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茶艺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茶艺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统计调查;误差;统计调查质量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
统计调查不仅要有明确的调查对象,而且调查对象是由具有某一或某些共同特征的许多个体构成的总体,同时构成总体的个体数要足够地多,除此之外,还要求调查的个体单位数也要足够地多。统计调查对构成总体的许多独立个体的调查不是目的,综合与提炼许多独立个体信息资料才是统计调查的真正目的。因此,统计调查所获资料的真实、准确与否,直接取决于个体提供的信息资料是否真实、准确。而统计个体之所以有可能提供不真实、不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是因为统计个体担心一旦提供了个体真实、准确的信息资料可能会为自己、他人或相关部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过,从统计调查的真实目的来看,统计个体的信息资料根本不是统计调查所关注的信息资料,个人信息资料只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出现,仅起到显现总体一般属性或数量特征的作用———从对个体信息资料进行深入的加工、综合中提炼出总体的一般属性或数量特征。
二、统计调查的种类
众所周知,信息化时代信息的主体是统计信息,统计信息的获取建立在统计调查的基础之上。统计调查搜集到的个体信息资料的真实、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质量。统计调查获取个体信息资料的方式方法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种类的统计调查获取个体信息资料质量的差异。
统计调查按是否对构成总体的全部个体进行调查,可以划分为全面统计调查与非全面统计调查两类。
全面统计调查指的是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进行的调查,即要搜集总体中所有个体的个体信息资料的一种调查。再按对总体中个体信息资料收集方式的不同,全面统计调查又可以划分为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两种。普查通常通过调查员借助普查表直接向个体搜集其信息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非全面统计调查指仅从构成总体的全部个体中选取部分个体进行的调查。非全面调查又因从全部个体中所选部分个体的方式不同,分为抽样调查和非抽样调查。所谓抽样调查指从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中按照随机性原则选取部分个体的调查。同时,抽样调查又根据随机性原则在具体使用上的差异可以将抽样调查划分为简单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以及多阶段随机抽样等。另一方面,若从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单位中没有遵循随机性原则而选取部分个体单位进行调查,则这样的统计调查称之为非抽样调查。生活中常用的非抽样调查主要有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滚雪球调查等。
因此,无论在抽样调查的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抽样调查的实际应用中,抽样调查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及特征
1、统计调查误差的概念。通常人们把由统计调查获取个体信息并综合得到的总体规律性与总体实际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这种统计误差反映在统计调查指标上,就是由调查个体所得总体指标数值与总体实际指标数值之间的差别。
2、登记性统计调查误差、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
统计误差通常可以分为登记性统计误差和代表性误差两大类。所谓登记性误差就是指由于调查者或被调查者的主观原因而导致调查所得总体指标与总体实际指标之间的差异。
登记性统计误差具有如下两大基本特征:一是登记性统计误差从理论上而言是可以完全避免的,但是,在实际统计调查中,登记性统计误差又不可避免。二是登记性统计误差一旦产生,误差的大小又不可以计量。
从理论上来说,只要被调查者提供了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而且调查者能准确记录与整理分析这些个体信息资料,就可以避免登记性统计误差的产生。事实上,统计总体中的个体可能会基于各种考虑或顾虑不愿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根源在于被调查者可能根本不理解统计调查的真实目的,或者把统计调查混同于非统计调查。在我国当前国民参与统计调查意识比较薄弱、基本统计常识比较缺乏以及保护统计个体信息资料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现实条件下,要避免这种登记性误差几乎是不可能的。
