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投资结构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优化投资结构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优化投资结构的方法

优化投资结构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预定利率 市场化 寿险业

一、引言

中国寿险行业长达13年的2.5%预定利率天花板松动迹象再现。在2013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保监会表示,将有序推进寿险产品定价机制改革。近日,保监会又进行了小范围征求意见,预定利率改革重点将先从放开产品定价利率入手,先开展普通型人身保险和项目挂钩保险产品的费率政策改革试点,再配合税收递延养老保险等项目开展区域性试点,然后适时开展公司层面试点,最后实现费率管制的全面放开。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同业公平竞争,提高市场服务效率,但由于寿险对利率的敏感性, 所以,最终会影响到寿险业产品偿付能力的定价, 这对保险业务结构调整和资产负债结构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预定利率市场化进程

回顾我国寿险业的发展,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1997年之前的寿险公司自己决定寿险产品预定利率阶段。(2)相关部门下发了有关寿险业预定利率上下限的规定,1999年6月保监会下发《关于调整寿险保单预定利率的紧急通知》,该通知规定“将寿险保单的预定利率调整为不超过年复利2.5%,并不得附加利差返还条款……各公司必将本通知与1999年6月10内传达到分支机构”。(3)2007年初,对预定利率的管制出现了松动。2008年保监会在不同领域连续的试点措施,表明监管部门对寿险预定利率市场化的积极态度。2010年7月保监会了《关于人身保险预定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规定传统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可由寿险公司根据审慎原则自行决定。在2013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保监会表示,将有序推进寿险产品定价机制改革。中国寿险行业长达13年的2.5%预定利率天花板松动迹象再现。

三、预定利率市场化对寿险业的影响

预定利率市场化对寿险业有何影响?我们先看看支撑寿险业发展的寿险产品,无论是定额保险还是不定额保险产品的定价,利率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因为产品定价时所用利率是一种假设性利率,加上寿险产品长期性的特点,这种利率在未来必定会受到市场利率波动的影响。预定利率市场化主要是通过影响传统寿险产品进而影响整个寿险业。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加剧寿险业竞争预定利率市场化后

传统寿险产品可以不受原有设定利率限制,各寿险公司可利用这个机会开发出新的、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发挥其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预定利率市场化后可能会出现因为寿险产品预定利率的上调,因为出现利差损,导致一些公司出现集中退保的情况,同时,大量退保的累计必将转化为对新的寿险产品的需求,为了抢夺客户资源,寿险行业各寿险公司竞争情况也将越发激烈。

(二)对寿险公司经营风险的影响

1.加大寿险公司定价风险接前文所述,我国寿险公司以往对预定利率都是被动地接受,这就直接导致了这些公司对传统寿险产品预定利率的制定缺乏相关经验。预定利率市场化将会加大我国寿险公司的定价风险:随着寿险产品预定利率市场化,寿险公司需要根据市场利率随经济周期的波动不断调整新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因为相关定价经验的缺乏可能导致开发的新的寿险产品设定的预定利率缺乏科学依据,这样可能影响到寿险公司对未来责任的保险基金的提取,最终影响到公司的持续经营。

2.可能会在一定程度增大寿险公司利差损风险因为寿险产品的长期性的特点,在未来一定时期里预定利率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市场利率波动的影响,出现与投资收益不匹配的情况。寿险公司在预定利率市场化后会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动调整相关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这样就必然会导致寿险公司利差损风险的加大,同时,因为历史高利率保单还没有完全消化,监管层会加大对预定利率管控放松后市场变化情况的关注和监控,若出现问题将会采取相关措施。

(三)短期影响不大

长期可能有重大影响预定利率市场化并不会影响以前形成的高利率保单,主要是对未来的保单现金流产生影响,会随着保险公司业务范围的扩张使传统寿险的成本上涨。因而短期内对保险公司的冲击较小,而从长期来说,可能会对保险公司的产品结构和新业务的利润有重大影响。

三、基于预定利率市场化对寿险公司的相关建议

(一)加快寿险产品创新预定利率市场化后,创新将是寿险产品能否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寿险公司应该联系当前的经济环境开发有差异性的产品。

(二)加强风险管理、优化投资结构预定利率市场化以后寿险公司应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积极引入国外先进的定价模型和方式,积极优化投资结构

加强风险管控能让寿险公司的投资结构方面在大致上趋于负债结构,这样有利于保障其偿付要求。优化投资结构即是对投资资金的合理划分和组合,这样有利于应对预定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我国寿险公司应该将投资业务多元化,增加资金运用方式,进行有效投资组合,实现利润最大化。

(三)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通常运用的方法是免疫法和现金流量的匹配

其中,免疫法是将资产和负债的利率敏感度相匹配,防止利率变动产生损失,这种方法灵活、富有弹性;现金流量的匹配强调资产和负债现金流量的完全匹配,降低全部或者部分资产所面临的利率风险,负债期限本身的不确定性是这种方法的最大障碍。各寿险公司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合适的资产负债管理方式加强公司资产负债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曹贵仁.利率市场化对中资保险公司的影响[J].保险研究,2002(04).

