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根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根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根基

传统文化根基范文1

关键词:财务文化 周秦伦理 管理理论

近年来,国内外企业财务造假事件接连发生,于此相关的企业轻则股票在股市上应声而跌,重则使企业丧失持续经营的生命力。这种惨痛的教训迫使企业必须构建财务文化,塑造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财务精神。

财务文化内涵

一般来说,财务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影响下,企业长期倡导和培育由理财者和全体员工共同塑造的道德精神、财务行为规范和实体性理财设施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的和。广义财务文化指影响财务发展变化及其模式选择和财务行为的所有文化构成,表现为财务物质文化、财务制度文化和财务精神文化。狭义财务文化指理财者和员工的财务道德精神,它居于观念层次,表现为理财者和员工在处理财务问题时的思想意识和伦理观念等内容,即所谓的财务精神文化。狭义的财务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和渐进性,并且具有比较稳定的状态,是财务文化的灵魂,对其他层面的文化起支配、指导和统驭作用,是形成财务物质文化和财务制度文化的思想基础和道德源泉,它一般直接作用于制度层文化并通过制度层文化影响物质层文化。它源于企业内、外部的经济环境。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存发展取决于产品与服务质量、经营管理成本和企业形象尤其是企业的信誉度,因此财务管理必须坚持诚信型长远发展战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SA8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逐步推广,人们对企业的社会预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要求企业不只是对股东负责,还应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处理好与经营者、员工以及债权人、债务人、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关系,追求社会利益相关者的满意,把企业的第一位目标界定为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把利润最大化作为第二位目标,关心企业长期的资本收益最大化,这必然要求企业在执行相关法律、规章和制度的同时,还应有一种伦理道德为全员所认同;另外,财务管理在企业现代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综合性极强,贯穿在运营的方方面面,所以企业精神就在筹资、投资、运营、收回和分配各理财环节广泛渗透,形成财务文化的内容。优秀的财务文化会引导企业财务行为朝着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和谐和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良好方向发展,从而提升和改善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促进和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壮大。

财务文化的理论根基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周秦以来就有重视德性与理性、“道德人”和“经济人”统一的传统,这是建构当代企业财务精神文化必不可少的民族文化根基。德国著名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一切有伦理取向的行为,都受着两种不同类型的价值准则支配,一是信念伦理,二是责任伦理。而这两种伦理正是中国周文化精神和秦文化精神的统一。周文化的基本内容是天命信仰、德性精神、礼乐象征体系。美籍华裔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周文化在形成期就具有超越部族的天命观念以及随着道德性天命而衍生的理性主义,这使得周文化在伦理上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他认为周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的价值观第一次为人类社会生活确立了道德标准,赋予了人生在世以更为高尚的价值和更为深远的意义。北京大学陈来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理性主义注重政治文明和人文德行。而秦文化的基本内容是“公利”原则、理性精神、法术势管理体系。秦人经过商鞅变法,其行为目标已不是彼岸的天命信仰而是世俗的“公利”追求。秦人崇尚首功战功,“非有文德”,寡义趋利,“不别亲属”,超越了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德行伦理,抛却了以天命观念为信仰的信念伦理。一切事情都按理性法律规范处理:在权力继承上“择勇猛者立之”,在耕战技术上,重视理性的计算和操作,以至于富强起来并凌驾于他国之上。秦文化是两千年中国文化的基础,秦大一统后其观念是责任伦理功效和价值体现。汉代的董仲舒综合了周秦伦理精神,建构了“阳儒阴法” 、“德主刑辅”的综合伦理体系,中国封建社会从盛(汉唐)到衰(明清)的社会伦理生活,一直受其支配。当前随着工商文明的兴起和发展,企业构建财务文化必须吸收周秦伦理文化的精神内涵,继承周代的德行精神和宽容精神,继承秦代的理性精神和勇敢精神。把德性与理性、“道德人”和“经济人”融为一体,这也是现代经济管理理论成果在企业财务精神构建上的具体运用。 在当财精神中融进德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伦理价值观更有着当代环境所导致的深层原因:

