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书法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书法教案

书法教案范文1

上课铃响了,我走进书法教室,“起立”“坐下!”我目视全班同学,这时我发现,有两名学生竟同坐着一个凳子,“你俩人怎么会这样?”我本能地问了一句,教室内鸦雀无声,“小胖没有凳子。”不知谁说了一声:怎么办?我冷静地一想,何不就此导入新课呢?!于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怎样写左右结构的字》。

“请看这两位同学,已经告诉了我们左右结构字的书写、安排方法,谁能看出来?”我对全班学生说。这下班里可热闹了……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小瘦子和大胖子一左一右,正好和汉字‘北’相似。”又一个学生说:“小瘦子在左,人小占得地方少,他的腿正好向左边伸着,我看,小瘦子像个在左边的偏旁。”学生笑。这个学生还接着说:“大胖在右因为胖,占地方就多,大胖呢就像右边的主体部分。”全班哄堂大笑。这个学生认为说错了,不时地看着老师。“说得很正确。”老师给予了肯定,这个学生还做了一个自信的动作。我问:“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其中一个说:“我对比着想象出来的。”“说得真好。”我的话音刚落,全班响起了鼓励的掌声。

这时我告诉学生们:“想象是打开书法艺术大门的钥匙。唐朝大书法家张旭,通过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将剑法融入了笔法;晋朝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的笔阵图,想象更是丰富,把小小的笔画,更是描写得出神入化。‘横’:像千里长的阵云;‘点’:像高峰上坠下的石块。‘撇’:有如利剑砍断象牙;‘斜勾’:像发射的弓箭;‘竖’:好比太古苍藤;‘横折勾’:像巨浪崩岸。南宋大书法家姜夔,把字人格化。‘点’:是字中的眉眼;‘横、竖画’:是字的肢骨;‘撇、捺’:是字的手脚;‘挑、提’:是字的脚。初唐大书法家欧阳询在《用笔论》中认为,那用笔的方法,紧握低执,迅行急抽,像悬针,像垂露,像蠖的屈曲蛇的伸展。潇洒大方,布置闲雅。行行光彩夺目,字字惊心动魄。好比林苑中的花卉,没有一处不开放的,煞是好看。那用笔的体会,必定要深入地探索领会,裁夺把握,缓行慢收,笔不虚发,落纸必有缘由。来去上下,悠闲妙美。用笔刚的像铁画,用笔媚的如银钩:用笔壮则高耸而峻立,用笔丽则柔美而清劲。好似古松的横卧高山,巨石的躺跨巨沟;鸾凤的鼓翅而舞,鸳鸯的沉浮于水一样。飘忽隐约得好比神仙来往,委婉转折得恰似兽伏龙游,那墨色或浓或淡,或湿或燥,按照字的势态,随着字的巧变,藏锋不露,收尾难寻。一会儿正一会儿斜,一半儿真一半儿草。点画务必充实,不使怯缺。隐隐闪闪,譬如银河的现出众星,昆冈的产出珍宝,既错综而光灿,又相连而起伏。字的四周上下相称,笔笔连续呼应而围绕字的中心,看字的空白处好像也能察觉出笔意来,这样方才是登上了书法艺术的彼岸而达到更加美好的境界了……。在结构上,王羲之认为,‘学书作字的根本,一定要遵守正确的法则。字的形势,不能够上宽下窄;不应当伤于密,密了就像痨病缠身;又不应当伤于疏,疏了就像浸在水里的禽鸟;不应当伤于长,长了就像死蛇挂在树上;不应当伤于短,短了就像踏死的癞蛤蟆,以上这些是学习书法的大忌……’又说‘如果写得一点失却位置,就好比美人坏了一只眼睛;一画失于巧当,好比壮士断了一只胳膊。’清包世臣在《答熙载九问》认为,……古帖字体大小很有相去悬殊的,好比老翁带着小孙子在路上行走,长短不齐,但都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可见书法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联想,能从一事物,解开另一事物;又从一个现象,解开另一个深奥的道理。

我接着说:“人的一生,就是逐步成熟、逐步完善的过程,人要活到老学到老,通过写字,悟出怎样去做人,从左右结构,可心想到左邻右舍,从邻居关系,又可理解左右结构字的安排,如邻居修屋盖房,若多占你家一厘,你家绝对不让;反过来,你家多占邻居一寸,对方也不会答应。很显然,我们应当尊重对方,互不侵占,和睦共处,才能搞好左邻右舍的关系。这正和左右结构字的安排相通,若偏旁多占主体部分一点,该字就不协调,不协调就是不好看;同理右边主体过多占了左边偏旁,给人的感觉也不美观,一般情况下,偏旁在左,右放而右收;在右的主体部分,左收而右放;如‘梧’、‘秋’、‘放’等偏旁,‘木’、‘禾’、‘方’横画向左伸,也就是说竖的左边横长,右边横短,那么‘吾’、‘火’、‘攵’……”。这时学生随着老师的讲解,说出了“‘吾’的横,‘火’、‘文’的捺向右伸。”讲到这里我把老师的椅子让给了大胖去坐。