再者,即使调查总体中的个体主观想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但是由于被调查的个体缺少必要的数据记录,或没有相关数据,或个人信息资料记忆有误也可能无法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人信息资料。如在我国农村居民年收支情况的调查中,有些农村居民不是不想告诉你某年收支的准确数据,而是有些农村居民从来就没有对自己的年收支核算过,也没有详细的收支记录。
另一方面,即使被调查的个体提供了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也可能因调查者数据记录不熟练、责任心不强造成记录错误,或者发生数据丢失以及分析、整理个体信息资料有误等,也会产生登记性统计误差。
最后,不论何种原因一旦导致了登记性误差的产生,登记性统计误差的大小是无法准确计量的。这是因为被调查者提供的个体信息资料中不真实、不准确的程度有多大、调查记录中有多少差错、个体信息资料整理、分析中又有多大差错等,在实际统计调查中均是不可测度的。
综上所述,由于统计调查区别于非统计调查的特征之一就是要对构成总体的个体进行独立地调查,因此不管是全面统计调查还是非全面统计调查、不管是抽样调查还是非抽样调查都会产生登记性统计调查误差。
3、代表性统计误差、特征及产生的原因。
所谓代表性统计误差指仅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中部分个体进行调查,且仅仅根据这部分个体提供的信息资料综合提炼出关于这部分个体的一般数量特征(如部分个体的均值),并据此对总体实际均值做出判断所产生的一种差异。
代表性统计误差可以根据它是来自抽样调查还是非抽样调查区分为抽样误差(也称随机误差)和系统性误差两类。由抽样调查所产生的代表性误差称之为抽样误差,由非抽样调查所产生的代表性误差称为系统性统计误差。
抽样误差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从理论上来说抽样误差无法避免,但是,在实际抽样调查中,抽样误差不仅可以采取一定手段加以防范和控制而且其大小也可以计算。一方面,代表性误差产生的根源在于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的普遍规律性不可能由其中的部分个体完全显现,否则,它就违背了部分与整体的基本哲学关系。另一方面,抽样调查从总体中选取部分个体时,尽管确保了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被选中的可能性,使得所选中的部分个体的构成与总体中所有个体的构成趋于一致,由此保证了选中的部分个体的数量特征能反映总体中所有个体的数量特征。然而,总体中的某个个体能否最终被选中又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从而使得所选中的部分个体数量特征又不能完全反映总体中所有个体的数量特征。由此表明,抽样误差不可避免。
数理统计关于抽样的原理已经表明:只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构成总体中的所有个体先做适当的编排或分组,然后再遵循随机性原则抽选个体,就可以有效地降低抽样误差的大小。即在样本容量一定的前提下,对同一现象总体分别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其抽样误差是有显著差异的。另外,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变重复抽样为不重复抽样也可以适当减小抽样误差。系统性代表误差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从理论上来说系统性代表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是,系统性代表误差一旦产生其大小又是不可计量的。系统性代表误差产生的根源在于:在从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中选取部分个体时没有遵循随机性原则,而是主观地、或部分主观地从总体中选取个体作为调查单位。
因此,人们在实际统计调查中,如果能有意识地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自觉地遵循随机性原则抽选部分个体,就可以避免系统性误差的产生。
茶艺的特征范文2
一、 广东采茶舞的地区特色
(一)粤北采茶舞
广东粤北地区,泛指韶关、清远地区。粤北采茶戏在粤北地区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已有两百多年,它是在民间灯彩歌舞的基础上吸取赣南和湖南民间艺术精华创作而成的地方民间歌舞,主要流行于广东省北部的韶关、曲江、南雄、乳源等县。[1]作为采茶戏中重要的一部分,采茶舞在采茶戏的历史传承中自身也不断得到发展,广东采茶舞吸取了龙凤茶花灯,纸马花灯,狮子堂等本土的舞蹈形式,形成新的地方采茶舞蹈,极具特点。