[2]邓西贝,李蔚真.寿险预定利率市场化分析与建议[J].中国保险,2010(04).

优化投资结构的方法范文2

通过对新疆2008―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基本情况分析,指出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提出优化新疆投资结构的建议。

关键词: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036-03

1 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基本情况

1.1 投资总量的增长变化

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断增加,投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2012年,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58.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1%。全社会投资占GDP的比重高达83.1%,比2008年高出近28个百分点,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100%。五年间,全省全社会累计投资19651.38亿元,年均增长28.7%,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占全国全社会投资总量的比重为1.44%。平均增速高于东部地区8个百分点,低于中部地区0.5个百分点,高于西部地区0.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新疆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一匹快马”,如图1所示。

1.2 投资结构变化

(1)主体结构。

投资的主体结构是指在不同的投资行为主体之间进行分配后所形成的数量和比例关系,它反映着一定时期内不同投资主体在社会投资中所处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哪一类投资主体在社会投资中所占的比例最大,那么该投资主体在社会投资中就起主导作用。通过分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由哪一类投资主体起主导作用,投资主体在社会发展到什么时候应该转换将影响到投资结构的优化方向。下表是新疆2008-2012年按投资主体划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

(2)供给结构。

资金、技术、劳动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这三个方面的供给状况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投资效益,进而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的素质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素质的劳动力所占的比例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技术水平较高。因资金问题对供给结构影响最大,为此,以下仅从资金方面分析固定资产投资的供给结构。

资金供给和资金来源实质上反映的是同一个问题,即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进行投资时资金从哪里来,或者说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来筹集投资所需要的资金。

近五来,新疆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保持大幅增长,但在资金来源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从2008年14%下降到2012年的12%。国内贷款保持在13%。债券投资和利用外资所占比重一直较小且变化幅度不大。自筹资金增长最快,2012年自筹资金占到了60%,而其他资金的变化不大。可见新疆资金来源以自筹资金为主,而利用外资的比重仅高于债券投资,且增速最为缓慢。由此可见,新疆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吸引外资,协调各类资金,加快发展。

(3)产业投资结构。

投资的产业结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一、二、三产业之间进行分配后形成的数量和比例关系,它反映了社会投资的最终使用方向,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投资在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分布是否合理,演化的趋势如何。从全国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变动趋势与世界各国产业发展的基本变动规律是一致的,即第一产业所占比例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基本保持不变,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产业高度化增强。本文三次产业是遵循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标准,即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图2中反映了新疆2008-2012年三次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及分行业总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从图中三次产业投资总量上看,2008-2012年,第一产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比较小在1%-6%之间,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在较高的增长比例在40%-52%之间,第三产业占33%-46%之间。从三次产业增长速度上来看第三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高于第一二产业。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新疆投资结构逐年改善,但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 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基本评价

2.1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

近5年,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为28.7%,全国为24.66%,西部为28.26%。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最好的年份为2012年,增速为35.1%,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5838亿元。5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77倍,从2008年的2260亿元到2012年的6258.38亿元。

2.2 优势产业投资拉动作用强劲

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系列举措影响下,全区工业投资力度明显加大,工业投资从2008年的1142.87亿元增加到2012年2988.10亿元。2012年同比增长330%,比上年同期回落12.2个百分点,占城镇投资的534%。尽管工业投资增速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但其比重大,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仍达到51.2%,拉动全区投资增长17.9个百分点。制造业完成投资1517.83亿元,增长41.0%,占城镇投资的27.1%,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总额的50.8%,提高2.9个百分点。在制造业31个大类行业中,有15个行业增速超过50%,其中:装备制造类行业完成投资129.22亿元,连续两年保持866%、77.4%的较高增速;食品加工类行业完成投资14505亿元,增长69.7%,增速同比加快46.3个百分点。

2.3 地方项目持续领先增长稳占投资的主导地位

地方项目完成投资从2008年1432.52亿元到2012年亿元。中央投资从2008年的827.45亿元到2012年亿元。

2.4 投资结构更加优化第二产业比重提高

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比从2008年的1∶6.5∶5到2012年的1∶26∶20。

2.5 援疆资金的大量投入社会投资活力释放

新有的政策优势引发了全国对我区的投资关注,民间投资总量进一步扩大、领域进一步拓宽,推进了全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3281.01亿元,增长30.8%;民间投资2268.80亿元,增长43.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43.95亿元,下降24.8%。国有、民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由上年同期的60.5%、38.1%、1.4%调整为58.6%、40.6%、08%,国有经济投资比重下降了1.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比重提高了2.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为47.7%,拉动投资增长16.7个百分点。