最后我总结:“从这两名同学的相互关照中得出,左右结构字的写法,又从左右结构安排悟出人生哲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整体利益。在歌词中唱道:‘五星红旗比我的名字更重要’,国家的荣誉、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在班里,应当以班级利益为重,班荣我荣、班耻我耻的整体观念,在团队,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利益。反之,就像写字一样:不协调,就不好看,也就是不美。写字写到一定程度不是在练字,而是在传达着一种情趣,一种韵致,一种境界,一种精神。”

书法教案范文2

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

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读题说得数.

3.2+1.680.8×0.514-7.40.3÷1.54.8×0.02

7.8+0.91.53-0.70.35÷150.4×0.80.8-0.37

2.口述表示的意义.

3.列式计算.

(1)把40棵树苗平均分给5个小组栽,每组栽多少棵?

(2)把8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

二、探究新知.

1.新课导入.

出示例2: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

板书:1÷3

教师提问:1÷3的结果能用准确的数表示出来吗?怎么办?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就明白了.(板书、分数与除法)

2.教学例2.

(1)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1÷3,即把1米长的钢管着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用分数来表示,1米的就是米.(板书米)

(2)学生完整叙述自己想的过程.

(3)反馈练习.

①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8段,每段长多少?

②把1块饼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多少块?

3.教学例3.

出示例3: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

(1)读题列式:3÷4

(2)动手操作:怎样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呢?

(3)学生交流.

甲生:先把每个圆剪成4个块,然后把12个平均分成4份,再把3个拼在一起,每份是块.

乙生:把3个圆放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后,剪下其中的一份,再把1份中的3个拼在一起,得到每个分块.(在3÷4后板书块)

(4)看图根据乙生分饼的过程说出表示的意义.

①乙生把3块饼平均分成了4份,这样的一份是3块饼的,即

②甲生把1块饼平均分成了4份,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是.

(5)都是,意义有何不同?(结合算式说出的两种意义)

明确:表示把3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

还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这样的3份.

(6)反馈练习:说说下面分数的两种意义

4.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教师提问:怎样用分数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呢?

学生归纳: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做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也就是说分数既表示分数的意义,又表示整数除法的商.

(板书:)

教师明确: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2)讨论: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有什么要求?

(3)反馈练习.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分数可以用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其中分数的分子相当于(),分母相当于().

2.用分数表示下列各式的商.

4÷511÷1327÷35

9÷913÷1633÷29

3.列式计算.

(1)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2段,每段长多少米?

(2)把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一块是多少平方米?

(用分数表示)

(3)小明用15分钟走了1千米路,平均每分走几分之几千米?

五、布置作业.

书法教案范文3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法则.运用法则和运算定律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使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掌握新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渗透“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笔算: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来集了4075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投影片1)

读题,用竖式解答.(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2.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结合上题的订正进行提问)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演示课件“小数的加、减法”)

(1)出示例1(变复习题第2题为例1).

教师明确:复习题2题是以克为单位的数(板书:克数),现在把每小队来集中草药的克数改为千克数,求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千克,就变成了今天所要学习的例1.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教师提问:怎样列式?

(4)小组讨论:求什么?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例1与复习题中的2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引导学生比较后说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列式为3.735+4.075(板书)

(6)教师提示: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板书:小数加法的意义)

(7)列竖式: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板书:计算)

教师板书:3.735+4.075

(8)引导学生两式比较:

左式是以千克为单位的数相加,它是一道小数加法题,

右式是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板书:千克数改写成克数)把小数加法题转化成一道整数的加法题,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9)学生试算3.735+4.075(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10)教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为什么能去掉?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3.735+4.075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11)反馈练习:列出0.604+0.8257.58+26.08的竖式和教材第111页“一做”中的题目.(订正时注意是不是小数点对齐)

(12)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由整数加法类推学习小数加法,由直观到抽象,学生易理解、易掌握.)

2.教学例2:

(1)出示例2(继续演示课件“小数的加、减法”)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教师提问:这道题是求什么的?应该怎样列式?

(3)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4)引导学生观察: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1比较有什么变化?

思考:例2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启发学先说出例2是已知两个小队来集中草药的总数和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启发学生说明小数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它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是不是相同?