广东粤北地区,紧靠江西、湖南,粤北采茶舞与江西采茶舞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传,明朝开始,盛产名茶的赣南茶区,常常接待粵商茶客,并以优美的采茶舞蹈作为节目表演,因歌舞大多表现茶农的生活,深受粵商喜爱,并带回广为流传;(康熙二年《乳源县志》)有史书记载,江西萍乡人黄启衔叙述道:“采茶戏,亦名三脚班,相传来自粤东。” [2]由此可见,粤北采茶舞蹈的起源和发展都与江西的采茶舞蹈紧密相连,二者在表现手段上及其相似,但粤北采茶舞在长期的发展中,其表演的形式,表演的内容上却融入了当地的地域元素,如舞蹈的剧目创作上除了表现劳动生产、爱情等的题材,还加了反映当地民俗、历史人物的题材;舞蹈风格优美,注重叙事,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粤北采茶舞因地域、风俗、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等等的差异,它在广东众多的采茶舞蹈中别具一格,颇具影响力。
(二)粤东梅州采茶舞
广东粤东地区包括梅州,汕尾,潮汕等地区,它融合了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梅州作为粤东地区客家的聚集地向我们展现了独特的客家采茶舞。民间至今有一种说法,梅州采茶舞相传最初是清朝乾隆年间从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歌舞《采茶灯》为基础发展而来,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现流行于五华县。因此,也有称五华采茶舞为粤东采茶舞。
梅州采茶舞风格幽默风趣,充分体现了客家人乐观向上的性格特点。梅州采茶舞在漫长的发展中,表演方法有独特的程式,舞蹈动作由最初的简单模仿采茶农作中的动作,如摘茶、晾茶、炒茶等等的生活动作演变到今天逐步加入复杂的技巧,舞蹈动作亦不断丰富成为扇花、手巾花技巧。近年来,梅州采茶舞与当地最有特色的竹马舞、山歌相结合,创作出不少优秀的采茶戏,逐步拉开了采茶歌舞创作的序幕。其中,梅州采茶舞与客家“杯花舞”的结合是较有特色的,它借鉴了“杯花舞”的道具,运用采茶舞的律动,别有一番味道。
(三)粤西高州采茶舞
高州是广东粤西茶乡,这里盛产茶叶,采茶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高州采茶舞除了从湖南,浙江流入外,部分也从广西流入,现流行于茂名、化州与广西相临的地区。清光绪年间,信宜县老艺人莫五,在“十二月采茶”前面加入了“参拜”“点茶”两段后,舞段更显完整。
高州采茶舞以钱鞭、花扇、彩巾为道具,注重舞中有唱,唱中带逗,整个舞蹈风格清新活泼,古朴优雅。高州采茶舞中的“钱鞭”较有特色,“钱鞭”俗称钱尺,打时有嚓嚓响声,舞蹈动作是敲打肩膀、手臂、腰间、大腿、小腿、脚掌面、脚跟,拍打手掌动作,它主要是采用“轮、抛、点、打”的手法来表现其技巧。舞蹈中“钱鞭”上下挥动,时高时低,之处只见金光闪闪,让人不禁情绪高涨。
粤西与广西相临,高州采茶舞与“壮采茶”极其相似,更借鉴了“壮采茶”中扇花、步伐类与动律的运用,使得高州采茶舞在广东的采茶舞蹈中风格别具。
二、广东采茶舞的动作特征
广东采茶舞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已经和广东劳动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舞蹈的基本动作提炼也有四百多种,近年来广东省舞蹈学校把广东采茶舞作为地方特色教材加入到课堂中,随着舞蹈动作语汇日趋丰富,从表演风格看,最具有特点的技巧还是“矮步、单袖筒、扇子花”,它们是采茶舞蹈的风格特点和律动定位,也是采茶舞蹈动作最传统的元素。
(一) 灵活多变的“绕”
茶艺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高职学生 移动学习 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63-02
1 前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作为数字化学习的一种延伸,迅速发展起来,这一借助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全新学习方式渐渐深入现代高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越来越重要。而研究高职学生移动学习的相关特征,提高移动学习的学习效率,显得尤为迫切。
2 高职学生移动学习调查
为了解高职学生目前移动学习的现状,获得科学客观的研究结果,笔者采用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法。对湖南省内五所高职院校发放450份问卷,回收了438份有效问卷。问卷针对性别、现有学习情况、持有移动设备状况、对移动学习的态度、进行移动学习时偏好的内容及时间、地点、学习习惯、注意力、持续时间等内容设置了32个相关问题。
3 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
据调查统计,高职学生仅有18.7%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感到满意,82.3%的学生觉得一般甚至很不满意,他们认为传统的大课堂单调枯燥,机动性差,完全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他们期望更加自由更加先进的学习方式,彻底摆脱时间、空间的束缚,更加自主地学习。但是高职学生对移动学习的认知度较低,仅有24.9%的学生明确听说过“移动学习”这个词,大部分是虽然进行了移动学习活动却完全没有概念。
4 高职学生移动学习的主要特征
4.1 普遍持有手机,移动学习愿望强烈
