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抽象艺术的主要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抽象艺术的主要特征范文1
一、关于完整性、整体性和“实体”
如果社会生活中的“实体”(不论其形态如何)可以理解为某种“客观事实”、变化或现象,那么某个指定的实体总是可以从“整体性”(wholeness)去分解与概述;而当实体被改变、被遮蔽呈现出间断、零碎的状态时,我们则可以用“完整性”去描述它。完整性不是整体性,只是呈现整体性的部分特征,不能整体反映实体的全部内容与形式;它也不是实体,只是为建立完全描述客观事实而构建的一种动态趋势。实体不但是某个事物或现象的客观事实,也包涵其性质、属性以及它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化。就像一幢楼,实体是它的全部,我们可以实地去感受它,包括它的位置、结构、面积、楼层、格局、内外设施以及相邻环境乃至区位优势、交通等等,获得的信息是真实的客观存在。而楼的结构模型则可以反映它的整体性,只需要从沙盘模型结构中就可以构建一种与实体的相似性。相似性虽然体现在结构中,却不能刻画楼的性质、内部与外部及其关联。因而完整性是为了构建一种关系,力图通过整体性去反映实体的部分或整体的变化或特征,是去感知实体的动态过程。换言之,整体性为完整性与实体之间搭建了桥梁,可以通过完整性的论述去触及事物的实体。在实际研究中,对于无形的、流动的实体,我们很难“嵌入”其中去观察、分析和理解它。究其原因,是缺乏对其整体性的认知,导致似乎无从下手。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其主要或部分特征去构建它的完整性,以“近似”的角度进入实体,在感知其整体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描述和阐释。那么,把握实体的主要特征就成为构建其完整性的首要事项。完整性只能从整体性结构特征中体现。客观实体的变化往往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它或许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或许是瞬间的突变,或许超越了我们的认知。对此,我们无力真实“记录”其繁复的变化过程,更不能“透视”其内在的变化,因为这个变化涉及的因素太多,时间、空间、社会、文化、人群等等的差异都将引致某些客观事实的改变。当这些客观实体进入我们视野的时候,可能只是些零碎、模糊不清的片段,无法感知其完整连续的变化过程,其整体性呈现缺失。尽管如此,实体的客观事实在对应的时空中,在社会生活中,在历史记忆中总会散落某些“痕迹”,不管这些痕迹在时空中是零散的、交错的还是叠加的,它都是活态流变过程中的“遗留物”。遗留物不但表现出它在某时某刻的文化意义,也被实体的某些特征所笼罩,而这些错落的特征将为我们构建实体的完整性特征提供依据。但是,对于这些来自实体的痕迹特征,不应按照某种次序去对号入座,而应该融铸于整体性结构之中,这样才能反映客观事实的“真实”变化。概言之,既然我们只能感知到实体的部分特征,那么构建整体性结构特征的目标就是其完整性。在民间艺术的整体性特征中,往往存在区域性、民族性、艺术性等。以区域性为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展演、流行的区域是不同的,从民间村寨的小范围到如今被现代文明冲破的区域界线,区域也在被改变之中。如果不把这个特征置于当地的历史结构中,就很难理解区域性,也就很难构建其完整性。
二、民间艺术的完整性
用完整性去描述民间艺术是恰当的,因为它“复变”于历史过程中,其整体性已被粉碎,只能用完整性去构建。研究民间艺术有很多向度,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将形成对其主要特征的不同借鉴与采纳,其主要特点在内容中的渗透与组合也有差异,结论往往是与客观事实相近,甚至相反。但是,任何结论与判断都改变不了民间艺术发生、发展的客观事实,改变不了其深处历史结构中的社会生活。只有把民间艺术置于社会结构中,去反观其社会背景、文化生活、族群构建以及相互作用,抽绎出其主要的社会特征、艺术特点、展现其规律以及与人群的关系,建立完整的变化特征,从整体的角度去反映它的变化,才更加接近客观事实。在实践中,对民间艺术的研究注重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充分阅读、理解前人的著述、相关的文献记载及某些材料,建立自身对其结构体系的体认。另一方面要进入民间艺术流行区域进行田野观察,尽可能多地采撷散落于民间的存留物;注重观察“文化持有者”的实践与表述;注重材料的核实以及表现形式的比对等。当这两方面的工作已经能使自己全面、理性地看待研究对象,并有新的体悟时,就可以继续下面的工作了,即构建对其研究的结构。研究结构的确立对于反映民间艺术的整体性尤为重要,因为科学合理的结构是由客观事实来描绘的。然而,建构完善的研究结构比捕捉、确立其主要特征容易得多,因为民间艺术的主要特征在自身衰变的过程中已经面目全非,甚至消亡。换言之,研究民间艺术的首要任务就是善于发现、捕捉泛化于历史过程中、泛化于社会生活中、泛化于表现形式中的特征,并建立特征与结构的逻辑关系,结构才能趋于完整。民间艺术的完整性也就附丽于整体性之中,其目的是逼近对客观真实的描述。以秀山花灯为例,从相关的记载、著述以及文本材料来看,对它的认知一直停留在程序性及表现形式上,主要关注它的外在表现,忽略了其最主要的特征———仪式,没有触及它的灵魂。不能触及根本,是由于没有建立完整的观察角度,它的许多重要特征被表象所覆盖,人们难以深入其中,其结果就导致了整体性缺失。以往对民间艺术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对民间艺术完整性的解读或许存在误区。既然完整性是通过部分特征去触碰民间艺术的真实客体,或者说如今对民间艺术的阐述是由其部分特征决定的,那么,对于民间艺术特征的规划、细分就显得很关键。我们既不能强调,也要避免放大部分特征的作用,这样会造成内容与特点脱离;要重视特征之间、特征与实体之间的关联,避免“盲人摸象”的误判;要批判“特征化”,即都是或都不是特征,没有主次、层次和互动关系之分;要坚决反对用“材料”糅合出的“人造特征”。只有对民间艺术的特征与客观事实相对应,民间艺术的完整性才能客观反映其整体性。
