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木工程专业的未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木工程专业的未来范文1
关键词:地方高校 土木工程 实践能力
1.引言
随着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土木工程专业口径的拓宽,高等工程教育在继续强调理论基础的同时,也越来越把工程实践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1]。而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来说,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更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起到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土木工程专业涵盖房屋建筑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等多个专业方向,在这多个专业方向的教育中,实践相教学环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占的比重约达25%左右[2]。
在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着观念陈旧,重课堂、轻实践的现象;制度上仍沿用认识、生产和毕业实习三段制,实践教学活动与课堂的融合性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实践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4]。从近几年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也可看出,受聘于设计单位的越来越少,而受聘于施工企业的却在逐年增加。这说明地方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大多分布在生产和管理一线。此外用人单位一般均要求新进人员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够很快上岗工作,而刚毕业的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往往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5]。如何加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是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2.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随着我国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兴起,需要大量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近几年就业情况良好,造成了很多高校盲目扩招,由此带来了诸如由于教学资源有限,造成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实践能力差,不能胜任相关工作等问题。实践教学的缺位,其主要原因如下:1)学生人数多,实验设备少,实践场所容量小;2)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校外实践难度大;3)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4)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上述的问题的存在,使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大打折扣,为了克服传统实践教学体系的弊端,根据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新的实践教学的研究十分必要。
3.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实力、办学质量等方面远不能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院校相比,因此,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要面向施工生产一线,为本地区工程施工企业培养应用型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3.1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能施工,会设计,懂管理。
从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就业趋势来看,大多数学生到施工企业就业,因此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需强调施工能力,将施工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工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概念和工程能力,这些也是一名合格施工工程师所必需的。其次,考虑未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未来的毕业生有可能从事中小型结构设计工作。因此,本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从事常见结构形式的设计能力,“会设计”不强调建筑设计,而强调结构设计,不强调结构计算的难度、结构形式的新颖,而应强调设计过程的完整性、设计深度是否能达到“施工图深度”。
根据毕业生跟踪反馈,几年后,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本地区建筑业担任了建设主管部门的领导、施工企业的经理、项目经理、施工工长等领导职务。考虑本专业毕业生的任职和发展后劲,懂管理也应作为培养目标之一。
3.2踏实敬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
踏实敬业向来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必备的优良品质,毕业生只有安心施工一线,虚心好学,吃苦耐劳,才能在建筑工程业有所建树。在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中,不能丢掉这一优良传统,不能因为所培养人才的知识技术层次提高了,而放松思想道德的培养,忽视实践教学环节。不要盲目与科研型、教学科研型院校相比,注重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才是人才培养规格的正确定位,也是今后一定时期生存和发展的出路。
4.提高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对策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造就服务于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师和管理人才,即具有基础知识扎实、适应面较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宽口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相对应地,就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与作用,从实践教学改革入手,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使学生完成学业后,能够较快地从事土木工程领域中的设计,尤其是施工、管理等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这也正是以学生为根本的最好体现。
加强校企合作,与用人单位的洽谈并与他们进行多方面合作,建立了一批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基地,充分利用这些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场地。
让学生参与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使之对施工的全过程有全面的认识和体验。在施工现场,给学生布置内容和任务,要求学生定期完成实习和研究报告。所有这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及早期的工作适应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的工程适应能力增强。
5.结语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是高等院校面临的一项具体而复杂的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必然遇到诸多的困难,特别是实习需求不断扩张而实习资源相对短缺的困难。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多管齐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黄丽婷,熊世树,李黎.土木工程结构实验室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4(6):44-47.
[2]闻亮.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4):46.
[3]胡秀兰,祝明桥,刘锡军,等.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1):90-93.