3 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

3.1 投资在地区间分布不尽合理

2008-2010年排在前三位的地区为:乌鲁木齐、昌吉、博州。2011-2012年为:乌鲁木齐、昌吉、伊犁州直。这说明了新疆投资南轻北重的格局还未打破。南疆经济发展一直是新疆经济发展的短板,南疆投资增速均低于全疆平均水平。2012年,南疆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45.35亿元,同比增长18%,较全疆平均水平低17个百分点,南疆投资总量不足,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新疆经济的发展,并对全疆投资地区分布产生较大影响。

3.2 资金需求量大与融资渠道不畅的矛盾突出

资金供给渠道不畅一直是制约新疆投资增长。目前展现出“三个加快”现象,一是新开工项目步伐加快。二是资金到位步伐加快。三是对口援疆步伐加快。但较快的投资增长,也使得运行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目前的金融管理体制下,新疆大部分地区被划入金融风险控制区,普遍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支持,而国家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又使部分领域争取银行贷款难度加大。加之目前我区企业融资能力有限,普遍存在贷款难、资金短缺的问题,直接导致新建、技改扩建项目投资建设步伐慢。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的问题仍很突出。同时还存在融资渠道、方式单一的问题。一方面,有些金融机构只承认国家或自治区核准或备案的项目,对地州备案的产业项目不认可,造成中小企业贷款难;另一方面,多数企业的项目融资方式也仅局限于银行贷款,争取融资的方式单一。由此造成建设资金严重短缺,部分政府投资项目推进慢,产业发展受到极大影响。

3.3 “一业独大”的产业格局使得投资调整产业结构的压力大

石油石化行业的投资一直在新疆工业投资中占有很大比例,在国际经济低迷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大环境中,新疆油气开采业和原油加工业持续不振,直接影响到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时,近年来参与新疆资源开发转化的企业,还存在着投产项目多,项目开工率低、开工后建设进度缓慢等问题,对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带来很大影响。

4 新疆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4.1 确保投资规模

确保适度的投资规模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投资率高的地区,其经济增长速度往往较快,投资率低的地区,其增长速度往往较慢。从国际经验来看,我们应该继续保持较高的投资率,以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

(1)用足用活用好中央及全国19省市自治区对口支援新疆的政策。

用好该政策关系到如何争取到更多的投资,包括国家投资、社会投资和外商投资。

(2)广开财路,扩大投资来源。

新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仍将处于经济加速起飞阶段,增长与发展过程中的投资扩张几乎不存在动力抑制,即投资的客观需要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无限制的,关键是把握住投资形成的条件和能力,即对投资来源结构进行分析。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来源更多来源于自筹资金、国内贷款、国家预算内资金和其他资金。在继续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金融行业对投资领域的支持力度,继续大力优化引资环境,确保利用外资继续快速增长。要继续细化各领域、各行业的融资政策,出台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活力,允许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原有垄断行业的建设,促进民间投资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大局。

4.2 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快速稳定增长

投资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基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投资结构的调整,加大新疆的薄弱环节和优势行业的投资力度,以满足这些行业旺盛的投资需求,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

(1)优化投资的产业结构,加大对第一产业的投资力度。

新疆要协调产业结构,必须确定合理的产业投资结构。增加农业投资,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农牧业整体水平,力争将新疆建设成为全国的畜牧产品基地,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开发特色产品,逐步实现农产品优质化,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加大对农业投资,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特色农业。重点强化名、特、优、新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出口,使高效农业、高科技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优化投资的资金来源结构,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保障固定资产投资持续稳健运行。

新疆要协调产业结构,必须优化投资的资金来源结构,新疆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自筹资金而债券投资和外资投资很少,所以新疆应该建立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投资体制,实现投资机构的合理化;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加大金融行业对投资领域的支持力度。调动民间投资的活力使民间投资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大局。要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通过积极落实国家补助投资,努力增加信贷规模,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推进产业援疆等措施方法,优化投资结构。

(3)优化所有制结构。

为加快新疆的发展,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后,国家加大了国有投资的力度,新疆的国有经济投资比重偏大,形成对民间投资的明显挤压,更多地依靠民间投资。因此,采取多种措施鼓励非国有经济扩大投资,是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有效途径,建立公平竞争的融资环境,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比重,促进投资的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华美,阎志军.固定资产投资对江苏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21):210-211.

[2]李会芳.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2,(12):257-259.