三、有关整体性结构的构建
既然整体性可以全面描述客观实体的内容和形式,那么如何构建整体性结构去反映实体的客观实在呢?这涉及一个研究角度的问题。如果这个视角的方向是以研究对象的特征为基点,并试图通过对特征的解析来构建一个整体的形象,那么就可以实现对观察对象的客观描述。这就给出了一个路径,即对客观实体的研究总是以完善其主要特征为基础,并在这一向度中去构建完整的实体结构模型,最终实现全面真实地阐析对象的过程。也即是说,整体性结构就是客观实体的结构模型,其框架由其主要特征构建而成,那么,研究对象的特征以及与实体结构的关系就成为首要问题。然而,事物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民间艺术在历史社会中的发生、发展总是间断而跌宕起伏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生存于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之中,承受着不同“外力”的作用,在面临强势文化侵袭所产生的同化与涵化过程中,被新的文化形态所掩盖、取缔。反观其变迁过程,它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而阶段性又表现出片断式、零散的、模糊的特点,这就让我们很难演绎出对它的概述,也难以建立整体性模型。虽然我们不能呈献客观事实的整体性特征,但却可以发现实体的某些“活态”还存留于记忆之中,这或许使我们建立整体性视角成为可能,即是说,树立“活态”为参照系则可以有效地触及整体特征。当厘清繁复的实体网络,找到了“线头”时,最重要的是建立其完整性的研究思路了。这个思路就是把实体的整体性作为核心,或者说整体性必须根植于完整性之中,成为指导构建整体性的一种结构思路,或者是建构一种反映实体的逻辑关系。在从民间艺术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结构中,其完整性可以用两个方面来建构,即历时性与共时性:一方面通过对它的起源、成因及当代流变过程等的考察,即历时性(synchronic)研究,揭示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及其与“外部场域”的互动;另一方面通过对其本体特征及其表现以及本地人的“态度”等有形与无形之“遗产”形态在当下展演(culturalrepresentation)的考察,即共时性(dia-chronic)研究,揭示从民间艺术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外部场域”转换后,它的“意义”是否因之转变。在这两个视角的观照下,民间艺术拥有的全部内容与形式才被呈现出来,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建立对它的描述、阐析与重构,形成完整的论述过程。可以说,民间艺术的整体性构建就体现在研究的视角与完整性的论述过程之中。
下面以秀山花灯为例,简要介绍民间艺术完整性的构建思路。四、秀山花灯的完整性构建秀山花灯是流行于武陵山地区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民间艺术。由于其民族性、区域性、艺术性、民俗性等特征,成为我国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于民间艺术的“活态”流变特征,它的发生、发展以及与社会、区域、族群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就呈现出零散、片段、模糊的状态,我们很难观察其整体的演进过程。因此,重构其完整性,对于观察、分析、重建民间艺术显得尤其重要。这不但是民间艺术自身传承延续的需要,也是理解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在重构秀山花灯完整性的过程中,由于相关的文本记载缺失,仅有的部分记录也只是些很零碎的材料,所以难以组构出其完整的流变过程。因此,完善秀山花灯的系列“文本”资料、捕捉其主要特征就成为田野考察的关键。首先,秀山花灯在漫长的历史阶段都处于“村村寨寨跳花灯,家家户户喜迎灯”的繁荣状态,形成“压缩”秀山花灯历史发展过程叠加而成的景象,再现了某一社会时期跳花灯的本质及其与外部场景的关系。观察这个景象犹如在观看一部由零碎、片段、模糊、间断的“幻灯片”组合而成的影片,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时而空白,断断续续,且音画交错。因而对其进行准确描述,复原其过去的景象,便成为构建其完整性的首要问题。其次,秀山花灯长期繁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或者说艺术表现的本质是什么,究竟是何力量推动其繁荣延续,需要进行阐析。再次,要通过呈现秀山花灯从繁荣到衰落所经历的过程、发生的变化以及衰落的原因,实现对其过去的重建。因此,重构秀山花灯的完整性体现在它的“空间”描述、本体分析及其过去重建三个方面。
(一)秀山花灯的空间描述我们的调查研究总是某一时期、某个特定地区的社会生活。这个过程本身是由人类的各种行动和互动构成的。人可以个体行动,也可以以群体方式行动。在各种不同的具体活动中,存在着可发现的规律,因此,陈述或描写某一特定地区社会生活中的某些一般特征是可能的[5]4。描述秀山花灯的一般特征,需要将视角回归到对应的那个时代,要从那时的社会生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入手,对它进行多维视角的观察,才能对其进行准确描述。所以,以组成秀山花灯的基本单位“民间花灯班”为观察对象,并把它置于社会生活的空间中,分解其构建元素,观察对象间连接、互动以及相互作用的结果,刻画静态与动态的转换关系,实现对它的准确描述。涂尔干最早提出空间理论,他的核心思想是把空间定义为具有组织意义,在时间、空间下的抽象思维,具有社会性的本质。他的空间理论为我们的观察提供了空间角度,不但有抽象的纵向时间空间,也有横向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层次的研究角度。