高职学生移动设备持有率非常高,81.1%的学生持有两种以上(含两种)移动设备,而手机的持有率占97.8%,几乎人人都有手机。其中91.5%持有的是智能手机且开通了上网功能,为移动学习创造了基本条件。95.5%的学生愿意在以后的生活中进行不同领域的移动学习,他们认为移动学习与传统学习相比,灵活便捷,自主选择性强,更加有利于拓展自己的知识面。75.4%的学生表示自己曾用手机进行过移动学习。这充分表明,高职学生移动学习的愿望非常强烈,他们也十分乐意花费小额生活费来进行移动学习。
4.2 学习时间分散,学习目的不明确
目前高职学生移动学习多数无明确目的,纯粹是为了打发时间,多发生在课后、饭后、等车、等人等零碎时间或者睡觉前、周末等大片空闲时间内。即使是有目的的学习,也完全是被动的,28.1%的学生只会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才会到网上搜索相关内容救急,57.3%的学生在备考时将相关资料存入手机以备随时随地复习。这种缺乏目的性、计划性的行为,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直接影响了移动学习的效率。
4.3 学习环境要求不高,持续时间不长
在本调查中,学生多利用零碎时间来学习,可发生在公车站台上、闹市咖啡屋中、课后教室里、闲步美丽校园中、宿舍床铺上等学习环境复杂多样,可静可动,可坐、可站、可卧。其中,58.4%的学生表示吵闹的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大,依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摄入零碎知识,但仍有28.1%的学生希望拥有安静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拥有较高的学习效率。由于通过手持电子设备进行学习,容易导致眼睛和手臂疲劳及环境相对吵闹,注意力集中相对难以持久等原因,61.2%的学生认为自己进行移动学习时只能持续10~20分钟,超过20分钟的仅占19.4%。而70.5%的学生认为3~5分钟是最理想的移动学习时间,这种时长内的学习内容也较易接受,学习效率也是最高的,而有19.6%的学生认为决定学习时间持续长短的关键在于学习内容。
4.4 学习内容匮乏,期待多样化的可携带资源
由于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没有跟上移动学习的发展,目前高职院校64.8%的学生选择了游戏娱乐,而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学习资料人数仅占28.8%,15.8%的学生曾选择资格考试类的学习资源,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移动学习内容建设方面的严重不足。有些学生反应有时根本无法找到自己满意的学习资料,特别是和专业相关的移动学习资源特别匮乏。在“曾使用过的学习资源”的类型上,326人选择文本模式,约占74.4%,选择图片模式的247人,约占总调查人数的56.4%,选择音频视频模式的占41.7%,而从移动学习资源类型偏好选项来看,音频,视频模式则占到了89.2%,图片模式占73.9%,文本模式相反所占比例比较低。主要是因为目前已有的移动学习资源多数是从互联网上转化而来的,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处理,特别是图文并茂的视频一般需要大容量的存储空间,学生目前所持有的移动终端难以满足需求。且互联网中的移动学习资源多为系统性的,不能满足随时随地、短时间学习的碎片化资源,持续时间和传统课堂一样,在半个小时以上,给高效率的移动学习带来严重不便。所以,小容量的文本模式理所当然地成了学生的首选。88.4%的学生期望有针对专业知识的专门的移动学习资源,持续时间在3~5分钟以内,将系统性的知识全面碎片化,便于他们学习。在考虑他们所持有的移动终端等硬件条件情况下经专业人士设计的视频、音频资源也广受欢迎,内容上更倾向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模式,通俗易懂。不难看出,与专业对口、可携带、精心设计的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迫在眉睫。
4.5 单向学习,缺乏交流互动
调查显示,高职学生目前所进行的移动学习几乎都是单向的,缺乏交流。大多数学生只是联网简单的浏览相关学习资源,或者下载到手机里方便查看,即使浏览学习博客,大型学习论坛等,也只是被动地观望和下载,即使有问题也不会和其他学习者交流互动。尽管目前的学习缺乏互动,他们依然渴望移动学习有专人指导,能适时答疑解惑。
5 结语
尽管高职学生已经意识到移动学习的优点并乐意坚持,但在学习过程中依然面临许多问题,如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缺乏适当的专业引导、移动学习资源匮乏、手持终端设备影响限制学习资源的呈现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方能使学生充分利用新型的学习模式,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绩。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2)
参考文献:
[1]武姝婷.大学生移动学习现状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9.
