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范文1
其主要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很好地诠释了传统意义上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很好地表现出了传统哲学上的基本问题和精神在社会中的不断进步以及升华。和中国其他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一样,民族音乐也需要传承和进步发展。在民族音乐传承的过程中,紧紧抓住追求各类和谐统一的基本要领,并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其中,耳熟能详的是根据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的社会组织,从始至终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去伪存真的基本理念
各个民族民间音乐都具有各自的独特的特点,在其基础之上社会在不断发展也,二者相辅相成。之所以民族音乐能够生生不息的传承于世,主要是因为它有一种质朴和智慧的情感,还包含了一种民族文化的创新精神。同时还应当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民族音乐也有一些比较封建和庸俗的东西,称之为伪科学,因此,在发展中要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正确的民族民间音乐并不断地进行改造,最后达到人们想要的效果。
(三)开放包容的生存理念
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广阔的开放和包容性,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并广泛传播于大江南北,因为它具有海纳百川的深刻含义,因此它体现了一种高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还表达了一种传统文化的精神。世界在进步,同时中国也需要发展,这就需要世界各国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并在交流中寻找自身的价值并得到认同,从中寻找进步的方式。类似地,各种民族音乐也需要互相交流,抱有开放包容的态度。
(四)文化整合
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急需转变成长方式的重要时期,因此不同种类的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影响以及彼此相互交融的关系逐渐突出,这是社会发展急需的一种元素。为了与时展相一致,就需要对各种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整合,以此将其与人民群众的审美方式相关联,并与时展的步调相一致。任何事物的发展归根结底都是在寻找创新,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创新。通过这种文化整合的方式对民族音乐进行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在寻找创新,创造出新型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段、以及发现新的表现媒介,以此为将来的发展不断带来新的机遇。
二、作用
当今社会,党和人民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是这种形式基于个文化搭建而成的,其中民族民间音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从中领略到其现实意义,并合理运用民间音乐,发挥其最大功能,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创造价值。其主要作用包含以下几点:
(一)价值功能
民族音乐无疑集中体现了古老人民的智慧,其源于人民,并逐渐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民族音乐源于生活,又回馈给人民群众,它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文化逐渐渗透到人民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文化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并逐渐被保存下来,足以见得广大人民对其需要的迫切程度。同时可以看出民族音乐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功能,并且这种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文化基础。
(二)娱乐功能
截至今日,全国各地流传着各种形式的民间音乐,尽管他们各有各的特点,但是它们具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民族音乐的娱乐性。民族音乐通常伴有自由以及趣味性质,即有些时候没有什么规范的表演形式,均为即兴表演。民族音乐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和幸福,快乐和幸福相辅相成,这更意味着民族音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凝聚功能
众所周知,民族音乐常常是基于节日、劳动、爱情等方面开展开来的。这些习俗中均伴有歌舞,这种表演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内心的方式,它还表现出了民族的价值选择、生存意义以及文化生活,更体现出人们对于自身文化的喜爱,对保护自身文化生活得一种诉求。换一种说法,民族音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无法取代,并对人们的价值观、心理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作用体现在每一个成员当中,进而形成了极大地凝聚力。
(四)规范功能
在当今庞大且复杂的社会系统中,到处都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因此要对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进行道德及其他方面的规范。由于社会的多样化及其复杂性,规范形式不能单一化处理,它需要很多规范形式共同作用,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民族音乐也包括在内。
三、结语
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范文2
关键词: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观念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6)05-0100-05
On the Conceptional Construction of the Minority Clothing Art
――A Disquisition on Clothing Art of Guangxi Minority Nationalities
QIU Ping
(Art College, Guangxi Minority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6,China)Abstract: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minority clothing is constructed on the base of primitive world outlook and accomplished in dualistic reciprocating process. It is the primitive imago accumulated in the minority clothing civilization that gestates the minority'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concept, and from it forms the spiritual kernel of the images and figures that substantiates the primary formative concept. With the motive of pursuing affective representation, and with the groundwork of the sensible images and figures, after undergoing a spiritual experience in rebuilding aesthetic images and figures,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minority clothing is constructed at last.