20世纪70年代,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与福柯对传统空间进行全面改造,构建了新的空间理论范式,因而成为西方当代空间思想的引领者。在其思想影响下,空间理论渗透在各个学科领域中,被学者们广泛引用,形成跨学科空间观察、分析的新的理论视角。列斐伏尔与福柯对空间问题的态度具有根本上的相似性,他们都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社会中的统治秩序问题上,不谋而合地发现了现代社会统治权力的微型化、日常生活化与非实体、非本质的分散化等特征[6]。爱德华•苏贾也认为,人类从根本上就是空间的存在者与创造者,其主体自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空间性单元,人类始终被各种复杂的环境关系所包裹。“一方面,我们的行为和思想塑造着我们周遭的空间,但与此同时,我们生活于其中的集体性或社会性生产出了更大的空间与场所,而人类的空间性则是人类动机和环境或语境构成的产物。”[7]当代西方空间理论的建立不但颠覆了空间传统意义上的依附性,恢复了空间的本体性;颠覆了空间的同质性,突显了当代空间的异质性。这一理论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空间对于时间与历史的向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成为存在的共同纬度,从而形成了空间—时间—存在在本体论上的三位一体观念;另一方面,不论时间还是空间都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充满了变化和异质性的。由此,人类自身即其他事物的形成以及对各种存在事物的思考、解释或批判都成为各种因素和力量相互交织与对抗的场所,而不具有唯一性[8]。在西方当代空间理论中,空间成为与时间及其所代表的丰裕性、辩证性、富饶性、生命活力等相对立的观念;空间视角成为当代语境下各个学科展开观察、分析、解释、描述不可或缺的纬度。在空间理论框架中,描述秀山花灯的完整性应注重两个观察角度:一方面展示民间花灯班的族群构建、历史过程、地理结构等静态与动态的关系与转变;另一方面揭示其社会性、区域性、民族性、艺术性等多层次元素的作用以及相互作用的内在原因。通过空间观察,可以复原秀山花灯在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构建其一段历史时期的空间状态,建立完整的空间描述。
(二)秀山花灯的本体分析秀山花灯繁荣延续的根本原因是其仪式功效。因此,仪式中所涉及的内容无外乎是普通百姓感兴趣之事,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畜牧兴旺、健康长寿、子嗣延续等等。人们在仪式中寻求慰藉,寄望未来,长此以往,沿俗成习,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一种行为模式被延续下来,并集中体现在某一种民俗活动中,使其传承不息。秀山花灯亦是这种表达的延续,它承载了当地族群的历史表达,是秀山民族文化交融和涵化的产物,是秀山历史的见证。透过花灯仪式,不难发现其仪式的社会属性与生活属性。“仪式使人的情感和情绪得以规范地表达,从而维持情感的活力和活动。反过来,也正是这些情感对人的行为加以控制和影响,使正常的社会生活得以存在和维持。”[5]179-180以涂尔干、拉德克利夫•布朗为代表的人类学家视仪式为具有增强作用的集体情绪和社会整合现象,并将仪式作为具体的社会行为加以分析,考察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而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学派”,则更侧重于仪式的内部意义和社会关系的研究。维克多•特纳力图则以象征本质和戏剧理论来理解仪式,指出“仪式”一词更适用于与社会变迁相联系的宗教行为的形式。当代人类学仪式研究理论范式的多元化,为仪式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视角。克利福德•格尔茨通过对一场社会变迁中“爪哇丧礼”的描述,为人类学仪式研究提供了一种更为广阔的研究视角。围绕“帕伊坚之死”而举行的丧礼,让我们看到传统信仰模式和礼仪模式的弱化,20世纪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社会造成了桑特里和阿班甘之间存在严重的分歧,导致社会结构方面的整合形式与文化方面的整合形式之间出现断裂,而呈现出一种心理和社会的紧张关系。在格尔茨看来,功能论已不足以解释社会变动中的爪哇文化,同样“仪式不仅仅是个意义模式,它也是一种社会互动形式”[9]192。仪式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与社会互动之间密切相关,“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不仅互为镜像,而且也是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依赖的变量”[9]194。秀山花灯仪式具有仪式的一般性特征,也有其鲜明的民族风格。这是秀山花灯繁荣的根本原因,是推动秀山花灯发展延续的内动力。以秀山花灯仪式为阐析对象,通过展示仪式过程,揭示其仪式的本质;同时,力求从仪式的普遍性去阐释它的区域文化特征,从仪式的特殊性去揭示其共性,这样的阐析过程,才能把秀山花灯作为优秀民间艺术的本质呈现出来。
抽象艺术的主要特征范文2
原始社会中器物的装饰很值得重视,因为它是实用功能和审美表现的统一。当人不再满足于日用器物的制作,甚至不满足于器物造型本身的美,而要想方设法在器物上加上一定的纹饰或从事于一种主要服务于装饰目的的器物的创造。 就这样,原始的彩陶装饰艺术形成了。陶器的出现丰富了中华先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记录了史前先民的艺术创作和审美意识的发展历程。