第一,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公众对优质的产品、清洁的环境、安全的工作场所、高尚文明的精神生活越来越渴望,这种需求强烈排斥企业的非道德理财行为,加之信息传递的迅速,非道德理财行为的暴露会使企业瞬间失去原有的一切,而且随着改革的加快,法律法规在逐步完善,政府的执法力度在不断加大,企业非道德理财行为成本必将高于非道德理财的投机收益。第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争的是忠诚顾客,即顾客满意度高企业就能持续发展,再加上有德行的企业能给员工创造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平台,从而留住人才。第三,管理的实质就是协调,想使理财活动卓有成效,就必须做到方方面面在利益的分配上相协调,这是企业科学理财的道德底线。

财务文化的伦理价值观构建思路

基于以上论述当代财务精神应建立在理性和德性相结合的伦理价值观基础上。在理财实践中首先以诚为本、以信守业。我国目前已经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把它确立为基本原则,并在具体的条款中作了规定,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只要坚持至诚守信,最终一定会带来更大的利益收获。诚实守信要求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如实反映财务状况、真实披露财务成果,不偷逃税金,对各种投资者同股同利,不故意拖欠供应商货款,对债权人按期还本付息,不欺诈合作伙伴,不坑害消费者,遵守诺言、实践成约。其次要崇德重利、以德载业。在处理财务问题碰到利义冲突时,要舍利取义。自觉遵守竞争道德文明经商,通过内部财务制度的制定和贯彻逐渐消除理财中的不良财务行为,筹资时既要计算筹资成本更要考虑筹资行为的合法合规性,投资时既要考虑企业的投资报酬与风险,更要考虑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环保要求,运营中既要注意收支的积极适时平衡,增收节支开源节流,更要顾及员工的身心健康与消费者的“物有所值”。最后要和谐共进。制定财务战略时注重协调,在理财中利用经济手段协调国家、投资者、债权人、购销客户、经营者、劳动者等各方经济利益,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对外追求“人和”,坚守正道,力避过与不及的短视理财行为,使企业外部财务关系保持一种正义和谐持久的良好状态,以便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并使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族工业的繁荣统一起来,使企业与人文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之间保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把企业利润和社会文明、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及环境价值相统一。

传统文化根基范文2

关键词:平面设计传统文化运用

一、引言

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使创作的自由空间拓展开来。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人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创造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本文着手于传统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探讨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应用问题。

二、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根基

全球化的进程影响了当今的文化,搞笑的肥皂剧、滑稽动画片、麦当劳等进人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充满洋味的社会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人们有了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设计中没有了传统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作为中国的平面设计,这种没有意味的作品不会被世界所认同。因此,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必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营养成分只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挖掘,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平面设计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之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虽没经历西方的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运动,并不等同于失去发展本国设计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较西方文化表现的直观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运用有意味的元素,创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平面设计作品。

三、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整合与应用

现代平面设计有必要以发展传统文化为己任,经济发展,现代技术的提高,把探讨当代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传统的文化中进行分析尤为必要。平面设计中具有诸多影响因素,诸如文化等,在西方艺术思潮融人中国平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当前的设计观念更新,现代平面设计理念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审美情趣基础之上,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作品。

在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符号,也成为现代平面设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潜质的一种趋势。比如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中国香山饭店就是运用江南水乡青砖灰瓦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的过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华的过程,借鉴传统特征和符号,有目的地选择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精华融进现代平面设计中去。此,我们应该倡导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人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定会使现代平面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使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并焕发新的生机。

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设计,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的疏散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图案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