Key words:Minority; Clothing Art; Conception
广西有壮、苗、侗、瑶、彝、仫佬、毛南等十多个世居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生活、、文化习俗和历史发展的差异,少数民族服饰的形制、色彩、质地、纹饰等方面均有鲜明的特色,它们在代代相传中穿越历史,以象征和隐喻表现社会、传达观念,它蕴含宗教、演绎神话,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服饰艺术观念是服饰造型活动中形象产生的精神动力,探讨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观念的构建,有助于解读这一既古远而又富有蓬勃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揭示少数民族服饰所蕴含的精神价值,进而完整把握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一、少数民族服饰艺术中的原始自然宇宙观
1、少数民族服饰中蕴涵的原始信仰
人类的童年对自然和宇宙的感悟一开始便带有强烈的“人化”和“神话”色彩,它描绘的是一个无法认知的灵与肉、生与死、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和谐与对立的世界,这三重关系构成了人类所有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核心,保存着对人性的基本解读:生存、创造、繁衍、、争斗……。
“人化”倾向一方面是来自人类与生俱来的操控愿望,希望对神进行人格化改造;另一方面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将人看成是整个大自然的一部分。“神话”倾向则是来自于对自然界那旺盛的生命力的敬仰以及对其超强破坏力的惶惑:当原始人无法以其幼稚的思维解释天塌地陷、洪水滔天等自然现象,难以操纵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时,人们宁可让一种高于自己的超凡力量――各种幻想出来的精灵、神灵来保护自己,这些幻化的意向无处不在,即“万物有灵”,它们以超自然的力量,控制着人的生命、动植物的繁衍生息,乃至狩猎或捕鱼是否成功。人类在对神灵的守望与恭候过程中,产生了最原始的信仰崇拜,如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多神崇拜等意识。各种崇拜意识反映在服饰中,成为了直接与天地人同构共感的宇宙观的一种物态化的感性体现和视觉表现,而那些看似朴素的每一个造型背后都蕴藏着一个无形的宇宙世界。
“天”是宇宙及其规律的总称,也是自然的代名词,天上之物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常常以不同的形式频繁出现在广西少数民族服饰之中,并具有代表着某种事物的性质及本质特征。天上最神奇、最令人崇仰的自然现实非太阳莫属,它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启蒙了人类对自然生命认知的意识,塑造了人类的信仰及生存方式。所以围绕着太阳崇拜所形成的人类不同民族的太阳文化观,深深影响了人类生存观念和文化价值取向[1]。广西侗族、壮族、苗族、彝族都尊太阳为神。在侗族的创世史诗《嘎茫莽道时嘉》中,创世神是名叫“沙天巴”的大蜘蛛,它生育了天地,也是化生万物及人类“太阳女神”。瑶族创世史诗“密洛托”中说,始母密洛托造天造地后,她朝前吐了十二口痰,左手画个大圆圈,呼唤风与气来陪伴。大圆圈变成一团火,这团火就是太阳。壮族崇拜太阳的痕迹更是随处可见,无论服饰还是其它器物上都清晰地印刻着发射形的太阳纹,此纹饰并不是作为实用功能的附件和普通意义上的点缀和装饰,而是有着该民族《造太阳》神话所蕴含的深刻的象征意义。各个民族对太阳神话的传承演变的线索,或许就是人类信仰从神性化向人性化演化的轨迹。