茶艺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小城镇;空间结构;徐州
中图分类号:TU-024文献标识码:A
一、徐州市概况和研究区小城镇发展现状
(一)徐州市概况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34°58′之间,东西长约210公里,南北宽约140公里,土地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为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上海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贯穿徐州南北,公路四通八达,北通京津,南达沪宁,西接兰新,东抵海滨,为全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二)研究区小城镇发展现状
至2008年底,徐州市共有建制镇114个,其中有市县政府驻地镇7个,除去大黄山镇和大庙镇,属于本文研究范畴的小城镇共112个。本文研究范围内小城镇镇域总面积10788.4平方公里,总人口803.1万人,镇域平均面积96.325平方公里,各镇平均人口7.1万人,人口密度为744人/平方公里,镇域生产总值1078.28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3426.24元。
二、徐州市小城镇空间结构及特征
(一)小城镇空间分布及特征
1.徐州市小城镇总体空间分布
直观的来讲,徐州市小城镇分布总体上是比较均匀的,研究区内均城镇密度为1.038152个/百平方公里,低于江苏省城镇分布的整体密度,分布比较稀疏,同时结合表2-1数据,各区域相比之下睢宁和丰县的城镇密度较低。
2.空间分布特征
(1) 小城镇分布的地形差异
丘陵岗地主要分布在贾汪区、铜山县北部和西南以及东南部、睢宁西北部,可知这些局部地区的城镇分布很少甚至没有。由此可见在城镇建制的时候避开了地形的不利因素,小城镇随地形分区的差异正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其历史性和合理性。
(2)依托中心城市或中心城镇,沿交通轴分布
“点轴开发”模式是利用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由点及线再到面进行渐进式开发,通过对区域有辐射作用的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所组成的点轴网络来构建地区经济开发的总体格局。[4]徐州市作为徐州都市圈的中心,纵观徐州市小城镇分布和交通要道分布图,很容易看出,结合徐州市整体空间布局已经体现了点—轴分布的特点。
(3)交通轴沿线的小城镇分布密集
利用ArcGIS软件,对铁路、高速公路和过道两侧20km的范围进行缓冲区分析(如图2-4 铁路缓冲区分析成果图),统计出交通要道沿线的小城镇个数,得到下面的统计表(表2-1),可见徐州大部分城镇都是靠近交通要道分布的。
图2-4铁路缓冲区分析成果图
表2-1交通要道沿线城镇个数
(二)空间规模及差异
1.小城镇规模总差异
从江苏省小城镇规模来看,徐州市的城镇规模是比较大的,镇均人口达到了6.9万。再从徐州市内部规模来看,徐州市有约66%的小城镇镇区人口在镇均人口以下,绝大部分的镇区人口规模在4-7万之间。城镇人口规模最小的是江庄镇,仅为32633人,最大的是运河镇(253718人),后者人口规模是前者的8倍,可见小城镇间的人口规模差异还是比较大的。而睢城镇、运河镇和新安镇的镇区人口规模已达20万,符合中等城市的设市标准。
徐州市小城镇镇区面积的平均值为9168公顷。徐州绝大部分的城镇面积都在5000-12000公顷之间,大于和小于镇均面积的城镇个数相差不大,进一步计算得到小于镇区均面积的城镇个数占城镇总数量的55%。镇区面积最大的是新店镇(23007公顷),面积最小的是北沟镇(3400),前者是后者的7倍左右,镇区面积差异比较大。
2.小城镇规模空间差异
利用ArcGIS软件,将徐州市城镇人口数量进行分类分级显示,并结合徐州市交通干道的分布,制作成徐州市人口规模空间差异图(图2-5)。从图中可以看出交通对于城镇的人口规模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陇海和京沪铁路线和省道沿线是较大规模城镇密集分布的地带,规模20万以上的三个城镇中有两个分布在陇海线上。
图2-5 徐州市人口规模空间差异图
进一步观察,可以将较大规模城镇分布地带分为三部分:①西北部的丰县和沛县条状分布区(图2-6)②北部倒“T”形分布区(图2-7)③南部半圆状分布区(图2-8)。
图2—6西北部丰县和沛县的带状分布
图2-7 北部倒“T”形分布
(三)城镇密度及分布差异
以徐州市六个县级市以及贾汪区为比较单元,计算各区城镇密度,得到如下数据(表3-2):
表3-2徐州市小城镇密度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徐州市各区小城镇密度分布差异不大,城镇分布比较均匀,除了丰县和睢宁外,其他地区每百平方公里都有一个小城镇分布,但是相对江苏省的总体城镇密度来说徐州市的城镇密度相对较低,城镇分布比较稀疏。
(四)城镇密度分布差异
由徐州市小城镇密度分布可见徐州市小城镇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区都分布在陇海及京沪铁路线沿线以及国道省道沿线,由此可见交通因素对于城镇的密度有很大影响。交通发达和便捷的地区相对来说小城镇的分布密度比较高。
三、结论
徐州市小城镇空间分布总体比较均匀,人口和面积规模差异除了个别城镇外差异不大,城镇密度分布总体比较均匀,但是地区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自然条件、人口迁移、交通发展及经济产业的发展对徐州市小城镇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交通因素是造成徐州市小城镇空间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张继东.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综述 [A].科技创新导报,2008,(4):88.