陶器的装饰纹样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华民族陶器工艺一项辉煌成果,但是原始装饰艺术与现代装饰艺术不同,它没有现代艺术丰富的文化积累、多样的物质基础。因为原始社会落后的状态,使原始人不得不依赖自然、崇拜自然。所以原始的装饰纹样多是劳动场景、巫术活动、以及动物图案等。
原始彩陶陶器的主要特征是手制,采用泥条盘筑法。彩陶的底色呈橙黄色,少数呈橘红色,大多用单一的黑彩描绘,笔道比较粗,但柔和匀称。纹饰繁密,题材多样化,最有代表性的是人物舞蹈纹(如右图)。而几何形纹则有波浪纹、垂勾纹、漩涡纹、三角纹、圆点纹、葫芦形纹、平行条纹、网状纹等:弦纹、锯齿纹、方格纹、垂幛纹、旋涡纹、波折纹、宽带纹,并有月亮、太阳、北斗星等纹样。动物纹样,有蛙纹、鱼纹、蝌蚪纹、鸟纹等,有的奔驰,有的站立……从具体的作品来看,彩陶上大部分绘画都是以抽象化了的几何纹样为主,仅有极少部分是以具象化形式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实际上是原始人将客观事物观念化的过程,即充满了浓郁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是“有意味的形式”。原始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就是“图腾崇拜”。产生“图腾崇拜”的原因主要来自原始人对宇宙自然,如风、雨、雷、电及生死等现象的无法解释与恐惧、敬畏。还有少数具象的作品,其目的主要与生产劳动和巫术有关。
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人们从渔猎、采集和农耕生活中获取艺术的源泉,发挥想像力,把客观现实的事物提炼为规律性和程式化的装饰。丰富的几何纹饰变化复杂,绝无雷同。既谨严工攀,又粗扩豪放、质朴浑厚、活泼柔和。三角、直线、圆点、斜线描绘表示出认识和抽象自然的表现力。原始人类创造在陶器上彩绘的规律,而又不为规律限制,巧妙有节奏的表达原始的对称、均衡、调和、对比等美的形式思维。它们用动与静对比、虚与实对比、点线面对比,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装饰效果,原始彩陶由于时期先后、地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各有个的艺术特色,但却在装饰方面有着相通相似之处。总的趋向呈现出由写实向写意、由具象向抽象演变发展的脉络。对后代装饰艺术产生了无限的启迪。
抽象的几何图形大概要到新石器时代中后期才算真正意义上的产生。 新石器晚期的彩陶纹是中国最早的大规模几何图案创作时期,这些图案不仅昭示出中国早期文化的丰富内涵,也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某种次序和规律。同时作为一种造型艺术,这一时期的图案几乎奠定了以后图案发展的大部分规则,如常见的二方连缀带状装饰(如右图),四方连缀散点装饰,以及图案中的对称法则、均衡法则、对比法则、变化统一的法则,单独纹样、复合纹样的创作,点、线、面和黑、白、灰的合理运用等等,可以说达到了中国图案装饰史上的一个高峰。在半坡文化晚期的彩陶中,有许多由阴纹和阳纹构成的双关性图案,它们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表达了图案互相映衬、虚实相生、对立统一的关系。
总体可以概括出原始彩陶装饰的特点:抽象化,几何化和表号化。而现代艺术也有几何化、双关、抽象等特点。在图案的组织形式上多为点线面相结合。“几何化”是二者的共通之处,在原始彩陶中就体现出来,自古至今,集合形图案或几何形纹饰都被大量的应用,几何形是对自然界进行写实后再抽象形成的,抽象是目的,几何化是形式。在现代艺术中,为了提高视觉冲击力,大部分的设计都要求简练概括,只有这样才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经过抽象的几何化图形能满足这样的要求,“抽象的艺术形态更能反映艺术的本质,也更能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本质”。在现代艺术领域曾经掀起的抽象主义运动,认为抽象的形态不仅简洁明快富有冲击力,而且还有深刻的意蕴,给人以广阔的联想空间,这些现代艺术的理论在几千年前的原始彩陶装饰纹样中找到解释。比如,半坡彩陶中经过抽象、变形的鱼纹、蛙纹等纹样简洁明快的概括出了实物的基本特征,其次还含有人的生殖崇拜的意思。
综观原始彩陶装饰,不能不为祖先的智慧而赞叹,原始彩陶是中国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流露出原始人对于美的追求,创造了一系列的艺术成就,并且在装饰纹样上颇具现代感与现代气息,其装饰原则与几千年后今天的现代艺术有很多的相似、相通之处,原始彩陶装饰的现代感十足。渗透着人类早期朦胧的装饰意识,原始人在简陋的条件下创造出的一些装饰纹样至今仍在沿用。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事物都同样爱好,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希望处处可以发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佳作。
参考文献:
[1]《装饰之道》,李研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10月
[2]《中国传统装饰与现代设计》,高阳,福建美术出版社,2005年10月
[3]《现代图形创意与构成》,杨伟,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9月
[4]《艺术历史空间的哲学思考》,蓝凡,学林出版社,2008年9月
抽象艺术的主要特征范文3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_________说。()
A、风格
B、境界
C、神韵
D、格调
2、《亚威农少女》是_________绘画的代表作品。()
A、立体主义
B、达达主义
C、抽象主义
D、野兽派
3、被称为"艺术学之父"的德国理论家是_________.()
A、康德
B、黑格尔
C、席勒
D、费德勒