土木工程专业的未来范文2
关键词: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K82 文献标识码:A
1 土木工程发展的重要意义
土木工程建设在和自然斗争中不断地前进和发展。城市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各种桥梁、水利工程、四通八达的公路贯穿各个省市。土木工程是保证人类居住和交通的支柱产业,完善土木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统一协调发展,成为目前土木工程的关注热点。人类为了争取生存,为了争取舒适的生存环境,预计土木工程必将有重大的发展。
2 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
了解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对其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章节在经过笔者多年来的施工经验中得出些结论,并形成了文字,具体如下。
2.1 土木工程理论的发展
土木工程的发展包括两个部分,即土木工程理论和土木工程设计,理论是基础、设计是理论的体现,只有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让土木工程设计得到最大的进步。土木工程理论包括力学、统计学、计算机等学科,需要对每个学科综合加固,切实保证理论基础的可靠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给土木工程带来了极大的飞跃,针对建筑、道路、铁路、桥梁、隧道等专业开发了相应的计算软件,这给土木工程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突破。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土木工程发展的信息交流得到了很好的进步,对于国家各个建设项目、甚至国际项目的优势理论都可以与同行进行交流学习。
2.2 土木工程设计的发展
土木工程设计和规划改变了凭借经验设计的惯例,趋利避害地全面考虑土木工程的安全、环境、经济等所有因素。随着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施工方法的出现,人类更有可能从事更大规模的土木工程修建,高层建筑不仅在数量上越来越多,超高层、超大跨桥梁和大跨结构等大型复杂结构的兴建,结构设计呈现更长、更高、更柔的发展趋势。土木工程设计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的,随着对土建项目要求的增长,土木工程设计也更加向更复杂的方向发展,只有把握好新技术、新优势才能把土木工程设计想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目前,土木工程设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形式、受力等方面取得了进步。
2.3 土木工程施工的发展
土木工程施工的发展体现在施工材料、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三个方面。施工材料出现了复合材料高强钢材等全新建筑材料,如碳纤维、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双层中空玻璃、镁合金、镀膜玻璃、铝合金、各种节能混凝土等,新型材料在工业和民用建筑中得到广泛使用,为复杂大型土木工程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工程实施的设备、工具不断地向自动化、机械化、科学化发展,使得大规模复杂的土木工程不断发展并得以实现,推进了土木工程的科学快速发展。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主要施工方法有明挖法、暗挖法、盖挖法、盾构法、沉管法、冻结法及注浆法等,也为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之,我国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未来土木工程不仅要加强新型结构型式、新型建筑材料、新的技术手段的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更要加强土木工程理论和技术的融合与渗透,实现土木工程的更大突破。
3 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
前文根据笔者的实际经验,已经阐述了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经过论证得出,土木工程理论的发展,土木工程设计的发展及土木工程施工的发展三者是息息相关的,互补关系,在具体施工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不断得到施工人员的喜爱。
3.1 向信息化趋势发展
加快信息化建设并带动工业化,这是我们的国家提出的新时代的奋斗目标。信息化建设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进行改造。通过信息化建设,使传统控制方式下一些较难实现的高难度项目成为可能,信息化技术将全面革新设计技术和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界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的网络通信技术为背景的技术服务系统,工程设计的传统过渡到基于网络的并行设计和协同控制,解决这一复杂设计系统的管理与协调需要协同技术。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为只能建筑的兴起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对信息资源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使人们获得投资合理,都将被纳入计算机辅助施工技术系统之中。
3.2向虚拟现实技术发展
沟通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土木工程提供了一种新观点和方法,结合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综合。虚拟技术是一种新的人机交互技术,让人仿佛置身在现实世界中,一方面,将广泛应用于工程项目招标投标、施工过程和方法可以很好的进行清算,其计算在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仿真、复杂的计算过程更有其独特的优势。但环境模拟技术及相应的实验设备是目前瓶颈耐久性土木工程研究。通过实现虚拟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最可能的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种方法受到信息接收者经验的限制,使得使用这种方法交流起来比较困难。虚拟技术是一种新的人机交互技术,可以将施工过程和方法很好的变现出来,通过虚拟技术的实现来解决这些问题是未来最可能的发展方向之一。
3.3 向超大型土木工程方向发展
在21世纪,随着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出现,新的施工方法将更大规模土木工程建设、实现新突破。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生产优质水泥、纤维和玻璃纤维混凝土和聚合物浸渍混凝土混凝土发达,带来了土木工程结构,新开发的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等。碳纤维的应用研究,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另一个重大突破。如何合理使用高强度钢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和其他高性能混凝土复合材料也将朝着轻、强、良好的韧性和使用性能方面的开发,既从数量的高层建筑钢结构和用法的高性能材料需要进一步增加。
3.4 向地下、太空、沙漠、海洋空间发展
空间资源越来越紧张,开发地下、太空、沙漠和海洋空间是解决当前空间和土地资源紧张的一个有效途径。为了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地下空间开发逐步向深层发展,在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应用将加强。美籍华裔林铜柱博士就提出在月球上利用它上面的岩石生产水泥并预制混凝土构件来组装太空试验站,这也表明土木工程的活动将有可能向太空发展。世界未来学会对下世纪初设想将西亚和非洲的沙漠改造成绿洲,研究开发使用沙漠地区太阳淡化海水的经济上是可行的方案。许多国家将建筑空间向海洋拓宽,船上设有小型喷气式飞机的跑道、医院、旅馆、超市、饭店、理发店和娱乐场等。
结语
综上所对土木工程发展的重要意义,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所述,土木工程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影响我国基本建设的行业,高新技术对土木工程这一传统专业的改造及影响。因而我们对土木工程的研究和实践也更加重视。
笔者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土木工程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影响我国基本建设的行业,高新技术对土木工程这一传统专业的改造及影响。如何顺应这一科技革命与创新的潮流,并研发新工艺、新技术、新型材料是未来土木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未来土木工程不仅要加强新型结构型式、新型建筑材料、新的技术手段的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更要加强土木工程理论和技术的融合与渗透,实现土木工程的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1]任秋荣,叶龙,李向召.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及趋势[J].制造业自动化,2011(12):150-152.