[2]王嗣均等. 中国城镇化区域比较研究论文集 [M].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
[3]何素芳,黄伟雄,李凡等.佛山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A].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4,22(2):45-49.
[4]杨扬.都市圈点轴开发系统研究—以徐州都市圈为例[A].理论探讨,2006,(10)124-126.
[5]曹劲松. “两通两能”与徐州经济 [A].徐州师范学院报,1991,9(1):65-70.
[6]王志华.徐州:运河城市的和谐发展[A].城市交流,2007,(6):37.
[7]李巍,陈群元:快速交通建设与我国城镇空间结构的演化[A].城市交流,2008,34(31):12-13.
茶艺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 中医特色护理;重症医学科;应用观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65-01
中医特色护理工作是中医医院工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重要方面,将其充分灵活地应用于重症医学科中,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显著[1]。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我院重症医学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87例患者,其中男性53例,女性34例,年龄37-70岁,平均年龄(54.8±5.7)岁。87例患者均为急性重症患者,其中15例危重症孕产妇,2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27例急性左心衰患者,25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所有患者均不能生活自理。
1.2 中医特色护理方法 中医特色护理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治疗及护理均分床到人,医生和护士组成固定的治疗小组,以便为患者提供连续而完整的治疗护理服务。责任护士应对新入院的患者通过中医评估法――望闻问切来收集其健康资料,观察患者的出汗、恶寒、舌象、脉象等情况,客观真实地填写中医护理记录单,并深入分析患者现存以及潜在的健康问题,以此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及中医标准护理计划。护士应依据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辨证分型,通过中医特色护理方案施以辩证护理,针对患者自身的实际症状选择中医护理技术帮其解除病痛。
1.3 观察指标 在对患者施以中医特色护理前后均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总分100分。并观察记录2010年、2011年、2012年3年的重症医学科院内的感染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结果以P
2 结 果
2.1 实施中医特色护理后,87例患者的调查问卷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
3 讨 论
中医特色护理工作是中医医院工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重要方面,将其应用于重症医学科中,能有效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但在临床实践中一些主客观原因导致该项工作难以顺利展开:护士在应用护理技术的时候,需要相关医师的配合才能得以顺利完成;各中医院均有专职针灸及推拿理疗医师,护士即便接受了专业培训,但没有资格证[2]。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本研究强化了对医护人员相关知识及技术的培训,并结合责任制护理模式,成立医护治疗小组,以此促使护士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患者治疗方案的讨论,提高护士的成就感和责任心,使其在护理过程中能主动地观察患者疗效,及时发现问题,灵活解决问题,再加上医师的积极配合,必然能保证中医特色护理的顺利开展[3]。
本研究认为在重症医学科中施以中医特色护理应该注意以下三点:首先,务必要重视中医特色护理,充分认识到其积极作用;其次,医护人员应该转变自身观念,切实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意识;最后,不断完善中医特色护理相应的操作规程及制度,并保证各项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对重症医学科患者施以中医特色护理应根据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以此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医患和谐,降低感染率,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肖国锦,杨人,周颖,等.浅谈中医特色护理在ICU中的临床实践[J].医学信息,2013,(17):216-217.