4、《阿细跳月》是我国________的民族舞蹈。()
A、彝族
B、傣族
C、苗族
D、白族
5、长鼓舞是下列哪一个民族的舞蹈?()
A、蒙古族
B、满族
C、朝鲜族
D、鄂伦春族
6、《等待戈多》是________戏剧的代表作品。
A、表现主义
B、存在主义
C、象征主义
D、荒诞派
7、影片《战舰波将金号》是20世纪20年代_______(国)的重要作品?()
A、意大利
B、苏联
C、美国
D、法国
8、电视剧《围城》是根据______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A、沈从文
B、张爱玲
C、巴金
D、钱钟书
9、《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______50年代的代表作品。()
A、海明威
B、福克纳
C、杰克·伦敦
D、海勒
10、《西厢记》的作者是______。()
A、关汉卿
B、白朴
C、马致远
D、王实甫
11、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绘画作品的层次是______。()
A、妙品
B、能品
C、神品
D、逸品
12、《命运交响曲》是______的作品。()
A、海顿
B、莫扎特
C、贝多芬
D、瓦格纳
13、《霓裳羽衣舞》是我国______代舞蹈作品。()
A、汉
B、唐
C、宋
D、元
14、《日出·印象》是法国印象派画家、________的代表作品。()
A、莫奈
B、凡高
C、高更
D、雷诺阿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22个空,每空1分,共22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5、艺术创造过程包括艺术体验、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阶段。
16、形象思维具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特点。
17、艺术创造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审美感知、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
18、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根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________和、________。
19、中国戏曲的主要行当是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中国书法,最常见的书体有篆书、隶书、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
21、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是、________时期的艺术家。
22、中国四大石窟包括敦煌石窟、________、________和麦积山石窟。
23、语言艺术(文学)的基本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24、简述艺术活动的主要功能。
25、什么是灵感?简述灵感的主要特征。
26、简述艺术接受活动中的共鸣现象。
27、简述艺术家应具备的修养和能力。
28、简述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9、联系实际论述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
30、结合一部作品,论述艺术鉴赏的具体过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B C D A C D B D A D D C B A
二、境空题
15.艺术构思 艺术表现(或:艺术传达)
16.具象性 情感性 创造性
17.审美想像 审美情感 审美理解
18.空间艺术 时空艺术
19.旦 净 丑
20.楷书 行书 草书
21.文艺复兴
22.云岗石窟 龙门石窟
23.间接性 广阔性 想像性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24.(1)审美认识功能(或审美认知功能)。指通过艺术鉴赏活动,更深刻的认识自然、社会、人生。
(2)审美教育功能。引导人们正确理解。认识生活,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审美娱乐功能。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4)三种功能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
25、(1)灵感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艺术家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极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
(2)灵感有三个主要特征: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
26.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称作共鸣。
27.(1)艺术家的修养①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②广博的知识;③深透的思想;④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2)艺术家的审美创造能力①敏锐的感知能力;②丰富的想像力;③精湛的艺术技巧。
28.(1)艺术语言,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