教师总结:小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板书:减)

列出竖式:

引导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5)教师提问:这个竖式怎样计算?咱们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

板书:

教师提问:整数减法式题个位是几减几?小数减法式题被减数的千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6)引导学生说说用竖式计算7.81-3.735时先做什么,再怎么做?最后做什么?

教师最后说明: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做“0”来计算,以后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

(7)反馈练习:7.81-4.0750.4-0.375(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8)教师总结: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减法?

3.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继续演示课件“小数的加、减法”)

4.练习:教材第113页上面的“做一做”的题目

计算下面两题,并且验算.

12.16+5.3470.4-0.125

5.教学例3

(1)出示例36.08+12.3+9.72=

(2)小组讨论:应该怎样计算?

(3)同桌互相检验.

(4)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

1.练十六第1题.(在书上做,订正时说出做题的依据)

2.填空:

计算小数加、诚教,先把各放的()对齐(也就是把()对齐)再按照()数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根线上的()点上小数点.

3.计算:(投影片3)

4.改错:(投影片4)

5.练十六第2题的下边一栏3个小题.

75.8+26.286.07-4.8962.983+0.52

6.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116页“做一做”第二小题)

0.384+0.36+2.641.29+3.7+0.71+6.3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板书:和)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5元6角2分+3元零9分1吨30千克+980千克

4米35厘米+5米70厘米4千米800米—3千米50米

10千克—4千克800克6千米—2千米860米

2.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

1.88+2.3+0.75.26+3.43+0.74

书法教案范文4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第11~15页例1~2,课堂活动第1~2题以及练习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计算与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体会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经历探索发现乘与除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过程,并有成功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3能运用乘除法的关系进行验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情景中探索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主题图,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游乐园玩一玩。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情景图,你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说出自己选择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解答。

教师板书算式:12×5×4=24012×4=4848÷4=1248÷12=4……

(2)学生认真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1:都是乘除法算式。

学生2:12×4=48和48÷4=12这两个乘除法算式有相同的地方,好像有点关系。

……

(3)同学们观察得好,你能观察出乘除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乘除法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教师:刚才我们从情景图中知道:每棵树上挂了4个灯笼。

12棵树上挂了48个灯笼。

通过这3个信息列出了3道算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3道算式。

12×4=4848÷4=1248÷12=4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说说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和每个算式解决的问题。

(2)看一看除法和乘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1:都说的是同一件事。

学生2:…

教师:同学们观察讨论得很好,找出了这3道算式之间的一些关系,我们继续来研究下面的问题是不是也有这种关系?

2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学生选择两个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

请在12页上写出1道乘法算式和2道除法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算式。

65×15=975

975÷65=15

975÷15=65

说说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再比较上面3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做好记录)

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

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教师:议一议,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再汇报。

3讨论

0不能做除数“0不能做除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先计算下列各题:

(1)0÷4=0÷5=0÷134=

(2)0÷0=6÷0=

学生猜一猜这两组算式的商是几?说出理由。

(引导学生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说明)

4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都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课堂活动

1.教科书第14页课堂活动第1题。

师生对口令,然后同桌互对口令。

2教科书第14页课堂活动第2题。

先读题,问:从题目的要求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独立练习,并写出依据。

抽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作业本上。

2.练习三第2题和3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说出依据。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三第4,5题,学生独立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第13页例3,第14页课堂活动中第3题以及练习三第6~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整除,能判断简单的整除问题。

2在区别“除尽”与“整除”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经历从除法中整理出“整除”的过程,能判断简单的整除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学例3

(1)口算。

(教师板书结果)

6÷2=39÷2=15÷12=250÷50=26÷13=25÷7=160÷1=0÷9=76÷21

(2)观察口算题及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议一议。

(3)全班按小组汇报交流发现的情况。

(算式都是整数除以整数计算结果有“除尽”和“除不尽”两类,或有“有余数”和“没有余数”两类……教师将学生发现的情况一一板书出来让学生讨论,同时注意引导得出“整除”来)

(3)教师小结出整除的意义。

像6÷2=3,0÷9=0……这些除法算式都没有余数。

6÷2=3我们就说6能被2整除,或者说2能整除6。

(让学生齐读书第13页)

再让学生尝试说说:250÷50=,26÷13=,谁能被谁整除。

(4)再次引导学生讨论:在表示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的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有什么特点?每个学生举出几个表示整除的除法算式。

2“说一说”下面哪个算式的除数能整除被除数

(1)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最后全班反馈。

重点讨论25÷4中的除数能整除被除数吗?

