化就诊手续,减少了病人往返路程,使门诊,挂号大厅的布置方式随之改变。另外,处方电脑化的实行,缩短了病人取药的时间,对中西药房侯药空间设计也产生了影响。

4.2 医院的一切运行和原理都离不开计算机,因此,信息中心真正成了医院的心脏。它的位置选择,建筑布局,电源保障以及多层次的保护,成为建筑设计必须重视的问题。

5 绿色医院

结合我院在“绿色建筑”课题上的科研优势,方案运用了一系列“绿色技术”,使得龙岗中医院成为节能、低耗、生态、环保、经济适用的“绿色医院”。具体措施为:

5.1节地与室外环境

综合开发地下室,土地集约利用,节约土地资源、综合控制室外通风、室外噪声、热岛分析等实现室外舒适环境。

5.2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

根据室内功能控制外窗面积、采用固定外遮阳、LOW-E中空玻璃、自然通风等低技适用措施实现节能,采用蓄冷空调充分利用分时电价,减少运行费用。室内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并全部采用高效节能灯和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室内照明节能。

5.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项目全部采用节水系统,收集建筑表面和地面雨水,处理后用于绿化、冲洗、景观等用水;同时,医疗排水系统单独设置污水处理系统,达到排放要求后排放。

5.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采用高强材料和可循环材料;室内采用灵活隔断,并采用可再生和可循环利用装修材料,减少材料消费。设计先进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

5.5室内环境控制

控制室内噪声环境、灯光照明、空气调节、污染扩散,使室内环境符合国家规范要求,体现绿色理念;垃圾分类,生活及医疗垃圾分开收集,分别处理及存放、运输。

6 结语

医院建筑与设计范文4

关键词:建筑设计原理;教学改革;艺术精神;工程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57-03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基本要求。湖南城市学院建筑学专业,是具有鲜明城市办学特色的校级重点专业,其主干理论课程《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在拓宽专业培养口径并适应市场需要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管理等各项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树立“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协同教学”的课程教学新理念

建筑设计有理性的要求,也有感性的操作,具有科学与艺术的双重属性。长期以来,《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的理念,也在此两属性间摇摆:理性的教学方法以系统理论为纲,把建筑设计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入门快、易接受,但所传授的教学内容较为理性、直观,大部分学生缺少应有的艺术独创精神;感性的教学方法重感觉、讲技巧,以艺术精神及其美学价值追求作为主要教学宗旨,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成份,但只有少数同学能达到这种“灵感碰撞式”的教学效果。“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协同教学”的课程教学新理念,强调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的协同、交互推进,在培养学生艺术精神及其多元美学价值追求的同时,注重其纯粹性和抽象化的建筑艺术形态,与具体的建筑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相结合,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的同步提高,能较好地满足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国家注册建筑师考核的基本要求。

二、构建“两阶段四模块”的特色教学内容

基于“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协同教学”的课程教学新理念,《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探索性地构建了与之相协调的“两阶段四模块”课程教学内容:即建筑方案的构思阶段(包括设计创意、设计方法两个知识模块);建筑方案的设计阶段(包括设计知识、设计规范两个知识模块)(图1)。“两阶段四模块”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了建筑学专业最核心的美学追求与行业最新发展动态相结合,实现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其具体内容是:第一阶段:建筑方案的构思阶段。①设计创意模块:建筑艺术的价值追求;建筑艺术的设计构思;建筑艺术的形式语言;②设计方法模块:建筑艺术的形体构成;建筑艺术的空间构成;建筑艺术的细部构成。第二阶段:建筑方案的设计阶段。①设计知识模块:单一建筑空间设计;建筑平面组合设计;建筑剖面完善设计;建筑立面调整设计;总平面与环境设计;住宅建筑设计原理;②设计规范模块: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建筑防火规范。此外,科研带动教研,2010年6月,“非线性建筑时代《建筑设计原理》教学改革研究”被确立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课题研究致力于拓展和创新前沿教学内容,参数化建筑设计方法、非线性建筑的模式语言,为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随时更新建筑美学理论和参数设计方法的教学内容。