(2)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既包括鲜明生动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审美特征的情境、画面和意境。
(3)艺术意蕴,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艺术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艺术意蕴是艺术创造的境界。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29.(1)艺术活动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括审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但是形象把握又不能离开理性,理性在分析时代氛围、遴选素材和题材、构思主题和情节、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艺术活动是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但是艺术活动也包含认知因素,认知在艺术活动中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在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认知。
(3)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但同时艺术又具有意识形态特性。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义的,它规范着艺术活动的基本倾向,其意识形态特性则是隐藏在审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邃的内涵。
29.(1)直觉与感知。艺术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感知是指人们在注意审美对象形式特点的同时,已开始关注审美对象的意义。鉴赏活动往往是在直觉与感知的心理基础上开始的,它将使鉴赏者完成对作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对其意义的直观感受。
(2)体验与想像。在鉴赏过程中,主体以自身审美经验为基础,潜入作品规定情景之中进行审美体验,不断推进与作品中情感的交流与融合。同时由于审美想像和联想的展开,鉴赏者可以与作品或艺术家进行对话,洞察其深层意蕴,并使审美愉悦逐渐生成。
抽象艺术的主要特征范文4
一、摄影艺术的主要特征
(一)真实到虚拟的变化。人类认识世界、观看事物的最主要途径是视觉。在传统的摄影艺术中,一般情况下,拍摄者要找到合适的时机,选择拍摄对象,再通过暗房技术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才能把事物转化成视觉形象。在整个过程中,事物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影像则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两者之间构成了一种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但我们通过看到的影像,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角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摄影者心理活动的影响。数字媒体的出现与快速发展,给数字摄影的运用提供了很充分的空间,在给传统摄影记录本质、提供保障的同时,还能更好地体现创作者的思想和意图,借助软件的后期加工与处理,把摄影艺术由现实转化为虚拟,从而给受众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
(二)抽象到形象的变化。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指出:“摄影是一则空间和时间的切片。”这种特性保证了照片影像与客观世界的一致性,体现了摄影的纪实性、瞬间性和图像性。[1]数字技术的出现,使影像创意表现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摄影者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了二度创作,并且完全超出了摄影本身,给观影者无限的遐想空间,这个过程就是从抽象到形象化的再创造。
二、新媒体技术下的摄影艺术
新媒体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数字,它是推动摄影艺术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手段之一,传统摄影主要是化学成像,而新媒体时代下的摄影注重的是物理成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数码相机的优越性。与传统相机必须依靠胶卷才能成像不同,数码相机使用微处理器和感应器等全新的技术手段,突破了传统照相技术的瓶颈。二是发达先进的后期处理技术。新媒体技术的介入给摄影艺术的后期处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图像的后期处理更加现代化,这是传统的暗室加工所无法比拟的,当下简单、实用且便捷的图像处理软件即可对照片进行美化加工。三是对照片的保存与管理功能上的差异。传统照片处理中,在对底片的处理上就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财力,而新型技术的出现完全一改传统,可依托数字扫描技术对照片进行有效管理,给消费者调用照片带来了极大方便。
三、新媒体技术对摄影艺术的影响