[2]李青柱.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浅析[J].民营科技,2012(06):181.
[3]薛扬欣.土木工程发展现状与趋势探讨[J].山西建筑,2012(27):277-278.
[4]祝彩霞,刘慧.浅析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15):164.
[5]华力军.土木工程发展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2):236.
[6]江见鲸,江波.土木工程发展展望[A].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庆贺刘锡良教授执教五十周年暨第一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1(04).
[7]赵永旗,王婷灏.土木工程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J].科技致富向导,2011(26).
土木工程专业的未来范文3
[关键词] 土木工程;能效教学;工程环境;工程实践能力
我国土木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仍然沿承着传统的教育模式,过分强调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形成了一套思路过窄、知识面过专、理论知识过深的专业课程体系,“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强化理论教育,使学生具备就业前必须掌握的知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土木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在土木工程领域生产第一线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可见,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衡量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对以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教学密切相关,但是,由于受‘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影响,对实验、实习等环节重视不够,缺乏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太细或教学内容上过度重复,实践教学的方法落后或途径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适应现代化土木工程建设的“综合型、技术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力求培养少部分“创造型”或“科研型”高级专门人才[2]是构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需要的综合性专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整理出合理的教学模式
要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能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还能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目前的高等工程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计算能力或扎实的理论基础,即按照‘强化实践、突出实训、力求实效”的原则设置工程实验、系列实习、课内实践、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土木工程专业的系列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为了避免由于三阶段实习相对独立而造成实习内容交叉重复、缺少衔接连贯,将三阶段实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使其环环相扣、互相衔接,
二、优化教学内容、复杂的条理化、繁杂的系统化
教学内容的安排是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应充分体现“大土木”工程要求的宽基础、能力强的思想。首先,要更新与优化教学内容,使之紧密联系实际,紧跟社会发展,突出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与新结构的介绍和运用;其次,要处理好相关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探讨与界定各门课程的内涵与外延,避免授课内容断线或重复,把握好专业知识的扩展与衔接。尤其是要强化对学生进行完整的工程训练,给学生一个清晰完整的知识脉络。为了培养学生的整体工程意识,教学内容必须统筹安排,建筑、结构和施工设计都使用一个题目,前一阶段的设计作为后续阶段设计的条件,不同阶段的设计内容承上启下、前后兼顾,将框架结构房屋的知识装配成了一个整体工程,达到工程训练的完整性、连续性与系统性。
三、提高教学要求、改进环境和教学方法
环境是无声而又时时显效的特殊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2]。环境对工程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建设工程环境就是建设一个接近于实际的工程环境,让学生处于一个良好的工程环境和氛围中学习,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工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同时,这一环境使学生提前熟悉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场所和工作环境,提升未来执业的信心。
(一)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群的建设
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是学生接触工程环境的第一关,而加强实验室建设是实验教学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几年来,通过加大投入、更新设备、改善条件、加强管理、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建成了设备先进、条件优良的,由材料力学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道桥实验室、结构实验室组成的系列实验室,为教师和学生进行科研、教学、为企业服务提供了便利条件与可靠保证。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从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两方面人手。在‘优势互补、加强合作”的原则基础上,与多家生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了稳定而长久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到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中锻炼工程技能创造了条件,也为企业解决了施工旺季人手短缺的问题。但是,由于土木工程的特点和东北地区季节的限制,加之实习人员、车辆、实习现场、经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完全实现现场教学。因此,还必须建设稳定的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有施工工艺操作实践教学基地、土木工程技术资料样本室、土木工程材料样品室、土木工程模型室等。
由于每幢建筑建造的年代、功能、层数、结构形式、构造做法、施工技术各不相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这种工程展示具体直观,方便教师进行现场教学和学生就近参观学习。学生在与之朝夕相见的“活生生”的案例前学习,必然理解得透彻、记得牢、印象深。
此外,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作业形式也应该进行改进,多增加一些实际的工程实例专项工程设计、计算,让学生提早熟悉实际工作内容,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进一步了解,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这种作业形式学生可以分组完成,增强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土木工程专业的未来范文4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现状;发展