奥运会标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传统图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志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该标志整体结构也是取自传统吉祥装饰图案“盘长”,但可贵的是它没有对这一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并借以表达标志主题和传达人民的祝愿。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案,反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乌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装饰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上海老酒”包装的创意设计就采用了传统纹样和老上海建筑的特征,将传统图案和地域特征结合当代人的欣赏习惯,表现了老上海的传统文化,给人以古朴、回归的感觉,设计出了喜闻乐见的现代酒包装。

《迎接新世纪》海报赵萌在设计中运用了中国龙作为主题图案,把中国人民龙的情结与现代设计艺术结合一起,既有新意又不拘泥形式,在传统表现形式上强调新的创意、赋于新的内容,表现新的理念。其视觉语言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中国定向运动协会的标志设计以体现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的愉悦精神内核作为创意原点。标志借用司南椭圆的外观造型与国际通用的定向运动标志相结合,取意天圆地方、天地合一之意,整个标志给人以宁静、悠远又不失动感,体现了中国定向运动协会“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珍爱生命”的运动宗旨和“在休闲中锻炼,在锻炼中休闲”的理念。司南作为中国最早的指南针,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司南的运用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升华,让人联想到定向运动的特点,更寓意着这项运动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如何能把握传统装饰图案关系及运用,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图案色彩的对比、统一及变化等基本规律。还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民族图案艺术中的色彩精华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与运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的中国平面设计民族风格。

传统文化根基范文3

文化创新的根基是指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其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中。

而另一方面,离开了文化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坚实的根基。

(来源:文章屋网 )

传统文化根基范文4

通过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从认识上加深了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一、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是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结晶。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对为人处世有了新的认识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言既出,行必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冷漠起来:他们爱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奥特曼??;总是谈论着一些日韩卡通人物;大多数幼儿在家以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来消磨时光,很少外出散步、与小伙伴们玩户外游戏。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孩子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感受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族文化也越来越远,这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 、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在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使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学生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人若能在孩童时期就汲取人类最好的精神营养,早早培养起自学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广泛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养大有好处。相信通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给他们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用传统文化的教育来点亮孩子的心灵。

传统文化根基范文5

【关键词】文化强国 传统文化 传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化强国作为新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是实现中国全面发展的根基与重点,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结晶,在文化强国战略中具有战略性地位。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关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借鉴传承与发展,还是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下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都是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举措。当然,文化产业和文化公益的双管齐下更快更好地促进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文化强国的建设。

文化强国战略对传统文化的定位

实现中国梦,意味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为了实现中国梦,除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之外,当然还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战略是新时期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中国实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建设文化强国方面,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创造是首要的源泉,除了要积极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之外,最重要的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泉,是宝贵的历史遗产,是我国实现文化强国的历史支撑,因此,在文化强国背景下,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可以推动我国文化事业整体发展。

2013年12月26日,在纪念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每一段历史都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诸子百家的学派纷争到具有深远科学意义的四大发明,民族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数度辉煌。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体现在理性、智慧、力量的传承上,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不竭的源泉,是建设现代化大厦的雄厚根基,是人类不断攀登文明高峰的丰厚积淀。了解、学习、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往开来,综合创新,做到真正意义上在文化强国背景下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展示新风采,始终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

将传统精神与现代文化精神相融通,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核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构建。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基础,同时又离不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中华文化的现代诠释。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都蕴含着独特的价值体系,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先秦乃至后期的朝代,不同学派各抒己见,百花齐放。其中,诸如仁,义,礼,智,信等文化精神则是一直被认同尊崇的,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积淀与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并成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从“忠孝”到“仁爱”到“信义”最后到“和平”,无一不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相对应。这体现了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发展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首先是对民族传统精神的传承,再通过创造性的发现,应用、创新与发展,将传统精神与现代文化精神相融通,以此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术研究与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学文学、史学、哲学等专业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传承的主要平台。就目前而言,大学的传统文化教学越来越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除此以外,全国范围内成立了许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学术论坛也如火如荼的举办,一些重点大学更是针对社会高端人士开办了国学培训班。传统文化以其本身的特质与光芒吸引了更多现代人的关注、学习与研究。这些针对传统文化的学术活动以及相关的论坛组织使得传统文化不再是少数人的文化,而是全民的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更多的途径,从而更好地推动了文化强国的建设。