2、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图腾遗迹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普遍保存着大量的图腾遗迹。图腾原意为“他的亲族”,图腾观念认为:人和动物有相似的地方(会动、会发出声音、有情感、有身体与面孔),认定自然界中能保证氏族成员的食物来源和予以生存的精神力量的某一动、植物与自己有血缘关系,将它信奉为神圣的祖先、亲族而崇拜。瑶族自称是盘瓠之后,尊狗为图腾。据《评皇券牒》中记载:远古时期,评王身边一条名叫“盘瓠”的龙犬,揭榜助战,咬断敌人高王的首级,使评王大获全胜,评王践诺,招变化成人的盘瓠为驸马,与三公主结婚,并封之为王。盘瓠与三公生了六男六女,传下十二姓瑶人。后来盘瓠在一次狩猎中被一羚羊顶山崖而亡。其子女为父报仇,剥羊皮制鼓,以示祭祀。瑶族的生活中处处凸现出浓郁的盘瓠情节并以直截了当的方式来表现之,如过“盘王节”、跳“盘王舞”、小孩戴“狗头帽”,更有胜者是瑶族妇女那奇特造型的衣饰。其服饰的上衣剪成前短后长,并在衣服上缝上一条尾状饰物,妇女将发结梳成角状,再包上绣花头巾,形似狗耳,腰带故意在臀下露出一截,喻示狗尾,其衣服染成黄、蓝、绿、白、红的“好五色衣裳”,色彩来自于那条五彩斑斓的龙犬,取得“花衣斑斓”的视觉效果。[2]
另外,一些动物对人来说具有神奇的力量,能超越人类极限(鸟能飞、鱼能游、蛇能蜕皮、能变换生命),于是赋予这些超凡能力予主观价值,将它们构造为一个超自然原形的新图腾形象。这些生物中最令原始人类所仰慕的是它们那种超出人类的繁衍能力,怀着部族繁盛兴旺的美好理想,他们将自身的繁衍和生殖观念与自然界的繁衍现象联系起来,从而使生殖意义上升为纯粹的社会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许多隐喻性图形和抽象符号应运而生,如苗族的“母子龙”、侗族的“对鱼”以及各种鱼鸟结合和双头鸟纹等复合形象,这些“成对”概念蕴涵着生殖繁衍的深层意义,是共同的生殖繁衍观念的延伸和链接后,创造出来的超自然原形的新图腾形象。
广西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主要崇拜对象,如彝族崇拜虎、布依族崇拜竹、壮族拜蛙等等,图腾崇拜物鲜明而生动的投射在各民族服饰中,它们或者用所崇拜的动物的皮毛制作衣服,或以布料和其他材质制成图腾形状的头饰和鞋帽,或者在服饰中绘绣某种图腾的图案。不同的图腾崇拜在服饰中显现,有时就成为不同民族的标记或族徽,成为代表这个民族高度“符码化”的象征符号。这种特殊的文化意趣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美学韵味。
3、巫术礼仪中少数民族服饰的表征与内涵
灵魂世界尽管是一个人类的力量无法掌控的领域,但是“能事而无形”的巫术却能充当与超自然联系的媒介。原始人试图通过巫术礼仪与主宰人类命运之神沟通交流,并希望它的巨大魔力能体现人的意志和愿望,借助来自神灵的推动力而操纵超自然的世界。正如苏珊・朗格所说:“原始人生活在一个由各种超凡的神灵主宰的世界里,这些超人或尚未发展成人的生灵,那些具有巨大魔力的神灵鬼怪,那些像电流一样隐藏在事物中的好运气、坏运气,都是构成这个原始世界的主要现实。艺术创造的推动力,这对所有人都显得十分原始的推动力,首先在周围这一切神怪的形象之中得到自己的形式”。人们在提出理想、预卜凶吉、编造幻想的时候,通过巫术形式使用了象征或拟态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一系列的对神灵献媚取悦或驱邪赶鬼活动,这些活动离不开炽热的歌舞。如崇拜虎的彝族每年正月初八至十五都要过虎节,“跳虎舞”是整个祭祀活动的中心内容:挑选两个精壮青年装扮公、母虎,戴上虎面具,全身光脚,身披特制虎形草衣、草裙装扮成虎神,虎神身后紧跟着蒙着面扮饰成各种动物的人群,伴随鼓点的节奏,按照规定礼仪的步态和动态,载歌载舞……表演者的面具为似虎非虎,似人非人的“合一”形象。创造这个面具并不旨在表现一个真实的虎,而是为了幻想出一个非可见的神灵形象,以此传递神的威力,使族人获得力量和技能,确保他们健康平安或获得好的收成。广西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也有类似这样的舞蹈,毛南族的“傩舞”、苗族、侗族的“芦笙舞”,瑶族的“铜鼓舞”也都具有避邪求福之愿望。