茶艺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 流浪儿童;流动儿童;人格;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量表
流浪儿童指在18周岁以下离开家人或监护人,在外游离超过24小时且无可靠生存保障并最终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据民政部统计,2010年全国共救助流浪乞讨未成年人14.6万人次[1]。据我们的前期调查,流浪儿童外出流浪多数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缺乏关心爱护、父母养育方式不当而致儿童主动脱离家庭、选择流浪。流动儿童是指6-16周岁(或7-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具有学习能力的孩子。依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分析,14周岁及以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即达1403万人[2]。农民工一般文化素质较低,进入城市后多从事劳动强度高、社会地位及保障程度低的行业[3],此类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
父母的家庭教育,对其子女的人格特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4]。那么,处于不良的家庭环境与欠缺的家庭教育背景下的流浪儿童与流动儿童,会有怎样的人格特质?主动脱离父母选择流浪于城市的流浪儿童与被动跟随父母生活在城市中的流动儿童,是否会有不同的人格特征?不同性别的儿童是否会在两组群体间有不一的差异?在本研究中,将对此类问题进行一一探索。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个体施测方式对某市救助保护机构所救助的15-17岁年龄段流浪儿童(剔除从小被拐卖及残障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共计90人,平均年龄为15.79±1.81岁,其中,男生59人,女生31人。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某民工子弟学校九年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共发放112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03份,问卷有效率为91.96%,其中,男生56人,女生47人;该组儿童平均年龄为15.92±1.63岁。
两组儿童的年龄及性别构成差异不显著;两组儿童父母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教育水平、职业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采用刘梅二氏修订的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量表(16pf)[5]作为测量工具。16pf共有187题,以下面一些因素来评价个体的人格特征:16种基本人格因素,分别为乐群性(a)、聪慧性(b)、稳定性(c)、恃强性(e)、兴奋性(f)、有恒性(g)、敢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幻想性(m)、世故性(n)、忧虑性(o)、实验性(q1)、独立性(q2)、自律性(q3)、紧张性(q4);4项次级人格因素类型,分别为适应与焦虑性(x1)、内外向性(x2)、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x3)、怯懦与果敢性(x4);4项应用预测人格因素,分别为心理健康者的人格因素(y1)、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y2)、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y3)、在新的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y4)。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1.2.2 实测过程 调查人员为苏州民康医院精神科医生、社会工作者,均接受统一培训,并统一指导语。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0软件录入数据,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卡方检验、多因素方差分析等。
2 结 果
2.1 两组儿童的人格特质 原始分转化为标准分后,基本及次级人格因素得1-3分为低分特征,8-10分为高分特征;应用预测人格因素中y1平均值为22分,y2平均值为55分,67分以上者表示应有所成就,y3在72分及以下者表示创造力低,88分及以上者表示创造力强者的个性因素形成,93分以上者为高创造力表现,y4平均值为22分,27分以上者有成功的希望。
本研究结果见表1,流浪儿童与流动
童在四项应用预测人格因素上的得分偏低,y1、y2、y4均未达到平均水平,y3得分显示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尚未形成。两组儿童的心理健康者的人格因素(y1)得分表示其心理健康稳定性一般。将两组儿童在16种基本人格因素的得分按高低排序,流浪儿童的紧张性、忧虑性、敏感性、幻想性、敢为性等因素得分较高,流动儿童的忧虑性与紧张性得分较高,两组的聪慧性与独立性得分均较低。两组在忧虑性、紧张性、适应与焦虑性及内外向性上的得分大于6分,但小于8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流浪儿童组另在敢为性、敏感性、幻想性上的得分大于6分;两组在其他人格因素上的得分均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低水平。
进一步对两组儿童在16pf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流浪儿童在有恒性、敏感性、专业而有成就的人格因素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流动儿童(p<0.05)。
2.2 组别、性别在16种人格因素上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以组别、性别为自变量、16种人格因素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见表2,结果显示,组别在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特质方面的独立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在乐群性、恃强性、敢为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内外向性等方面的独立效应显著,组别与性别的交互效应对16种人格因素中的兴奋性、内外向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等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2.3 不同性别16pf得分的组间差异 分别对不同性别进行两组(流浪儿童组与流动儿童组)比较,结果显示:男生中,流浪儿童在敏感性、独立性、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流动儿童,而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得分显著低于流动儿童;女生中,流浪儿童敢为性及内外向性得分均显著高于流动儿童,见表3。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中,流浪儿童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者人格因素的平均得分表明,两组儿童心理健康素质及情绪稳定性处于一般水平。余三种应用预测人格因素得分说明,两组儿童尚未具备从事一定专业的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创造能力亦有限。这在我们前期对流浪儿童的访谈调查中也有一定体现:结果显示有83.6%的流浪儿童诉钱用完或被偷后,找不到工作,而以乞讨为生,最终迫于生活困难而求助于救助系统。