优化投资结构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 影响因素 计量检验 政策建议

一、引言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经济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第三产业在促进充分就业、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和国民经济素质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已不容小觑。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周期、经济需求和产业结构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处在经济新常态下的上海市来说,迫切需要通过及时科学的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

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国内学者运用了不同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李江帆教授通过定量和回归分析揭示了第三产业在服务型生产资料、GDP贡献和就业贡献等六个方面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战略作用。贺爱忠认为阻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

从已有文献来看,对于一线城市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就以上海市为例,运用EViews软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探讨研究五个解释变量对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成效的影响程度,并对得到的检验结果进行逐个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上海市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供方向和思路,对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模型构建

1、变量选取与数据收集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产业增值,本文选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作为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成效的衡量指标,用Y表示。同时,基于已有研究和现实情况,选取以下五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一是X1,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比,反映第三产业中人力投入指标。二是X2,上海市新增固定资产,反映资本投入指标。三是X3,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反映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和能力。四是X4,上海市进出口总额,反映上海市经济的开放程度。五是X5,地方财政支出,反映政府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本文的各解释变量选取1985年―2013年的数据作为样本观测值,所采用数据来源于历年《上海统计年鉴》。

2、模型的建立

做相关图分析发现上述五个变量与Y变量大体上呈线性变化趋势。由于对时间序列数据取自然对数后能够消除其异方差性,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因此可构建如下模型:

LnY=C+?琢1lnx1+?琢2lnx2+?琢3lnx3+?琢4lnx4+?琢5lnx5+?着(1)

其中,C为常数项,?琢1―?琢5为待估计系数,?着为残差项。

三、实证检验与结论讨论

1、单位根检验

为排除模型出现伪回归问题的可能性,先对各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根据赤池信息准则将模型留有常数项C,但无时间趋势(T=0),滞后阶数K依据施瓦茨信息标准选择确定。从表1的检验结果来看,6序列的ADF检验值均大于相应临界值,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但对一阶差分序列检验时发现在5%显著性水平下均是平稳的,服从方程式(1),可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

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来确定各序列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表2的结果显示,在5%的置信度下未能拒绝协整个数最多为3的假设,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3个协整方程,有长期的稳定趋势,可进行OLS回归估计。

3、回归分析

对方程式(1)初步回归测算得到了模型1。在此模型中对数似然值为58.86,拟合优度及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均达到0.98以上,说明回归方程整体拟合效果比较好。但注意到lnx2回归系数的符号为负,意味着上海市新增固定资产的增加反而可能会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减少,与实际经验不太相符,需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

经过逐步回归法对模型1修正多重共线性后剔除了变量lnx2和lnx5,得到模型2,并将估计结果在表3中列出。与模型1相比,各变量系数、调整后的拟合度变化不大,且各变量的t统计量更为显著。但D.W统计量为1.07

dl=1.20,显然模型2中的残差项存在正自相关性,这破坏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古典假定,会使模型的统计检验失效,还需进一步优化。

应用广义差分法引入AR(1)和AR(2)作迭代回归,由于自相关修正后回归方程的常数项未通过t检验,将其剔除,这样构造出模型3。可以看到,模型3线性关系较为显著,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大于0.98,且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1%水平上的t检验。进一步检验也可得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综上可知,模型3各项OLS估计结果均满足要求,保留两位小数,回归模型方程为:

LnY=0.43lnX1+0.34lnX3-0.13lnX4+?着

4、结论与讨论

第一,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比、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显著正相关,与实际经验一致,表明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比和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每增加1%,可使上海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提高0.57%和0.96%。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对第三产业发展的贡献最大,意味着稳步增长的人均消费支出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二,上海市新增固定资产和地方财政支出对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没有显著性影响。这一方面可能是产业投资壁垒比较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上海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够协调合理,相关的政策法律和金融环境还不够完善等等。

第三,上海市进出口总额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显著负相关。进出口总额每提高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下降0.13个百分点,这表明上海市第三产业的竞争力不够强劲,出口还是以低技术附加值的一般贸易品、机电产品和传统服务产品为主,而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由于缺乏相应的人才没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反而产生了副作用。

四、政策建议

1、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消费需求

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消费需求扩大的前提,进而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上海市仍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战略,保证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稳步提高,培育消费热点,转变消费结构,扩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消费需求,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增强内需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引擎作用。

2、重视加强人力资本的引进培养

第三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其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从业人才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源,唯有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才能为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为此,上海市要深化改革并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培养创新精神;高薪引进和培养一批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专业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以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增强第三产业竞争力。

3、协调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就业率

目前上海第三产业中吸纳就业的还是以交通运输业、商贸餐饮等传统产业居多,由于传统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和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很有限,因此过度依赖传统第三产业来吸纳就业,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资本深化和经济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就业难问题,也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和服务业水平的上升。因此,应在挖掘传统第三产业就业潜力的同时,发挥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大力发展和扶持技术含量高的现代第三产业如新兴服务业,着力促进第三产业的转型升级,充分释放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潜力,拉动国民经济发展。