巫术礼仪和图腾歌舞使主体进入如醉如狂的幻想状态,培养了人们对虚幻世界的身心感悟,也培养了不羁的、超常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把介于现实和虚幻的情感付诸于形式――创造出一个来自现实原型又极其怪诞的巫术形象。而歌罢舞毕,回到现实中的舞者的超自然感悟消失,巫术性的想象力就会随之转化为审美想象力,由巫术意义所赋予的形式转化为审美造型,形象的怪诞性也逐渐拆解而向着审美靠近,从而导致了美的形式及艺术形象的诞生。
二、意象的获得与形式的表现
1、感悟秩序
将繁杂无序的事物梳理成一个条理有序的整体,这是人类具有建立秩序的能力的大脑标致和独特成就。秩序的建立体现着人类对客观逻辑认识的深化,也揭示出审美――文化心理和超视觉思维在造型发展上的伟大意义。
早期宗教都是基于大自然神性的秩序之上的。在关注自然宇宙的过程中,人类“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鸡兽之纹,与地之画”《周易・系辞》。偶然发现了自然造物的大小比例;掌握了自然界感性质料如色彩、线条;自然的形式规律如对称、均衡、节奏、韵律;自然的性能如生长、发展等,在不断地接触、感受、体悟中“观物取象”,并将此“象”与某些观念相联结,把自然的和谐形式转化为在观念上被认可的,脱离自然物的审美形式。壮锦中的菱形纹无疑是成功地实现这种转化的最佳例证:壮族姑娘达尼妹在织布的时候,发现柿树上的蜘蛛网上凝聚着晶莹的露珠,露珠上闪烁着太阳的七彩光芒,缀在银丝上,组织成一圈一圈规律渐变的图形。达尼妹从中感知出了菱形和七彩颜色,她将这种视觉体验在织布中转化:用原色细纱为经,五光十色的丝线为纬,以菱形为基本框架,精心纺织了瑰丽的壮锦。
壮锦严密规整的秩序感代表着人类对神圣秩序的偏爱,这个爱好正好成为人类将审美需求转变为造型艺术语言媒介的必要条件。人类在对客体对象感知的过程中,学会了从混沌中找到秩序,用非凡的组织能力将纷纭变幻的感觉世界规范到井然有序的理性范式之中,组织出“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结构,使外界多样统一的秩序化对象,成为与主体内在的审美认知度相和谐的同步形式,秩序感的积淀转化为形式美感,促使各民族审美观念的日渐成熟。
2、抽象变形
“艺术形式是以实践的历史积淀为基础经由心理积淀而形成的,是对自然形式规律的某种概括和抽象。”[3]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各民族由对自然的“观物取象”发展为“立象尽意”,能动地创造了与自己的观念和目的性相应的物化形态,不断在抽象化、变形的路径上使超自然、超现实因素的某些特征部分不断被强化并重新被组合,形成少数民族意识观念独特的结构和基质,发展成为一种特定形式,形成纯粹的装饰形象系统,标志着少数民族艺术观念获得了一种超越性的构建。
抽象变形是广西少数民族服饰中普遍运用的手法。抽象变形意味着是从自然与感觉体验中提取出精华,通过分析、选择、简括、综合,按自己的心理审美节律,将自然原型中不重要的细部剔除,而抽取和夸大某些自己感兴趣并符合功利需求的部分,变形而成为既不违背原型结构又具超自然意义的和谐的造型。如:壮族的丹凤朝阳,瑶族的龙凤、牡丹,彝族的虎纹图案,毛南族的走兽云彩,苗族的人首龙身、牛首龙身图案和太阳纹、星宿花、蜘蛛花、蝴蝶花、水纹、星纹等等;或者完全摆脱现实物象的束缚,纯粹以几何抽象图形如:圆形、三角形、曲线形、菱形、直线形、方形、发射形、齿形纹、回纹、螺旋形等为形式结构,形成了不再残留任何原形属性的象征符号。苗族的城界花就是以方形为基本构架,十字折线渐次重复及四棱星点的同构组合,完成了城镇防守中的城墙、街道、角楼守兵的意象,它们彼此相连,浑然一体。但是呈现给我们的只有几何折线的律动,而城墙、街道等原形已荡然无存;南丹白裤瑶男子的白色灯笼裤管上绣着五根鲜红的线条,据说是象征盘瓠狩猎坠崖死后,五个手指在膝盖上留下的血痕。