(2)教师小结:要判定算式中除数能否整除被除数,要看除法算式是不是整除,才能确定。

三、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3题:学生读题后,先独立完成,然后抽生订正,请同学帮助有错的同学并说明理由。

2练习三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点名回答,再集体订正理由。

3练习三第8题:学生先独立试做,订正时抽学生说说依据。

4练习三第10题:学生独立试做,再集体订正。

四、拓展练习

1.练习三第13题:学生独立思考后试做,对有困难的同学可在小组中商量,全班汇报。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书法教案范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7页上的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练习十二的1~4题。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知道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会用乘法验算除法。2.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新知。

教具、学具准备:

复习用卡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算式,揭示规律

出示下列三组题。

42÷6=72÷8=72÷4=7×6=8×9=18×4=自己任选一组进行解答。

通过做题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汇报发现的问题。

教师小结引出课题: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这节课我们来学法的验算。(板书课题)

二、计算应用,内化新知

1.出示例6:441÷7=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

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几个同桌计算的结果。

2.教师反馈,小结。验算时,先在竖式的右边写上“验算:”,然后把商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列出乘法竖式。在今后做题时,凡题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稿纸上用笔算进行验算。3.初步练习: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做完后让学生汇报验算的方法。4.小组合作,学习例7。出示例7:2463÷5=(1)小组合作,计算例7,有问题或有什么新发现可以提出。(2)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2469÷5=943……4(3)学生观察、比较两种验算方法,哪一种正确。(4)汇报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进行验算。(5)教师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5.提高练习。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说出验算的过程。三、练习与质疑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进行板演,集体订正。

2.做“做一做”的第2题。让学生快速说出得数,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3.算算对不对。多媒体出示(或小黑板)。

小明家搬了新家买了一些东西,爸爸让小明算出每样东西的单价,请你帮小明检查一下他算的对不对?

6把椅子共1080元,一把椅子170元。3个电扇共453元,一个电扇153元。……四、看书质疑,全课小结。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3、4题。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理解除法的验算的方法。

一、复习沟通,建立与新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开始首先出示三组题目,通过计算一是起到复习的目的,另外让学生初步感知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课题,让学生知道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可以验算除法。

二、自主探索,悟出方法。

学生知道怎样验算的方法后,其他的知识基本上是已学过的知识,比较容易掌握,所以例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特别是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这是这节课的难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质疑,明白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教师重点强调商和除数相乘还要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

书法教案范文6

教学目标:

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的道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中的“化归”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法则,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一、组题引新:

1、老师在投影仪下出示4张卡片:

(1)现在请你摸2张,有几种可能?(哪几种?)你是怎么知道的?

(2)如果由摸出的两个数组成一道加、减法算式,共有几道?

(3)请你把这12道算式写在草稿本上。(写完后学生说,老师板书)

二、理解算理,掌握法则。

1、这些题你愿意做一做吗?选择你会做的做。(师巡视,并提示可以用折纸、画图等方法来思考或验证。)

2、反馈:

(1)你认为这些题中,哪几题最好算?(+、-)为什么?等于几?板书)

(2)[1]揭题:

为什么剩下的题没有这两题好算?(因为它们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2]我们来看看这里的“+”你是怎么算的?还有别的方法吗?(画图的、计算、折纸都用投影出示)

[3]刚才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计算这道题的?(通分、化小数、折纸、画图)同学们很会动脑筋。

[4]那么这儿还有哪几题也可以用这些方法来算的?

(-、-、+)结果分别是多少?

(3)剩下的题你们是怎么算的?(选一题投影说)同意吗?强调格式时指出:看这儿,如果我们用通分的方法来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就应该按照***(学生名字)的格式,把通分的过程写在计算过程中,不要单独列成一步。若错,师板演。

[1]这道题还有别的方法吗?(折纸、画图)这样的方法算起来太麻烦。为什么没人用化小数的方法?这说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般、常用的方法是——通分。

[2]计算这样的题,为什么要通分呢?

[3]剩下的5题你可以任选一道加,一道减完成,快的可以都做。

[4]反馈。

3、那你们认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呢?

(生答,教师板书:通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三、巩固反馈:

1、计算,并验算。(投影显示)P1223

(1)现在我们来看P1223这儿几个要求,另起一行写出“验算”后再验算。可以任选一道加、一道减完成,快的同学可以都做(中间可提问:怎么验算的?)

(2)投影反馈,还有做另外两题的吗?

(3)计算了这几题后,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化简,验算方法,验算时要用原数)

四、课堂练习: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练习卷

你可以任选A组或B组题进行练习,A组简单点,B组难一点。

A组:1、计算,并验算。(任选2题)

+-+-

2、P1224

B组:1、同上

2、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

(1)(2)

(3)(4)

……

2n-11

2n2n

这样一直做下去,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五、全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