文化强国战略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发展的新机会与新途径,而传统文化则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根基

增强文化产业的传统背景。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是潜在的生产力。在构建文化强国的过程中,要想实现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首先需要增强文化产业的传统背景。以电影电视为例,电影电视作为面向广大群众的传播媒介,具有很好的宣传效果,但是很多电视电影题材很大程度上是以现代流行元素为要点来构建和改编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向民众宣传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就要求电影电视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多引入传统文化故事、历史事件、风土人情,将传统文化用现代的方式表达与传递。正如《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它将中国各地域特色的餐饮文化,搬上荧幕,扩大了文化的传播范围,使更多的人了解、接纳并且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其次加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加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有利于文化强国的建设,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推动文化公益在传统文化上的发展。构建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实则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整合与收纳,从而更好地服沼诠家的“文化强国”战略。在传统文化体系的构建上,首先,可以成立一系列的文化建设研究所,由国家投资设立,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文学家、史学家等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其次,政府文化部门可以共同推动举办一些传统文化推广活动,针对小学生可以举办一些儿童经典诵读活动;针对社会人士,可以开设一些公益性的学习培训,传统文化学习论坛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与发展中。最后,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可以建立国家级的中国传统文化交流会,将孔子学院开办到世界各地,这一系列的举措都推动了文化强国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和文化强国战略在国家理念上一直都具有一致性。文化强国战略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发展的新机会与新途径,而传统文化则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根基,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马克思也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传承的是民族的智慧,发展的是民族的精髓。越是民族的,则越是世界的。从只有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公益事业这两个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利用现代化方式来发展传统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精神真正内化到每一个国民的内心,才能更好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

(作者为长春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根基范文6

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国文化又是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理念。中国画首先是东方哲学艺术。它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将艺术融入中国文化、融入自然、融入万物。“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中国画主张回归传统,回归自然,呈现东方哲学之大美。

中国画重感悟,反映内在精神,让人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中国画要求用最简约的笔墨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山人的作品到今天依然散发着人文哲学之魅力。在似与不似之间传递出人类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中国古人游离于山水之间,感悟自然之大美,并将这种感悟表现在皴、擦、点、染的水墨作品里。数竿修竹,几叶芭蕉,无不透出古人对生活、对自然灵性的内在精神寄托,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大美。中国画以艺术的高度抽象诠释着中国文化。用有形的笔墨表现无形的思想。在黑与白、线与面的有机组合中崇尚自然和笔墨的审美观,其哲学根基可追溯至先秦道家创始人老子“重玄尚黑,知白守黑”的思想理念。

徐渭曾言“道者妙用,在股掌间”。庄逸相是,庄是庄重,逸是放逸。庄重中见放逸,放逸中见庄重,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二元相生的境界,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中国画与中国文化一样具有最强的包容性,它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从早期的图腾文化、宗教文化、诗歌文化、地域文化到民俗文化,包括外来文化,中国画都能融合吸收。

中国画在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与高素质的文化人结缘。从顾恺之、坡、倪云林、徐渭、朱耷到郑板桥,中国画正是有了文人的参与才逐渐把中华民族的审美从匠人的角度,提升到文人鉴赏绘画的角度。因此中国画的艺术之美也从三个层面上体现出来:一是作品所表现的美,二是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之美,三是作者书画笔触的技法之美。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画未来的发展与创新的前提是真正热爱传统,真正热爱自然。这样,创新就会渐渐地体现出来。中国画的创新不是一味追求个性化,一味追求个性便无个性可言。中国画没有了传统根基就如同空中楼阁,毫无生命力。中国画的创新要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标准,符合自然的根本规律。所以创新必先识旧(传统),无旧无以言新。

(选自《济宁日报》2012年9月17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