4、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提高资本投入效率

在现阶段要想充分提高资本投入效率,发挥资本对第三产业增长的促进作用,必须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要在宏观上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放松资本投入限制,拓宽投资渠道,充分调动民间资本;二是要合理调整行业内部的资金流动状况,鼓励资本向有较好发展潜力、增长速度快的新兴行业流动;三是在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的同时,积极扶持和促进第三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引导优势资本注入。

【参考文献】

[1] 庞皓:计量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优化投资结构的方法范文4

一、企业投融资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企业的融资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为了能够尽量减少企业融资的风险,运用的都是内部性的融资方式,无法给企业引入新的资源,只是循环利用企业的自身资产在原地周转,给企业资金的周转带来一定的阻碍作用。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因为借贷款而带来的利益赔偿问题,但是这样的融资方式对企业规模的扩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企业在实际生产运营中,单纯地依靠内部的单一融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引用内部融资的过程中,会导致企业在新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因为资金欠缺对企业造成经济危机,甚至严重的会造成企业破产的后果。而外部融资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受到外界的干扰因素较多,归根到底就是外部融资的条件要求较高。通过对我国在工商局已注册的企业进行研究发现,屹立在该行业的企业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其所拥有的特征就是规模小、抵抗经济危机能力较差等,银行通过对其特性的分析,无法较好地对其提供贷款资金,进而减少了外部融资的方式。例如,某产品企业向银行贷款200万用以购买生产需要的材料,但因为企业的自身特性,再加上其成立时间短、知名度不高,以及其财务账上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5%,同时该企业的资金流动率与速冻率也相对较低,进而致使银行无法为该企业提供贷款资金,因此企业的借贷款失败。此外,银行对于借贷企业的要求也较高,对借贷审核的程序也进行严格的管控。例如,企业进行借贷时,银行会对该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评估,但是银行所运用的评估形势较为硬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向银行贷款的进度,进一步堵塞了企业引入外部资金的形式。

(二)企业的投资结构不合理

投资结构不合理与不科学化是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管理运营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企业有关管理者对投资结构的认识不够、对市场的经济动态变化掌握得不彻底,导致了盲目性的投资,继而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作用。

(1)企业的资产结构不合理。企业的资产结构分为两大模块,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其中覆盖了土地、房屋建筑、生产技术、装备设施以及企业资金等。根据当代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企业资金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据着较大比例,其中大部分被应用于开拓企业生产规模、购买仪器设备以及聘请优秀技术人才等有关业务中,这就延长了企业的发展线,减少了企业的资产回收率,削弱了企业的实际经营实力,降低了企业在市场行业的竞争力。

(2)企业的负债结构不合理。将我国某一企业作为例子,该企业为了可以引入更多的创业型企业到其工业园,为那些创业型企业在银行的贷款中做出担保,在处理客户资金短缺的同时也把自身的经济风险与客户的资产风险结合在一起,这对企业的资金管理带来了很大的资产风险,同时也加大了向银行或是其他机构投资融资的困难度。

(3)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对资本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相对较为模糊,特别是私营企业,在其发展进程中由于自身规模与资金等因素的束缚,只是看重资金的数额,并没有重视资金的质量,进而造成企业资本结构的混乱与不合理等问题。以往的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资金越充足就代表其实力越强,这一观念对企业的不断壮大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科技水平和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但要求其拥有强大的资金发展空间,还要求其具备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时展的要求,反之,则无法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行业中站稳脚跟,进而会逐渐被其行业所淘汰而销声匿迹。

二、提高企业投融资管理的措施

(一)增加企业的融资渠道

因为内部融资的风险较小,且自主性相对较高,因此企业优选的融资形式便是通过内部融资,但是在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环境下,企业的规模在不断壮大,对生产设备与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纯地依靠内部资源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资金方面的需求。外部融资渐渐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扩大企业融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启动外部融资,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在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二者之间找到相互制约的平衡点。将企业获得的部分利益用作内部资源以外,还应合理有效地发挥外部资源的作用。例如,外债、股票与银行贷款等外部融资方式,拓宽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尽量改善企业单一化的融资状况。在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企业自身的实力,如完善企业内部资金的财务管理体系,为企业向银行贷款做好铺垫;与此同时,银行也应当合理地调整企业的贷款制度,为企业引入外部资源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优化企业投资结构

企业要想为自身发展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就应当结合自身的基本状况,优化投资结构,以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详细的实行措施可以概括成如下内容:

(1)制定合理的投资方案。企业的有关负责人应当具有长远发展的认识,确定企业的未来发展方面,杜绝看重短期利益,应以企业的整体发展为出发点,制定合理与科学的项目投资方案,并且做好策划书。