当前,中国正在从事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宏大的基础建设过程中,如何调整土木工程建设的脚步,使得土木工程建设出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成为了建筑行业发展的重点内容。本文分析了我国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对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力求通过理论研究实现土木工程建设的长远发展。
1 土木工程发展现状
1.1 环境保护问题
土木工程建设的发展需要有环境工作做为支持,只有在可持续性发展的环境支持下,土木工程建设才是成功的。目前,土木工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资源开发严重而导致的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绿地减少、水污染严重、工程噪音严重等。这些问题都属于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一方面加大土木工程建设的力度,另一方又保持自然环境的稳定是当前土木工程发展的关键问题。1
1.2 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
土木工程材料主要包括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功能分类以建筑功能材料、墙体材料、建筑结构材料三类为主。在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这些建筑工程材料的作用十分重要,为了适应建筑需要,工程材料也在不断的变革发展。例如:采用高强度钢材的钢柱,在整体稳定方面,极限应力δu与屈服强度fy的比值δu/fy(即整体稳定系数φ),要比普通强度钢材钢柱高很多。同时能够减小构件尺寸和结构重量,相应地减少焊接工作量和焊接材料用量,减少各种涂层(防锈、防火等)的用量及其施工工作量,使得运输安装更加容易。
1.3 新资源利用
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这种垃圾的再次利用率较低,往往只能进行掩埋、取暖和铺路,而且利用率有限,使得土木工程建设成为当前最大资源利用的消耗项目。受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影响,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能源问题属于新的发展研究方向,对于土木工程建设来讲为了利用新资源必须要对建设用料进行可重复利用的开拓,保证对建筑垃圾的控制和再利用就是对资源的节约。
2 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前景
2.1 高新技术下的可持续性发展
土木工程为了进入可持续性发展的空间必须要依靠高新技术,进行土木建筑结构的健康监测,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这里所指的健康检测主要是指利用现场的无损传感技术和结构系统的特性分析包括结构的响应,以达到检测结构损伤或退化的一些变化。理想的健康监测与损伤检测方法应能在结构损伤出现的较早时期发现损伤,在传感器精度允许的情况下确定损伤的位置,估计损伤的程度,并预测出结构的未来稳定性。这种高新技术为土木工程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远景,例如:红外热像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无损检测技术,具有非接触、大面积、响应快、测试精度高等优点,目前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最初的建筑物外墙的检测,到建筑节能,从路面混凝土工程、受损混凝土检测到加固工程中,都有应用。红外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目前可以认为是在土木工程领域最有前景的无损检测技术。
2.2 资源再利用下的可持续性发展
土木工程活动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生态环境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工程材料的生产与使用、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建成后的使用及报废后的拆除等过程均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不断产生废弃物,这些问题都将对生态环境产生极大影响。为了实现土木工程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要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一方面减少垃圾维护,另一方面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建设更为理想的低碳土木建设。各种工业废渣与副产物、建筑垃圾等在水泥、混凝土、墙体材料、陶瓷、砖瓦等产业中的无害化、资源化再利用技术的发展,显着提升建材行业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比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建筑绿化,在夏季有效降低灰砖墙表面温度,从而减少空调的使用量;可以使用节能保温型的多孔砖或复合墙体作为墙体材料,达到冬季保温隔热的作用;还可以太阳能、地下热能等新能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用量的减少。在这方面我国的建筑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南方科技大学在建设中将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转化为多种绿色再生建材产品取得成功,这也是国内首例建筑垃圾处理制造绿色建材再利用项目。经测算,南方科大建筑废弃物采用现场处理的方法,可节约土地资源约6公顷,按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转化率90%计算,减少天然砂石原料消耗60万立方米。从这些方面研究来看,土木工程的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指日可待。2
2.3 人力资源下的可持续性发展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没有一流的人才不可能取得一流的成果。建材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高层次专业人才。重视人才才能开阔视野形成全面的土木建筑工程开发和可持续性发展探索。对于土木工程建筑的人才来讲除了要具备专业建筑知识之外,还必须是综合性的建筑设计施工人才。具体来讲,土木建筑人才应该包括这样几方面的综合才能:(1)专业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工程学的相关知识、建筑工具表达知识、社会科学类经济和自然界可持续发展管理的相关知识。(2)管理交流能力。对土木建筑而言必须要考虑到其与土木建设有关系的相关知识内容,例如:对建筑行业内的法律有一定了解,对环境、交通等知识有所涉猎,同时要有合作交流的能力,能够对本专业的管理知识与一定的掌握。(3)科学技术的研究能力。科学技术的研究能力主要包括本专业的研究能力和非专业的研究能力。首先要对本专业的工程前沿科学有探索精神,能够利用多种方法进行前沿知识的探索,形成自主学习能力,调整土木工程建设发展的技术规划和发展要求。(4)工程实践能力。土木工程建设属于实践工作内容,综合性人才必须要对土木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等问题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在国内外的竞争过程中依靠技术力量获得成功。(5)人文素质。综合能力需要有人文素养做指导,要认清土木工程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有科学的认识,善用调整发展眼光,具备科学探索和开拓精神,并具有集体合作能力。
2.4 生态建材下的可持续性发展
建筑材料作为能耗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工业产业,在改善人居住环境的同时,对人类的环境污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如何减轻建筑材料的环境负荷,实现建筑材料的生态化,是建筑材料可持续发展的中长期目标。生态建材的引入使得建筑材料生态化发展成为可能,同时又满足了基础建设发展的需要,满足了建筑市场对资源消耗的需求。生态建筑材料的主要功能就是能够节约资源和能源;其次是减少环境污染,避免温室效应与臭氧层的破坏;第三是容易回收和循环利用。例如:抗菌建材、空气净化建材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粉尘污染,矿渣岩石的放射性污染、化学建材的化学污染。水泥和墙体材料等土木建筑材料工业向生态环保型产业转型发展将重塑建材产业的社会形象,提升土木工程建设在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定位。