(一)对摄影技术方法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新闻摄影层面。在现代技术十分发达的当下,新闻记者只需要了解最简单实用的抓拍技术即可,在这样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中的相关技术对新闻摄影师的能力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尤其是闪光灯技术,作为摄影记者,必须具备利用闪光灯控制光线角度和色温等的能力,而这也因此成为了衡量摄影人员是否具有专业水准的重要标准之一。可以说,摄影艺术的发展变化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应用有很大关联,新型的摄影艺术与技术在新媒体视域下呈现出了很多新的优势,如快速、高效,同时给受众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等。
(二)摄影艺术大众化。传统摄影技术在操作与后期处理上比较复杂,非专业人士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因而需要摄影师。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能够将科学技术与摄影艺术有效结合在一起,从而推动了摄影艺术的大众化进程。新媒体技术出现之前,传统的摄影艺术被认为是一种深化现实且高于生活的高雅艺术,普通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难掌握的,但新媒体技术的出现让普通大众也能轻易掌握摄影艺术,因而摄影艺术已经由专业化走向了大众化。
四、摄影艺术在新媒体中的运用
抽象艺术的主要特征范文5
绘画凝结着时间和空间的形象,画家必须用自己所熟悉的技术创造出一个构成它自己存在的空间,以便他人可以从中看到生命的活生生的延续和成长,就像是一个真实的存在物。如何使一根线一笔色彩再从一张画面到能打动别人,那取决于绘画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段——线条、色彩、形体。
绘画艺术语言中的第一要素是线条,是最基本、最主要、最生动的部分。线条是绘画的骨骼和轮廓,更是绘画的气势与神韵之所在。正是在线条的运行与变化之中,形体与色彩融合一体又交相辉映,因此,在绘画艺术中,线条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是绘画艺术家从万千世界中提取出来的赋予了艺术生命的高度抽象化的艺术符号,也赋予了生命之“呼吸”。
不同形态的线条,往往引起人们不同的感知,如水平线使人感到平稳、安静;斜线使人感到烦躁与不稳定;曲线给人一种流畅柔和的感觉。而绘画都始于勾线,后来西方绘画虽然向以面为主体的造型发展,但凡是有所成就的画家仍然重视线条。“西画的线条是抚摸着的肉体,显露出凹凸、体贴轮廓与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酣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骼、气势与动象”(宗白华语)。和西画相比,在中国画中线条占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甚至被一些大师认为是中国画的根本。中国画一向坚持以线造型的原则,并赋予线条以内在的生命力和个性特征。有著名画家石涛把线条称作“画之法”,把“赋形”的手段归于“一画”。认为山川人物之秀丽、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之矩度均离不开勾画的“一画”,“自一以至万,自万以至一”,“亿万工笔画,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
色彩是绘画语言中最具覆盖力、最具表现力、最富情感力的部分。如果说线条是绘画的骨骼和神韵,那么色彩就是绘画丰腴的肌肤和饱含的情感,给已有的呼吸充实了血液,从而去转向一种真实。绘画艺术中的色彩是画家眼里的万千世界,更是画家胸臆中的情感,艺术家正是通过各种色彩的组合搭配和浓淡轻重的变化,使画面形成不同的色调。从客观上说,色彩是增强画面逼真感的重要手段;从主观上讲它又是传达作画者感情的重要手段。“色彩的美感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人的视觉对色彩有一种经验感受,不同的色彩往往引起人们不同的联想,从而使人产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这也说明色彩具有表情性和寓意性。审美时把这种联想分成两个层次,即具体联想与抽象联想。具体联想如从红色想到火,从白色想到雪,从蓝色想到天。抽象联想则是在具体联想基础上升华出的抽象观念,如绿色代表着生命、希望,黑色代表不幸、终止等。进一步则更为抽象,它唤起感觉,或冷或暖,或激越或舒缓,常重视描绘对象的真实感,强调绘画的模拟状物功能,看一看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大画家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提香的《玛利亚》、库尔贝的杰作《石工》,运用古老技法,强调色彩为绘画的灵魂。现代主义画家认为色彩自身就存在主观色彩,把色彩的审美价值提至相当高度,如凡·高的《向日葵》突出了色彩的生动感和表现力。凡·高的画完全解放了绘画的整个灵魂,后来现代绘画中整个表现主义绘画流派,直接受到了感召。中国画的色彩在运用上主张“随类赋色”,比如自隋唐迄今,山水画多用石青色填色,所谓“青绿重彩,工细巧想”。这种赋色方法,一般不是为了客观地描绘对象,而主要是为追求画面的艺术效果。