以上各类形式的造型皆偏离甚至超越了具体对象,它们既是对自然之相的拟形,也是对自身幻化的写意;是对自然属性的突破,对时空界限的超越;是心与物的沟通,情与理的整合;它使无形变为有形,以“跃动”“变化”“纷繁”等节奏韵律形式的运动性和机能性,使客观自然的生命节奏与装饰图形的人工节奏相吻合,能动地创造了有意味的形式。
三、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观念的构建
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观念的构建是在原始宇宙观的基础上,并与之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于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而言,自然宇宙是一个伟大的母体,它孕育了少数民族服饰观念,也影响着他们的精神活动、信仰模式、心理状态和表现意识。原始自然宇宙观是少数民族对宇宙、自然极其关注的结果,对自然宇宙的意识事实上就是原始先民情感和意志对客体世界的一种理解,由之而形成了形象的精神内核,决定了少数民族最初造型观念。
“万物有灵”观念是原始宗教产生的思想基础,不管巫术是不是威廉・房隆所说的“一切艺术的起源”,但毫无疑问它是形象产生的精神动力,在每一个看似平静的造型背后都有着肉眼看不见的生命力和巫术的神力在起着用。在这个意义上,是巫术礼仪的精神形式与图腾造型的实体形式共同推动了民族服饰艺术形象的创造。
抽象变形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少数民族服饰艺术造型体系上已臻完备和造型能力的成熟,也预示着各民族终于找到了最恰当、最明晰的形式语言来表达他们的观念、心境和情趣;标志着他们能在强盛的主体意识下以无所顾忌、无所束缚的姿态,自由地调动一切造型要素,诸如布局上的疏密聚散,形状上的曲直方圆,色彩上的浓淡冷暖,技巧上的粗犷细腻,风格上的率真含蓄等等,使抽象的思想情感、观念意识、精神境界在具体的结构形式里得到象征性的、暗喻性的传达和表现。
服饰艺术观念与文化观念的缠结一直是服饰形象创造活动的一个基本倾向,部族文化的繁荣、原始文化的互融、原始自然观的形成、对经验理性的崇尚等文化因素,促进了服饰艺术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巫术观念、图腾观念在诱导出形象后自己也必然寓含其中,这类文化观念和意义的力量在特定的文化情景中往往超越形式本身,同时,大量的形象往往是心理图式和审美情绪融合而创造的结果,另一方面,由文化观念诱导出的形象一旦脱离特定的文化环境,原始意象的寓意及功利目的逐渐隐退,而主体必然按照其审美经验来能动地创造,审美心理就可能对形象进行纯粹的造型活动。从服饰的实用功利性到服饰艺术的诞生,创作主体以追求情感表现为目的,经历了以感性形象为基础,用心灵重构审美形象的心路历程。这是一个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装饰性质和形式美超越了原本的象征性,从而进一步促成了服饰艺术观念的构建。
四、结 语
少数民族服饰是一种无声的符号语言。一方面它是物质的呈现,另一方面是精神的外观。随着氏族、部族、民族的产生和演进,以及漫长的创造性劳动和文化积累,服饰文化功能从混沌走向分化,服饰的各种造型要素都向着观念层次上凝聚,造型上实用与审美相结合,服饰本身向着功能多样、意蕴深刻的方向发展,服饰观念在这种发展中孕育、积累、形成,民族服饰逐渐呈现出自身的完整性,它们不仅建构为层次分明的造型体系和审美特征,而且最终实现了少数民族宇宙观、自然观等多种观念的重叠、碰撞与整合。通过服饰造型与象征意义相结合,以及象征意义的符号化,少数民族服饰形成了独特的具有物态形式、民俗活动与精神心态的三重结构系统,支撑着各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发展,这就是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观念构建的核心。
参考文献:
[1]乔晓光.岁寒三友[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292.