三、强化“三课堂一网络”的网状教学模式

“三课堂一网络”的网状教学模式是指,课内理论讲授第一课堂的“理论实践协同教学模式”;校内实践体验实训室第二课堂的“体验互动教学模式”;课外学术活动与科技创新第三课堂的“自主建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的“网络浏览教学平台”(图2)。在本课程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中,我们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情景式教学方法等,创设并促进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结合生产项目,完善“理论实践协同教学模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能力和理论素养。创设校内实践体验实训室第二课堂的“体验互动教学模式”:利用学校设计院和教师工作室平台,我们将学生8~10个人分成一组,在老师的带动下进行校内实训室实践体验学习,同时带领学生参加规划、建筑设计的评审会,广泛地听取当地部门、专家的意见,学生从第二课堂及其实践拓展中,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得到了宝贵的体验感悟和知识积累。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所以,教学应逐步减少教师的外部控制,增加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帮助和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传道解惑、构建学生的学习环境。为此,我们开辟丰富多彩的课外第三课堂“自主建构教学模式”。2007年以来,我们成立了多个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小组,共完成大学生研究性和创新性项目9项;2009年以来,我们有计划地邀请校内、外专家作学术报告和探讨本课程学术界热点问题,校内、外专家建筑理论专题学术报告达11人次,开阔了学生学术视野,营造了学术氛围。此外,我们开辟教学楼五、六两层的走廊作橱窗,陈列优秀设计作品和上届学生的设计作品,开展各种学术沙龙、教师轮流参与指导等多种学术活动。另外,学院专门开辟了一个近200m2的展览室,展出各种优秀获奖成果,以丰富第三课堂的课外教学。与此同时,积极开展网络教学,构建现代技术教育信息平台。本课程理论课全程运用多媒体教学,其PPt课件已全部制作上网;此外,教学网站上还有学校所做的设计作品、设计实例、习题、教学录像等,大大丰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精品资源,构建了与时俱进的“网络浏览教学平台”。

四、完善“激励与弹性”的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通常是指,从教师的工作规范到学生的学习要求,包括听课制度、评教机制、考核机制等等,都有制度保证。在基于“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协同教学”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特别探索了“激励与弹性”的教学管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激励与弹性”的教学管理是指,建立学习激励机制,促进学生主动和自主学习。首先,建立“成绩评定弹性计分机制”,即设立“创新附加成绩”计入总成绩的“弹性计分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体验与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设计实践能力和艺术创新精神。其次,通过介绍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协助课外学术沙龙和创新活动,培养对本课程学习热情;通过与学生座谈、课后交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对一部分考研的学生的个别辅导带动学风建设。

五、教学改革的应用成效与推广前景

1.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效。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学生实际工作、继续学习深造的理论基础。毕业生同学都普遍认为,《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理论教学质量高,学生学习收获大。特别是本课程教学的校内实践体验实训室,其第二课堂的“体验互动教学模式”,在学生专业理论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更助进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社会活动能力、设计实践能力、综合协调能力等的全面提高。因而,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普遍成为各个建筑设计院的中坚力量,很多学生毕业不久就成为了建筑设计项目的负责人,有的甚至走上了领导岗位。如刘君言、戴新征等同学,主要负责义乌市北苑资产管理中心办公楼、江西永修亲水山庄小区、江西高安德亿香格里拉大酒店等多项实践工程,表现出较强的设计实践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并很快组建了自己的设计公司。因此,本课程的“体验互动教学”,在提升毕业生工程意识、实践能力等诸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建筑学专业同学共完成湖南城市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创新性项目9项,学生的艺术追求与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高,深受社会各界好评。如2009届毕业生徐顺,就职于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在“山东威海韩国风情街、山东惠民县人民医院”等国内大型招标项目中,多次赢得好成绩;2010届毕业生戴海飞,刚毕业半年,其蛋形蜗居的设计创意,以及他用竹子造出的“蛋形小屋”,引起了中央电视台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充分体现了基于“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协同教学”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艺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良好教学效果。

2.教学改革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2009年,《建筑设计原理》教学课程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精品课程,与该课程对应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创新体系,包括课内理论讲授第一课堂的“理论实践协同教学模式”、校内实践体验实训室第二课堂的“体验互动教学模式”、课外学术活动与科技创新第三课堂的“自主建构教学模式”、外加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的“网络浏览教学平台”等,已上传到“湖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本课程网站建设水平高,教学模式特色鲜明,可操作性强,推广进程快。其网络教学资源更是倍受莘莘学子广泛关注,自2010年12月起,《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网站点击率一直稳居“湖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第一位。不少省内、外高校学子,都纷纷发来电邮,希望拷贝原版全套课件。与此同时,不少省内外高校同行,如湖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文理学院、惠州学院的同行教师,也前来交流学习,并十分赞赏本课程所取得的教学成果及其优秀的网络共享教学资源。显然,借助“湖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本教学成果已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高校中,取得了较好的推广与应用。

注重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同步推进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本要求。因此,本教学成果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具有一定的领先性,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任书斌.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研究[J].华中建筑,2010,(6).