综上所述,要实现我国土木工程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要重视高新技术、生态建材的应用,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全面实现举世瞩目的中国土木工程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专业的未来范文5
关键词:民办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Abstract: the talent cultivation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private university civil engineering appli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a groundbreaking work and exploration work.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the article take the social demand as the guidance, the private college stud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education model of civil engineering is discussed, and puts forward the train of high quality application oriented talents of civil engineering proposal.
Key words: Private College Talents Majoring in Civil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 S9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作为传统的工程类专业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备受重视。到目前为止,我国开设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院校大约已有200多所。其中相当一部分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经过长期发展已经拥有了雄厚的实力,有很好的办学条件和丰富的办学经验。而民办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创建较晚,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办学条件和办学经验相对较弱,面对众多高校的激烈竞争,如果一味仿效,走别人的老路,无疑是没有出路的。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结合我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成为我们当前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学生特点确定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为国家输送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为切实做好人才培养工作,首先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即所要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反映教育方向和教育思想,并指导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时也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慎之又慎。社会需求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依据。因此,应在充分了解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社会 (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求情况和毕业生的基本走向的基础上,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及生源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培养目标。据统计,我国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从事科研、教学的科学研究型人才在地方高校毕业生中所占比例很少,仅是 5%左右。也就是说,未来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将成为市场需求的主流。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院应立足自身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竭力打造高质量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
二、修订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高等院校应与企业、行业保持密切联系, 及时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与结构的需求, 使企业、行业专家指导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一方面, 可以了解科技发展的新情况、新动向; 另一方面, 还可以及时了解行业、企业对毕业生培养质量的满意度及用人单位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 以便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可以将企业、行业专家及行政领导请进校内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并不断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滚动式修改, 这种开放性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 紧密跟踪市场需求变化, 采纳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合理的意见, 使培养目标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也确保了方案的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1)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作为我们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2)按照研究型、应用型两种类型区分土木工程不同类型的培养方案,同时也要注意和专科层次的建筑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相区别;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切忌把建筑技工的培养模式硬绑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来。应用型人才主要来自教学型大学,毕业生能胜任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3)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四个版块。特别注重专业选修课的设计,扩大专业选修课的选课空间,满足市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选修课的需要。
人才的培养,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国家土木工程资格相对接,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土木工程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