(2)增加企业调研力度。在上述条件下,企业还应加大力度展开调研工作,对企业的相关项目与业务进行定期的管理与增加,提高企业投资的成功率。

三、结束语

优化投资结构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 老挝 对外贸易 经济增长 贸易开放度 贸易成本

一、引言

1.1 选题的意义

通过对外贸易合作,国与国之间和地区与地区之间可以调剂余缺,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获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也是世界各国普遍乐于接受的形式,易于通过协商达成一致,实施起来也比较简单容易,便于克服目前存在的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各种障碍。

本文是在经济全球化、老挝正式加入东盟的背景下,研究开放经济系统中对外贸易对老挝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更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1.2 本文的创新点研究内容的创新

本文研究老挝加入WTO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目前的文献中,系统的论述老挝加入WTO对外贸易结构提升关系还很少。现有的资料只介绍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没有在结构提升的因素中分析到对外贸易的贡献,而且据本人查找的资料来看还没有看到运用系统理论和计量工具研究此问题。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研究结论存在差异,老挝是一个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国家,技术水平落后,资金短缺,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经济改革后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那么,对外贸易是否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正面的影响,实行对外开放是否有利于老挝经济长期发展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老挝加入WTO对老挝外贸结构提升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二、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贸易结构的问题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怎样间小同国家出口小同产品拉动本国经济增长,又应当从哪些国家进口何种产品以增进本国福利,更好地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到当代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都在为各国间的贸易活动寻求适当的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然而贸易结构优化与优化贸易结构是不同的。前者从静态角度出发,强调利用现存资源,强化现存结构的作用;后者则从发展的角度出发,要求改变现存的结构。

有关学者从老挝国情以及CAFTA建立后的客观情况出发,重点研究老挝与中国在CAFTA合作框架下的经济合作共同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并针对两国如何推动经贸发展、加强合作、最终实现共赢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由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对老挝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解决老挝国内资本不足的问题,并由此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促进经济增长。但并未对引进外资后优先发展哪些行业做详细的研究,本文就在对加入WTO的老挝对外贸易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为老挝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三、老挝加入WTO前后对外贸易结构分析

老挝经济体制改革前的对外贸易政策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垄断的保护贸易,以高度集中和行政管理为主为主要特征。该贸易体制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在面临西方国家经济封锁、资源严重短缺、国民经济函待恢复的种种问题时,传统的社会主义贸易体制有利于集中有限的社会资源,有计划的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稳定国内市场,并有效地控制进出口水平。但是随着老挝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展,国际环境的变化,这种贸易体制的历史使命逐步完成,弊端口益突出,例如,计划经济不利于社会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外贸易经济作用的发挥受到传统体制的严重束缚,并阻碍了对外贸易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因而,老挝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一方面,鼓励出口,利用外商投资涉及到进出口贸易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引进外资和技术,同样需要扩大出口创汇为技术引进规模的扩大提供资金支持,技术引进作为进口贸易的组成部分,势必要求降低对进口贸易的限制程度。对外贸易是其它所有对外经济交流活动的基础,因而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不仅决定着对外贸易发展的规模和水平,而且对其它各项对外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对传统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老挝的对外开放包括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和技术、对外实行工程承包招标等诸多内容。

四、对策与建议

老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宏观调控、整顿金融秩序、扩大农业生产、鼓励工业发展等措施,基本上保证了经济稳定增长。但是长期以来,老挝的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在东南亚国家中属于较为贫穷的国家,工业相对落后,90%以上的生活制成品和生产资料需要进口,出口贸易也非常落后。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虽然进出口贸易的绝对量都有一定的增长,但贸易结构并未得到很好的优化,出口逆差长期存在。因此,老挝需要对目前实施的对外贸易战略作根本的反思,应以促进产业升级的产业政策为中心来构建老挝新的对外贸易战略,使老挝的对外贸易战略逐渐从原材料和资源型产品出口贸易转到产品加工贸易的轨道上来。

另一方面,要更多的引进外资,与世界接轨。积极高效的利用外资,不仅可以加速本国工业的发展速度,促进产品生产和出口,同时也可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加快本国的经济发展。增加引进外资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制定相关完善政策,特别是增强国内政治经济制度对外资引进的支持力度。如,针对引进外资,培养知识技术型人才;为外商直接投资提供良好的环境,给予较多的优惠;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提高需要高新技术的工业部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并加强实施,为技术贸易创造安全的环境;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益,从提高吸收能力和促进技术扩散两方面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等。

五、结论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加入WTO对老挝外贸结构的提升作用,并对此进行国际比较分析。本文以贸易结构理论和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理论为指导,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理论研究成果,对老挝近些年的对外贸易结构及其发展趋势做了研究。