[2]潘明率.建筑设计原理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建设教育,2009,(2).

[3]王璐.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科技信息,2009,(17).

[4]罗能.建筑设计原理教学方法的初探[J].宜宾学院学报,2009,(12).

[5]胡莹.建构主义模式下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山西建筑,2008,(12).

医院建筑与设计范文5

关键词:建构主义;语文教学;原则

一、引 言

20世纪初,“语文”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到现在已有百年的历史,期间,语文教学进行了多次探索和改革,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初等教育进行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初等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过于强调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致使教育内容单一,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效果差,严重地妨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未明确语文教学的设计原则,致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教案设计不合理、课堂组织没有中心、教学方法选择不当,最后也就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教育改革大力强调终身学习、行动学习、创造学习和多元智能的培养。相对而言,行动学习是持续积累行动知识、发展创造力和多元思维的关键因素。相应的在以往的接受式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转变:由“师本位”转变为“生本位”;由被动式接受知识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构建知识的方式;由过去过于注重学习效果转变为更为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培养;由过去的教师乐于“讲”转变为乐于“倾听”。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认为,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应由旧有的教育思想向“建构主义”教育思想转变。

建构主义对语文教学的指导体现在理论指导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首先,在理论指导方面,无论是素质教育的大目标、新课程的理念,还是基于学生的发展,都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许多教育工作者结合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和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了许多尝试,“建构主义”就是其中的一种。其次,在现实创新方面,语文学习方案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指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所使用的学习方案。其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它既反映了学习的结果,又体现了学习的过程。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应立足于对“学情”的研究、对学法的指导,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它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探究知识、使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最终形成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观点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以往的学习理论大都以客观主义为基础,即把事物的意义看成是存在于个体以外的东西,是完全由事物本身决定的,学习就是单向的刺激或信息的接收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是以皮亚杰、维果茨基等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与客观主义相反,建构主义认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的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在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意义建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建构起新的经验。

20世纪80年代,瑞士的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引发了教育界的思考。1984年,Palincsar和Brown曾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之一的支架式教学训练学生的阅读策略。他们把训练重点放在四种理解策略上:总结、提问、阐释、预测。2000年以来,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在西方日渐盛行,迅速影响并波及到了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深受影响,“言必称建构主义”成为教育界的时尚。国外学者将其视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甚至誉之为“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2000年以来,国内也对此展开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有:关士伟和臧淑梅(2005)认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有关学案设计的研究非常必要。学案设计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为先导”的理念;学案设计应以实用为原则,从当前的教学实际出发,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素质与应试兼顾;学案设计应体现师生民主,师生平等,师生互动,主动探究。刘可新(2010)提出,所谓学案,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情况、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侯晓路(2011)对学案学习效果不佳产生了疑问,并进行了观察和反思,认为问题主要出在学案设计上,并进一步提出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案应主要从转变观念、理解什么是学案和怎样合理设置学案的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安排习题等方面进行讨论。余文正(2011)探讨了语文教学中学案教学法的运用策略,以学案教学实施的过程为切入点,探究了学案的设计、学案的实施,阐述了学案导学在促进教师成长层面的意义。王文(2012)指出,新课程标准要求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学案教学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实施,学案设计是核心。因此,要对学案和学案教学的理论进行探索。郭美萍(2012)认识到,学案这种新的教学载体在基础教育领域备受瞩目。学案的设计要有简单明了的学习目标和适当的方法与策略、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整体性,要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要创设学习情境。

综合已有研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用于语文教学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视角,讨论了建构主义指导语文教学设计的原则。

三、建构主义指导语文教学的设计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延伸,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来自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个体认知结构论”。该论点特别强调尊重人类自由的天性、尊重儿童的心灵和遵循教育的规律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将“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进一步运用于中学和大学教育成为了今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教师不应该完全按自己的意愿“裁剪”学生,而应该充分尊重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展个体的潜力与优势。因此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主动式教学方式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自主获取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再是灌输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为学生引领学习方向。就教学结构而言,“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学结构中的中心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强调教学中“学”的第一性,更是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肯定与重视,强调教育要承认和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对学习活动和效果的影响。

“以学生为中心”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因而张扬着人文主义精神和对个人价值、尊严的尊重。首先要树立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应该“从尊重人出发,整合所有的教育因素,又回归人的发展,以此作为全部教育活动的轴心,并把它看作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尊重的教育中,人的发展是根本目的,尊重是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精神。远程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而“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内涵就是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环境中的个体行为。如果不尊重教育规律,不尊重学生个体,在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就无从谈起。