绘画艺术语言中最具辩证关系的是形体,也最具隐喻倾向,因而也是最见功力的部分。在绘画艺术中,形体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形状”与“体量”。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它更主要的是一种关系,是一种寓意,一种倾向。它从宏观上、全局上设置辩证与统一的整体效果,这种效果不仅是外在的、直观的,更主要的是内在的、象征意义上的。构图的目的是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按一定的章法在画面上设置和处理表现对象的位置关系,把各种形象有机合成一个艺术整体。构图不是对客观事物的自然堆砌,而是艺术家自觉地通过运用实践形成的均衡、对比、同一、数比、节奏、韵律等基本规律。这些规律很大程度上来自人们的视觉习惯,比如向心式的构图,常常给人一种凝重、庄重、紧张的感觉;离心式结构则给人一种轻松、奔放、活泼的感觉,因此不同的构图必须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意向和艺术氛围。如果说色彩是“血液”,那么形体构成则是“骨架”。通过线条的“呼吸”,那么一幅完整的画面通过这些绘画语言走向真实。画面整体性的效果最终达到形体的写实性与象征性的融合、静态与动态的融合,达到了艺术家深层次审美取向的追求。
抽象艺术的主要特征范文6
关键词:影视;造型;艺术;审美
一.影视造型艺术
影视造型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随着现代高科技数字化技术制作的应用与发展,这门艺术在艺术领域中独占鳌头。它继承和发展了诸多不同艺术的表现方式,具有塑造不同形象的艺术个性和魅力,是日趋完善的艺术体系。这种艺术体系的形成,在其表现内容上与其他艺术一样,都是把人类的情感世界作为自己的核心对象,再现现实中人的情感及状态,使人们在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情感世界。在表现手法上,它能更有声有色地反映生活、模拟生活、再现生活。其逼真性是人类已有的任何艺术都无法比拟的。这种艺术形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提升了人们的艺术修养,培养了人们的艺术欣赏和鉴赏能力。
二.影视造型艺术的特征
影视造型在制作中有它独特的表现形式,其主要特征为艺术个性与艺术魅力的塑造。影视造型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影视作品中,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使他们具备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魅力,是一个复杂的艺术追求的创作过程。艺术的审美和创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影片《公民凯恩》,是一部跟好莱坞传统表现手法分庭抗礼的具有世界电影里程碑性质的影片。导演奥逊・威尔斯以大师般的从容,从“纯电影”的审美角度把物质与精神、占有与爱情,以及人物之间的冲突转换成影片独特的叙事结构,使复杂的人物性格、复杂的理性结构、真实的凯恩形象、复杂而丰富的电影风格完善而和谐地统一在作品之中。如果没有影视艺术的审美和创作,这种人物造型的魅力所在也就无从谈起,一部优秀的作品永久被埋没亦未可知。
通过影视造型的审美标准来总结创作经验、阐述创作规律、指明美学原则,是影视造型艺术表现与再现的完美结合。创作在前,完整而系统的审美活动在后;但审美决不是简单的“诠释”或“索引”之类的附庸。好的审美论断不仅应该通过对具体的影视艺术作品及其有关现象的分析研究作出客观、科学、公允的评判,而且还要抓住带规律性的东西从一定的理论高度予以概括和总结。
三.影视造型在制作中的表现手段
影视造型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影视化妆师对剧本的理解和所设想的人物造型构思必须和导演的创作意图相吻合,导演是一部影视作品风格样式及整体构思设计的创作者,化妆师在了解了导演对艺术结构、色彩基调、造型风格、音乐构成等设想后,才能展开工作。
电影《郭明义》是一部反映现实题材的人物故事片,作者高满堂把一个活着的雷锋式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那么我们在二度创作时怎样才能给予演员的外形相似呢?扮演郭明义的演员侯勇他本人所具备的是军人气质,那么就存在着一个局限性,在造型时首先从发型和肤色上接近原型,由于我们为演员准备的眼镜不是太新,就是不合适,为了更好地突出郭明义本人的特点,便借用郭明义本人的眼镜给演员戴上,加上演员的精湛表演,人物个性和特点马上出来了。
四.现代影视艺术当中的审美意识
(一)多元化的审美意识
相比一般文学形象的塑造,影视作品所具有的特点更加的独特、复杂,其艺术形式与内涵也更加的丰富。对于现代的影视艺术当中的人物造型审美意识,受到演艺风格越来越深入的影响,也逐渐趋于多元化。
(二)写实造型设计
影视艺术对于人物造型设计手段当中,写实手法是主要的方法之一,写实手法并非以往的将人物角色形象进行还原,更多的是将现代化的审美意识融入到其中,除去特定的造型依据以及历史条件之下,强调风格化、装饰性以及形式感。写实的造型设计注重真实之感,重点在于形似,对角色的外部形式以及内在的情感以及人物形象的深刻度与准确性等,都需要通过现代化的艺术技巧将其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三)写意造型设计
将传统的中国美学精神融合到影视作品当中,并且赋予作品独特的东方艺术韵味和强烈的审美内涵,使现代的影视作品具有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人物造型的设计之初,通过“以形写神”的来刻画人物,运用独特的民族风格的符号化艺术语言,着重对角色的神韵、意态进行描绘,从而达到“情境交融、意与境浑”的地步。人物造型的写意性与影视空间的真实性,是现代影像的一大主流,虚实相生的影像风格既符合了现代大众审美情趣又为现代电影作品的风格多样化增添精妙之笔。当人物造型具备符号价值的时候,则可以通过抽象、比拟、象征的手法让形象更具诗意化,而侧重于人物的形式与内在美的刻画。影视造型作为艺术审美的物化形态,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变化的审美课题。影视造型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影视作品局部的感受上,必须对大量的创作心理现象和影视观众群体的心理反应作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