两组儿童聪慧性及独立性得分较低,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不强。稳定性、有恒性、敏感性得分基本在4-6分间,独立性得分小于4分,表示两组儿童人格特质与心理素质欠佳,具体表现在:情绪欠稳定、道德法制感不强、对事物的洞察能力较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律性得分小于5分,表明有不能自制、不明大体之表现。两组儿童忧虑性、紧张性、适应与焦虑性得分均大于6分,说明他们有忧虑、烦恼情绪,被紧张困扰,缺乏耐心,心神不定,易于激动、焦虑,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不满意。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得分也说明两组儿童受到情绪困扰,有挫折感、气馁表现。怯懦与果断性得分说明两组儿童行事优柔寡断,表现怯懦、依赖性强。综合以上分析,流浪儿童与流动儿童的人格面貌具有以下特点: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弱,自制力不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欠缺对事物的洞察能力,行事优柔寡断,依赖他人,情绪较不稳定,被忧虑、烦恼、紧张等情绪困扰,易于激动、焦虑,对自己目前所处的环境不满意,有挫折感、气馁表现。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而父母则为儿童的启蒙老师,家庭环境对个体的成长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不良的家庭教育及亲子沟通方式显著地影响到儿童个性心理、自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健康发展[6-8]。有研究显示,流浪儿童所获得的家庭支持缺乏[9],他们或受到胁迫式的养育方式,或缺失家庭教育,流动儿童则与父母的沟通频率低、时间短、主动性不强,沟通质量较低[10]。本研究以两类特殊儿童群体为研究对象,从某种侧面也反映了家庭功能与儿童发展间的密切关系。
结合流浪儿童与流动儿童较为突出的人格特质与两组在16pf中得分的差异进一步分析,流浪儿童较流动儿童敏感,易感情用事,做事可能不切实际,缺乏耐心与恒心。这一特点一方面可能为流浪儿童选择离家出走、流浪异乡的促进因素,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与流浪儿童目前所处的环境有关——离开父母的怀抱、独自流浪在外,身无分文时,或乞讨为生,或偷或抢以维持生存,受到更多的社会歧视。有
研究者调查发现,流浪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与社会支持主观感受水平明显较低[11],而支持网络的匮乏,尤其是家庭支持的脆弱,严重影响到儿童的自我评价系统,从而表现出自卑心重、敏感多疑、情感脆弱、自我封闭等[12]。
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性别(男、女)与组别(流浪儿童组、流动儿童组)在16pf部分因素得分上的交互效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进一步在不同性别中比较两组16pf得分的差异,再结合具体因素得分进行分析。流浪男生的敏感性得分高于流动男生,而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得分低于流动男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表明,流浪男生更为敏感,更易感情用事,表现行事冲动、不着实际,缺乏耐心与恒心,较多受到情绪困扰,这一点在其不计后果的冲动流浪行为,及流浪后又不能自食其力、生活无着、乃至寻求救助等方面也充分得到了体现。流生的敢为性及内外向性得分均高于流动女生,达到显著性水平,结合两组乐群性得分分析,流生表现为外向型性格,并具有冒险精神,但又缺乏刚强的毅力,所以,她们敢于选择流浪在外,而当生活困难时又选择求助于救助系统。
综上所述,流浪儿童与流动儿童的人格并未得到健康发展,相对来说,流浪儿童较流动儿童更为敏感,受到的情绪困扰也更多,另外,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下,不同性别儿童的人格发展趋向会有所不同。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其一,未设定与父母同住的一般农村儿童作为对照组;其二,因实际问题,本研究对流浪儿童与流动儿童采取了不同的调查方法,这可能会影响到两组的比较结果;其三,本研究仅为一次横断面调查,而研究对象均未满十八周岁,人格尚未成熟,尚有待进一步的纵向追踪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形成合力很重要.中国人大,2012.08:31-32.
[2] 段成荣,杨舸.我国流动儿童最新状况——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人口学刊,2008,06:23-31.
[3] 杨云彦.农民工:一个跨越城乡的新兴群体——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整合与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人口研究,2005,29(4):37-39.
[4] 陈盈盈,周跚跚,侯雪艳,等.山东省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其人格的相关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2):1467-1469.
[5] 刘永和.刘梅二氏修订卡氏十六种性格因素测验指导手册[m].台湾:开明书店,1970.
[6] 罗苑,齐平.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研究综述.宜春学院学报,2009,31(2):166-167.
[7] 凌辉,黄希庭.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自立水平关系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2):213-215.
[8] 方晓义,林丹华,孙莉,等.亲子沟通类型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发展教育,2004(1):18-22.
[9] 王惠敏,王玲.流浪儿童的社会支持及其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9):48-52.
[10] 陈丽,刘艳.流动儿童亲子沟通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特殊教育,2012(01):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