2.创设情境的原则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社会性、情境性。它认为学习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对意境的创设,强调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对前人总结归纳的知识的接受,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真实情景中自我体验建构而来的。比如真实性任务、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因此真实情境的创设在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转向了学习环境的创设,注重培育,而不是设计

在建构性的教学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的信息源空前扩展。教师不是完全预先设定好的学习内容的信息序列,而是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学习活动会因此而超越教室的界限。为了分析、思考某些问题,学习者可能要做现场测查和实验,或者到图书馆去查阅有关资料,查阅各种多媒体百科全书光盘,也可以通过电话、互联网等直接访问有关专家或实际工作者,所有这些信息都可能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课程和教材的含义被大大地扩展了。同时,建构主义反对过于简单化地处理学习内容,希望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学习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迁移。

建构性的教学往往会把学习置于一个更真实、更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更多地让学生利用各种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思考,而不是直接接受基于这些数据而得出的结论。使学生能够“动脑想”、“动手做”、“做中学”,增强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倡协作学习的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协作”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所以建构主义强调学习需要交流和合作。“学会合作”是21世纪四大“学习支柱”之一,写作能力的培养要从学校学习开始。不同的学习者通过协作共同完成一项认为,发挥各自的优势,贡献自己的观点,从不同视角认识同一问题。融合大家的力量完成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以及学习成果的评价。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是知识的生长,是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简单地是知识的传递和接受。而且,学习者需要在学习共同体之中围绕所关注的各种问题生成公共知识,并对这种公共知识对象共同进行持续的改进。因此,建构性学习需要更加充分的社会交流、切磋和协作。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观点交流、辩论等形式,学习者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外化为共同体的只是对象,并围绕所关注的问题不断地改进这些知识对象。而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学习者要学会理清、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要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

在建构性教学中,教师开始时先保留自己的看法,提出一些能激发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而教师会耐心地聆听他们的发言,并洞察他们的想法的由来,看到其合理性和局限,而后再提供相应的引导,引导学生看到与其观点相矛盾的观点和事实,或者组织持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讨论,或者从学习者的见解出发进一步进行提炼和概括。

协作学习的原则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将更加充分、更为开放。另外,在建构性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将会进行更充分的沟通与合作。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习者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建构主义的教师通过对所有的学习者报以希望,给予鼓励,使每个学习者都能够自由地、大胆地参与探索和交流。

4.完成意义建构的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

“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时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从学习的目标(即预期结果)来看,建构性学习和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的理解,形成真正的知识,以至于形成自身意义的建构。知识获得是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知识获得有不同的水平。学习者可能只是记住了一些名词概念、规则原理,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或者只是有一些片面的理解。而建构性学习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切入某个知识领域或学科的“核心问题”、“核心思想”和“核心方法”,而不是简单“覆盖”表面的知识点。建构性学习促使学习者对一个领域中的曾经或正在探索的往往有争议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和讨论,由此建构起对该内容领域的核心思想和核心方法的深刻理解。要让他们学习更多、更难、更深的内容,而是进入内核性内容,提高学习的质量,使学习者形成真正的、有效的知识,完成其自身的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1] 熊哲宏.皮亚杰哲学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 柳海民.现代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 李芒,徐晓东,朱京曦.学与教的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George W.Gagnon.Jr,Michelle Collay,宋玲(译).建构主义学习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5] Stephen L.Yelon,单文经(译).教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 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高文(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杨丽,温恒福.近30年来我国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分析[J].教育研究,2011,(3).

医院建筑与设计范文6

关键词:民用建筑;设计;参考依据;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非常重视自己的栖身之所,随着房产市场的火热发展,房价不断攀升,为了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人们在不断地为之奋斗者,这也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民用建筑自自然界有人以来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人们的生产能力有限,建筑主要依靠泥土、茅草和树枝来建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采用砖瓦来搭建住房,建筑事业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在逐步开始运用砖石、钢筋混凝土构筑生活居所了。建筑物也由传统的平放逐步发展为今天的摩天大楼,建筑风格也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趋势转变。建筑工程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当中,建筑工程的科技含量也正在不断提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建筑事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无论建筑事业发展到何种程度,建筑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必须充分考虑三种构成要素,即:建筑的功能、建筑风格与形象、建筑的资金与技术。建筑设计基本严责也必须紧密围绕这三项构成要素加以制定。

1 进行民用建筑设计的具体参考依据

民用建筑设计要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在设计上主要以人体尺度、家具设备尺寸、气象条件、地质条件等四项基本因素。