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范文3
我市现有47个少数民族,人口为15400多人;现有少数民族聚居的行政村2个、组3个。多年来,在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下,我市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少数民族聚居的村、组基本脱贫,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市少数民族仍有一部分在生活上还处于贫困状态,少数民族聚居的行政村、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全市的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以使少数民族尽快走上富裕之路。这是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实践,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富民强市,跨越发展,努力在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没有少数民族的脱贫就没有全市人民真正意义上的脱贫,没有少数民族的小康就没有全市人民真正意义上的小康。“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加快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不仅是逐步缩小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迫切要求,而且也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需要;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各县(市、区)政府和各级领导,必须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做好我市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要求“到年,我省少数民族群众基本脱贫,60%以上达到或超过当地平均生活水平;民族聚居地方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这是全省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的总目标。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加快全市少数民族的扶贫开发工作,使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均生活水平不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是我市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目标。从年开始,在全市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千户扶贫工程”,每年争取使现有的1644户贫困家庭中有500—600户脱贫,力争到年,使我市少数民族群众基本脱贫,60%以上达到或超过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各县(市、区)在“富民强市,跨越发展,努力在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坚持“同等条件优先和适度倾斜”的原则,对尚未脱贫的少数民族贫困户,要继续组织脱贫攻关;对刚刚解决温饱的,要巩固脱贫成果,加快实现小康步伐;对已基本实现小康的,要帮助他们努力实现宽裕型的小康。各地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要始终把民族聚居村、组地方和婚嫁迁入我市的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作为帮扶重点。同时,要关注城镇少数民族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困难,在实施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照顾。
三、落实政策,加大投入
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实际,建立全市少数民族扶贫基金,支持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各县(市、区)要确保省拨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根据财力情况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不断增加对少数民族扶贫开发的投入。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14号《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设立民族教育专项资金,制定和落实有关优惠政策,确保民族教育优先或与当地教育同步发展。少数民族聚居村、组所在地新建、扩建学校(包括民办公益性学校),以划拨方式提供土地,除上交国家的税费外,免征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鼓励和倡导社会各界通过捐赠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企业捐赠资金可按国家有关规定在税前列支,计入成本。纳税人向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方义务教育的捐赠,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要认真执行中国人民银行银发[]8号文件精神,落实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贷款优惠利率政策。要充分利用小额扶贫贷款的优惠政策,扩大对农村少数民族贫困户的贷款规模和收益面。各单位、各部门在进行对口帮扶活动中,要把少数民族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项目、资金、科技、人才等方面予以支持。
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范文4
[3]项正文.滇东南苗语倒语现象浅释[J].语文知识, 2007 (2) :86.
[4] 骆小所.艺术语言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237-246.
[5]刘红.重视语体教学, 提高汉语水平[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3) :23-25.
[6]董入菘.偏远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5 (3) :71-72, 88.
[7]杨笛, 成然, 邹璇.六盘水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6, 28 (5) :66-68.
[8]祖力盼乌拉孜别克.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J].科技风, 2015 (10) :205-205.
[9]孟祥玲.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建设的状况与指导策略[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4 (6) :76-78.
注释:
1 语体意识即语体自觉, 指人们在语用中能够按照不同功能域的需要选择适应该域的语体进行交际的能力。参见祝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汉语语体意识的培养[J].贵州民族研究, 2009 (1) :107