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因此要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首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除了构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核心专业课的三级课程体系外,还应加强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注重不同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以拓宽学生就业适应面。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在一、二年级,以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必修课为主,为专业课的教学奠定基础;在三、四年级,以专业方向课、选修课为主,根据个人爱好、兴趣以及社会需求进行选择,对于专业课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注重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和训练,传授学生一种获取知识、 利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四、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确保教学质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有利措施,营造适宜教师队伍发展的平台。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同时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而我院土木工程专业自创办以来,大多数现任教师主要来源于应届毕业生。这些年青教师的实际经历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对社会、对实践的了解,工程实践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为改善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素质,我系应立足现有教师队伍,有计划地安排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到实践部门挂职锻炼,增强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参加结构师、建造师等资格考试,逐步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另外也可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从一些企业单位、科研部门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能快速胜任教学要求的工程技术人员承担部分课程并指导相关实践活动。这样,一方面为本科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和培养青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为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提供师资队伍保证。
五、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工科学生的实践性环节,特别是现场实习,是学生认识工地、了解施工过程、熟悉施工管理的主要途径。认识实习的目的是增加新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感性认识,使其对本专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中,组织学生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工程技术服务项目,让学生接触到一些新的技术问题,增长学生的知识面。在实习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深入施工现场的条件,让学生真正接触实践,完成实际项目上的工程测量、工程实验等方面的任务。
六、重视人文教育,逐渐培育自己的校园文化
目前,民办高校由于受办学时间短等因素影响,人文教育还很薄弱。很多校园内充满了娱乐精神,大批量的文艺晚会受到广大学生的追捧,但是一些著名学者的学术报告却是门可罗雀。因此民办高校一定要树立实施人文教育的办学理念,把人文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同时必须把思想、道德、伦理与具体的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结语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民办高校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和探索性的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仅需要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还要积极面向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性教学较好地统一起来,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晓.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2 0 0 6 ( 5 ):2 3—2 4.
土木工程专业的未来范文6
关键词: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贾艳东(1969-),男,满族,辽宁凌海人,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杨华(1966-),女,满族,辽宁锦州人,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辽宁 锦州 1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27;批准号:辽教发[2012]130号)、辽宁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实验教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74;批准号:辽教发[2009]141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017-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土木建筑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必须研究、实践行业内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培养体系和检验培养体系实施的效果。为此探索适合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学生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与发展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土木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及实施的现状
1.理论教学
多年来,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论教学内容变化不大,知识体系相当稳定。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又编写并实施了《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从而使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更加明确。教学方法与手段除了增加多媒体技术之外,理论教学过程与工程师培养尚存差距。同时,不管是什么层次、什么类型的学校,都不愿、也不太敢打破原有的理论教学体系,具有个性的理论教学严重缺乏。[1]
2.实践教学
(1)实验。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多数按课程的教学进程随课安排,各课程实验之间互不联系,实验目的也仅仅为了理解、掌握知识,了解材料性能,实验内容简单、不全面,学生对实验在工作中的用途缺乏系统了解,完成实验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要求和取得好成绩。实验学时少,致使实验教学项目明显少于实际工程的实验项目。实验报告缺少与工程试验的联系,使得学生的认知标准与实际应用有差距。[2]这种教育形式不利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
(2)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多年来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均为虚拟题目或模仿实际工程。课程设计题目单一,设计步骤程式化程度高,致使一些非专业人员认为学生的设计雷同,学生抄袭更方便。涉及课程设计指导的图书也雷同的多,致使学生的课程设计方案单调,变化少,不利于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工程师培养形成了差距。多数毕业设计的题目尚可,但由于是模拟实际工程设计,学生对设计的质量缺少责任感,使得设计内容与实际工程设计存在差距。这都不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