老挝的主要进出口贸易国都是泰国、老挝和越南,这三个国家与老挝邻国,地理位置相近,但占老挝贸易总量比重过大,不利于老挝扩大世界市场。因此老挝应多申请加入贸易组织,扩大贸易国范围,与贸易国保持良好的国际关系,为贸易市场的扩大打好基础。第三章在对老挝对外贸易产品技术结构分析的过程中,才有用了贸易品技术水平分析法和出口商品技术复杂度分析方法。总体上来看,老挝的进口商品的技术水平要高于其出口商品的技术水平,老挝的出口商品的技术复杂度水平也较低,这进一步反映出了老挝工业基础薄弱,且近些年尚未得到良好的发展。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优化老挝贸易技术结构方面,老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老挝政府在一边鼓励出口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本国工业,提高工业技术,通过进口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进而扩大出口,优化出口结构。另一方面要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制度设计增强外商投资的资金技术吸收利用率,优化本国的产业结构。另外,老挝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多培养高科技和经济类人才,增加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为本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服务。

总之,优化对外贸易技术结构有利于老挝外贸市场的扩大、贸易总量的增加和工业品出口创汇能力的增强,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在优化贸易结构的时候也要根据老挝的国情,选择好行业,做好发展规划,提高资本、技术、人力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Sanjaya Lall, John Weiss and Jinkang Zhang. The‘Sophistication' Of Exports:A New Measure Of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2005,123(1).

[2] 祝树金.出口品技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来自跨国面板数据的证据.世界经济,2010,(4):28一46.

优化投资结构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改革;规范;经济效应

[作者简介]覃庆寅,广西财经学院财政系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1-0075-03

增值税转型改革,允许企业抵扣其购进设备的进项税额,这既是一项重大的减税政策,也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将为纳税人减轻税收负担超过1200亿元。转型改革将消除生产型增值税制存在的重复征税因素,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有利于鼓励投资和扩大内需,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含义

在对货物和劳务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前提下,根据对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税金扣除方式的不同,增值税分为生产型、收入型和消费型三种类型。目前世界上140多个实行增值税的国家中,绝大多数国家实行消费型增值税。

我国增值税对销售、进口货物以及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的单位和个人征收,覆盖了货物的生产、批发和零售各环节,涉及众多行业,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出于财政收入考虑,我国一直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对企业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金不允许扣除。因此,所谓增值税转型,是指从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即允许企业一次性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

二、增值税转型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自2009年1月1日起,全国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可以计算抵扣

1 增值税转型改革从2009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因此,企业在2009年1月1日以前购进的固定资产,即当前已有的存量固定资产,无论是否取得专用发票等合法抵扣凭证,均不得抵扣税款,包括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但专用发票开具日期为2009年1月1日以后的购进固定资产。只有2009年1月1日以后实际购进并且发票开具时间是2009年1月1日以后的固定资产,才允许抵扣进项税额。

2 准予抵扣的固定资产范围仅限于现行增值税征税范围内的固定资产,包括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虽然在会计制度中允许作为固定资产核算,但不能纳入增值税的抵扣范围,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3 小规模纳税人不能享受增值税转型的实惠。增值税转型是以允许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为标志的。而现行增值税制将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种,其中。一般纳税人按照销项税额抵扣进项税额的方法计算增值税应纳税额,小规模纳税人采用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不抵扣进项税额。所以,小规模纳税人购进固定资产,不能享受增值税转型的实惠。

4 增值税转型改革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原先实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政策的东北、中部、内蒙古东部地区以及四川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也都纳入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总体范畴内,执行相同的政策。即不再按照增值税税收增量计算退税,直接计算抵扣,所留存的尚未退税的部分进项税额从当前“待抵扣”状态变成“可抵扣”状态。

(二)购进的应征消费税的小汽车、摩托车和游艇不得抵扣进项税

增值税转型改革将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纳入抵扣范围,但纳税人购进的应征消费税的游艇、小汽车和摩托车仍然不允许抵扣进项税额,排除在此次转型改革范围之外。其主要考虑是,纳税人购买小汽车、摩托车等经常用于非生产经营用途,由企业自身消费用,从操作上难以界定哪些属于生产用,哪些属于消费用,容易混入生产经营用途抵扣税款,如果将其计算抵扣将造成税负不公。因此借鉴国际惯例,规定对于购进的游艇、小汽车和摩托车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三)取消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

增值税是一种中性税,具有链条式的抵扣机制,环环相扣,上环节减免的税款将自动在下环节补征上来,因此,从税收效率角度看,增值税本身非常排斥减免税。但由于生产型增值税在经济生活中造成重复征税现象,特别是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行业,重复征税问题较为严重,所以,我国在1994年税制改革之后,陆续出台了一些增值税优惠政策,包括减税、免税和退税,以照顾特定行业纳税人,促进特定产业发展。例如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等等。增值税转型改革消除了重复征税因素,降低了纳税人税负,因此有必要将与生产型增值税相关的优惠政策加以清理,规范完善税制,堵塞管理漏洞。