2 这数据是2016年10月作者亲自到这些学校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所得。
3 这数据是2016年12月作者亲自到这些学校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所得。
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范文5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 汉语作业 “把”字句 偏误 对策
一、“把”字句偏误几种类型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批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作业时,发现“把”字句偏误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语序上的偏误类型
受到母语习惯和民族地区语言交际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作业中使用“把”字句会出现语序上的偏误。语序偏误指由于句子中的某个或某几个成分放错了位置而造成的偏误。而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作业中的“把”字句语序上的偏误主要还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副词“只/已经”的偏误。比如:
(1)也许你们不知道,我把他只当做我的弟弟。(普通话:也许你们不知道,我只把他当做我的弟弟。)
(2)在打炮之前,连长把命令已经很清楚地传达了。(普通话:在打炮之前,连长已经把命令很清楚地传达了。)
第二种情况是“否定副词“没/不/别”的误用”。比如:
(3)他把暴乱的这个消息没告诉群众。(普通话:他没把暴乱的这个消息告诉群众。)
(4)老师一再告诉我们:“把东西别乱扔。”(普通话:老师一再告诉我们:“别把东西乱扔。”)
(二)补语上的偏误类型
根据笔者的了解,补语上的偏误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情况是结果补语缺失。比如:
(5)突然,阿依古丽不小心把饭碗碰了。(普通话:突然,阿依古丽不小心把饭碗碰翻了。)
第二种情况是补语搭配不当。比如:
(6)前天,卓玛把我的《三毛选集》借过了。
(7)一个战友来我家玩,他走时我把他送到火车。
(三)“把”字句滥用的偏误类型
(8)卓玛把那件事了解了。(普通话:卓玛了解了那件事。)
(9)因为新年快要到了,所以学校把我们放了寒假。(普通话:因为新年快要到了,所以学校放我们寒假。)
就例9来说,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中有一种宾语前置的格的形式,有时翻译成汉语的“把”,但与“把”的用法有很大不同,这往往给学生习得“把”字句带来很大的母语负迁移影响,很多不当用“把”字句时学生们也会套用母语的格式去造一个“把”字句,即便中大学生也毫不例外地会受到这一负迁移的影响,而出现这种偏误现象。
二、针对“把”字句偏误的建议
(一)应从语言上帮助他们纠正
首先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作业中“把”字句语序上的偏误、补语上的偏误、“把”字句滥用偏误等突出问题,教师在作业讲评中应重点指出来,详细地为学生讲解,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其次,不仅要精讲还要加强练习。
要让少数民族学生对多种“把”字句型进行反复练习,通过不断地练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把”字句的各种类型和语义结构,在现实的汉语交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少出错误。再次,语言教学方法上的简单呆板也是造成学生“把”字句偏误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语言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重视教学过程的丰富多彩,注重利用间接、渗透、潜隐、含蓄的方式进行汉语教学,这样能够使教学过程更加有趣丰富,降低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排斥情绪,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汉语“把”字句的使用水平,提高汉语交际能力。
(二)应从认知心理角度对症下药
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作业中“把”字句偏误是在多种思维活动影响下产生的。我们不仅应从语言上帮助他们纠正,还必须寻找其产生的深层思维原因,从认知心理的角度分析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李遐学者在《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把”字句习得偏误的认知心理分析》一文指出,要从认知心理角度对症下药需凸显汉语与母语相关规则的差异;突出“把”字句使用的语境;注重习得的阶段性。笔者认为,“尤其要注意‘把’字句使用的语境”这个建议必须引起我们教师的足够重视,因为处于高校阶段的大学生通过较系统的学校学习,对汉语与本民族母语相关规则的差异性是比较了解的,但就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注意到“把”字句使用的语境,造成了以上使用“把”字句的诸多偏误。任何语言单位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不注重语境是无法正确使用好汉语的。
(三)应优化汉语教学师资队伍, 提升教师自身的汉语水平
首先,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他们的汉语素养,尤其要建设一批具有扎实汉语功底,而且具有汉语和少数民族母语多语背景的教师队伍,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具备强有力的队伍支撑。其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培训、教学比武、语言理论学习等活动,提升汉语教师的汉语运用能力和授课技能。再次,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教师必须自己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同时还要积极利用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的继续教育和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汉语授课水平。唯有此,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课堂才有较强的师资保障。
总之,笔者认为,为了解决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作业中“把”字句的偏误问题,在教学上我们需从语言上帮助他们纠正,需从认知心理角度对症下药,需优化汉语教学师资队伍, 提升教师自身的汉语水平。当然还有其他建议,这里就不一一赘述。目前此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 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笔者希望通过此方面的初步研究能吸引更多的学者专家关注此问题,以推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以此指导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鲁健骥.外国人汉语语法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1).