(3)实习。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实习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实习经费20年未变,不利于实习的安排;二是工程现场存在危险,发生事故后施工方责任巨大,使其不愿意接受学生到现场实习;三是行业单位未形成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意识,也没有行业单位必须配合学校完成学生实践培养的机制。以上总总,导致学生对实际工程的组织设计缺少直接接触,对施工技术的认识不够深入,实习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施
1.制订符合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体系
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体系应以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规范为依据,保留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养需要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4,5]在原培养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行业不同单位的工作性质和学生兴趣及未来计划的发展去向增加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相适应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特色培养。增加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方案见表1。
2.培养体系的实施
(1)选择纳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无论什么性质的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不是针对所有学生。对于辽宁工业大学,其对象应该是该专业整个学生群体排名在前20%~30%的、学有余力的学生,不打破所选学生的原所在班型,这样可以通过纳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学生,使更多学生受益。学生的选择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确定学生后,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生完成培养计划的情况要建立淘汰机制,淘汰比例一学年可以为5%~10%,也可以根据其他未纳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生的学习情况,一学年补充所选学生数的5%~10%,这样有利于督促学生的学习和指导教师的指导。
(2)选择参与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的行业单位及行业单位的指导教师。这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关键。目前我国的行业单位未建立起与学校一起培养学生的意识,国家也没有对行业单位参与高校学生培养作出相关规定,因此应首先选择对卓越工程师计划感兴趣、有科技创新意识的行业单位。该单位指导教师的选择也应主要考虑相关人员的责任心、技术水平。优先选择有国家注册资格的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指导老师。[6]同时,学校要与行业单位一起建立校外指导教师的考核与付酬机制,国家的相关部门也应参照其他国家的做法制订有关政策促进行业单位主动参与学生工程师能力的培养,保证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顺利进行。
(3)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培训。根据目前的高校运行机制,教师的理论与研究能力相对强一些,但实践能力相对不足,因此,校内指导教师应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比如辽宁工业大学目前安排有教师专业技能竞赛、选择教师到企业锻炼等。校外指导教师业务能力较强,但多数由于忙于业务,缺少进一步学习、领悟基本理论的时间,因此可以利用高校的图书馆、教师、实验室等资源加强校外指导教师基础知识的提升,使其更具理论底蕴和创新意识。
(4)增加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执行力度。增加的理论教学的内容可以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增加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利用周六、周日以及假期多数行业单位不休息的时间安排实践教学。增加的实践教学要能与实际工程相结合,要切实参与实际工程,可以与实际工程同步。比如去向为设计单位的学生要在设计单位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该单位正在设计的工程项目的全部或部分设计任务;去向为监理单位的学生要在监理单位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该单位监理工程相关规划的制订及参与相关监理工作;去向为施工单位的学生要在施工单位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该单位施工工程相关施工组织设计的制订及参与相关施工技术工作,也可以参与企业相关工程的技术创新。增加的试验环节要与工程试验和创新试验相结合。2009年开始,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结合省教改项目对土木工程专业实验进行了工程化改革,利用开放实验、创新实验使学生进一步接触、认识工程试验和科研试验的内容与技术,培养学生工程试验与创新的技能,为卓越工程师培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了保证执行效果,增加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成必须要有行业单位指导老师的参与(见表1)。毕业设计虽然不是新增加的教学环节,但其指导应与其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执行一样,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外指导老师的作用,才可以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5)建立对纳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生的考核机制。对学生的考核是保证学生培养效果的基本机制。要根据相应的方向、培养项目考核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效果。考核结果也是学生淘汰的依据。
(6)培养体系调整。经过2~3年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实施摸索,根据对学生培养效果的评价,需要不断调整培养体系中内容设置、执行方式的不合理之处,使培养方案更优化。
三、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除了满足本科培养要求之外,必须按照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以及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培养。培养层次应主要为本科――“工程学士”,其次为少量的工程硕士。特别要注重工程能力的培养。因此,建立与实际工程紧密联系的培养体系并能严格执行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金陵,梁桥.教学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初探[J].中国建设教育,2010,6(11-12):35-39.
[2]贾艳东,刘红艳,毕重.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实验教学体系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0,(5):9-12.
[3]董倩,刘东燕,黄林青.卓越土木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2,(1):77-80.
[4]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陈长冰,胡晓军,夏勇,等.卓越工程师计划中核心能力的培养探讨――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