1.1 建筑设计要紧密结合人的根本需求,符合人体尺度与人的活动空间

建筑设计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体的尺度对空间的需求,建筑空间尺度过大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空间尺度过小便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设计人员对工程的各个部位进行设计都要与人的活动空间这一内容紧密集合。

1.2 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家具设备尺寸对房屋空间的需求

在进行建筑平面与空间设计时要将家具设备所占用的空间充分的考虑到建筑设计当中。设计过程中要预留好家具设备的合理使用空间,这样即使房屋空间得到了合理的规划布局,同时也为空间的充分利用奠定了基础。

1.3 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气象条件对房屋的影响

气象主要包括了空气的湿度、日照、雨雪天气、风速、风向等多种自然因素。气象对建筑的供暖、采光、保温、朝向等多项具体内容都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所跨的经度和纬度区域都比较广,受此影响,也决定了我有不同地区的建筑在进行设计时要加以区别对待。在对建筑所处区域的自然气象环境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设计,能够使建筑充分的运用自然资源,可为建筑发挥环保与节约能源的重要作用奠定基础,同时也是是促进我国民用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1.4 建筑设计要对施工场所的地质环境进行充分的勘测考察

地质条件是否适合建造房屋是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建设能否成功,以及适合建造何种类型的房屋的关键性问题。有很多工程建设案例证明一项工程是否选择了适合的地质环境进行施工,会给企业的经营状况造成严重的影响,因地质问题导致的工程建设失败甚至会严重影响到一个开发企业的生存。为此建筑设计要对施工场所的地质环境进行充分的勘测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保障建筑工程的根本质量和使用寿命。

2 现阶段民用建筑设计所应参照的基本原则

建筑设计是一项政策性和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泛的创作活动。建筑设计成果不仅能体现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经济水平、地方特点、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影响,它还必然受到当时有关建筑方针政策的制约。建筑设计除应执行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外,尚应执行下列基本原则。

2.1 遵守当地城市规划部门制定的城市规划实施条例

城市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规划实施条例是对贯彻执行规划的具体规定。建筑设计必须服城市规划的总体安排,充分考虑城市规划对建筑群体和个体的基本要求,使建筑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2.2 谋求建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讲求效益要克服片面性,不仅要对建筑自身进行经济评估,同时还应对建筑的社会贡献和在促进环境改变的效益方面进行评估,把三者结合起来,全面评价效益。

2.3 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和空间,提倡社会化综合开发和综合性建筑

城市土地十分宝贵,要改变那种一个单位一栋楼、封闭、小而全的割据局面。按城市规划要求,建造适当体量的综合性建筑,不仅可以合理利用城市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还能丰富城市建筑轮廓线,增强建筑艺术效果。

2.4 谋求建筑设计眼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的统一

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同时适当考虑将来提高和改造的可能。建筑设计应该考虑远近期结合,使设计在近期与现实经济条件相适应,而在远期有适应更高要求的可能。在个体设计中,寓未来于现实之中的设计手法称潜伏设计。

2.5 节约建筑能耗,保证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南北不同的气候区分别存在着保温和隔热的围护结构热工问题。应该从节约能源出发,合理选择围护结构。处理这个问题,应着眼于长期效益和综合效益,不能只考虑短期经济效益造成能源浪费。

2.6 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应与多样化结合

在建筑构配件标准化和单元设计标准化的前提下,应注意建筑空间组合、形体和立面处理的多样化。由于建筑不仅是物质技术产品,同时也以其形象使人得到美的享受,所以建筑形象不能雷同。建筑不仅应具备时代特征,还应该具有寓于时代性之中的个性。

2.7 建筑设计要融入对社会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

体现对残疾人、老年人的关怀,为他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提供无障碍的室内外环境。

2.8 建筑环境应综合考虑防火、抗震、防空和防洪等安全措施

火灾、地震、战争的空袭和洪水泛滥等是突发灾害,对建筑可能造成极大的损害,从而导致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在设计时必须遵照相应规范和标准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以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9 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对固有环境及文化的保护

在国家或地方公布的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的各项建设,应按国家或地方制定的有关条例和保护规划进行。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名山大川风景秀丽,在相应地区进行建设时,必须注意不破坏原有环境,使新建设与环境协调,从而突出或加强应当保护的文物、景观及环境。

结束语

建筑设计作为工程开发与建设的核心内用,直接影响着我国建筑事业的总体发展趋势。在工程建筑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分析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人们不同时期对建筑设计的不同需求,及时调整建筑设计理念与方针。但建筑设计的参考依据及基本原则无论在何时都是设计工作者能否设计一个优秀的建筑工程的重要参考依据,建筑设计当中要充分体现这些内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