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范文6
【关键词】民族元素;艺术设计;运用实践
对于研究少数民族的研究人员来说,少数民族图腾是他们主要的研究的文化,因为每一个图腾的背后都会有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然后逐渐就成为该民族的图腾。在世界文化融合的趋势下,西方文艺设计理论对中国文艺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中国艺术设计的领域,主要表现在风格单一化、视角局限化等不足的地方,这就说明了我国文艺设计理念中缺乏民族元素,是一种对民族元素的不肯定的方式,而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是通过人们的思考和长期劳动过程中的智慧总结,其对当代艺术设计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把少数民族元素运用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是大势所趋。
1.民族文化的代表
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逐渐的被人们重视,在艺术中也开始融合起来,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一种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将少数民族元素运用到艺术设计中,是现在时艺术发展的大方向。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主要有蒙古族的民族文化,壮族的民族文化等。蒙古族图腾是狼,蒙古族主要生活在草原,过着游牧生活,狼也在草原生存,主要捕杀牧人的羊来生活,但蒙古族为什么还会把狼作为图腾呢,因为,蒙古族很好的理解自然中的规律,保持生态平衡,保证本民族能够很好的在草原上生存。鄂温克族的太阳花是美好爱情的象征。
2.少数民族文化在艺术中的应用
如果想把少数民族元素运用到当代艺术设计中,就必须了解少数民族元素所代表的含义。必须处理好其与当代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才能将独具特色的民族元素完美地融合到当代艺术设计中去,使民族元素在真正意义上得到合理有效地应用。设计师们必须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设计师首先要思考在将少数民族元素运用到当代艺术设计中,不仅仅是对少数民族元素的简单表面上的吸收,而是将少数民族元素的含义和现代艺术设计的思想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获取少数民族元素表面表现特征之后,将蕴含在元素中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很好的展现,使其传承下去。现代艺术设计和少数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对现代艺术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真正体现少数民族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价值。因此,在少数民族元素应用过程中就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当代艺术设计中应广泛的使用少数民族元素,增加艺术设计的活力与魅力。当代艺术设计中有很多都运用了少数民族元素,其主要关键就是根据各元素意义和运用程度的不同,大致可以将少数民族元素分为直接应用和利用其意义、象征的隐性运用两种方式。
2.1直接应用少数民族元素
直接使用少数民族元素这种方法是对少数民族元素的特点进行最简单的应用,即是将这些元素通过一些简单的装饰之后直接应用到其设计作品中。这种应用方式,在对少数民族元素进行应用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直接应用的方式主要表现在对图形、色彩,甚至是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物件的应用,通过对少数民族元素的直接应用来表达设计者的设计理念以及隐藏于这些元素背后的民族特征,让人一眼就知道该少数民族的特征。比如将民族服饰上的一些图案或者将民族服饰设计风格直接运用到设计画面中,这就是对少数民族元素的直接应用的体现。
2.2使用少数民族元素的象征意义
少数民族元素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直接象征,同时也是民族精神最好的展现方式,少数民族元素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化组成必要元素,它是少数民族多重的文化含义和民族意义的最好诠释。少数民族元素是由民族图案、喜爱色彩、建筑结构等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形式直接地表现出来,这些元素呈现出其少数民族追求美好的愿望以及民族情感。因此,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使用这种丰富内涵的另一种应用方法就是隐性运用。在现代艺术设计上有些作品都很好的诠释了这一应用。
3少数民族元素在当代艺术设计应用中的意义
现当今社会,艺术设计处在信息化、经济化与民族化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传统的艺术设计的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冲击。这种形势就要求我们必须将传统的艺术设计观念进行改革,重新对传统设计元素进行剖析,应该适当地将少数民族元素很好的融合在在当代艺术设计中。将少数民族元素与当代艺术设计相结合具有其现实意义。首先,民族特征是少数民族元素的集中体现,在当代艺术设计中加入少数民族元素,使少数民族元素得到了充分利用,民族元素更好地与当代艺术教育相结合,增强当代艺术设计中的民族感同时具备民族特色。在艺术设计中加入少数民族元素就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其次,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作为千年来不断延续的精神力量,将少数民族元素运用到当代艺术设计中,就可以使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关注和重视,使少数民族的民族财富得到最大限度的继承和延续,使其在当代艺术设计充分发挥民族元素的价值。因此,将少数民族文化运用到当代艺术设计中,在新的环境下民族文化也会有相当强的生命力,也可以使少数民族文化得到新生。最后,少数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少数民族元素运用到当代艺术设计中,可以民族文化良好的传承下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当代艺术设计在面临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之后,将少数民族元素进行吸收和应用是非常必要的。少数民族元素的使用为我们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为我们当代艺术设计指明了方向。对于少数民族元素的应用上,必须注意元素在少数民族传统中所代表的具体意义,处理好这些意义和我们当代艺术设计的理念有着哪些联系和区别,很好的将少数民族元素和当代艺术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就会有大量的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张静淼、壮锦图案的民族文化内涵[J].艺术探索.2013.04
[2]许劭艺、设计艺术心理学[J].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09