(四)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从13%恢复到17%

考虑到转型改革后,矿山企业外购设备将纳入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整体税负将有所下降。因此,为了公平税负,规范税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将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产品的增值税税率从13%恢复到17%。

(五)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降低为3%

转型改革的对象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改革后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负担会普遍下降,而规模小、财务核算不健全的小规模纳税人,由于是按照简易办法计算缴纳增值税,不抵扣进项税额,其增值税负担不会因转型改革而降低。因此,为了平衡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之间的税负水平,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扩大就业,需要相应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考虑到现实经济活动中小规模纳税人混业经营十分普遍,实际征管中难以明确划分工业和商业小规模纳税人,转型改革后,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再区分工业和商业设置两档征收率,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统一降低至3%。

(六)降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并提高增值税起征点

转型改革后,降低了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工业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由原来的100万元调低为50万元,商业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由原来的180万元调低为80万元,将更多小规模纳税人纳入一般纳税人范围,进一步消除重复征税因素,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同时,对于小型经营者,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提高其增值税起征点,免除更多小型经营者的增值税纳税义务,既减轻其经营负担,又便于税务机关抓好对大型企业的征管。

三、增值税转型改革的经济效应

增值税转型改革是一项重大的减税政策。由于它可避免对设备的重复征税,有利于鼓励投资和扩大内需,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

金融危机已波及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全球经济增长出现明显放缓势头,一些国家甚至出现经济衰退的迹象,金融危机正在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于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刺激投资

在消费型增值税制度下,由于企业购进设备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因此增值税转型将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增加可支配资金,提高投资报酬率,降低项目的投资门槛,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一是有利于鼓励企业增加投资。增值税转型改革能够增强投资信心及企业发展后劲,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单项税制改革减税力度最大的一次,增值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转型,是向企业传递了扩大投资的政策信号,可以提升企业的发展信心,刺激企业新上项目并扩产。增值税是我国第一大税种,无论是对个别企业而言,还是就所有企业而言,此项改革可以减轻企业税负,优化投资预算,提高利润增加的预期。二是有利于优化投资结构。增值税转型的最大受益者,是那些对设备投资大、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如冶金、石化、汽车制造等行业,它们能够在扩大规模、追加设备投资方面获得较大的进项税抵扣,降低摊人产品成本的折旧。由于不同行业的受益程度不同,这必将引导投资资本的流动,从而达到优化投资结构的目的。

(二)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增值税转型在总体上降低了企业税负,但由于不同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其固定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有高有低,所以税负降低程度有很大差异。对资本有机构成高、原材料购进少、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消费型增值税使它们受益更大。这种税负变化将刺激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引导资本向资本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流动,缓解原材料基础产业的瓶颈问题,促进基础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发展,从而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另外。消费型增值税还会对地区经济结构产生一定影响,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历史形成的,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改变,而不同的产业结构从增值税转型中受益程度不同,从而对投资的刺激程度也不同。

(三)有利于促进出口

全面实行增值税转型有利于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为鼓励产品出口,我国采取“征多少、退多少,彻底退税”的原则。但由于原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导致出口退税也不彻底以及出口商品价格提升,大大降低了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可以对出口商品实现全额退税,有利于出口商品不含税出口,降低出口商品成本和价格,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结构更加合理。尤其是在当前面临的企业成本加大、利润减少、出口困难的情况下,增值税转型改革对外贸经济有更强烈的促进作用。

(四)有利于控制通胀风险,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自2008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诸多变化,不确定因素增多,企业成本持续加大,出口困难,亏损企业增多,经济增速出现了减缓趋势。面对这一新的变化,中央及时提出了“一保一控”的调控任务,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要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就必须激活企业创新力。因此,在当前经济出现下滑风险以及宏观调控任务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增值税转型改革正当其时,这可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有利于发挥税收政策在“保发展”和“控物价”方面的积极作用。另外。增值税转型改革也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从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当前,企业正处于调整转型的时期。在这一转型时期,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有利于扩大生产性内需,虽然这种扩大的生产性内需主要表现在国产设备生产及销售增长方面,但是,企业设备采购增加及活力增长,也会间接扩大消费性内需。必须看到,企业充分开工所增加就业而产生的消费能力十分巨大。无论是生产性内需的增加,还是消费性内需的增加,都会产生提振经济的效果。

(五)有利于减轻中小企业税收负担

中小企业数量多,经营范围广,几乎涉及所有的竞争性行业和领域,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是增加就业、稳定社会的重要保证,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是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生力军,因而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中遇到了很大困难,有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甚至破产倒闭,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从财税政策上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成为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对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作为此次增值税转型改革的配套措施,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由原来的6%和4%统一降低至3%,并提高小规模纳税人的起征点,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上述措施将大大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对增强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